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0-19

创建日期:2022-07-29

  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0-19

  (十)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 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一)

  【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

  何谓盲者?不通达理论也没有实修经验,闻思与实修皆无者称为盲者。上师这里谦虚地说,如他这般盲者,口中也能说出“不能懈怠,不能散漫”等教言。

  有信众问我,导师平常经常告诫弟子,轮回与涅槃不可能同存于一个器中,如同水火不能共处一般。导师为什么不直接明确讲解必须放弃世间享受?

  确实,最初我无论为汉地还是藏地的信众讲法,不会区分他们的身份,只是站在某一个立场之中宣讲。但后来我发现,我口中说出这些教言非常容易,但我必须为口中所说出来的一切词句负责。也就是说,虽然我认为自己的发心清净,告诫大家历代传承祖师就是如此修行而成办解脱的,但也必须扪心自问,我在转述这些教言时,是否考虑过当下听闻这些教言的弟子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根机是否等同?要求四众弟子当下舍弃一切,座下弟子是否有接受这些教言的根机?

  历代传承祖师能做到这些修行要点,无论修行过程中遭受多大的违缘,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修行已经成为了他首要的任务。但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即便为弟子们如是传讲,有些弟子一时冲动能遵循导师教言,但过两天烦恼卷土重来时该怎么办?所以,善巧方便非常重要,修行必须要灵活一些,导师讲法也必须灵活一点,不能变成一种死板的教条主义,行也要这样、不行也要这样。

  上师已经讲过一个公案。往昔在雪域高地有一位高僧大德,大家都认同他的见解高。但这位导师在宣讲佛法的过程当中,完全不讲解次第道,至于弟子是否具备根机或者根机高低,都一律不予考虑,要求弟子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做,否则就是错误。当时很多修行人慕名而去依止,但一段时间后就一个个离开了这位导师,最后没有一个依止这位导师者修行。

  既然这位导师功德都是共同认可的,为什么没有一位弟子依止他呢?因为这位导师在教授弟子时,虽然将自己的见解赐予弟子,要求弟子回去修,但是如果弟子回来汇报不符合要求时,导师也只是让他回去继续修,而不讲解次第道,所以很多弟子就觉得无法下手。

  我也告诫很多修行者,初次修行时,不需要对自己的见解做很多分辨,比如“这个好像像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个好像有点像前五根识,但和第六识、第七识也很像”等等,先不要急于掺杂很多辨别。我们在讲成熟口诀法时,将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前三者并不讲解辨别,是因为没有体会到一丝禅定就加以辨别,会觉得自己的见解全都不对,想再去寻找一个对的见解,但是要到何处去寻找?找到了又觉得这个像第八识,那个像五根识……无法找到一个全部符合的境界,此时就会心灰意冷,放弃一切,觉得念佛算了。

  但念佛只是口中念诵还是有些不够,需要按照净土法门的标准,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要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而事一心不乱分为:持名念佛、有想念佛。所以即便是念佛,也有一个次第道。如今很多修学显宗的信众,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念到一心不乱,却不知道一心不乱的标准,这样一来,后续的修行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十一)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 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二)

  任何修行都应该有次第道。我们在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上并不做辨别,因为这时所拥有的禅定见解掺杂很多意识成分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意味着,现前拥有的一切见解都掺杂有思维成分,因此现前见解低,要通过修,令自己的见解增上,也就是说现前的见解并不圆满,此时就加以辨别则无法找到更清净的见解。

  可能有很多人会反问:“以前我也不懂辨别,一切辨别的教言都是来自于导师您!正是因为您在大众面前如是讲解,所以我才会按照您所教授的方式去做。”在大众面前如是讲解的目的在于何处?如果你能长期依止在导师身边,导师就可能不会天天讲解这些,但很多弟子无法长时间亲近导师,所以根据弟子的见解,导师会讲解相应的法。

