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9课1暇满难得

创建日期:2021-12-31

  前行备忘录9课1暇满难得

  《前行备忘录》【第九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通达方便的重要性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曰:若今生要成办解脱,绝不能缺乏四个缘起——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和具清净之传承。这两天我们所传讲的认识智慧,当然初次开始行持三摩地的时候,主要是从世间禅定开始入手,但是很多心目当中仍旧产生一种疑问:现前自己修的世间禅定,与下乘派有什么区别呢?若仅仅是世间禅定,像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他也有着自己的一种禅定,但主要还是世间禅定,那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世间禅定,转变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成办解脱之因呢?就如同刚刚所传讲般,通达方便非常重要,从我们初次开始行持善法,乃至今天所成办的一切,都称之为方便道,这个方便之理趣非常重要,绝不能轻视。当然,站在自宗无上窍诀大圆满立场之中,所谓修行上面乃至行为当中的方便也挺多,但是要记住的是:从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所成办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方便道,方便道非常非常重要。

  昨天我给你们传讲了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之一的禅定,实际上昨天只不过是没有完全说明而已,这种禅定就是前五根识。为什么我不点破呢?原因就是让你们回去看看自己的禅定如何。我想在昨天传讲的过程当中,很多人心中又产生很多疑问,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平常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的禅定都树立在世间禅定之上。当然初次开始行持三摩地时,从世间禅定入手,这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方便道。但要记住的是,绝不能把世间禅定当作是出世间、最了义的禅定乃至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行持。若要是这样的话,就完全失去了今生成办解脱之特点。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前面的这些方便道非常重要,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还是需要认识一些。

  当今我们很多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平常在修三摩地时对方便并不重视。前两天已经说过: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三要点。那么我们现前行持一切善法当中,虽然相似具有正行无所缘,但前面的加行发心和后面的结行回向绝不能轻视,都称之为方便道啊!就像这两天所传讲般,初次开始行持三摩地时,即便你对禅定的认识有多么高尚,但总的来说仍旧是世间的禅定。

  初次开始行持禅定的时候,必须要从有相定开始入手,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的遗教。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也就是说,对一个凡夫众生,初次印证见解没有什么必要,也不理想,由于心太散乱的缘故。即便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之后我们的禅定会逐渐增上。平常我们说在修持禅定时,有一个修行者我和所修之禅定两种法,这称之为能观的念和所观的境,也称之为人我和法我;当逐渐开始形成三摩地时,这种粗大的执著会逐渐消尽。当然这时候还有一个所感受的法,就是通常很多人说:“自己在打坐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树立到一种境界当中”,因为你已经有一种感受,所以平常行持禅定时,都要行持一段过程,才能感受到这样的禅定,这说明我们的禅定都有一个受。那么,这种禅定叫什么?叫“入定有相见”,随着我们的禅定增上,当这种受已经消尽的时候,就叫做“入定无相见”。如同如来芽尊者在悟证见解时,就已经消尽了这种感受。所以这些过程都必须要铭记心中,在行持禅定的时要知道这些过程,非常非常重要。

  不管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个《前行备忘录》,乃至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或者是《成熟口诀法》,通达方便绝不能缺失。

  昨天已经把总括前面的部分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前行。前行之前行分为两种;入座前行分为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共同外前行包括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不共同内前行观上师瑜伽,把上师观想在对面并做祈祷,最终接受四种灌顶与上师融入一体,这些过程绝不能轻视。以后要铭记,不管你所修的是广、略的《上师瑜伽导修》,总的来说,行持入座之前的这些方便道,都必须一一具备为妙,绝不能轻视。不要觉得,自己现前的禅定已经同时具备三殊胜法,那么前面的这些过程,可能是多余的事情。要记住,具备一个圆满的禅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两天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因为所谓的三摩地他并不是单调性的,要具备多方面的功德,所以时时要细致观待一些。我们对所谓的证悟,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没有完全证悟到这样的境界之前,刚刚所传讲的这些过程绝不能轻视。

