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06(19-31)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庚一、实修法之教授+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
庚一、实修法之教授=辛一、总说+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
辛一、总说=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壬二、如是宣说之摄(31)
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23)+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30)。
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子一、道所缘之教授(25)+子二、道所依之教授(26)+子三、道助伴之教授。
子三、道助伴之教授=丑一、除违缘之助伴(28)+丑二、成顺缘之助伴(29)。
2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
修行及…
2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一、道所缘之教授;
…诸谛。
2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二、道所依之教授;
佛陀等三宝。
2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三丑一、除违缘之助伴;
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2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三丑二、成顺缘之助伴。
五眼六通德。
3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
见道并修道。
3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如是宣说之摄义。
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2、《现观庄严论》的整个论体以八事来分,第一事是遍智,表示遍智的有十种法,其中第一法——发心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法——教授。
3、本论对发心讲得不算太广,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看一下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其中第八品专门讲菩提心,也引用了这里的教证,对于菩提心的本体、分类、功德、修法等讲得更为细致。
4、所谓“教授”,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言。在佛法方面,上师平常开示一点戒律、无常的道理,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都属于非常简单的教言;而本论所讲的教言,则是指甚深的、专业性很强的10个教言。
5、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修行及…
第1种教授:修行教授。教诫不离开所知现空二谛之行相的修行本体而修持方便智慧双运之道,即是修行教授。
修行的本体,即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任何一个修法都不能离开胜义空性、世俗如幻的见地。那么,如何以空性智慧和方便大悲双运之道对这两种道理加以摄持,就是修行教授的内容了。修现观法门就是修二谛双运,若非如此,则修行绝不能成功。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此二者缺一不可,修现空双运,不能偏堕,大乘般若的真正思想。
6、子一、道所缘之教授:…诸谛。
第2种教授:所缘教授。教诫缘取修行的所缘道相共不共所缘境的四谛,即是所缘教授。修行的所缘即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四谛又有共同、不共同之分,共同者即是小乘四谛,不共者即是大乘四谛。
7、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
大小乘都以四谛来解答。首先,我们知道三界轮回犹如火坑,器情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都是苦谛所摄,离不开苦苦、变苦、行苦三大苦的束缚,这是了知苦谛。
痛苦如病,去寻找病根,发现就是业和烦恼,于是就要断除这个集谛。
集谛依靠什么来断除呢?依靠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的次第修行来断除,这叫做修持道谛。
到无学道时,彻底摧灭了集谛,就现前灭谛,心相续本来清净的本体得以显现。
如是四谛之理,沉溺在无明黑暗之中的凡夫人无法了知,唯有圣者才真正明白,所以叫四圣谛。
正因为四谛是修行的根本,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转F轮就给众生宣说了四谛法门。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都包括在四谛当中,只有了解了四谛,才能明白轮回和涅槃的真相。轮回的真相,就体现在苦谛和集谛的因果关系中;涅槃的真相,体现在道谛和灭谛的因果关系中。而要真正认识其中的关系,则必须通过修行。
8、子二、道所依之教授:佛陀等三宝。
第3种教授:所依教授。教诫皈依一切道的依处佛陀等三宝——所依教授。我们修习二谛双运或者任何一个法门,都要先皈依三宝,以三宝为所依。皈依三宝是一切功德之源;修道的根本,应该是时时刻刻有祈祷三宝、皈依三宝、忆念三宝的信念。
9、皈依三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共同乘的皈依方式,一种是大乘不共的皈依方式。
按小乘《俱舍论》的观点,皈依佛宝并不是皈依佛的身相,因为佛的身体也是五蕴所摄,与凡夫无别,而应皈依佛陀相续中的尽智和无生智;皈依法宝,是皈依抉择灭无为法——涅槃灭谛;皈依僧宝,是皈依预流果等圣者相续当中的智慧。
我们一般简单地讲解皈依时说:佛像、宣说解脱道的只字片语乃至出家人的一片红色法衣以上都是皈依的所依,这是从支分方面来讲的。
大乘的皈依三宝,按照《宝性论》观点,所皈依的佛宝是具足八种功德的法身佛:⑴无为法:远离生、住、灭等一切有为法的法相;⑵任运自成:远离一切分别、勤作;⑶不依他缘:不是依靠逻辑推理、声音等来证悟的;(以上是自利方面的三种功德。)⑷智:尽所有、如所有二智圆满,对一切万法无所不通;⑸悲:为令广大愚盲众生了知如是境界而宣说佛法;⑹力:由说法而令无量众生从烦恼和业的镣铐中解脱;(以上是他利方面的三种功德。)⑺自利;⑻他利。
法宝通常分教法和证法,但此处唯一是指圣者相续中具足八种功德的证悟智慧:⑴不可思议:远离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非为语言思维的对境;⑵无二:远离业和烦恼,清净无比;⑶无分别:远离常乐净我等一切颠倒分别念;(以上三种功德为灭谛所摄。)⑷清净:远离烦恼障;⑸显现:远离所知障;⑹对治:远离三毒;(以上三种功德为道谛所摄。)⑺离果:作为离贪之法的灭谛功德;⑻离因:作为能够离贪之法的道谛功德。
僧宝也不是从身份来讲,而是从菩萨相续中的功德来讲的,此功德也有八种:⑴知如所有:通达一切万法胜义中空性无二之义;⑵知尽所有:通达万法显现中的差别相;⑶内智明处:对内外所摄的一切法无有贪执;⑷无贪:远离烦恼障;⑸无碍:远离所知障;⑹无劣:远离声闻、缘觉低劣思维之障;⑺智功德:证分圆满;⑻解脱功德:断分圆满。
如上的大乘不共三宝之义,在麦彭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释》里也有详述。
