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6课3皈依

创建日期:2022-01-16

  前行备忘录16课3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六课/第三节】

  【本来,后代的诸位密宗行者境界里应该显现本尊、密咒、智慧的游舞,如果一切景象都呈现为妖魔鬼怪,那使自他都不舒畅,如此一来,他们没有一点密咒的味道。

  本来,后代的诸位密宗行者境界里应该要呈现本尊、密咒、智慧的游舞,指的是若真正具备禅定者眼前呈现的一切之相均为本尊,耳前听得着的一切声音都是密咒,内心起现的一切妄念本来即为智慧。我们不是说“烦恼即为菩提”吗?但即便不具备如是般之禅定,但也必须要以净观来行持为妙,眼前呈现的一切景象均为本尊,耳前听得着的一切声音均为密咒,内心起现一切烦恼都必须要转为道用、观想成智慧,这是不可缺少的,要不密法的誓言很容易犯啊?如果一切景象都呈现为妖魔鬼怪,就像当今很多人说觉得导师有点不正常,看到金刚道友也有点不正常,即便看见自己也有点不正常,若是密宗的弟子要注意,那使自他都不舒畅,如此一来,他们没有一点密宗的味道,等待他的归宿必定是金刚地狱。

  【别解脱戒主要注重外在身体语言的业,所以容易守护。

  别解脱戒主要注重外在身体和语言的业,相对来说容易守护。从别解脱的角度当中说,它的很多根本和支分戒都树立在身体和言语之上,因此守持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身体、言语就可以了,相对来说好守持。

  【菩萨戒,单单依赖于善恶心的分别念,较前相比稍有难度。

  菩萨戒,单单依赖于善恶心的分别念,较前比较稍有难度。因为菩萨的一切学处都树立在善恶的分别心上,当产生恶念的时候,很容易破菩萨戒的学处。所以与前面的别解脱戒相比的话,守持稍有一点点难度,但是还可以以概念性的方式去创造,所以也比较容易。

  【密宗的所有誓言都必须在智慧上看待,就更为困难。

  密宗的所有誓言都必须在智慧上看待,守持更为困难。刚才已经说过,若看到地为地、不净观的时候,就是犯戒的弟子;若看见地为清净之相,为持戒弟子。所以要记住,行持密宗的誓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时要净观为妙。

  【可是,当今时代的大多数人认为别解脱戒难以守护,反倒觉得密乘戒随随便便就可以,但实际上这是颠倒妄执。

  可是,当今时代的大多数人认为别解脱戒很难守持,反倒觉得密乘戒随随便便就可以了。尤其很多人为了掩盖自己的恶劣行为,因此取个密宗的法来掩盖一切,说这就叫做密宗的誓言。真是这样的吗?先反观他的内心,若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那就说明没有净观,当没有这种清净之观想的时候,那是犯戒还是持戒者呢?现前很多人认为,别解脱戒和菩萨的学处很难守持,密宗很容易守持,非常的颠倒。密宗的誓言是非常难守持的,密宗的一切誓言都树立在智慧当中,当你不能赤裸智慧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犯戒者。所以我们时时要护持自己的誓言。一天不间断地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乃至按照《显密甘露心滴》当中的那些忏悔颂做忏悔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玛哈约嘎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能解脱的教授,玛哈约嘎主要修行方便生起次第,智慧圆满次第,只是修风和明点圆满次第中的风圆满次第的一部分。

  以玛哈约嘎自宗的清净誓言护持相续,能解脱的教授,玛哈约嘎主要修持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圆满次第,只是持风和明点圆满次第中的风圆满次第的一部分,在玛哈约嘎圆满次第中的气脉明点主要行持气为主。

  【方便生起次第:通过观修平庸不清净的相分别的对治——方便生起次第,使三境清净,首先意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

  方便生起次第:通过观修平庸不清净的相分别对治——方便生起次第,使三境清净,因为修持方便生起次第当中就会达到这种三境清净,行持这样的法会达到这样的果实。首先意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就是长时间行持生起次第者,但要记住生起次第要具备四钉,四钉当中的最后一钉称之为“法性不变密意钉”,你必须要有很好的禅定基础才能依照上面三钉做观想,如是行持会达到三境清净,长时间修学本尊的缘故,他可以在自己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

  【第二触觉的对境自己的手能明显接触到本尊及其装饰、标帜等有触碍的形象;第三根的对境前,别人也说见到修生起次第的上师是大吉祥怙主和大威德等等。

  第二是触觉的对境,自己的手能明显接触到本尊及其装饰、标帜等有触碍的形象,比如自己见到本尊甚至可以触摸着本尊,还可以触摸着本尊的一些装饰等等,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三根的对境前,别人也会说见到修生起次第的上师。是大吉祥怙主和大威德等等。第三是根的对境前,他人也能看得见这个修生起次第的人,已经转变成大吉祥怙主和大威德等等各式各样的本尊形象,他会具备这样的果位。

