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4-23笔记

创建日期:2022-07-12

  行为学-教言宝藏14-23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11笔记

  第十四课:自利获得法身之密意

  127、(八) 顶礼祈请句

  【自利获得法身之密意,他利众生色身之形象,顶礼法王根本上师足。自续无有宣说之窍诀,自心虽知如是诚羞愧,殊胜弟子之请难辞却。】

  前三句话主要讲解上师的功德。 上师谦虚地表示,没有能力为大家讲解窍诀教言。

  128、(九) 如今我宣教法之纲要 获得大宝暇满应具义一

  【如今我宣教法之纲要,获得大宝暇满应具义】

  上师宣讲教言的精华时,首先讲解了暇满人身。按照密法方便教授,主要讲解三相圆满之身:外相圆满获得导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者,就称之为十八种珍宝人身。

  129、(十一) 无常何时降临难了知一

  【无常何时降临难了知】

  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2-22笔记

  130、(十三) 依于具相上师清净法

  【依于具相上师清净法】

  131、(十四) 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 三苦之外无有他方界

  【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三苦之外无有他方界】

  下至三恶趣,上至三善道,只要还在六道中轮回,时时都会被变苦、苦苦和行苦这三根本苦所逼迫。

  132、(十五) 此生亲友受用皆圆满 即应精勤方便断贪欲

  【此生亲友受用皆圆满,即应精勤方便断贪欲】

  133、(十六)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一

  【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

  134、(二十二)大恩上师所传妙窍诀 勿令漏失融入自相续

  【大恩上师所传妙窍诀,勿令漏失融入自相续】

  行为学-教言宝藏15课12-19笔记

  第十五课:大恩上师所传妙窍诀

  135、(十二) 佛陀赞誉幽静之圣地 依止而作精进修行时一

  【佛陀赞誉幽静之圣地,依止而作精进修行时】

  136、(十七) 非理分别魔障造违缘 此时应依正念作对治

  【非理分别魔障造违缘,此时应依正念作对治;】

  137、(十八)心中生起些许功德时 更应断除散漫及放逸

  【心中生起些许功德时,更应断除散漫及放逸;】

  139、(十九)自心细密抉择噶真切

  【自心细密抉择噶真切!】

  “噶真切”是藏文音译,是谢谢的意思。导师为什么要对我们说“谢谢”呢?因为导师的使命是为了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一个具德和具缘的上师,永远不会欺骗众生,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甚至还祈请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能不能修修法?后面还说一句“谢谢你”。这就是真正的导师,这就是真正做导师的使命。

  行为学-教言宝藏15课20-27笔记

  140、(二十)何时证得殊胜菩提心 无勤之中成办利他力

  【何时证得殊胜菩提心,无勤之中成办利他力】

  141、(二十一)断证究竟上师身语意 与已身口意三若相融 魔障违缘障碍错谬等

  【断证究竟上师身语意,与己身口意三若相融,魔障违缘障碍错谬等】

  “断证究竟”指上师的密意,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心的本性。它具有什么功德呢?

  断,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断人我和法我;缘觉宗来说,断十二缘起;唯识宗,断八识;中观,断四障;从密法的角度,断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证,证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

  具备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所以,佛不是一种长相,而是一种境界。一旦证悟到佛的果位,一切魔障、违缘、障碍、错谬等,都会消融于法界之中。

  142、(二十二)种种劣缘亦未能阻碍

  【种种劣缘亦未能阻碍】

  143、(二十三)吾之爱子铭记于心中一

  【吾之爱子铭记于心中。】

  144、(二十五)超离心识光明大圆满 即是自心无改之本体 证得上师本尊无别时 万有轮涅诸法皆妙力

  【超离心识光明大圆满,即是自心无改之本体,证得上师本尊无别时,万有轮涅诸法皆妙力。】

  这是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在众多人面前,即便印证心的本体,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我不印证见解。

