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03课11-21
十一、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
由于时时观想缘故,对一切妙欲的贪执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完全断除。
很多人都对此深有体会,随着对无常的感受越来越深,对身边的事情也没有往昔这般在乎,执著变得越来越小,这就充分地说明你的修行功德也正在增上。如果不懂得这些对治法,无论面前发生什么,都觉得是天大的事情,甚至还会添油加醋,令他成为自己最大的一个烦恼。现前已经懂得了无常这个对治法,一切烦恼贪欲会逐渐成为一种减法,各种贪执逐渐减少,内心也越来越清净,这就是智慧增上的一种表现。
随着现实生活中烦恼逐渐减轻,内心也会细致思考,有那么多的烦恼真的值得么?当然,如今也有很多人会有自己的解读:“我们本来就是凡夫,有烦恼是非常正常的事,甚至烦恼也是创造快乐的缘,因为有烦恼才会有快乐,这本就是人类情绪的一种规律。”我想,并不完全如此,我们还是要尽量去创造快乐,不要有那么多的烦恼,而对治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懂得无常,知道一切都是迁变的。
今天对某个人有很大的烦恼,可能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最亲近的人;今天你觉得承受不住的烦恼,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一切都存在变数,何必对此念念不忘?太过在乎不仅会令自己的心情不好,甚至还会因为这种不舒适导致自己的身体产生种种过患,各种病痛接踵而来,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今天的烦恼,可能明天并不会这样呈现,所以没有必要对某件事情过分执著在乎而烦恼重重,因为一切都存在变数。
【此二同时现一味】
我们一再提到的“此二同时现一味”指的是什么?比如我们是先知道一切皆无常,然后再断除对种种妙欲的贪执,这两者是同一个心所,即观想无常后令贪执减少,两者同时呈现。也就是说,当你对某一件事情有很深的专注时,第二个法也同时呈现,不需要成为两个心所。
十二、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
所谓“真实之见解”,是以何准则而定?有些说资粮道称之为真实之见解;有些说加行道是真实之见解;也有些说见道才是真实之见解。究竟哪一种见解才“最真实的”?
要记住,文字描述之所以只能称之为“诠释”,是因为它只是针对某个对境而立。比如针对你这样的境,可能就会把“真实见解”立在资粮道之中。好比有些刚入门者,做了稍许善行,导师就会赞叹他的见解很不错。难道是他的真实见解真已经达到如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般的见道之见解了么?当然不是。既然不是,为什么当时导师对他的见解非常认可呢?这种认可就称之为“诠释”。
现前有很多人问完第一个导师后,又拿着同样的疑问去问第二个导师:“我的导师说这是真正的见解,你说我这个见解真不真实?”这样的提问就充分地说明他已经忘失了这位导师如是印证见解的目的,也就是说,提问者并不知道第一位导师印证见解只是针对你的根机而立。
我们也一再强调,导师有千千万万种,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去依止一位真正导师,就是因为这样的导师会为你负责任地传讲从因地直到果位的完整教言,并且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导师也会针对你的根机为你细致讲解诠释。现前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导师说是这样的,就一定只是这样的。
我们平常也在讲解,在你信心具有的前提之下,依止导师越多越好。有些人就会问,阿底峡尊者依止过一百五十三尊上师,自己能否学习阿底峡尊者的事迹,也去依止这么多的导师。我想,依止之前还是先问问自己的信心与阿底峡尊者相比如何;智慧与尊者相比,又如何?