  本日讲法要点

  1.暇满难得

  在具备以上通达方便道的基础之上,我们昨天讲解了人四种无暇当中的第一种——地狱,若要是自己投生到地狱的话,那有没有闲暇,有没有想修法的概念,甚至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昨天在观想的过程当中已经知道,若要是投生到地狱的话,永远不会生起想修法的概念,即便想起,也没有修法之处。当今我们没有投生到这样的地处,已经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心里应该要生起欢喜心,并且还要从事很多善法,来成办更高的境界为妙。昨天所观的是地狱,今天开始观饿鬼道。

  (2)正行八无暇之观修

  【第二个无暇是饿鬼处。
           饿鬼的住所,到处都布满着瓦砾、碎石,有许许多多被火焚焦的树干,还有零零乱乱粗糙的毒刺。干涸的河岸灰蒙蒙一片,干枯的苔藓杂乱无章。

  第二个无暇是饿鬼道。饿鬼的住所,到处都布满着瓦砾、碎石,有许许多多被火焚焦的树干,还有零零乱乱粗糙的毒刺。干涸的河岸灰蒙蒙一片,干枯的苔藓杂乱无章。在观想饿鬼道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把这个地处观想出来,才能对饿鬼道生起出离心。因为光观想饿鬼的身体乃至当时的一些痛苦,虽然也已经圆满,但若要是观得更圆满一些会更好。

  【饿鬼的身体,就像经久历劫的骨架、干巴巴的蘑菇或者硬邦邦的牛皮口袋。他们的头如同酿酒的大瓮,脖子细如马尾毛,肚子大如盆地,肢体好似茅草。一个饿鬼经过的声音,就宛如五百马车轮拖着的响动,他们的关节里闪闪迸射出通红的火星。

  饿鬼的身体,就像是经久历劫的骨架、干巴巴的蘑菇或者硬邦邦的牛皮口袋。他们的头如同酿酒的大瓮,脖子细如马的尾毛,肚子大如盆地,肢体好似茅草。一个饿鬼经过的声音,就宛如五百马车轮拖着的响动,就是说一个饿鬼道行走的时候,就如同世上五百辆马车同时行走时所发出的声音。他们的关节当中还闪闪迸射出红色的火星。

  细致观待,若要是投生到这样的地方,在具有如是痛苦的前提之下,还能想到修法吗?即便能想到修法,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会有修法的地处吗?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它产生厌离心。当然,即便往昔对三恶趣不是很了解,但也都觉得三恶趣是一个痛苦之处,对它生起厌离心比较容易。但是为了生起更加坚固的信念,我们必须要细致观待饿鬼的痛苦。

  【饿鬼的痛苦,所有饿鬼,感觉夏天月亮也火热热,冬天太阳也冷冰冰,即使他们看见果实累累的药树,也会化为乌有;就算看到浪花飞溅的大海,可是一见就干涸无遗。结果他们更加悲哀不已,痛苦不堪。
              饿鬼的痛苦,所有饿鬼,感觉夏天月亮也火热热,冬天的太阳也冷冰冰,即使他们看见果实累累的药树,也会化为乌有;就算看到浪花飞溅的大海,可是一见就干涸无遗。结果他们更加悲哀不已、痛苦不堪。这些都是在讲解饿鬼道的痛苦,这一点我们往昔在《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前行方面的教言里,都有所了解,所以对这些没有什么不知道。当我们观想的时候,必须要一一观想,还要把他纳入自己的身心当中,我们要是投生到这样一个地处,还有闲暇去修学佛法吗?若不具备闲暇,就会觉得是痛苦之处,应该对它生起出离心。

  【饿鬼的寿量,长的达万年之久,短命的寿量不固定。想一想,如果投生到这样的地方,有没有机会修行正法呢?观察、安住轮番来修。

  饿鬼道的寿量,长的达万年之久,短命的寿量不固定。想一想,如果投生到这样的地方,有没有机会修行正法呢?观察、安住轮番来修。就像我们修地狱道时一样,一步一步如是修学。按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先观想地狱一天,第二开始观饿鬼道,如是观想下去,你自然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并不仅仅是口中说说乃至随着情绪高低飘动而己。