  也就是说,虽然你对传承、导师以及所修的法已经心生敬信,但由于个人条件不具备的缘故,无法长时间依止导师,这时导师就会根据弟子的见解,讲解相应的法,但初次进入佛门者,不必急于辨别。可是如果我在讲法时指名道姓地说谁谁谁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暂时先别这么做,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羞愧,这么丢脸的事情,导师为什么要在大众面前指出来呢?所以为了顾及大家,我会在讲法时说:“下等根机不要这样,上等根机见解稍微具备的人,就要知道这个道理。”

  要记住,如理如法修行最重要。我们通常说,通达方便、认识智慧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见解,想要令这些见解逐渐增上,就需要善巧运用。这样一来,即便前面的见解有多么不成熟,都会很快转为清净的见解,这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修学任何法都需要有次第道。

  “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就是从盲者的角度当中讲解,既没有闻思的智慧,也没有实修方面的经验,即便说出一些教言,由于内心是散漫的缘故,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做法对还是不对,你是否知道?

  这句话也是在告诫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闻思和修行不能完全堕入一边。我常常遇到很多类似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在修学中非常着重闻思,总是将实修搁置一旁。要记住,初次进入佛门时闻思非常重要,但倘若没有实修,相信你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虽然有时仅仅依靠讲解一些理论,能对它心生净信,但是想要据此完全断除自己所有的疑惑,是做不到的。

  比如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喝过水,当他感到口渴时,即便口口声声地说“水可以解渴”,但由于没有亲自见过水也没有喝过水的原因,还是会对水是否能解渴有很大的疑惑。虽然对于水能解渴的理论已经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内心还是会有疑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

  因此,闻思与实修两方面都必须齐全。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就是在告诫我们,修行不要完全偏堕一边。

  实修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比如很多人说,闻思只是见解的一个载体,并没有什么必要,当见解圆满赤裸时,文字上的道理自然都知道了。但要记住,后面真正的见解必须依靠文字诠释来推动,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见解也无法赤裸,所以两者绝不能堕入到一边,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该做的事。

  (十二)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 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三)

  无论闻思还是实修,只要有一方面是盲者,就可能会对以后的修行形成极大的障碍。

  很多人都知道亚青寺是实修的圣地,但有些一听到实修,就会觉得亚青寺可能不是很看重闻思。相反,亚青寺非常非常重视闻思。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直到一切乘法之顶点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相关道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都在宣讲。这就意味着,亚青寺并不仅不轻视闻思,反而非常重视闻思。虽然由于本传承的修行风格以实修为主,但并不会轻视闻思。

  比如初次进入佛门期间,都要修学加行,而修加行就必须先学会前行引导文。如果依照龙萨派的传承,就必须学《圣者言教》或者《初学悦耳?宝藏库》等前行引导的内容以后才能修学加行;如果是按宁提派的传承,则要学《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前行内容后,才能开始修加行,否则你的加行就不是很圆满。后面的实际操作为修,而前面乃至听闻一句引导文,亚青寺都非常重视。进入正行更是如此。比如前面所讲解的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等一系列内容,倘若没有闻思过,又怎么会知道这些内容。归根结底,也还是来自于文字诠释。因此,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亚青寺都非常重视,要求必须并肩修学。

  也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五明佛学院的弟子,而学院通常是以闻思为主的,因此实修可以搁置一旁。你不妨先问问自己:自己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但学院以自己的传统风格讲解闻思并不是说你仅仅依靠闻思就能成办解脱,还是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既然你已经学习了很多道理,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清净了多少?

