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4课1-8

创建日期:2022-09-21

  行为学-教言宝藏84课1-8

  第八十四课:自续若无善功德

  一、依止具德上师非常重要

  最近我们在传讲教言过程中,主要是站在方便的角度中讲解。虽然我们也会站在结果的角度中讲解印证见解,以及何谓真正的禅定等等,但前面讲解的一系列方便必须要时时铭记心中。

  比如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首先要寻找一位具德上师。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只要把法修好即可,至于其他很多因缘随缘就好,用得着这么执著么?难道这些因缘方便很重要么?”是的,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后面所成就的一切,无不来自于前面的一系列因缘。

  如果我们首先寻找的这位导师不是一位具德上师,我们修行的最终结果也很难圆满。因为导师本就不具备这一系列道验的缘故,无法为我们一路的修行印证见解。由此可知,我们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即一位对修行有经验的导师有多么重要。

  从小资粮道开始直到无学道之间,修行有一定的次第。比如刚入门期间要运用怎样的方便;见解逐渐增长时,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最终可以实证什么样的见解等等,真正的导师都具有深刻与圆满的经验。如是摄受弟子,弟子的见解也永久不会偏邪,这就是我们初次修行必须依止导师的原因之一。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凭借对本传承以及导师的祈祷,就能得到传承与导师的加持,这对于我们见解增长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初次依止导师修法期间,必须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

  二、如何理解具德上师

  具德上师的标准是怎样的?首先,他的内证必须已经与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相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位导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的身为诸佛菩萨身的代表,语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语的代表,心乃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意金刚的总集。因此我们平常在观察导师时,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僧三宝。

  什么是真正的僧?我们通常用“不离者为僧”来描述僧众的功德。何谓不离?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追随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且清规戒律者,称之为僧众。导师的身就代表着一切圣僧,这就意味着,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必须要具备持戒等一系列功德。

  有时可能是由于汉地很多居士信心太充足的原因,平常在依止导师方面,即便这位导师没有在任何方面体现出他较更胜之功德,很多信众还是会将他视为与自己最亲近、恩徳最大的一位导师。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由于末法时代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很难对对境生起坚定的胜解心、信心,因此难免会看到很多不足之处,觉得导师无论是言行还是内在,都必须要超出自己才可以说是具备很高的见解。但从行为的角度当中来说,一个具德上师的一切戒律都应该是很清净的,而不光是口中会讲法而已。要记住,世上寻找一个会说佛法的人,一点都不困难,比比皆是,但想要如同佛教中所要求般,能如理如法修行,并具备一系列功德者,则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寻找的是后者,而不光只是口中会说一些佛法道理者。

  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身体象征着僧宝,所以他必须是清规戒律者。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还是密宗的誓言,都守持得非常清净圆满,因为他的身体代表着一切圣僧。

  导师的语为法。正所谓“无欺者为法”,真正的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它永远不会欺惑众生。导师的口中所讲解的一切言语,都代表着佛教,代表着正法。也就是说,导师无论是单纯说一些世间言谈还是讲解与出世间相关的一些教言教语,都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也都是为了令弟子消尽烦恼而起到作用的对治法,必须如此。若导师口中所讲解的一切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符合,尤其说法与调伏内心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时候,我们只能说这位导师的语不代表功德。因为真正导师,他的语具备“无欺骗者乃法”的功德,所以我们说导师的语为法,平常要从这方面去观待导师。

  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认为某某导师的讲解与正法不相合。”如果导师口中所说的一切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不符合,就说明这位导师不是真正合格的导师。但同时也要知道,导师是以不同的形象度化着不同众生。

  如今打着导师旗号者比比皆是,但我们今天要寻求的是一个具德上师,他的语代表着一切教法,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也就是说,导师口中无论讲解的是什么言谈,都是对治弟子的贪嗔痴烦恼。也就是说,一切都与贪嗔痴烦恼炽盛有关的话,都不是教法,必须要时时铭记到这一点。

