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法华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6上

创建日期:2023-04-11

  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6上

  《妙法莲华经》 第16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清嗓)下面我们嗯继续嗯讲《妙法莲华经》啊,先嗯给大家念这个今天的藏文的传承。

  (师念藏文传承)

  (师笑)嗯,讲《妙法莲华经》是吧。嗯,现在讲到嗯第一品序品缘起品已经讲完了,第二品是方便品,嗯第三品呢譬喻品。那么我们现在讲的是这个譬喻品,啊这譬喻品当中呢,通过譬喻来这个说明就是佛陀所宣说的这个方便法。

  嗯那么就今天呢就是紧接着讲这个呃佛告诉舍利弗啊,就是说是如来呢呃也是如是的,嗯就昨天跟前面就讲的这个老父亲啊,嗯老父亲还是很慈悲的就是,他很想把他的孩子,就没有他自己跑了,就是他把自己的孩子就想全部呃抱起来,然后就拽走。但是后来呢就是他这样的话好像不理想。呃这样就是最后还是用次第的就是给他们呃就是给一些玩具来这个引、引诱、引诱就,然后孩子们呢顺利地到了这个外面了。

  嗯那么同样的这个佛陀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呃给我们就是也宣讲的这个三乘法门呢,也是是我们这个每一个人呢就是呃也是轮回中、当中的这个,应该玩、就是特别爱玩儿的一个就是小孩一样的。就以前我好像微博啊、微信啊,里面也是说过我们呃每个轮回当中的众生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呃就每一个都是爱玩儿的这个孩子。

  然后那个善知识们的话呢就是通过这个也是给大家就是这个讲经说法,通过呃开示一些修行法门呢就是逐渐逐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我们都什么都不懂,就是进入这个法门的时候,然后慢慢慢慢就是最后知道是世界万物的真相是什么的,心的本来这个实相是什么就是,最终呢就是自己也短短的人生当中也会明白许多这个真理啊,就是也是同样的。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紧接着讲,就是实际上呢就是佛告诉舍利弗就是如来呢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他是一切这个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的父亲。那么对这个呃恐怖啊、就是这个衰恼啊、还有这个忧患啊、以及这个无明呢,就是我们这个痛苦的这个黑暗啊就是,一直这些的话呢就是全部永远都已经这个断完了的。就是如、如来的话呢,他自己就是没有的,远离了五种怖畏,就是一地菩萨以上的话呢就是。比如说生活上的怖畏啊就是,还对自己身体的这种怖畏啊就是,等等就是有这个五种怖畏、就是五种恐惧呢都没有了,然后也没有这个烦恼、也没有忧患、也没有这个无明黑暗,就是那么这些呢从断证圆满的方、方面的话呢,就是断的就是断除方面呢就是断了这些功德。

  【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然后他又成就了这个无量的这个知见,啊就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能、能这个通达,能见到一切的这种智慧,十力和四无畏,以及呢就是六种这个神通力啊,就是以及这个五种智慧力等等,就是具足这个方便智慧波罗蜜多,啊就具足这个大方便和波罗蜜多,以大慈大悲来呃就是长期呢就是没有任何的这个厌倦心,就恒时都是呃这个求善啊,就求善事,就是利益一切。

  就是佛陀的这种呃这个精神也好,就是他的这个智慧呢,一方面是他自己不像我们现在世间人一样的。我们世间人呢,心情好的时候呢就是都还是这个想度众生呐、发心呐、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呢,经常被那个情绪左右,呃然后呢,呃就心情不好的时候呢,就是好像不要说是度众生,连自己都是这个正常的生活都很困难的就是。有些人尤其是烦恼起来的时候呢,呃就完全是跟这个疯狂的人没有什么差别,就疯狂的人还是有时候打麻药就是能停止一段时间,那自己的话呢就是更糟糕,就是好像完全都已经失控了,就是这样的。

