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5-03-21

  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以慈悲心对众生增上意乐坚稳的菩萨,并非如声闻一样背离轮回,独自取寂静的涅槃,而是不舍轮回、为利有情反复受生成熟有情,所依身份示现在家、出家为主的种种投生。

  《优婆塞戒经》[注4]中说,菩萨有两种,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出家菩萨的话,他的眷属,有在家的和出家的;在家菩萨的话,他的眷属,唯一是在家的。

  在密乘的《时轮金刚》里面,(师背诵藏语)然而具足智慧为主。就是说,如果在家人真的具有无二的智慧,具足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就允许摄受出家人。如果没有无二的智慧,作为一个在家人,而处在出家人的上座,是不允许的。

  己二、受生之理:

  菩萨于恒常,在家成轮王,

  生生世世中,利益诸有情。

  “菩萨于恒常,在家成轮王”,菩萨有些时候恒常辗转成为在家转轮王。在世间当中,转轮王是最高无上的,以这个做代表。国王也好,大臣也好,婆罗门也好,领导也好,没有地位普普通通的人也好,在家菩萨可以是各种身份。

  藏地有很多在家菩萨的形象,比如说国王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赤热巴巾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拉托托日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华严经》当中讲,“为众生故,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有休息”,为了利益众生,很多菩萨在无量劫当中,以在家身份,行菩萨行,他们都不休息。

  在我们的学会当中,有些居士真的像菩萨一样的,十年二十年以来,从来都没有怨言,从来都不做以自利为主的事情,辛辛苦苦地护持道场,大家都能看得见。

  在课堂上,对学会当中纪律不太好的人,我讲得多一点;对贡献大的人,讲得少一点。实际上这些人无任何条件地给大家提供道场,还提供很多好吃的好喝的,这是很重要的。有了法布施的话,众生不一定来;而有了财布施的话,自然而然就具足众生了,很多众生更欢喜。就像鲜花开的时候,蜜蜂自然而然就来了。

  有些居士开豪车为我们送法本,内心很直接、很简单,完全是服务的心态,这样是很好的。

  我希望我们的各个地方,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可以谈论,除此之外,尽量谈论佛法,不要天天讲过失。关系越来越好的时候,说的过失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不是很好的。

  “生生世世中,利益诸有情”,菩萨以在家身份于生生世世中,使众生成熟于善法中而利益他们,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来,讲到出家菩萨。

  师念藏语传承。

  诸地具慧者,出家由受得,

  及以法性得,余示出家相。

  “诸地具慧者”,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具慧菩萨,有各种方法得戒。

  “出家由受得”,有些菩萨出家的话,于出家亲教师、轨范师前,以呈白四羯磨受戒而得戒。世间有漏的别解脱戒,是依靠有表色,以语言和身体的弹指等而得到。

  “及以法性得”,具足由法性所得的无漏戒。《俱舍论》[注5]当中讲,得了圣者果位的时候,依靠修证而得到无漏戒。

  “余示出家相”,另外幻化身示现出家相。

  佛佗涅槃一百多年以后,声闻有十八部分岐,其中的上座部和大众部延伸下来了。现在的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藏地大多数的小乘戒律,是上座部的戒律;汉传佛教以大众部为主,历史上有各种说法。

  今年我们有没有戒律研究班?有,是吧。很多方面要去学习,比如说上座部跟大众部之间的差别是什么?现在四分律与南传佛教的差别在哪些方面?

  这里讲到菩萨以各种方式现出家相,《三戒论》[注6]里面讲了,获得别解脱戒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旧仪轨获得,共有十种得法;二是依靠现行仪轨获得。

  在十种仪轨当中,有承认得戒,佛陀早期的时候,通过传口信的仪轨得戒,比如迦叶尊者承认“你是我的本师,我是你的声闻”,就得戒了;有善来得戒,佛陀对舍利子说,“善来”,舍利子恭恭敬敬地过来以后,依靠舍利子的信心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他相续中的比丘戒已经圆满,这就是善来比丘的方法;还有具行白四羯磨得戒等等。

  反正有很多得戒的方法,这是讲了出家得戒的分类。

  下面讲到出家的功德。从很多方面来看,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相比,出家菩萨的功德应该胜过在家菩萨。

  诸位出家者,功德无有量。

  精勤持戒者,胜在家菩萨。

  “诸位出家者,功德无有量”,一般来讲,在家人散乱比较多,修行违缘比较多,贪嗔等烦恼痛苦极多,诸位出家行人,具有遣除罪恶的无量功德。

  好像在别解脱戒当中讲的,(师背诵藏语)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意思是,在家的话,犹如住于火炕;出家的话,犹如住于凉室、非常清凉的屋室里面一样。出家之后,得到的功德无有量。