  【在这样的生起次第明显稳固的八种量达到标准、五种觉受尚未究竟之前一直修习,结果,虽然平庸的相分别依靠生起次第能归摄为本尊的本体,可是由于还没有离开执著本尊的耽著分别念,所以必须修行耽著殊妙本尊的对治法——智慧圆满次第。

  在这样的生起次第明显稳固的八种量达到标准、五种觉受(就是从资粮道开始,达到见道之间的一切觉受)尚未究竟之前一直修习,结果,虽然平庸的相分别依靠生起次第能归摄为本尊的本体,可是由于还没有离开执著本尊的耽著分别念。要记住,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圆满次第两者修学的目的在何处呢?上面说,虽然平庸的相分别依靠生起次第能归摄为本尊的本体,已经知道一切即为本尊,可是由于还没有离开执著本尊的耽著分别念,就是本尊的这个执著仍旧存在,所以必须要修行耽著殊妙本尊的对治法——智慧圆满次第。要记住这一点哪。前两天我们在讲《显密之差异》的时候。也已经讲过这两者之区别。

  【圆满次第包括风和明点的两种圆满次第。其一,风的圆满次第,如果风没有堪能,那么明点就无法切中要点,

  圆满次第包括风和明点的两种圆满次第。其一,风的圆满次第,如果风没有堪能,那么明点就无法切中要点,就是说风是飘动一切识的力量,若要是风没有达到稳定的时候,那这个识就会根据风的飘动而呈现各式各样的散乱。昨天不是已经讲过吗?站在世俗的立场之中称为识,站在胜义的立场之中称为智慧,当然在单纯讲解圆满次第的时候,树立在身体之上的气脉明点和我们所传讲的这两者绝不能分割,一旦要是分割的话,怎么也体现不出来圆满次第的殊胜。你说圆满次第是一个果法,谁也不会相信。

  【一开始生起次第趋于究竟得以稳固的行者,除了外在身体空朗朗呈现本尊以外,平庸人的身体并不明显。当然,仅仅是修气并不代表圆满次第,因此起初生起次第得以稳固至关重要。

  一开始生起次第趋于究竟得以稳固的行者,除了外在身体空朗朗呈现本尊之外,庸俗人的身体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前面修学方便生起次第的结果。当然仅仅是修气并不代表着圆满次第,只是圆满次第的前面一个基础而已,因此起初生起次第得以稳固至关重要。也就是前面方便生起次第当中,稳固上面的气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一直都在讲解,气是飘动一切识聚之力量,所以必须要稳固这个气。从凡夫的角度当中讲解,这个气如同一个没有眼睛的马,这个识(各式各样的分别心)相当于没有脚的一个人,我们现前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很好地控制这个识,转变这个识达到智慧。但是要记住的是,若要是控制不了这个马,这个马就会驮着这个人四面乱走,就如同平常呈现各式各样的散乱一般,都是这个风在飘动。为什么在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圆满次第两者当中,都一直讲解风的重要性?即便在讲解圆满次第他身方便道当中,若没有很好地稳固这个风,那这个行持他身方便道者,也只不过是造恶业而已绝不会得到什么果位。什么四空、四种空印等等先搁置一旁吧,就是由于气没有达到稳固的原因。

  听说以前在中华民国期间,台湾有个陈健民居士修过噶玛巴的圆满次第他身方便道,说是已经成就了。据说很多人都在阅读这本书。书里面在传讲如何控制气之上,他的时间只是三分钟。三分钟是稳定不了气的。是否能稳定气?在座的很多修行者也在修宝瓶气,时间也能得到三分钟,但是能控制一切气吗?稳固气的标准是什么?身可以在水上行走。米拉日巴往昔行持这个风已经稳固的原因,所以可以在水上行走等等,就是由于稳固这个气的缘故而得。所以都要铭记这一点,绝不能仅仅顺着有些教材当中的说法而行持,有些教材这么传讲可能有一定的密意,但是现前我们站在时间的立场之中讲解三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气能控制到三分钟时,行持圆满次第他身方便道是远远不够的。

