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74-92)
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
己一、真实宣说:
依据全知龙钦绕降所承许之观点也可如是安立自宗。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
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
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堪布根华的《浅释》对我们来说有一种不共的近传加持,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因堪布根华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当时也许是麦彭仁波切给弟子们传讲之后,他才做了这样一本讲义。此讲义虽然比较略,但意义非常深,后来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它,才得以发挥了自己不共的智慧,因此,堪布根华仁波切对宁玛巴来讲恩德是相当大的。
颂词中,“前代”指无垢光尊者以前、印藏等地的诸位高僧大德。前面依据月称论师的观点已经建立了自宗,那宁玛巴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如何呢?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说:“以前的诸位高僧大德们,在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这一问题上争论颇多。但我个人认为,以前的声闻中,虽有钝根、利根,以及随有部、经部等种种不同,但欲真正获得阿罗汉果位者,一定要证悟我执蕴聚为空性,否则不能获得解脱果位。”
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分二: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因此,法无我必定需要证悟,但也不能说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其实他只是证悟了其中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二谛经》中说: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如同被小虫食用之后剩下的芥子壳内的空间一样,相比菩萨所证空性十分渺小,以微小之故,加上否定词而说未证空性。
虽说没有证悟,但实际已证悟了部分,如此宣说会不会出现相违的过失呢?不相违。世间上也经常对微小的事物加否定词,比如胆量很小的人,人们说这个人真没胆量;或者家中食物非常少,就经常会说: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因此,声闻缘觉证悟很渺小的缘故,可以说没有证悟。
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麦彭仁波切说: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讲非常殊胜,是极其稀有的善说,这样的善说无与伦比,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拟。同样,我们也可以对麦彭仁波切作如是评价——他老人家在本论中的善说殊胜非常,无人可与其相比。
大海宽阔无比、深广无垠,有人虽仅饮一口海水,就不能说此人未曾喝过海水。同理,已经见到了别相的人无我,那能否说未证悟空性呢?不能。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法无我是总相,人无我是别相,就像树与紫梗树一样。已经见到别相的无我,即可以说证悟了空性,那是不是圆满证悟呢?并非如此。只是证悟一部分,但也可以说证悟了,就像虽然只饮一口海水,也可以说饮用了海水,这样讲没有任何矛盾之处。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
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正如饮用一口海水而未将所有海水吞进腹中一样,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但已经证悟了人无我的空性,属于法无我的一部分。如此宣说无有任何教证、理证之违害,而且相合于经典、论典所说教义。
麦彭仁波切于此处给诸位后学者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如意宝,但能否运用自如或者真实运用到自相续中,就要看大家的信心是否具足了!
对于“声缘是否证悟法无我”这一问题,有大德认为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有人认为已完全证悟,还有些说自相续中细微的部分皆已证悟,而麦彭仁波切自宗则承许仅证悟其中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证悟。对此,其他宗派仍心存疑惑,从而引发了诸多辩论。
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分二:一、提出问难;二、对此答辩。
己一、提出问难:
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善解密意疏》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乘见道无异之故,已见一法之空性,何故不见万法空性?意即声缘已证人无我,那也应该证悟以法无我为主的空性,因诸法空性相同之故。
他宗如此宣说有一定的依据,《楞伽经》中说:一法之空性,万法之空性。圣天论师《四百论》中也说:“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根据《楞伽经》及《四百论》等经论所说教义,声闻缘觉已证悟人无我空性,那为何不怔悟法无我空性?应该证悟。
