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6课2皈依

创建日期:2022-01-16

  前行备忘录16课2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六课/第二节】

  3)法宝的功德

  【三、法宝的功德:如云:“正法功德不可思。”能遣除有寂的一切衰败,出生有寂的一切圆满,就是正法的功德。

  第三、是法宝的功德。如云:“正法功德不可思。”能遣除轮回和涅槃,有寂中的“有”指的是轮回,“寂”指的是涅槃,能遣除轮回和涅槃的一切衰败。什么叫轮回涅槃的一切衰败?只要对轮回涅槃的相产生执著的时候,就是衰败。往昔帝洛巴为那若巴授记: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洛巴。就是说轮回和涅槃的相并不能束缚你的内心,执著才会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因此要断绝执著。当我们对轮回和涅槃生起执著的时候,就是衰败之相征。要记住啊!反观我们平常的修学,当我们有一些涅槃显现的时候,比如说显现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光,能看见文字、佛像、文武坛城等等,对这些现象产生执著,乃至平常对不好显现的产生执著,总之要记住,执者本身是漂泊轮回之根本,因此称之为衰败,依靠这种法宝可以断绝这种衰败的显现。出生轮回和涅槃一切圆满,断绝一切执著而获得的境界称之为圆满之境界,这就是正法的功德。这个已经知道了,但光从文字上面了解还有些不够。时时要把里面的一切教义纳入心相续之中为妙。

  (3)僧众

  【其三、僧众,包括本体、分类和功德。

  第三,开始讲解僧众,僧众也是包括本体、分类和功德。

  1)僧众的本体

  【一、僧众的本体:具足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就是僧众的本体。其中,现见、智慧、证悟是同义异名,声闻缘觉的四果,依次以自性现见自性,不同程度解脱所断。菩萨见道,以法性现见、证悟真谛,不同程度解脱所断。从见道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不同程度解脱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就是僧众。

  一、僧众的本体:具足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就是僧众的本体,僧众本具有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圆满具足者当然是佛宝。但是必须要具备如登地菩萨以上,“大觉第一入定”之见解以上的见地,要不不会形成大乘所依止的对境。其中,现见、智慧、证悟是同义异名,声闻缘觉的四果预流、一来、不来和阿罗汉果四果,依次以自性现见自性,不同程度解脱所断,因为还没有圆满达到阿罗汉果。从菩萨见道当中,以法性现见、证悟真谛,不同程度解脱所断。从见道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不同程度解脱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就是僧众。圆满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宝,但是如是行持这样的见解达到一定圆满者为僧众。这一点在前面讲解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所依止的三宝当中,已经做过解释了,从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即可。

  2)僧众的分类

  【二、僧众的分类:分为小乘僧众和大乘僧众,或者共同僧众和不共僧众。

  (小乘僧众是声闻缘觉,大乘僧众也有菩萨僧众和持明僧众。每种僧众都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之别。)

  僧众的分类:分为小乘僧众和大乘僧众,或者是共同僧众和不共僧众。小乘僧众包括声闻、缘觉,大乘僧众也有菩萨僧众和持明僧众两种。

  【共同僧众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共僧众是指持明内僧众。

  每种僧众都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之别。共同僧众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共僧众指的是持明内僧众。

  ①共同僧众

  〖小乘僧众〗

  声闻

  【共同僧众又包括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两种。小乘声闻凡夫僧众,受以出离心为本体的八种别解脱戒以后守持清净戒律,修行禅定,增长智慧,一直到没有见谛之前安住资粮道、加行道者。

  共同僧众又包括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两种。我们无从小乘僧众讲起,小乘声闻凡夫僧众指的是谁呢?受以出离心为本体的八种别解脱戒,就是比丘、比丘尼和正学等八种别解脱戒,以后守持清净戒律,修持禅定,增上智慧,一直到没有见谛之前安住在资粮道、加行道者,称之为小乘的凡夫僧众。见道以上不是凡夫,而是圣者,要记住这是小乘的树立方法。

  【小乘声闻圣者僧众,是在差别基——四谛上,以差别法无常等十六行相的方式见谛,即是预流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九品烦恼,仍旧需要在欲界中受生一次,即是一来圣者;欲界烦恼无余断除,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即是不来圣者;无余摧毁三界烦恼敌,即是阿罗汉。阿罗汉分为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

  小乘声闻圣者僧众,是在差别基——苦集灭道四谛上,以差别法无常等十六行相的方式见谛,苦集灭道四谛,像苦分为四种,如是四个各四种,四四一十六行相方式见谛,这个在其他一些教派当中都讲得非常细致,按照这种十六行相的方式见谛,即是预流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九品烦恼,欲界一切所修所断烦恼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之为九品烦恼,仍旧需要在欲界中受生一次即是一来圣者。欲界烦恼无余断除,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即是不来圣者。无余摧毁三界烦恼敌,即是阿罗汉。阿罗汉又分为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阿罗汉称为小乘之佛陀,是最终果法。前面的预流、一来、不来称之为小乘的僧众。

