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201-250)

创建日期:2021-08-15

  囤教证(201-250)

  201、R、若有贪嗔痴,不修菩提行,菩提无贪性,一切当远离。------《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若有贪嗔痴,是无法修得菩提行的,因为真正的菩提中没有贪婪、嗔恨和愚痴的本性,所以应该远离贪嗔痴。只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

  202、Z、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宗镜录》

  众生未成佛、未觉悟时,菩提就是烦恼,因为烦恼的本体还未转为菩提;但众生觉悟时,烦恼即是菩提。

  203、R、若人无分别,贪欲瞋恚痴,入三毒性故,则为见菩提。------《诸法无行经》

  如果修行人对于贪嗔痴毫无分别,即是入于三毒的真正本性,彼时则会现见菩提。

  204、R、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入中论》
        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但在空性当中,却可以显现一切。
        一切法虽然是空性的,不像物理学家认为场存在、粒子存在,但空性中可以产生妙有。这样的教言若能真正通达,便会明白世俗谛和胜义谛本体都不存在,如此既不会堕于常边,也不会堕于断边。

  205、Z、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有男女相。------《佛说转女身经》

  一切法皆如幻化一般,从分别而产生。在胜义、平等的境界中,既无男相也无女相。

  206、R、如是身若无,岂有男女相?------《入行论》

  如果诸法如梦如幻,所谓“女身的相”或“男身的相”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207、N、男女性相本来空,妄执随缘生二相,如来永断妄想因,真性本无男女相。------《心地观经》

  虽然男女的本性为空,但由于众生的妄想执著而产生了男相和女相,尤其我们欲界众生,对男相女相的执著相当严重。而如来早已断除了所有妄想的因,已经通达了实相中没有男女相的道理。

  208、D、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论》

  如果执著有,会堕入常边;如果执著无,会堕入断边。这两个极端都不合理,所以智者既不会堕入有边,也不会堕入无边。不执著有无的中道,才是佛教的真实意义。
       对有无的执著要全部抛开,安住于入定时无有任何戏论、出定时如梦如幻的境界中。

  209、Z、诸法无缚,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宗镜录》

  诸法没有束缚,因其本即解脱之故。既然诸法没有束缚,自然也就无解。解与缚是相互观待的,如果本性中存在真实的束缚,众生则没有解脱的机会。但能束缚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本体皆为“本解脱”,那束缚又从何而来呢?

  210、Z、真实之相,毕竟推求,俱不可得,同于虚空。故菩提相,即虚空相。------《宗镜录》

  真实的相,不论以中观或是其他任何方式推求,都是无法得到的,如同虚空一样。同理,在胜义中,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如同获得虚空一般。

  211、W、我不得一法,亦无法可说。我坐道场时,不证一智慧。------《大乘顶王经》

  我没有什么可得之法,也无法可说。我于四十九年中所宣说的法,皆是了不可得。我坐于道场或是菩提树下安住之时,也无有所证。

  212、R、如人夜执灯,去处皆明了,生死黑闇中,慧明能度彼。------《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如果一个人持着灯,去到哪里都是一片光明朗照。我们在漫长的生死轮回黑暗大道中,有了闻思修行的智慧,就能顺利到达彼岸之目的地。

  213、Y、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思益梵天所问经》

  如果我们具有智慧,无论表面上如何行持,最后都会成为正道;如果缺乏善巧方便的智慧,哪怕我们是在励力念佛或行善,却不一定能成为解脱之因。

  214、T、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贪、嗔、痴其实就是正道。虽然贪心、嗔心和痴心三者,是我们平时应当断除的,是一切恶与痛苦的根本,但对于有些行者而言,贪、嗔、痴中有无量佛道,依靠贪、嗔、痴和八万四千烦恼,便能获得解脱。

  215、P、菩萨常清净,方便利众生,实无诸染垢,示现行染行。------《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菩萨本性清净,且恒常利益众生,其自身没有任何染行,只是会在众生面前示现染行。仅以众生的智慧力,是难以区分凡夫与菩萨的。

  216、H、何行皆莫起邪见,印度多数自在者,现贱屠夫恶人相,乃至极其低劣身。------《功德藏》智悲光尊者

  不要对任何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起邪见,就连印度许多身心自在的瑜伽士和大成就者们,如萨绕哈巴、夏巴惹等,显现上也是生于低贱、恶劣种姓,有些是屠夫,有些是妓女,总之是世间认为极其下劣的身份。但仅以身份就能说明此人是真的低贱吗?事实并非如此。

