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9
第三十四课: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
(一)修行要懂得止观交修一
我们在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过程中,时时都在讲解四精要法,尤其是后三要法——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的重要性。若平常修行只偏重某个方面,修法与自己条件不相符合,就可能会成为见解无法增上之障碍。
但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问:方便、智慧和善巧是否只是针对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而立?当然不是,我们从初次修学前行开始,就要知道这些道理,并运用其中。比如,我们把前行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加行两个阶段。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共同外前行需要以止观交修的方式修学百日。当时的观察修就是四厌离法,而同时也配同着安住修,并且从修有相定开始入手修学心不散乱。
在修学内加行过程中,当然也讲解观察修和安住修,但初行者往往急于完成数量,止观交修运用的时间相对较少,只是在后面接受四灌时,大概安住几十秒钟的时间,而这也可能是一座加行修学中最多的安住修。因此,我也常常告诫弟子,修学加行的目的是为正行打基础,不要仅仅为了数量而去成办加行。
修学正行过程中,我们也时时讲解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初次修学时,就会讲解智慧,也就是禅定,并且讲解如何对治起心动念以及昏沉掉举等方便法。相信在座每个弟子在实际修学过程中,都在修学符合个人根机的法,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在平时修学过程中,将观察修搁置一旁,仅仅安住修,就会如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般:“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
也就是说,在修学过程中,要从哪一方面对治自己的内心,需要时时根据自己的见解而定。如果当时起心动念太重,即便你非常希望自己的内心能清净,也还是需要依靠观察修来对治这些粗大的烦恼。如果抛弃观察修,仅仅运用安住修,即便临时可以止息粗大的妄念,却很难最终实现心的本性,内心还是会被一切显现所束缚,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对治一切烦恼。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做不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见解没有达到昼夜一如,座上的见解还没有与座下完全融为一体的缘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由于平常轻视观察修的缘故。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妄念是需要断除,但初次不以妄念来成办心的自性,则很难成办涅槃果位。”所以初次修学时,要认识到妄念乃成办解脱之关要,这也是觅心法的重要性。因此,平常修学过程中,这些道理都要清楚知道。
(二)修行要懂得止观交修二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已经修到智慧转为道用阶段了。当然,我们是在完全没有意念造作的前提下树立智慧,如果见解还没有赤裸,有时还需要以意识转为道用作为辅助而造行。我们在讲解修行时,从未说过,前一个次第必须要修学多长时间方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而是要求修行者懂得根据当时的见解来定夺,但无论如何,前面的阶段都绝不能搁置一旁,否则很容易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也就是说,即便能够实现自己让心清静下来的心愿,但可能最多只能得到止息一切妄念的禅定,仅仅安住在无分别状态之中,而这并非是解脱的见解。
无论是在依止汉传佛教修学还是在依止藏传佛教修学,当你进入更一层的见解时,都会提倡修学等持。因此,很多人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但该如何修等持?这需要得到众多的教言,不能以为仅仅止息一切妄念,于无分别状态当中安住就叫等持。
我们在讲解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辨别时讲过第八识阿赖耶识与前五根识的状态。相对而言,前五根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都是一种无念状态,也可以用通常所说的“止息一切妄念”来概括描述。因为第八识和前五根识中,并没有粗大的妄念漂泊,可以止息一切妄念,安住在无分别状态中。虽然从密法的角度而言,第八识和前五根识都称之为遍计无明,还在能所范围之中,但从我们的感觉来说,是无法感受到第八识和前五根识的能所对立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暂时将它称之为“无分别状态”,这样的称呼完全没有什么过失。但如果我们仅仅以此作为标准而修学等持,恐怕永远无法成办解脱。
平常我也遇到过各种修学等持者,有些人说他平常可以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保持一两个小时,期间没有丝毫起心动念。但如果以为仅仅止息一切妄念就能成办解脱,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追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时时以止观交修的方式修学,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三)密宗弟子应具有的特点
我们说过,当前所行的一切都应该遵照原始本具有的状态来行持,所以传讲无上窍诀大圆满时,我们先讲解基,再讲解行道,最后讲解果实。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殊胜就在于:行道中如理如法遵照原始本具有的特点行持,所以得到结果会更快。