  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自己的内心清净即为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乃至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反观自己的内心就知道。用出世间的词句描述就是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用世间语言则是性格有多么改善。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善自己的性格。

  导师在讲解心的本性时,有时会称之为“有自性”,有时会称之为“无自性”,但这些说法都来自于传承祖师的教言,那么自性究竟是“有”还是“无”?文字就如同橡皮筋一般,怎么拉都可以,但不同的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论。对于空性过于执著者,导师就会为他讲解“有自性”,目的是不让他堕入单空、断空之中。有些弟子认为自性就是一种明了,而自己对这方面已经了了分明,因此对智慧见解太过执著的人,导师就会讲解“无自性”,因为见解本身就已经远离二元。所以“有”和“无”是针对两种根机而立。

  实际上,文字只是一个诠释,希望大家懂得这些道理以后能够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究竟该怎么做?比如当我们感觉到修行过程中,对于一系列道理还不够通达,有所疑惑时,就必须要重视闻思。可是通达很多道理以后,内心调伏仍旧与往昔庸俗同道,就说明还需要通过修行去寻找经验、对治自己内心。这就像炒菜一样,盐放多了就需要多加点水;盐要是少了,就要再加点盐,这样不断调和才能达到合适的口感。

  (十三)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 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一)

  【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

  进入佛门后抛弃世间琐事,于寂静兰若处精进修法乃历代传承祖师之成就足迹。

  有很多居士问我,既然文字上讲解寂静修行的功德,为什么导师又要讲解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中修法?因为,实际当中,很多修行者的条件并不成熟。正如这句颂词,我相信没有人会看不懂,也知道传承祖师都是舍弃世间琐事,依止清静处精进修法而获得成就。无论是莲花生大师、密勒日巴、还是近代的昌根阿瑞和喇嘛仁波切等等,都是在幽静山林修行而成办解脱者。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也是如此。达摩祖师直到六祖惠能大师以及后面的很多禅师乃至净土法门的诸多导师们,近代的虚云老和尚等等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都是依止幽静山林而成办解脱。我相信,这一点每一个修行者都知道。但有时候知道归知道,现前能做到多少,就要根据个人的条件而定。我们不能一棍打死地说,如果不放弃一切琐事,不能独自一人到幽静山林当中去修法,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世上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有几个?

  举个例子。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行为是所有后代弟子的榜样,但是如同释迦牟尼佛一般,一年只尝一粒米、一滴水而精进苦行六年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可以说一个都没有。但是后世所有信众都因此而不能成就么?不能这样去认定。我们要在自己修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的一点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尽量做到圆满。但这些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而不是等待着未来某一天自发地具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现前还很年轻,工作太忙,没有很多时间用于修行,但只要自己的条件稍微成熟一些,事业有点起色,收入以及家庭经济条件都能更好一点的时候,就去修法。我想,这就是众生贪婪的想法。凡夫有一就会想十;有十就追求百;有百就期望千……贪婪欲望只会越来越大。

  以前有对夫妻问我,是否应该每天给小孩子一块钱?当时这位做母亲的认为,现前都是独生子女,小孩子就是父母手里的宝,别说是一块钱,给一百块钱也没问题。但这位父亲觉得不是给不起一块钱,平时父母为小孩付出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块钱,但也不能这样做。夫妻间为此争论不休,所以想问问我该怎么办。

  我想,从众生贪婪的角度当中讲解,父亲的想法很有道理。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母亲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父母一辈子所做的一切,目的不就是为了赐予儿女幸福么?所以从情感角度来说,母亲给一块钱完全可以理解。但从教育小孩子的这个长远角度而言,父亲的想法可能更理智一些。因为今天小孩子很小,欲望可能不是很强,有一块钱就很满足了,但等到他十岁的时候,一块钱就做不了什么事了,他会需要十块钱,那时你可能还是给得起;再等几年以后,他要和小朋友一起到外面玩耍,要下饭馆等等,十块钱可就又不顶事了,甚至一百块钱都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已经越来越重。今天的一块钱可能不算很多,但是等到后面他一天就要一千块钱的时候,你能给得起吗?如果还能给得起也无妨,一旦给不起,就会成为你一个很大的烦恼,可这就是你教育出来的结果。一块钱不算什么,十块钱也不算什么,但随着欲望的增长,一百、一千块……天天如此,父母也会不堪重负。这就是人的一种贪婪,今天可以满足,明天的欲望就不止于此了。

