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法华

民俗学-法华15从地涌出品48下

创建日期:2023-08-24

  民俗学-法华15从地涌出品48下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菩萨摩诃萨埵呢就是,从这个,呃就刚才那个从地里面就是已经这个涌现出来的嘛。那么这些菩萨呢有种种的这个赞法来就是赞叹这个佛陀。赞叹佛陀的话,这个时间呢就还是很长的,就是什么五十个小劫当中,啊就是这个一直这个赞叹啊。

  而是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呢就是也是就是默然不语就是,也坐在那里就是,也是这个时间呢,而且还有这个四众弟子的话呢就是都默然不语,就是也不说什么、什么话。那么也是这个五十个、呃五十个小劫就是。那么我们想一想,五十个小劫的话呢就是确实是时间是特别长的。

  那么当时呢,呃就这个是我们也应该记住啊就是,大家应该知道就是有些佛教里面的这个词啊,其实这里也有,因为佛的这个神通力的缘故呢就是,后来大家的这种感觉上呢就是只有半天的时间,只有一下午的这个时间。但为什么是刚才是,就五十个这个小劫就这么长的时间?大家知道是中劫多少,小劫多少,大的劫多少呢?就学过《俱舍论》的人都非常这个清楚的。当然我们藏文当中的话好像是说的是五十个中劫啊就是,也是更长了、更多了。

  那么这个呢,呃实际上是,呃我们这个,呃就有时候是呃,这种佛、佛教里面的一些、一些这个时间呐就是,在、在不同的这个幻化世界当中呢就是都有不同的这个概念。比如说维摩、《维摩(诘)经》里面、里面的话呢就是,当时那个维摩诘居士住的地方的话呢就是,就特别特别小的就是,就长宽都是一、一丈的。但后来呢就是文殊菩萨带领就是很多眷属去的时候呢就是,那么这小小的屋子里面的话就是三万这个二千个这个座位啊,就是全部都是,这个法座呢就,这个屋子呢没有这个扩大、法座呢没有这个缩小,但是都可以就容纳在里面就是。所以说这是按我们常理来讲的话,绝对不可能的这个事情是,但实际上呢就是也是是有的,就所以就为什么爱因斯坦所说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呢就是是人们的错觉而已就是。

  这方面呢我们也可以知道,就是如果是半天的时间呢,让大家觉得是真的有、有这个延长的话呢就是,可以说是五十个小劫或者五十个中劫当中。如果把它这个缩短的话呢,实际上是是半天的时间。但真正的本体上呢就是时间就是并没有长、也没有短就是,仅此而已就是,这样的道理呢,我们这个学过呃这个空性的人呢就是应该会明白的就是。所以在这里呢,也讲了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啊,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概念(师清嗓)。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

  那么(师清嗓),这个时候呢,就是这个四众啊,就是菩萨呢,呃就是四、四众也是就是刚才前、前面讲的这个佛的四众弟子的话,依靠佛这个的威力呢,见到这个菩萨啊,就是见到这些菩萨的话呢,遍满于这个无量无边呐,百千万亿的这种国土的这个虚空当中。也就是说,刚才呢就是见到就是这些,呃就是这些菩萨的话呢,就是全部这个遍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这个无量无边的这个虚空当中。

  其中呢有四个菩、菩萨,啊就是一个名字叫做上行菩萨就是,还有一个叫做无边行菩萨,第三个呢就是净行菩萨,那么第四名呢,就叫做安立行菩萨。那么这四位菩萨呢,在所有的这个菩萨当中呢,就是他们是应该是这个最、最有这个说服、最有这个权威性的就是,最主要的这个引导者吧。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那么在大众当中呢就是,他们就、就合掌啊,就是对释迦牟尼佛呢就是这样的这个讯问,讯问什么呢就是,说是这个呃,因为这么多的菩萨啊,就当中的话呢就是,对释迦牟尼佛就是特意地就是显现上问什么呢?啊就是:“释迦牟尼佛您好,您呃,是不是身体怎么样啊?最近有没有呃生病呐?有心、心情怎么样?有没有烦恼啊?您最近快不快乐啊?您所度化的众生就是,听不听话啊?容不容易呀?世尊您最近就是有没有什么困难啊、痛苦啊?或者是快、是不舒服啊、就劳累啊等等有没有?”