  我们凡夫众生是正因为相续当中有烦恼的原因呢,就是很多人啊这个,就表面上看来好像什么这个烦恼都没有的,但一旦我们的这个相续当中保存的这个呃这个习气啊就是一复发的时候呢,就是自己也很可怕就是,根本不相信自己。“啊?我为什么刚才这样发脾气啊,太惭愧了,很不好意思,我没办法见人呢就是。”然后别人也想:“啊?平时这是好好的就是,为什么是现在都突然就变成了这样的这个疯狂者啊。”就是就很多人就无法这个想象的,就这就是我们这个烦恼习气恐怖没有断绝的原因。但这个佛陀完全是不同的就是,断的方面就这样的。

  然后这个得到的这个证悟方面的话呢,大慈大悲也好、就是无有厌倦也好、利益一切众生啊,就是这些方面呢,就是没有任何的这种、呃、这个、呃、这种厌倦心呢。就是佛陀应该在《大集经》里面就是讲的吧,就是说是如来呢、就是就、就精进呐、就是利益众生是非常精进的、无有休息。呃、就是、呃、用这个说法来、就是用说佛法来就是调化众生,啊,用说佛法来的,而不舍不息,什么这个、不舍不、依、呃、什么、嗯、就不休息、就是不睡眠、不舍弃。

  就是其实他、他具足很多很多的这样的这个功德,就是我们呃表面上看呢,就是好像这个、呃啊就是说如来也可能需要休息呀,就这样的,但实际上如来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话呢,就是他从来都是是并不是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一样,就是做一点点事情,我累了,我要想休息、我要想睡觉,就是不会这样的。就是、呃这个真正的这个如来的话呢,就是他、呃就哪怕是就是能这个恒河沙数当中的一个众生的这个利益的话呢,他也愿意就是舍弃一切,这就是如来的这个精神、大乘佛法的这个精神。就所以我们呃、度这个众生呐,就是大乘佛法的这种修行者的话呢,我们不能这个、完完全全地像这个佛和菩萨一样的,但是毕竟是我们他的这个跟随者,呃我们是他如来的这个“粉丝”啊、就如来的这个“铁杆儿粉丝”。

  就是呃所以如果我们是如来的这种这个追随者的话呐,就是那我们也至少就是利益众生方面的话呢,就是大家也应该无条件地这种爱。就是因为世间的这个爱的话呢就是都是是有条件的,但我们尽量地就是,即使我们可能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就是会受到这个被冤枉啊、就是会这个各种攻击呀、就是或者是哦哦或、陷害呀就是等等,就是但这些呢,我们都也应该有早就有预感、就是有知道的,所以说我们从这方面呢也应该就是想。

  我们知道是现在这个其他的一些宗教啊、就是他们的话呢也是、是通过很多方法来就是、呃、把自已的这种教义啊,就是在不同的这个社会的呃角落当中啊就是去这个传播啊、就是然后开展就是各种工作,而且他们是没有厌倦心的,没有条件的,嗯他们都是、都、都有一种这个共同的这样的一种集体感和组织感。

  就是所以我们这个佛教的话呢,就是有时候是、按理来讲就是这个利益大乘、这个嗯、利益这个众生啊、弘扬大乘佛法的这种精神上讲,从精神的高度上讲呢,我们应该可以就是跟这个其他的宗教,都是至少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我们很多佛教徒呢,就是可能是比较、比较自私,就是每个佛教徒就是比较、呃、就很多都是烦恼的话呢,就是因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一些呃关系。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真诚的利他心的话呢,好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呢,就是非常简单。就是对他来讲是这个不算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呃很多的冲突和矛盾呢就是,其实自私自利而引发的。如果我们这个、没有这样的这种这个、呃、这种自私心的话呢,就是就我们在这个弘法过程当中的以私人而引起的各种争端呢,就是自然而然会平息的。

