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29品威仪寂静分+30品一合相理分

创建日期:2023-04-14

  民俗学-金刚经(涤)29品威仪寂静分+30品一合相理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112-115(29-30品)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112“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12、1注

  112、1、1须菩提:佛向须菩提说。

  112、1、2若有人言:如有人说。

  112、1、3如来若来:如来似乎来否。

  112、1、4若去:如来似乎去否。

  112、1、5若坐:如来似乎坐否。

  112、1、6若卧:如来似乎卧否。

  112、1、7是人不解我所说义:此人不能阐明,佛说法性如来之道义。

  112、1、8何以故:云何解。

  112、1、9如来者:法性佛也,亦名法身佛。

  112、1、10无所从来:无处所来。

  112、1、11亦无所去:无处所去。

  112、1、12故名如来:姑且其名为如来。

  112、2解

  如来向须菩提言,若有人不见本性,不明真心之人,即不可见如来法性身,所以真法性佛,无相亦无穷;无相者,无四大色身之相;无穷者,尘劫有尽、其性无穷也。

  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来真法性身,遍十方、周三世,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于行藏处中,无有不是如来行、住、坐、卧之处;如来者,能证即来,非证即去。

  若心无住所,其人即是如来;其义弗可违,不悟者弗见,不证者弗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未悟证者,可能观心;自心自性,合于某类之则相同者,来生必生于同情者;所谓众生随心所转、随性而生、随业而成,其类之则,倘若劫尽之时,莫可更变其道义;若心无诸相,秉性大慈,其人未悟证者,必当悟证也,何者?若心无诸相必悟,秉性大慈必证。

  学佛者,勿可外求;倘若外求,穷劫莫能证其道;倘有邪见之人,观想忆念如来色身形相好,若见者,亦是邪;犹如病目,见空中华相;其人亿劫,亦不可证菩提之正道。

  若说,解经人可能悟证否?答:未也;解经人如住深山(参),作樵夫(参);若有人在此山中(参),迷失方向(参),问道于予(参);予答(参),由此道向此道(参);由此道而出此山(参),归入于大道(参);予尚未出此山(参),焉能归入于大道而至觉地耶?参,句句禅。

  悟证者,勿可求,求即法尘相;倘无法尘相,即得,亦无得相。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分

  113“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113、1注

  113、1、1须菩提:如来问义前言。

  113、1、2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之人。

  113、1、3以三千大千世界:比如用百亿世界。

  113、1、4碎为微尘:倘若用百亿地球破碎为灰尘之末。

  113、1、5于意云何:含理性,以真而问妄。

  113、1、6是微尘众:若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之数。

  113、1、7宁为多否:可为多耶。

  113、1、8须菩提言:菩提以妄答言。

  113、1、9甚多:很多。

  113、1、10世尊:含理性,一时反妄归真。

  113、1、11何以故:菩提自问自释义。

  113、1、12若是微尘众实有者:微尘众无常,故名非实;凡有,终必无。

  113、1、13佛即不说是微尘众:菩提常见佛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所以菩提率真其义而言之。

  113、1、14所以者何:如实之语。

  113、1、15佛说微尘众:如来所说诸灰尘相。

  113、1、16即非微尘众:如实而言,诸微尘相,无有常性,故名非微尘相。

  113、1、17是名微尘众:以凡情而言,姑且之名为微尘众耶。

  113、2解,含本性意。

  113、2、1须菩提,如来一时呼谁者,定时即入菩提室;室者,心性识常住之处,当作主人,不可作奴。

  113、2、2若善男子、善女人,男、女二性,内纯外洁,而无凡情杂念差别相;善者,至善之道,非五蕴、六欲之善也;善于五、六之善,即得有漏福报之相;五、六者,非单独五蕴、六欲,而包括甚广,以参而自明、自彻为妙;至善者,无作无为、无得无相,见慧性无漏,即称其名为至善、至道之人。

  113、2、3以三千大千世界,喻其多也;六祖云:三千大千世界,贪、嗔、痴三业所造也;倘无三业相,诸界即幻梦泡;是故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多者,众生三业,如是多,无业即无世界。

  113、2、4碎为微尘,大千世界,以如是多况百亿世界碎为微尘之数耶;是诸尘相,是诸众生,无明烦恼,妄想三惑而造成也;若无三惑,即三昧;三昧者,转惑成真;真者,明心见性,八识皆善,光明而无穷。

  113、2、5于意云何,佛问菩提者,自问本觉慧命也;自问自释,以心问心,不可不明其义也。

  113、2、6是微尘众,是诸众生,从无始至今,诸尘劳相,以及三惑与四有,而化作诸微尘相耳;能无相、无惑,即无微尘相。

  113、2、7宁为多否?宁者,可也,疑问之词也;佛问其意,使初发菩提心者,深明此义也;犹如以桶聚沙,用双手提起,将桶底反上,桶口往下,其沙自出,沙归纳地,其桶一沙也无,空空如也,学者参。

