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2-22

创建日期:2022-10-14

  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2-22

  十二、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如果依止的导师不具备具德与具缘两个条件,即便你依止了导师,恐怕结果也不会很圆满。这样的显现还是挺多的,细致想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往昔就是由于不懂得这些道理的缘故,所依止的导师缺乏这两个必要条件,导致自己在修学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如今我们要依止就要依止真正具德具缘的导师,而真正依止导师也并不是仅仅待在导师身边,还需要得到这位导师的圆满摄受。也就是说,我们依止导师还要获得导师甚深的窍诀。

  今天我所学的上师的教言,本就是三藏之法门,也是一切成熟灌顶窍诀法,是真正圆满的教言。我们依止导师的当下也得到了甚深的解脱窍诀法。何谓窍诀法?万法归于一法之中,就是解脱的窍诀。就像上师的这部教言,一句话就能令你达到解脱之果位。具有这样的功德就称之为窍诀法,也称之为百部归一名或万法摄一。

  我们所宣讲的一切教言都是在讲解这个道理。比如前几天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与成熟口诀法之间的一些理趣。有些可能会疑惑,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确实如此。这并不是我们用一个词来掩盖另一个词,而是告诉大家,为什么说上师瑜伽导修与成熟口诀法是一如的。这也是在充分地告诫大家,今天无论修学的是什么法,实际都是在修窍诀法,因为一个教言当中已经具备了成办解脱的一系列功德。因此,这里就是讲解,遇到导师并且获得甚深窍诀法,两者是同时产生的,而这也是在讲解内外缘起法。

  十三、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弃生贪嗔之劣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

  生贪嗔的劣处指的是起现贪嗔痴不好的地处。当然,今天我们理论上这么讲解,并不意味着从今天开始,每个人都要背着包跑到幽静山林中修法,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懂得这一系列道理,会为我们以后的修法创造很好的条件。

  如果你待在一个非常容易令自己生起贪嗔的地方,未来就是轮回。别人对你好,你会生起贪心;别人对你不好,你会产生嗔恨心,这一系列显现时时具有,对我们来说就是修行的劣处。诚如《佛子行》中云:“居于静处佛子行”,而依止兰若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舍弃一切贪嗔痴烦恼。贪嗔是结果,而有时候外缘会令你的内心烦恼炽盛。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弟子,作为在家居士,为了担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不得不四处走动,辛苦奔波,即便你想舍弃一切,离事专修也不能这么去做。但是作为出家人,既然已经卸下了世间一切包袱,就应尽量在寂静处修行,没有必要去的地方,最好不要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本来你的心非常清净,一旦被外缘所影响,可能就会产生很沉重的烦恼。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去了土匪窝,可能不用很长的时间,你就会成为一个小强盗。因为周围的人天天都在说这些事,久而久之,你也会沾染这样的习气。同样,如果今天进了贼窝,不久以后,你也会觉得偷东西也没什么不好。到了一个地方就会沾染一个地方的习气,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累世可能有这样的因,没有外缘可能就不会爆发,可是一旦遇到特殊的因,这些习气就会被引发出来。所以,上师这里讲解,要尽可能舍弃令我们生贪嗔痴烦恼的劣处。

  我们也常常讲解,很多居士家里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可以在家里建一个佛堂,平时在里面多闻思修也是挺好的。即便家里没有这样的条件,当别人还在休息时,你早点起床,独自一人修法,相对来说,也是非常清净的时光。此时没有人叨扰,内心也会比较平静。当然有些会说,当时还是有些烦恼要怎么办?总的来说,当时的烦恼已经少很多了,如果你不这么去做,可能天天处于更沉重的烦恼与恶念之中。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能尽量这样去做到是非常好的。

  我也常常和身边的年轻人说,年轻的时候想法还很单纯,此时能与佛法结缘是非常幸运的,但如果这时候又接触到其他外缘,就有可能舍弃自己当前的身份。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出家人,最好不要居住在城市中。我身边有很多出家人,他们很多都已经有了多年出家修行的基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解与内心也越来越坚定,具备这些条件的,我才允许他们待在我身边。有很多刚入门的信众或出家众,也想在身边做侍者,我还是建议他们在清净处好好修行,暂时不要随我下山。