  就所以,呃我们有必要呢就是应该呃这个学习这个其他的一些这个现在在人世间当中就是比较成功的就是这些传教者的这个精神和他们的一些理念。那么我们为什么是内心当中呢没有真诚的这个这种利他心,就这也是需要值得反思的。(师清嗓)那么他嗯这里呢也是这样的,就是讲到这个嗯、就说是、嗯、就是要这个利益一切众生吧就是,佛陀就是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原因是这样的。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这个生在这个三界当中啊,就是三界这个腐朽的这种火宅的、就这这种缘故呢,就是那么就是为了就是度这些众生啊,就是也也就是说是、呃、这个、众生的话呢,就是有这个生老就死病、呃还有呢就是有、呃这个、呃、忧患啊、就悲伤啊、就苦恼啊、还有呃这个愚痴和黑、愚痴和阴暗,呃就是还有贪嗔痴这个三毒的火。那么我们就是教化他们就是获得这个三藐三菩提就是,那么也就是说是佛陀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他关注什么呢,就是关注什么样的众生呢,就是关注这个三界这个呃入火宅这样般的这些众生。那么这些众生为什么要关注呢?因为他们都是被这个呃烦恼痛苦啊,被这个呃各种愚痴啊三毒啊就是来这个折磨着,就是日日夜夜都是痛苦着。那么佛陀呢就是想这个度化他们,啊就是想这让他们彻底就是解决了自相续当中的这样的这个痛苦,获得三藐三菩提。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那么见到众生呢呃就是为这个生老死病呐,就生老病死还有呢呃就是呃忧伤和悲伤,还有这个痛苦和烦恼等,这个这些这个火呢就是所这个燃烧。啊就是他们凡是三界当中的不管是什么众生的话呢,包括欲界也好、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就这些的话呢,就是都有这样的这种痛苦。还有呢就是有这个色声香味的五欲的这个财、财富的这个利益的缘故呢,他们也是受着着就是各种各样的这个痛苦啊。就还有呢就是贪著这个追求啊就世间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社会上是有多少人痛苦啊。多少人痛苦的话呢大多数都是因为不满足,因为欲望特别大,因为他追求的目标呢就是特别多就是。我们很多人就是从这个呃可能呃就到达这个现实的生活当中以后的话呢,就是又这个不断地这个地痛苦啊。就每个人都觉得是我自己很倒霉,我很很痛苦。但实际上呢就是都都有不同的这个痛苦,就是每个人那么他们呢就是受着各种的痛苦,啊这是我们今生当中的痛苦。

  那今生当中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的话呢,就是那么这个下一世、来世的话呢,就是也受到这个地狱的痛苦啊,畜生的痛苦啊,还有饿鬼的痛苦啊,甚至有些就是转生到这个人间和天界的话呢,实际上是也是有,天人有天人的这个死堕的痛苦啊,就是人间的话呢就是人间也有许多的这个生老死病呐,包括这个贫穷啊、困苦啊、爱别离苦啊、怨憎会苦啊等等等。就是如是的这些痛苦呢就一直是啊折磨着。

  我们《中观四百论》里面呢就是说是,“呃胜者为意苦,劣者为呃这个生苦,呃既由此二苦,呃日日坏世间。”就是说呃这个有些比较这个呃身份比较高的啊、胜者啊就是这些的话呢,他有这个呃意识上的这个心理的这个痛苦。你看我们很多的高官呐就是还有我们很多的这个知识分子啊,这些的话呢就心理就是不平衡就是有很多的痛苦。

  然后有一些这个身份比较低劣的,就是世间当中的比如说有些这个呃包括一些打工的人呐,就是天气特别酷热的时候呢,就是就外面就是连这个上衣都全部是像顶果钦哲仁波切一样脱下来就是,我们在这个路上的一些打工的人的话呢,就是他们也是在开始这个呃就特别就是这种酷热啊、干燥或者是呃这样的这种时间,或者说是在整个这个呃这个冬天呐,就是就雨水当中就,或者是冰冰冰雪当中的话呢也在干活就是。所以、所以呢就是有些是身苦而逼迫的,有些是以这个意识的这种心理的这个痛苦啊,就是一直一直逼迫着,就是非常的这种痛苦就是。

  所以每个众生的话呢,就是他们都有不同的这个痛苦就是,也非常的这个可怜就是,日日都是是有些是身体不好,有些可能我这个头痛啊、脚痛啊、就是腰不好啊、就是就呃这个腰酸背痛妤伤心呐,就是也在痛苦,有些人呢就是心情不好。就是就凡是这个得抑郁症呐、就是得一些症焦虑症呐、就是就各种这个烦恼,就是好像呃就是吃的穿的就是。就有些人说吃的穿的对我来讲是没什么,但是呢我这个呃心情不好,就是情绪不好,就是感觉不好等等等。

