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15品持经功德分

创建日期:2023-04-11

  民俗学-金刚经(涤)15品持经功德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67-71(15品)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67“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甚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67、1注

  67、1、1须菩提:使读者听。

  67、1、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有信心男、女等。

  67、1、3初日份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晨时,按照恒河沙数字数次之身命,而布施诸有情者。

  67、1、4中日份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时,复按照恒河沙数字数次之身命,而布施诸有情者。

  67、1、5后日份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暮时,亦按照恒河沙数字数次之身命,而布施诸有情者。

  67、1、6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如是布施,复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数字数次身命,献于诸有情者;其所施之次数,莫可衡量与比喻。

  67、1、7若复有人,闻此经典:倘若复有其他之人,听到、见到此《金刚经》,复明其义。

  67、1、8信心不逆,其福甚彼:此人若生净信心,如是如实信受奉行,此人所有福德,超每日三时、以无量身布施者,过而善之。

  67、1、9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甚至笔书此经,复能1受、2持、3读、4诵耶?仍能向其他有缘之人,讲解此经妙义乎?以此功德,超越长期以生命布施之人者,无量、无数、无边倍而倍之,倍数、倍数之上。

  67、2解

  67、2、1如来屡次呼须菩提者,使其本性谛听本心之义也。

  67、2、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凡有信心之人者,无不是也;其有信心,而明其大义者,不鲜矣;是故如来唤起读诵之人,速发菩提心也。

  67、2、3一日三时将身献于有情者,只可喻之,何况每时以恒河沙身命而布施耶?如来这一比喻者,勿可忽视也;佛曾对须菩提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以及将身投虎、割肉饲鹰,当不及日日三时之中,所施于万一,何况沙之数乎?佛遇歌利王而无四相者,是权乘曲径之道也;复经五百,方至正道;五百生死,五蕴未净也,无四相之根基也,而非大厦成也。

  然初果仅七世、二果一反、三果不来,何况道性乎?学佛儿,勿可混淆本末之训之;歌利者,梵言:恶性也,唐言:歌利者;善男、女逐诸色声为歌,贪诸供养名利;贪名图利,其名为恶王也;节节支解时,是用智慧刀,割诸五蕴,截诸六欲、诸妄也;身即平复,法身无伤,慧命无损也;乔陈如等,五蕴意识也;以及虎、鸽等情,希自参自悟为妙。

  67、2、4故于无量无边劫,以身布施者,着相也;着相之人,不可脱生而毕死。

  67、2、5是故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者,诸相莫可入也。

  67、2、6不入诸相者,其福甚彼也;甚彼者,甚诸有为、有相所施也。

  67、2、7何况书写此经?其精神必归至于真心,其慧命纳入于本性矣:1不变,曰受;2不更,曰持;3不违,曰读;4不背,曰诵。

  67、2、8为人解说者,自心领会无一切相,则解说竟,亦无解说竟相,则为无量恒沙亿劫而为我转,故名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为我转者,佛智慧也。

  卷上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卷下

  “若”读“惹”

  订正本,注解人:无名无住僧

  读者须知

  阅读《金刚经》者,而非看小说之流;看小说者,需从头至尾看下去;看时以诸识别,而分析情趣;所谓情趣越浓,而生死越深;实因多善,即是人天;多恶,则为三涂与异类;是故善、恶两途,为人自造;倘千佛出世,亦不能更其义也;当知善、恶不无,弗能出世间而至于彼岸。

  学佛儿,当深参而细谛;勿可疏忽其真心,而迷失于本性;当知疏心迷性之人,劫尽之时,亦不能正悟,何况证道乎?

  其二

  阅读本经之注,勿可分别卷上与卷下者;倘能得其一偈、或一义者,能彻而用之,其人受用永无穷尽也;

  偈义者何?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四句,亦为一偈也。其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两句亦为等者。

  当知大般若中,偈义无穷,得其一者,无所不得也;倘能深明一偈义者,不须阅读通本注也,亦不需深参话头更入禅堂也。明者,悟也;行者,证也;若悟证者,行者真心本性中与大般若一印而印之;能符其印者,即如来之真子,亦名六祖之胞弟也。

  偈云

  能明其义名为悟,明彻其名为摩诃,能用其悟即名证,大用无方非凡夫,

  倘有一尘人我相,是名仍然是凡夫,无无悟证无诸有,何须再读金刚经,

  彼岸非遥非弗遥,无是无非在目前。

  68“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69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8、1注