  讲解这些目的的原因是什么呢?即便密宗具备有这样的殊胜修学方便,但是末法时代,很多修行者并不具备前面这些条件的缘故,当今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是成办解脱,还是越真实越好吧。像有些虚伪的行为,对我们今生成办解脱起不到切实之作用,还是搁置一旁。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诽谤,因为它是果位法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们现前不具备这个条件缘故。像往昔我等导师莲花生大师时代有十三万瑜伽士,都是具备如是坚固气而行持他身方便法者,但是当今具备这样行持者是非常少的。当然我们在座的弟子在这方面应该是很好的,因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平常为我们所传讲的一切都是以别解脱戒为主,但是现前在各个地方行持这样法门的人也不少,听闻到不少含有密意的言语。因此现前一些汉传佛教和其他教派的修行者不接受密宗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吧?真正具备功德者,我想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接受。但若只是走个过程,甚至以此为名掩盖自己恶劣的行为,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很多令人不可想像的一些后果出来,因此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开始诽谤密宗等等。所以要知道这些道理。往昔历代高僧大德说:必须要具备如是般之因,才具备行持这个法的基础,以贪执所做的一切行为,最终的归宿只是三恶道。喇嘛仁波切也说过:若完全证悟到见解者不需要进入他身方便道。但是若要是不具备以上所讲解的这些条件,仅仅依靠贪执而行持这个法,三恶趣就是他的归宿。

  【随后,修具四种双运的宝瓶气,使风心入于、安住、融入中脉。所谓的四空,风入于中脉,依次根识融入意识为空,意识融入染污意为大空、染污意融入阿赖耶为极空,阿赖耶融入智慧为一切空,由这四空引发的喻光明在相续中生起以后,以三现作为光明的因,风五光作为缘,从而使不清净的幻身,能如幻般起现成唯以风心所成的真实本尊身。

  随后,修具四种双运的宝瓶气,四种双运是具四种特征的宝瓶气。宝瓶气具有四个特征:像弓一样吸气,如宝瓶一样满,像打的结一样紧,像放箭一样促,四个特征。时间并不像陈健民居士所传讲的三分钟即可,真的不行,这是绝不可能的。使风心入于、安住并且融入中脉,所谓的安住指的是还没有完全进入中脉之前,它是一个过程,中脉是胜义脉,完全进入中脉已经证悟四光明之见解,尤其是圆满光明之见解就不用说了,依靠这种方式。前面的这种宝瓶气修法是为了临时压制一切烦恼,来成办更高的境界。所谓的四空风融入中脉的时候,依次根识融入意识为空,意识融入染污意为大空,染污意融入阿赖耶为极空,阿赖耶融入智慧为一切空,由这四空引发喻光明在相续中生起以后,以三现作为光明的因,风五光作为缘,从而使不清净的幻身,能如幻般起现成唯以风心所成的真实本尊身。当然要具备很好的禅定,要不光凭净观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喻智慧,能修成义光明,增进的行为,有需要不需要玛哈远道六月会修仪轨两种。

  这样的喻智慧,喻智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喻光明之见解,若对见解有很好的定解,能修成义光明,依靠这种喻光明逐渐成办圆满之光明境界。增进的行为,有需要和不需要玛哈远道六个月会供仪轨两种,就是说有需要六个月可以成力解脱的,有不需要六个月可以成办解脱的,有这样的法门,在玛哈约嘎方便生起次第当中。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说,所有上师全部是生起次第、风得以稳固、证得加行道暖智者,要符合坛城圣聚的数目而聚会。具备三层坛城,里面驱敌兵器、除病妙药、维生食品、修行圣物要样样齐全。在众会之中,即便是有一个破根本誓言的人,也使得其余所有人的修行都成枉然无义,不会修成殊胜悉地,只有可能会得到些许共同悉地,除此之外会修没有实义。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说,所有的上师乃至所有的修行者都是生起次第、风得以稳固、证得加行道的暖智者,四顺抉择法当中的第一暖,要符合坛城圣聚的数目而聚会。要具备一切,比如说生起次第要求的一切,坛城都必须具备,比如说具备三层坛城,里面有驱敌兵器、除病妙药、维生食品、修行圣物样样要齐全。在众会之中即便是有一个破根本誓言的人,也使得其余所有的人修行都成枉然无义,比如说在会供的时候,里面若有一个已经犯了根本戒的弟子,那即便此时有多少人在修法,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起切实之作用,没有丝毫之利益,不会修成殊胜悉地,只有可能会得到些许共同悉地,除此以外会修没有实义。所以现前在汉地很多弟子都在共修,好是非常好,但是在共修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因为顾颜面也不敢亲自指出,明明知道可能不是一个具誓言者,但是也不敢直接说,要不又带来更大的烦恼。

  平常我在汉地的时候,很多人都祈求我:能不能做一些共修?当然,这样的建议也挺好的,目的是为了增长自己对法的兴趣。比如说在汉地由于长时间没有导师为你传讲佛法的缘故,时间一长,总觉得对法的信心会越来越淡薄,这时候聚在一起修一座可能会增上对佛法的兴趣,就是觉得他人非常有信心,自己也应该更加有信心才对。但若长时间共同修学,第一从誓言的角度当中我们不能保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居士都有自己的事业,可能在短时间内还可以,时间长了可能受不了。所以我就告诫很多弟子,在一个月当中聚集一、两次可以,太多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历代高僧大德独自进入幽静山林当中修法,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若要是在家里修法,既不会有刚刚所说的这些过失,另一方面也就不需要想今天有事、怎么办等等,也不需要起什么烦恼。若要是所有弟子都是具誓言者,功德当然具有。