  我们平常有时候觉得对法生起了坚固的信念,有时候又觉得信心并不是很坚固。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对共同前行的修法大部分都站在一种书面之上,称之为文字般若。由于你往昔认识几个字,通过阅读共同前行也对其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没有长时间细致观待的缘故,心相续之中仍旧没有生起坚定之信念。可能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应该要精进修法,但是情绪低落乃至有其他事情的时候,就会把修法会搁置一旁。甚至有时候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觉得自己今天已经修了那么多法,因此心生傲慢。我们平常行持善法当中,若需要随着自己的情绪飘动,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对共同前行的观修仍旧不够。

  修法切勿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不能像往昔历代传承祖师般,也不能说不能,若具备条件者按照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是修学,我想功德不可思议。可能有些会说,自己现前从事的是三摩地禅定,难道还需要按照这种方式去修学吗?我们讲解这部法的过程当中,不是讲解止观交修吗?当有起心动念乃至昏沉的时候,我们就如是观想地狱和饿鬼道的痛苦,当起心动念乃至昏沉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再把心安住在你当时的见地之上,不管是有相定、无相定、入定有相见、入定无相见乃至四大解脱等等,根据当时的状态来树立。那为什么说我们现前所传讲的这个法,不一定是成熟口诀法的要点呢?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修法必须得灵活一些,不要成为一种死的修法,行不行都得这样。当前在汉地乃至在藏区,对亚青寺的成熟口诀法都有一种强烈的力求心,各地来的居士,一到亚青寺就都祈请导师给他们传讲。但要知道的是,修学成熟口诀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必须先把加行修完才能进入正行,即便没修过加行,但前面必须要从事过很多善法,已经形成可以修学正行之法器。若不具备这个缘起,即便这位导师表面有多么慈悲,为你传讲成熟口诀法,都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这两天我不是给你们说过吗?从去年开始,我对成熟口诀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便在我面前求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当我身体不是很好的时候,我绝不会让他们在我面前去求。原因是什么?就怕只是走个过程,因此时时告诫下面的弟子,等我身体稍许好转再过来求,因为绝不能只走个过程。

  我在汉地看病期间,听到很多在家的居士乃至出家众都在说,“成熟口诀法虽然求完,但现前还不知道怎么从事善法”,甚至有些即便知道一些,但总觉得和自己以前修习的净土法门的禅定和禅宗的禅定乃至其他的一些修学方式,并没有丝毫之区别。若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乃至讲解显密之差异,那么密宗的殊胜又在何处呢?前两天我们只是站在四个立场之中讲解密宗之殊胜,但在讲解《显密之差异》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十五个立场之中广述密宗之殊胜了吗,这些殊胜又在于何处呢?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可能你在行持这个善法的时候,自己只是想走个过程,觉得可能这个加持力很大。那么什么叫做加持呢?导师为我们传讲的一切佛法,都称之为加持之缘。所谓的加持,还是靠自己精进修法而得。内心烦恼减少,若要是达到上品,就称之为得到上品之加持;得到中等,就叫做中品之加持;得到下等,就叫下品之加持;完全没有得到,就叫做无加持。那现前我们看看,即便有些人已经修过成熟口诀法,那么当前对他的实修乃至调顺烦恼,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还不是走个过程吗?

  现前很多人还在选择,是否还需要修个生圆次第、或者供些什么。难道成熟口诀法当中所传讲的一切,不是一切乘法之精华吗?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在行持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并没有重视。以前在初次开始行持成熟口诀法时,总认为不管前面有没有见解,只要把全都求完的话,可能到后面就会变成圣者。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若是这样的话,我等大恩根本上师,还需要要求弟子们在高原地方待那么时间吗?不是亚青寺没人,导师的这个密意是在告诫弟子,虽然成熟口诀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但也需要长时间去修学方能获得一定的功德。所以我们以后在行持这些善法的过程当中,应该要细致一点、绝不能只走一个过程。

  我刚刚所说的这些是否切合实际,你们回去的时候问问,像有些都已经得过成熟口诀法,当前亚青寺在汉地的弟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在遇到他们的时候,你问他:“你以前求过成熟口诀法吗,现前是怎么修学的?”我想大部分的弟子会说:现前还在修,大部分是在念诵各式各样的仪轨、念诵各式各样的心咒,乃至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行持三摩地,此外再也讲不出更深的道理出来。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他虽然得到过成熟口诀法,但是由于不谨慎、细致的缘故,最终得到的也只不过是这么一点而已。我们可不能这样,根据当时修学的状态乃至现前自己的心相续,共同外前行有必要细致观想一些,我想这些都不能搁置一旁。