比如你依止的这位导师,负责任地为你宣讲见解时,可能针对你的根机先立了一个名称,但当你拿着这句话去问第二个导师时,虽然从法本身的角度而言,没有丝毫之差异,即便你去问一千个导师、一万个导师,谁都不会说这个名称不是正法,但从文字诠释而言,就可能会有些差异。因为这位导师只是根据你的根机,提前给你立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真实之见解,但是另一位导师站在理论的角度中,按照历代传承祖师共许的“见道为真实之见解”,可能就会判断你的导师将资粮道与加行道就立为真实之见解,实在是太糟糕了。如果你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会对这种矛盾不解,实际上你的导师并没有任何过失,只是你不懂得其中的密意。
十三、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以前我在禅院的时候,有一位我非常敬佩的老和尚。我在他面前丝毫不用隐藏自己的见解,因为我觉得这位老和尚的见解,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都比要我要高。因此只要我的见解比以前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他。
有一天,我到上师身边去求成熟口诀法。我们的修法整体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上师当时为我讲解正行直指觉性之印证三身见解中如何对治二种无明。这个修法我已经修了几年,上师也在不断为我做印证。尤其在禅院修行期间,我也多多少少了解了许多道理,所以当时就觉得对上师所讲的一切已经非常理解了。
回到家以后,天已经快要黑了。根据禅院的规定,马上就要进入第四座的时间。老和尚看见我下午去见上师,应该没时间做饭,就在路上等我,见我回到禅院了,就招呼我一起去他家吃饭。我们聊到去见上师的时候,我就把上师和我的聊天以及如何印证见解都告诉他了。他说:“好像有点不对,三身对治二种无明不是这样对治。”我就问他,具体如何对治。他说,从理论的角度说不过我,但是他有一本堪布昂琼的教言,书上讲解了如何印证。我看了这个教言,就觉得自己的思路完全被打断了。因为从理论上看,我的分析思路没有任何问题,上师也是这样印证的,但是另一个版本的印证方式与我的思路完全不同,而这个教言来自我们的传承祖师,当时我就不知道到底该如何理解了。
回家以后我也反复思维这件事情:从理论上,我觉得我的思路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对于这个修法我也已经修了好几年了,虽然不能说基础一定极为扎实,但是多多少少都还是有一点定解,并且上师也是如是印证,但为什么与传承祖师的教言有所不同呢?就这样反反复复想了好几天,实在想不通,就又跑到上师面前去请教。
上师问我:“前几天你才来过,这次是否又是新的问题?”我就和上师说,前几天是如何印证的以及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上师说,对的。于是我又问上师,在堪布昂琼的教言中是不同的传讲方式,这两者应该如何区分?
上师说:“密法来自于《十七部续》,其中的《金刚萨埵续部》针对二十一种不同的根机有二十一种不同印证方法,这个我曾经说过,你是否记得?”一听上师讲到这里,我就完全明白过来了,正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才会用不同的印证,甚至不仅仅是两种印证,而且还有二十一种印证的方法。这二十一种印证方法是针对二十一种不同的根机,并不是说见解有二十一种。懂得了这个道理,对我们以后的修行有着极大的帮助。
十四、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对于根机过于低劣者而言,如果一直期待获得见解,当他知道只有证得见道时才是真正的见解,可能就没有兴趣继续修下去了,因为他觉得过程太漫长,今生已经没有希望了。这时该怎么办?为了不令他失去信心,导师就会把资粮道称之为真实之见解,或者将加行道称之为真实之见解。有些可能会有疑问,这种说法对不对?导师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弟子证到圆满的见解,而一切文字都是诠释,是导师为他创造的善的缘起法,有什么不对么?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我今天所传讲的一切,与真正的见解之间绝对不会有丝毫矛盾,但与书上的文字,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一切文字都只是一种诠释。比如我们都知道,智慧是创造解脱的唯一的途径,这一点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能接纳,但是究竟哪一种智慧才是成办解脱的途径与方便呢?木匠也可以认为只要自己懂得了木匠,就可以成办解脱,因为智慧并没有细致分析具体什么才是智慧。比如从佛法本身的角度来说,文字、观照和实相都是成办解脱之方便,这样一来,智慧又应该运用到哪个阶段去讲解呢?所以,这还是要针对根机而立。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没有宣讲过八万四千法门,但由于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机,将证悟见解的方便理解成了八万四千种方便,因此才有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也是我们将文字称之为诠释的原因。
有时候从实修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导师根据你的见解为你传讲相应的法,当你拿着这样的文字与另一个人辩论,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就要看看对方是否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如果这位导师也是真正理解到文字仅为诠释,相信他也永远不会反驳。因为教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好像一根橡皮筋,你怎么拉都行,但是如果是将文字当成实相者,决定会依文字作为准则反驳:“谁这么说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你不懂得导师为你传讲的密意,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我相信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也听闻过不同导师不同的讲解,有些导师这样讲解,有些导师那样讲解,但是由于你本身智慧不够的原因,往往无法将两者融为一体,内心也会因此产生矛盾,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听谁的,而这也会成为你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十五、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我们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要懂得,无论你的见解是哪一种程度,导师都会根据你的根机和你的条件来树立见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资粮道就是资粮道,加行道就是加行道,真正的见解永远不会有所不同,即便是一千、一万个导师都不会对此有异议。
比如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时会告诉大家,《上师瑜伽导修》的念诵仪轨不必背诵,因为每个人初次进入佛门的因缘不同,可能你现在念诵的仪轨与我们所讲解的仪轨并不相同,但是无论你在哪一位导师座下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整体修法永远不会有变化,除非它不是大圆满!
