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4-6)

创建日期:2022-09-02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4-6)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2笔记

  1、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当移动床榻、桌椅、板凳时,不要随便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关门、敲门推门时也不要特别鲁莽粗暴,作为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寂静。

  我们做任何事情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疯狂者般四处惊扰他人。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仪寂静,不要大喊大叫,说一些粗言恶语。

  2、比喻: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此处所讲的三种比喻――水鸥、猫、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大乘修行者,也应该向猫学习、向盗贼学习、向水鸟学习,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静,不要像疯狂者般野蛮粗暴。

  水鸥,在天空飞或水面游时,动作悄无声息,不会惊动水中的鱼儿。猫,不管是窜到墙上、卧在草丛中,还是蹲在角落里,都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连走路也非常轻盈。盗贼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行为是非常寂静的。

  倘若自己行住坐卧如理如法,对心的证悟、心的调伏有非常大的帮助。鉴于此,佛陀经常在大小乘经典中,特别强调修行者的威仪。

  3、寅二、必定随顺他众: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此颂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从三层意思来解释:我们应善巧劝勉别人行善断恶;对未受委托也善意劝诫的饶益语,自己应恭恭敬敬地顶戴接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恒常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第二种,从两层意思来解释:对于善巧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人,或者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地顶戴,恒常恭谦地做他们的弟子。

  “宜善劝勉人”一句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应随顺他人对自己的好言相劝。比如有人劝你不要造恶业、不要杀生、不要说妄语,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这时你应虚心接受,不要想:“这个人在说什么啊?他连自己都管不了,还想教训我!”别人好心好意地劝你行善,真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恭敬他。

  另一种解释是,我们劝他人行持善法时,应当具足善巧方便,说话不能太直了,否则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有些人虽然没有受人委托,但好心好意为你的修行进行劝告,宣说一些道理,对此自己理应欣然接受、恭敬对待。所以不管别人通过什么方式让你行持善法,你一定要欣然接受、恭敬顶戴,不要随便置之不理。

  “恒为众人徒。”恒时成为他人的徒弟或奴仆,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时时都要虚怀若谷,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4、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称赞为善说。不管是佛陀在佛经中的语言、高僧大德在论典中的语言、传承上师通过不同方式传下来的教言,都应该交口称赞。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积功累德之事,比如上供下施、放生、传授佛法、闻思修行、转绕佛塔、做有漏无漏的各种功德,此时应断除一切嫉妒,赞扬此善举并生起欢喜心,这并不是口头上的赞叹,而要从内心中真正生起欢喜。

  5、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

  我们最好暗中赞叹他人闻思修行、弘法利生、人格高尚等功德,为什么要暗中赞叹呢?因为当面赞叹很容易变成阿谀奉承,而且修行境界不高的人,听了这些赞叹后,经常会产生傲慢心。因此,若要赞叹一个人,当面称赞也可以,但最好是背后赞叹。

  “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别人评赞你的功德,比如说你的修行了不起,此时不要骄傲自满,而应认识到别人是了知功德者,是观清净心、有修养的人。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有如是的功德。倘若为此自我陶醉,那是极愚蠢的表现!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1笔记

  1、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此处用比喻来说明:身体若未用于善法方面,则没必要对它照顾。打个比方说,主人雇用奴仆、佣人,就是为了让他做事情,如果他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吃喝打扮,不听从使命,那主人也不会再雇佣他,给他提供一定的薪水。同样,身体就是心的奴仆,如果平时一直尽心保养它、维护它,但它却不为你(心识)的今生来世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最后还要毫不负责地到尸陀林或火葬场去了,将你弃于六道轮回中,生生世世不断地流转受苦。这种忘恩负义的身体,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护它呢?

