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35课1-10
第三十五课: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
(一)修学密法需要具备三个要点
我们最近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教言过程中,讲得最多的是,在平常修学成熟口诀法过程中,如何以观察修和安住修去修学。相信在座弟子中,大部分都在依据亚青寺的传承修学,但在修行过程中,即便对相关道理已经理解不少,或者在修学过程中也已经赤裸不少见解,但相对而言,还是有很多疑问,有无法突破的一些地方。而这也是我们今天继续从修行角度中讲解,平常如何在安住过程中安住的目的。
我们说过,作为密宗的弟子,修行要具备三个要点:方便、智慧和善巧。这三点非常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若是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会在修行过程中产生障碍。
如果在修学过程中,仅仅做到通达方便却不具备智慧,即便能在修行过程中积累一些资粮,但想要迅速成办解脱,就会很困难。因为我们在讲解关于密宗基道果时说过,如果不清楚原始本具有的特点,就无法在行为中做到如理如法地修行,最终将很难获得成就。也就是说,即便在方便这点上,你做得多么充足,但由于缺乏智慧的原因,最终还是很难迅速成办解脱。
如果是光具智慧而不具方便又会如何?历代传承祖师曾经说过:“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也就是说,即便在修学过程中,能将禅定修得多好,甚至完全达到了自己的心愿,但最终很有可能只是得到世间禅定,而与解脱无关,这就是由于缺乏方便的缘故所致。
若是缺乏善巧,就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平常修行过程中能做到几分通达方便,也知道一些智慧,但倘若做得不够善巧,即便最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只能得到世间禅定而非出世间见解。
由此可知,以上三个要点都非常重要,平常修行过程中绝不能轻视。我们都会说自己所修的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既然知道自己修学的是这样的法门,就必须要遵照这个法门的特点而修学。否则,仅仅口中说着这个名称,却无法在做的过程中如理运用,恐怕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很难与大圆满相契合。因此,上面这三个要点的重要性必须铭记心中。
(二) 平静状态非真正禅定见解
常常有很多出家众以及居士在探讨见解时,有这样的疑惑:有些显现多年以前就已经具有,但为何直到现在都无法突破?要记住,如果仅仅依靠禅定而禅定,不配同其他方便法,则很难有所突破,更进一层。
我们在讲解成熟口诀法时,不仅会从智慧的角度中讲解寂止与胜观,还会从方便的角度讲解三种对治烦恼的方便。在讲解上师瑜伽时我们说过,根据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可以将对治烦恼之方便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在实际修持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不同的见解以及烦恼起现的不同程度而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这些称之为善巧运用。无论你现前具有多高的见解,想要突破以往而达到更高的见解,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方便法都非常重要。如果将我们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方便搁置一旁,自己想怎么修就怎么修,你的境界不但不会进步,还会往下堕落。
很多弟子将“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作为他们一贯的禅修方法。但当你把心安住于平静状态的“平静”时,“平静”已成为了你所缘的对境。即便当时自认为感觉有多么清明,实际上仍旧没有离开有相定的范畴。
讲解有相定时,对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而言,所缘境可能是皈依境,对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而言,佛像、文字及五方佛的标志等是你所缘的对境。同样,如今在安住过程中,你将心安住在所谓的平静状态中,“平静”就成为了所缘的对境,仍旧没有离开有相定的范畴。即便你用其他的名称描述代替,你的禅定见解也仍旧没有突破有相定。
(三) 如理如法地修学方能成办解脱
我们讲解平静状态时说过,要做到松紧适度,既不过于紧张,也不过于松缓,在修行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自然。讲解明空不二时,我们也说过,见解既不偏重于空性也不偏重于明分,即为平静之状态。我相信,第一次听到这些道理时,可能只能做到提起这样的念头并继续配同着修法。但要记住,在实际修持过程中,不能仅仅随顺这个念而飘动,否则,你的禅定就只能永远落在有相定的范围之中。
我们说过,在修行过程中将心安住于平静状态时,会出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而这里所谓的“清明之状态”包括两个条件,即明分与空分。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安住过程中,眼前呈现的相、耳边听见的声音和意识都了了分明,就说明你的明分提得不错。