  68、1、1须菩提:更进一步阐明前义。

  68、1、2以要言之:掇其主要而言之。

  68、1、3是经有不可思议:此《金刚经》意义之中,奥妙甚深,一切天、人无法思议。

  68、1、4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不可用称衡与斗量,此经无边无际功德之数量。

  69、1、1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佛向已发大乘心者而说;大乘者,喻汽车与电车。

  69、1、2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向已发最上乘心者而说;最上乘者,犹如火车能力,运载多节而不累。

  69、1、3若有人:倘若有人。

  69、1、4能受持读诵:无我执,曰能;无苟且,曰受;无反覆,曰持;无凡情,曰读;无杂念,曰诵。

  69、1、5广为人说:行住坐卧,无失经义。

  69、1、6如来悉知是人:佛心、我心犹如深潭印月。

  69、1、7悉见是人:如发射台与电视机。

  69、1、8皆得成就:凡能受持读诵者,均得其果,而证道。

  69、1、9不可量:能受持读诵者,均不可量其功德。

  69、1、10不可称:真法界性,不可称量也。

  69、1、11无有边:真心本性无边无际也。

  69、1、12不可思议功德:其人功德犹如虚空,无法思其议。

  69、1、13如是人等:能受持读诵之人也。

  69、1、14即为荷担如来:此人心性,与佛无异也。

  69、1、1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大道,一肩荷担,一担到底,亦无荷担到底之相、之执、之想也。

  68、2解

  68、2、1佛唤须菩提者,是自心自唤自性,谛视妙识也。

  68、2、2以要言之,截其烦恼枝节,而发挥本性如如也;如如者,真常也。

  68、2、3是经有不可思议,即真心平平也;平平者,无念也。

  68、2、4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者,受持读诵人,其心无妄、其性无相;无妄、无相者,所有功德而不着功德相;既无妄想,其功德等若虚空之量;虚空之量,无可称量,亦无边际,故名为不可称量、无边功德量。

  倘若有毫发善恶之相,必堕于九类矣;故为善,入诸人天;作恶者,堕于三涂。

  69、2解

  69、2、1如來为发大乘者说,大乘者,大车也,亦名大慈;大车广载,大慈普度也;即内度诸妄,外度诸相;欲度妄相者,当修诸忍;忍者,纳也;如大海能纳万川之流,其海之水不增不减;修菩提道,亦复如是;度一切众生,而不见众生得度之义也;甚至法忍,亦复如是;

  何为法忍?欲说正法,不得其时不说,时未至故;不得其人不说,其人福大慧鲜故;不得其缘不说,因缘未熟故;是故正法,尚且不可滥说,何况非法耶?倘能时至、人善、因缘足,这时如来当为发大乘者说;如来者,受持读诵者,能荷担如来菩提也。

  69、2、2为发最上乘者说,为发如来所发之心者说;发最上乘者,非发,为发;非乘,为乘;非说,为说;称性,为乘;乘,无我乘;乘,归觉地;佛心大慈,普覆一切;覆者,度也,而非度我,不度彼也;故名为,发最上乘者说;说者,作也,当作如是义者。

  69、2、3若有人者,即受持读诵之人。

  69、2、4广为人说者,所见、所闻,以及五蕴、六欲、十八界、与善恶之处,处处无有不是受持读诵之处;咦,汝能见么?闻么?汝能如是见JIAN闻WEN,即名为彻悟真常,是名为广为人说。

  69、2、5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能受持读诵人,是人本心真性与如来符合;如空谷传声,清潭印月,非一非二也。

  69、2、6皆得成就者,成就受持读诵之人。

  69、2、7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能受持读诵之人,其有功德,犹若虚空,是故虚空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其功德之量,亦复如是义。

  69、2、8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之人者,能受持读诵之人也。

  68、3偈云

  真心若无一切相,受持读诵亦是非,无贪无受功德大,是则名为最上称。

  70“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70、1注

  70、1、1何以故:明上释下。

  70、1、2须菩提:聆音察理。

  70、1、3若乐小法者:若乐诸见法门,而修持者。

  70、1、4著我见:著我见相。

  70、1、5人见:著人见相。

  70、1、6众生见:著九类众生性情相。

  70、1、7寿者见:著寿命长短相。

  70、1、8则于此经:必于此《金刚经》。本经对于“即”、“则”二字,很多本有很多处不同,希读者不要起分别心,的确是一意。

  70、1、9不能听受读诵:因为此人,著乐小法,粘贴四相,故于此经,不可听受读诵。

  70、1、10为人解说:既不能听受读诵,即不能明本经之义;不明其义之人,何能为他人解说耶?