  【第三个无暇是旁生处。 旁生的处所,大多数是伸手不见五指、黑咕隆咚的岛屿。旁生的身体,大的鱼类和鲸鱼,能绕须弥山三圈,小的形似微尘和针尖等。

  以上是观饿鬼道,第三个无暇是旁生处。旁生的处所,大多数都是伸手不见五指、黑咕隆咚的岛屿。旁生的身体,大的鱼类和鲸鱼,能绕须弥山三圈,小的形似微尘和针尖等。

  【旁生的痛苦,一般来说,所有旁生都是呆头呆脑、愚昧无知,不明取舍。

  旁生的痛苦,一般来说,所有的旁生都是呆头呆脑,就是愚昧的意思。因为我们看见所有的一切动物都是这样的,比如看见牛等各式各样的动物,即便屠夫把刀已经架在脖子上,让它念一句观音菩萨心咒,它也不知道刀架在脖子上在干什么,就已经愚痴到这个地步,愚昧无知、不知取舍。

  【分别来讲,所有大的动物,吞食小的动物,小的动物直直刺入大的动物,并把它们的身体作为栖身之地、蔽体之衣,它们都感受着互相啖食的无量痛苦。

  分别来讲,所有大的动物吞食小的动物,小的动物直直刺入大的动物,并把它们的身体作为栖身之地、蔽体之衣,它们都感受着互相啖食的无量痛苦。一个吃一个、一个吃一个,这一点我们在《普贤上师言教》等其他前行当中,也已经看过,在这就不再细致解释了。

  【第四个无暇是长寿天。长寿天的处所,位于第四禅天城的东北角,就像被火烧焦的树干一样黑乎乎的地方。长寿天人的身体,是空明禅定身,没有苦乐、善恶之想,相当于是沉睡的状态。

  第四个无暇是长寿天,长寿天的处所,是位于第四禅天城的东北角,就像被火烧焦的树干一样黑乎乎的地方。长寿天人的身体是空明禅定的身体,他没有一个实体性的身体,没有苦乐。由于处于禅定的缘故,他没有欲界的众生般具有的变苦和苦苦等现象,所以没有苦乐、善恶之想,相当于沉睡的状态一般。

  【“长寿天位于第四禅天附近”的说法是不了义的。正如所说的“与彼死处何不同”,自己无论死在哪里,就在那里处于无想的状态,于八十大劫之间安住,远离妙法的光明,没有机会修行正法。就这样认真观察、安住来修。

  “长寿天位于第四禅天附近”的说法是不了义的。为什么这么讲解呢?因为四禅是具有凡夫与圣者两地,我们当时还讲解这个长寿天的一个过失,所以这是不了义的一种传讲。正如所说“与彼死处何不同”,自己无论死在哪里,就在那里处于无想的状态,于八十大劫之间安住,远离妙法的光明,没有机会修行正法。就这样认真观察、安住来修。就是说,即便是获得长寿天,暂时没有像欲界众生的苦苦、变坏苦,但是由于一直都处在一种像睡眠般的迷惑状态中,不生起善恶之分别心,当这个无漏之善因消尽的时候,就要遭受更大的痛苦。即便当时能获得这样的状态,但由于时时懈怠的缘故,所以无法生起想修法的概念,即便想到也没有修法之处。

  【人的四种无暇:观修的方法依然如前,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人的四种无暇:观修的方法依然如前。人的四种无暇指的是:邪见者、暗劫、喑哑人和边地。这个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也有讲述,你们一一细致去观待。往昔我想大部分都已经看过共同前行,所以我在这上面不做一一解释了。因为我们已经讲了那么多天了,现前仍旧还站在几页之上,这样下去永远讲不完这个法。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这以上就是入座的正行。

  这以上就是入座的正行。

  (3)入座后行

  ①回向

  【入座的后行:以这一座里观修的善根为例三时的一切善法、佛菩萨的无漏善根、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根,心里观想把它们合而为一,综合起来,为了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珍宝佛果作回向。