但空分要如何观察?如果仅仅认为内心没有起心动念的状态就是空分的话,恐怕这样的想法还要再仔细斟酌一下。如果仅仅将空分理解为不动的内心,闷厥和酣睡状态中的无念难道能算是证悟到空性了么?比如有小孩子在老年痴呆症患者面前玩耍,虽然这位老年人的五根没有被遮止,眼睛也看得见玩耍的小孩,但眼前的一切形象变化都无法影响到他的内心,因为从他心识的角度当而言,他的内心并没有产生动摇。如果这种不动摇自心也能叫做认识空分的话,老年痴呆症患者也能算证悟到空分了么?因此,在座的弟子平常修行过程要做得细致一点,不能仅仅认为修行要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并且只偏重明分,而将空分搁置一旁。
可能有很多信众会问,该如何修学空分?对上等根机者而言,在明空双运的当下就能真正感受到空分。但同时也要知道,上等根机并非人人具备。纵观历史,无论是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还是本传承的历代传承祖师,当下开悟者有多少;汉传佛教中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宗,能够做到当下开悟的传承祖师又有几人?寥若晨星,甚为稀有!由此可知,作为次第根机者在平常修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次第而行,方能成办解脱。
修行时是侧重于观察修还是安住修,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个人的见解来定夺。尤其要记住,绝不能将观察修搁置一旁!正是由于平常观察修过于草率,时间不够充分,感受渺小的缘故,才会在后期修学明空不二时,无法赤裸了义之见解。因此,按照次第修学非常重要,除非你的见解已经完全超越因果,否则前面的阶段非常必要,绝不能忽视。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是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者,修学的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难道还需要起心动念吗?要记住,大圆满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它不需要起心动念。但至于你是否需要起心动念,就要根据你的见解和根机来定夺。
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问他的上师:“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依见而修之法,但如今很多修行者不能当下开悟,所以不得不依靠修行来成办见解,这该如何?”昌根阿瑞仁波切回复说,往昔他也问过堪布昂琼类似的问题,堪布昂琼的回答是:“真实教授中是依见而修,但从根机而论,法必须与个人的根机相应。”也就是说,对次第根机者而言,依靠修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方便教授)而成办见解是没办法的办法,不得不这么做。此时,绝不能拿着一些词句标榜自己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者,故而绝不能起心动念。如果这样想,就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平常必须精通这些理论。理论上一旦精通,相信修行过程中,你也会做得非常圆满。
正如我们以上所言,何时需要观察修,何时需要安住修,要根据个人的见解以及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若能如是如理如法修学,即便当前的禅定见解有多么不了义,相信了义的见解距离你也不再遥远,因为前面的一系列方便法你都做得非常圆满。相反,仅仅是自己内心中希望自己能达到更高的见解,而前面的一系列方便法却做得不圆满,无论再修学十年、百年,恐怕也不会有任何进展。希望在座的弟子在平常修行过程中,要做到如理如法修学,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 理解佛法的三个阶段一
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还是安住调伏妄念,要根机自己的见解而定。但即便你已经求到安住调伏妄念,即智慧转为道用,只要见解还没到相应的地步,就不得不时时将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方便作为修行的辅助。
比如按照成熟口诀法的次第,整个修学过程可以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即便后面智慧转为道用的法你已经求完,但要记住的是,由于你的见解并没有随顺所求的法而圆满的缘故,前面所宣讲的一系列法要还是要时时提起运用。
我听到有很多弟子说,他已经学过《大圆胜慧》,看过《句义宝藏论》,阅读过《六中阴教授》,甚至法性中阴以及禅定中阴也都已经学习了。但你所谓的“学”,恐怕并不是你真正已经证悟到的这些见解,因为学和证完全是两个概念。学来自于文字上的解释,通过思维推理而对见解有所认识,真正证悟到文字所描述的见解并非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我们通常将对法的了解分为三个层次: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了知阶段,主要来自于文字的解释及导师的讲解,以此为缘而对该法有所认识时即为了知阶段。就如同我们在口渴的时候,知道水可以解渴,并且一定是淡水,这样的理解就叫了知阶段。但对于解决口渴本身而言,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去喝水。也就是说,将认识到淡水可以解渴作为喝水的前行,意义非常广大,但对解渴本身而言,并没有起到作用。因此在了知阶段可以认清相关的道理,但对反观自心,当下消尽烦恼而呈现一系列功德可能并不会有很大的作用。