  70、2偈云

  著相都是九类相,所见无著非凡情,见闻无著见闻相,无著见闻即圣谛。

  70、3解

  70、3、1何以故?怎么讲。

  70、3、2须菩提,汝当知道。

  70、3、3若乐小法者,倘若求诸欲望,用种种法门修持苦行,执著诸有见相,而修炼之;甚至身虽出家,心仍见欲、见名、见利,贪权显德,外若大德,内实邪见;见取六欲、五阴炽盛,诸见取心,无法解脱;求生大有,欲取诸乐,赐寿一劫,故名为乐小法者。

  70、3、4问:出家儿,如是否?答:汝自反审,隐藏识中,倘若清净,无见取心,非贤即圣;是故八识不清,六尘颠倒,五阴不平,人我见高,所以佛言: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谓因见著相,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70、3、5所以诸相不无,所见、所闻,以及嗅、尝、触、觉,微细隐藏,皆名邪见;甚至渗透二十五有之中,无一不是邪见之处;所以有一邪见,能生无量邪见;而不是不见、不闻;所见、所闻,心无污染,意不动摇,仍然是真常,即名见觉,亦名觉照,复名见佛;所以邪见不无,真心不见;不见真心,则于此经,即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说者;犹如重云遮日也,重云者,诸邪见也;遮日者,迷失本来清净心也;不能为他人说者,不能降伏邪见心也。

  71“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71、1注

  71、1、1须菩提:提醒菩提义;其二,人人必须发菩提心。

  71、1、2在在处处:各落各处;其二,此人无妄,其心无所不遍、无处不明。

  71、1、3若有此经:本经所在之处;其二,无妄之心所在之处。

  71、1、4一切世间:非单独我娑婆世界,是十方一切世界中,所有世间;其二,无所不遍、无所不及之处。

  71、1、5天、人、阿修罗:一切世间中,一天、二人、三修罗;其二,某甲心中情意识也。

  71、1、6所应供养:诸世界中,一切三善道者,皆当供养有经之处;其二,本觉心中,一切情意识处,皆当供养本觉慧命之真心。

  71、1、7当知此处:当知有经之处;其二,当知无妄真心之处。

  71、1、8即为是塔:有经之处,即是我佛释迦牟尼舍利之塔;其二,无妄真心,即是如来舍利之灵庙。

  71、1、9皆当恭敬:一切世间,三善道者,皆当恭敬持经之处;其二,无妄真心亦复如是。

  71、1、10作礼围绕:所有世间,诸三善道,皆应顶礼而围立;其二,某甲心中,情意识别,皆向本甲无妄真心礼拜而常侍。

  71、1、11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诸三善道,用诸华香,而雨持经之人之处;其二,无妄、无念人,转六欲为六华、转五蕴为五名香,而熏散本甲真心本性妙识之处。

  71、2解

  71、2、1唤须菩提者,自他不二,亦名佛、我、众生,三无差别。

  71、2、2在在处处,非在为在,非处为处,是则名为在在处处。

  71、2、3若有此经,此经非经,非经是经,两边不立,中道无见;在无见中,而见此经。

  71、2、4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无有不是一切世间,无有不是天、人、阿修罗之处,无有不是所应供养者。

  71、2、5当知此处,当知真心之处。

  71、2、6即为是塔,真心为塔,亦名灵庙。

  71、2、7皆应恭敬,作礼围绕,无妄真心,凡有灵识者,皆当恭敬,作礼围绕。

  71、2、8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识转智为华,烦恼转菩提为香,而散无妄真心之处;真心遍一切,故名而散一切之处。何谓识转智为华?本识无妄,其智若雨华;何谓烦恼转菩提为香?真心无相,烦恼无着,本性菩提犹如香檀。

  供养本觉如如之慧命,真心如如,觉性为香,而熏散无妄之真心之处。修证之人,当明其义。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14品离相寂灭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