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0-16

创建日期:2022-07-21

  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0-16

  (十) 坚定信心依教奉行

  一个人无论正直还是不正直,往往都会站在自己以为的最正确立场中去看待一切,这样一来,自己很多不正确的地方就难以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依止一位具德导师,来打破我们的自以为是。依止导师前,我们先要观察好自己所依止的这位导师,一旦自己对导师生起坚定之信心,觉得这位导师就是自己今生唯一之依处,以后无论这位导师如何宣讲,都必须如实接受,绝不打折!

  以前亚青寺有一位汉族弟子,可能是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一段时间后身体孱弱,时不时出现一些幻听幻觉。每到晚上两三点时就跑到我的院子外面喊我:“我今天好像又不对头了。”但当时他对我很有信心,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就逐渐变得很正直。

  我们这么讲解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想要消尽烦恼,一方面取决于导师的功德,但另一方面还是在于个人对导师的信心。现前我们作为修行者,由于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必须要跟随一位具德、有圆满修学经验的导师而修学。因为只有圆满的导师知道如何引导弟子对治烦恼,所以在选择好自己的导师后,就要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若能如是修学,烦恼消尽近在眼前。

  我也常常接到很多电话,抱怨这段时间被非人或其他所控制,所以夜不成寐,身体衰弱等等。一旦我给他稍作分析讲解,他就会反驳说:“上师,你真没有体会到我的感觉,我决定是被控制了。并不像你说的,不去想这件事情,按照平常调整的方式就能调整得了的。”如果你这么认为,就说明你对上师的信心还非常不够。

  我们知道西方的催眠术是否能催眠成功,取决于被催眠者的意志力。催眠师让你放松,你就要按照他的要求放松,一旦将身心完全托付给催眠师,他就完全可以将你催眠。如果你的意志力比较强,催眠师说东你就想西,完全不按要求来,别说一个催眠师,恐怕一百个催眠师同时催眠你,也无法成功。讲解这个比喻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该需要坚持意志的地方,就需要保持坚强的意志。但有时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意志放下,将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时,就需要放下,而这也是信心的一种表现。

  比如很多人问我“附体”的问题,虽然总的来说男众女众都有这样的问题,但相对来说,女众有这样问题的更多。因为相对而言,女众的意志力更为薄弱,尤其当她有信仰的时候,很容易被束缚。也就是说,因为她意志力相对薄弱的缘故,顺着自己的感觉一路发展,最后形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显现,有各种幻听幻觉等。

  所以我们也常常讲解,什么叫智慧?该紧的时候要紧、该松的时候要学会放松;该有意志力的时候必须得有意志力,而该把意志力放下,将身心托付给导师时就要懂得放下。这就叫智慧,这就叫善巧。若懂得这一系列道理,即便我们的烦恼有多么沉重,出现什么样的违缘,由于对导师有信心的缘故,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所以这些道理都要铭记于心。

  (十一)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一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若一生能遇到具有宿缘的上师,今生就能成办解脱,此乃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上师还告诉我们,他在一生当中是如何依止导师并且依教奉行而最终成办功德的,以及若不遵循导师的教言,随顺自己无始以来业及烦恼而漂泊,最终会变成怎样的结局。

  我们以上也讲解了如何从“敬信、慈悲和智慧极微小”的角度中了解自己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有多么沉重。有很多人都说自己业及烦恼很沉重,而我们也说过,信心不坚定、不平等,慈悲心偏袒不平等,智慧薄弱等一系列显现正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因此,我们今天行持一系列善法法门的目的就是为了令敬信平等、慈悲心圆满,以及令自己的智慧广大。若还是随顺往昔的显现而漂泊,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就会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应该随学上师,坚定信心,依教奉行,解脱就近在眼前。