何谓觉受阶段或观照阶段?通过前面了知阶段知道淡水可以解渴,并且也品尝到了一滴水,感觉到确实如此,较前面了知阶段而言,体会更为丰富,因为你已经真正尝到水的味道。但由于只喝了一滴水,虽然有所体会,仍旧无法彻底解渴。也就是说,当对一件事情有所了知之以后,会有一点点感受,而这个感受来自于实修,因此从修行的角度而言,当你有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就称之为觉受状态。
但相对而言,无论是了知还是觉受,见解仍旧不稳定。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智悲光尊者曰:“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觉受犹如烟雾易消散。”由于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缘故,穿打补丁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往昔我们衣服上有个洞的时候,就会在衣服还没有完全破掉前打一个补丁,可一旦打补丁的线脱落,补丁就会掉下来。所以,了知阶段并不可靠,它如同补丁一般很容易脱落,需要长时间护持。
觉受的状态就犹如晨山上的烟雾一般,虽然当时感觉很真实,一旦太阳出来或者有风吹过,它就会烟消云散。所以,觉受的见解虽然比了知阶段更为可靠一些,但仍旧不稳定。因为对于证悟阶段而言,它依旧充满变化。
(五) 理解佛法的三个阶段二
何谓实相证悟?以前面讲解喝淡水可以解渴为例,当你不仅品尝过了一滴水,对淡水可以解渴有所体会,而且还喝饱了水,彻底解了渴,这就叫证悟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见解不仅仅只是出于一种书面了知,也不只是一种感觉,而是真正已经悟到其中的境界,就叫开悟。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智悲光尊者描述证悟的见解为“证悟犹如虚空不动摇”,在真正证悟见解时,它犹如虚空一样岿然不动。
懂得以上道理后就知道,我们不能把了知、觉受与证悟这三者混为一谈。了知是了知、觉受是觉受、证悟是证悟,虽然是描述同一个道理,但从心所的角度而言是完全不同的。
了知阶段就只能是了知,无论你当时对无相定或胜观有多么认识,都还只是处于了知阶段,也就是禅宗所讲解的文字般若。在以文字般若为基础而长时间修行后,内心会有一定的体会,这就是观照般若。这种觉受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状态,因为它完全树立于出世间状态中,因此,只有真正的修行者才能体会到这种觉受,凡夫永远感受不到。当然,有时我们也以“脱落、爆炸”等名词描述,或者用禅宗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等词语描述,但无论如何描述,它仍旧属于觉受范畴,还是不能称之为开悟。
比如前段时间有弟子问我,当他修到一定的时候,会突然进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境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见解感受不再强烈如初,而是渐渐淡薄,这是怎样的状态?我想,以“爆炸”、“脱落”等任何名词称呼这种状态都可以,因为这些都是你往昔没有感受过的一些境界,但也都只能称之为觉受状态。
我们这样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除非你已经证悟,否则无论你现前的见解是了知还是觉受,以上讲解的一系列修法次第绝不能轻视。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说:“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到达证悟阶段时,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妄念无论如何迁变,都是它的庄严和游舞,前面的一些列辅助也自然不再要紧。但在你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以前,只是处于了知和觉受,前面一系列修学方法绝不能搁置一旁。
(六) 伺察意见解无助于解脱
有很多弟子问我,如何才能令自己现前的见解更进一步?我想,这还是需要依靠我们前面所讲解的方法:将已经拥有的禅定作为安住修的同时配同着观察修而行持。因为我们的心识非常复杂,即便现前对禅定已经有所认识,也随时会被昏沉和掉举所侵犯,不是觉得今天的妄念太多而感到内心难以清净,就是昏沉太重,一打坐就不停地点头,很难将自己的心进入到所谓的境界当中,此时观察修就非常重要。
我们复次讲解,修行过程中不仅必须通达方便和智慧,更要懂得灵活运用。要根据自己妄念的起现程度以及见解,来定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对治烦恼。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时时铭记心中。否则,仅以自己的方式修学,见解并不会有很好地增上。即便你能用很多美妙的词语描述当时的感觉,也不会有助于见解增上。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身边有位弟子,自小就一直在幽静山林中闭关修行,更是曾在堪布门色面前得到过印证。这位弟子平时对理论非常通达,记忆力也非常好,因此他将导师印证过程中所讲解的诠释词句全都铭记心中,并且又进入幽静山林闭关修学了两年。这些修行人的“闭关”是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每天瑜伽四座的方式修法,与我们平常的想修就修、不想修就不修完全不同。但他在如是闭关修行了两年后,觉得自己的见解没有丝毫进展。