  虽然城市里的医疗条件不错,可以随时看病吃药,环境也不是很恶劣,很多高原病到了城市都会自愈,除了修行之外的一切条件都圆满具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能令内心生起贪嗔痴烦恼的各种各样的缘也很多。如果没有坚定的见解,可能随着外相而飘动。我相信他们下山也会时时照顾我,但是由于他们太过年轻,而这里各式各样的劣缘也特别多的缘故,不知道哪一天就会障碍到他的心相续,令他们生起贪嗔痴烦恼,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之下,我不会这么去做。

  如今世上能令我们起贪嗔的地方非常多,但是进入佛门后,内心有了一个约束,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可以去。对于不该去的地方,以前我们的内心非常放逸,但是现在我们会细致考虑,到底该不该去,去了是否会令自己产生更多的烦恼。内心有了这样的约束,就说明我们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做任何事都要量力而行,要懂得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做相应的事情。如果要求今天大家全都进入幽静山林中修行,即便我口中能说得出来,你也未必做得到,所以这是不现实的。可这正是我们佛教善巧的地方。诚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陀并没有要求大家行不行都要这么做,否则进入佛门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即便进入佛门,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前往寂静处修行的。但是佛教也因此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讲解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教导大家要量力而行,因为调伏内心才是修行的根本,所以我们平常要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

  十四、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我们初次修法期间讲过三清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现在讲解的就是地处清净。地处清净有多重要,观察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修法就能知道。如是行持,就是为了避免生起贪嗔之缘,令内心烦恼减少。

  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我们这里算不上清净,毕竟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病,但由于周围都是佛教徒的缘故,大家聚集一起,心态还是会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没有像世间那样复杂的环境,情绪也不会很激烈,内心相对也会清净一些。如果能去五明佛学院、亚青寺这样清净的地方修学就更为殊胜。因此,我们要尽量去往这样的清净之处。

  但另一方面也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性。当然,佛法可以用绝对这个词来形容解脱,即便如此,我们也要量力而行。虽然解脱是我们前行欲求的方向,但是也要记住,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仍旧是凡夫身份,所以能做多少就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积少成多,多多益善,如是行持,才会令见解越来越增上。如果操之过急,可能就会欲速则不达,烦恼不但没有减少,还会产生更多的烦恼,后面就会越来越糟糕,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我在上师身边待了将近三十年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去上师这里之外,我很少去其他人家里。一方面是我个人懒惰的缘故,也有每天接触的人太多没有多余的时间串门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为了避免产生贪嗔等一系列烦恼。即便当时你心中没有这样的烦恼,可是一旦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以后,难免就会给自己招来很多烦恼。而我这种特别懒惰的人,平常很不愿意面对烦恼。我相信,世上也没有愿意烦恼的人。尤其是面对烦恼还要去调伏烦恼,我就更不想与烦恼接触,所以平时就会主动提防,虽然有时候别人看你会觉得很奇怪。比如有些人为了不被雨淋,晴朗的天气也会打着伞。别人觉得这个人有病,但是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也没有伤害其他人,只是从现象上看多此一举,但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高原天气阴晴不定,时时打着伞就不会被雨淋。所以看上去多此一举,实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时候也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天天住在这边?有时候别人问这个问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就是觉得你是否有点太傲慢了?但是我想,我没什么可傲慢的,甚至觉得自己更低劣,但有些事情没有办法解释这么多,就不要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烦恼。往昔昌根阿瑞曾经说过,他会到商店里把长期要用的东西一次性买完,然后待在家里修行。长时间在外面飘动,势必影响自己的修行,因为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确实是不容小觑。所以上师这里特别强调“弃生贪嗔之劣处”。