  就是所以众生呢,就是还是我觉得是这些痛苦的话呢跟整个这个地狱和旁生、饿鬼的痛苦相比较起来应该很轻松的。所以我们很多人应该就是现在身心自在,就是还没有这个缠身这个、呃疾病缠身就是,如果一旦真的是在那个呃或者是堕入无有自在的监狱当中啊,就很多监狱里面出来的这些人呢就觉得是:哇,我们人间即使没有吃的话都是很好的就是,很快乐的,呃就至少也是自已有自由的,就这也是是一种这个快乐。可是我们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就不管怎么样呢,在轮回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这种痛苦啊,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师清嗓)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那么这些众生呢就是,已经隐没在这样的当中,但、反而他们呢就是觉得是特别的欢喜啊、就是特别的就是好玩啊就是。每天都是这个……。

  呃《当日教言》里面也是有吧,就是说是这个猴群的这个,呃《菩提道次第论》当中也是有就是,(师念藏文)就是说是森林的周围呢就是呃被这个火包围着,就是当日瓦,你们要注意,不然,你们不要就是认为是自己就是什么这个很快乐的,其实我们的周围呢就是真是刚才这个讲的好玩的这个几个孩子一样的。呃就是好像那天说的十个孩子,二十个孩子,三十个孩子的话呢,分别是声闻缘觉菩萨乘的就是有些呃比喻吧,就是嗯它是。(师清嗓)

  那么就是嗯就这些的话呢,就是就不同的这个希求者吧,就是不同的希求者。那么他们呢就是不觉不知啊,就是不惊不怖,啊就不害怕,也不不不知觉,就是根本、已经就是不生厌离心,也不求这个解脱的,也在这个三界的这个火宅当中的话呢就是东奔西走就是,他们都虽然遭受了特别特别大的这个痛苦,但是呢不以为然,就是就觉得呢妤像自己都是很好玩,啊就是。

  呃,于此大苦海,毕竟呃无边际,也是《四百论》当中吧,就是于此大苦海,呃毕竟无边际,呃愚夫呃沉此中,是吧,就是愚愚愚愚愚笨的这些众生的话呢,就是沉在这个、沉溺在这样的呃、这样的这种苦海当中就是,呃云何不生畏?就是。(《四百论》“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为什么呢就是不产生这个畏惧之心?啊就是愚腐的这些众生的话,也就是说,轮回的这个大海呢就是没有什么边际的,啊,就没没有什么边际的。然后这样的这种轮回大海当中的这个沉溺的这些众生,愚愚愚笨的这些凡夫人的话呢,他们自己都是根本没有感觉得到就是,“哇,我很痛苦啊,我很伤心啊。”

  我们知道就是现在世界上的很多人呢就是都每天都是这个呃追名逐利,就但是呢,呃就自己就没有感觉得到就是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原来都是遇到过一些,包括有些比较出名的这个讲师啊,就是天天都是给别人讲出离心就是,然后自己呢就是觉得是,“哇,这是很快乐的,就是不需要解脱就是。”有有这种想法的。所以我们这个轮回众生的话呢就是真的是非常这个可怜的,不知不觉啊,就也不怕也不生厌离心,也没有什么解脱、解解脱的心就是,就这样的这个火坑当中也好、火宅当中的话呢,就是他们都就是非常啊就是好玩的这种心情来就是开始这个游戏啊。(师清嗓)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那么佛告诉舍利弗啊就是,佛陀呢就是见到就是这些情况之后呢,就是他是这样这个想到的就是,想是:我是这个一切众生之父啊,就是应该呢就是想呃这些苦难的众生呢就是从痛苦当中就是就解救出来,那么给予这些呃众生的话呢就是,需要给一种无量无边的这个佛的智慧的大乐,让他们在这个佛的这个智慧当中呢就是随意地可以这个游戏啊,就不要呢就是让他们在在这个世间的轮回的这种无有意义地这个玩耍的呃这样,就在火火宅、火坑里面、火宅当中,火宅当中就是让他们玩的话呢就是很危险的就是,最终的话呢就是他连、他们的这种这个性命的就没办法保住的,如果他们从火宅当中已经解脱出来的,声闻和緣觉的暂时的这个智慧当中,或者是菩萨的这个智慧当中如果玩的话呢就是,那就是真是还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你没有懂得这个之前的话呢,就是他们这个人生是不会快乐的。啊就人生的这种快乐呢,应该是有这种寂静的快乐和就是暂时一种刺激性的或者是斩断痛苦的一种快乐的,但是最究竟的快乐呢就是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个呃一些真理的这种学习之后呢就是可以呃获得的。