  缘觉

  【缘觉,在一开始学道时,有如声闻一样,在一百大劫中积累资粮以后,在最后有者时,发四种愿:第一愿,投生在佛陀没有现世的空刹;第二愿,在没有上师的情况下自证菩提;第三愿,不以语言音声说法;第四愿,以身体神变令所化众生增长福德。

  缘觉,在一开始学道的时,有如声闻一样,在一百个大劫中积累资粮以后,在最后有者时,发四种愿:第一愿,投生在佛陀没有现世的空刹,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暗劫,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讲解了很多光明劫和暗劫,光明劫针对暗劫来说非常少,暗劫的时候既没有佛陀也没有佛法,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宗教叫做缘觉。缘觉为什么会投生在这样一个空刹之中呢?就是这样发愿的缘故。第二愿,是在没有上师的情况下自证菩提。这些缘觉修行者,依靠前面的愿力乃至宿缘的缘起,他不需要依靠导师,仅仅依靠自力的智慧可以获得有余和无余阿罗汉果位。第三愿,不以语言音声说法,用他的神通神变来说法。第四愿,以身体神变令所化众生增长福德,因为自己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可以增上众生的一些福报。但是像大乘僧众般救度一切众生、证悟佛果的愿望不具有,这是第四个愿。

  【结果他们转生在没有佛陀、声闻的刹土,具足少许的相好庄严,不喜在家而渴求寂静,依靠俱生所得智慧知晓把尸陀林的粪扫衣裁剪、缝制成三法衣,穿戴在身,进而观尸林的骨锁,这个骨架是由什么形成的?是生所形成的,生又来源于什么?是从有中产生……通过顺式逆式缘起的方式了解推到是由无明中产生,无明中产生行,行中生识……一直到老死之间,是顺次十二缘起。

  结果他们转生在没有佛陀、声闻的刹土,也就是暗劫之中,具备少许的相好庄严,不喜在家而渴求寂静,不想在家里居住,独自到无人的地方乃至尸陀林当中去修学。依靠俱生所得智慧,知晓把尸陀林当中的粪扫衣剪掉,把它缝成三法衣穿在自己的身上,并且观尸陀林当中骨架从哪里来的?是由什么形成的?是由生而形成这样的死,那由生而形成这样的生死又来源于什么?是由有中产生……通过顺式和逆式缘起的方法了解,推到从无明而产生所有的十二缘起,无明中产生行、行中生识……一直到老死之间是顺次十二缘起。

  【再认真观察,老死由什么中灭,由生泯灭而灭……灭次第的逆次十二缘起,无明泯灭而使行泯灭,以灭的顺次,直到老死灭之间。结果现见了顺次和逆次缘起的法性,从而与预流圣者等声闻相同依靠基础的四禅,不需要道友助伴的利根者,像独角犀一样离群索居,需要道友助伴的钝根者,如鹦鹉一样众多群居。缘觉也包括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

  再认真观察,老死由什么中灭,由生泯灭而灭……灭次第的逆缘十二缘起,死是从老,老由生,如是往回观想,直到一切都来源于无明。若要断绝下面所有的一切,比如要断绝死,必须先要断绝生,如是用逆缘的方式理解到,若不断绝无明,十二缘起无法断绝。所以从事他们的善法,可以获得四种罗汉的果位。结果现见到顺次和逆次缘起的法性,从而与预流圣者等声闻相同依靠基础的四禅,不需要道友助伴的利根者,比如缘觉也分为利根和钝根两种,不需要依靠其他道友助伴的利根者,就像一头独角犀一样离群索居,自己独自在幽静山林当中打坐。需要道友帮助的这些钝根者,就如出鹦鹉一样,很多人一群一群的在一起打坐。缘觉也包括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修学方法上声闻和缘觉有些区分外,实际当中最终得到的见解还是有所相似。

  知道这些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现在正在讲解僧众,那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所依赖的三宝对境分别都是怎么树立的呢?佛宝树立在什么样的对境上呢?什么叫法宝?什么叫僧宝?对于中士道声闻、缘觉来说,什么叫做僧宝?刚刚已经说过,从事一切善法,从见道以上称之为声闻和缘觉的圣者僧众,他们所依止的就是圣者僧众,但圣者僧众当中的色身说是不净而成,所以所皈依的对境是其内心当中的灭道,就是他内心当中所具有的智慧。但这种智慧对于僧众来说,当然是讲解四种果位当中的前三者,因为后面无余和有余阿罗汉果位指的是圆满果位。需要知道这些道理。