  其实这句话就我们还是很重要的,这些菩萨跟佛之间的这种交流也好,对话也妤,沟通也好,在这个时候的话,互相都有一种呃恭敬心,啊就恭敬心。呃本来是这个菩萨呢就是,他也断除了一切烦恼就是,按理来讲,他也没有必要就是问你有没有烦恼,有没有这个病呐,有没有这个劳累啊就是,你的所化眷属怎么样啊,就并没有这样。佛陀的话呢,更是远离一切这个过患的就是这么一个,但是呢,在显现上的话呢都有。

  所以这个呢,我也想,我们很多的这个道友啊,佛教徒的话呢,在以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的话呢,一定要、要注意,不然的话,现在这个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呢越来越冷漠、平淡。而且的话呢,有些人……我都经常遇到这样的,包括我那天在、在我们那个楼梯上啊就是,遇到、遇到了一个,呃他明明就是已经认识我,但是呢,特别生气地就是,就转身就走了(众笑),我就、我就看了半天就是,(众笑)就、就我想是这个、这个、什么嘛就是,他是不是有点儿问题啊,还是什么(众笑),就我还给他打个招呼都、就打、打个招呼、点点头,然后他就不理我啊就是(众笑),这真的这样的就是,经常遇到这样的。

  这,我、我,你们也知道就是,有些人的话,以前就是对你特别好的,然后突然就变了,突然就不理你,就这些、这些人的话,真的是我觉得是心态啊就是很关键的。就有时候人的这个心、心态变得特别特别快的,而且呢,有些人是烦恼很重,疑心很重,再加上呢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相、互相一般来讲呢,人与人之间如果太过分地那个打招呼啊,就是一直抱着不放啊就是(众笑),这样也、这样也是麻烦的,但是呢,你至少也是是,你、你们以前这个熟悉的话呢……现在、现在我们听说很多人就是,在放生的时候,某个人呢以前我认识,但是为什么这次遇到他的时候呢,他根本不理我就是。

  然后就很多人就是放生的时候也好,开法会的时候也好,见某个上师的,我们居士当中这样的现象特别特别多就是,我觉得是,这些人呢就是说明是可能不要说这个修行呐就是,我们这个连世间的、基本的国际礼仪交、交往的这种、这个可能,呃这种礼仪和礼节性都没有啊就是。

  一般来讲的话,如果你真的是,当时你可能眼睛已经有点老花啊,或者是,呃就没有看到啊就是,我们那个,呃,在什么?因明里面叫做是什么,叫那个呃,叫现而无,什么?(众答),呃,(弟子答“现而无定识”),现而不定是吧?现而不定识,对,现而不定识的话(师念藏文),虽然我看到了,但是呢,我没有给我产生这个任何的概念的话,就这种有的就是。我看是看到了,但是呢,我没有引起就是我的这个心识就是。

  然后,比如说我这个人是,看是看到了,但是我心里面呢就是,没有就认识;或者是我看是看到,但是我没有就是认为是这个某某某,也许可能他自己认为是已经看到我了,不给我打招呼。但是有时、有些时候肯定、肯定不是的,他明明已经看到了,(众笑),就这样走了,(师清嗓,众笑),这样(师清嗓),而且他、他这种人一直往呃、后面一直看的话,到了很远的地方还要看一下就,(众笑),然后又、又走了,也、也有这样的就是。

  所、所以,我、我都看到那个佛菩萨的话呢,互相都是特别亲切,很温馨的就互相、互相安慰。你看我们讲戒律的时候也是是,佛也是经常就是看到这个病人呐,比丘啊,这样的时候会打招呼的,而且这些比丘,呃也是见到这个内部的比丘的话呢,也会、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会打招呼的。

  但是我们佛教徒呢,有很多人是,呃可能自身的问题就是,我、我觉得这些人是自身的、自身的问题啊,就是自己、自己的这个心理可能得什么这个抑郁症啊,得恐慌症呐就是,得什么,可能是这样的。不然的话,明明已、明明已经认识了就是,已经就、然后中间也没有发生什么,你们之间就是有什么隔阂的,但呃何必就是互相躲避呢,何、何必就是。

