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涤)16品能净业障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72-75(16品)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72“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2、1注
72、1、1复次须菩提:是佛连续向须菩提解说。
72、1、2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善心性别人。
72、1、3受持读诵此经:净心宣读奉行《金刚经》旨者。
72、1、4若为人轻贱:如果受到别人轻视、贱待。
72、1、5是人先世罪业:此人前世所作罪障。
72、1、6应堕恶道:当堕入三涂。
72、1、7以今世人轻贱故:因为现时遭遇他人慢态、慢待。
72、1、8先世罪业:过去所作罪障。
72、1、9即为消灭:以金刚慧力彻底消灭。
72、1、10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遭轻贱心,无分别;无分别故,真心本性放大光明;放光明者,名为得正菩提。
72、2解
72、2、1如来继续向须菩提说者,确是向能受持读诵此经之人而说也。
72、2、2善男子、善女人者,诸天世间有善性男、女也。
72、2、3受持读诵此经者:1受者,受其正义,而不可受一切相也;2持者,持其道性,而不可持执著相也;3读者,读其无我,而不可读九类相也;4诵者,诵其离欲,而不可诵贪、嗔、痴相也。其二,受无受相、持无持相、读无读相、诵无诵相,两边不立,中道亦不住,是名为受持读诵此经也;此经者,真心本性也;真心本性,人人具足;实因罪业,二障所遮而不能现前。
72、2、4若为人轻贱者,因其累劫善根深厚,故于今世遇此经典,而能受持读诵;然而善根虽深而厚,累劫之中,仍含着不善罪业之相;应该受诸罪累,因其今生持此金刚妙力,先世罪业重则轻报,故于今生遭其轻贱,而免累劫之重罪之果报;经云:即为消灭,消灭罪业果报耳。
72、2、5因为罪业消尽无余,必当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菩提法者,到彼岸也;到彼岸,非中、下根人所能所知也;非最利根者,莫可能明、莫可能至也。
73“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分”作“份”字。
73、1注
73、1、1须菩提:呼须菩提,即呼当前人。
73、1、2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佛说我忆念过去无量,即很远阿僧祇,译无央数;劫,译时间,中国古学数目字为一、十、百、千、万、亿、兆,下位予记忆不清,如无量数、无央数等,均是数目单位;劫为时分,劫字有小劫、中劫、大劫、短劫、长劫、遭劫、免劫,甚至三大阿僧祇劫;于一刹那间,能纳一切劫;一刹罗间,比一秒钟快于多少倍;学佛者,不可执著劫数。
73、1、3于然灯佛前:佛说,我在然灯古佛之先。
73、1、4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佛说,我以佛眼而观,如在目前,那时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那由他,是一万万。
73、1、5悉皆供养承事:佛说,我皆供奉、随侍。
73、1、6无空过者:无有奉侍不周到之处。
73、1、7若复有人:倘若复有其他之人。
73、1、8于后末世:在末法时中。
73、1、9能受持读诵此经:倘若有人,能受持读诵,明此《金刚经》意义。
73、1、10所得功德:是人所得功德。
73、1、11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如我所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得之功德,而比较者。
73、1、12百份不及一:佛说,如我供养、如上之数诸佛如来之功德,在一百份中,赶不上那人,能受持读诵者,所有之功德一份之真实。
73、1、13千万亿份:就是我供养承事千万亿份诸佛之功德。
73、1、14乃至算数:甚至比较。
73、1、15譬喻所不能及:推算比较,我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如来所有功德,亦赶不上那人能受持读诵者所有无漏之功德,一份之极。
73、2解
73、2、1佛言须菩提PU者,谓读者之人,必须聚精会神受持是经也。
73、2、2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彼时如来开始学佛之时也;彼时如来,犹如现代我等僧众,身虽出家,心未入道之时也。
73、2、3于然灯佛前,彼时如来尚在然灯古佛之前之时也;彼时如来心灯未然,性光未明之时,故名为在然灯佛前。
73、2、4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者,得值,是得遇也;八百四千万亿,藏数也;得遇藏数诸佛者,即是执著妄相、当作如来也;八万四千诸妄之中,一一妄中,复生八万四千诸妄,故名为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也;诸佛者,著相为妄,无妄即佛也;若见诸相是相,即是著诸妄相;故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73、2、5悉皆供养承事,即是执著尘劳,当作功德相也。
73、2、6无空过者,四相不无也。
73、2、7若复有人,能受持读诵之人。
73、2、8于后末世,此人年老多病,在世无几,故名为于后末世。
73、2、9能受持读诵此经者,此人能无一切相,而名为能受持读诵此经竟。
73、2、10所得功德者,能受持读诵之功德也。
73、2、11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者,凡是能受持读诵此经之人,比我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所有功德,多值无量若干倍。何谓供养承事者,如造塔建庙、以香华灯烛供养承事、其或念经拜佛、忏悔祈求、诸佛加被护佑等情,均属供养承事之类。
73、2、12何谓百份不及一者,于后末世之时,能受持读诵此经功德一份者,比我供养承事诸佛功德,百倍之上,甚至千倍、万倍、亿倍、乃至无量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倍之上。
73、2、13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譬喻我供养承事,恒沙数诸佛如来,亦不及,能受持读诵之人,一沙数之功德之甚;我所供养承事诸佛功德者,是有漏之功德也;彼能受持读诵之功德,是无漏之功德也;有漏者,福报虽大,终必有尽;无漏者,慧根虽小,一定成佛也。
73、3问:如来为何自走弯路,而不早持此经何也?