己二、对此答辩:
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
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
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对于他宗提出的问题,麦彭仁波切回答说:以《般若经》等教证以及离一多因等理证进行观察,同时依靠善知识的窍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时,可以说一法的空性即万法空性,证悟一法空即可证悟一切法空。比如以中观七相推理观察时,若对粗大之法已经证悟空性,则对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也应证悟为空性。
但是,小乘声闻行者不具足大乘教理以及大乘善知识等因缘,故而仅证悟了人无我,并未证悟一切法无我。再者,小乘行者暂时来讲仅是声闻种性,佛陀对其并未宣讲大乘空性,他们具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希求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而将五蕴观为空性即可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因而他们暂时难以证悟其他法之空性。
从一个侧面虽然可以对利根者说:证悟一法之空性,万法皆可证悟为空性。但从声闻缘觉的角度,由于他们自身贪执人无我空性,对法无我空性并不希求,并且佛陀也未对其宣说法无我空性,因此,他们虽已证悟人无我却并未证悟法无我。
戊二(广说)分三: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三、以教理阐明此理。
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
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
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
此处麦彭仁波切结合小乘自宗见解,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小乘《俱舍论》讲到,无分微尘和心识的最细微刹那属于胜义谛,此二者实有存在,而瓶子、柱子等粗大之法为世俗法。因对瓶等粗法进行摧毁之后,对它们的执著同时可以灭尽,所以是世俗谛;而最细微的微尘,其自本体以及众生相续中的执著皆无法破除,故为胜义谛。这是声闻乘自宗所许之观点。
他们虽承许瓶、柱等为假立世俗法,但却认为无法再分的微尘非假立,实有存在。麦彭仁波切说:若依靠观察瓶等粗大法为假立的方法继续深入分析,同样可以将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为什么呢?将瓶子的瓶口、瓶腹、瓶底等分开,瓶口不是瓶子、瓶腹不是瓶子、瓶底也并非瓶子……同样,东面的一侧不是瓶子,西面的一侧不是瓶子,而中间也不存在瓶子,或以铁锤将瓶子打碎后,瓶子的碎片是不是瓶子呢?也不是瓶子。此时便可省悟——真正的瓶子丝毫也不存在,完全是假立的。《入中论》中将上述观察方法称为七相车法,或以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也可了知瓶子为假立。小乘虽不了知金刚屑因等推理,但通过对瓶腹、瓶口等一一分析,可以得出瓶子为假立的结论;而所谓的“我”——头发不是我、牙齿不是我、手脚等都不是我,如此一来,即可了知人我也是假立的。与之相同,依靠分析瓶等的推理智慧进行观察,微尘仅于大小上稍有差别,实际同样可以将之抉择为空性。虽如此,因小乘无有上师教言之故,也就无法通达这样的推测方法。
麦彭仁波切在给单秋的辩论书中说:名言中应承许无分微尘存在。哦巴活佛在《四百论》的讲义中说:以名言量抉择时,无分微尘应该承认,否则将难以建立名言;胜义中若承认无分微尘则有诸多教理的违害。这一点,格鲁派的夏瓦秋桑等也是承认的。而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对此观点进行了遮破,他说:名言中,无分微尘不必承认,但无分刹那应承许为存在。萨迦班智达认为名言中承认无分微尘会出现许多过失,此处不做过多叙述。
综而言之,若小乘自宗通过观察瓶子的方法,对微尘也如是分析同样可以证悟它的空性,但佛陀最初未对其宣说此种空性之法,善知识也未作开示,而且他们自己唯一希求人无我的空性,因此,暂时未能将万法圆满抉择为空性。
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小乘一者无有圣教推理,因《俱舍论》自宗及其他小乘经典并未抉择到无分微尘的空性;再者,他们不具足抉择无分微尘为空性的理证以及善知识的窍诀。因此,他们将粗大的五蕴抉择为空性,而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却承认为实有,此二者表面看来似乎相违,但暂时来讲,小乘自宗认为此种观点完全不相违并依此建立宗派,且只需证悟粗大法为空性即可获得阿罗汉的圣者果位。
这几个颂词,表面似乎是针对小乘而说,实际是针对格鲁派个别高僧大德而言:若一法证悟空性即万法皆证悟,则小乘对粗大法已证悟,为何未证悟细微法的空性呢?依照一法空则万法空的说法,为什么小乘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从大乘角度看这一问题时虽有矛盾,但只需将粗大法证悟为空性,即使细法未证为空性也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因此根本不相违。
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
若仍然固执己见地认为“证悟一法的空性即证悟万法空性”,则小乘、唯识、中观自续派等所有宗派皆应成为中观应成派,但是,藏传佛教任何一个宗派也不会如此承许。
如是一切唯识宗,倘若无有所取境,
为何不证能取心?自续派以胜义谛,
无有之理于名言,为何不证无自相?