  【正如恩札布德所说:“一位破戒者,能毁诸行人,如一有伤蛙,能坏诸余蛙。”如果众会之中的所有人都是具誓言者,那么六月仪轨需不需要酬补,也要看根基的差别。

  正如恩札布德所说:一个破戒者,可以毁灭一切修行者,如一个青蛙有伤,池塘里的其它青蛙的皮肤也会腐烂。如果众会中的所有人都是具誓言者,那么六月仪轨需不需要酬补,这就要看根机之差别,刚刚所说的这个前提要知道,修学的弟子必须要具备暖位,就是加行道。加行道的见解应该是什么样的?当然对禅定具备有很高的定解,还要具备刚刚所传讲的一切资具。不是说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六个月就关在房间里头,看看能不能成就?我想这样也很困难,因果乃至所有的缘起绝不能少于一分,应该要圆满。要不像密宗所讲解的,如是行持密宗者在几天、几个月中就能成办解脱,这是密宗的统一传讲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行持密宗有多长时间了,所以很多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还是这么一回事。

  【六月圆满之时的黄昏,红黄蓝交错的光芒散射,由本尊处取受悉地,中夜由怨敌处取悉地,具足三种满足而降伏并取悉地。黎明时分,依止她身手印的道,依靠上降明点,相续中生起真实俱生智慧,即不离乐觉受的智慧,依靠下固明点,最后在相续生起自然俱生智慧远离一切明乐无分别觉受耽著的义智慧。

  六个月圆满之时的黄昏,红黄蓝交错的光芒散射,由本尊处取受悉地,中夜的时候在怨敌处取悉地,因为按照本尊的要求,具足三种满足而降伏并取悉地。黎明时分,依止她身手印道,依靠上降明点,相续中生起真实俱生智慧,即不离乐觉受的智慧,依靠下固明点,最后在相续生起自然俱生智慧,远离一切明乐无分别觉受耽著的义智慧。要记住,按照这种他身方便道的修学方式,前面的这些条件一一不能缺少,前面的条件一旦不具有,后面的这种喻光明和真实光明,四种光明之境界无法呈现,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

  【在那时,佛父相续中现量生起乐智慧、佛母相续中现量生起空智慧。其后,能起现有学双运清净的幻身,也就是能起现身意双运真实圆满次第的本尊身。就这样,从资粮道逾越到加行道,由加行道逾越到见道,见道越到二地……

  在那时,佛父相续中现量生起乐智慧、佛母相续中现量生起空智慧。其后,能起现有学双运清净之幻身,也就是能起现身意双运真实圆满次第之本尊身。就这样,从资粮道逾越到加行道,由加行道逾越到见道,见道逾越到二地……

  但是要记住的是,前面的这些条件,都是站在气脉明点的立场之中,脉与明点能否圆满地降和升,完全取决于前面的气调伏得如何。气没有达到稳固的时候,明点就会随着意识而转变,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不会形成刚刚所讲解的逾越。

  【如果大家都具足誓言,那么掌握时间的鸡和犬、犏牛等也能走向持明地。倘若会修者全部获得了暖相,那在六个月期间,顶位忍位圆满取悉地时,继胜法位刹那智慧之后,得到显宗所说的见道或密宗所说的大手印殊胜悉地。按照教部索瓦派的观点,诚如《道次第论》中所说:“得未得能力,见道为二种。”

  像刚刚讲解的五道迅速圆满之因,如果大家都具备誓言,那么掌握时间的鸡和犬、犏牛等也会走向持明佛。往昔说萨迦派一位导师平常行持生起次第,最终在圆寂的时候,他自己房间内外的一些旁生也都成佛了。要是具备誓言的话,倘若会修者全部获得了暖相,那在六个月期间,顶位忍位圆满取悉地时,继胜法位,即世第一法(指加行道的最后)刹那智慧之后,得到显宗所说的见道或密宗所说的大手印殊胜悉地。按照教部索瓦派的观点,诚如《道次第论》中所说:得和未得的力量,见道分为两种。一个是圆满,一个是不圆满。当时我在亚青寺的时候,一位从别处过来的堪布说:据说亚青寺有很多女众已经得到一地至七地的见道功德,若是见道的话好像也有很多不圆满。那什么称之为见道呢?为什么说是七地呢?因为见道还要分为得和未得两种,力量已经圆满和力量不圆满两种见道,这个见道从十地来讲解时,从一地到七地都要从见道来圆满,一地的时候由于力量不圆满,我们总不能说他不是见道,还没有圆满到七地,当见道圆满的时候称之为见道圆满第七地,后面的三清净地就是学道和无学道圆满。这就是见道为什么要分为得与未得两种的原因。