  导师的心为佛。什么叫佛?不迷者为佛。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及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密意是没有迷惑,所以我们将他们称之为“获得断证功德者乃佛”。所断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所证悟到的是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的清净之见,故称之为佛。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内容从理论上并不难理解,或者自己也有一些所谓的感觉。但真正具有这种功德的标志是什么?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已圆满。我们常常说,真正的导师,他的慈悲心和信心决定是圆满的。因此我们在观察这位导师的内心是否已经证悟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时,可以先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是圆满。若慈悲心还是所偏袒,比如对很多众生有慈悲心,但对某些众生却不具有,就意味着这位导师的慈悲心不圆满,那么他内在的功德也不会圆满。

  从信心的角度来说,要观察导师的信心是否圆满。比如在谈到自己的传承以及自己导师的时候,信心非常充足;但是说到其他宗教,乃至其他陌生导师时,张口闭口都在说一些诽谤和疑惑,就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的内心并不成熟。

  一个具德上师的标志是具有圆满的信心和慈悲心。所以,我们要从以上两个角度去观察这位导师是否为圆满的导师。同样,我们要观察自己的见解是否增上,也要用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增上作为标准。

  总之,观察上师是否具有圆满的慈悲心和信心非常重要。如今口中自称为信心、慈悲心圆满,而表现出来的却是偏袒的行为者太多了。可能其中有些是含有一些特殊的密意,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真实具备有这样显现,就只能说这位导师并非是真正的具德上师。

  要记住,观察导师的身是否为圣僧、语是否为妙法非常重要,尤其要观察导师的意是否具备以上所讲解的这一系列功德。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我们以后的修学能否圆满实证见解。

  三、依止真正的导师才能成办解脱

  遇到一位真正的具德导师以后,紧接着就要看看这位导师是否是与自己具缘的上师。

  缘分,讲解的是一种情感。也就是说,虽然导师具有圆满的功德,但自己现前能否对这样的导师心生净信,还需要观待自己对这位导师是否有这一份情感。如果能对这样的导师心生净信,就意味着这位导师不仅是你的具德上师,也是具缘的导师。这样的导师才是自己所依止的导师。

  当然,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由于往昔不是很懂的缘故,可能也懵懵懂懂地依止过不少导师。但无论前面所依止的这位导师功德是否圆满,如何示现,只要已经与他结上法缘,都尽量不要去诽谤。也就是说,虽然第一次没做观察就依止,后期觉得这位导师多方面都不称自己的心,你可以选择暂时离开这位导师,但内心永远不要对这样的境产生诽谤。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位导师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功德,我对他产生诽谤为什么不如法?”因为你已和他结上法缘,而且无论对境是否清净,诽谤都是不合理的。我们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要观待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而平等生起慈悲心;从密法的角度来说,更是要净观一切即为本尊,无论对境是否具有功德,只要对这个对境产生诽谤,就是很大的罪过。作为密宗弟子,罪过更大。因此,为了不令自己以后产生更多的疑惑及诽谤,你可以暂时离开这个导师,但内心永远不能心生诽谤,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藏传佛教中比喻不观察而依止导师就如同老狗寻食般。没有人养的流浪狗,在外面寻找食物时,无论见到什么,都会往口里放一下。能吃的就咽下去;不能吃的,就吐出来。我们现前依止导师期间,绝不能像老狗寻食一般,先依止一段时间,不行就诽谤。这是非常不如法的。

  我们以上讲解的内容,目的就是告诫大家,依止导师前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因为观察与否会对为后面实证见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我们都已经依止了具德上师。尤其在现前这个时代,由于个人的因缘,可能很多人都依止了很多导师。无论你依止了多少导师,将所有导师都观想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完全没有什么过错,因为这些导师都对我们的心相续具有很大的恩德。今天我们对佛法的所有了解,都是来自于这些导师的恩德。所以,平常能如理如法祈祷导师并依教奉行,会对我们以后的修行实证见解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讲解选择导师、依止导师、祈祷上师以及一系列修学方法,目的都是希望能令大家更好地赤裸心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所以对这一系列内容,都要做到圆满一些。