答:彼时如来,尚未见然灯古佛,故不明此经;今我等得见此经,即是彼时,如来而遇然灯之时;彼时如来依赖然灯而成菩提,此时我等当依赖此经而证菩提;是故如来将舍弯就直大道,明示我等。舍弯者,悉者供养承事;就直者,受持读诵也。
73、4所谓供养承事诸佛,与受持读诵此经者,现实缮写于下:
予虚龄八十,而知七十九年之非;予于一九八八年某日,至付食品商店,买两听炼乳,问价每听两元零八分,予交五元,彼找予两元八角四分,即多找予两元,予明知而故犯,遂收下;予至别处,买点零物,复至彼店,复买一听炼乳,问价两元零八分,予交彼四元零八分,彼言:“多两元”,予言:“刚才您多找予两元”。
予回忆,三十年前买米买布时,多给予拾斤与一丈;予回忆后,均退回;确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予经过三十余年,未曾进步。予今将邪妄、识别之丑,布施于阅读之人,审之;判言:收后复退,即名为供养承事诸佛功德之一。
比喻如来未见然灯之前,心灯未明之时,倘能称性能仁;无须回忆,当场即退,即名为能受持读诵此经,已久见然灯,即心灯常明之人也;是故六祖言:直心是佛。
问:当场即退就是佛耶?答:末也,非本也;本者,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清净也;故不可分别与不分别,一心所造也;末若不清,本必摇动;修证之人,弗可弗知,弗可弗明也;我等当心,石头路滑、滑、滑。
74“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75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74、1注
74、1、1须菩提:读经人。
74、1、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性慈心男、女者。
74、1、3于后末世:在年老欲终时。
74、1、4有受持读诵此经:能信受奉行金刚义。
74、1、5所得功德:即得菩提心。
74、1、6我若具说者:我若说透。
74、1、7或有人闻:倘闻此经义。
74、1、8心即狂乱:无慧性人,闻必惊慌失常。
74、1、9狐疑不信:犹如狐狸多疑,邪不入正。
75、1、1须菩提:听断语。
75、1、2当知是经义:当彻悟真常。
75、1、3不可KE思SI议YI:真常之义,难解、难说、难悟、难证。
75、1、4果报亦不可KE思SI议YI:如同电视机,发射什么、见什么,问见么?
74、2解
74、2、1佛言须菩提,是提醒读者意。
74、2、2若善男子、善女人,遍十方裹三世,亦有某甲焉。
74、2、3于后末世,其人内心多障,外境多逆,其地、其人窘迫之谓也。而非教相所言,离佛较远,正当末法之期,作诸法相、法执之谓也;然而诸经所言,是以相法度诸中、下根之人也;倘能无一切相,诸后末世,无有不是如来常住之心地;其人行住坐卧、吃饭喝茶、大便小解,无有一处不是如来说法之处;能见,即名见性。
问:有污佛法否?答:弗也,汝是门外汉。传灯录中,有大德言:佛字,吾不忍闻,倘若会见他,一棒打死,与狗子吃。能么?能者,见性之人也。
74、2、4有受持读诵者,能无四相之人也;此经者,本心也。
74、2、5所谓功德者,无功德相也。
74、2、6我若具说者,真心而无邪也。
74、2、7或有人闻者,少智无慧之人也。
74、2、8心即狂乱者,识心炽盛之人也。
74、2、9狐疑不信者,业深障重之人也。
75、2解
75、2、1须菩提者,当发菩提心也。
75、2、2当知是经义者,邪则无明,正则明其义也。
75、2、3不可KE思SI议YI者,无可言说,无可比喻也。
75、2、4果报亦不可KE思SI议YI者,善恶二途,为人自造其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