虽然经中说“一法之空性即万法之空性”,但麦彭仁波切认为,根据根基、障碍、上师等外缘,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内缘的不同,证悟一法为空性不一定证悟一切法为空性。若如他宗所许,证悟一法空即必须证悟万法为空性则会出现很多过失。
有哪些过失呢?唯识宗的最究竟观点是“万法唯心造”,将所取境抉择为无有,最后证悟时现前自明自知之心识。《释量论》中也说:证悟时外境不存在。此宗承许圆成实法之心识为胜义谛,而外境之法即使形象也不存在。若许证悟一法空即证万法空,如此类推,则唯识宗已将所取法证悟为空性故,他们亦应圆满证悟能取为空性,但唯识将能取证为空性这一点,在藏传佛教任何教派及经论中均未提及。
再说中观自续派,他们认为:一切万法于名言中自相存在,胜义中抉择为大空性。根据清辨论师的教理抉择——胜义中一切法皆为空性,以此理对名言进行观察,名言中为何承许自相存在?不应如此承许。因一法空即万法空,胜义中已证悟为空性,名言中也同样应该证悟为空性,但此种观点在中观自续派相关论典中何处也未曾涉及。
是故依照汝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
因此,小乘宗已证悟粗大法为空性,则对细法也应证悟空性;唯识对所取已证为空性,能取同理也应证悟空性;中观自续派在胜义中将万法抉择为空性,那名言亦应抉择为空性,如此一来,所有宗派皆成中观应成派,应成派对自续派、唯识宗及有实宗所发太过也成不合理,这是一个极大的过失。
声缘诋毁谤大乘,此类现象岂能有?
另外,既然一切宗派皆成中观应成派,那个别具有增上慢的声闻缘觉诋毁大乘法门、说龙树菩萨为魔之化身、认为佛于灵鹫山所转的第三转F轮根本是子虚乌有、般若法门实为断空等等,各种各样诽谤佛法的现象也不应存在,因为同是中观应成派,自宗怎么会诋毁自己的宗派呢?不应频频出现此种现象。而事实并非如此,佛教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小乘肆意诋毁大乘,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层出不穷。
虽说一法之空性即是万法之空性,但依众生根基的不同,阿罗汉仅证悟粗大部分为空性,对细微部分并未证悟空性。麦彭仁波切也说:阿罗汉必须证悟心相续、五蕴聚合等为空性,否则无法获得圣果。因此,阿罗汉对聚合五蕴已证悟为空性,对细微法无我并未证悟空性,麦彭仁波切于下文中说:若如此承许,则龙树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以及二转、三转F轮等所有教言,将如糖与蜂蜜般圆融一味。
麦彭仁波切诠解经论教典的方式确实具有一种不共的特点。我们对自宗传承上师的教言应生起坚固不退转的信心,否则,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真实佛法与相似佛法很难清晰辨别,若不具足真实的信心与定解,很容易随外境而转。而且,希望大家对守护密宗誓言也应倍加谨慎,有关密法中的甚深教言,如《上师心滴》等,若对不具定解者宣说,不仅无有利益反而容易依此造下恶业。人身异常难得,一方面认真地闻思,首先于自相续中产生稳固定解,之后再对密法精进修持,如此才能品尝到其中所蕴藏的甘露美味。
现在藏传和汉传佛教中,某些高僧大德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尽如人意,或者许多人对我个人也多有微词,但依靠经教进行衡量时,比如对从未获得灌顶、从未修持过加行者传授《系解脱》等传承,此种做法,恐怕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也不敢苟同。还有人说自己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甚至说是金刚手和文殊菩萨的双重化身,或者观音菩萨和除盖障菩萨的双重化身。从如来藏的角度,诸佛菩萨于自身全部具足,这样即使自称为十方诸佛菩萨的化身也不会有什么过失,但若从现相来讲,不要说几个菩萨的化身,凡夫的功德是否圆满具足也很难说。对于诸如此类的种种说法,大家不要轻易相信,切莫以为与某某大德结个缘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修行需要依靠上师的加持,更需要自己精进努力的修持,并不是仅仅依靠“关系”就可以完全畅通无阻的。