  十五、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从客观环境的角度来说,能远离令自己心生贪嗔烦恼之处是非常重要的;从主观意识上而言,我们要调伏内心。当然,如果我们已经具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见解,所有显现都一如,永远都是光明境界,自然无所畏惧,但我们还处于修行路上,尤其内心居于烦恼劣处时,能依止寂静兰若处即在清净圣地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平时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示现,他们往往是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修行。无论是在山洞还是在茅棚中,身边所拥有的朋友可能就是一些动物,没有其他人的踪迹。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寂静处,精进修行,最终获得解脱。这就是历代传承祖师的示现。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传承弟子,当然也要努力学习这样的事迹。即便当下条件还不具备,也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每次修行之前我们也都会讲解地处清静的重要性,因此尽量去寻找这样的清净环境非常重要。我想,这些内容文字上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

  如今很多人觉得,佛法中常常讲解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该怎么办?我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口中说不行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我们在实际做的过程中,要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但也要量力而行。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边也有很多信众,他们的身份是渔夫,但佛陀还是有很多善巧方便可以摄受他们。也就是说,佛法是非常善巧的,他并不是强迫性的。当然,从真正解脱本身的角度而言,必须要断除一切恶行。诚如佛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教的标准。但自己能否做到,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根机见解而论。我们可以以此为目标,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

  十六、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认识?因为人的一生当中,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是最大的,所以平常想得最多的应该是为父母做什么事。我们今天要将一切众生视为父母的真正原因也正在此上。

  如是观想,并不是仅仅给众生安立一个名称,他们以前是一般人,现在就给他们贴上父母的标签。并非如此,而是要从恩德的角度,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父母。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观察今生的父母对自己有多大的恩德。从入胎开始,父母就受尽了痛苦;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父母不仅为我们受尽了苦,也遭了不少罪。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恩德,语言都难以承载。

  有一次我和青饶师坐火车出门。当时我们是乘坐软卧,一共四个睡觉的地方,我们俩睡上面。下铺是一对带着孩子回老家的小夫妻。当时丈夫为了妻子和孩子坐得舒服一点,就站在了外面。我们知道,小孩子拉屎拉尿完全没有约束,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这个小孩子可能路上吃坏了东西,突然就开始拉肚子了。这个母亲给小孩子整理的时候,满手都是大便。我想母亲真的是非常伟大。在她还没有成为母亲的时候,应该绝对不会去摸这么脏的东西,可是作为母亲,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没有一点点嫌弃。尤其她自己看上去年纪也不大,自己也不是很熟练,但是为了照顾她的孩子,她真的是不嫌脏,不嫌臭,细心地为自己的孩子整理。当时这个小孩上吐下泻,这个味道臭得我在边上都待不下去了,于是跑到了外面,可是这位母亲一直这么不离不弃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我站在外面时,也忍不住感叹,母亲真太伟大了。

  我们常常说“为母则刚”,在做母亲之前,都很柔弱,可是一旦有了母亲这个身份,就变成一个特别慈悲的人。以前别说帮小孩拉屎拉尿,就是手上沾染了一点土都觉得很脏。可如今作为一个母亲,别说是自己的手,就是身上全是呕吐物,也一点都不嫌弃,还是尽力地擦拭。当看见这样的场景,我不由想到,我们自己的父母不也是这么过来的么?父母不嫌脏不嫌累,精心呵护我们长大,世上还有比这更深厚的恩德,更真挚的感情,更亲的人么?我们常常说,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现前我们这么去做,能做得到么?由此也能知道,父母有多么伟大。

  十七、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今天我们为父母做一切事情都是应该的,而且刻不容缓,因为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仅如此,还要从认识自己生身父母的恩德开始,扩大到所有的众生。因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而他们作为我们的父母时,也和今生的父母一样,毫无保留地付出。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内心才会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

  如果父母已经不在世了,就要观想父母的灵魂现前在哪里?我们身边飞来飞去的蚊子有可能就是今生父母去世后的转世。再细致想想,即便不是今生的父母,累世也决定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前世有父母,前世的前世也有父母,生生世世中,无论我们生在何处,都有父母。天界众生由于功德广大的缘故,不需要父母,化生就能生育;地狱众生由于业障沉重,也有化身,但除此之外,任何一道都没有不依父母而生者。而父母对于子女,都是一样地不计付出,即便猛兽是依靠食用他人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在对待自己的儿女时,也一样是慈爱呵护。由此可知,无论投生到哪一个地方,我们的父母都如同今生的父母般可爱,并且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我们说即便是眼前飞过的一只蚊子,无始以来做过我们的父母,也是特定的事。

