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97-411)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25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97-411)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戊二、旁述他宗之辩论+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己一、真实抉择+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一、真实抉择=庚一、阐述彼之要义+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389)+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庚五、结彼之义。

  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辛一、叙彼之疑(391)+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

  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壬一、遣除疑惑+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

  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398)+癸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399)

  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辛一、略说此中因果(401)+辛二、广说彼义

  辛二、广说彼义=壬一、为得双运智故宣说道中观(403)+壬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404)+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

  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癸一、如理宣说(406)+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407)+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408)

  庚五、结彼之义=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410)+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411)+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39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二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

  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

  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39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二癸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

  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

  40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一、略说此中因果;

  如若离开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40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一、为得双运智故宣说道中观;

  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释外,

  无法直接而指点,密宗称为句义灌,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

  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赖于其他法,无法认识之缘故,宣说二谛道中观。

  40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

  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

  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

  40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癸一、如理宣说;

  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

  40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

  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故具二谛各承认,因取果名小中观。

  40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

  观察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观待彼者亦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41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

  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41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

  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

  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

  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2、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2、1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

  通过了知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这一点,可以通达一切显现均如水月般并非实有存在,真正去观察时,没有一种显现是实有存在的,由此可知,眼前所现之色法、耳朵所听闻之音声全部是空性的,仅是暂时的一种幻觉而已。

  2、2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

  一切万法正因为是空性,所以可以显现,如若有一种不空之法,则仅能显现此一者,根本不会显现其他任何一法,就像六道众生见一碗水一样,如果水的本性不空,那六道众生所见都应该是水,而不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显现。

  2、3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

  以显现了知为空性、空性了知为显现的缘故,可以得知,显现、空性二者均不应执为实有。因此,不论任何一法,都是显现、空性无离无合的——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然而真正有关无离无合这方面的道理,唯有圣者的根本慧定才能见到,凡夫众生依靠文字等相似理解之后,也仅是通过轮番方式了知。

  万法本性即是现空无离无合的,如果何时真正见到这一点,就永远不会退转而再去执著二谛实有。

  2、4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所有色等显现的实相即是空性,因为抛开显现以外,独立自主的空性根本无法成立。为什么说空性、显现无离无合呢?意即抛开显现外无有单独的空性,抛开空性外也无有单独的显现。

  此种无离无合的道理,显宗称之为现空双运,现而空、空而现的无二智慧,也即万法本性的实相智慧。

  3、癸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

  3、1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从凡夫角度而言,对于现空双运的道理仅能通过比量或教量的方式认知,除此以外,不可能显现。也就是说,乃至未能通达圣者根本慧定的殊胜境界之前,万法虽然是现即空、空即现的本体,然而具有二取分别念的众生,必须依靠轮番交替的方式如理修持,此种观察方式可以称之为妙慧。

  3、2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

  六道轮回的众生具有能取、所取的束缚,故而他们的相续一直都处于一种动摇不定的状态之中,在此种障碍之前,所谓现空无二的殊胜智慧根本无法显现。就好像动摇不定的水池中无法显现清晰悦意的月影一般,同样,凡夫众生相续中的分别执著尤为强烈,即使无色界的众生相续中也具有非常浓厚的执著习气,在此种执著习气面前,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已经被完全遮障了,根本无法显现。

  3、3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

  因此,乃至未生起无二双运的善妙智慧之前,对于观察胜义谛、世俗谛二者之妙慧切莫一取一舍,一旦获得了无二双运之智慧,显现与空性二者不再需要通过轮番的方式修持,此时,观察胜义、世俗二谛的妙慧已经毫无用处。但是,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唯一依靠分别心与心所之妙慧进行观察之前,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应通过轮番方式进行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3、4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

  凡夫在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之前,抉择二谛的妙慧千万不能舍弃。如果抉择名言万法的名言量不存在,也就根本无法生起胜义、世俗双运的无二智慧。凡夫众生必须通过二种观察积累二种资粮,也即有缘的资粮是显现的,无缘的资粮是空性的,比如作布施时,关键是要以悲心摄持,而此悲心不应执为实有,需要通过三轮体空的智慧如理摄持。如果既有悲心又有空性智慧,就会轻而易举获得现空无二的境界,其中一者若不具足,那么通过胜义量、名言量如理观察所产生的智慧就很难生起。

  3、5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

  古时的人们经常通过燧木、燧垫摩擦生火,如若其中一者不具足,所谓的火就根本无法生起,然而火一旦生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燧木、燧垫也会随之化为灰烬。同样道理,凡夫地时既具有显现的执著也具有空性的执著,必须依靠轮番的方式进行观察,但修持到一定程度时,观察显现与空性二者的量也会自然而然随之消失殆尽。