  入座的后行:就是说当我们修完法以后,以这一座里观修的善根为例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一切善法,佛菩萨的无漏善根,一切有情众生的有漏善根,心里观想把他们合而为一、综合起来,为了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珍宝佛果作回向。

  【回向的方法,佛菩萨们如何以三轮清净的回向方式作回向,我也这般普皆回向,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回向的方式是:佛菩萨们如何以三轮清净的回向方式作回向,自己也这般普皆回向,并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②座后总结

  【之后,不要一跃而起,要反思一下:这次我从早晨的一座开始就立下誓愿,到底有没有随着迷乱所转。假设刹那也没有受迷乱所控制,觉得这一座修得很成功,会沾沾自喜,生起慢心,因此必须要断除我慢。

  之后,不要一跃而起。就是说刚回向完以后不要当下起来,要反思一下:这次自己从早晨一座开始就已经立下誓愿,到底有没有随着迷乱所转,违犯前面的这个誓愿。假设刹那也没有受迷乱所控制,觉得这一座修得很成功,当时心里非常高兴并且还会生起傲慢心,因此必须要断除我慢。就是说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生起傲慢心的时候,比如说觉得这一座修得还算不错,已经达到自己的要求。我们平常尽量让这个心不要散乱,昏沉不要来得太多,当前面的一座已经算是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觉得很不错的时候,内心很容易生起傲慢心。那这种傲慢心会导致成什么后果呢?以下不做精进之过失。因为你就觉得自己前面一座修得这么好,后面不做精进修法,可能就会如此。所以,这是修法的一种最大障碍。

  【要暗自反省:啊!你现在这一座修得成功,这也来源于一点不定的福报,你有什么可傲慢的,你真的这么好吗?我还要看你下一座。务必要除去慢心。

  要暗反省:啊!你现在这一座修得成功,就是前面的这一座修得不错,也是来源于一点不定的福报。你在给自己树立功德的时候,也不要把这个福报乃至功德树立得太决定,应该就像刚刚所说源于不定的福报,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做了一件善事,呈现在我们第一座当中,所以才没有那么多的昏沉和散乱,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可傲慢的,你真的有这么好吗?要是真的这么好的话,那么还要看看下一座、乃至平常座下的时候能否护持见解。务必要消除这个傲慢心,要记住,傲慢心是不能精进修法的最大障碍,必须要遣除。

  【再者,如果因为心随着迷乱所转,不能思维一念善法,就会悲观失望,认为我现在修不成了,

  再者,如果因为心随着迷乱所转,也就是说当前面我们已经发了誓,到后面回向完以后,回忆一下自己整个修法的过程,若要是修行过程当中散乱、昏沉太多的话,那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修行者,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昏沉和掉举很重,所以认为自己现在修不成了。像这样下去的话,天天都会被烦恼束缚,可能修不成。

  前两天已经说过,我们现前所行持的三摩地,不在于妄念多与少之中,因为平常在行持禅定的时候,时时被有妄念和无妄念而牵着行走者,那完全失去了修持出世间禅定的特色。就是说,你当前所修学的禅定绝不是出世间的禅定,你若已经对出世间禅定之理趣有一定认识的话,那你绝不会随着妄念多少而漂泊。现前反观我们在座的一切信众,平常我们也在修禅定,在修禅定时是否也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当没有妄念的时候,感觉自己的修行不错;有妄念的时候,内心产生很多烦恼,甚至觉得非常悲观,就觉得自己可能不是修这个法的料,因为已经修学那么多年,仍旧有这么多的妄念。若要是仅仅被着有、无妄念牵着行走者,那完全失去了今生成办解脱之意义。要记住,我们当前行持的三摩地,并不是要把一个有情转变成无情,这个也不合算。因为有情众生即便烦恼沉重也可以以心医治;那要是变成无情的话,那就完全不具备心,已经无法医疗。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吧!以后要知道,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不能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当然,初次开始修学有相定和无相定的时候,可能有这种显现,但是随着我们的见解增上,仍旧站在与世间禅定没有丝毫区别之中而树立三摩地的话,那完全失去了出世间禅定的特色,因此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可就不大了,这一点我们天天都在传讲。

  【于是懈怠下去。对此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励:哦,你现在落入迷乱的控制中而没有修好,但又有什么可悲观的呢?