  《摩诃僧祗律》里面说,“若人百千岁,供养百罗汉,不如一夜中,出家修梵行”,有些人在百千年当中供养一百个罗汉,不如有些人一夜当中出家修梵行的功德大。《摩诃僧祗律》当中,好像有短期出家的。一夜出家的功德,比在家供养很多罗汉的功德大。

  很多人比较冲动,不经细微思考就出家。现在这个年代,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确实比较麻烦。在藏地,如果独生子女出家了,亲朋好友、同一个村子里的人,是会照顾父母的。但在汉地、西方的有些地方,由于历史传统,如果没有亲生子女,人老了病了的话,还是比较担心的。我希望,各个地方的善心居士,对子女已经出家的父母,在生病、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某家的女儿,出家了;某家的帅哥,出家了,家里的两个老人,旁边的熟悉的居士,尽量照顾他们。

  出家人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我们讲《孝经》的时候,要求孝敬父母,想起自己不在父母的身边,父母老了怎么办?完全用出家人的方式照顾他们,也有一定的困难。

  我看到,父母来看望出家子女的时候,表面上不得不同意,“我只有这样选择吧,反正他喜欢这样,我们也没办法”,父母互相看一看,“你看,他也老了,我也老了,我们家里只有这个孩子,他既然这样选择,我们也没有办法,希望他平安。我们又很担心,老头子身体也不太好,我身体也不好”。这样的时候,我心情也不太好。(众笑)

  我们毕竟生存在世间当中,我前两天跟法师们讲了,对没有人照顾的父母,看看怎么样帮助他们。

  我们自己肯定没有什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引用过一个佛经的教证,(师背诵藏语),“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纵然在家人在指甲上耕地,遇到了大的饥荒,我的出家人也肯定不会贫穷的,在任何时候,生活都无忧无虑。

  我没有看到出家人特别担忧,我以后怎么办,我会不会饿死,会不会冻死。依靠佛佗的慈悲,确实没有这样的。除了极少数的,买个养老保险,买个医疗保险,不用特别担心,已经有了很多无形的保险。

  对出家人的父母,要关心。这里讲的是出家菩萨的功德,但是讲到了出家人的父母。也可以的,作为一个出家菩萨,先要度自己的父母,度身边的人,再度其他众生。

  佛陀为什么在很多经文当中赞叹出家的功德?在修行上面,出家人确实有很多方便。我看到很多道友在闻思修行的时候,没有障碍,很随喜。

  以前再三讲过,不要盲目出家。不然,有些人出了家以后,又后悔,又还俗,还是很麻烦的。一个舞蹈者,上午穿一种衣服,下午穿另一种衣服,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演的是人生之戏。

  有些人没有深思熟虑,非常盲目,看到出家人的时候,“我也想出家,我可不可以出家?我特别喜欢出家”,我问,“你什么时候开始想出家的”,“昨天开始想出家的”,那有点不可靠了,因为昨天开始想出家,现在就要出家。“如果实在不让我出家的话,你可不可以把我的头发剪一点”,剪了也没什么用,到理发馆去剪一下也可以。(众笑)

  “精勤持戒者,胜在家菩萨”,精勤持戒的菩萨,身份超胜在家菩萨。

  这个出家的颂词,“诸位出家者,功德无有量。精勤持戒者,胜在家菩萨”,很多大德讲出家功德时,经常会用这个教证。

  还有刚开始的那个颂词,“慈悲说爱语,坚稳与伸手,决定解密意,此等具慧相”,大家要记住。以后观察谁是菩萨的话,就看具不具足这五种条件,用这个来衡量。菩萨很会装的,不承认是菩萨,“你肯定是菩萨,为什么?因为你具足五种相”。

  上面的三个偈颂,“菩萨于恒常,在家成轮王,生生世世中,利益诸有情”,“诸地具慧者,出家由受得,及以法性得,余示出家相”,“诸位出家者,功德无有量。精勤持戒者,胜在家菩萨”,好像在安慧论师的注释里面没有。我今天时间有点紧,在短暂的时间当中,反反复复没有找到,是不是安慧论师忘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师念藏语传承。

  不像声闻缘觉,菩萨为什么转在轮回当中?