  145、(二十六)如是修行直至于命终 决定获得原始本性地 总之法与自心融一味 功德道验持续得增长 愿您长寿恒久住世间 心中所愿速疾得成办

  【如是修行直至于命终,决定获得原始本性地。总之法与自心融一味,功德道验持续得增长,愿您长寿恒久住世间,心中所愿速疾得成办。】

  【此外无力广述,不具正法之老乞赐予娘拉之邬金仁珍矣!】

  这部教言是上师赐予娘拉邬金仁珍这个弟子的。

  行为学-教言宝藏16课11-19笔记

  第十六课:大恩根本上师尊

  146、(十三) 南无格日

  【南无格日!】

  “南无格日”是梵语,意思是“顶礼上师”。

  147、(十四) 大恩根本上师尊 无别信心作祈祷 现未中有不分离 祈祷大悲作加持

  【大恩根本上师尊,无别信心作祈祷。现未中有不分离,祈祷大悲作加持。】

  148、(十五) 从生直至于现今 远离散漫及放逸 珍惜暇满之人身一

  【从生直至于现今,远离散漫及放逸,珍惜暇满之人身。】

  149、(十七) 如今面临命终时 时时应观死无常

  【如今面临命终时,时时应观死无常】

  150、(十八)故应精行菩提道 总之不观死无常 一切所作成世法 未来大道极难行 轮回大海须渡越 甚深因果做取舍

  【故应精行菩提道。总之不观死无常,一切所作成世法,未来大道极难行,轮回大海须渡越,甚深因果做取舍。】

  行为学-教言宝藏17课1-10

  第十七课:过去一切诸佛子

  151、(四) 过去一切诸佛子 获得成就之圣地 即为寂静之兰若

  【过去一切诸佛子,获得成就之圣地,即为寂静之兰若。】

  152、(五) 倘若行于彼圣处 贪嗔自然得息灭 出离菩提心增上一

  【倘若行于彼圣处,贪嗔自然得息灭,出离菩提心增上】

  153、(七) 即获殊胜解脱道

  【即获殊胜解脱道。】

  一切修行有没有功德,见解有没有增上,可以从逆缘观察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也可以从顺缘观待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三方面是否增长。往昔你虽然从事过一些善法,都如果没有伴随三大功德的显现,可能都没有成为解脱之因。

  154、(八) 一切生生世世中 于大恩根本上师 愿恒不离作修行 即能与师密意融一

  【一切生生世世中,于大恩根本上师,愿恒不离作修行,即能与师密意融。】

  行为学-教言宝藏17课11-21笔记

  155、(十四) 见解远离于偏袒一

  【见解远离于偏袒】

  所谓的“偏袒”,是指常与断、有和无等等。只要是意识造作的一切,都称之为戏论。在实际修法过程中,从一切意识中超越,称之为远离一切偏袒。

  比如你面对一堵墙,闭上眼睛就看不见墙。除此之外,完全进入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时候,五根已经遮止,也看不见墙。其外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能看得见墙。而出世间看得见墙,是因为缘起性空见解中讲解“空即是色”,无上窍诀大圆满称之为便智双运,并没有遮止方便;禅宗讲解体用一如,也没有遮止用。因此,出世间见解,当然能看得见墙。

  但是否能在看见的当下知道这是墙?如果不知道,就无法称之为了了分明者。既然智慧见解是全知,又怎么会不知道是墙?但我们通常思维中也能知道对面是一堵墙,同样是看得见墙也知道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何处?可能有时候会分开理解,认为意识中所看见的墙是墙,而心是心。但这样的见解,从粗大烦恼中可以说得过去,稍微细致一点,就说不过去了,当下的那一时刻是决定分不开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当我们面对墙壁,能看得见墙,也知道是墙,此时耽著和智慧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如果说此时没有能所对立,已经境心一如,但在意识状态中心里想着的当下,还是属于意识范围,此时又怎么分析?因此,我建议在座弟子平常禅修时,不要用很多伺察意去掩盖和推理见解。见解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禅宗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见解依靠的是修,而不仅仅是言语表达。所以这方面都要细致再细致一点。

  156、(十六)修行远离于境执

  【修行远离于境执】

  平常修行过程中,应先从寂止开始做起。按照自宗修行次第,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都在意识转为道用之中,需要起心动念。当见解圆满赤裸,在安住调伏妄念的过程当中,是依见而修。