  〖大乘僧众〗

  菩萨

  【菩萨僧众也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

  菩萨僧众也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

  【凡夫僧众:希望一切有情证得佛果,发殊胜菩提心,进而受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二派任何一种的菩萨戒,以自宗的清净戒律守护相续,修学六度所摄的圆满、成熟、修行法门——住于资粮道、加行道胜解行地的凡夫。

  凡夫僧众:希望一切有情证得佛果,初次发心当中和小乘有着很大的区别,大乘菩萨僧众不管是凡夫僧众还是圣者僧众,都站在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的立场之中而行持善法。发殊胜菩提心,进而受菩萨戒。龙树菩萨派称为甚深见派,像亚青寺每年在祖师法会的前一两天要受菩萨戒,就是这个甚深见派。甚深见派里面的根本和支分誓言,相对于无著菩萨传下的广大行派,两者区分在于前者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相对来说誓言更少一些,更无戏论一些,后者广大行派更戏论一些。受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二派任何一种菩萨戒,在亚青寺受的就是前者甚深见派。以自宗清净戒律守护相续,修学六度所摄的圆满、成熟、修行法门——住于资粮道、加行道胜解行地的凡夫,以上称之为菩萨道当中的凡夫僧众。

  【从现量见到见道法性谛以上是圣僧。从一地开始现见法无我,断除见断的所有遍计部分,亲睹百尊佛陀,成熟一百有情,前往一百刹土,光照一百刹土,以神变能震动一百刹土,获得禅定百门,显示一百自身,每一身体也都幻现百数眷属,获得十二种百数功德。

  从现量见到见道法性谛以上是圣僧。从一地开始现见法无我,断除见断的所有遍计部分,亲睹百尊佛陀。就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这种说法显宗和密宗都是相似的,成熟一百个有情众生,前往一百个刹土,登地菩萨一刹那当中要具备如是功德,光照一百个刹土,以神变能震动一百个刹土,获得禅定百门,显示一百个自身,每一身体也都幻现百数眷属,获得十二种百数功德。这里头可能有些会产生疑问,现前在亚青寺等很多地方都有见道以上的菩萨,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见到在他们身上示现一百个自身、成熟一百个有情众生、前往一百个刹土,也没有见到过,这是否代表并没有见道?这里面还要分为自显和他显。往昔在高原地方有一位堪布,当时亚青寺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成就者,但也有唯数不少的成就者。当时这个堪布就问我说:“若为见道的话,必须要具备十二种百数功德,那我们并没有在谁身上见到一个本尊,那这该怎么树立呢?”我说 “你好像并没有把自显和他显分开”。为什么这么讲解呢?那时候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乃至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有目共睹、为一切信众所认可的高僧大德,不要说是菩萨,甚至已经是佛,二者没有丝毫之区别,只是示现不同之相而已,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完全断定为佛,那请问你在这个佛的身上能见到一个本尊吗?若以你作为标准,就说这些都不是成就者,不能这么树立吧?这就叫做自显与他显的区别。见道的时候,十二种百数功德在自显当中必须得具有,若要是不具有者,见道只能说是名言之见道,并不是真正的实践,要懂得这些道理。我们从事一切善法目的,就是为了趋向这样一些境界,当获得这样境界的时候应该要具备如是般之功德。刚刚所讲解的十二种百数功德,是站在自显的立场之中去理解的,要不很容易造成诽谤世上所有的成就者都不是成就者的过失。

  【之后从二地开始,对以往见道暂时现见的入定境界继续加以护持并串习,从而次第断除了修断所有俱生部分,获得十二种十万功德……直到不可言说等同微尘数的功德之间,能成熟如海有情,修行如海刹土,令如海佛陀生起欢喜,而不厌烦,以此圆满如海二资粮。总之,令有情愉悦,不起厌烦,令诸佛欢喜而不厌烦,趋入如海二资粮之门,获得不可估量禅定门,以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就是菩萨圣者僧众。

  之后从二地开始,对以往见道暂时现见的入定境界继续加以护持并串习,从而次第断除了修断所有俱生部分,获得十二种十万功德……因为前面登地菩萨的时候具有十二个百数功德,见解越来越增上的时候,功德越来越达到无限,直到不可言说等同微尘数的功德之间。能成熟如海有情,修行如海刹土,令如海佛陀生起欢喜,而不厌烦,以此圆满如海福慧二资粮。总之,令有情愉悦,不起厌烦,令诸佛欢喜而不厌烦,趋入如海二资粮之门,获得不可估量禅定门,以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就是菩萨圣者僧众。菩萨凡夫僧众和菩萨圣者僧众区分在于,加行道喻光明之下的境界称之为菩萨凡夫僧众,见道以上还没有圆满证悟佛果之前十地末际之间,称之为菩萨圣者僧众。我们现前了解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加认识到什么叫做僧众,乃至我们所依止三宝当中的僧众,应该要树立在哪一个阶段之中。

