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23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181-183,121+122课)+戊二、对此赞叹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122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183,122课)
戊二、对此赞叹=己一、略说(185,122+123课)+己二、广说
己二、广说=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187,123课)+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
185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一、略说: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18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
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2、中观+唯识=妙车
妙车具有四种特点:第一,超胜其他车辆;第二,只能为大人物所用,普通的平民众生无法使用;第三,乘坐此妙车,可以无有任何困难地趋往目的地;第四,具有璎珞、半璎珞、金银财宝等各种装饰品。当然,这里所说的妙车可能是指马车,马车当中也主要是从国王大臣乘坐的角度来讲。
中观、唯识二者融合之妙车与此相同,四种特点完全具足。
第一,有些人执著中观极为殊胜,有些人执著唯识最为无上,而此宗将中观、唯识完全融合,已经超越其他宗派。
第二,唯识、中观圆融无违的这一观点,只有具足甚深广大智慧者方能享用,其他人根本无法接受。
第三,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圆满无碍地修持或理解后,想要获得佛果无有丝毫困难,就像乘骑妙车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一样。
第四,这一宗派具有名言量和胜义量等众多装饰,名言量有现量和比量,比量也有因比量、果比量、自性比量等很多种,现量当中有瑜伽现量、自证现量、根现量等;胜义量也有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共不共的许多因,具有众多理证的喜乐美妙装饰等。
所以,从四种特点互相对应可以了知,这部论典所说中观唯识无二无别的观点,与妙车没有任何差别。佛经中说依靠此乘骑获得涅槃的果位,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3、对佛法生起定解非常重要。定解首先是通过各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将自相续的分别念彻底摧毁后,方能生起纯净正见,这一点相当重要。
学佛的人有随信者和随法者两种。随信者属于比较钝根者,自相续中没有任何定解,只是随着别人的宣传生起信心。随法者不会人云亦云,一开始可能只是依靠其他人的介绍,最后通过自己的智慧会生起定解。
4、大乘行者
既有观察名言谛的智慧也有观察胜义谛的智慧,并以此二量的定解趋入深广意义,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因为他们不单单是以信心接受深广大乘,而是通过理证观察的力量,已经生起了观察名言和胜义的智慧。
在求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最后对胜义空性和名言万法唯心的道理,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这样一来,任何人的语言也无法左右你的思想,不会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人云亦云,自己的见解非常坚定。这就是依靠智慧得到的,并不是依靠信心。所谓的信心,一定是带有智慧的一种信心,必须以智慧来摄持。
如果相续中既没有万法唯心造的名言见解,也没有万法皆空的胜义见解,而且不具足菩提心的基础,就不能称为大乘者。
5、辩论
作为真正以无垢事势理趣入正教的智者来讲,已经对因明、中观等完全精通,并于自相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和大慈大悲的正见,可以本着为佛教负责任的角度对他人作各种辩论。如理如法地辩论,是佛陀开许的。
佛陀在经中也说过:所谓的维护佛教,就是要如理如法地遮破非法观点。真正以公正如法的心态进行辩论、推翻不合理观点,是在维护佛教和受持佛教,如理如法的方式,并不是以国王的权力或者通过其他狡诈的方式遮破对方观点,一定要通过正当的途径遮破。
6、与众不同之功德: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中观唯识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间上最聪明的遍入天、自在天等也从未享用过。对于具有无量功德的此法,即使居于世间首位、具有出世间功德的声闻缘觉,也不能完全品尝。唯识中观究竟深奥的意义相当于纯净甘露一般,除了具有大悲智慧的善逝佛陀以外,其他任何众生都无法享用。
7、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现观庄严论》
具足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基智、道智、遍智以及四加行和法身这八种事,除佛陀以外,并不是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境界。当然,菩萨对其中的部分道理已经通达,而大乘的凡夫修行人只是一种抉择性的理解。
居于一切世间首位、具有出世间道的诸圣者声闻、缘觉,也只能领悟到缘起空性这一部分,对非常圆满的万法唯心造的名言以及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空性,仍然未能完全品尝。
对此一尘不染如纯净甘露般的实相二谛,除了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以外,诸位菩萨也只是不同程度的了悟,其他任何众生均无法受用。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与世间的任何智者和学者都不相同,已经完全开悟,依靠这种境界得出来的甘露妙法可以熄灭一切世间的痛苦。
8、佛教与外道
对方观点:已经舍弃世间贪欲的梵天,以及被称为财神子的遍入天,还有大自在天等,他们也宣说过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者,应该与静命论师此处所讲的二谛无有不同吧?
中观观点:完全不同!他们所说的只是相似空性。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胜乘宝藏论》当中,对外道观点也讲得特别广。上师如意宝在一个教言中说:自相续如果不具足定解、对远离戏论未加辨别,从表面上很难区分外道和佛教的观点。
麦彭仁波切常说:一定要从教理上区分佛教与外道,单单以文字不能区分。不管胜义谛、世俗谛还是慈悲心等等,在文字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有真正理解佛教所说的二谛以及慈悲心的真正含义,才知道佛教确实具有不共的特点。
不能说他们与佛教一模一样,但也不能排斥,这中间的分寸应该怎么掌握呢?在见解上千万不能随学他们的观点,但在行为上可以跟他们学一学,这样没有什么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