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分二:一、示彼理证;二、以教证宣说。
佛经中说:一法之空性即一切法之空性。虽然佛经中已作如是宣说,但因众生有根基以及内因外缘的不同,故而不能一概而论。对利根者或内外因缘聚合时,则以教理及行者的修证智慧均可无误成立,如宁玛派通过传承上师为弟子指点心性,依靠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使之于短时间内无碍通达本具自然觉性,这种现象在宁玛巴、禅宗以及其他各宗派中皆不胜枚举。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将在下文通过理证和教证进行详细阐述。
庚一(示彼理证)分五:一、因缘不全之理;二、以钝根而不决定;三、以理反驳;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辛一、因缘不全之理:
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
然内外缘未齐全,期间不能证悟也。
证悟一法空性也并非万法皆应证悟空性,否则会出现诸派均成中观应成派的过失,而且不应出现声闻乘个别增上慢者诋毁大乘佛法的现象。虽然说,柱子等万法的本性皆为现空无二,于法界中平等一味、无有差别,但从能取——见者或证悟者的角度来说,对于如此殊胜的道理并非尽人皆知,根据其根基不同,有人仅了知一法之空性、有人了达总相部分、有人知晓自相部分等等,存在迥然各异之差别。
首先从内因外缘来讲,外缘——是否具足善知识的教言,内因——是否已经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不退转的信心等,乃至内外因缘不具足期间,万法本性虽是等性一体,但也不能通达诸法的真实本性。
对阿罗汉来讲,他仅仅值遇小乘善知识,依靠上师所说教言精进修持,因不具足真实窍诀也就无法了知万法的究竟实相。《入菩萨行•智慧品》中讲到说:佛将中观窍诀交付于迦叶尊者,而迦叶尊者为何未传授此窍诀?大乘观点认为,显现上迦叶尊者并未通达佛陀密意。
现在国内外的很多修行人,有的仅学小乘,有的只学显宗,他们各自赞叹自所修学之宗派,认为此宗所宣讲教义准确无误、十全十美。而实际上,他们的上师并未掌握大乘最殊胜的窍诀,这就是善知识的外缘不具足。从自身来讲,法无有高低贤劣之别,但因上师仅有小乘窍诀,对于大乘有关菩提心、信心尤其抉择法无我方面的教言一无所知,故其距离果智仍然相当遥远。《现观庄严论》说:“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声闻缘觉对法有缘相执著,不具足方便,因此离佛之果智很遥远。不仅如此,他们以自私自利之发心,希求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并未想到欲超离轮回而圆满究竟佛果,多种因缘并未俱全之故,他们暂时无法证悟圆满法无我。
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
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
钝根即证不确定,终有一日必证悟。
经说万劫之末际,罗汉出定入大乘。
修习显宗和密宗的众生都有钝根、利根之别。对利根者来说,善知识稍作指点或不指点即可证悟,释迦牟尼佛就是依靠自力于菩提树下获得如甘露般妙法的。有些人到学院短短一段时间,已经通达经典、论典的所有含义,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因此,利根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究竟见解。相反,钝根者则不能确定,大乘菩萨具善巧方便之故,与佛陀果智十分接近,而缘觉无有善巧方便且缘相之故,距离果法很遥远。