  呃就是原来增、《增阿含经》里面呢就是说,呃于乐之中,啊就最、最为快乐,就是有一句话“于乐之中最为快乐”就是,呃对于这个快乐当、当中的话呢就是,最为快乐就是有这么一个。那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个呃婆罗门啊,就是有一个婆罗门呢就是他很伤心的就是,然后去就是找到一个尊者就是,一个尊者呢就是在寂静的地方就是,他就享受法乐,就是过得很快乐的。然后这个婆罗门呢就是很富裕的。然后他到这个尊者面前呢说:“啊,你是在这个呃这个‘于乐之中最为快乐’,就是你是最快乐的。”然后婆罗门、呃这个尊者呢就是尊者是个可能阿罗汉吧,反是《增一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然后尊者呢就是说:“你、你为什么就是……?”,他说:“我非常非常痛苦,跟你相比较起来我真的很痛苦”。就然后这个尊者呢就是问:“你怎么痛、困、痛苦?”他说:“我很不幸运的,就是我是”,他说:“我这个呃就是在这个七天之内的话呢,就是我的这个七个儿子呢就是、就死了。”他可能这个孩子也比较多的。然后他说:“我六天之内的话呢就是我的呃什么这个,呃我的什么这个呃”,他的这个呃什么这个妻子也死了啊,就是然后他的亲朋好友也死了啊,兄弟姐妹也死了啊,包括就是呃最近的话呢,就是他的所有的宝库里面的财富呢就是也都不见了就是。他就比较而言就是,他是非常非常的痛苦。但跟他相比较起来的话呢,说是:“你是真正的这个快乐”。就是生活当中快乐。

  呃就呃也许可能我们有些人是不理解的就是,包括我们每天都是有一些旅游的人呐就是,他们呃他们呢就是感觉是“啊,就是为什么是出家?为什么是别人这个修行呐就是?”但是在修行当中的话呢,实际上呃有些修行人呢就是修不好就是,反而可能是呃修得不成功的,也有这样的。但有些修行人的话呢,他所得到的这种快乐,呃就快乐的话呢完全是跟我们这个世间当中的这个快乐呢就是无法相比拟的。啊就可以说是很稳定的快乐、呃很深奧的快乐,呃因为我们的感官的一些快乐的话呢,就是它这个瞬间即逝,就很快的时间当中呢就是可能,暂时感觉是,“哇,很快乐的”,但一会儿呢就是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如果要是真正这个希求快乐的话呢,就是得到了这种佛陀的这个无我智慧的这种快乐呢,那这是真的是这个呃非常的有价值的,啊就是有价值的就是。

  所以在这里也是讲到,就是说是这个佛陀呢就是因为他跟这个老父亲一样的就是,对、可以说是一切众生之父啊,就是那么他呢就是可以让众生就是有想办法得到。但这一点的话呢,我们有些人真正是享受到这个佛教的这种无我智慧也好、或者是利他慈悲心的这种感受也好,这样的时候呢就是才知道是,“啊,呃我没有这个真正地学佛,没有真正地闻思修行之前呢,我的人生是特别地这个糟糕就是,就觉得是那个时候呢虽然有钱就是、那个时候虽然很年轻、那个时侯虽然是我就是各方面就是非常非常不错的,可是呢那个、那种生活的话呢就是好像是患得患失啊、就是忐忑不安,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就是”。