  以上是前面所讲解的内容,接下去讲解今天的内容。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

  我先问问在座弟子,无论年龄大还是小,请问无常在谁面前不曾平等过?它不会因为你年龄小而远离,也不会因为你年龄大而接近你,让你今天就一定会面临无常。无常,在每个人面前都平等,但谁也不知道它会何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不妨在今天晚上入睡前将头放在枕头上细致想想:今天可以高枕无忧地入睡,明天也许能幸运地睁眼抬头,但总有一天,当自己把头放在枕头上以后,就再也起不来了。每个人都决定会有这么一天,但这一天是什么时候到来?可能是明天,可能是下个月,也可能是明年……若非要个准确的时间,五十年之内,在座所有的弟子都会遇到,所以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

  我们常常讲解观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因为内心若不能时时与正法相联,必定会产生一些反面的想法——虽然珍宝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了,但总觉得自己可能不会马上无常,它离自己还很遥远。但你有什么把握认为自己距离无常还很遥远?若细致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你为自己寻找的种种原因,恐怕都不成立。

  比如今天你问别人,明天早上他是否还在世上,可能很多人会回答你,他明天决定还会在世上,因为他现在还很年轻,并且身体健康。但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

  我们说过,以为年龄小就不会死亡的观点是不成立的。环顾周围,我们身边有多少亲朋好友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就已经不在了。亚青寺边上的尸陀林里,每天又有多少死人被送去天葬?每一个去过的人都可以看得到,其中有很多就是年轻人。这充分地告诫我们,年轻,不是一定不死的理由。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就可以知道,年轻人也一样会呈现无常。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由于年轻的缘故,明天一定可以在世上。

  同样,以为自己现在没有得绝症,所以不会死的理由也不成立。单纯从绝症角度来说,虽然今天没有得绝症,但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患上绝症?下个月会不会患上绝症?这一点,谁都不敢保证。那些罹患绝症的人,也不是先天就带着绝症来到这个世界的,都是后天才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前谁也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一定不会产生这样的病因。谁都没有把握这么认为。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最终夺走我们性命的也不一定仅仅是绝症。我们平常也看到很多报道,有些人是被雷劈死的,有些人是饮食中毒而亡,有些人在走路时不小心跌倒而遭遇不测等等。由此可知,死缘众多,最终夺走我们生命的不一定都是绝症。

  有一次过节前,我在汉地看见一辆小客车和大货车相撞的车祸现场,小客车上的人全都死亡了,场面惨不忍睹。但我相信小客车上的人早上出门时都不会相信那天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他们没有绝症,也很年轻,如果早上有人告诉他们:“你年轻,不一定不死;今天你没有绝症,也不一定不死。”恐怕他们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但无常就是这样恐怖,在他们没想到的时候,降临到他们的身边。最终夺走他们年轻生命的不是绝症也不是衰老,而是车祸。

  所以我们平常要经常以此为鉴,时时观想无常。我们为自己寻找的任何不会死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我们决定都会死亡,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

  (十二)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二

  很多人每天没日没夜地追求世间琐事,但最终得到了什么?最终都只是一场空而已,什么都带不走。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无论自己今生的事业有多么广大,对自己也起不了丝毫之作用。因此,我们要时时记住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当一切条件稍微具备的时候,想得最多的不应该是怎样继续发展世间财富,而是自己该怎样精进修法。”

  我们说过,无论你现前做得有多好或有多不好,五十年以内一切都会结束,此后一切都不属于自己,这是特定的事。也许现前你名下的财产被别人抢走了,你觉得必须要夺回来,并且因此产生种种家庭矛盾;或者觉得自己在从事事业的过程中,天天都处于这样那样的烦恼之中,所以要努力解决这一系列烦恼……但即便你做得非常完美,五十年之后,一切都结束了。无论是你贪执着的财产还是身边其他的一切,都不再属于你。因此,在我们现在条件稍微具备时,要多想想该如何修法,如何在面对无常时,令自心获得自在。