  217、H、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大乘集菩萨学论》

  菩萨已完全通达万法——显现当中如梦如幻,实相当中一切空性,故已经远离了老病死。

  218、Y、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出曜经》

  愚者若自称为愚者,实则为具足智慧的表现;但若愚者自称为智者,则是极为愚痴的行为。

  219、P、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净业障经》

  菩萨会将所有的烦恼观为佛法。从本体而言,一切烦恼如同虚空一般,显现上也只不过是我们自心的分别念。从认识本性的角度或是从利他心的角度而言,贪、嗔、痴也许会变成解脱乃至度化众生的助缘。

  220、E、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万善同归集》

  世间业力入于三界六道轮回中,力量非常大;通过禅定的力量可以超离生死轮回。

  221、R、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中。------《宗镜录》

  如来的法身,也即如来藏,住在每个众生的身体中,从未分离;遍于一切众生,毫无差别。即便当下是业力深重的凡夫或具一切烦恼束缚的众生,实际上都已具足如来藏的所有功德。

  222、P、譬如粪壤地,出生于甘蔗,倍常而肥盛,菩萨处烦恼,出生一切智,其义亦如是。------《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世间的粪沤在土里是最好的肥料,对甘蔗的生长极其有利;菩萨的烦恼也是如此,如果能将其转为道用,则对生起如来的一切智智大有裨益。

  223、P、菩萨若无烦恼力者,则不能共诸众生行,亦不能知众生行处,亦当证于声闻缘觉。------《大集经》

  菩萨具有烦恼与智慧的双重能力——若没有烦恼的能力,对贪嗔痴一无所知,则既不能与众生同行,也无法了知众生的行为。无论证悟声闻缘觉的果位还是菩提果,都需要烦恼力,否则就无法度化众生。就像有的人从未品尝过贫穷的滋味,自然也难以体会他人的窘困。

  224、R、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华严经》

  如果一个菩萨对生死轮回没有厌烦心,依靠普贤行之愿力,经常行持菩萨道,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毁坏他。

    225、P、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菩萨善戒经》

  如果一位菩萨在恒河沙数的漫长时日中,示现贪嗔痴烦恼,享受五欲妙乐,也不会破坏或失坏戒律,甚至对他获得菩提果位也毫无影响。

  226、H、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涅槃经》

  大乘佛教讲的佛性,有些是一阐提有,具善根的人没有;有些是具善根者可以展现,而一阐提没有;有些是两者都有;如果已经证悟,消除了烦恼,因此两者都不具备如来的因,因为烦恼是佛种。“一阐提”是指恶业深重、断绝善根的人。

  227、X、希求菩提者,金刹严宝珠,等同刹尘数,每日恒供佛。他闻此一句,闻已复信解,此得施生善,更多之福德。------《宝性论》之《利益品》

  希求菩提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清净的意乐,将金银财宝装满微尘刹之刹土,恒时供养佛陀,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有人听闻到《宝性论》的一句教言,并产生信解,其功德将超越前者的功德。

  228、J、具慧求无上,菩提多劫中,身语无勤做,守护无垢戒。他闻此一句,闻已复信解,此得戒生善,更多之福德。------《宝性论》之《利益品》

  具有智慧的人,不管是善男子还是善女人,如果欲求真正的正等觉菩提,在多劫中以身语意无勤守护如别解脱戒等戒律,使其清净无垢——是经历许多劫,而不是一两年、一辈子、几百年。一日受戒的功德,都如是巨大,多劫受持清净戒,肯定功德无量,但听闻《宝性论》一句偈颂,并产生信解的功德,已远远超过前者。

  229、S、谁此除三有,惑火修禅天,梵住至究竟,无变菩提法。他闻此一句,闻已复信解,此得禅生善,更多之福德。------《宝性论》之《利益品》

  任何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摧毁了三界的烦恼和无明、修习禅定、住于梵天的四梵住,其功德自然不可思议。但这个功德与具有智慧的人听闻《宝性论》一句偈颂并产生信解的功德相比,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前面所说的修禅、持戒、布施等功德。

  230、B、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宗镜录》

  宝洲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众生的心。

  231、P、譬如石矿中,真金不可见,能清净者见,见佛亦如是。------《宝性论》

  虽然我们无法立刻看见矿石里面的纯金,却可以在千锤百炼之后,见到纯金的面目;若要见到真正的菩提,也同样需要通过前前的修行,才能最终得见。

  232、W、如来无上王,无生亦无灭,为诸众生故,示现于生灭。------《无想经》

  本性中,如来是无生无灭的,但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如来的色相,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示现有生有灭。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如来真正的实相,这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233、F、佛身无为,不生不灭。------《宗镜录》