  很多人呃我们虽然没有得到第一地菩萨以上的这样的这个超、超世的这种境界啊就是,超脱的这种境界。但是呢我们世间的这种闻思的这个结果的话呢就是,其实呃整个世界的这种这个、这个万事万物的真相也好、人生的这个生老死病和还有呢就是这个爱别离苦啊、就怨憎会苦啊等等,这些道理完全明白的时候呢,我们会知道是,“噢,确实是这个人生呢,如果你没有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呢,恐怕是很难以面对痛苦”,啊就会有这样的想法。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所以佛告诉这个舍利弗呢就是,如来呢就是应该是这样想的:“我是以呃这个呃这种神通的这个力量、智慧的力量就是,然后呢就是舍弃了一些这个方便方法,为众生呢呃这个赞说如来的这个知见和无、十力、四无畏,啊就是。呃那么众生呢呃,如果噢就是众生呢就是不能这个呃得度就是”,意思就是说呢就是他佛陀是这样想的就是:“如果我是只是以自己就是现有的这种现成的智慧和神神通和这些就是用来,而没有把这个方便方法来就是,然后呢就直接就是为众生呢就是赞叹这个如来或者赞叹也好、宣说也好,宣说这个如来的知见啊、力啊、无畏啊就是,把如来的法就是,直接就是,呃直接、直接了当地给他们讲的话呢,那就众生呢就是,没办法得度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呢,有些、有些人可能学的中观可以的,学的、学的这个因明还比较不错的,但是你要度众生的时候呢,你要看你的这个看场合和根基。不然的话,你是已经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就是,然后,但是你的这个所化众生的话呢,唉就是呃。

  就原来我们学院就是去、去一个四川的一个城市里面就是,他刚好那个学呃这个《中观根本慧论》,就是《中观根本慧论》。然后他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有一群这个信徒啊就是,但这个信徒的话呢,基本上呃都是是这个七八十岁以上的这个老菩萨(众笑)。呃但是这位这个法师的话呢,就是呃在、在给他们就是讲一些这个中观应成派的最尖锐的一些道理就是(众笑)。呃然后,这些老菩萨呢就是,他们还是很恭敬地听就是,听说是听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呃整个这个课全部讲完了以后啊,就是说是:“啊!法师啊,您讲得倒是很精彩的,但是的的确确我们一点也没有听懂。”(师笑,众笑)因、因为他直接讲这个,这,因为他也刚刚会中观,学《中观根本慧论》就是,然后,直接跟那些七八十岁的那个老菩萨面前呢就是,讲、讲这样,直接给他们讲的话,他们都没办法接受就是。

  所以我们,呃法师们要,其实讲、讲、讲一些法很重要的,尤其我们现在学院的话呢就是,现在,呃这个,经常啊就是来一些旅游的啊,就是来一些朝拜的啊,有些是有信心的,有些是没有信心的就是,甚至的话呢就是,他可能有、带有一些邪见呐、成见呐这样的。但这种人的话呢,我们也在商量就是看跟他们呢,呃以后就是结缘一些这个法本就是。然后这样的话呢就是,也、至少也不会起这个不好的作用就是,我们这边呢,也就希望就是给一些免费的这个法本。

  还有呢,呃法师们也要考虑一下就是,看这个,我原来去一些汉地寺院的时候经常想:“这个,哎哟!汉地有这么多的旅游的人就是,看这些法师们呢,能不能每天都是讲一堂课就是,给、专门给这些旅游的人。”就这样的话呢,比如说我们去一个旅游圣地的时候呢就是,这个旅游的广告,呃或者是那个介绍里面说就是,等一会儿下午七点半的时候呢,在那边有一个跳舞就是;然后,等会儿,呃这个,呃什么这个,五、五点五十分的时候呢就是,在那边有什么呃猴子的,呃什么这个什么什么啊,就凡是每个景、景点都是有这样的。我们呢就是,如果有,比如说有些旅、旅、旅游、旅游者的话呢就是,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呢就是,某个法师要讲半个小时的法。如果这样的话呢,可能跟,呃这些法师们呢,也不要讲直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众笑),呃或者说是这个大圆满的四步境界啊(众笑),就这样、这样的话呢就是,可能这些都根本听不懂啊就是,就都听不懂。