  若要是有这种现象的话,于是懈怠下去。就是说,当时若要是内心生起悲观的话,这种悲心又形成以下不做精进修法的一种违缘,于是懈怠下去。对此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励:你现在落入迷乱的控制中而没有修好,但又有什么可悲观的呢?你要是想怎么做的时候,就能如是行持的话,我们早就已经成佛了,难道还需要在轮回之中漂泊吗?在第一次打坐的时候我们没有打坐好,但这也很正常,因为初次开始打坐就如同一个人驯一匹野马般,这个野马绝不会像后面已经驯好的马般那么老实,当你往正路走的时候,它可能往左右、甚至跳来跳去,它绝不会顺着你的心愿而走。当前我们的心如同一个野马般,初次开始行持禅定的时候,它绝不会顺着你的心愿而走。我们的心愿,是让它长时间可以定在一个状态之中,不管是有相还是无相,但还是很难做得到。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是初学者,出现这样的显现非常正常,吃饭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吃饱,这都是一个过程。有什么可悲观的呢?

  【其实你从无始时以来一直迷惑至今,正因为这样,如今才需要分成入座和座间来观修。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曾迷惑,那为什么没有成佛。

  其实你从无始时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在迷惑之中,正因为这样,如今才需要分为入座和座间来观修。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曾迷惑,那为什么没有成佛,你现在应该已经成佛了,即便没有成佛也已经是圣者了。

  【现在这一座已经被迷乱左右了,务必要下定决心:下一座绝不随着迷惑所转。然后慢慢从坐垫上起身,进入座间的事宜。】

  现在这一座已经被迷乱左右了,务必要下定决心:下一座的时候,自己绝不能顺着这个迷乱而转。然后慢慢从座垫上起身,进入座间的事宜,比如说你行持世间的一些事情,或者念诵一些出世间的法等。

  (4)座下护持正念的必要性

  【倘若在座间,没有一一考虑前面的八闲暇,那么就像用火烬在火里燃烧的铁取出的同时又会变得黑乎乎一样,

  倘若在座间,没有一一考虑前面的八闲暇,那么就像用火烬在火里燃烧的铁,取出的同时又会变得黑乎乎一样,就是说座上的功夫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稳定之前,座下的时候当然很容易散乱,所以我们务必在座下时也要时时提起正念。我们把正念总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在座上的时候,以“无造法性之正念”来护持禅定;在座下的时候,“改造意念之正念”也绝不能轻视啊!

  这两天一直都在讲解,在成办圆满次第道的过程当中,必须时时要针对个人的根机来行持善法为妙,不能高攀,高攀对我们没有丝毫之利益。

  【入座期间心稍稍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在座间时对今世红尘的景象心怀欢喜之情,那入座当中有没有观修闲暇等都无有用途了,

  入座期间心稍稍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在座间时对今世红尘的景象心怀欢喜之情,就是说若要是对今生还有羡慕之心的话,那么入座当中有没有观修闲暇等,都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你在座上的时候,好像如是般去观想一下三恶趣是一个痛苦之所,即便观想三善道也是一个痛苦,但出定的时候,时时羡慕世间的一切,那么座上的力量可能就不会很强。所以我们在观想这种痛苦过患的时候,不仅仅在座上,在座下的时候也要时时要提起正念。为什么中间要稍许做些解释呢?原因是:可能很多人都会轻视这些共同法,觉得自己平常在座上时,都在断绝人我和法我而护持解脱之见解,座下的时候散乱就散乱一些吧。但要记住,座上的时候我们是在追求解脱,但是当时的见地仍旧不够啊!由于我们在座上见解还没有达到坚固之前,座下时若不能护持正念的话,座上的见解很难迅速成办果位,因此两者必须要齐全。

  【有着沦为法油子的危险性。

  有沦为法油子的危险性。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法油子,表面上在座上时修学一些法,但座下可能追求的都是世间的事情。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8课3暇满难得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9课2暇满难得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