  往昔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无论这件事情别人看上去有多恶劣,只要是对子女有利,父母就觉得付出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即便是自己的颜面扫地,也在所不惜。比如作为藏人,都知道杀生的罪过,但是为了自己的子女,父母会完全放下自己会堕入地狱的想法去杀生,甚至拿着一块石头就只身进入山林追寻猎物。能否达打到猎物,他完全不知道,但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就觉得自己一定要去拼一拼。

  又比如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大家都吃不饱饭。很多人都会为了子女去偷东西吃。他们怎么会不知道偷盗的结果是投生三恶趣呢?但是只要是为了儿女有一口吃的,即便知道是恶行,也奋不顾身地去做。在旁生道中,遇到其他猛兽的进攻,为了保护自己的子女,很多动物也会不顾危险去回击。由此可知,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有多大。

  现前我们已经逐渐长大成熟。不仅仅是身体成长起来,内心也越来越成熟,知道的道理越来越多,就更能认清现前就是我们回报自己父母的时刻。因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恩德之广大,与今生父母等同无异。而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做我们的父母还不仅仅一次,而是多次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的父母之时,为我们造下诸多恶业,因此直到今天还在六道之中轮转,遭受种种痛苦。今天就是我们回报父母之时。

  所以这里讲解,只有了知众生皆父母,才会有后面修行二种菩提心,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前面具有了这样的慈悲心,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后面才会有为母亲成办解脱,去实现她的愿望,令她能永远获得快乐,自己要精进修法的心愿。平时,真的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点功夫。

  十八、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我们讲解修行就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世间人提倡道德文明,这与佛教没有任何矛盾之处,其实就是在讲同一个道理。

  比如世间人讲孝道,佛教也讲孝道,而且范围还更广大一些。世人只是着重于眼前,我们的目光更长远。不仅对今生的父母有孝心,对三界六趣一切父母都要尽孝,这才是真正的大孝。为什么我们都说释迦牟尼佛是出世间的大孝,原因就在此上。他对三界六趣一切父母都有孝心,内心时时忆念母亲,孝心不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广大。因此,我们说佛陀的慈悲心无有所缘。

  如今也有很多导师都在讲解人间佛教,就是从佛法能为我们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这个角度讲解。今天我们修学佛法,会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时时都在行持孝道。无论他往昔有多么不孝,进入佛门后懂得了这一系列道理,就会变得越来越孝顺。实际也该如此。因为修行人可不仅仅在于口中说什么,而是要看自己去做了什么。解脱来自于实修,并不只是来自于口中的言辞而已。

  口中所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重要的是内心是否具有这样的功德。比如很多人脖子上或手上都会戴着念珠,这些都是佛教的一种工具。当你把它们戴在身上时,内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功德。这也是我们与世间人的不同,如果身上戴着各种法器,实际做的都是一些恶行,除了给佛法带上污点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更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与世人相比,内心应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具有菩提心。至于如何发起菩提心,往昔我们也讲过很多。首先要有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分为两种: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慈悲缘众生,我们可以从修行七法和智悲光尊者所讲解修心五法开始做起,即从知母、念母、报恩、慈与悲这五法中去行持慈悲缘众生这个修法。想度化一切众生成办解脱,称之为智慧缘大觉。这两者就称之为愿菩提心。也就是说,了知一切众生为父母时,称之为愿菩提心中的慈悲缘众生,此时要具备修心五法及七法;而后面行持种种善法就称之为行菩提心。两者同时呈现,这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们应努力去做到。

  十九、修习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

  【修习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你精进修学佛法时就是在珍惜自己的人身,也可以说,精进修行与具有了十八种珍宝人身,同时出现。

  这里首先讲解的是要精进修法,而这里提到的修法,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修法形象,而是指修学正法。正法的标准是什么?“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修法的标准。因此修行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并且行持调伏烦恼的种种方便。

  上师这里讲解,修行清净的妙法,就是获得了十八种珍宝人身的精要,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