  尤其现在很多人的话呢,明明看到这个别人的电话来了,然后就不接了,“嗯,算了,不接了。”(众笑),就扔到那、那里就是。这就是我们这个人心的、人心方面的很多的这个问题啊,就你明明、明明就是知道是这个人,但是呢你好像对他就是无缘无故……也许可能有些人是有自已的一些所谓的这个仇恨也好、这个怨恨也好,就是这些也许是有的,但是这些呢作作为菩萨众当中的话呢就是不应该这个舍弃。

  就是“菩萨于众生,无缘能教化”,好像在那个《菩提资粮论》里面讲的吧,就是说是“当起大悲心,不应舍弃彼。”就是应该这个生起大悲心,就是不应该……即使你对他缘分没有的话呢,但你不要这个舍弃他,不要这个置之不理,就是甚至一看到他的时候,就瞪一眼就就然后返身就走了,就是那这样的话呢,学什么这个大乘佛法。

  有时候我们佛教徒呢,我经常去一些没有任何信仰的佛、呃这个呃其他宗教。呃就是不是、没有佛教信仰的其他宗教,或者是没有任何信仰的其他的一些社会的这个团体当中,但是他们的关系还是很、很和睦的,啊就是。哦好像没、没有什么就是互相有这么多的一些烦恼啊,就是当然有是肯定有的。我知道是每一个群体当中,肯定有烦恼有、有、有一些是非,就是这个都是有的。但是有时候看来呐,确实我们这个佛教徒呢就是比较这个,呃比较难以度化吧,就是难以度化可以这么讲。

  或者的话呢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会不会调整,啊现在很多佛教徒呢,好像对上者的这个关系呢就是也不会就是调适,然后对下者的关系呢也不会调适,对自己周围的这些人的这个关系呐也不会调适。最后呢就是自已特别的孤独啊,自己、自己的、因为很多人是自己的原因呢就是,跟整个周围的环境都已经乱了,啊就是。这就是自己的原因,呃为什么是很多人,上面的领导也是对你不理,下面的这个你的下属和你的同事呢也对你不好的原因呢,其实大多数是这个来源于是自己的,啊来源于自己。你认为是这个世界是很、很不好的,但实际上呢就是我们自身的这个问题。

  因此呢我都看到那个,这些佛菩萨啊,就是互相都是这样来就是这个打招呼的话呢,就是确实是呃,这个很难就是想象我们这个佛教徒没有任何的功德,这些佛和菩萨比较起来,我们凡夫人相续当中有什么呃就是不能给别人就是打招呼啊,就是不能为什么不能给别人说话啊,就是这这方面应该可以反思。(师清嗓)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那么菩萨这些这个四大菩萨的话呢就是也是用偈颂的方式来就是说是:世尊呐就是您这个安乐否,就是您这个呃这种法体呢就是有没有什么疾病呐,有没有烦恼啊?教化众生就是得、有没有这个疲劳?呃还有这个众生呢就是呃是不是就是很容易这个度化?啊就是。那么世尊呢就是在你的这种整个这个生活当中有没有什么一些劳累啊、疲倦呐?

  呃其实那个佛经当中也、也有啊,就是佛经当中也有就是度化众生的话呢有好几种,好像菩萨地《菩萨地论》(《菩萨地经》)当中也是讲了嘛,就是我们这个调伏、调伏众生的话呢,有佛调化的,然后菩萨调化的,缘觉调化的,就是声闻缘觉;还有呢就是有、有这个软语就是柔软的语言;还有有些的话呢就是有、有什么就是呃比较这个呵斥的这种方式来调化的;还有一些远调化和近调化啊就是,可能我们现在都是可以这个近,近的话呢就是通过这个,呃很、就是很、呃很近的这个一种距离来就是给他们就是讲经说法啊,或者说是很遥远的这个地方,通过不同的这种方便方法来就是教化,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师清嗓)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