  我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老年人才即将趋入命终,年轻人还有大把光阴。要记住,无论年龄长幼,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身旁。每当我有一些懈怠的时候,就会回忆起初次到亚青寺的情景。那时我接触的人不多,走得近一些的主要是身边的一些活佛,他们有很多与我同岁,甚至比我年轻,但其中也有很多已经不在世上了。从这些角度中就能理解,无常真的随时会降临到自己身边,所以我们今天就应该精进修法,绝不能再懈怠拖延。

  有时候我也在想,仅仅是我的家族之中,我的父亲、母亲、大姨妈、二姨妈以及舅舅和身边的一些弟弟们,已经走了四五个人,其中有我的长辈,也有比我小的晚辈。所以,我们没有一点点理由认为自己还不会死亡。

  希望在座的弟子也能时时观想无常。一旦能与无常之念时时相伴,相信你也会与正法时时不相离,因为你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修法,而不会再时时计较所获世间利益的大小。你已经知道,五十年之后,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对自己有丝毫利益。

  我们也要时时反问自己,自进入佛门至今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期间多多少少做过一些善行,无论是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还是身做礼拜,或者去各地朝拜神山,口中念诵不同的咒语、经文仪轨以及调伏内心等,我们都做了不少,但不做的时间又有多少?从今天早上睁眼抬头直到此时此刻,身心完全与正法相和合的时间有多长?我们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个小时,请问二十四个小时中,自身与正法完全契合的时间占多少?而身心与正法隔离的懈怠时间又有多长?从中就能知道自己现前共同前行的基础做得如何,是否扎实。所以,共同前行绝不能搁置一旁。

  当然,也有很多人都在追求高尚的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但若没有前面的基础,后面的法再深奥,也永远不会有实现之日。因为实现见修行果必须伴随信心和精进,而信心和精进的前提就是四厌离法。倘若没有四厌离法,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也只是空耗度日,因为你已经完全忘失该如何运用所理解的道理。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行善的功德,也知道如何行善,但扪心自问,自己真正行善的时间有多长?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给自己寻找种种理由和借口,将正事搁置一旁,转而去追寻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这正是忘失共同前行的缘故所致,因此为了防止产生这样的过失,共同前行绝不能忘失,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三) 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 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一

  【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

  仔细想想,真是如此。我们常常口口声声地说,诸佛菩萨多么有功德,但这些功德体现在哪里?功德应该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我们张口闭口要追求功德,平常又肯为此花多少时间?恐怕大多数时间还是在懈怠放逸之中,自然追求功德也只是沦为口头禅而已。

  往昔我在上师身边的时候跟上师说,如果不是像上师这样的具有功德者,真无法传讲大圆满。因为没有真实功德者传讲,只能依靠想象力,说“如果这样做,就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不能展示真正的功德。这样说,并非大圆满不能在我们面前呈现功德,而是由于我们平常太过放逸懈怠,肆意拖延时间所致。倘若你能真正依教奉行,解脱离你真不遥远,但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就只能沦为如今这般显现。

  如何才能在今生余下的时间里令自己更加精进?唯有共同前行,尤其时时观想无常。米拉日巴尊者曾经说过:“我因为怕死而进入佛门。”相信长时间观想无常的人,都知道为了临终能够生死自在而会进入佛门。帕当巴尊者也说过:“若心相续中生起无常之念,初为进入正法之因,中为精进之鞭,最终能获得光明之法身。”

  一切都来自于观修无常,我也希望在座的弟子不要将共同前行搁置一旁,反而时时用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词句描述自以为是的种种见解。当然,适当了解一些非常必要,因为闻思是修行者的装饰,但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只是口中说说,是无法调伏自己的内心的,所以,将基础扎实才是最重要的修法。

  上师在这里讲解“此生放逸懈怠中耗尽,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现前的自己对临终和未来有多大的把握?我们反复讲解,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如果今天就面临死亡,你有多大的把握去面对?只有这样细致深入思考,才会更加精进修法。