  我们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懈怠拖延都是我们贪嗔痴烦恼沉重的一个本性,甚至会为此寻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今天头痛明天再说;但是明天头不痛了,肚子又开始痛了,所以后天再说;结果后天手又开始痛了……哪一天才是不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肉身,阴阳不平衡时产生一些病相再正常不过了。随着年龄增上,不是腰酸就是背疼,天天都有这种现象,何时才是清净之时?所以,这些都是业障沉重的原因,我们可不能随着烦恼而飘动。

  (十四)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 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二)

  我们说过,修行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但要如何去创造?如果今天导师让你放弃一切,你可能会做得到,但是时间长了就做不到了。该怎么办?就要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有时会问别人:“你吸毒吗?”当然都会回答说不吸毒。“为什么不吸毒?”“因为知道了吸了毒的后果。”确实如此,由于对吸毒的危害有了圆满的认识,你不会去沾染毒品,并且与毒相关的一切都不会触碰,因为你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修法也同样,是否能精进修法,能将身心投入多少用于修法,完全取决于对法的认识。也就是说,要多观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

  从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过着简单的生活,一生都在精进修法中,应该非常辛苦。但历代传承祖师如果真的觉得修行如此痛苦的话,是决定坚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的,完全可以在第二天就找个借口回到城市中享受凡夫所谓的福报,但他们并没有。这正是说明,历代传承祖师并非我们认为的非常痛苦,而是内心充满喜悦。靠的是什么?就是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我们认为自己必须要做这样那样的事情,但细致想想,假如真的如你所愿,一切都圆满了,可是明天就是你活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天,那时的你情绪又会怎么样,这些事情做圆满了,又如何?今天的你可能觉得死亡并不重要,还是活着的时候更重要一些,但真正面对死亡时,你就会真正地想到,自己以前所做的一系列都不重要,今天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等到这个时候才想到要修法,相信阎王爷绝不会给我们一分一秒多余的时间。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今天开始就应该要精进修法。

  人就是这么奇怪,就如汉地的俗语所讲“不见棺材不流泪”,自己没有遇到这些事的时候,觉得这些事情并不是很严重的吧,眼前自己觉得哪个严重就是哪个严重。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今天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在无常面前不值一提。可能你现在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但细致想想,是否如此?有句话叫“口是心非”,有些人坚定地认为即便心里想着另一件事情,口里也必须要这么说。但我们不需要这样去伪装,而是要实实在在一些。所以,平时真需要多修修法,不要为自己找很多很多借口,从今天开始就要多想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十五)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 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三)

  稀有难得的人身,今生我们已经得到了,但是最可怕的无常何时会降临到身边,谁都不知道。今天的我们还在世间,明天在不在世间,在座所有人都没有一点点的把握。可能我们都会带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明天我一定会在世上。这么以为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自己还很年轻,也没有病痛。但细致想想身边去世的人,难道他们都是因为生病而去世的么?

  不尽然!有些是前一天晚饭中毒,第二天早上去世的;有些是出门因为交通事故被车撞了而去世的;有些因为天上掉下的不是馅饼,而是一块砖头,被砸中头部而死亡等等。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离开这个世间因缘是什么。因此,平时要多想想无常,多想想无常。

  想要真正坦然地面对死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死亡有多么痛苦。历代传承祖师告诫我们,当你看到一个业障沉重的人即将要去世的时刻,才真正体会到死亡有多么恐惧。

  今天晚上你把头放在枕头上想想:总有一天,我会以这样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那时我就要在没有丝毫自在的前提之下,与现在所执著的世间财富、亲人分离,如果这一刻现在就到来了,我该怎么办?唯一能帮助自己的,就是生前修的法。否则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谁也帮助不了自己。

  平常修行过程当中,要时时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因为这是客观的真理,谁也改变不了。如果因为我们不去思考死亡无常,它就不会发生,还有谁愿意去想?谁都不愿意。但事实是,无论你想还是不想,死亡无常一样在你面前生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准备?