  【依靠禅定的火能清净庸俗的身体,使它变得澄清,证得无生无死寿自在,即是寿自在持明;没有能够清净身体,尽管心成熟为本尊身,可是由于未能清净身体,就是异熟持明;从二地到九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是没有得以成佛的究竟道部分。

  依靠禅定的火能清净庸俗的身体,禅定的这个力量可以消除对庸俗的身体这种耽著。使它变得澄清,证得无生无死寿自在,即是寿自在持明。在阿努约嘎也就是圆满次第当中,讲解四种持明当中的寿自在持明。没有能够清净身体,尽管心成熟为本尊身,可是由于未能清净身体的缘故,称之为异熟持明。从二地到九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是没有得以成佛的究竟道部分,就是说证悟到究竟果实称之为任运持明。

  【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安住大资粮道边际者,身体还没有成熟为本尊身,心已成熟为本尊身,即是异熟持明;

  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安住大资粮道边际的时候,身体还没有成熟为本尊身,因为当时对身体的执著还存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变成本尊身,但是心已经成熟为本尊身,因此称之为异熟持明,圆满次第四持明当中的第一异熟持明,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可能有时候我们觉得,那么多次第道的原因是什么?是的,各个乘派当中都讲解一个圆满次第道: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四相,圆满次第讲解四持明,生起次第讲解五种瑜伽,小乘讲解五道,大乘讲解十地、三十七菩提分,都有一个圆满次第,即便是禅宗也要讲解文字、观照和实相,净土也讲解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这些次第都必须要了解为妙。

  【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身体成为澄清以后寿命得以自在,胜法位道圆满,即是寿自在持明;如果没有得到寿自在,那么在即生当中证得见道,中阴越到二地,后得起现有学双运境界,一直到十地末际以上是大手印持明,达到究竟现前佛地,即是任运持明。安住于以上四种持明地者,就是大瑜伽续的勇士勇母,也就是持明内僧众。

  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身体成为澄清以后寿命得以自在,胜法位道圆满,即是寿自在持明;如果没有得到寿自在,那么在即生当中证得见道,中阴越到二地,后得起现有学双运境界,一直到十地末际以上是大手印持明,达到究竟现前佛地,就是任运持明。安住于以上四种持明地者,就是大瑜伽续的勇士勇母,也就是持明内僧众。

  【阿努约嘎(随类瑜伽)能成熟的灌顶,十种外灌顶、十一种内灌顶、十三种修灌顶,加上两种密灌顶,获得这三十六种根本的最胜灌顶以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生起次第的部分、圆满次第玛哈约嘎中讲的风圆满次第为前提,在这里主要切中要点修行明点的圆满次第,具足自身方便,脉直、风清净、明点堪能以后,依靠她身手印之道,首先凭借明点上降的力量引发出真实的俱生智慧,在下固明点之际生起假立自性的俱生智慧,然而在初学阶段,难以生起远离耽著觉受的智慧。

  阿努约嘎能成熟的灌顶,十种外灌顶、十一种内灌顶、十三种修灌顶,加上两种密灌顶,获得这三十六种根本最胜灌顶以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持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生起次第的部分、圆满次第玛哈约嘎中讲的风圆满次第为前提,在这里主要切中要点修行明点的圆满次第,具足自身方便,脉直、风清净、明点堪能以后,不管是方便生起次第还是智慧圆满次第,都要以风圆满次第作为前提,就是风必须要达到自在。在圆满次第当中分为他身方便道和解脱方便道两种,行持圆满次第者必须遵照解脱方便道行持更为保险。像他身方便道在不具备前面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下,真不是一种适于初学者修学之法。当然我们不诽谤这个法义,是一个殊胜的教言,但必须要具备很多条件。在这里主要切中要点行持明点的圆满次第,具足自身方便、脉直、风清净、明点堪能以后,依靠她身手印之道,首先凭借明点上降的力量引发出真实的俱生智慧,本具有的智慧,在下固明点之际生起假立自性的俱生智慧。然而在初学阶段,难以生起远离耽著觉受的智慧。

  【当喻智慧在相续中生起时,后得所谓不清净的幻身,实际上能起现唯风心所成的本尊身。当相续中生起义智慧时,能起现清净的幻身,也就是智慧相中呈现的本尊身。在希求心的资粮道,辨别大种姓的加行道,获得大授记的见道,得大安慰的修道,圆满大妙力的无学道,安住以上五种持明地者,就是阿努约嘎自道的空行和空行母,即持明内僧众。