  这些内容,我们平时已经讲得很多了,可能刚开始入门的弟子觉得听起来没有不懂的,但细节方面理解得不是很清楚,内心就会有一些疑虑。所以,我们也时不时地会做一些解释。但相关的方便与见解,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四、自续若无善功德,貌似修行毁自心(一)

  我们已经具备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方便,并时时调伏着内心,内心也逐渐开始变得调柔、清净。接下去我们就要讲解,如是修学会呈现什么样的功德以及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中理解调伏内心。

  【自续若无善功德,貌似修行毁自心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如果当前所做的一系列善行,诸如身做礼拜、口诵咒语以及修行禅定等一系列善法,不能起到对治心相续的作用,无法令贪嗔痴烦恼消尽,也无法令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功德增上,这种仅仅表面上的修法,对于成办解脱,调伏内心,没有丝毫利益。

  在我们以前的修学过程中,更看重的是善法的数量。比如将每天的修学作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来对待,对于修学的质量却很少做观察。当然,不是说所有人都如此,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显现。具有这种显现的修法,就充分地说明法与根机不相应,根机与法无法融合。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虽然自己做了不少的善行,但最终仍旧无法得到解脱果实。比如你每天都会念诵功课,但只是将念诵作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因此每天从头到尾念诵一遍,就觉得内心非常满足,为完成今天的功课而沾沾自喜;或者某位导师曾经布置过要念诵多少心咒的任务,自己每天都会念诵一千遍、一万遍等等,每当完成了这些念诵,内心又觉得非常满足。虽然凭借这些方便法,也可以对治内心烦恼,但更重要的是观察自己的内心。因为数量很重要,质量更重要。

  《普贤上师言教》之《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就是指所谓的功德,并不是树立在平常做了多少件善事上,而在于内心改变多少。如果贪嗔痴烦恼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增长,用世间话来说,内心有所改善,性格有所调柔,说明修行见解正在增上,因为这才是衡量见解最合理的标准。

  但常常有很多人将行持善法仅仅作为一种任务,包括我们在内。细致想想,我们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平常也都知道座上和座下的重要。座上要修上师瑜伽,修行禅定,修行成熟口诀法等等,而每天用于修行的时间可能是一座、两座、三座、四座等等,对刚入门者而言,由于修行时间很短的缘故,次数就更多了。

  但无论平常如何修学,如果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比如导师传授一个法,要求弟子修行三到六天后再去求学下一个法,很多信众在这几天里恐怕就是在打发时间,等到时间到了,就去求下一个法,这样的修学是永远无法很好地增上见解的,因为你的一切修法都树立在形象之上。

  我们的修学应该着重于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对于改变自己的内心能有多么大的利益与功德?如果内心没有改变,形式上的修法,真没有多大的作用。

  当然,通过一天的修学,就能呈现出很大的觉受并不现实。虽然我们今天讲解不同的善根,但相对于我们沉重的业及烦恼来说,善根还非常薄弱,所以这时身心出现一种强烈的感受,恐怕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比如从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今天,修行了一年以后,再回头看看今年的自己与去年的自己有什么区别?或者修行的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所以,想要看到自己有所进步,就应该重视修行的质量,而不能仅仅为了数量而做修行。否则,就容易变成一个只有修行形象的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以内心有多少改变来认定自己的见解是否有增长。在心没有改变之前,我们只能说我们的修行真的没有丝毫之进展。

  五、自续若无善功德,貌似修行毁自心(二)

  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增上就是真正行善之功德。但很多人会将眼前能看得见一些相或者身上有什么感觉作为自己见解增上之标准,其中就会有很多错谬。因为信心与感觉可以分为很多种:邪魔加持之感觉和形象;个人气脉明点不同,仅凭它们因缘和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形象等等,因此感觉并不是见解,更称不上功德。

  很多人即便一辈子里没有修过佛法,也会有很多感觉。比如很多民间传统信仰,按照他们的方式,有些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感觉,能看得见或感受得到往昔没有的一些显现,但这些都不是解脱的功德。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因此所追求的应该是时时与解脱相连的功德。任何与解脱没关系的“功德”,都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记住这一点。