  那么这是那个刚才那个四位菩萨呐就是就这样这个说的,那么这个时候呢在大众当中就是,呃就是这个世尊呢就是在菩萨众中啊就是这样说的,就是说是:如是如是,就是诸善男子,呃如、如来这个安乐呢,呃,就是呃如来的这种这个安呐,就是那么这个呃,(师清嗓)呃就刚才不是问了嘛,就是这样问的时候呢,就是就说是这个如来呢就是嗯嗯就是很快乐的,就是没有病、没有烦恼,而且这些众生呢就是特别容易这个度化,啊就是没有什么这个烦恼和这个疲倦。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呢就是实际上是生生世世都是,就是我这个长期呃度化他们的,就跟这个如来有缘的。而且他们在过去的诸佛面前呢,也是这个作、作过很多的积累资粮,恭敬呐、承事啊、尊重啊等等,种下了就是非常多的善根。啊就佛陀的这种眷属的话呢比较而言呢就是比较好、好调化,啊就是。

  他说没事你们不用、不用担心,就是我的这种调、调化众生的话呢也是是非常非常容易,就是因为过去呐就是很多世都是跟我有缘的就是这些,就是有缘的这些。而且这些众生呢就是正、刚开始见到我的身体,听到我的这个法语的时候呢,就是都直接就是产生这个信心啊,就那么融入呢就是如来的智慧当中。尤其是这些菩萨众啊,菩萨众的话,可能刚开始见到,刚开始听到他的法语呢,就是从此之后一直没有退转,就是一直。

  可能有些世间当中的话呢有些上师也是这样的是吧,就是可能最开始这个皈依,皈依以来的话呢就是一直是一直这个学他的法啊,就是一直是呃,就是依止啊就是这样的也有,就是所以说一直呢就是入、入于这个如来的智、智慧。

  那么除了就是个别的这个呃一直这个学习小乘法的就是个别人,啊就是这些的话呢,就是可能并不是如来直接所调化的就是可能稍微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些人呢,佛陀说是我也是让他呢就是听闻这个佛法,啊就是在这个如来面前的话呢就是,他大乘的法呢他们都没办法的,但是呢想办法就是让这些菩萨的话呢就是他们也是入于这个佛的智慧。就逐渐逐渐就,不是一次性的。

  呃,就像那个《大智度论》里面啊,就是《大智度论》里面记得有一个比喻就是说,这个比喻呢,有一个,这个、这个一座大山就是,大山的这个上面呢就是宝山,就是有珍宝的这个山。那么珍宝山上面如果要去、去得到这些珍宝的话呢就是特别困难的。但有智慧的这个国王呢就是给这个珍宝呢就是做一个梯子,然后让这个七岁的孩子都可以爬、爬着这个,爬着这个梯子呢就是到这个上面去得这个珍宝。啊,同样的道理就是如来的这种这个实相的这个法的话呢相当于是一个珍宝山一样的,如果我们直接就是去的话呢就是没办法的,所以后来如来呢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这个梯子啊,来就是连我们这个七岁以上的沙弥都可以进入到这样的这种这个呃,就是宝山去呢就是获得各自相应的这个法。

  因此呢我们呃,每个人呢就是他所得到的这个法不同的,他所追求的呃,这个万法的实相也是是不同的,但他们每一个得到的呢实际上这也是是真实的。因此呢就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佛陀所调化的这些众生的话呢因缘都不同的,但实际上呢,就是确实我们这个佛陀啊,就是对我们的这种恩德呢就是非常非常大的。就像《大般若经》里面讲的一样就是,即使我们用自己的血肉来就是供养佛陀的话呢,那没办法报答恩德的。

  啊就是,所以我们在座的人呢就是也应该想一想如果我们没有遇到这个佛法的智慧的话,可能还要不断地沉溺在轮回当中,就无数的这个痛苦啊就受到、感受无数的痛苦。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呢呃,我们不敢说是证、证悟什么,但是你没有如果学佛的话,如今在轮回当中真的特别特别的苦恼吧。就是这个自己也是有、有感受的。虽然我们不敢说是证悟,但是我们确实学了这个佛法以后呢就是在生活上、在你的人生当中呢就是有无、无比的这种转变。这也是是这个佛、佛的智慧的威力,啊(师清嗓)。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那接下来呢就是就讲,就我就简单讲一下。那么这些菩萨呢就是,就是用偈颂来说这个:善哉啊,就是大雄世尊呐,那么你是这个众、众生的呃就是,你呢就是对这些众生呢就是可以通过非常嗯非嗯,简单的这个方法来度化。那么就是能问佛的,这能“问”就是这个“问”呢可能听闻的“闻”吧,是吧?这、这样也可以是吧。呃,藏文当中是闻是听闻的意思,听闻这个佛的甚深的智慧,闻完了以后呢就是直接对他产生信心,然后呢就是实际行动当中去修行。那么我们这些菩萨的话呢就是非常随喜。