  我们现在学院的有些藏族法师的话呢,跟那一些领导交往的时候经常说是:“我们这个修行人就是,在这个寂静的地方一定要生起出离心。”(师笑,众笑)但他们这个名词呢,就根本听不懂。我说:“你们不要说出离心就是,出离心什么”,因为这个寂静的地方生起出离心的话,我们在佛教徒的范围当中呢,出离心、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可是在,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词的人来讲,等于跟、可能跟不说一样的就是。所以我们有些法师呢就是,也再看怎么样好就是,以后是……呃就我是原来是这样想过,但是现在学院也是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呢,好像自己也没有时间就是,安排别人的话呢,也是不知道这个方法是怎么样就是,法师们也是每个都、每天都是,就是讲的课也是很、很满的就是。所以说,诶要每天都讲的话,有一点困难的。

  然后,呃原来说我们说“智悲沙龙”就是,“智悲沙龙”呢就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也是在网上这个开展这个,听的人呢就是也很多的就是。所以我们也希望这个(师清嗓)法师们呢就是,也是这个很认真地这个对、对待就是。当然这个法师的话呢,有时候是越来越出名就不理我了就是,现在都还、还算可以吧就是,一般法师就是先我就开始就推、推就是,然后就越来越的时候呢,最后不理倒不要紧,但是有时候呢也这个失控就是,管理上失控的话呢,有些这个新法师呢就是他自己到一定的时候也自己可能做好的话都是很好的,就是做不好呢就是也比较担、担忧,但不管怎么样呢我们也因为,不因为、不应该以一两个人的担忧呢就是,跟这个失去一些其它的这种机会就是。

  所以说我们这个,呃,我看其他的一些这个教派也好,宗教也好,就是世间的一些包括广告和宣传的话呢就是这么做的,我们这么好的一些,呃,这个如来的这种甘露妙法的话呢,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自私的这个自吞的话呢可能不太好就是,所以看怎么样好就是,所以呃,当然这个弘法的过程当中就像刚才讲的那样,如果如来也是舍弃了这种,呃,这个方便法直接就跟他们讲的话呢,就是不一定是有、有利益的。

  所以,我们这次学《妙法莲华经》呢,就是希望不管是居士、出家人谁的话呢,自己的修行当中也知道就是佛陀的有些法呢就是、是这个方便法门的,然后,我们跟别人,呃,开导的时候呢就是也是这个逐渐逐渐,就像《涅槃经》里面就是以梯阶的方、梯阶的比喻来就是逐渐逐渐就是这个循序渐进就是这个很重要的,啊就是。(师清嗓)(师喝水)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师清嗓)下面是怎么讲的,呃,对,呃说是是,呃,如果直接就是这个佛的这种甚深的密意讲的话呢,就是没办法都度众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啊、因为众生呢就是其实藏文当中有他贪执这个五欲就是,他特别贪执五欲,还有呢就是这些众生的话呢,就是特别就是贪爱这个三世的这个快乐,呃就是呃,三界或者是色界、无色界,就是三界的这种快乐,呃,他们呢就是没有这个避免就是,生老这个病死,还有呢就是忧悲呃这个苦恼啊就等等,那么他们呢就是为在这个三界的这个火啊,就是三界的这个痛苦的这个火海的话呢,就一直呢就是、就折磨着他们,一直燃烧着。所以呢,呃,怎么会是能直接就是了解这个佛的甚深的密意或者是智慧呢,就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每天都是耽著这个世间的妙欲,而没有证悟人无我,没有证悟法无我,没有呢,呃,就是这个所以他们自己都是被这个火这样的这个呃,就、就烧焦的话呢,就是那怎么从中这个能真正理解这个佛的这个密意呢,就是这是,呃,非常的这个困难就是。