于是他问喇嘛仁波切,当时他的见解已经得到印证,并且也追循着导师的教言继续修学了两年,为何感觉不到见解有多么增上?喇嘛仁波切告诉他:“是由于你当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这样的见解,仅凭词句而树立了一个见解,这种见解只能叫伺察意之见解。”要记住,即便你能将伺察意之见解护持得很好,也很难继续增上,因为不够善巧。
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亚青寺,有些人可能是觉得这里天高云低、空气清新,是个不错的旅游地处,但更多的人是为了求法而来。既然如此,就应该将来此听闻的一系列法要铭记心中。
(七) 思维无常 精进修法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今天我们都在世上,但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还在世上。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亚青寺看到过,常常有人从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车,拖着不同的尸体来亚青寺天葬,其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无论现在年轻还是年长,无常的显现都平等无二,谁都不知道无常何时会降临到自己的身旁。因此,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必须要精进修行来成办解脱。一旦无常降临,一切就都结束了。
当然,有时候我们心中的侥幸心理也挺强的,总觉得自己现前已经进入佛门,也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重要性,但眼下还有些事情没有完成,所以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再去创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迟。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真的那么有根有据么?当然没有!无常一旦到来,你还有修行的时间么?一秒钟都不会多给你。即便无常来到的那一天你还在世上,恐怕你还是会找出很多懈怠理由和借口。所以,从此刻开始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我们不妨细致回忆一下,在从小到大的岁月里,无论是父母兄弟姐妹等至亲,还是自幼相伴的发小,已经有多少亲朋好友已经不在这个世上,离我们而去了?由此可知,历代传承祖师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也一样在授记我们,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随时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绝不能寄希望于未来的某一天再去修行。
作为修行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为自己寻找懈怠的借口和理由,往往都与世间法有关。因为只要与正法相违的一系列思想与行为,大都如此。但细致想想,世间能否令自己成就?即便你成为了全世界人仰慕随喜的对境,五十年后依然只能成为一具尸体,这是特定的事。
比如很多出家人都在想:“我要度化很多众生,因此首先要在当地建设一座宏伟的寺庙,令当地出家众和在家居士都能汇聚一处,然后我要好好地为他们宣讲佛法。”当然,如果这样的发心纯粹是以慈悲心为缘,我相信你就是在度化众生。但若内心已经掺杂世间八法,虽然身上还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内心和行为却已经在从事世间人的行为,恐怕就不能称之为修法了。仔细想想,即便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所建设的寺院宏伟壮观,声名远播,时时刻刻都有人簇拥在你的身旁,可是你五十年后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会跟随你,一砖一瓦也都不属于你。在家居士耽著世间法也是一样。
所以,平常活在世上就需要面对现实。我们不能再像三岁小孩子一般无忧度日。三岁小孩只要拥有眼前即可,不会想要更多,而现前的我们越来越成熟,目光就应该更长远,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行持任何善法都不能掺杂世间八法。而不掺杂世间八法的根本,就是调伏好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佛教的宗旨。因此,作为真正的修行人,要懂得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八) 依教奉行得解脱
见解是一个总体而不是一种局部的显现,只有见解、修行、行为及果实等一系列功德都圆满之时,才能称之为达到见道。除非你真正了悟到这样的见解,否则仅凭自己的感觉,不足以认定自己的见解已经达到见道。
我经常听很多人用“明空不二”、“便智双运”、“体用一如”等名词来描述自己的见解。但这些名词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大,仅凭这些并不能认定自己的见解就一定是实相。