  我讲过很多遍关于我奶妈去世的例子。这么讲解并非是在宣扬我自己的功德,而是告诉大家,当我在四五岁时,由于奶妈去世的缘故而独自一人爬到村庄背后的山上认真地想,总有一天,我自己的父母也会去世,那时我该如何面对这件事情?可能小时候这样的无常观也是我后面进入佛门因缘之一,但直到今天我也一样在想:“如果今天无常就降临到我的身边,我有什么把握去面对这件事?”这不仅仅是聚众时如此观想,夜深人静时还会想得更多。最初观想时,内心会有恐惧感,一想到今天可能死亡就会非常紧张,也往往因此而失眠,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有时为了避免天天失眠,拖垮身体,不得不暂时将这样的观修搁置一旁。但这也充分地说明,自己还是需要精进修法,因为面对无常的降临,自己并没有把握。当然,并不是说现在的我有多大的把握,但由于时时都在想无常的缘故,相对以前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座的弟子平常是否也在如是观修?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虽然也会如此观想,但由于现前对解脱还没有很大的把握,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观想会影响睡眠,增添一个失眠的烦恼,所以平常并不怎么观想。必须要去观想,如果不去观想,就会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而将修法搁置一旁,最终变成颂词所讲解般“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所以,为了要筹备未来的资粮,必须将前面的条件都做好,必须如此!

  (十四) 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 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二

  我们说过,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就是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因此,在讲解未来的资粮之时,就要先从今生开始做起。正是由于平常积资净障的缘故,现实生活中并不会被很多烦恼所束缚,反而具有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等显现,这些就是我们长时间修行所筹备的资粮。

  很多人有一些偏邪思想,认为信仰佛教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要记住,财富并不仅仅是指金银珠宝,如果内心的财富资粮不圆满,仅具外在的资粮,心中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是说,若内心的资粮不具备,无论拥有多少财富,相对而言,他还是这个世界上最穷的人,因为他始终觉得得到的还不够多,想要得更多。比如对于没有财富的人来说,一旦有十就想要百,而有百的人就会想一千,有千想万,因为内心总是渴望得到更多,所以从自身而言,具有这样想法的人,永远是最贫穷的人。

  我们平常讲解积资净障,就是讲解所谓资粮,不仅仅是具有多少财富,而是指内心清净时,外面的财富也会同时圆满。正如禅宗所言“若人识得心(当自性赤裸时),大地无寸土”。想要如历代传承祖师般,自在地将土石变金银,就必须具有圆满内心资粮这个前提。

  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已经筹备好了未来道上的资粮?正如我们往昔所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积资净障的缘故,生活不再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无常降临身边时,能自在了脱生死;未来能时时自由自在,并在自在中成办解脱,这就是未来道上的资粮。反观自己,筹备了多少?

  当然我们都会说,自己现在还没死,怎么知道资粮是否已经圆满?正如我们以上所说,平常要多观无常,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你身边,彼时你的内心能有几分自在,就能知道自己最终是否能自在了脱生死。于现实生活中观察自己未来道上的资粮筹备多少,就反观自己生活中的烦恼是否有所减轻,性格是否有所改善?这就是我们所积累的资粮。

  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从今天开始自在得解脱、成办快乐,但现前做到了多少?我常常告诫很多弟子,当自己心情平和时,人人都觉得自己像一尊菩萨,信心很大,慈悲心也很不错,可是一旦烦恼生起,就无法控制自己。这充分告诫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在烦恼产生的瞬间就去调伏。如果当下随顺烦恼而飘动,说明他的习气烦恼仍然非常沉重。即便没有进入佛门者,试问心情好时谁不像菩萨?但我们现前需要做到的是,在烦恼产生的这一时刻,就要提起正念。能否做到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若能如是观想的话,相信调伏内心并不遥远,时时都在调伏之中。