因此,我平常不会要求弟子必须要念诵哪一种仪轨,既然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是一如的”,又何必在这个上面执著,但是修行的实质如果出现偏差,就只能说明它决定不是大圆满。因为无论是资粮道还是加行道,见解本身就是这个见解,不可能有什么区别,只是针对你的根机所立的名称有所不同而已。
有时候你去很远地地方朝拜了神山,或者朝拜了汉地的四大名山后向导师汇报,有些导师可能会说:“你太有福报了”,有些导师可能会说:“你不是去朝拜而是去旅游,是由于内心太过烦恼去散散心而已。如果看到几座山,几潭水就能对治内心烦恼,普陀山岛上不就全都是佛菩萨了么?可是岛上也有很多人天天捕捞鱼虾,杀害水族众生,可见普陀山并没有给他们的内心加持多少,也没有令他们的内有多少调柔。烦恼还是沉重如初,甚至比内陆上的人,烦恼还更沉重。”
虽然导师的讲解不同,但我们要知道如是宣讲的目的与内涵,而不是仅仅追随导师口中表达的词语。否则有些导师说好,有些导师说不好,我们就会觉得很糊涂了。实际上,导师只是站在你的角度为你讲解好在哪里,即便是讲解不好也是在告诉你,还有另一种方便,可以令你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要懂得“诠释”背后的道理。
十六、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真实之见解究竟指的是怎样的见解?从共同的角度来说,资粮道有烦恼也有堕落,加行道有烦恼没有堕落,见道没有烦恼也没有堕落,也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我们就是从见道开始印证真实之见解,但是真实之见解,需要多方面条件成熟。
现前很多人说,他好像已经证到明空不二、便智双运、缘起性空等见解,但这是否为真正的见解,还要看看其他功德是否也是如是呈现。比如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圆满,贪嗔痴烦恼是否已经减轻?说得更细致一点,当你产生烦恼的时候,烦恼的力度与往昔相比,是否已经减轻了很多,是否已经生不起烦恼?或者即便呈现烦恼,烦恼的力量也很微弱?以前我们是需要刻意创造善行,但是当你见解圆满时,即便是去刻意创造烦恼,烦恼也没有多大的力度了。所以,自称为获得见道者,不妨从这些方面多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自己的见解究竟如何。
从另个方面而言,只要是证到了见道的见解,即便时间极为短暂,只是刹那而已,也已经具有对治一切烦恼的力量。刹那的时间有多长?把六十片叶子叠在一起,一根针一下扎透,其中针从第一片叶子进入第二片叶子的时间就称之为一个刹那。即便你的见解时间只有如此短暂,但是由于见解很清净的缘故,当下就具有了直接对治一切烦恼障的力量,所以出定时候,烦恼也已经减轻了很多。尤其晚上做梦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处于认识到梦,也能转变梦境,甚至还可以处于梦光明状态当中。
很多人说自己的见解很不错,但是晚上还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梦,原因在于何处?在于见解还不够,因为你认为自己的见解清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言。比如热带的人基本个子不够,人也很瘦,即便有些当地人长得比较高,但是与东北和藏区的人相比,也还是不算高。如果你在当地长得高就以自己到哪里都高,只能说明你是“井底之蛙”。同样,你站在自己的角度中认为自己的见解已经很清净,这并不表示从心性本身的角度来说,你就已经证得了清净之见解。这可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即便你觉得自己的见解很不错,烦恼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但是内心还是被梦境牵着走,其他方面也没有多少改变,你所谓的见解仍旧不够清净,也不够稳定。
十七、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六)
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对于结果非常重视,每天一打坐就开始想: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有感觉?过两天就要去见导师汇报见解,如果今天不修出点感觉,过两天都不知道该汇报些什么内容。
以前蒋阳钦哲旺波门口都会排很长的队,很多人都想拜见他。有一个人看见别人都在排队,他也过去排队。虽然他知道蒋阳钦哲旺波看上去很慈悲,可是当独自一人面对的时候,内心还是很紧张,因此当他排到可以单独拜见时,又实在没什么可问,就问了一句:“人与人之间为什么长得不一样?”他千里迢迢跑到蒋阳钦哲旺波跟前就问了这件事,恐怕还是有点不圆满。
以前文殊院边上有个卖糕点的小店,专门卖一些各式各样的饼干糕点,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就看见很多人排队。当时我想,毕竟我穿着出家人的衣服,还是要表现得文明一些,不能和别人一样往前面挤,但没办法,别人一直把我往前挤。好不容易挤到里面,售货员问我要买点什么?我想,天呐,我不是来买的,就是进来看看的。但是周围都是人,也都在买东西,我也东买一点西买一点。本来我就是来看看的,可是最终就买了一大堆的东西回去。