  3、6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

  佛陀以及历代高僧大德都着重强调:抉择中观见解时,现与空二者决定不能相互脱离,现空如果脱离,则已经趋入邪道。

  4、麦彭仁波切于《解义慧剑》中将胜义量分为相似胜义与究竟胜义两种,将抉择光明的量分为观现世量、净见量两种。也就是说,在抉择光明时,首先通过观现世量——以眼、耳、鼻、舌等暂时决定,最后究竟时以圣者的净见量决定;抉择空性时,首先依靠中观自续派的相似胜义量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单空,之后以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胜义量得出诸法远离一切戏论的结论。所以,对观察显现、空性二者的量必须分析清楚,这样一来,由二种量分别抉择的所量也就很容易分析了。

  5、辛一、略说此中因果:如若离开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如若舍弃胜义量与名言量二因,则依靠其他任何量或方法,都很难生起现空无别的中观无二大智慧。

  一般顿悟者如国王恩札布德等,他们根本没有依靠种种法门进行修学;显宗也有很多人通过方便方法,于很快时间内获得证悟。但对于渐次者来讲,必须依靠上述两种量,否则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不会获得无二智慧。

  6、壬一、为得双运智故宣说道中观: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释外,无法直接而指点,密宗称为句义灌,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赖于其他法,无法认识之缘故,宣说二谛道中观。

  6、1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释外,无法直接而指点,

  真正无二智慧的本体已经远远超离语言、思维,故唯以相似表示方法以及语句诠释外,根本无有其他方法可以指点。释迦牟尼佛证悟时说:“我已经证悟了犹如甘露般的妙法,然而对谁宣说都无法了达。”意思就是说,如此殊胜的甘露妙法通过语言根本不能表达,以无法表达之故,仅可依靠某种方便法或语句等相似指点,比如指点月亮时虽通过手指进行表示,然而月亮的真正位置根本无法表达出来,同样,所谓的指点只是一种暂时的因,实际根本没办法直接表达其真正内涵。

  6、2密宗称为句义灌,

  在密宗当中,智慧的本性通过句义灌顶进行表示,比如上师让弟子观察自心,告知心的本性如同水晶一般,或者通过水晶球表示心的本性明明澈澈,而水晶中可以显现形形色色的一切法,但其本体无有丝毫实质,全部是空性,于空性中可以显现,显现也即是空性。

  6、3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

  如此殊胜的智慧,密宗尤其《金刚藏续》等续部中通过句义灌顶及种种方便方法得以认识,有许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上师的指点和表示获得证悟的。

  6、4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赖于其他法,无法认识之缘故,宣说二谛道中观。

  此处所说智慧是出世间智慧,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遣除罪障、积累资粮,之后才能够获得,这样的出世间智慧,既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离戏空性方面的智慧,也可以是第三转F轮《如来藏经》等宣说的离一切思维言说的光明智慧,不论哪一种智慧,作为凡夫人欲想真正衡量都非常困难,如果未依靠种种方便方法进行指点,就很难有所了认。

  因凡夫众生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的缘故,仅仅依靠分别心识通达如此甚深的智慧十分困难,而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的根基,以极大的悲愍之心宣说了二谛道中观。所谓的二谛道中观并非究竟智慧,然而正如去往路途遥远的他方时需要向导指引一样,二谛道中观就如同趣往解脱彼岸的向导,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正确无误的修行旅途。

  7、壬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

  7、1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

  佛陀已经宣说了无误的二谛道中观,诸后学者依靠此种观察——以胜义量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以世俗量得知万法无欺存在,如此观察之后,即可成就现空双运之果。

  7、2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

  显宗抉择胜义谛与世俗谛时,一般来说都是依靠中观的抉择方法,以轮番方式使显现与空性以能破、所破的方式出现,也即空性为能破、显现为所破,以空性的能破之量来破除显现。

  7、3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

  此种双运智慧之果,在显宗只能通过推理的方法——以缘起因、离一多因等种种胜义量如理抉择,但密宗当中,对此双运智慧有许多不同名称,

  比如母续称为乐空无别、

  父续称之为明空无别、

  无上大圆满续称为觉空无二,

  《时轮金刚》将其称为周遍虚空金刚,

  《密集金刚》称为不坏明点,

  大圆满续部则有赤裸觉性等各式各样不同的种种名词;

  从教派来分,宁玛巴将此无二智慧称为大圆满,其他宗派则称为大中观、大手印等;

  从证悟的角度,有人将其称为豁然开悟、明心见性、了了分明……总而言之,认知心的本体——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再从高一层次来说,即是大圆满本来清净当中所宣说的教言,通过上师的比喻、直指、窍诀来指点相关道理;若从一般中观角度而言,全部以能破、所破的方式进行抉择,说明一切万法显即是空、空即是显。