  2、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仆人如果做事圆满,主人会定期付予一定的薪资,但若任务没有完成,也会考虑扣发奖金。同样的道理,身体如果精进行善,平时行为如法,则可相应多给一点衣食,在不堕两边的情况下,让它成办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对身体应给予一定薪水,如果它没有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没有能力,但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给它任何东西,应按照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给它吃东西,以此来磨练它、改变它,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

  3、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我们应把身体当作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依靠这个身体,我们可从轮回的此岸“去”往解脱的彼岸,然后又依靠它返回“来”度化无量众生。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按照律藏里的有些观点,对身体要不堕入两边。吃得太差,营养不良,身体不能行持善法;吃得太多、享受得太过分,容易产生傲慢心,也不能如理行持善法。穿着方面也是同样,衣服特别破烂、特别单薄,身体受不了,会影响自己修行;穿得特别漂亮,整天讲究打扮,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这也是修行的大障。因此,我们应像戒律中发愿的那样,合乎中道、不堕两边,这才是修行的基本要求。除了依靠身体暂时利益众生外,到了最究竟的时候,不清净的身体还可以转成如意宝般的佛身,那时候随众生因缘,此身可示现无数化身,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4、寅一、平时行为寂静: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自己应该是自己的主人,能主宰控制自己的身心。如果内心有了修行境界,外表中就能显露出来。真正有慈悲菩提心的人,经常面带笑容,遇到任何道友或者素不相识的人,都会以和蔼的微笑给他人带来快乐。

  “平息怒纹眉”,杜绝对众生怒容满面、横眉冷对。发了菩提心以后,行为应该和善慈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应充满慈悲爱心,这样所散发出来的表情,对众生一定是有利益的。不然,跟谁接触都好像不屑一顾,待人接物经常用特别不满的语气和表情,那是不合理的。

  “众友正实语”,要做一切众生的亲友,说真实可靠的语言。《亲友书》中将语言分为美语、实语、颠倒语三种,尤其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社会上需要狡诈的语言来欺蒙别人,但这是世间人的做法,现在大家发了心以后,语言上应该有所改变,这一点非常重要!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0笔记

  1、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从身体外面的表皮到里面的筋肉、内脏之间,没有值得贪恋的精华。人体可以不断地剖析,如果将所有骨骼解剖开来,就会发现白森森的骨头是由骨质、骨膜、骨髓等组成,实际上也没有可贪之处。

  2、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经过一番详细剖析,身体并没有精妙之处,皮肤、血肉、骨头、骨髓、脑浆中根本找不到洁净的东西,整个身体好像是个装不净粪的口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贪著呢?

  经过一番找寻之后,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得不到任何具实义的精妙之物。所以,对身体我们并不是无因毁谤,它确实没有可贪的地方。

  3、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尽管如此,有些人还觉得依靠身体可以做很多事情,身体可成为自己的享用之法。这种想法也是一个大错误。为什么呢?倘若真正用智慧来观察,身体一点也不能享用,无论是精肉还是肥肉,里里外外没有一块堪可食用之处。既然这个身体不能食用,血液也不能饮用,肠胃又不能吮吸,那贪著它又有什么用呢?身体虽不能吃,但如果能用来做项链等装饰物,或者做凳子等日常用具,倒也可以,但谁也不敢这样去做。所以,贪著身体一点意义也没有。

  身体如果不能享用,那贪执它、爱护它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保护狐狸、秃鹫、野狗的食物罢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杀生吃肉,将身体养得又肥又胖,无非是能让尸陀林里的动物吃得饱一点。就像人们养鸡、养猪一样,把它们喂得肥肥的,就是让自己多吃几口。

  4、寅二、依身当修法: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我们之所以爱护身体,就是要借用它行持有意义的善法。尽管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利用这个身体守持净戒、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虽然它是非常不清净的东西,但却能依靠它让心得到永恒的解脱、永恒的快乐。《前行》中也有教言说:“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鉴于此,我们不能随便糟蹋这个身体。

  5、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纵然你对身体精心呵护,但到了一定时候,死主也不会留情的,《正法念处经》中说:“死神乃无可避免之时祸,强夺生命之恶神。”他会毫不留情地抢夺我们的生命,然后施给秃鹫、野狗,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9笔记