我们平常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修行不是凑热闹。但有时候即便不去凑热闹,可能心里也会想,一方面要给上师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修了那么长的时间,如果没修出一点感觉,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我们的修行天天都会期盼着一个结果,但无论你修了多长时间,即便有些许感觉,与解脱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感觉而是为了寻求解脱,如果只是为了汇报而汇报,你又能在导师面前说点什么呢。我身体好的时候,会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我也非常开心,但有时候身体实在是很难受,并不是太想说话。尤其在高原的时候,有些人看到我周围没多少人,就等别人都走了后过来说:“上师,现在就只剩下我了,现在我们可以多聊一聊。”好像我就只是等着有个人跟我聊聊天,没人和我聊天,我就活不下去一般。
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给谁说点什么,没修出见解之前,无论说什么,也就是那么回事。很多人可能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这个人口才真好,懂得真多,见解真是没得说!但即便他说他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又有什么意义?没有人见过,都是虚的。
尤其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时时都在讲解,要断除世间八法,凡是掺杂世间八法的一切善法,都不能称之为正法。因此,这些赞誉对真正的修行者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修行还是要实实在在地重视过程与方便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一再强调,凡是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必须把整体修法的内容背诵下来。当然,背诵不是我们的目的,目的是通过背诵令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做得更圆满一些。所以,多重视方便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依教奉行,真实圆满的见解也必将呈现在你的面前。
十八、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七)
若是证得真实之见解,则一切烦恼都能得以清净,这两者是同时呈现的。
从共同的角度而言,只要有真实的见解,烦恼必定消除;有见解但是没有消尽烦恼,就不是真正的见解。从不共同的角度而言,这是针对你个人的宣讲。虽然你的烦恼逐渐开始改变,但如果当下给你立个很长的目标,可能你觉得走不下去了。这时候把目标立得近一些,比如修加行道、资粮道、甚至小资粮道,当你觉得烦恼比以前减轻,感觉比以前平和时,导师可能也会给你做很好的印证。因为对于你这样的根机,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你打打气,或者站在另个角度为你讲解对治烦恼。这些都称之为方便法。
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记住一点:真正的见解圆满时,烦恼必定断除是特定的事。如果烦恼还是和往昔一样炽盛,但是你还是觉得自己的见解不错,恐怕也就只是你自己说说而已。
我们也一再强调,修行是否有进展,就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很好的改善。“善”有很多准则,对于修行者而言,真正“善”的标准是什么?相信从共同前行中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就以此为准侧,反观内心,是否时时处于善的状态就能知道,自己的修行状态如何。如果这方面并没有很好的改善,只是自己的感觉丰富了一些,对解脱而言,可能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感觉代表不了什么。如果把早上直到晚上每一刻的感觉都记录下来,你可能可以写好几本书,但是这些感觉并不是见解。所以,我们的修行不能往感觉方向去发展,而是要如理如法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修行。若能依教奉行,你的修行必将会有很好的进展,而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的目的。
这也充分地说明,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烦恼是否减轻,是判断我们见解是否增长的标准。无论你在何处修行,都应以它作为准则。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说,都是一致的。要记住,无论是修学哪一种法门,是身做礼拜、口念诵咒语或者是修学禅定等,都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
我也常常和边上的人说,自我感觉不错还不够,还要问问身边的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你身边的人认可你,觉得你与往昔有了很大的不同,就说明你的见解确实是在增上。但是从另个角度而言,在心情平和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像菩萨。即便是一些食肉动物,当它吃饱以后,也不会主动伤害其他动物,也会像个菩萨般一动不动躺在那里。有些人心事重重时难以入睡,可是烦恼没那么沉重的时候,很快就会入睡。所以,心情平和时,每一个人都像菩萨,但是在面对种种对境时,内心的烦恼与往昔相比,是否有所减少?