但即使极为钝根的声闻缘觉,有朝一日也终究会证悟万法为本来空性。麦彭仁波切引用教证:“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于一万劫之末,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趋入大乘。”也说过,获得阿罗汉果位后,五蕴灭尽,生死轮回之血海尽皆干涸,自身流转之骨肉大山全部坍塌,此后便于漫长时日内入于灭尽之定。
以前敦珠法王曾以神通观察,发现一阿罗汉在洛若下面山中入于灭尽定。迦叶尊者将教法交付阿难之后于鸡足山入定,当时未生怨王与阿难非常伤心,曾将山门打开,未生怨王准备焚烧尊者法体,但阿难尊者阻止他说:“弥勒佛出世时,会将迦叶尊者的遗体拿在手上给所有眷属看,并对四众弟子说:‘此为释迦牟尼佛教下首座弟子——迦叶尊者,他身上所披即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袈裟。’其时,众眷属依此生起强烈出离心、精进修法而脱离轮回。”此公案于敦珠法王《藏密佛教史》及无垢光尊者《三休息总说》的历史中都有提及。1997年,有个别道友曾随法王如意宝去过鸡足山,上师给随行弟子传了7天法,当时法王如意宝也亲自认定了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无著菩萨苦行12年的山洞,具有十分殊胜的加持力。
总之,阿罗汉入定一万劫后,十方诸佛心间发光融入阿罗汉,以弹指方式使其出定,并对他说:“你虽已超越轮回、获得涅槃,但此涅槃并非究竟,故为寻求真实解脱,应入于大乘精进修行。”于是阿罗汉起定入于大乘。
有关阿罗汉入于大乘的说法,宁玛巴认为,阿罗汉已灭除烦恼,出定后,从小资粮道始入大乘发菩提心、积累资粮,之后从一地到十地如理如法地修持。有个别教派说是从大资粮道始入,有说是从一地,还有说从七地开始入于大乘,各种说法不可胜数。对于此类说法,以前曾有高僧大德专门做过辩论,认为若如此则阿罗汉比大乘菩萨利根等等,会出现很多过失。
辛三、以理反驳:
如理趋入大乘者,尚需无数劫修习,
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
所有无我未证悟,暂时为何不可能?
且不说小乘根基,即使决定大乘种性者如理趋入大乘之后,首先发菩提心,从小资粮道开始,经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之后一地、二地……大乘菩萨尚需无数劫的精进修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极为钝根的诸位菩萨经过三十三阿僧祇劫后成佛……中根者经过七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利根者经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全知无垢光尊者说:根据《大解脱经》的教义,依众生根基不同,具广大心力者于一刹那之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但一般而言,作为如理趋入大乘的修行人,即使利根者也需经过漫长的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方可圆满证悟。
大乘菩萨尚且如此,作为声闻行者首先追求自己的寂灭安乐,发心并非清净,修习的时间也仅是数千劫,那他们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有什么不可能呢?完全可能。声闻缘觉本自属于劣根性,具有自私自利的发心,通过短短数千劫的修习岂能圆满证悟法无我!