虽然下乘派也讲解原始基位如来藏之功德,但行为中很容易成为一种戏论之法,相对大圆满遵照原本具有的特点行持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办果实,圆满原本具有的一切功德,而上下乘不同的特点也在于此上。因此,我们在修学密法过程中,必须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
我们讲解基道果时,讲解过何谓原本具有的如来藏,它具有怎样的功德等等,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也阅读过相关的一些教言。虽然亚青寺每年都在讲解关于顿超的教言——《大圆胜慧》,但《大圆胜慧》对于基的印证较为稀少,而行道和果实的相关内容讲得多一些。
往昔我们也翻译过一本教言,即《普贤智慧界续》。它分为五品: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之状态;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原本具有中,如何形成我们通常所谓的众生);第四品讲解普贤王如来成就的过程(我相信作为密宗弟子,绝不会把普贤王如来当做一个人,因为他是讲解大悲周遍之妙力,所以妙力如何认识本基而成办解脱的过程就是第四品);第五品从不同的立场中讲解果位,即站在自现的角度中讲解本体三身和从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印证游舞三身。
相信很多弟子都已经有这本书,虽然它文字稀少,但道理深奥,值得我们细致阅读,对于我们理解并修学密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阅读《七宝藏》,比如《法界宝藏论》中也讲解过关于“基”的一些内容,而从顿超的角度而言,《胜乘宝藏论》第一卷讲得可能更圆满一些,《句义宝藏论》也讲解一些原始基位的内容。总的来说,平常对基位若有所了解,对于我们以后修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讲解,都要铭记一点:现前我们都还在行道过程之中,因此平常还是要如理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修持,也就是说,平常所修的一切法,都要符合原本具有的特点。而所谓的“原本”讲解的就是如来藏。因此若能如理如法修学,迅速成办解脱就在眼前。
当然,我们也时时站在不同根机的角度宣讲不同的修学方式,并从方便教授和智慧、真实教授中都做了一些印证。真实教授主要讲解直指见解,并不讲解过程。比如我们讲解的《直断要诀》,华智仁波切的《呼唤上师本论》等一系列教言,它并不讲解过程,而是直指见修行果。总的来说,作为密宗弟子应该懂得密宗的特点,即便见解还没有到达很高的地步,但从理论上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四) 共同前行是深入正行的基础
我们最常讲解的就是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甚至有很多弟子因此而心生疑惑:自己是修行密宗的弟子,为什么导师总是讲解共同外前行?
当然,无论讲解什么法门,导师都应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根机而宣讲,否则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虽然书上的教言很殊胜,但如何针对不同的根机,用相应方式修学,还是需要有系统的了解。
从我第一次依止上师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整个依止过程中,就理论而言,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直到内道九乘之巅,从小乘直到密乘之间所有教言,基本都在上师面前得到过传承,并且也有所了解,说自己圆满通达恐怕是一种诳言,但相对确实理解一些。我到亚青寺没几年就辅助上师左右,为弟子们宣讲一些法要,说当时理解很多道理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已经懂得一些道理。在整个修学过程中,从我自己内心来讲,共同外前行对深入后面的修学,更有帮助,意义也更大。
我时时都在想,若没有共同外前行,即便对于其他法义有所理解,但在后面的实际修学过程中,还是会有懈怠、拖延时间等一系列显现。因为作为凡夫,由于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拖延时间以及懈怠,已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比如每天早上起床时,如果内心对共同外前行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见地尚未稳定,这一天基本就处于懈怠之中。即便每次都能把修行当任务而完成,但内心的感受并不会很强。比如修学的同时会想:“我今天先这样吧,明天再说,下个月再说,或明年再说。”或感到自己身体不适以及其他条件不成熟时,也会给自己寻找种种懈怠的理由,期许等到一切违缘都消尽以后再好好修学。这些偷懒懈怠的想法,都是由于缺乏共同前行的缘故而致。
我最初是为一些藏族弟子讲法,讲的也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等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学习不同的理论,并且平常也在做一些修行。由于当时的我还是缺乏共同前行基础的见解,想的最多的是希望自己口才好,讲法能够精彩感人,因此对于教证、理证、文字用法等都很重视,并且在实修过程中,也和很多人一样,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等等,因此实际上,与共同前行的见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遵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持,终于逐渐真正理解到前行的重要,也真正了解自己当前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倘若不能对治调伏自己的内心,平常所谓的修法都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所以,要将自己平常的修法转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正法,必须要配同共同外前行,并且时时都要观想共同外前行。
(五) 绝不能轻视共同前行
相信从书面上而言,没有人看不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这四厌离法的道理,但将它完全纳入心相续中,令自己的内心真正变成四厌离法者,有多少?