  ②不共同僧众

  〖持明内僧众〗

  【持明内僧众:事续、行续、瑜伽续这外三续中,首先入于事续之门,作为密宗,誓言或入门就是能成熟的灌顶。

  持明内僧众:事续、行续和瑜伽续称为外三续,也叫做外三部,外三续中首先要进入事续之门。

  灌顶的意义

  作为密宗,誓言或入门都是以能成熟的灌顶为基础。从外三部开始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入门或誓言都要从能成熟的灌顶开始。我们现前在座的弟子都是修学密宗的,前面得到一次基灌顶是不可缺少的,虽然外三部当中不讲解基和行道果位灌顶,但是内三部当中就要讲解,基灌顶、基果灌顶、行灌顶、行行灌顶、行果灌顶和果灌顶等等,要分为几个层次。从总的角度来说,基灌顶是在一位导师面前如理如法地得到一种灌顶,像比如行持大圆满的弟子必须要得到一个大圆满的灌顶。这两天我等在座的一些弟子也一直在祈请:等两天上师把这部法讲完以后,能否做一次灌顶?可是可以,但是我们平常在这边时时都能得到一些灌顶,像比如观世音菩萨的灌顶等等,只要具备四种灌顶总称为大圆满之灌顶。但大圆满最极密之灌顶当然是句义灌顶,句义灌顶当中还要分为四种:有戏论、无戏论、极无戏论和最极无戏论之灌顶,在修大圆胜慧时得到的灌顶,就是密宗最殊胜的灌顶法。我们在大圆胜慧当中受的灌顶,前面先走一个事部灌顶,后面的这种灌顶当时不需要树立很多很多的诠释,这才是大圆满真正的灌顶,仅仅依靠印证的方式来悟证见解。这个灌顶是不可缺少的。

  刚刚已经说过,作为密宗,誓言或入门就是能成熟的灌顶,必须都得有。但是有时候我在想,像比如刚来的弟子们为什么一直都不是先受什么灌顶,而是直接进入解脱窍诀法呢?原因在于,即便是一个汉族弟子,在汉地得到灌顶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时我在汉地的时候,记得有一位居士说:前一段时间他们那边又来了一位高僧大德,带着二十多种灌顶说是让他们选择,可以在星期六、星期天两天的时间里为他们灌顶,因为一天只能灌五六个顶,两天就可以灌十多个顶。让他们自己在灌顶当中选择。想想汉族人的福报有多大啊!我在高原地方从事善法乃至依止导师这么多年,在接受灌顶的时候没有一次我说了算,但是你们在汉地福报就这么大,导师把灌顶的书放在你们面前让你们选择。所以我想,若修个解脱窍诀法是需要到高原地方来求,若要是仅仅想得个成熟灌顶的话,就留在汉地什么时候也都可以得到。有一次一个沈阳居士来见我时说,他在一位导师面前发过誓,今生一定要受五百次灌顶,现在已经有四百多次灌顶了,问能不能在我面前也得到一次灌顶。

  现前很多人可能就是由于平常在汉地得到灌顶太多的缘故,所以即便到了高原地方这个习气仍旧不断,只要有个灌顶,那解脱窍诀法算什么?只要得个灌顶,即便上刀山、下火海都不算什么。但是要记住的是,要知道一些灌顶呀!要是不知道什么叫做灌顶,只是看几张照片,喝几口水,我想这意义也不大吧。历代高僧大德曰:若要是自己不具备殊胜之灌顶,仅仅依靠灌顶的仪式,怎么能得到灌顶呢?要记住这一点。什么叫做殊胜之灌顶?就是自心本具有的自性,才是殊胜之灌顶。若要是不能启开它,天天依靠外在的一些缘,能不能启开也未可知。当然历代高僧大德也有在接受灌顶的同时,证悟到见解的,或者是获得喻光明之境界。但是在获得这样的见解时,就要守持各种三昧耶戒,比如说得到宝瓶灌顶时,要分为三种三昧耶戒,饮食、执守、护持的三昧耶戒;秘密灌顶也要分为饮食、执守和护持三昧耶戒。我们得到灌顶的时间已经那么久了,我们暂且不说秘密、智慧和句义后面的这三种灌顶,仅仅是宝瓶灌顶,请问饮食三昧耶戒平常享受的是什么呢?执守三昧耶戒得到宝瓶灌顶的时候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具?护持三昧耶戒在入定的时候要护持什么样的见解?座下的时候应该要行持什么样的善法?灌顶是有功德,若要是这些都不懂,只是觉得那个照片画得不错,水也挺好喝的。但要是不懂得些誓言,违犯堕入金刚地狱的话也是很难受的。