有不少人说,自己的烦恼正在逐渐减少,不仅仅是某个阶段,而是长期修学以后,内心确实感到烦恼比往昔减轻很多,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充分地说明你的修行很不错。因为从共同的角度而言,未来为我们打分的是阎王爷,而阎王爷就是烦恼的一种现象。在烦恼沉重者面前呈现的是阎王爷,但烦恼清净者面前,呈现的是观世音菩萨。未来打分者就是阎王爷,现在我们就要把身边的人作为评论员,看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像以前一般炽盛。因为对于修行者而言,随着修行的增上,性格是必定会得到改善的。
以上就是讲解见解是否已经达到真实之见解,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是否在减少,甚至已经完全消尽,因为这两者必定是同时出现的。有见解则烦恼必定消尽,而烦恼消尽的瞬间,真实见解必定呈现。
十九、课后嘱咐(一)
以上就是今天讲课的内容。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本来我想要求大家都要按照修上师瑜伽导修般,用止观交修的形式去做,但又担心很多人会因此焦虑:这样修要修到什么时候?
因为观察修的时候可以念诵一些咒语,但是当内心感觉稍微平静一些的时候就要开始安住,这时就无法继续念诵。念诵需要动,安住需要静,动静同时产生,现前还没有这样的见地,只能分开来做。也就是说,只能是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去动,稍微平静一点的时候静。即便一座的时间拉长,但是最终从动的角度当中,能记录下来的数字可能并不会太多。这样一来,对很多人而言,念诵就成了一种负担。毕竟《白莲花四臂观音》对于念诵根本咒还是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如果这个数量逐渐成了一种负担,每次修学过程中就很难圆满地进入质量。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这两天也一再强调,先从观照的角度去修。
但即便如此,将自己观成四臂观世音菩萨,内心专注在咒轮当中念诵,在第一次观修的时候,还是会有点紧张,就怕忘失“观”,可能一个不注意,缘就不存在了,这时候必须要稍微集中一些。修学一段时间后,就会对此越来越熟悉,不会再和第一次修行这样紧张,能比较轻松地做到一边念诵“嗡阿吽舍嗡玛尼贝美吽舍”,一边观想着心轮。这个时候同时具备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含义,甚至也会有一点止观交修的味道。
所以,当我们完成这件事情以后再开始修上师瑜伽,可能会为以后修学止观交修创造很好的条件。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修学会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因为一开始观不清楚,又要将自己观成四臂观世音菩萨,当中还要看看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虽然现在很多人的条件说不上有多么优越,但是一张照片还是可以得到的。平时就多看看这张照片,慢慢加深印象,这样一来,在观自己为四臂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就不需要费很大的劲了。至于咒轮,虽然一开始也不太观得清楚,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动态的图,多看几遍,熟悉以后,心间的咒轮也会观想得越来越清晰。
这样一来,生起次第宣讲的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这三者同时都能做得很圆满。将自己观想成“四臂观世音菩萨”就叫“坚固佛慢”;清明形象,是指观想对境也观得很清楚。按照事部、行部的方式将对境观想在对面,将地处观想成清净之刹土,中间本尊观想、咒轮等等观得很清楚,最终融入自己。现前我们尽可能在创造大圆满的缘起法,就先从坚固佛慢开始做起,将自己观想成四臂观世音菩萨,在自己心间开始观咒轮。如是观想,虽然第一次由于陌生的缘故,可能会有些紧张,就怕自己会失去所缘的资粮田,但一段时间以后,相信你就会观得轻松一些了。
虽然如是讲解,但是实际行持中,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条件而定。有些人工作非常忙,能念完下品的数量已经很不错了,稍微有些时间的人,能完成中品,乃至上品,也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二十、课后嘱咐(二)
在我们修上师瑜伽修过程中,止观交修时时不能忘失。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我们时时都会遵照导师的教言,该观察修就观察修,但是后面稍微有一些安住与定力的时候,由于懒惰的原因,即便当中还是会不断出现昏沉和掉举,最终还是会偏向于单空,懒得去观。