  希望在座弟子,平时也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当然,我相信如今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条件,行持种种善法。比如有的人正在修加行积资净障,有的已经在修学正行,但无论从事怎样的善行,都要尽量往这方面发展。而让一切资粮能够迅速圆满的,就是共同外前行。

  我们今天课上讲得最多的就是共同外前行。想要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共同外前行,就看看自己每天的生活是趋向于修法还是趋向于懈怠,而不要仅仅看自己懂了多少理论。你懂很多道理,可能是平常看书看得比较多,也可能是背诵了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及理证,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就是你的功德。如同乞丐评说富贵人家中的财富一般,即便这个乞丐记忆力不错,知道很多,也无法改变他乞丐的身份。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乞丐,而是要成为富贵者,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改变自己。当你由乞丐变成富贵者的时候,自己也就具有了功德。想要如是改变,就要从零开始,而从零开始的推动之力就是共同外前行。这也是我们今天讲解这么多共同外前行内容的原因。

  很多人觉得自己对共同外前行已经很了解了,因为已经看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等等,甚至汉传佛教中关于前行的要旨也看过不少,所以这方面自己应该已经很懂了。不一定,可能你一点都不懂。我们所谓懂与不懂,就看看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的时间有多少?从中就能知道自己对共同外前行究竟懂得多少。

  可能有些会觉得,书面上的内容自己已经懂了。但这些内容不用你去懂,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了这些道理这些书,如今它不需要你翻译,也不需要你重复。现前要做的,就是将书面的文字纳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令自心成为这本书,这才是我们看书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打开书本,照本宣科念诵上面的字字句句,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做,除了说明你小的时候上过学、认识字以外,其他什么都说明不了。

  (十五) 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 发心回向发愿莫忘失

  【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发心回向发愿莫忘失

  上师讲解,由于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无法时时观想无常,因此今生仍旧处于懈怠、放逸以及拖延时间之中,未来道上的资粮尚未筹备,如今你我之间由于往昔的善缘而聚集一处,发心回向以及发愿都不要忘失,要多为我想想。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时时都不能忘记上师。

  我们能否得到上师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我们说过,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无论你是否有信心,上师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都周遍圆满,但倘若你没有信心,无论上师的加持有多大,你也无法感受到些许。

  我们平常在修行过程中都会发愿“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其中不仅包括我们的亲人,也包括我们的怨敌以及完全陌生的一切众生,当我们圆满成熟心性度化众生时,就会如同我们所发的愿一般,平等加持一切众生。而上师是圆满者,因此平常也在平等加持一切众生。

  既然如此,为何有些人觉得得到加持,有些人没有感受到加持?比如惠能大师在五祖前得到加持成办解脱,历代传承祖师亦复如是,而我们在座所有弟子,也都在导师面前或多或少得到过加持,为何还没有获得解脱?难道是上师有偏袒之心,加持厚此薄彼吗?当然不是。

  从大乘教法的角度来说,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因此一个圆满成熟者为众生做事业时也是平等无二的。无论你与他有多深厚的因缘,他也不会因此而为你多做一些加持,一切加持都周遍平等。但为何有些感受得到,有些感受不到?因为信心不同。

  比如我们在一个空无一物的封闭房间里,只留一扇门,外面由于导师的加持,堆满各种金银珠宝,自己能拿多少进来,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手。如果你把门打开,从外面能拿多少就有多少。但如果一直紧闭房门,不肯伸手去拿,即便金银珠宝就在你的门口,你也永远只能当一个贫穷的乞丐。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同样一个道理,无论你是天天诽谤诸佛菩萨还是天天赞叹诸佛菩萨,他们赐予众生的加持平等无二,不会因为对他的信心有无而厚此薄彼。但由于诽谤者与赞叹者的心态不同,前者无信心,后者有信心,因此诽谤者暂时无法得救。就如同以上所讲解的例子一般,自己的心房能打开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加持。如果你只将心房开启小小一丝缝隙,就只能得到一丝加持的阳光;但如果你能将心门完全敞开,一切加持都会融入你的内心,所以能否得到加持,完全取决于信心。