  〖事续〗

  【因此,事续,最开始得受共同明觉灌顶,包括不动瓶水、宝生冠冕、无量光金刚杵三种灌顶,结行作沐浴、擦拭、护持。接下来,以事续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是能成熟。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分为有相和无相瑜伽,除此之外并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名词。

  因此,事续最开始的时候要受共同明觉灌顶,包括不动瓶水、宝生冠冕、无量光金刚杵三种灌顶,从开始进入事续的时候就要得到这三种灌顶。在结行回向之前,做沐浴、擦拭和护持三种,接下来在灌顶的时候都具有。以事续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是能成熟。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分为有相和无相瑜伽,除此之外并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名词。因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树立在内三部之上,外三部当中用有相和无相瑜伽来树立,虽然修持的是本尊,但是用这个名词来树立。

  【首先有相瑜伽,按照宁玛派修四无量,以“藏巴拉”咒把万法观成空性,由空性大悲双运中,观修事续六尊瑜伽[1],并且把自己誓言尊者和智慧本尊,观修成主仆的形式,也就是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他体,祈送本尊,誓言者摄于无缘之中。

  首先有相瑜伽,按照宁玛派修四无量,以“藏巴拉”就是财神咒,把万法观成空性,由空性大悲双运之中,观修事续六尊瑜伽,有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和相等等,观想这个,当时修学过程当中即便不完全观想一个本尊,但就是一个手势,比如空性为本尊,要观想一个文字即为本尊,声音为本尊,汉地持名念诵的方式,声音也作为本尊,色本尊和手印相本尊,观修事续六尊瑜伽,并且把自己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观想成像主人和仆人的形式,也就是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他体,祈送本尊誓言者摄于无缘之中而安住,最终智慧尊赐予加持。很多人都在这么修,这种修法就叫做事续。

  【后得时,享用三白三甜的食品,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一直到修行所依的画像笑逐颜开、油灯自然燃起、芳香四处散逸等等成就相纷呈,这之前是凡夫。随后,取受悉地的同时,成就欲界色界的持明果位,面见三部本尊,与之同时修行殊胜悉地,一直到十六世之前修道,最终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这般实修的行人,取名为密宗持明内僧众。

  后得时,享用三白三甜的食品,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因为事部当中以外沐浴五体、内念诵金刚萨埵和刚刚所讲解的这些观想方式,来消尽一切烦恼。一直修行到什么时候?所依的画像,不管是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或相,不管是什么,画像笑逐颜开,就是修学这样的法达到一定的时候,所观想的境自然会像真的一般笑逐颜开,油灯自然燃起、芳香四逸等等成就相纷呈,就会呈现这样的显现。呈现这样显现之前是凡夫,随后在这些本尊之中取受悉地的同时,成就欲界色界的持明果位,面见三部本尊。三部本尊为不动、宝生和无量光三部本尊,与之同时修行殊胜悉地,一直到十六世之前修道,最终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这般实修的行人,取名为密宗持明内僧众。就是指如是修学者,称之为持明内僧众。

  〖行续〗

  【行续,入门在前面的三种灌顶基础上,再得受不空成就铃灌顶、毗卢遮那佛名称灌顶,随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将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平等兄弟或朋友的形式,

  第一是事续,第二是行续,当然见解也逐渐在升高。要记住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曾经说:即便是外三续的见解,也必须要具备有因法相乘四空双运之见解。四空双运之见解不仅仅是因法相乘的见解,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见解都必须要具备四空双运,但是显密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刚刚所讲解的这些本尊之上,密宗更超胜于显宗。行续,入门在前面的三种灌顶基础上,就是在不动、宝生和无量光三种灌顶的基础上,再得受不空成就铃灌顶、毗卢遮那佛名称灌顶,现前不是有很多说是灌顶当中的一种名称吗?这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名称灌顶。随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因为行续行持的禅定与瑜伽续有所相似,因为事部有所戏论,瑜伽续是在见解当中,就是说行部当中的行为和事部相同,但是见解与瑜伽部相同,所以说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将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平等兄弟或朋友的形式,事部是观成主人和佣人的形式,但是随着的禅定增长,在行部的时候如同兄弟一般,虽然有你我之区别,但实际当中没有高低,见解已经达到这个地步。

  【在没有面见本尊容颜之前,是凡夫密宗僧众。当成就与欲界色界本尊身体、受用等同缘分的持明之后得见本尊容颜,成就殊胜悉地,自此至七世之间修道,在没有最终证得四部金刚持果位之前,是圣者男女密宗瑜伽行者。

  在没有面见本尊容颜之前,是凡夫密宗僧众。当成就与欲界色界本尊身体和受用等同缘分的持明之后,得见本尊容颜,成就殊胜悉地,自此到七世之间修道,在没有最终证得四部金刚持果位之前,是圣者男女密宗瑜伽行者,以上称之为行部。修法从外在形式上与事部相同,从见解当中与瑜伽部相同。