我想,平时内心仅仅随着文字而飘动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问问自己,从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天已经过去了,这一年中将身心投入修法的时间有多长?无论你在高原还是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多少时间用在修法之中?
有些可能会觉得,自己长时间待在高原,身处圣地,应该很不错了。但要记住,你的地理位置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所谓的“人在圣地”,是指内心必须时时处于正法之中!我们说过,从共同前行的角度来说,历代传承祖师修行过的地方,有很大的加持力,因此我们称之为圣地,但从原本的角度而言,哪一处不是金刚持所加持的圣地?无论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是郊区还是城市,都是金刚持化现之处。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反观自己,在将身心完全投入正法中做到了多少?如果平常只是身上披着释迦牟尼佛弟子的外衣,内心却时时放逸,就不能叫做缘于正法。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无法令自心趋向于正法,仅仅表面上的身做礼拜、口诵咒语或者在某处闭关修学等一系列善法显现,都不会对解脱有很大的裨益。我们今天探讨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也正在此上。
长时间在高原居住的弟子们都知道,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无论讲解什么法门,都会讲解一遍四厌离法,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四厌离法的重要性。因此仅仅认识到这四句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真正把这些道理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令自己的内心成为四厌离法,才是上师反复讲解它的目的。希望在座弟子,平常对四厌离法还是要重视一些。
记得上师曾经说过,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四厌离法必须要百日修学,方可修学其他法门,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四厌离法的重要性。如今有些弟子按照传统法规,前行修行百日后才开始进入不共同内加行,但是很多弟子由于时代的变化,按照后期传承祖师的传讲风格,将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结合到一起修学。但要记住一点,历代传承祖师如是宣讲的目的是说明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今天没有遵循祖师的法规,专门将共同外前行修学百日,但在修法过程中,绝不能因此轻视前行,而是要更加重视。
(六) 认识梦境虚幻为解脱功德
共同前行不仅仅是理论,还是一个非常客观现实的观察标准。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从早上睁眼直到晚上闭眼睡觉,“我要修法”的这个正念,一天中出现过多少次?反而言之,一天中忘失正念有多少次?而这也恰恰是在告诫我们,共同前行对于初入佛门弟子的重要性。除非你现前所得到的见解已经达到昼夜一如,正念丝毫不会忘失,才能做到座上座下恒时护持,否则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非常困难。
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昨天晚上睡觉无论是有梦还是无梦,能做到多少自在?有些可能觉得自己很自在,因为一夜无梦,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你能记得吗?即便你能认识梦境,但还有一个阶段叫做转变梦境,你能做到么?也就是说,已经知道梦为虚幻,因此在梦中可以转变一切,你做得如何?因此问一下自己,无论是有梦还是无梦,自己是否真能做到自在?
想要在梦境中做到自在,首先要认识它,其次还要转变它。但有些诳言的人会问,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在具有高尚智慧后,于梦中认识梦,岂不是仍旧有起心动念吗?要记住,是否为起心动念,需要根据你的见解来定夺。如果你的见解还是处于意识状态之中,对你而言,就是起心动念,因为智慧是自知自明。但我们说到见解认识的时候,并没有说它是意识还是智慧,但无论是意识还是智慧,正念都永远不能忘失,一旦忘失,内心就只能在无明的状态当中飘泊,被无明所掩盖,最终只能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中度日。
我们再来说梦境。当你晚上做梦的时候,你是否能认识到梦是虚幻的?我相信每个人早上醒来后都能知道前一天晚上的梦是虚幻不实的。虽然无论是按照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分析,还是以大乘缘起性空或者密法执受本体而呈现一切真心的宣讲,我们平时的修法都是在修学万法的本性为空,但现前我们所修出的见解,可以令自己在梦中获得多大的自在?