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
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
一地菩萨虽已见到万法真谛,但以积累资粮渐趋圆满之故,所见法界也有越来越增上、圆满的差别。龙树菩萨《赞法界颂》及宗喀巴大师《善解密意疏》中均对此做过论述。意思是说,就如上弦月般,从初一到十五,月亮一天比一天明亮、圆满,同理,一地菩萨虽已见到法界本体,但在圆满、明清方面则随其积累资粮的增上而增上。
一地至十地菩萨既有如是差别,那阿罗汉在障碍断除后无有点滴进步则不合理。因利根的大乘菩萨在七地之前尚需二阿僧祇劫,若阿罗汉仅于三世或百劫中的所证与其无有二致,则不仅无法圆满解释经教之义,而且有小乘较大乘利根等诸多过失。
香穹巴论师对此给宗喀巴大师发出十八大过失,果仁巴则在其中观论疏中讲到六十四个过失,而且果仁巴大师说:若宗喀巴大师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应引起注意,其中必定会出现某种大过失。高僧大德们有时显现上互相辩论得非常精彩,但后学者通过这样殊胜的辩论采撷出其中所蕴藏的真正奥义,才是至关重要的。
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
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
若已具足大乘积资净障等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也必定会圆满证悟,但十分可惜,他们并不具足这种殊胜因缘,《释量论》中说:因不齐全时,其果无法成熟,何时因若具足,彼果亦无法遮止。同样,若具足大乘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修持福慧二种资粮,并且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则阿罗汉必定会圆满证悟。
以“菩提心”摄持非常重要。现在各个国家都有很多大乘修行人,但真正以菩提心摄持修行善法的少之又少。在修持任何善法时,以菩提心摄持是大乘的一个不共特点,具有无量功德。大乘菩提心的含义虽然非常广泛,但简而言之,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做每一件事,或者只要对众生有所利益,就发愿一定要做,这就是以发菩提心摄持。
现在世间上的好人好事也比较多,前段时间,山西曾有个人,因一小孩没有钱动手术,于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打工赚的两万多元钱捐献出去,并且未留下姓名、地址,不声不响地走了,人们都认为他非常了不起。但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呢?如果有菩提心摄持的话,那所获得的功德也会无量无边。因此不论做任何事,给常住发心也好,与他人交谈也好,均以菩提心摄持,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尽心尽力利益众生,将众生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这是实际修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否则,到一地才开始发菩提心肯定是行不通的。
阿罗汉最关键的一点,即是不具菩提心,也未积累大乘资粮。而且小乘只是说“色法如水泡”等,真正如《心经》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圣教根本无有,也不具足中观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如金刚般强有力的理证。再加上未行持菩萨行,如《现观庄严论》中讲到的“圆、熟、净”——圆即积累圆满资粮,熟是成熟众生,净是修习清净刹土。阿罗汉完全不具足上述诸种殊胜因缘。
在具足无边理证、积累资粮、行持菩萨行的同时,将自己所做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如此,不仅众生可以获利,自己的资粮也会迅速圆满。若上述四个条件全部具足,阿罗汉也必定会圆满证悟,但因缘不齐全之故,导致他们证悟得十分缓慢。
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为什么具足善巧方便等因缘就会很快圆满证悟呢?《庄严誓言续》中说:“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获金刚持地。”外续中也讲到三世或七世中可以成佛。因此,密宗依靠善巧方便,通过上师强有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可以在很快时间内成佛,这一点是大家一致公认的。那么,正如密宗之速道一样,在具足善巧方便的条件下,阿罗汉也可以在短时间中证悟,所有因缘俱全之故。
本论涉及的他宗主要以格鲁派为主,他们认为小乘阿罗汉与大乘见道无有差别。此宗认为,只要具足善知识的窍诀及信心等内外因缘,依靠《密集金刚》、《时轮金刚》等决定可以即身成佛。所以,此处以对方所承认的密宗观点作为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上述道理。
前段时间,济群法师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他对“所有境界中大圆满见最为殊胜”这种说法表示并不赞同。对此,萨迦班智达等诸多高僧大德也多有微词,实际上,从法界空性而言,大圆满见与显宗无有差别,但从了达自证、认识本来清净的角度,大圆满见则有其不共的窍诀,因此是非常殊胜的。但就像小乘阿罗汉与大乘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必定存在差别一样,只要依据教理细致入微地抉择分析,具智慧者绝对不会固执己见地守持自方低劣见解的。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