  当喻智慧在相续中生起时,就是这种定解光明之觉受生起来的时候,后得所谓不清净的幻身,实际上能起现唯风心所成的本尊身。当前面的一切条件具备,在行持这样法的过程当中,若具备刚刚所讲解的这些智慧,具备喻光明之见解,而成办义光明之中,会有这样的觉受。当相续中生起义智慧时,能起现清净的幻身,也就是智慧相中呈现的本尊身。在希求心的资粮道,辨别大种姓的加行道,获得大授记的见道,得大安慰的修道,圆满大妙力的无学道,安住以上五种持明地者,就是阿努约嘎自道的空行和空行母,即持明内僧众。大概知道一些这些过程非常好,但是在行持这样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知道里面的一切缘起,绝不能仅仅依靠平常稍许有的禅定和净观是远远不够的。

  【阿底约嘎(最极瑜伽)能成熟的灌顶,得受下面两种灌顶的四种句宝灌顶中特别分出的有戏、无戏等四灌顶,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

  阿底约嘎能成熟的灌顶,得受下面两种灌顶的四种句宝灌顶(这个句宝灌顶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句义灌顶),特别分出的有戏、无戏等四种灌顶法,就是在大圆胜慧当中的后面这个灌顶,称之为无上灌顶。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现前我们都是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前面的外三部和内三部我们都在理解一些,但是主要行持的禅定乃至教法是在大圆满之中,那么按照大圆满自宗派的要义,得到这种灌顶之后要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自宗的清净誓言指的是在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基础上,无上窍诀大圆满分为守持誓言和无守持誓言两种。当前我们作为方便教授的修行者,当然依照守持誓言,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而守持相续。

  【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如果从法的角度而言,必须把法性现量相安立为见道。然而,以修行者作为出发点,法性现量相立为资粮道觉受增上相即加行道;觉性如量相为见道;在法性尽地时,外所取境、内能取心、密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是圣者有学道;圆满灭尽时,即是无学道。安住在以上道位四相中者,就是持明内僧众。

  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就是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和上师瑜伽导修,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顿超。等两天我们要开始修大圆胜慧光明之境界,如果从法本身的角度而言,把法性现前相安立为见道,就是说从法的角度来说,在修学顿超的时候,第一法性现前相圆满的时候即为见道,是从法的角度当中来说。然而,以修行者作为出发点,在修的过程当中,法性现前相还没有证悟到见道,把法性现前相立为资粮道;觉受增长相即为加行道;觉性如量相为见道;在法性灭尽地当中,外所取境、内能取心、密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指的是什么?在顿超的过程当中,前面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光明之境界,但是当时还没有悟证究竟果实,业风仍旧在飘动着细微的识,所以即便是显现也不稳定。最终所传讲的所取的境光明之境界,内能取的心当时稍微之意识飘动,乃至明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是圣者有学道,这就叫做因法性灭尽地。就像很多修学顿超的弟子,前面顿超呈现一些境界,最终全都消失,这就叫因法性灭尽地。后面果法性灭尽地的时候,就是圆满寂灭的时候,即是无学道,最终圆满证悟究竟果实的时候就叫做果法性灭尽地。安住在以上道位四相中者就是持明内僧众,这个持明是持无上窍诀大圆满光明者。上面所讲解的是僧众的分类。

  从大概的角度当中我们已经知道,从初次开始行持本传承的法乃至没有究竟证悟到果实期间,我们把他称之为僧众。圆满证悟到究竟果实当中,不管行持多少世、多少年、多少阿僧祇劫,最终得到的这种境界就叫做佛宝。就是让我们去理解什么叫做僧众、僧宝,这些都很重要,若要是不懂得这些道理,那前面在讲解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当中,所依止的三宝之本具有的功德就无法理解。前面只大概说了依止的对境,后面说得更详细一点,在执受这种法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得铭记这些道理。

  3)僧众的功德

  【三、僧众的功德:具备戒、定、慧、总持、辩才等不可思议的如海功德。

  下面是第三个,僧众的功德。具备戒、定、慧、总持、辩才等不可思议的如海功德,为僧众的功德,因为行持这样的善法而证悟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

  【这以上所有皈依境,归纳起来汇集为上师,如果广义来讲,就是暂时的九种。由于把他们作为皈依境,尤其是本身具全风脉等,所以在皈依时脉清净为化身……

  这以上所有皈依境,归纳起来汇集为上师,如果广义来讲,就是暂时的九种,指的是三宝总集、三根本总集、三身总集,这样的九种宝。这个在《前行引导文》当中讲得很细致。由于把他们作为皈依境,尤其是本身具全风脉明点的缘故,所以在皈依的时候脉清净为化身,气清净为报身,明点清净为法身的缘故就在此上。