  啊就是嗯,闻、闻是不是那个闻,听闻的闻吗?是询问的问。询问的问,古文里面可以用吗?(师清嗓)能问能,询问? 询问可能不是。啊?下面有,上面这都我也看得到。(师清嗓)可能这个是应该是听闻的闻吧,就是听到这个佛的甚深智慧,闻完了以后呢就是对他产生信心和实地修行。所以我们很随喜就是呃这个佛的这种功德啊,就是这些菩萨这样。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那么这个时候世尊呢就是赞叹这些菩萨啊,就是说是:善哉,善哉,善男子。那么你们呢就是对如来就是这样的,对如来的功德你们就是这样随喜的话呢就是非常好。

  《阿含经》里面也讲了我们先有欢喜心,然后呢有随喜心,有了随喜心身体就是得到休息,身体得到休息的话呢心里得到快乐,那么这样的话善根自然而然地增上就是。所以我们有随喜心的话呢就是马上心里就快乐了,心里快乐身体放松,身体快乐呢你可能心也是是确实是这个很、很欢喜,就是这样的功德也是不、不、不可思议的,啊就是这个。(师清嗓)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那么下面呢就是,这个下面就比较简单啊,就这个时候弥、弥勒菩萨与八千这个恒河沙数的菩萨一起,他们是这样想的,他们说是:我等呢就是往昔已来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到这么多的菩萨摩诃萨埵啊,从地里面出来就是然后在世尊面前呢讯问这个如来。就他们这些菩萨,弥勒菩萨和还有其他的,又想这么多的菩萨竟然今天突然就来了,就是从来以前都是没有看到过。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那么这个时候呢弥勒菩萨摩词萨埵啊,他知道八万,这个呃什么八呃,什么,呃八千个恒河沙数的菩萨的这个心里的想法,他们也在一直怀疑就是,今天这么突然来了那么多的,到底是这些菩萨是干什么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菩萨面孔都不认识的,来了好多好多的菩萨。(师清嗓)

  然后呃,这个时候呢就是弥勒菩萨想是:这些菩萨也在想就是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我自己也有点怀疑,所以呢一定要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定要问清楚。然后到佛面前去合掌这个以偈颂的方式来问,啊就是。

  那么下面呢就是用这个(师清嗓),说今天有那么多的不认识的这个菩萨来了,到底是这个是哪里来的?他们是干什么的?穿什么衣服的?什么专业的?就、就全部都要问清楚啊。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

  嗯他这里呢就是说是无量这个千万亿的大菩萨啊,以前呢就是这么多是从来没有见到过,今天呢两足尊呐,就是释迦牟尼佛您给我们呃说,呃这些呃听说是您的眷属就是,本来来了什么其他的不认识的菩萨的时候,您说是您的眷属就是来了这么多。那么这些菩萨是从什么刹土来的,以什么因缘集聚而来的?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而且他们的这种身体呢也是如是的高大,具有神通和具有智慧啊,就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而且他们的这种这个心力啊、志力啊、智慧啊、正知都是坚固的,忍、安忍力,还有就是这些呢,就是让众生见到也是非常的这个生起欢喜心的。那么他们这些菩萨呢就是从、从哪里来?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师清嗓,众笑,师笑)是吧?(师清嗓)嗯,(师清嗓)我唱起来了,你们也不好弄啊。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师清嗓)那么一、一,这些菩萨呢就是他的这个所有的这些眷属啊,就无量无边的如恒河沙数一样的。还有些菩萨呢就是有六万个恒河沙数,那么这么多的这些呢呃菩萨大众的话呢,他们一心一意求佛道的。