  所以呢我们要,呃,知道就是,呃,这个佛陀呢就是跟别人这个,跟我们众生这个宣讲的时候呢就是也是是个方便法门,我们度众生的时候就像文殊菩萨呢,他呃,呃,到这个外道当中的话呢,就是先刚开始就是他进入外道,后来的话呢就是他好像光进入跟他们一起学不行的就是,他就自己扮演着就完全是成外道就是,然后甚至呢就是他就开始这个说释迦牟尼佛的过失就是。这个时候呢就是好多外道都已经,呃,就高兴起来了就是、就高兴起来了,哇,就是我们现在就是找到一个好徒弟了就是,然后就觉得是这个,谁知道是文殊菩萨原来是个“特务”。(师清嗓、师笑、众生笑)然后呢,就是一直培养啊、一直培养就是,最后的话呢,呃,就是,呃,就真正就是呃他自己,就是别人,他的朋友全部信任他的时候呢,他有一天说是啊,哎,我们这些人的话呢也可能要考虑一下,到底这个佛陀的智慧是真的是有没有错误啊就是。那个时候呢就是他们也就是比较相信他啊,那我们一起观察就,观察的过程当中才发现就是原来这个佛的智慧是非常这个甚深的就是。所以说这个时候呢就是他就开始就是,呃,把这个佛理呢就是给,讲给他们就是,但是佛陀的话呢,就是像这种行为的话呢也是这个开许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这个呃,真的是这个方便法门就是还是很重要的,《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是,是这样讲的吧就是,说是怎么说的就是,呃“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呃,以种种方便,呃,什么这个,呃学,呃令有情通达。”令有有情通达就是。或作彼、彼、彼弟子的话呢,呃佛陀就是有时候呢,就是显现他的弟子;有时候呢,就是显现他的这个师长,就是或作呃就是彼师长。然后以种种方便,就不管怎么样呢就是有时候作婆罗门、有时候作师长、有时候作老师、有时候作弟子、以种种方便呢就是令有情通达啊就是,那让这些这个呃这个有情的话呢就是,完全就是通达就是一切万法的这个真相就是。

  所以,我们呢,呃就是度化众生的时候,其实有些法师呢就是还是很、很有方便方法的就是,他有时候呢就是当这个法师就是,在法座上跟他们讲;有时候的话呢就是跟完全就是跟这个弟子一样的,就是跟他们一起就是让、让有些呃就是,这个比如说,他的班里面的有些人的话呢,让他们来讲,我来听就是。这也是是就是一种这个示现吧。有时候呢就是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度众生就是,其实这是很、很重要的。

  我、我、我原来说过吧就是,我们作为佛教徒,啊不管是这个出家人也好在家人的话,我们有时候呢就是需要就是这个表演,就是表演。但是内心不一定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呃这个有些这个高僧大德非常成功的这些大德的话呢,他跟那个世界上的很多的这个宗教呢,就是完全的都是可以就是团结得非常非常好的就是,而且他呢、他、他、他们很多人到那个这些宗教的这种团体当中去呢就是,作他们的一些仪式啊,作他们的一些,包括就是有些唱诵啊就很多的。但我们有些比较保守的这个佛教徒啊,就都可能特别的死板就是,然后,连这个一些他们的教堂都是不敢、不敢看就是。然后哦不要去不要去,这是外道外道,就是不要进来,就不要跟、跟这个人跑嘛,就是这个人不能。就是所以,有时候是当然是有一些戒律当中是有一些界限,但实际上呢只是佛陀在另一个层面来讲的。

  因此,我们按照这个大乘佛教的度化众生的理念的话呢就是,世间上的任何众生呢,都可以就是可以这个接触的。但接触的方式呢就是有尺度的,就这个方式呢嗯这个方法、方面呢也需要智慧就是。因此,我们刚才就是讲到,就是、是、如果就佛直接给他们宣讲这个甚深的法理的话呢,就是不能度化众生。因为他们没办法了解,这些众生是还没有证悟人无我的时候,一直耽著的。但是,他有一种方便方法逐渐逐渐这样引导的话呢就是,度化诸、这些众生的机会是有的。所以,我们呃在这个学习也好,修行的过程当中呢,呃应该是呃要有这个善巧方便的呐,就是善巧方便啊。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

上一篇:民俗学-法华3譬喻品15下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