  1、丑一、思维暇满难得: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们应反反复复思维,学佛的因缘极为难得,这种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经过多生累劫才幸运得到。在前面内容中,从比喻、数目、本质等方面,已讲过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现在得到这种人身,没有转到八无暇当中,今生又值遇大乘佛法,此时此刻应劝勉自己努力受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或者说要行持暇满难得的修行之心(有两种解释方法)。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灾难,这颗心都不能随外境而改变,务必要坚定地守持下去,乃至有生之年也不退转,犹如须弥山般毫不动摇。

  须弥山能经受三种违缘,不为毁坏,我们修心也是同样,善友、恶友、中友三种违缘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

  2、寅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我们都不应该贪著身体,否则活着的时候贪著,死后为什么不贪著呢?下面用拟人的手法,将身体、执著身体的心、对治执著身体的智慧这三者,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剖析:

  心意啊,你贪著身体是不合理的。如果你认为不保护身体,它就会不高兴,那人死后送到尸陀林,鹰鹫互相争夺撕扯尸体,那时候你如果毫不介意,现在为什么要爱惜它呢?大家不妨想一想,现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对身体如是贪著,但死后照样也是自己的身体,那时对秃鹫、野狗的撕扯为什么不生嗔恨心,不去保护这个身体呢?

  3、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身体与心是他体的,二者之间毫不相干,故不应该执著它。这里也是用拟人的手法说:极为愚痴的心啊,你为什么将这个身体执为我所而百般呵护呢?如果你认为:“身体是我今生的房子,不可能不保护它、贪恋它。”但这种护持贪恋,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益处。除了像古大德那样把它作为修行的所依,身体又有什么用处呢?你是你,身体是身体,它与你是各自分开的别体,为什么要去执著呢?

  从因、本体、果的角度来讲,身体和意识是完全分开的。从因来讲,身体的因是父母的不净种子依靠四大聚合而成,而我们这辈子心识的因,则是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从本体而言,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无情法,也是一种粗大色法,而所谓的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从果来说,身体只能暂时维持一段时间,死后处理完了就没有了,而心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始终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犹如河流一样,虽经过许多村庄、田野而汇入大海,但中间一直没有间断过。由此可见,心和身体是别别分开的他体。

  《释量论》第二品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虽然身体对心有一定作用,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但身体并不是心的因。如果令心改变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恐怖万分,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如此一来,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

  心刹那刹那迁变、永不间断,身体只是偶尔的,心却是永恒的,身体就像客房一样,只是我们暂时的歇脚处,总有一天会舍弃,所以用不着特别执著它。

  4、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上一颂是从身心他体的角度,说明对身体不应执著。此颂是说由于身体不清净,故不应该执著。每颂的角度都不相同。

  愚痴的心啊,你为什么不护持一个像树木那样洁净的身体,却偏要执著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臭皮囊呢?如果有人认为:“虽然心与身体是他体,但心在轮回中还需要一个依存处,就像人暂时需要房子一样,没有身体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所以我要天天保护它。”

  寂天论师用讽刺的语气呵斥道:既然你没有一个身体实在过不下去,那为什么不去守护树木的身体,或者用塑料、玻璃钢、不锈钢做成的身体,反而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那些身体多好啊,每天都不用洗,也不用保养,而这个身体不洗脸不打扮,就非常难看。

  5、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有人认为:“虽然身体不干净,但总有一些精华实义吧。”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倘若以智慧宝剑进行剖析,从皮肤的外层一直到筋肉、骨头,对身体的方方面面加以观察,实在没有值得执著的精妙之物。

  当然,今天所讲的内容,并不是让大家不要搞卫生,作一些非常不如法的行为。戒律中一再要求我们应随顺世间,尽管身体是臭皮囊,表面上也要有衣饰庄严。但过于执著会影响修行,实际上也没有必要,毕竟身体确确实实是不干净的东西!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8笔记