  比如世间人非常喜欢到外面去旅游,为了圆满自己的旅行,都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目的就是为了旅行能够充满喜悦和欢乐。正是因为前面的准备很充分,后面的旅行也会非常快乐。

  同样,人生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旅行,我们的旅行时间可不是几天,可能会非常长。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只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修学佛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旅行时间非常漫长。旅行途中,会不会受苦,会不会由于我们没有带够足够的衣服干粮而感到饥寒交迫,取决前期准备得如何。准备如果充分到位,无论去往多远的地方都会非常快乐。天气寒冷不用担心,因为有足够的衣服御寒;天气炎热的地方不需要操心,因为衣物轻薄,不会中暑;漫天黄沙不会害怕,因为已经备用足够的清水,足以解渴;贫穷匮乏之处也无所畏惧,因为准备了足够的干粮,足以裹腹。正是由于前期的准备到位,才会有这样快乐的旅行。因此,平时要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我平常也告诫刚入门者,如果能时时将这些嘱托铭记于心,临终时你就会忆念到导师的恩德。正是由于当时导师讲解了这些道理,平常自己也依教奉行,才会在无常降临时感受到快乐。但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因为无常随时都会到来。所以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是否有福报去往寂静处精进修法,谁都不知道。如果有,当然很好;即便没有,只要有了共同外前行的陪伴,在自己家里,也一样可以快乐清净的修法。

  (十六)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 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四)

  修行要与自己的条件相符。如今很多人认为修行有一种绝对性的方法。比如你说是修汉传佛教的,就马上问阿弥陀佛念了多少遍?说是修藏传佛教的,就会问是否修过加行,得过多少灌顶?有些对佛教不是很理解的人,初次依止的导师告诉过他,要成办解脱,必须要不停地转绕神山。当他听说你也同样是修学这个法时,就会问你去过多少地方,朝拜过多少圣地,比如汉地四大名山、高原各地的传承祖师修行圣地去过多少等等?

  正是由于不懂得善巧的缘故,误认为修行只有一成不变的死板方式,并且对佛教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分别。往昔由于交通、信息等一系列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南传佛教对汉传大乘教法并不是很认同,对密乘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身边的迦叶尊者所听到的一切教言都是小乘教法,释迦佛并没有说过大乘教法。但北传佛教的导师们认为大乘教法全部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释迦牟尼佛讲法时会根据信众根机不同而传讲不同的法,但不懂得这些密意的人就会因此产生很多分别心并产生一种教条认知:佛陀是这样讲的,我们也必须要这样做,否则就不是修这个法的人。一旦具有这种想法,说明无意识中就在诽谤释迦牟尼佛!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可不是一法,而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宣讲了八万四千种法。

  举个例子。外面有一个重物,导师让第一个人把它提上来,接下去对第二个人也如是要求。但第二个人没有那么大手劲,于是选择把它背上来。难道第二个人的做法不对么?如果只能用提上来这个方式,没有手的弟子该怎么办,岂不是永远没有这个缘?不是的,方式方法只是一种根据个人条件而定夺的方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东西提到楼上来,并不是只有一种绝对权威的做法。比如必须用左手提,甚至左手大小、长短以及在哪个地方休息几秒钟等都必须要听从规定。如果修法变成这样,和外道教有什么区别?

  外道教有三百六十个门派,主要见解就是断见和常见。其中有一个门派的创始人,先是守持了四十年的戒律,可能是由于业障太过沉重的缘故,守持四十年的戒律后又还俗了,并且还娶妻生子。不过,他也一直在继续修法。等他去世后,有人寻找到一些具有更高神通神变的修行人询问这个人的灵魂在何处?回答说是已经去往天界。于是他们教派从此以后就有了这样的规矩:凡是修行这个教法的人,都必须先要出家持戒四十年,然后还俗娶妻生子,并且必须生儿子才能生天,生女儿都是绝对不行。这就是一个框框。框有多大,里面的相就有多大,你始终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反观自己的修法是否已经沦为一种教条主义?是的话,就说明你已经在无意识中诽谤释迦牟尼佛的做法是不对的。释迦牟尼佛根据不同的根机宣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同样,导师针对这种弟子的根机而宣讲如是之法,但针对另一种根机不一定也是这样宣讲,我们不能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一样。这就是一种教条主义,也说明我们的修行不够善巧。