有些会问,当有妄想的时候就提个念,然后继续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是否可以?可不可以要问你自己。我们说过,观察修是在对治烦恼,只要还没有形成妄念之规律,就完全可以对治。比如你前面的一个妄想打了很长的时间,或者是知道了这个过患,这些都是第二念,随着第二念的生起,前念消失是必然的。但这究竟是仅仅走一个过程,还是能得到后面的清明之见解,就是你自己说了算了。
修法可不能马马虎虎,平时就凑合着过活勉强可以,但是修行不能这么凑合着去修。导师说,修行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但是实际修行过程中,就随随便便修着走,过一天算一天。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等过两天真正的烦恼降临到身边时,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凑合着过 生活的人,在与家人发生极大矛盾时,也会知道这样的生活不太好过。同样,当烦恼真正生起的时候,也不是这么简简单单就能糊弄过去的。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一点、细致一点。
接下去我们还会讲解一些见解方面的内容,现前我们还是根据共同法的要求好好去做。以前我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也有这种感觉:这一段时间听导师讲解一些共同法,觉得自己很有感悟,修行过程中也干劲足足的,时时充满法喜。但我们毕竟还是凡夫,仍旧需要从另个角度去学习一些更深奥的法。虽然我们的见解现在不是很高,但是作为密宗弟子,需要有这样一个缘起,去学习更深奥的法义。所以,我们也会根据弟子们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中稍微做一些讲解。
但是要记住,不要一味追求甚深的法。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当你从高处跌落时,可能就会粉身碎骨。所以学习更深的法要之前,先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轻视基础,每一步都依教奉行,细致造行,相信你的见解永远是清净,稳固的。反之,将基础搁置一旁,只是一味寻求高深的见解,最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所以,还是要去好好修法,好好修法。
二十一、课后嘱咐(三)
这两天很多人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希望大家都能尽可能早点完成。因为过一段时间,无论在家出家,我们都会为大家讲解一些超度的道理。超度,对外是超度别人,对内是超度自己的灵魂。
往生、超度、修行、证道等一系列的名称,无论你如何运用,最终都是要以内为走向。现前很多人一听说要为他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先不要了,还是先为自己修行一下比较好。他们认为为他人做佛事,最终都属于别人,与自己无关。但是请问,当你独自一人修行的时候,发心是为谁而坐?不还是为了他人而坐么?当你去他人家里做佛事的时候,内心想到不就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么?
我的身体不太好,如果我的身体可以,面对两种选择,我也决定选择后者。独自在家修行还要自己烧饭做饭,去别人家里修行,可以不用考虑这些,一心修法,多好的一件事!当然这么讲解并不是说我想天天去做什么佛事,或者是为了某些原因才去,而是告诫大家,无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目的都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这一点必须铭记于心。
同样,超度不是仅仅为了他人,也在超度自己的灵魂。何谓超度?“转识成智”即把意识转变成智慧就叫超度,也可以称之为往生、修行、证悟等等。除了名词有所不同之外,内容与我们平时打坐修行,以及为他人超度等方面,没有任何矛盾。对此从不同的角度中去了解一些,是非常有必要的。
汉传佛教,往昔都是以大乘教法为主,并没有伏藏一说。如今我们按照伏藏法去修行,意义也是一样广大,甚至可能还更广大一些。以前上师也曾经说过伏藏法的重要性,讲解它是针对时代而生。所以,这两天尽可能把《白莲花四臂观音》修圆满,不要太过懈怠。修完数量以后,我们就遵照成熟口诀法的要点,如是止观交修着走,到时候我们再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多树立一些相关的见解。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