  二十、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无常之时,就不会再对一切妙欲产生极大的贪执。所谓的贪执妙欲不仅是对饮食以及财富方面的贪执,还包括各种情绪起伏。

  面对种种对境时,内心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如果能认识到一切显现都是无常,就不会对当下的事情过于计较,因为你已经知道,第二个瞬间事情可能又会发生变化。无论当时的事情看上去是大是小,都在变化之中,并不会永远如此。可如果我们对无常认识不足,面对种种事相时,就会变得斤斤计较,过一段时间才会觉得前面计较的一切都是虚妄,之前觉得很重要的事情,今天来看,什么都不是。昨天还觉得对方是怨敌,今天就已经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前面的一系列计较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所以懂得无常观,会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创造很多的快乐,令我们看得更清,也看得更远,不再计较一时的得失。

  当我们懂得从外器世界无常与内在有情众生无常这两方面去观待,就不会再被现实生活中起现的一系列无常显现所禁锢,因此而产生的情绪飘动也会越来越少。所以,认真学习无常观的意义真的非常非常广大。

  一旦真正具有了无常之念,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会减轻。平常我们烦恼沉重就是执着于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总想着一切利益中都要占据主导地位,唯恐屈于下风,以为只要一开始不能占上风,就永远损失了利益。要记住,任何事情都是无常的,今天觉得不如意的坏事,明天可能就峰回路转变成好事;昨天还是怨敌,今天就化敌为友了,这种事情我们身边可太多了。懂得无常的道理后,就不会再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

  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这样放之任之,世间不是完全没有法规了么?要记住我们一直以来所讲解的要点,修行要量力而行。虽然我们现在如是讲解,但要你当下全部做到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常常讲解要根据个人的根机条件,依据个人的身份而定,尽量以这样的方式去取舍。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道理我们也都知道,但是我们全部能做到么?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如果有一天,你的无常观已经达到对一切都没有任何贪著之时,就说明你就是圣者了,这时候你自然会放下一切。而那时候你可能也不在这里了,而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无论是居住的环境还是接触的人,都与这里完全不同,不再会有怨敌与亲人的区别,任何人都是自己的亲人,更不计较会不会没有规矩,这一点也可以完全放心。

  所以,平常真需要从这些方面去观修无常。很多人问我,刚进入佛门或者已经进入佛门想系统修学佛法,该从哪里开始入手闻思?我想《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前行的内容,我相信文字上没有什么难懂的,可是想要内心圆满这一系列理趣,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这需要长时间去串习。

  二十一、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真正赤裸见解,能所二取等一系列分别也会同时消失。相信这方面的理论,在座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也都阅读过相关的一些文字,但是真正的见解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贪嗔痴烦恼又是如何消尽的呢?

  我们这两天也一直在讲解相关的内容。因为当前有很多人会把第六识耽著与智慧混为一谈。比如面前有一朵花,当你知道这是一朵花的当下,是否有能所二取?不能说没有,但其中看见花和知道是花还是有着细微的区别。在前五根识时意识是迷惑的,相对还是一种无明的状态,但由于眼根并没有被遮止,面对这个相时,虽然没有专注在花的名相上,印象相对还是一种明了的存在,这就叫前五根识,而我们所说的第六识意识是在对某一个相产生执著的时候会更明显。也就是说,知道这是花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执著,而执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能所二取,即外在的境为所,能知道是花的识。这是一种意识分别。

  当然,我们在树立见解时,讲解的是耽著而不是分别。比如面前的这朵花,只要五根没有被遮止,每个人看到这朵花都会知道这是一朵花。如果色法需要遮止,缘起性空以及《心经》中为何还要讲解“空即是色”呢?所以“空”字并不能阻止一切色法,因此具见解时看到这朵花,也能明了这是花。如果看到花却不知道是花,还能称之为见解,称之为遍知么?但有些可能就会在此时用词句来掩盖自己的见解,认为自己已经是遍知了。请问你能在同一瞬间感受到所有的相么?