  157、(十七)行为远离诸取舍 果位远离诸希愿 究竟二利任运成

  【行为远离诸取舍】

  见解本身没有取舍,因为一切都已一如。但在见解还没有圆满赤裸前,还无法执受见解,这时取舍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无论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密宗的誓言,都必须根据各人的见解,在取舍中护持。

  【果位远离诸希愿】

  圆满执受见解之时,见解本身就是果位,当然就没有希求和愿望。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但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趋向于这样的见解。

  【究竟二利任运成。】

  如是修学,究竟成办自利和他利,不再需要因缘。任运就是指无需依靠因缘,自成的法就叫做任运。所以在执受这种见解时,自利和他利同时圆满,就叫任运成就。

  158、(十八)解惑辅助之窍诀 一法即足如意宝

  【解惑辅助之窍诀,一法即足如意宝】

  何谓一法具足摩尼宝?就是对上师的信心。信心有多大,内心就能得到多大的加持。

  159、(十九)即为于师之恭敬 故无间断心相印

  【即为于师之恭敬,故无间断心相印】

  时时都要在恭敬心中祈祷上师,与上师的密意融为一体。

  160、(二十)成就心愿勿存疑

  【成就心愿勿存疑。】

  161、(二十一)结语

  【无智所传此教言,看似不合二法轨】

  上师说,他所传讲的教言,从书面上看似不符合世间法规也不符合出世间法规。这当然也是谦虚之词。上师传讲的这一系列教言就是上师成办解脱的唯一方便,若不符合正法,上师又怎么能成就,并在大众面前显现出做人、修法等多方面的成功呢?所以这也是谦虚词。

  【心中慈爱之圣子,为酬汝请而作此,此若具有善功德,敦请者之心相续,速疾融合得加持。由弟子察果之索南多吉敦请故,已得圣者加持之蒋阳龙多加参著述也,愿吉祥!】

  行为学-教言宝藏17课22-29笔记

  (二十二)课后问答一

  162、无论是百部归一名还是万法摄一之窍诀,都是指心的本性。

  163、觅心法是寻找心,分为觅境法和觅心法两步。初步修觅境法时,观的是外境山河大地,但觅心法应该是往内观。

  通常在按照《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修学外相上师瑜伽一年以上者,可以开始阅读觅心法方面的教言。

  往昔我在亚青寺讲过《胜乘狮吼妙音》,里面按照宁提派成熟口诀法的方式,传讲了从因地直到果位的整个修行过程。我们把它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这些在修学一年以后就可以看了,但后面的内容暂时不要看,否则很容易将后面的见解变成自己推理出来的伺察意见解。这种见解是书本给你的答案,而不是自己悟出来的真相。

  《胜乘狮吼妙音》=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

  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觅心法)

  行为学-教言宝藏18课1-9笔记

  第十八课:三宝总集上师尊

  164、(五)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不离大乐梵顶住 吾等一切诸有情 祈请大悲哀摄受一

  【三宝总集上师尊,不离大乐梵顶住,吾等一切诸有情,祈请大悲哀摄受。】

  行为学-教言宝藏18课10-16笔记

  165、(十) 宿世修行之善果 如今已得善人身

  【宿世修行之善果,如今已得善人身】

  166、(十一) 并遇清净之导师 获得深广之教义

  【并遇清净之导师,获得深广之教义】

  167、(十二) 谨勿懒惰及拖延 发愿速证圣险地

  【谨勿懒惰及拖延,发愿速证圣险地】

  168、(十三) 心中持受胜誓言

  【心中持受胜誓言。】

  为了每天能清净持戒并净除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每天必须念诵不少于21遍百字明和108遍金刚萨埵,再加上108遍观音心咒和强制往生法。

  169、(十四)若遇欺诈之缘时 应以正念作护持

  【若遇欺诈之缘时,应以正念作护持】

  170、(十五) 庸俗能所之识聚 尚漂轮回之险处 极细业果作取舍

  【庸俗能所之识聚,尚漂轮回之险处,极细业果作取舍。】

  凡夫有能所对立的识聚(妄念),故仍在轮回中漂泊。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能所对立:你是你、我是我。尤其是将我执为根本,就会对看见的一切都感觉不顺心,不如意。