  1、寅三、摄义: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时刻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出现了前面所讲的染污性、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一旦发现,立即要用正知正念来对治,通过这种方式坚持不懈地守持这颗珍贵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贪心、嗔心、懒惰、畏惧等27种恶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危害非常大,作为一个修行人,始终要观察自己的三门,尤其是自己的心态,假如相续中产生了上述烦恼,务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对治方法来制止。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才会如理如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我们以散乱心随便挖地割草,说些无关紧要的绮语,做些无有意义的事情,此时也要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做这些闲事有什么用呢?”以此正知正念来对治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心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抓住这两点——励力对治自己的染污心、好行无义心,根本不可能护持菩提心。

  2、子二、行持应事: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作为一个大乘修学者,首先应断除27种烦恼,然后还要具足8种善心:

  (1)深信: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没有信心则不会趋入正法,即便趋入,修行也不会成功。所以,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源、一切功德之母。一个人对上师三宝是否有信心,从他的言行举止也看得出来。

  (2)极肯定:这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的,即所谓的胜解信。什么是胜解信呢?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解。

  (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如果随风而飘,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体在三宝面前顶礼,语言说一些敬语,心里非常恭敬,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从天而降。

  (5)知惭:如果不知惭愧,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但若具足这种功德,正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护法神也会护持你的。

  (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比如说身体寂静,通过走路和一些神态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清净的修行人,从来都不东奔西跑,平时安静地坐在家中;语言寂静,指通过语言、语气可以感觉到,这个人不说大话,依靠他淳朴的表达,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境界。所谓心寂静,相比之下有点困难,但如果心不胡思乱想,经常安住于如理如法的状态中,这也叫做心寂静。

  3、以上讲了八种善事——信心、见解、坚稳、恭敬、知惭有愧、畏因果、寂静、利益众生,这对修行人来讲相当重要,你们应好好观察自相续,尽量具足这些功德。

  4、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难全部满意,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生厌烦,要想到他们是因为烦恼而不由自主,这样思维以后,不但不会心生嗔恨,反而会以更慈悲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5、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这个颂词非常重要。意思是说,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关键的一种修法。

  要恒持有利之事,必须坚持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远离自性罪和佛制罪。这些罪业对解脱有极大损害,若欲成办自他二利,务必遵崇这一教诫,行持有利的事情,不要造罪业。

  若能做到利益众生,又不犯罪业,那相续中会不会有傲慢心呢?肯定会有。因此我们一定要观如梦如幻。《大圆满虚幻休息》第二品中,专门讲了诸法如幻的道理,若以如幻的方式修持,最终能获得如幻的果位。

  最近,我正在看《大圆满虚幻休息•幻化品》。凡夫的心态就是这样,看了以后,一两天内好像什么都是幻化的,只觉得幻化中的修行才有意义,而在幻化中千万不能造罪,对此有非常甚深的体会。但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可能也变成幻化了吧。一切善恶如幻如化,无有丝毫自性,有什么可值得傲慢呢?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7笔记

  1、现在是讲“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广说”里讲了27种非法心态,当我们产生这些时,要以正知正念来管制自己,像大树一样如如不动。

  2、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以下每一个烦恼的后面,都应加上“如树而安住”。此颂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努力避免以下过失:

  3、掉举:是心往外散的随眠烦恼,属于一种心所。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当身口意处于这种不能内收的无自在状态时,千万不要随烦恼而行,理应如树而安住。

  4、讽刺:当我们想用难听的语言来讽刺、侮辱、毁谤、挖苦别人时,应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5、傲慢:按照相关论典,慢有七种:

  ⑴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

  ⑵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

  ⑶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譬如觉得“我的功德超过了文殊菩萨,超过了上师,超过了十方诸佛菩萨”,这样胡思乱想,实际上就是慢过慢。

  ⑷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

  ⑸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例如别人说你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是第几世转世活佛,你就相信真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增上慢。

  ⑹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

  卑慢跟傲慢有一点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⑺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有些人认为“我偷盗的本领很厉害,撬锁的技术一流”、“我说妄语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杀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杀过的牦牛不计其数”……认为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的过失。这种将过失视为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古大德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一旦相续中生起傲慢,应当如树而安住,否则,若任其继续发展,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6、骄矜:也叫骄傲。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骄矜分八种:

  ⑴种姓骄:“我是国王种姓,天生就是贵族”、“我的父亲是领导,母亲也如何如何”,⑵相貌骄:“在这个团体中,我是最好看的,”这种心态也是一种骄。

  ⑶广闻博学骄:“我的辩论不错,口才也不错,已经背了三部论典。别人最多只能背一两部,这个班里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

  ⑷财富骄:“我很富裕啊,平时吃的讲究、穿的高档,财富方面谁也比不上我。”

  ⑸权势骄:“我是局长、我是副局长、我是科长……我的权力相当大,社会上谁不知道我!”这样认为的话,就是权势骄。

  ⑹无病骄:“我的身体特别棒,从来都不用输液打针,你看他们动不动就生病,真是可怜。智慧方面我不敢说,但身体方面我应该是最好的。”

  ⑺艺术骄:“我会电脑,我会画画,其他人都不会,我有这个特长。”

  ⑻韶华骄:“我现在很年轻,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错,他们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来好像很可怜。”这是最后一种骄。

  有些论典中说骄矜分八种,《亲友书》中说骄矜有五种,但不管怎么分,如果你身体和语言没有表现出来,心里始终认为:“我的种姓高贵,人才出众,表达能力强,非常了不起!”这样想的话,实际上就是没有通达无我的一种表现,真正通达无我的话,对这些并不会看得很重。作为一个凡夫人,稍微有点特长就恃己凌他,言行举止方面处处自我宣扬,这是非常不如法的。一旦产生了这种恶念,自己应当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7、评论他人:我们不要议论他人的过失,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我们想要评论他人时,若没有必要,还是应该如树而安住,尽量不要说这些。

  8伪、9诈:指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众生。如果自己为人不真实,欲以各种虚假的行为欺骗众生,那马上要如树而安住。

  9、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10、自赞:现在人们赞叹自己的方法特别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赞叹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赞叹方式,有时候自己明明没有功德,也要添枝加叶地捏造一番。作为在家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第一个务必要观察上师。同时,自己如果想赞叹自己,也应该如树而安住。

  11、毁他:有些人的诽谤相当可怕,在任何场合都要慎观自己的语言,当自己准备诽谤别人时,立刻将嘴巴紧闭,如树而安住。

  12、粗言:指给他人取外号、嘲笑别人缺陷等恶语。以轻慢心说粗语会堕入旁生,若以恶毒心来骂,必将堕入地狱!

  13、离间: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使原来关系和睦的两个人,尤其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出现分裂产生矛盾。尽量不要说离间语,想说这些时,自己要如树而安住。

  14、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14、思名:想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美名;

  15、思利:欲求财富圆满的利益;

  16、思敬:想得到别人的恭敬爱戴;

  17、欲差仆役:希望差遣仆从眷属做事;

  18、欲人侍奉: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

  当出现这些心态时,一定要如树而安住。

  19、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假如想舍弃利益众生的事业,希望获得自己的利益,并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当萌生这些念头时,一定要立即放弃,如树而安住。

  19、削弃他利:对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舍弃利益众生。若是这样,则触犯了菩萨根本戒,罪业相当严重。

  20、图己利:倘若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利益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念头在大乘佛教中也跟毒药一样非常可怕,应尽量予以舍弃。

  21、因是欲语时:语为心声,在产生舍弃利他、贪图自利的念头时,切莫让它表露于言语,应当坚决地制止,如树而安住。

  22、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22、不耐:若遇到无法忍耐的对境,譬如怨敌的百般损害、修行的种种苦行,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

  23、懒:懈怠懒惰也不太好。

  24、惧:若对大乘的甚深空性、见修行果等心生畏惧,产生退惰之心,也应如树而安住。

  25、无耻:如果没有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恣意造作恶业,这时候也应如树而安住。

  26、言无义:假如废话连篇,一天到晚找人“摆龙门阵”,说些无意义的话语,也应尽量制止这种行为,如树而安住。

  27、贪执亲友:如果生起贪爱亲友的世俗情念,对自己家人一味地维护,成天打电话说一些是非,这也是修行的大障,理应如树而安住。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3-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5-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