  此处所讲解的善功德,首先是讲解慈悲心和信心增上。问问自己:我们的慈悲心是否增长?所谓的慈悲心,有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可能会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短暂地生起如自己今生母亲般的悲悯心;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慈悲心也会随之增上。这些都意味着功德正在增长。

  从信心的角度来说,往昔我们对自己的导师很有信心,即便有时候,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眼根不净的缘故,产生一些怀疑,但总的角度来说,对导师还是非常有信心,现前且随着修法的增上,内心越来越清净,信心也应该越来越增上,甚至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导师,乃至对其他一切导师也在心生敬信。这就意味着功德正在增上。

  因此要记住此处所讲解的,如果修法没有功德,仅仅表面做出修法的形象,无论在寂静处闭关多少年,还是参加过多少法会,只要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我们都只能说你的修行没有丝毫功德。

  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本传承的教法每次讲到功德就那么严肃?难道功德必须今天就要呈现么?”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因为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我们必须要让功德尽早尽快地呈现。一旦无常降临,无论你对成熟功德的愿望有多强烈,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去行持,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要更加慎重地去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多方面功德是否成熟。如果今天还没有成熟,就意味着我们现前必须要加把劲,更加精进地去修学。若能懂得这些道理并对此心生欢喜,就会为接下去的精进修行创造条件。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观一遍无常。如是观修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反观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身语意善行已经做过不少,但依据这些善行,内心已经具有了多高的境界,多大的功德?一旦无常今天降临,对于成办解脱,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与把握?

  我们今生进入佛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走个过程,而是为了寻求解脱。想要寻求解脱,就应先观察一下自己对此有多大的把握。如果没有多少把握,就意味着自己以前所行持的一系列善行都还没有到位,没有圆满,接下去应该更加精进修行才对;如果今天的见解已经到位,当然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我们后面的修学也不能懈怠。也就是说,如是观修,首先是为了观察自己之前所修的法得到了多少果实;其次也是告诉自己,修行还未圆满,仍旧需要继续精勤造行,为此而努力。这就是我们观想的目的。

  修行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仅仅走个过程而已。今天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走个过程。如果是为了凑个热闹,如今世上可以凑热闹的地方多得是,何必要进入佛门凑热闹;也不是为了走个过程给别人看看,想来也没有人要看你的这个过程。所以,这些都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我们今天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也就是说,如果初次进入佛门时的意乐目标并非如此,恐怕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由于无知以及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就会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修法。要记住,形式上的修学很容易毁掉自己的人身与内心。我们今天所具备的一系列条件,都来自于宿世的因缘,极其难得,绝不能将这珍宝人身在一生中空耗,必须时时细致观察。

  六、遭遇苦果缘由此

  【遭遇苦果缘由此

  如果只有一个外在修行的形象,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都会遭受很多痛苦。

  以前我在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身边时,常常有藏地或汉地的信众过来问:去世的某某人,以前是一个大修行者,从事过很多大善事,现在去世了,想请上师观察一下,他的神识现在在何处?每当他们听到上师回复说,这个人还在中阴界甚至在三恶趣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

  确实,光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也无法接受。因为他以前是一个大善人的形象,一生中做过不少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善法,乃至平常的修学看上去也很精进,不应该会有这样的下场才对。今天听到他是这种结局的时候,都会觉得内心有点接受不了。

  但要知道,仅仅凭借我们所看见的表面形象,却不了解他们的内心,是无法真正知道他们的见解的。比如我们看见他在做善事,但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了为什么而做的善事?我们在讲三种发心的时候说过,无论是无记之念、善念、还是恶念,虽然表面上善法的行为是一样的,但由于发心不同的原因,最终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三个人都在诵“阿弥陀佛”,第一个人念诵的时候,内心完全没有什么目标,就如同往空中射箭般,只能称之为乱放箭。因为他只是看见别人念佛才跟随一起去念,这种念诵就叫做无记发心之念诵,是完全没有目标的念佛。