  171、(十六)倘未护持诸细行 切勿空谈胜见解一

  【倘未护持诸细行,切勿空谈胜见解。】

  内心没有具备见解时,不要将空性变为口头禅。

  172、(十八)总之一切时处中 心中殊胜菩提心 须臾亦不相舍离 心中誓言永护持 善利回向六道众远离现前世八法

  【总之一切时处中,心中殊胜菩提心,须臾亦不相舍离,心中誓言永护持,善利回向六道众。远离现前世八法】

  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8-13

  第十九课:总之一切时处中

  173、(八) 远离现前世八法一

  【远离现前世八法】

  世间八法,主要讲解名和利。

  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当你的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便表面做的一切都是善行,与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之关系,因为解脱不在表面形相上,而在内心之中。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也说:“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当内心和法没有契合时,表面上做多少修行之形相,都没有丝毫之利益。只有当一切修法对调伏内心起到作用时,才称之为善法。

  174、(十一) 若能即生获成就 定能回报父母恩

  【若能即生获成就,定能回报父母恩】

  175、(十二) 亦报上师之大恩 自之暇满具大义

  【亦报上师之大恩,自之暇满具大义】

  176、(十三) 获得二利之悉地一

  【获得二利之悉地】

  二利指自利和他利。

  生活中的解脱——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各种际遇时,所有显现永远不会束缚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永远是自在的,快乐的。什么是成就呢?梦中知道一切皆为虚幻,所以既可以做梦,又不会被梦境影响。这种境界就是成就,也是我们常说的自在、解脱。自在,不像有些人理解的“仅仅在无念状态中,什么都没有”,自在是在面对一切当中,一切不束缚自己的内心。

  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14-20笔记

  177、(十四) 获得二利之悉地二

  成就也就是获得解脱。解脱包括即生成就(如无死莲花生大师般,即生证得昼夜一如之见解)、第一本净解脱(座上证悟见解,座下仍有散乱,在临终五根断绝、四大分解时获得解脱)、第二本净解脱(座上未证悟见解但有非常好的觉受,在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后,从闷厥中醒来,意识融入虚空时,安住于见解获得解脱),以及在转生中阴时往生净土。获得第二本净解脱以上的成就,在成佛一瞬间,可以带走自己身上十万个他相续细胞,以及中阴界中最有缘的三千个众生,令十万三千众生同时成佛!

  178、(十五) 此生乃至世世代一

  【此生乃至世世代】

  179、(十九)吉祥上师慈摄受 圆满地道之道验

  【吉祥上师慈摄受,圆满地道之道验】

  五道十地,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无学道;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180、我是第二期进入亚青寺禅院修行的,第一期有十五个和尚,在禅院修行三年,第三年的秋天圆满,换第二期的和尚。那年春天的时候,上师告诉我:“今年秋天,你必须住进禅院。”并讲了很多住进禅院的标准。

  181、(二十)原始界中得解脱

  【原始界中得解脱。】

  五道十地的一系列功德,是原本具有,成就时才呈现,还是原本不具有,成就时新生的?若原本不具有、是新生的,就是有为法,因为有生灭。那么成就时即便功德多么圆满,它也决定会变化。这当然不是解脱。

  我们讲解的一系列功德,是原本具有的,只是被贪嗔痴烦恼遮止而临时没有呈现。当我们依靠修行消尽一切烦恼,呈现原本具有的功德,它就是无为法,永不变化,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如来藏、心的本性。何时能赤裸这种境界,何时就是解脱。现前我们正在往这方面发展,当圆满赤裸这一系列功德时,就是真正的佛。

  182、【卑劣行为之堪布,赐予侄儿益噶也!】

  行为学-教言宝藏20课1-9笔记

  第二十课: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

  183、(二) 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 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 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这是讲解上师本来即为佛。自性法界没有动摇,也没有因、缘乃至时间的迁变,是心的本性。在这种不动摇的境界中,为利益一切有情,无勤任运种种事业。比如,在登地以上菩萨前,呈现种种报身之相;在凡夫面前,呈现种种化身之相。如今我们依止的导师,就是真正的佛。无论外相如何呈现,都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184、(三)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 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一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