  113、2、8须菩提言,觉者所言:色空无二,非空非色,非不空色,真如空相,而在其中,亦无其中之相耳。

  113、2、9甚多,以凡情观,其尘无量;凡情穷时,一尘也无;虽是一心,真妄二途;若能反照,何劳他佛。

  113、2、10世尊,菩提称世尊,即我等见世尊;何者?反迷为觉之时也;反者何?以微尘转真如时。

  113、2、11何以故?觉微尘即实相,无相真如在目前。

  113、2、12若微尘实有者,迷见微尘是微尘,悟见微尘非微尘;何以故?迷见诸相,执著是诸相;悟见诸相,非相;诸佛见诸尘相,非相、非非相;当参。

  113、2、13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凡是有相,皆是尘相;佛即不说,如来无相、无说,亦无有见相,故名不说。

  113、2、14所以者何?诸说法相,犹如舟筏,至彼岸已,当舍舟筏;不可负舟,而至宝所,是故说法如是。

  113、2、15佛说微尘众,佛说尘相,向未彻者而言;未彻之人,不可离诸尘相;倘离尘相,寸步难行;犹如周岁儿童,初能行走,非父即母携手耳前进;至十岁时,何劳父母而携儿手而行耶?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至法王所,当甩手摇臂而升堂。

  113、2、16即非微尘众,凡是有相皆是虚伪,即非者、非真常也;微尘众者,妄想飞腾也;犹如我佛如来,仰面而观星,忽然而大悟,明星亦是尘相也;然而未悟之前,当依秀师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已即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入室。

  113、2、17是名微尘众,故凡夫以尘相而生,以尘相而死,所以生死不了;倘若见尘非尘,即名至圣,皆一心造;凡不能圣者,业障本心故;无业即圣,欲无业者,当无四相也;能无四相者,诸业不释亦释矣。

  114“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115“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114、1注

  114、1、1世尊:称世尊者,菩提继续解其要也。

  114、1、2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世尊所说,大千世界微尘义。

  114、1、3皆非世界:真心本性,谛观一切大千世界,非真常性。

  114、1、4是名世界:尘土山河及七宝聚,而为世界相。

  114、1、5何以故:菩提自问,而自释其要。

  114、1、6若世界实有者:倘若世界常住而不灭。

  114、1、7即是一合相:即是慧命与虚空合而为一也。

  114、1、8如来说一合相:本心慧命与灵觉识者,无可能见,亦无名字。

  114、1、9即非一合相:本性遍虚空,尽法界,无头无尾,无言说,是故名即非。

  114、1、10是名一合相:本性无穷,亦无竭止,以凡情而立名,且名一合相。

  115、1、1须菩提:如来呼名插义。

  115、1、2一合相者:如来叠用菩提语。

  115、1、3即是不可说:真法无言,即不可说。

  115、1、4但凡夫之人:但凡夫执著识心相。

  115、1、5贪著其事:凡夫不明其道义,以六根贪六尘,为虚旦一合相;而不明本心与虚空,真常一合相;所以佛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即为凡夫,六根贪六尘事。

  114、2 解

  114、2 、1 称世尊者,菩提复解前意也。

  114、2 、2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者,菩提发挥其要也。

  114、2 、3即非世界者,凡有名有相,皆是虚伪,而无真常性。

  114、2 、4是名世界者,业相聚合而成也。

  114、2 、5何以故者,其义究竟解耶。

  114、2 、6若世界实有者,若世界是真常性。

  114、2 、7即是一合相者,真性与虚空,本来是无相之体;若言合者,是头上安头,世界是幻也。

  114、2 、8如来说一合相者,而凡夫不能无也,所谓凡夫,眼见色与色合,耳闻声与声合,以及情与意合,识别与是非合,是名苟且一合相,亦名一合执。

  114、2、9即非一合相者,凡是有相皆是虚旦,虚旦者,易变而无常,故名即非。

  114、2、10是名一合相者,凡夫贪著苟且,强立虚名耳。

  115、2 、1须菩提者,既说至此,如来呼名而插意,使诸后学,明其至要之道。

  115、2 、2一合相者,佛说汝须菩提所说一合相之义。

  115、2 、3即是不可说者,倘若说破,而凡夫不能明其义、得其道性;故如来大慈,使诸学者,自悟而自得其义;若得者,即非凡夫也,即得初、二、三果也。

  115、2、4但凡夫之人者,凡夫见色合色,闻声合声之人也。

  115、2、5贪著其事者,即贪著色、声、香、味、触、意、识之事,即贪著名利双辉、五蕴诸欲之事,所谓凡合凡情而为相执;故《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其义即如是。

  114、3偈云

  三千大千均是执,无执亦无三大千,是名世界即是限, 若无凡情限亦无,

  世界非有亦非无, 非非之中有真如,贪著即是凡夫相 ,无著无贪第一禅,

  凡夫执著一合相 ,非凡无执为解脱,一尘无染何为界 ,万象如如复如如。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27品无断无灭分+28品不受不贪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