  那么呃呃这些这个大菩萨呢,就是有这个六万个恒河沙数的,而且呢就是都呃一起来就是供养这个佛陀,并且呢保护这个护持呢就是《妙法莲华经》的。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还有一些菩萨呢,就是有五万恒河沙数的,有些呢就是已经过于这个五万恒河沙数的,有些呢有四万、三万、二万、一万,还有一千和一百恒河沙数,乃至一个恒河沙数。然后呃一半的这个、什么呃恒河沙数的、一个恒河沙数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呢就是亿万分之一,啊就是这是有这么、这么多的一些菩萨。还有一些菩萨呢,就是千万亿那由他的,还有一万亿呃万亿那由他的弟子啊,就乃至呢就是一、就是一亿的一半,还有有些呢,就是有些它的这个数目都是已经超过了它。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然后有些呢就是百万,就是还有一万的、一千的、一百,呃五十啊、一十啊乃至这个一、二、三,啊就三、二、一。呃还有(师笑,众笑),我都、我都现在有点着急了,就是时间都过了。(师清嗓)呃然后有些、有些菩萨呢,就是没有这个眷属啊就是“乐于独处者”,呃那么他们呢就是一起来到这个佛所、所居住的地方。

  藏文当中在这里呢就是有很多那个其他的数目。不、什么十万呐二十万呐,就是那由他数等等等。凡是就他的这个数目呢已经超过上述的,就是这样的菩萨呢也来得比较多的。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那么如是大菩萨呢,就是如果呃他们的这个整个人数啊,就是整个菩萨的数目,如果我们来这个计算的话呢,就是已经过于恒河沙数劫的话,没办法能知道它的边际。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那么这么多的这些呃菩萨,就是具有大威德,具有精进力的这些菩萨众呢,呃就是谁为他们这个宣说佛法的?因为今天突然来了那么多菩萨的,那么这些菩萨呢就是是谁给他们就是讲法的,他们这个教化这个成就的是什么?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从哪里发菩提心的?那么他们弘扬的这个佛法是什么?受持什么样的这个行为和什么样的经啊?就是他们、他们天天行持的什么样的经,修行什么样的这个佛道?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

  那么这些菩萨呢,就是具有这个大、大神通和大智慧的。呃那么,(师清嗓)而且呢,就是他们这个四方的地裂开之后呢,就是从地中这个呃就涌现出来的嘛,涌现出来的。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那么就是呃这些菩萨呢,就是说是世尊呐,我们这个往昔以来,一直呢就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这个事情,那么呃就是希望呢,就是佛陀就是告诉就是这些,呃这个菩萨来的国土的名称呢,就是是什么。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我们这些菩萨呢,就是嗯每次都是经常呢就是去、去、就是周游各个这个国家啊,就是各个这个地方,但是呢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些菩萨,全是陌生的人,都是非洲人一样的。(师清嗓,众笑)呃那么我们在、我们在这些当中的话呢就是都从来……

  因为其实这些菩萨呢也不是一般的,我们有些道友天天出国一样的,就是然后,这些菩萨的话呢,就是经常出各种各样的这个国家,但是从来没有认识,一个都不认识。他这里,那么今天呢就是就突然就是出现了那么多,这是什么因缘,就是应该跟我们说一说。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

  今天的这个大会当中的话呢,有无量啊百千亿的这个菩萨啊,就是都应该想知道这件事情。啊就不仅仅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只是代表就是问他们的。

  其实这些菩萨的话呢都想知道,就是今天这么多的出现,我们这么多的菩萨经常就是周游、这个所有的这个无数劫的这些,呃无数的这些恒河沙数的什么这个世界当中周游,但是这些菩萨的都不认识,就是今天这么多,大家都要想知道,到底是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那么这个时候,呃就是那么这些菩萨众呢,呃“本末之因缘”,就是他们的这个本来啊,就是最后啊,就是他们的这些因缘呢,应该想知道的。所以就是无量功德的世尊呢,就是请您一定要解决我们的这个怀疑,就是明说这个此理。

  呃这是一个问答吧,就是那么他的这个回答的话呢,就是下一节课讲。嗯,(师清嗓)就大概这样讲吧。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

上一篇:民俗学-法华15从地涌出品48上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