  〖瑜伽续〗

  【瑜伽续的能成熟或者入门,得受共同觉性五灌顶、金刚王权灌顶以及结行八瑞相、八瑞物的灌顶。

  瑜伽续的能成熟或者入门,得受共同觉性五灌顶、金刚王权灌顶,以及结行时的八瑞相、八瑞物的灌顶。平常我们在接受灌顶的时候,瑜伽部的灌顶挺多的。有时候很多人说一位导师在做灌顶时,只要有一个东西就可以结束灌顶,这可能就是事部和行部的灌顶,因为事部仅仅依靠一个宝瓶水乃至一个冠冕,要不一个金刚杵即可做灌顶,再加上铃和一个名称灌顶即为行部灌顶。若是瑜伽部灌顶的话,应该是五方佛五种灌顶乃至金刚王权灌顶,以及后面的八瑞相和八瑞物的灌顶。

  【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

  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但要记住,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不管是外三部和内三部都是等同的,但是随着各自禅定当中护持的誓言当然也有不同,各自有十四条。我们在座很多出家人都已经听过慈诚上师讲解的《大幻化网》,比如说外三部事部自宗派当中的誓言有多少种?行部自宗派当中誓言有多少种?瑜伽部自宗派当中的誓言有多少种?包括誓言根本誓言和支分誓言。共同十四条根本誓言在外三部和内三部中是等同的,这些都需要了解一些。要不光说以前求过这些法,但是实际当中仍旧还是无明,这是不够的。

  【能解脱的教授,不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而以内在观修五现前的方式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无二无别,通过修行的所依(佛像)闪闪发光、面露笑颜等验相而取悉地,成就欲界色界持明以后,亲睹本尊容颜,按照显宗所说获得见谛,或者是成就密宗的殊胜悉地,自此至五世之间修道,直到没有获得最终五部金刚持果位之前,称为凡夫圣者密宗瑜伽行者。

  能解脱的教授,不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因为瑜伽部的时候是以见解为主,对外表当中的行为,并不像事部那么重视。而以内在观修五现前的方式把誓言者和智慧尊观成无二无别,这个就如同我们平常修金刚萨埵的时候,按照瑜伽部的修学方式,先观想月轮、日轮、种子字“吽”,然后“吽”变成一位本尊,要不“舍”字变成一位本尊,然后是哪一位佛菩萨标志性的手帜,接着全身显现。也就是种子字“吽”逐渐转变成金刚萨埵的整个显相。这就是以五现前的方式,把誓言者和智慧尊观想成无二无别。通过修行的所依佛像闪闪发光、面露笑颜等验相而取悉地,成就欲界色界持明之后,亲睹本尊容颜,按照显宗所说的获得见谛,或者是成就密宗的殊胜悉地,自此至五世之间修道,直到没有获得最终五部金刚持果位之前,称为凡夫圣者密宗瑜伽行者。

  【这以上是外三续的持明内僧众。

  这以上是外三部的持明内僧众。从修行的路途之上大概稍许了解之后,就知道我们所谓的僧众是如何树立的了。

  〖无上瑜伽续〗

  【无上瑜伽续,按照宁玛派而言,此续包括玛哈、阿努、阿底三种。

  无上瑜伽续,按照宁玛派(红教)而言,此续包括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努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种。

  【玛哈约嘎(大瑜伽),入门或者能成熟或者誓言仪轨,即续部寂猛本尊灌顶或修部八大法行的灌顶,如果没有得受这些灌顶,以其余的灌顶可以代表道灌顶,却不能代替基灌顶。

  玛哈约嘎生起次第,入门或者能成熟者或者誓言仪轨,即续部寂静本尊和忿怒本尊灌顶或修部八大法行的灌顶。这个灌顶,在龙萨派乃至很多教派当中都有。如果没有得受这些灌顶,以其余的灌顶可以代表道灌顶,却不能代替基灌顶。就是说在行持内三部当中,前面的这个灌顶不可缺少,必须先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四种灌顶之后,方能修学解脱窍诀法。前面的灌顶称之为基灌顶,就是为了成熟原本具有如来藏的一切功德,播下这个种子,但种子本身依靠这个缘形成一种辅助,就叫做基灌顶。在接受基灌顶的时候,有些会变成基果灌顶。在接受基灌顶的同时,若要是能证悟到光明境界者,称之为基果灌顶。若要是没有得到这样的灌顶,仅仅接受四种灌顶,只能代表道灌顶,还不具备基灌顶。所以必须要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得到一次灌顶,是不可缺少的,但这种灌顶,既不是事部灌顶、也不是行部灌顶、也不是瑜伽部灌顶,必须是无上瑜伽部内三部的灌顶,就是刚刚所说的寂怒本尊之灌顶,像比如说寂静灌顶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都具有四种灌顶者,要不是忿怒灌顶的大威德、金刚手、金刚橛、忿怒莲师等灌顶,必须要得到这样的一次灌顶,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一些弟子,若往昔没得到一次灌顶的话,这个灌顶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已得到基灌顶者,也要接受四种灌顶,这种四种灌顶在一位导师面前是以各式各样的法器作一种表示,在我们自己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由文字来表示一切而受四种灌顶。总的来说,这些灌顶都称之为道灌顶,也叫行灌顶。行灌顶又分为行行灌顶和行果灌顶,当我们在接受灌顶的时候,没有让见解增长很多,仍旧与往昔没有多大的区别称之为行行灌顶,在接受这种灌顶的时候突然开悟,称之为行果灌顶。这些都针对当时的灌顶见解来树立。