  以前我在梦境中,感受过一瞬间同时在五方佛面前听取不同教言。这时候不需要变成五个人,也不需要有五个意识或五对耳朵,就能在同一当下清楚地知道五方佛所宣讲的一切教言。这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不是意识能了知的境界,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因此,当外面一切形象起现时,虽然你能用“遍知”来掩盖自己的禅定,但实际上能做到遍知么?恐怕做不到。

  但现前如果具有相似的禅定,这与消尽能所二取之间,该如何区别?前者能看得见花也知道是花,后者也是如此,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前者由于有花的相和知道是花的念,称之为能所二取;而后者能看得见是花,也知道是花,但我们不能称之为这个是见解,也不能称之为能所二取。如果说是能所二取,则后者也会成为一种耽著;如果说是见解,就是没有分别,也没有能所二取,但这种没有是不讲解分析的。所以,其中的的区别需要依靠自己长时间修学去体会。

  我们在课上有时候会稍微透露一些相关的见解内容,有时候讲得又不是很明显,原因就在于见解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修行去体会,而不是仅仅凭借导师口中说说,就能领悟得了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导师会将方式方法赐予大家,对于已具有见解者,平常做一些辨别,当然会对提高自己的见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刚入门者,别说是真正的见解,就是一些基本的寂止都不具备,这时去做一些辨别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所以,还是要在实修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二十二、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有很多人问,提高自己见解的最佳方便是什么?具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只要时时不忘这三点,相信你的见解就会迅速增上。

  如果无念太多而你又太过懒惰,仅仅是为了安住而安住,缺乏观察修,见解很难增上,甚至以为自己具有了了分明之见解。但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已,与真正了了分明的智慧,有天壤之别。为了避免这样的过失、提高自己的清明度,观察修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执著有者趋善道,执著无者入恶趣,两者都无为真实之见解。这里提到的执著有和无,即执著观察修还是安住修?执著观察修会更好一些。如果两者一如,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还是分别空就是空,明就是明,要分开选择,我们就选择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真正的见解,是对有无都不再耽著,两者达到平衡。想要达到这样的见解,前面对有和无就必须要善巧一些。也就是说,不能为了安住而安住,尤其当昏沉掉举侵犯时,观察修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有很多修行者,平常最担心的是自己座上有起心动念是否不是很好,此时自己是否应该完全超越一切观照,在非常平静智慧的状态当中安住才对。我有时也很奇怪,座上时你这么执著于是否有耽著,但是出定的时候,别说是耽著,就是生起一个恶念也不觉得有什么,甚至还会觉得挺自然。如果你真的执著是否耽著,为什么不多执著一些,令自己不要顺着恶念而飘动?

  我们也复次讲解,妄念虽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但如果能善加运用,妄念便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为什么一定要把妄念看成是过失呢?《三句精要》中曰:“若能善巧运用,则妄念越粗大,越能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过失呀!所以现在真不需要在这上面太过计较。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长的时间,很怕别人知道自己还在观察修,好像观察修是多么丢脸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真正的见解必然是便智双运,单纯的智慧并不是真实的见解,便知双运才是。如果方便少,智慧多就决定称不上是真正的智慧。当然,方便多智慧少也不是真正的见解,只有方便与智慧达到平衡的时候,才称之为真正的见解。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是执着于智慧而不执著于方便呢?

  所以我一再告诫所有的弟子,不要当然地认为方便是过失,只要你能懂得善加运用,尤其在修学禅定过程中,想要令清净分越来越增上,观察修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我想,这一点只要能亲自去运用尝试一下,就都能感觉得到,因此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随着修行的增上,后面两者会渐渐成为一如,这时你就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超越能所二元对立之真正的见解。这是一种体会,而不是凭借思维去掩盖什么。我相信只要能真正依教奉行,就能在实修中很好地辨证出耽著与真实见解之间的差异。现前做不到,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辨别,而是一种经验的判断辨别,但这需要自己长期去实修才能体会。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希望大家平常要根据个人的时间,多多修行,无论工作学习有多忙都不要把修行搁置一旁。任何时候修行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样一来,无论无常何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对你来说,未来也必将是快乐的。但是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不是仅仅依靠一座两座就能成办得了的,而是需要长时间去培养。所以修行就要从今天开始。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6课1-1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