那该如何判断自己的见解?主要还是通过观待自己的功德是否有增长来判断。即通过观察自己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以及观察不变密意相——梦境中能达到多少自在来判断自己的见解有多高。相反,仅仅执著于自己的感觉或名词,对于增长解脱见解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最近也有很多汉藏弟子向我汇报他们修行过程中的境界。从直断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见解听起来都很不错,但这里的“不错”并不代表你已经证得实相,而是告诫弟子,你的修行还有进步空间,需要继续精进修法。
有些弟子可能仅仅只有一些觉受显现,也算不错,因为这表示他的见解在逐渐增长。但由于对以上我们所讲解的道理认识得还不够精通,仍旧有很多疑惑,这也很正常。以后就要将导师为你传讲的一系列法要铭记心中,并逐渐运用到修行中。
我们每次讲法都是配合着大家的修行而讲解。如果只听导师讲解理论,以我们目前的智慧,想将导师传讲的一系列教证理证完全归纳于自己的修法,恐怕很难做得到。因此,导师就不得不分开两种方式为大家讲解:不仅从理论的角度宣讲,也要从实修的角度讲解。而将一切教言都归于实修传讲,也正是亚青寺讲法的特点。
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字字句句都非常精彩。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乃继承上师传承者,更是要将其中的一句一词都铭记心中。上节课,我们已经从共同法的角度讲解如何依止导师,以及在修学过程中如何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而成办解脱等一系列教言。
今天会继续讲解一个新的教言。但希望在座的弟子们要记住一点,虽然教言看上去可能是上师当时以某个弟子为缘而做的宣讲,但在听闻过程当中,我们要把这一系列教言都当做是喇嘛仁波切为我们而做的宣说。因为我们要继承上师的传承,就必须遵照上师的教言而做。无论是自己的修行还是观察自己对法的认识,或者平时面对各种谣言,我们也都要以上师的教言为准则和修行定义。这样一来,不仅修行的疑惑会日益减少,也永远不会有错谬的时候。因此,这也是我们讲解这一部教言的真正目的。
(九) 顶礼祈祷句一
【嗡索德斯得】
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上师圆满赐予一切悉地。
何谓“悉地”?正法即为悉地。但正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口里念诵可以叫正法,身做礼拜能叫正法,平常调伏内心等一系列方便法也都是正法。因此正法的范围非常广大,但简而言之,能令我们内心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者即为悉地。
【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
我们都知道,亚青寺主要是以传讲无上窍诀大圆满为本,因此即便是在祈祷过程中,也不曾离开过这样的境界。而何谓“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
我们在讲解“基”的时候说过,如来藏本具有的三身功德,因为没有被一切污染束缚,并且超越时空所限,所以是不动摇的。而这种“不动摇”,也可以用“本来”这个词代替。与“本来”相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动摇的显现,因为有时间的分界线。“不动摇”由于已经超越了时间的局限,就没有这种三世变化。通常,只要在心识范围之中,都会具有三世变化,因此称之为“动摇”。而心性是超越时空的见解,因此是不动摇的。
《心经》曰:“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动摇的见解就如同蓝色的天空本来具有一般,不会因为阴天或晴天而增一分或减一分。原本所具有的如来藏三身无二之功德也同样一个道理。虽然它在一基现二道时变成轮回和涅槃两种显现,但原本具有的功德却永远不会有丝毫动摇。天空中纵然乌云翻滚,深深遮蔽原本湛蓝的天空,但蓝天依然庄严如昔,只是我们暂时看不见而已。虽然海面上狂风巨浪,但对大海而言,没有丝毫损失。这正是我们所谓的“体用一如”。
要记住,我们讲解这部教言的目的,并不是要用它去寻找天空,也不是用波浪去寻找大海,更不是在修行过程中,用心识去寻找心性。而是要在心性中执受心识,在大海中执受波浪,在天空中执受乌云,令它们均变成游舞及妙用,这也叫体用一如,也就是我们所讲解的“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
以上的讲法可能比较偏重理论,从我们平常修行的角度可以描述为,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执受本体的当下,无论眼前呈现之相及耳边所闻之声等一切显现如何迁变,都没有离开过所执受的空性,这就叫做不动摇。当然,所谓不动摇并非是指看见花就只看到是花,看见佛像就只是看到像。从智慧的角度而言,应该具有遍知的功德,在看到花的当下就知道是花。
我们讲解四种解脱时将本来解脱比喻为空室入盗。空房子中进入一个小偷,由于房间里本来空无一物,无论小偷如何翻找,也得不到任何东西,空房子也不会损失任何东西。我们所说的执受本体就如同空房子,而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如小偷。妙力可以起现各种形象,就好像小偷会到空房子里乱翻,但由于空房子本来无一物,小偷怎么翻都翻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在执受本体之下,妙力起现一切相都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本体,而空性也不会像心识一般随它而发展。以上就是讲解“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