当然,这些都是修行者的行为,往昔若没有这方面的见解,我们也不会探讨到不变密意相——梦境。如果本来就对眼前看得见的形象没有很好的认识,想要将见解带入梦境、达到自在,是很难做到的。但现在很多弟子无论是修学成熟口诀法、直断,还是修学上师瑜伽,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在长时间的修学过程中,自己出定以及不变密意相——梦境中,呈现了多少功德?这些内容都非常重要。
莲花生大师化身事业洲曾经在一部教言中说过:“若能在短期时间中,七次认识到梦为虚幻的话,于中阴时解脱,不必有丝毫疑惑。”也就是说,在中阴时候能否自在,完全取决于当前所修的法。若现前还做不到,就要更加如理如法精进修学当前所修之法。若能如是造行,见解也会日益增长。
(七) 真正的见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
我们在讲解见解时,有时候会从见解本身的立场讲解;有时会在讲解修行时讲解,比如讲解方便、智慧以及善巧运用等;有时会站在功德方面讲解,比如世间与出世间,相对都是止息一切妄念而安住于无分别状态,但出世间见解具解脱功德,而世间见解不具有解脱功德等。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中讲解见解,就好像在描述一个人时,有时从正面描述他的长相,有时从侧面描述他的样子……但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得清楚全面。因为,真正的见解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单调性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在见解方面的一些感受,可以用“明空不二”、“便智双运”、“体用一如”等名词来描述。但我们也说过,这样的名词世间见解也具有。比如在闷厥状态中,相对来说,意识并不是非常炽盛,但还是有能所二取对立。如《如意宝藏论》等论典中都讲过,无色界天的众生也会手捧莲花来听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而很多人会觉得疑惑,无色界天讲解的是一种状态,是无色的,为什么还能手捧莲花去听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因为他们还是在遍计无明的范围中,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有能所二取。
因此,我们在树立见解时,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中理解。如果以自己为标准要求所有人,就会大错特错。比如你的头很大,难道头比你小的就不能叫人了吗?如果你的个子很矮,或者长得很胖,难道长得比你高或者比你瘦的人就不能称作人了吗?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作为标准。
同样,无论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还是前五根识、第六识或第七识,都是在能所范围当中,也都称之为遍计无明。我们从感觉的角度来说,将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识称之为有念,而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则叫做无念,这只是从我们自身的感觉中树立,但无念也仍旧在能所二取的范围中。因此,无色界天的众生手捧莲花来听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并没有什么过错。要记住,我们所谓的“无念”,是相对于有念的角度而树立的。比如三个人高矮不同,我们对个子最矮的人说,中等个子的这个人也很高,而这样的树立并没有任何过错。我相信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能理解。
因此,仅仅看到自己见解某方面的一些状态特征,就认定自己的见解如何,甚至已经到达见道,并不合理,它还需要配合修行、行为、果实等一系列条件圆满成熟。
所以,见解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分开理解。如同往昔一位高僧大德所做的比喻:“今天出的太阳,明天才呈现光明,世间会有这样奇特的事情吗?”不会,因为伴随着真正的太阳出现的,必定有光和热,除非是你画了一个假的太阳。也就是说,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是整体的。
(八) 真正的见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
平常我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甚至很多都自称自己为登地菩萨乃至八地菩萨等等。从某个角度而言,名称当然重要,否则历代传承祖师也不会为见地树立五道十地的名称。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名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真正具备这样的真理。