  第二个念“阿弥陀佛”的人,虽然他表面上是在念佛,但他的意乐发心属于恶念发心。

  恶念发心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的威力来消尽自己的业障,得到更多人的赞叹与恭敬,令名声更加广大。与此同时,他还会希望在得到名声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福报。所谓的福报,指的就是世间财富。经典中讲解,要积累福慧二资粮才能得到二身之功德,因此他们就认为自己资粮积累得还不够,所以要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的方式令自己得到更多的财富。这种为了名和利的的发心,称之为恶念发心中的叫善愿发心。

  恶念发心的第二种称之为怖畏之发心。比如同样是念诵“阿弥陀佛”,有些人心里想到的是:如今自己遭遇了灾难与不幸,为了遣除这样的灾难而去念佛。这就称之为怖畏发心。

  看上去都在念诵“阿弥陀佛”,前面无记之念中念诵“阿弥陀佛”,第二种恶念发心中的善愿发心者和怖畏发心这也都在念诵,但是我们看不出他们心中的想法,只能看到他们表面上都在念佛。

  第三种是善念之发心,其中也各有不同。第一个人念诵“阿弥陀佛”是因为他怖畏轮回的地狱、饿鬼道和旁生道之三恶趣,知道这是痛苦之处,因此渴求的目的是三善道的人天福报。

  第二种人,他们心中怖畏的是六道轮回,心里渴望的是独自涅槃。

  最后一种人,他所怖畏的是三有轮回和寂静涅槃,追求的是唯一佛果,令天下一切众生证得佛果。

  这几种善念发心者和前面所讲解的无记发心、恶念发心者,都在念诵“阿弥陀佛”,却由于发心不同的缘故,最终得到的果位也完全不同。

  内心以无记状态念诵“阿弥陀佛”者,可谓没有丝毫功德,因为他对此完全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所以根据华智仁波切的教言,这样的念诵,没有功德可言。

  内心带着世间八法,以追逐名和利为目标而念佛,属于恶缘发心。别说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将来还会造作更大的恶业。因为他们的发心不清净,在这种前提下的念佛,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成为积累资粮的严重障碍。

  以怖畏之心念佛者,即便口中是在念诵“阿弥陀佛”,但最终也会变成堕入三恶趣的因,就是由于他的发心已经变成恶念的缘故。

  具有下士道的发心,虽然是一种善念,最终能得到人天福报,但却不能称之为解脱之因。是因为念诵“阿弥陀佛”只能得到这个结果么?当然不是,而是由于他发心不圆满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具有中士道发心者,虽然可以超越轮回,获得寂静涅槃,但还是不能证悟佛的果位。只有第六种具有上士道发心者,最终才能证悟佛果,并救度无量之众生。

  由此可见,六个人口中念诵是同样一句佛号,最终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发心之上。

  可能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在行善,一切都应该成为解脱之因。并非如此。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如果不按照法规修行,无论你修学的法门有多深,觉得自己修行的无上窍诀大圆满有多么了不起,最终都无法成办解脱,原因就在此处。

  六个人念诵了同样一句佛号,前五者都会遭受不一样的一些痛苦,原因在于何处呢?就是由于貌似修行的缘故。因为他的修行只是一种形象,并没有真正如理如法去做。所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复次讲解,初次进入佛门时,先不要急于修法,而是先要知道该怎么做。只要懂得了这些道理,并且如理如法去做,最终就能证悟到这样的见解。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应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而不是仅仅按照佛法走一个过程。比如无论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某个地方以打坐的形象告诉大家“我今天开始在修禅定”等等,这种形象的修法对于解脱真的没有丝毫利益。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待内心:我今天所做的一系列善行与解脱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这才是最重要的。

  七、汝乃往昔持明之传承较他更殊胜现具殊胜成就相思维清晰且聪慧

  【汝乃往昔持明之

  上师对当时祈请写这部教言的这位弟子说,你是往昔的持明者。如何理解此处的“持明”?从共同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往昔是一个修行者,今生才能具备这么好的缘起。同样,相对而言,今天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持明。当然,究竟的持明者是指圆满实证心之本性者,但由于宿世因缘,今生的我们已进入殊胜的法门,并且得到具德上师的摄受而称之为持明,也没有什么过错。