  185、(六)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 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 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一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

  “轮回贤劣”分别指贤之轮回——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和劣之轮回——三恶趣(地狱、饿鬼道和旁生道)。无论我们生长在六道轮回中的哪一道,都没有超越三苦之范畴,犹如火坑,所以应生起出离心。

  三苦指变苦、苦苦和行苦。变苦指现在快乐、第二瞬间变成痛苦的事;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没有消尽,后面的痛苦又接踵而至;行苦指享受快乐的同时,造作痛苦之因,未来必定受苦,表面快乐背后隐藏的痛苦之因,称之为行苦。

  186、(八)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 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一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

  行为学-教言宝藏20课10-19笔记

  187、(十)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 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 声闻有部至密咒心髓 暂时教授各自所欲乘一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声闻有部至密咒心髓,暂时教授各自所欲乘。】

  188、(十二) 所有教法皆具其利益 浊世衰败人寿极短故 即生证得佛果捷径道 即是诸乘之顶无上法

  【所有教法皆具其利益,浊世衰败人寿极短故,即生证得佛果捷径道,即是诸乘之顶无上法】

  189、(十三) 勤依宣说彼法善知识

  【勤依宣说彼法善知识。】

  190、(十四) 汝乃年轻力壮身强健 形象端严心思亦敏锐 精进智慧犹如火炽燃 善于辨别种种法非法

  【汝乃年轻力壮身强健,形象端严心思亦敏锐,精进智慧犹如火炽燃,善于辨别种种法非法。】

  191、(十五) 依止我与如我之上师 观察是否空耗暇满身

  【依止我与如我之上师,观察是否空耗暇满身。】

  192、(十六)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一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

  行为学-教言宝藏21课11-21笔记

  第二十一课: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

  193、(十三) 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 尤于殊胜化身之近前 四十四载常随作侍奉

  【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尤于殊胜化身之近前,四十四载常随作侍奉】

  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提到最多的就是五大根本上师,而其中依止时间最长的是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殊胜化身”指的是昌根阿瑞。

  194、(十四) 得受诸多甘露窍诀要 且后授为教法之法主 尚有众多胜士齐赞扬 结缘有情皆往莲师刹 生生世世莲师慈摄受一

  【得受诸多甘露窍诀要,且后授为教法之法主,尚有众多胜士齐赞扬,结缘有情皆往莲师刹,生生世世莲师慈摄受】

  色拉阳智不仅是一位伏藏师,也是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他授记与我们的上师结缘的一切众生,未来都可以往生到莲花生大师刹土——铜色吉祥山,生生世世得到莲师的摄受。真正的结缘,是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做,这才是与上师的密意结缘。

  195、(十六)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

  196、(十七)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 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

  197、(十八)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 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