  真正的佛身,即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无生灭故,称之无为法。

  234、Z、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本生传》

  闻法时,应以欢喜的眼神注视说法者,听闻词句如饮用甘露般

  235、R、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入中论》

  虽然现前佛陀未作功用,但因众生的善与佛陀的愿力因缘聚合,最终佛陀事业任运自成,不需要任何勤作,这对凡夫的分别念来说,是难以想象、非常不可思议的。
        佛陀获证法性身时,虽然没有以前因地时的分别、作意等功用力,但因众生善根和往昔悲愿力成熟,度化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就能成办。

  236、S、书卷当中之学问,尚未修成之密咒,健忘者之学处等,需用之时常诱人。------《萨迦格言》

  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落在文字上,一定要有定解,内心当中要有一些新的领悟。

  237、R、若人闻法宝,则为诸佛护,渐次具诸地,得以成佛道。------《十住经》

  如果有人听了这部法,诸佛菩萨都经常会保护他,五道十地也会逐渐圆满,最后成佛都不在话下。

  238、F、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华严经》

  佛法微妙不可思议,无法用言语表达。

  239、F、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证无我。------《入楞伽经》

  “正法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有无二俱,也不是非有非无,最后心转入了“无我”的智慧(灭谛),才是真正的“正法本体”。

  240、R、若知寂灭甘露者,能尽一切诸有相,是为真实如来子,寂灭能除世间畏。------《大宝积经》

  如果知道如甘露一般的正法体相,那么,世间诸相皆可灭尽。当我们对佛法全然通达时,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时,不管你外在形象如何,实则已经成为佛陀真正的长子,能灭除世间各种各样的怖畏、恐惧和痛苦。

  241、D、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亲友书》+龙猛菩萨

  智者不轻易承诺,而一旦承诺,就像在石头上刻的文字一样的牢固,即使死亡也不会违背。

  242、W、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亲友书》?+龙猛菩萨?

  般若智慧无法思维、无法言说、不生不灭,如同虚空般无有自性,他是三世诸佛的母亲,所以称为非诠,即无法诠表。

  243、P、菩萨摩诃萨,常乐寂静法。深入真实地,究竟住法界。------《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经常处于常乐我净的状态,或者深入于真实究竟的觉性,而凡夫则常常处于不快乐、无常、不究竟的世俗层面,心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244、Y、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华严经》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如果我们真正能通达,那离佛的如所有智就不会遥远了。所以,最终的证悟也可以说是“认识心性”。

  245、Y、曰:‘清净法身作么得。’师曰:‘不著佛求耳。’问:‘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盘。’------《景德传灯录》

  有一弟子问师父:“到底佛是什么样的?”师父答:“即心即佛。”意思是说,心就是自己的佛。弟子又问:“那这样的心有没有烦恼?”师父答:“这种烦恼离一切自性。”通过这种道理也可以完全了知,心的本体是清净、无垢、不生、不灭的。不仅如此,心所做意的以贪嗔痴为主等特别猛厉的烦恼,也是不生不灭、清净无垢的。

  246、R、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即当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经》

  按照大乘论典的普遍说法,所谓的佛性,就是众生具有如来藏。

  247、M、明见一切世,不起虚妄倒。------《华严经》

  照见所有的世间,也不起虚妄的颠倒相。所以在证悟实相的同时,实际上也照见了万法的实相。而凡夫并非如此,经常产生一些非理作意与颠倒分别念。

  248、W、我于无数众苦厄,常能救护诸群生,心念礼敬若称名,一切应时皆解脱。------《华严经》

  观音菩萨在无数的苦厄世界,常能救护一切众生,若能对菩萨心中忆念,口称名号,并时常恭敬顶礼,则解除一切痛苦、畏惧、苦难,自然获得解脱。

  249、S、僧众功德海,无能测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赞。------《大庄严论经》

  僧众的功德不可思量,如果用语言来赞叹,则佛也难以衡量。

  250、N、能归依佛者,彼人得大利,百千诸劫数,更不见诸苦。------《四童子三昧经》

  真正皈依佛的人,经历百千万劫亦能免遭痛苦,若是真心皈依了佛,通达了心之本性,则不管遭遇何事,烦恼皆能得到对治,痛苦亦可轻易断除。

上一篇:囤教证(151-200)

下一篇:囤教证(251-3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