  【传承较他更殊胜

  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传承,由于传承法脉清净的缘故,比所有传承都殊胜,而这也是本传承的独特之处。此处我们不能认为本传承的法最殊胜,其他传承不够殊胜,才赞叹本传承法脉清净于一切法,而是要站在殊胜传承的立场中讲解独特的一面。这样去理解才不会有什么诽谤之处。

  【现具殊胜成就相

  由于我们宿世也是修行人,再加上今生得到了殊胜传承法脉的缘故,今天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见解。

  至于我们现前是否真正具备这样的功德,就要问问自己内心贪嗔痴烦恼减少多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多少。若是这些方面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逐渐具备了以上所讲解的功德。

  【思维清晰且聪慧

  从智慧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不懂得善恶舍取。不懂得什么东西是需要舍弃的,什么东西是要去护持等等,没有高尚的智慧就无法做到正确的取舍。

  所以这四句话就是上师在讲解这位弟子的功德。他是宿世持明者,今生又遇到了清净无染且未间断过的殊胜传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就,并且颇具智慧等一系列殊胜显现。

  八、具足妙法之士夫黑方邪魔易作障勤于回遮之方便(一)

  【具足妙法之士夫,黑方邪魔易作障,勤于回遮之方便。

  如今修学过程当中,很容易遭受魔障,应以不同的方便去回遮。

  记得当时我第一次在亚青寺修顿超时,闭关前上师把我叫到身边。上师知道我是第一次闭关,告诫我说,闭关是否是一门苦行,每个人的感觉不同,但无论如何,都应该要精进修学。当时除了赐予我一些后续修学的教言之外,还叮嘱我说:“由于宿世因缘,今生我们能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尤其是顿超这样的殊胜法门,可谓极其稀有,但在修学过程也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魔障。”

  因为我们在树立佛的时候也会树立他的对立面——魔。佛与魔,一个是正,一个是邪。当某一个人在行持正道时,难免会遇到邪魔的障碍,这是很正常不过的。

  所以上师告诉我说:“在修学顿超过程当中,为了让自己今年修学顿超顺利,每天都要不要间断念诵‘心、盖、狮回遮文’”也就是我们每天上课之前都会念诵的《心经回遮仪轨》、《大白伞盖祈请文回遮法》和《狮面佛母修法仪轨》。除此之外,还要念诵《如意成就祈请颂》和《莲师除障祈请颂》,这些都是历代传承祖师的一种传统教授,因此每天都必须念诵一遍,不能间断。

  上师说,他往昔在修学这些殊胜法门过程当中,历代传承祖师也是如是告诫,为了遣除一切魔障,应该时时念诵这些功课。即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勤于回遮之方便”。上师说:“我一生都在依教奉行,相对来说,修行走得算是很顺利了。如今轮到你们这些年青人修行,也应该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无论修学什么法门,是直断还是顿超,每天都要配同着这样的方便法,如是修行,能遣除一切魔障,意义非常广大。”

  因此,希望在座的弟子平常也能如是念诵一些仪轨。现前我们手上的《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都有心、盖、狮回遮文,这也是我们每天念诵的功课;《如意成就祈请颂》、《莲师除障祈请颂》,虽然文字不是很多,若能每天念诵,对于遣除一切违缘、障碍能起到很大很大的作用。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修行一帆风顺,但有时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自显的角度可能会有很多违缘障碍。这些违缘也会成为我们后面想精进也精进不了的一种障碍。我们也都希望在这些违缘现象没有呈现之前,能提前做好准备,而不要等待着它呈现在身边时,才急急忙忙去念诵、回遮。当然,不是说当时念诵起不了什么作用,而是由于只念诵一两遍的力量太小的缘故,能否及时改变一切,很难说言。所以,从今天开始做起,是不早不晚的时候。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3课12-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4课9-1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