  今天可能更为头晕了,什么基灌顶、基果灌顶、行行灌顶、行果灌顶,天哪!谁听过这么多灌顶。先不要说这些,你先说说我以前的灌顶算什么灌顶?自己也一点不清楚,你真把我整成我都不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灌顶了。刚才已经说过,今天的法真的是有点复杂,尤其是没有接触过密宗、也不懂得很多理论的人。密宗哪来的那么多的部?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内三部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上窍诀大圆满,从哪里来的呢?我以前只听说过亚青寺有个大圆满,怎么现在这么复杂。要记住,必须要得到一次基灌顶。常在高原地方居住的弟子,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和阿松活佛平常都在灌顶,这些灌顶当中已经含摄了一切灌顶,像基灌顶的一切功德都具有。

  【依照续部必须要得受外十利的灌顶、内五力的灌顶、密三甚深的灌顶。

  依照续部必须要得受外十利灌顶、内五力的灌顶、密三甚深之灌顶。入门十利灌顶,像五精华灌顶宝瓶灌顶、珠鬘灌顶、兵器灌顶、幢灌顶伞盖灌顶,这个有很多很多灌顶,我们这么走一个过程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在行持内三部的时候,开始入门的灌顶必须要得到外十利的这些灌顶,内五力之灌顶指的是,比如说自利精进之听闻灌顶和修习灌顶,仅仅想着而精进修行者灌什么顶呢?说法灌顶和事业灌顶,两者同时具备的就开始广大佛语灌顶等等,有很多灌顶。但这些都树立在他缘之中,我们现前大概知道一些也挺好的。秘密三甚深灌顶指的是什么呢?行禁(戒秘密灌顶)行禁是从外表当中,为了禁行各式各样的行为因此要灌秘密灌顶,从见解行持者面前的禁戒要灌智慧灌顶,两者平等戒当中灌无二无别大乐灌顶,在外三部当中都有这样的灌顶,叫做三甚深灌顶。

  【起初,上师要成熟弟子的相续,自开始作准备起到受皈依戒、菩萨戒之间的所有事宜就相当于酿酒一开始要煮青稞一样,堪为灌顶的法器,弟子明观成本尊的三处三文字,清楚地观成身语意三本尊,从中放光周遍虚空,由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尤其是密严刹土等处以身手印、语文字、意标帜的相迎请智慧尊者,融入弟子。

  起初,上师要成熟弟子的相续,自开始作准备起到受皈依戒、菩萨戒之间所有的事宜,都相当于酿酒一开始要煮青稞一样,比如酿酒开始时先要把青稞煮熟,堪为灌顶之法器,弟子明观成本尊的三处三文字“嗡啊吽”三字,清楚地观成身语意三本尊,从中放光周遍虚空,由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尤其是密严刹土等处,以身手印、语文字、意五方佛乃至各式各样的标帜性的相迎请智慧尊者,融入弟子。我们在灌顶的时候,导师在上面念着这样的词句,祈请一切诸佛从无量刹土当中呈现不同的形象,身呈现不同的手印、语呈现文字、意呈现各式各样的标帜相,迎请一切智慧尊者融入弟子的身口意三门之中。

  【如果是上等者,就会证悟灌顶义智慧。假设是中等者,会生起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即便是下等者,也将对三门是三金刚这一点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这就相当于青稞发酵。