有时候很多人在印证见解的时候,仅仅从见解的角度,认为自己在安住过程中能止息一切妄念,在明空不二当中,所以已经开悟了。当然,我们平常印证见解也是以“明空不二”这样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性,但这只是其中一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讲解其他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见道,它并不仅仅是有见解这一面,还有修行、行为、果实等多方面内容,因为真正的见解是一个整体。
比如我们平常在讲解功德时会说,虽然暂时还感受不到很高的见解,但如果能对治烦恼,即便时间短暂,你的见解功德也已经呈现,并且在正法之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日益增上,这就是具有见解的标准。
有些可能会觉得,自己平常也会具有这样的见解,但时间很短。我想,这一点非常正常。我们说见道开悟时,见解也是一刹那呈现,时间非常短暂,但对现前的我们而言,一方面当然要在乎安住时间的长短,但最重要的是安住的质量。
如果安住只是单纯的寂止,时间再长也不过如此。因为世间禅定中,色界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而无色界天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也就是说,仅仅安住于寂止无念状态,即便暂时可以压制一切烦恼,安住时间非常长久,于解脱也无有裨益,一旦因缘和合,仍旧会漂泊轮回。要记住,我们现前所寻求的是胜观,即便这样的时间只有短短一瞬,它的利刃也足以消除一切贪嗔痴烦恼怨敌。虽然看起来时间很短,但力量却非常强大。
我经常听说很多汉族弟子一闭关就会出现精神不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也常常说,只要遵循正法修持,永远不会产生像这样的结果。但如果不遵照正法而修成偏邪,产生这样的结果,就非常正常。所以希望在座的弟子们,平常也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不要单纯将见解理解为一种状态,一种感觉。唯有如此,才永远不会有错误的时候。
(九) 依教奉行方能改正过患
我常常告诫很多弟子,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首先必须要做好人,将自己完全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中再开始修法。因为一旦内心有所偏邪,即便修学的是很深奥的法,恐怕也只是为一个对境树立一个对立面,这种对立,既无法消尽要对治的烦恼,反而会让业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如果能让自己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中再开始修学,相信你决定是一个大修行者。
无论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还是历代传承祖师都一再告诫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由于已经懂得守持戒律的缘故,即便平常行持的善法看上去多么微小,也是一百个善人无法比拟的。当然,这是站在非常正直的角度讲解的。所以,平常要将这些道理铭记于心,并且在日常修行过程中,尽量往这方面去努力。
另一方面,一个人是否能改变自己的不足,也完全取决于他对导师的信心有多么大。如果对导师信心非常大,无论你的身上有多么大的业障,有多少不正常的显现,都可以在一瞬间得到改变。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就曾经讲过类似的一个公案。
在往昔特殊年代,虽然昌根阿瑞仁波切并没有很多资产,但由于名声太大的缘故,还是成为了很多人的批斗目标。当时我们的上师时时刻刻守护在昌根阿瑞仁波切身边,不知不觉中就患上了心脏病。但上师说他自己那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一心一意护持昌根阿瑞仁波切。每当开会或者和工作组谈话时,上师在其他人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第一个举手发言,发言内容都是他的导师有多么正直,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好等内容。
有一天,昌根阿瑞仁波切把喇嘛仁波切叫到身边告诉他:“经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你已经患上心脏病。”上师说,当时他并没有发现自己有心脏病,就是感觉话比平时多了一些。但昌根阿瑞仁波切告诉他:“从今天开始必须记住我的话,你已经得了心脏病,因此从今天开始,无论是聚众还是独处,都要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你患有心脏病,所以说话必须要谨慎,不能如往昔一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那天开始,上师就牢牢记住这个教言,并且每次在说话前,第一念都会想到导师的嘱咐。如是调伏自心,一段时间以后上师认识到,以前由于太紧张的缘故,真的是有心脏病。但随着一段时间慢慢调整以后,身体又逐渐舒适起来。
从这个公案就能知道,能否调伏一个人的不足之处,无论需要调整的是行为、言语还是思想,一切都取决于这个人对所依止导师的信心。一旦能遵循导师的教言,相信无论你有多少业障,平常有多么不正常,通过导师一两句话,就能改变一切。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