(十) 顶礼祈祷句二
【众生种种界根意乐故,应机施教赐予妙教法】
由于众生的根机高低不同,意乐不同,以及有些甚至对佛法没有信心等原因,讲法时就需要观待不同的根机而宣讲不同的法,这就是善巧。
要记住,诸佛菩萨在为众生传讲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法。比如很多导师在宣讲不同教法时,有时会讲得深一些,有时会讲得浅一些,有时仅仅讲解一些共同法,有时甚至不讲解很多道理,只是让弟子去从事一些善事等等。诸如此类的种种显现,就是在说明,导师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宣讲不同的法。
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由于众生烦恼沉重及根机不同的原因,诸佛菩萨宣讲了种种不同的教法,入门方式也各有各的特点。
比如汉地常常有很多导师莅临,不仅有南传佛教的法师,汉传佛教的法师,也有藏传佛教的堪布和活佛等等,各个导师也都在以不同的教授方式宣讲佛法。有些导师着重讲解放生,认为成办解脱唯一的方便就是放生,因此带领很多弟子去放生。
有些导师强调闻思才是成办解脱的唯一途径,若对佛法不了解,就无法对佛法生起信心。即便由于宿世因缘已经对佛法生起信心,但如果今生不努力学习佛法,信心很难增上,因此一再告诫弟子要多学一些理论,并带领很多弟子一起闻思理论。
有些导师讲解,由于未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疾病众多、寿命短暂,长时间修学佛法而成办解脱非常困难,但成熟灌顶等方法可以当下获得成就,因此四处召集弟子,进行灌顶。
有些导师说,对在家居士及刚入门信众而言,佛法太过深广,并非人人都能当下了解,因此一开始就闻思修行很多教法,恐怕并不现实,还不如多做一些功德。比如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当地如果有营建寺庙,可以随份随力做一些供养;有贫穷的地方需要援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做一些布施等等。尤其在行持上供下施过程中,能配同信心和慈悲心,则功德增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因此有不少导师在带领很多弟子行持这样的善法。
有些净土法门的导师说,密法非常殊胜,但未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根机低劣,不堪为修学密宗法器,因此净土是相对最安全、最简单的法门。净土法门的很多导师会宣讲念佛的诸多功德以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因等内容,并告诫弟子:“即便不会很多理论,也不会念诵很多经文,但要相信念佛就会往生。”所以,这些导师也在带领许多净土行人如此行持。
有些密宗的修行人会宣讲,正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众生寿命短暂、疾病众多,余下的时间已经极为短暂,想要在这宝贵的时间中获得解脱,必须要寻求一个与自己根机相符的最殊胜的法。一旦有缘遇到这样的法,相信成办解脱不再遥远。因此很多密宗导师也在为众多具缘的四众弟子讲解密法。
与以上类似的显现还有很多,都是导师在根据不同根机的弟子而宣讲不同的法要。
但我们也曾开玩笑,如今佛教已经越来越时尚了,导师带着众多弟子四处朝拜神山,举办法会等显现也非常流行,并且他们也讲解这可能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因为如今很多居士乃至出家弟子都对这样的行为非常感兴趣。
我想这个所谓的“感兴趣”,可能就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在实际修学过程中,要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清净下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难免有很多辛劳的地方。但如果四处游荡散心,也能具备功德的话,当然求之不得。比如很多神山圣地,如今都在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朝拜神山之余,不仅能享用当地的特色美食,还能逛逛周围的市井街巷。尤其在南方普陀山这样的地方,礼拜观音菩萨以后,还可以去海边游泳,欣赏大海沙滩,好玩的不得了。这样不需要时时关注自己内心就可以成办解脱,我想谁都愿意,都会非常有兴趣。但是否真能如此,我就不知道了。这样的结论并非仅仅来自我的口中,往昔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也就是说,不做修行就想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往昔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当然,如果是把最根本的法要搁置一旁而天天这么去做的话,可能有一点不圆满,但如果是在不丢弃根本的前提之下,朝拜神山等一系列行为也是非常好的。毕竟我们四大组成的肉身难免有时会感到孤独、疲倦,这时外处走走,散散心,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往昔释迦牟尼佛时代,也有修行者会出去散心调整。这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但如果把根本的法完全搁置一旁,而把这种行为当做最究竟、最根本的法去做,是否有意义,就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