  真正来讲,本论最究竟的含义一定要通过无上密法的教言进行解释,否则,很难圆融通达其真正内涵。

  8、现空双运也可分为暂时、究竟两种,暂时的现空双运是指柱子等法显现的同时即是空性,以空性之故可以显现,如同水月一样;究竟的现空双运指如来藏的本体光明与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无二无别,此即究竟胜义谛,从密宗窍诀来讲,如来藏的光明即报身,空性为法身,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大悲周遍安立为化身

  以大圆满而言,对空性与光明的诠释可以说非常圆满、究竟,以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等名词圆满表现了现空双运的究竟含义。

  9、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癸一、如理宣说: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

  所以,不论显宗密宗,诸位修行人所需究竟了达的就是心的本来含义或说一切万法的实相意义,但如前所说,对渐悟者必须依靠二谛的方式成立道中观,谁如果未能通达胜义谛与世俗谛,除真正证悟者以外,根本不会了达一切万法的究竟意义。

  10、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故具二谛各承认,因取果名小中观。

  遍知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完全是依靠胜义谛与世俗谛演说的,因此,暂时来讲,必须承认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且以果中观的名称对因亦取名为中观,因而将其称为小中观。

  11、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观察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观待彼者亦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对于诸蕴等一切万法,通过观察抉择之后可以遣除一切所破,仅从遮破所破之无遮这一角度,应该承许有、无两种承认,比如对柱子、瓶子等进行观察,可以得知此等法于名言中存在,然而依靠中观理分析时,这些法也仅是空性而已。观待分别念前的单空来讲,“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样一种概念于名言中必须承认,否则,对于名言万法无法圆满解释。

  12、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12、1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

  依靠这样一种因中观,最后可以获得究竟果中观,然而依此道抵达真正的目的地之后,此道也不再需要。对此因中观或者道中观,于二谛之中应该承认,这也是中观应成派自宗的观点。

  12、2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若未观待二谛,将胜义空性承许为自宗,将世俗积累资粮、修行善法等全部推诿于他宗则是绝对不合理的。尤其在中观应成派自宗论典当中,明明承认世俗中可以安立五道十地等,根本没有将世俗中的一切安立推向他宗。

  胜义空性并不是唯一的自宗,当然入根本慧定时有所承认的话,确实会出现很多过失,但于世俗中的一切承认是观待后得出定而言的,这一点可以安立为暂时的自宗。

  13、中观应成派分入定自宗与出定自宗两种,于入定自宗时一切都不承认,出定自宗时则有所承认,而中观自续派一方面未对入定、出定加以区分,一方面承许名言中一切万法真实存在,胜义中暂时抉择为单空,究竟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对于“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这一问题,麦彭仁波切于《澄清宝珠论》中说:这一点即是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主要差别。

  14、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14、1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

  如若将世俗中的一切承认全部推给他人,自宗仅仅承许一个胜义空性,根本不存在光明分,则其自宗已经成为单独的胜义谛,也即是一种单空。

  14、2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

  对基道果时的一切显现全部安立为迷乱的所断,这是一种严重诽谤。到达佛陀果位时,诸种光明显现也没有离开。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光明必定是与空性无离无合而存在的,否则,所证悟的境界与阿罗汉的无余涅槃也已经无有任何差别了。

  14、3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

  如果一切基道果的显现都不存在,于地道圆满究竟时唯独剩下一种单空,则于此单空当中,根本不会具足佛陀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功德。

  14、4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

  此处说,执著地道圆满时仅为单空的观点,与小乘声缘道毫无二致,因小乘声缘道认为,获得无余涅槃时,一切蕴等诸法全部消融于虚空中,一点一滴也不会剩下。

  14、5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现空双运的问题非常深奥难懂,在凡夫、菩萨、佛陀面前都存在现空的境界,那对于这样现空双运的境界究竟怎样理解?相信通过学习本论,具有智慧的修行人,对佛陀二转、三转F轮以及包括密宗在内的有关光明与空性方面的问题一定会有所认识,所以,本论对诸位修行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无上至宝。

  定解宝灯科判

  39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分二:

  39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二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

  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

  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

  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

  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39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二癸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

  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

  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

  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

  40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分二:

  40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一、略说此中因果;

  如若离开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402、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广说彼义)分三:

  40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一、为得双运智故宣说道中观;

  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

  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释外,

  无法直接而指点,密宗称为句义灌,

  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

  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赖于其他法,

  无法认识之缘故,宣说二谛道中观。

  40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

  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

  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

  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

  40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分三:

  40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癸一、如理宣说;

  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

  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

  40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

  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

  故具二谛各承认,因取果名小中观。

  40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四辛二壬三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

  观察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

  观待彼者亦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40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结彼之义)分四:

  41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

  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

  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41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

  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

  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

  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

  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

  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83-396)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12-42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