  如果当时要是上等者,就会证悟灌顶义智慧,就能开悟的意思,若为上等者。若要是中等者,会生起乐明无念之觉受,即便是下等者,也将对三门是三金刚这一点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自己就是诸佛菩萨的三金刚,尤其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八条当中说,“五蕴五佛之本体”,若要是诋毁自己的身体,就会犯第八条根本誓言。即便是下等根机,从那天开始生起一种坚定的信心,自己的三门就是诸佛菩萨的身口意三金刚。现前反观我们自己,也从事过很多很多灌顶,是否为上等根机,开悟了吗?中等根机,在接受灌顶的时候是否获得乐明无念三种觉受?即便是下等根机,是否还需要天天去起心动念净观,自己的三门就是诸佛菩萨三金刚,因此不能诋毁我的身体等等,要具备有不被他夺的一种定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在灌顶或讲法时说,他的身体和一般人的身体决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接受灌顶的时候已经得到诸佛菩萨的一切加持,因此三门与诸佛菩萨的三金刚已融为一体,因此他现前身上即便穿一件新衣服,都觉得值得。我们平常是这么想的吗?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一样已经求得了,上等和中等先搁置一旁,是否具有一点下等根机呢?这两天我们在座弟子不少刚得到过灌顶,就是说上面的这个暖相也好乃至上面的正见还没有发挥,就已经消散了,那反观一下你们的内心感觉怎么样?但这些当然不是在讽刺谁。要记住,这些都非常重要。密宗时时都站在净观的立场之中,是站在下等立场之上,若要是真正具备见解者,还需要这样净观吗?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都要知道一些,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相当于青稞酿酒时候的发酵。

  【接着依次进行四灌顶,结尾时,归纳所有誓言,让弟子以“主尊如何嘱,我亦如是行……”进行承诺。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平酒。

  接着依次进行四灌顶,结尾的时候归纳所有誓言,让弟子以“主尊如何嘱咐,我亦如是行……”进行承诺。在灌顶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发过誓了,比如说十四条根本誓言,若要是违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罪过?因为在接受灌顶的时候已经立下誓言,并且我们在接受灌顶的结尾,也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誓,主尊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可能有些会说:那时候我不懂在说什么,这个不算数,因为当时他说的是藏语,我就跟随着他说了几句话,但决定不知道是他在说什么,这个不能算数。刚刚已经说过,即便你当时不这样,因为在接受灌顶的时候誓言已经得到了,这个戒体已经具备,那守持誓言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过程相当于平酒,就是还没有完全酿出酒,要把这个酒盖上,还需要发酵一段时间才真的成为酒。

  【如果自此之后没有持执灌顶的命脉——以清净的誓言守护相续,那就如同酒虽然开始经过煮青稞、发酵、压平的程序却以魔障和客人冲犯等变腐了一样。

  如果自此以后没有持执灌顶的命脉——以清净的誓言守护相续,那就如同酒虽然开始经过煮青稞、发酵、压平的程序,却已经被魔障和客人冲犯已经变腐了一样。以前我们小时候,有时候母亲会酿一些酒,因为那时候父亲要喝酒。藏族有这样一种习惯,在酿酒的时候,酿酒的这个地方不会盖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像一般客人绝不会让他到这个房间里去,若要是去的话这个酒可能就会酿得不好,就会腐烂。

  【《金刚手现前灌顶续》中云:“秉持灌顶命脉即誓言,如若失毁则如种子被火焚。”尽管一开始得受了真正的灌顶,但如果中间没有守护清净的誓言,那就没有利益可言了。

  《金刚手现前灌顶续》部中说:已经得到灌顶后该守持的就是誓言,若要是失毁的话则如种子被火焚一样,没有丝毫之利益。现前我们都已经得到灌顶了,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时时得守持为妙,尤其最容易犯的是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犯过这样的戒律?若犯过的话,现前就该做一些忏悔了。可能有些会说:在《金刚萨埵续》中说,若要是犯一个戒当下以大忏悔即可以清净,若犯戒的次数超过自己的岁数,即便金刚萨埵亲自降临在你面前做忏悔,堕入金刚地狱一次是定下来的事。那可能有些会说:“天哪!我好像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岁数,该怎么办呢?”那只能靠亡羊补牢了,前面虽然已经丢失一个,但是后面我们可以依靠忏悔和行持善法来减少它。往昔据说有一个人造了五无间罪,后面做了很多忏悔,但是堕入金刚地狱一次是特定的事,但即便堕入金刚地狱,由于后面忏悔清净的缘故,即便堕入金刚地狱,就像把哈达往地上打一般,往下打的时候下面的风当下会把它吹上来,堕入金刚地狱的一瞬间他就解脱了。就是说忏悔清净的弟子,即便前面破过戒要堕入金刚地狱当中,可能就在一刹那之间就可以获得解脱,总的来说后面的发露忏悔非常重要。之前犯过的我们现前就要发露忏悔,后面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和二十一遍百字明,绝不能间断。尽管一开始受到真正的灌顶,但如果中间没有守护清净的誓言,那就没有利益可言了。

  【其实,具誓言和破誓言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把地看作地就是破誓言,把地看成佛眼佛母就是具誓言。

  其实,具誓言和破誓言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比如密宗行者把地看作是地的话就叫做破誓言者,若要是把地看作是佛眼佛母就是具誓言者。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作为密宗的弟子时时要净观。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6课1皈依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6课3皈依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