  诸地坚稳者,他世令悦果,

  此生令行善,欲令得涅槃。

  菩萨受生轮回之因:是想利乐有情的增上意乐,因此解说它。

  “诸地坚稳者”,从信解行地一直到十地之间,都可以叫菩萨。

  “他世令悦果”,坚稳菩萨欲求将众生他世间或后世安置于可爱悦意的乐果中,即是乐意乐。让众生在其他生生世世获得快乐,这种想法,叫乐的意乐。

  “此生令行善”,欲求今生令他们行持无烦恼的善法为利意乐。让众生今生获得无量快乐,不要有痛苦,不要有烦恼,叫利的意乐。

  “欲令得涅槃”,欲求究竟将他们安置于有余无余涅槃。通过乐的意乐和利的意乐,把众生安置于涅槃。

  如上所说,是利乐意乐,想将众生安置于快乐为乐增上意乐,想令众生无烦恼为利增上意乐,总之,就是欲求使一切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利乐,即称为增上意乐。

  菩萨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任何行为都是为了众生获得今生和来世的快乐。

  世间的好老师最多讲一些今生的快乐,经济学家最多讲一些今生怎么发财,怎么赚钱。菩萨不是这样的,让所有众生的今生和来世都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法师,只讲今世,让听众开心,不讲来世,这有欠缺;有些法师,只讲来世,今生一点都不讲,这也有欠缺。天天都讲出离心,来世很重要,今世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关心今世。很多人对来世,根本不谈,想都不想。

  菩萨不管到哪里都利益众生,在《华严经》里面,有一个教证是很好的,“大士游行诸世界,悉能安隐诸群生,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菩萨经常云游各个世界,他想到什么?让众生获得利乐,让众生欢喜。在行菩萨行的过程当中,一点都不会满足。

  “我现在可以了,我已经讲了三部法,我讲了三个月了,我做什么事情已经几天了几个月了”,菩萨不会这样的。菩萨的行为不像凡夫人,比如凡夫人经常出国,今天到马来西亚去,明天到埃及去,后天到澳大利亚去,只是为了观光,旅游,享乐。而上师如意宝当时到各个国家去,一直讲法灌顶。

  我是八五年来学院的;八六年的时候,上师去了安多一带,去了七十二个寺院,大概两三个月;八七年的时候,上师去五台山,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八八年的时候去了哪里?忘了;八九年的时候,上师在道孚一带灌《四心滴》的顶;九零年的时候去了印度;九一年去汉地;九二年去了藏地的一些地方;九三年去美国;九四年的时候,去石渠、青海;九五年的时候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我那天大概看了一下上师如意宝去过的地方,上师当年身体比较好一点的时候,每年都在全世界里里外外地转。

  作为菩萨,“我怎么样让这些众生的今生和来世得到利益”,他是这样的意乐。

  不净净极净,许众生意乐。

  增上意乐的分类。

  “不净”,信解行地,没有现量证悟法性由耽著见所断二取,因此称为不清净增上意乐。

  “净”,一地至七地间称为清净增上意乐。

  “极净”,不退转三清净地,八地九地十地,称极清净增上意乐。

  “许众生意乐”,承许这是诸位菩萨对一切众生如是增上的意乐。

  八地等之所以称为不退转地,是因为获得八地以后不可能再退转到有勤作相。如此就众生而言,有利增上意乐与乐增上意乐两种,就自相续而言,有不清净、清净、极清净三种,这是增上意乐的五种分类。

  讲最后一个颂词。

  诸地具慧者,发愿心平等,

  成为君主者,集眷普摄持。

  “诸地具慧者”,诸地的具慧菩萨依靠增上意乐而摄集众生即是增上意乐的作用。

  “发愿”,在信解行地以发心发愿“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涅槃法界”来摄受一切众生。

  “心平等”,从得一地起便获得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心,因此以平等心普皆摄受。

  前面是以发愿来摄受,到了一地菩萨,以自己和他众的平等心来摄受。

  “成为君主者”,成为尊主而普皆摄集:成为转轮王等有权有势的君主而以财物饶益有情将他们安置于十善业来摄集。

  主尊的摄集方法是,以转轮王、以在家的方式,让人们行持善法,让人们今生当中获得快乐。

  “集眷普摄持”,引导眷属会众而摄受:转成眷属的轨范师亲教师通过传法而汇集弟子眷属会众,而普皆摄受有情。以出家的身份,作法布施,摄受有情。

  如是以四摄摄受众生。信解行菩萨的摄受方法,得地菩萨的摄受方法;不管是信解行也好,得地也好,菩萨以在家和出家的身份,摄受有情,利益有情,大概有这么多的分类。

  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10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