  再举个例子。有些人说,从某位导师这里得到甘露丸,一段时间以后,不仅香味久久不散,还出现甘露丸长大长多的神奇示现。但对有些人而言,别说是甘露丸长大,不变小就谢天谢地了。同样的甘露丸,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显现?原因还是信心。甘露丸度化众生平等无二,但由于你的信心大小才产生了不同的显现,所以一切都源于信心。只要有信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赐予加持;而没信心者,如同将自己的心门关闭一般,无论外面多么光明闪耀,自心永远暗如长夜。而一切差异,都源于自己的信心。

  因此,上师在此处讲解,“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就是说我们都本具有如来藏,在光明境界平等无别,如今彼此相遇,说明彼此具有宿世善缘。若能时时发愿回向,成办解脱近在眼前。这些都永远不能忘失,要时时铭记于心。

  (十六)结语

  【心中珍视吾之殊胜子,为酬汝请如是略宣述。

  虽然此处上师说是因为某位弟子的祈请而针对他的宣说,但在听闻过程当中,只要是对上师心生敬信者,都是上师的殊胜弟子,也就是在为我们宣讲。

  【此生乃至生生世世代,吾等永不分离享法乐,愿成大恩上师之眷属。】

  只要我们对上师有信心,并遵循导师教言如理如法修学,则成办见解、未来往生到上师的刹土,成为上师的眷属,如同往昔一般和上师时时刻刻在一起,就近在眼前。

  我们常常说要与上师结缘,但如何理解结缘?结缘有两种:一种叫世俗结缘,一种叫圣者结缘。世俗结缘是靠财富与上师结缘,比如通过供养上师财物与上师结缘,相对也可以称为共同结缘。但现前我们要做到以圣者结缘的方式与导师结缘,也就是用心行方式与上师结缘,时时不离上师,即遵循我们平常所讲解的《上师瑜伽导修》修学上师瑜伽。若能如是修学,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赤裸见解,成为上师的眷属,并时时与上师无别。

  因此,希望在座弟子,平常无论每天修什么法,都绝不能将上师瑜伽搁置一旁。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可能感觉自己一天只念诵了一遍上师瑜伽,但没有关系,在《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也有广式和略式的上师瑜伽,因此,平时第二座、第三座也可以遵循这些仪轨去行持。总的来说,每次修法都要像我们平常讲解的上师瑜伽导修般修学。

  【老乞无有戒行堪布名,如若能有少许之善法,如大佛子圣士何发心,愿能如是速疾得成办,赐予娘拉尼可之教言矣!

  上师此处以谦虚的方式称自己因为戒律不清净,所以无法担当堪布的名称。所谓“堪布”,就是指戒律非常清净并且精通三藏者。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教言内容。希望大家平常能多阅读一些,若能对这些教言心生敬信,将它全部背诵下来,成为自己以后修行以及为他人讲解教证的根据,则更为善妙。但无论如何,平时都要尽量多多阅读。

  我也常常和弟子们说,现在宣讲佛法者比比皆是,但我们如何辨别这些讲法内容是否属于正法?就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为依据,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继承传承者,因此就可以我们上师的教言为依据。这样一来,不仅是在自己修学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而且平常为他人宣讲过程中,也能讲出正法的一些要点。因为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作为依据,永远不会有错误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讲法只是按照字面意思为大家做一个解释,恐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我相信大家听法的真正目的,还是希望通过闻思这些教言,对自己的修行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讲法时,我也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些解释,我想这样可能也对弟子们更有利益。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如今对汉传佛教信众而言,缺的并不是书,而是一位真正能为弟子们宣讲如何行持教言的导师,所以平时我也是尽量多从这些方面做一些讲解,这也符合我们上师的教言。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5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