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8顿渐品33笔记
1、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不管是渐派也好,顿派也好,所传授的禅宗法门,实际上从法的对境角度,本体上只有一种,没有两样,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的,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大威德等等,这些法在本体上并无差别。
我们学大圆满的阿底瑜伽时经常说,下八乘全是歧途,全是没有用的乘,在这种境界中的确是这样,但我们还没有到达这种境界之前,渐悟法门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所抉择的法,单是从解脱上面讲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它所抉择的范围不相同。就好比挖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和挖一块特别大的地方,从地的层面来讲是一样的,但是大小不同。或者就像大象足迹里的水与大海的水相比,从水的本体来讲没有什么差别,不过范围和深度有一定的差别。
佛陀所宣说的全部都是光明离戏无为法,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人的智慧和根基上的确有很大差别。
2、“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这些只是身体的一种勤作,分别心的一种扰乱,此二者对证悟心性上没有什么意义。
真正的禅,在心上安立很重要。行住坐卧都在光明中,这是很高的境界,我们初学者现在还达不到,所以,身体肯定要居住在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而且粗大的动作对自己心性安住会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六祖那样的人,就像我们大圆满的很多瑜伽士一样,醒也是觉性,睡也在觉悟中,行住坐卧一切都在光明的境界中。在他的境界中,不用坐毗卢七法,大圆满的很多境界,到最后时,一切行为都要舍弃。禅宗也是如此,像六祖惠能有这等境界,所有的参禅、念咒这些都是戏论,这一点我们也知道,但是在显现上,他以比较高的层次来遮破。
3、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可以从小乘、大乘、密乘三个方面来讲,在这里讲“诸恶莫作”,是说小乘中一切十不善业、五无间罪等等,恶行不做,心制止恶行,这是戒学。
要行持一切善法,必定需要智慧,所以,十善、禅定、发菩提心这些善法,从善方面讲,严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戒中有这三种戒,此处讲的一样,“诸善奉行”讲的是慧学。
如果所有的恶业都不做,又行持善法的话,这是一种禅定。也就是说:自己的心得以调伏,自己的心得以清净的话,这叫做“定”。
4、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
祖师说:“如果我说法或者人存在,那我的的确确欺骗了你。”
因为在真实的禅宗境界中,所传的法没有,传授的对境——人和众生也不存在,如果我说法和人全部都存在,那不仅是我欺诳了你,而且所有的十方诸佛去寻找,也是没办法找到的。
5、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只不过是为了随顺众生,依靠各种各样的方便方法,解开众生心里的执著和束缚,我只能假用一个名称叫做“三昧”。在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世俗中应机施教,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业和烦恼的束缚,依靠种种方法解开,只是给它一个假名,立名为“三昧”。
三昧:可以说是法门或者禅定。汉文中讲“三摩地”,鸠摩罗什和唐玄奘,有的译为“三摩地”,有的译为“三昧地”,有不同的说法。《月灯三昧经》其实就是《三摩地王经》,所以它这里的“三昧”,有禅定的意思,也有法的意思,可能在不同地方,“三昧”有不同的叫法,它其实是梵语。
6、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我的说法其实是不离自性,一旦离开了自性,这叫做相法,是世俗法,他的自性常常被障碍染污。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中出,归于本性,这是真正的戒定慧。这种说法的确与我们密宗中的有些说法相似。
7、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自心本来没有任何过失,没有恶,没有执著,没有戏论,这叫做“自性戒”;自心没有无明,没有愚痴,没有任何执著和戏论,这就是“自性慧”;自心没有任何散乱,一心不乱,最终一切染污都没有,连细微的所知障也没有,这叫做“自性定”。
心是什么样呢?清净和不清净,安住和不安住都没有,都不增不减,这就是“自金刚”,也是我们常讲的“自然本智”。因为金刚能毁坏一切,但是任何事物没办法毁坏它,因此真正的自然本智,它并不是清净或不清净,安住或不安住。
真正在本性中,我们的身体,来也好,去也好,坐也好,卧也好,走也好……一切行为都在本来的三摩地中,本来的法性中。在最高的境界中,你笑也好,哭也好,都没有什么差别,一切行为都在等净无二的坛城中。
8、志诚呈上了一首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我们五蕴假合的身体本来都是幻化的,因为是幻化,所以不是最究竟的,最究竟的连幻化也不存在。我们的心真正已经入于真如,或者说入于本来清净、本来平等的大空性,这样的话,一切的法最后“还不净”。神秀说的“住心观净”,心安住,观清净,但是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法,它还是处于不清净,它还是属于一种戏论的法。所以,真正回归真如的时候,所谓的清净、不清净,安住、不安住,光明、空性,全部都没有了,这是禅宗最妙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身体的“长坐不卧”,心的“住心观净”,都不需要,所有的分别念都是法身的境界,所有的行为都是坛城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