  【大士道的意乐,是以为遣除有寂一切衰败的心愿而皈依的。这样的心态,按照因相乘来讲,既是意乐差别,也是果皈依。因皈依是以具足三种特点(即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而皈依的。

  大士道的意乐,是以为遣除轮回涅槃一切衰败的心愿而皈依的。这样的心态,按照因法相乘来讲,既是意乐差别,也是果皈依。因皈依是以具备三种特点而皈依的,即佛是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而做皈依,称之为因皈依。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这个很重要,下面要细致看一下,尤其作为密宗的弟子若要是不懂这个道理,仅仅把下面所做的一切,都树立在能生和所生的因果之上,还是体现不出来密宗的殊胜。

  当然今天这样的法听起来感觉到非常累,是的,作为密宗的弟子,若要是把因皈依和果皈依按照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来树立的话,无法体现密宗的殊胜。可能会说,天哪!那到底是什么?当然讲解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我们下面看看有两种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按照中转法轮的意趣,以因皈依作为因 ,获得佛果,就承许是果皈依,承认(因皈依和果皈依)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

  按照中转falun的意趣,就是按照中转falun的观点,以因皈依作为因,获得佛果,就承许是果皈依。就是依靠因来成办果位,这个果就叫做果皈依,方便道称之为因皈依。承认因皈依和果皈依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法,按照下乘派的观点。

  【末转法轮以上承认:“如来藏智”在基位有情的相续中以基住自然智慧存在着,它是恒常、不变、本体空性,如来三身的一切功德以无改任运的方式存在着。由于离基如来藏的智慧被客尘所障蔽,因此需要遣除它的方式或者二资粮的缘,然而并不承认它们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认为(因皈依)是能现前的外缘。

  但是末转falun以上承认,也就是说密宗承认:如来藏智在基位有情的相续中以基住自然智慧存在着,它本具有的自然智慧不需要依靠其它的因缘来具有,它本来就是具有恒常、不变、本体空性,如来三身一切功德以无改任运的方式存在着,在执受本体当中即便妙力呈现一切之相,都是任运自成的,不需要依靠因果关系来呈现一切妙用,本来就是一如的,这就是如来藏本具有的观点。由于这样的缘故,由于离基如来藏的智慧被客尘所障蔽,这个客尘指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止本来具有的一切功德,因此需要遣除它的方式或者是依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缘来遣除。实际当中。然而并不承认它们就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因为本具有的本体和妙力起现一切之相本来就是一如的,不需要依靠因缘来起现这样的显现。就像禅宗所说的见性与密宗所讲解的便智双运,在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的一切相,不需要依靠因缘来呈现,这样的相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两者本来就分不开的。外面的显现和本具有的这种本体,不需要依靠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来树立,本来就是一如的,要知道这个道理。若要是不懂这个道理,那一点都体现不出来密宗的殊胜。尤其从基道果角度当中来传讲,仅仅树立在能生所生的因果缘起法中,那怎么也体现不出来密宗的殊胜。

  我们平常在树立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时候,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中去理解,按照因法相乘的观念是这样树立的,依靠因皈依来成办果皈依,它有一个能生所生的观念;但是站在密宗本具有的功德当中,所谓的因果并不具备能生所生这么一个缘起,这种缘起本来就是一如的,并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认为因皈依是能显现的外缘,本来就是一如的。因皈依包括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两种,都树立在因皈依中。什么叫做承诺皈依和随修道皈依,下面都会细致讲解。

  〖课后开示〗

  今天所讲解的这些法,对初次开始进入佛门和刚到亚青寺的弟子来说,会有不少内容听不懂,讲了很多可能一个重点也没抓住,也许只听到说灌顶之后要守持誓言,其余观念可能就是那么一回事。但是大概当中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理趣,非常重要。我们现前在座的众多弟子已经不是初学者,行持善法的时间一点都不短。这两天也有一些弟子说,回去的时候看了几遍这些教言,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好,应该这样。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由于长时间修学成熟口诀法的缘故,即便没有得到很多教法的理论观念,但由于长时间修学成熟口诀法的缘故,所以在讲解这些法的时候,大概当中都会知道一些,应该得这样。

  刚来的弟子们,今天听起来可能会有点难,明天可能稍许会好一点,不管什么样的根机都能听懂一些。我们也说过,所传讲的法分为概念性的和境界性的,平常行持的善法要是没有一点体会、见解、境界,那在讲的过程当中就好像在讲山外面的一件事情,因为一点经验都没有,也就是说一点相似的感受都不具有。概念性的就好说些,当时就遵照这个诠释的文字来推测,用教证和理证来作为依据,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能理解一些。当然我想刚来的有些弟子也非常好,从这方面精进学修这些教言,有些理论也很好。只不过是由于缺乏一些经验的缘故,所以像有些地方会有些难懂。但不要紧,只要如是去行持,要不了多长时间,你就可以一五一十地通达这些境界了。