  【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

  198、(十九)发心回向发愿莫忘失 心中珍视吾之殊胜子

  【发心回向发愿莫忘失,心中珍视吾之殊胜子】

  所谓“爱子”,是指身口意三门与上师三金刚合而为一,这时自然形成上师之爱子。199、(二十)结语

  【为酬汝请如是略宣述,此生乃至生生世世代,吾等永不分离享法乐,愿成大恩上师之眷属】

  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9笔记

  第二十二课:大恩根本上师尊

  200、(六) 南无格日贝一

  【南无格日贝】

  顶礼上师。

  201、(八) 大恩根本上师尊 无别信心作祈祷 现未中有不分离 祈祷大悲作加持一

  【大恩根本上师尊,无别信心作祈祷。现未中有不分离,祈祷大悲作加持。】

  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0-16笔记

  202、(十) 从生直至于现今 远离散漫及放逸 珍惜暇满之人身

  【从生直至于现今,远离散漫及放逸,珍惜暇满之人身。】

  203、(十一) 如今面临命终时 时时应观死无常一

  【如今面临命终时,时时应观死无常】

  204、(十三) 故应精行菩提道

  【故应精行菩提道。】

  205、(十四) 总之不观死无常 一切所作成世法 未来大道极难行 轮回大海须渡越

  【总之不观死无常,一切所作成世法,未来大道极难行,轮回大海须渡越】

  206、(十五) 甚深因果作取舍

  【甚深因果作取舍。】

  207、(十六)过去一切诸佛子 获得成就之圣地 即为寂静之兰若一

  【过去一切诸佛子,获得成就之圣地,即为寂静之兰若。】

  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7-11笔记

  208、(十九)倘若行于彼圣处 贪嗔自然得熄灭

  【倘若行于彼圣处,贪嗔自然得熄灭】

  209、(二十)出离菩提心增上 即获殊胜解脱道一

  【出离菩提心增上,即获殊胜解脱道。】

  210、(二十二)一切生生世世中 于大恩根本上师 愿恒不离作修行 即能与师密意融

  【一切生生世世中,于大恩根本上师,愿恒不离作修行,即能与师密意融。】

  时时安住在与上师分不开的状态中修学,可以迅速达到与上师的密意融为一体。但怎样在现实修学过程中理解“融为一体”?比如我们第一次修有相定时,心里所缘着上师的相而安住,在所缘上师之相而安住的当下,自己的心就和上师成为一如。在心里缘着上师的当下,境和心已达成一如。虽然这个见解并不了义,但从它开始直至达到了义的境心无别,都是在修自心与上师融为一体。

  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16笔记

  第二十三课:见解远离于偏袒

  211、(十四)见解远离于偏袒 修行远离于境执 行为远离诸取舍 果位远离诸希愿 究竟二利任运成

  【见解远离于偏袒,修行远离于境执,行为远离诸取舍,果位远离诸希愿,究竟二利任运成】

  只要见解还在意识范围之中,就会有正有偏,因此真正的见解完全远离偏袒。

  初次修行时,我们不得不所缘某个对境而安住。随着修行增上,即便已经修到无相定,总体来说已经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但此时还是有一点细微的意识成份,而这就是所缘的对境。所以,这是修行的过程,无需回避,更不能拿着“修行必须要远离境执”这句话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见解。

  在执受见解时,一切显现均为平等,无善无恶。但现前当你的见解还在意识范围之中,就必须审慎取舍因果。善法再小也要争取,恶业纵微也必须断除,行为中必须做到细致取舍因果,绝不能轻视。

  圆满执受见解时,已经没有要达到怎样境界的愿望,因为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果位,不会再欲求对境。

  在圆满执受禅定时,自利和他利任运自成,无需刻意分别是他人的事还是自己的事。因为见解圆满赤裸时,自利和他利已经同时圆满。

  以上是见修行果。

  212、(十五) 解惑辅助之窍诀 一法即足如意宝 即为于师之恭敬

  【解惑辅助之窍诀,一法即足如意宝,即为于师之恭敬】

  213、(十六)故无间断心相印 成就心愿勿存疑一

  【故无间断心相印,成就心愿勿存疑】

  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7-31笔记

  214、(十九)结语

  【无智所传此教言,看似不合二法轨】

  二法指的是世间与出世间二法规。

  【心中慈爱之圣子,为酬汝请而作此。此若具有善功德,敦请者之心相续,速疾融合得加持。】

  215、(二十七)课后答疑八

  我们所修的强制往生法就是颇瓦法,而且可能是颇瓦法中最简单、意义也很大的修法。

  修行的方式:在自己的头顶观一尊阿弥陀佛,形象无论是汉式还是藏式都可以。无论是哪一个法,都讲解念诵过程中要做到一心不乱,强制往生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念诵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心专注在阿弥陀佛的心间,口中念诵:“祈请大觉阿弥陀佛尊,加持往生西方极乐刹”。就念诵这两句话。

  如果能长期这样修行,平常出现一些突然受到惊吓的事情,能直接想到阿弥陀佛在头顶,临终时也能忆念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亲自降临在你的身边,超度你的灵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强制往生法。

  上师平常对我们的要求是每天念诵不少于108遍。上师曾经授记,一天不间断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如是行善者,未来就会与之在西方极乐世界相会。这是多么殊胜的授记!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13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4-2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