10、丑一、除违缘之助伴: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需要遣除的修道违缘主要是三种懒惰——同恶懒惰、懈怠懒惰和自轻凌懒惰。
第4种教授:不耽著的精进教授。作为初始入道之违缘——同恶懒惰的对治就是不耽著的精进教授。初入道者的最大违缘就是同恶懒惰,作为对治,就是教诫以“不耽著”——应尽量放弃与解脱无关的事情,把精力用在解脱大事上。
所谓同恶懒惰,就是经常做一些与自己修行和利益众生毫无关系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电影和小说,表面上很精进,但对修行来讲,这些是一种懒惰,因为跟解脱一点都不挂钩。
第5种教授:永不疲倦的精进教授。作为中间修道之违缘——懈怠懒惰的对治就是永不疲倦的精进教授。中间修道的最大违缘就是懈怠懒惰,比如耽著于睡眠。为了对治这种懒惰,弥勒菩萨讲了不疲厌精进。
第6种教授:受持正道的精进教授。作为最后道得以究竟之违缘——自轻凌懒惰的对治就是受持正道的精进教授。见到诸佛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精进修行、利益众生的事迹,便自己对自己产生轻辱、污蔑之心,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这叫做自轻凌懒惰。要对治它,就要依靠受持正道的精进。
11、丑二、成顺缘之助伴:五眼六通德。
11、1第7种教授:五眼教授。教诫修行道的不共助缘五眼——五眼教授。
以前我讲《金刚经》时曾介绍过五眼。总的来说,五眼就是通过长期修行四神足、六波罗蜜多等而获得的不同层次的开悟。
所谓肉眼,并不是一般凡夫的肉眼,而是一种欲界和色界所摄的清净眼根,依靠它能照见一百由旬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之间的粗细色法。以前国王赤松德赞的国师酿万登珍桑波,就是以肉眼发现印度的菩提萨埵静命论师精通戒律等法门,于是才建议国王派译师和智者去迎请的。所以,有了肉眼,利益众生非常方便。
所谓天眼,也是一种清净的眼根,它除了能照见世间无边色法,还能见到十方众生降生、死亡的所有过程。我们常听说,有神通的人能看到人们前世今生的很多隐秘情况,其中有些应该是具天眼的。
所谓慧眼,即一到十地菩萨入定位的各别自证智慧,依此能够无误照见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
对于法眼,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说对三藏十二部的所有经义、词句一一无碍通达叫做法眼;其二,是说法眼类似于他心通,只不过他心通一般是了知凡夫众生的心态,而法眼是通达圣者相续的状态。
所谓佛眼,是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摄尽一切万法,于一刹那间全部照见无余,这惟是佛地才有的功德。
一般来讲,肉眼的界限是资粮道以上,天眼是加行道以上,慧眼和法眼是一地菩萨以上,相似的佛眼七地菩萨开始具有,真正的佛眼要到无学道才有。
11、2第8种教授:六通教授。教诫生起、成就共同助伴六通——六通教授。
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其中某些功德跟五眼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天耳通是能听到十方所有声音,天眼通是能照见十方所有粗细色法,宿命通是能了知自他生生世世轮回流转的过程,神境通是一变成多、多变成一等无碍变化的神通,他心通是能了知其他众生心中的各种心念,漏尽通是有漏障碍灭尽而现前圣者智慧。
现观中的五眼六通教授,是不但要了知这些在世俗中生起的方法,还要了知此一切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
12、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见道并修道。
12、1第9种教授:见道教授。前所未见的实相义得以现见——见道教授。凡夫人是从来没有见到过实相的,要通过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证,于见道的一刹那间证悟万法离戏的真相,从此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退转了。这就是修行第一个最主要的正行。
12、2第10种教授:修道教授。已见实相的意义反复加以修行,在相续中生起——修道教授。从一地菩萨到十地末尾之间要经历漫长的两大阿僧祇劫——不清净七地是一大阿僧祇劫,清净三地是一大阿僧祇劫——这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依靠修道教授。
13壬二、如是宣说之摄义: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我们应当了知,以上十种教授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体性。
14、教授和随教授的差别:
获得前所未得的道之开示称为教授;使已经获得的道法更为殊胜的开示称为随教授。窍诀和教授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表面上看来,好像窍诀要稍微深一点。以前不懂的法门,现在通过教言获得了,这叫做教授;得到这个教言之后,对它进行跟踪、维护,这叫做随教授。比如说,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皈依,我今天告诉你:“作为一个佛教徒,时时刻刻都要皈依三宝。”这就是教授。后来,我遇见你时再次提醒:“有没有祈祷三宝?”这就是随教授。
15、教授的界限,可以从听者和传授者两方面来划分。
从听者的角度,安立为小资粮道至十地末尾之间。我们作为还未达到小资粮道的修行人,可以说还不具足真正听教授的资格,只能算是相似的听受者。
作为讲者,真正的是佛陀,一般的讲授者安立为从资粮道开始。
现观庄严科判
1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分三:
2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实修法之教授)分二:
2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总说)分二:
2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分三:
2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第6课)
修行及…
2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分三:
2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一、道所缘之教授;(第6课)
…诸谛。
2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二、道所依之教授;(第6课)
佛陀等三宝。
2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三(道助伴之教授)分二:
2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三丑一、除违缘之助伴;(第6课)
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2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三丑二、成顺缘之助伴。(第6课)
五眼六通德。
3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第6课)
见道并修道。
3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壬二、如是宣说之摄义。(第6课)
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