  今天我们的法就讲到这么多,建议回去的时候还是多看一些,不要觉得今天所传讲的有些名词乃至很多境界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就搁置一旁,不能这样。还有一点,刚来的一些居士手中还没有这本书,但不要紧,这两天可能就会到,到后会马上发给你们。有书的弟子们,回去的时候应该多看几遍,要不手里拿着一本书可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是把它放在书架之上是远远不够的。

  密宗在讲解诠法、诠相、诠称当中讲过,先要靠文字去理解教法,初始时文字是不可缺少的,但也不要仅仅树立在文字之上,文字上的解释早在二千五百年的时候已经具有了,现前我们去学这些教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上面所有的一切理论,纳入心相续之中才算是自己的教法。心相续当中不具备这些教理,光在文字上面具有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有时候我们让弟子们把各式各样的教言背诵下来,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乃至更好地依教奉行。像《前行备忘录》全都背诵下来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少于五遍,多看看。过两天我们再传讲另一个法的时候,我想《前行备忘录》就会被放置到书架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做翻阅。因此在正学的同时要多看几遍,懂的内容自然会趋入心相续之中,不懂的地方要多向旁边的金刚道友询问下。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也有很多很好的弟子,你们可以在这些弟子面前多问问一些,我想都能为你解答。

  我去年在成都看病的时候,有些居士说:他以前很多对佛法的理解都不对,在听受了一些出家人的讲解后都更正了过来。我听到这些感到非常高兴,应该是这样的。我在这边为常住的弟子讲法的时间也已经不短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总的角度来说,讲解的法也有不少了,比如说《十六种辨别》《智慧界续》《狮吼论》《直指心性》《大圆胜慧》《屠夫真言》等等,我相信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乃至为自己负责任的弟子们,说圆满通达不容易,连导师自己通达多少都不知道(上师自谦),让你们要圆满通达这个还是有一些强迫性,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应该这样。讲解这些功德的目的,就是告诫所有的弟子回去的时候要多看几遍,比如我们先举个例子,在这次没有讲解《前行备忘录》之前,就以皈依而言,你知道皈依的分类吗?即便是上士道皈依当中,知道外皈依和内皈依的区别吗?我想很多都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年所得之法,应该要多看看,并且把里面重要的观点纳入到心相续当中行持为妙,绝不能像有些完全不具备智慧者一般,认为不需要去学这么多的教法,仅仅安住在自己现前所理解的法中即能圆满。客气的说,可能具有一些功德,但要仅仅依靠这种禅定,而不具备三清净法的话,第一加行发心当中的三种发心,善念发心当中的三种区别,乃至当时的三种心力能区分吗?第二是无所缘之正行,对无所缘正行是否仅仅站在没有一切所缘的对境之中,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根识也不需要依靠外境,难道这也就是正行无所缘吗?当然需要通达很多很多。回向当中所讲解的这些回向是否具有,若不具有的话成办解脱是很困难的。刚刚我已经说过,说的客气一点的话,可能有功德,说得不客气一点,三殊胜法若是不具备,仅仅依靠单调的修法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甚到连行持这种善法有没有功德都很难所言。因此都要细心一点。

  我们已经说过,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地方,目的就是为了求学佛法。在求学过程当中当然会有一个过程,但这不要紧,应该咬紧牙,不懂的地方要想办法弄懂,绝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气飘动。我们的习气是什么?当然是天天想睡大觉。但是顺着自己的习气飘动能成就吗?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现前已经知道这是一种过失,要及时改正。当然你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是一门苦行,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们的代价是以前面少许的苦行而成办究竟的快乐。世间人总以为世间会有快乐,实际当中与痛苦搅杂在一起,避免不了,最终得到的是更为痛苦。修行者与世间人的区别就在此。

  下面就开始做回向。愿此时所听闻的一切善法功德和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功德,与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功德,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暂时在行持世间法当中心想事成,在树立出世间法当中能圆满获得一切教法与证法。

  因为前面为愿文,发愿后面是回向,两者必须要分开,初来的弟子可能会把发愿和回向搅杂在一起。当然,目的是一致的,但方法不同。这个去年我们讲《涅莫问答录》时讲过。不懂的弟子还是需要了解一些,因为我们连发愿和回向都分不开的修学,到底有多大的功德我也不知道,应该要懂一些,不懂的法永远不能成办解脱。要记住,好前面是发愿,后面是回向。

  因此,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6课2皈依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7课1皈依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