  修行必须灵活善巧,懂得根据个人的根机而修学相应的法,就不会与他人产生不必要的争辩,是你的好还是我的好,你的不对我的才对等等。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的是修学方式与我们当前的修学方式也不一样,难道他们不是成就者么?所以,修行没有一种绝对性。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就是最殊胜的法。

  (十七)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 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五)

  我身边也有一些多方面条件具足,能够长期精进离事专修的弟子。但是一般我不会让他们待在汉地,只要有条件,都会要求他们去五明佛学院或者亚青寺修学。因为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有很多高僧大德,在这些导师面前听闻教法,精进修学,会有很大的受益。环境会影响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内心烦躁,眼前看见的又是迷人心智的花花世界,内心起伏会非常大。相反,倘若眼前所见的一切都与佛法相关,内心就会更清净一些。

  为什么将世间称为红尘俗世?因为身在其中,所见所闻都是分别心的显现,它天天都在影响着自己,令自己本就不够清净的内心因这个不清净之缘,变得更加不清净。倘若能待在幽静之处,就会给为自己身心清净创造条件。所以平常我常常告诫弟子,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还是尽可能待在兰若处,这也是历代传承组数的行迹。

  有些弟子可能会想,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是否意味着就不再有机会修学这样的法?那也不一定,因为任何修法都要依根机而定。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四众弟子当中也有以打鱼卫生的渔民。我们常常讲解杀生是决定不对的,但以杀生为生、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为什么还能成为成释迦牟尼佛四众弟子之一?因为目前的他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以打渔为生,但与此同时,可以做到不再造做其他恶业,比如说不打妄语、不邪淫等等,等到条件的逐渐允许的时候,就能改变这种状态。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期,有个屠夫以杀生为生,不得不天天杀生。释迦牟尼佛问他:“虽然日出直到日落期间你要从事工作,但是否能立誓从日落直到第二天日出前不杀生?”屠夫想了想,回答能够做到。于是他就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佛门。虽然由于宿世业障沉重的缘故,他今生只具备这样的福报,但由于佛陀讲解的善巧方便,以立誓的方式来消尽业障,令福报增上,当他以后这种状态改变时,白天也不再需要去杀生了。这些都叫做善巧运用。

  (十八)初若未得善知识摄受 犹如山中之兽有何益

  【初若未得善知识摄受,犹如山中之兽有何益。

  初次进入佛门时,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摄受。何谓得到善知识摄受?是善知识平时对自己很好,还是善知识只要来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都住在自己家里是摄受?是常常赐予自己一些加持品或者平时对自己柔言软语是摄受?这些也许可以称之为摄受,但不能称之为圆满摄受。

  所谓圆满摄受是指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一系列教言,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你的根机,一步步赐予给你,令你趋向于解脱。无论是正在摄受还是已经赐予,都叫做圆满摄受。

  知道这些道理非常重要。我听到有些人说,他某天遇到一位高僧大德并祈请作为导师时,这位导师欣然应允,因此这位信众内心非常高兴。当然,你很高兴是非常正常的,但也要细致想想,真正的师徒关系是否依这一句话就定下来了,恐怕也很难言说。因为真正的师徒关系,需要遵循导师的教言并如理如法修行以及清规戒律。

  说到戒律,我们必须时时念兹在兹。我们常常会着重自己的语的功课,比如念诵了多少经文等等,对于身体以及各式各样的戒律等并不是很重视。功课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只要身口意三门趋向于善的一系列行为都叫做功课。语的功课可能是念诵不同的咒语,当然不说一些恶语,也是一种功课;不令内心起贪嗔痴烦恼也是一门功课。总之,为了令自己的心逐渐趋向于更清净之中的一系列行为都叫做功课,这也是功课的本来目的。至于念诵多少,则根据个人条件而定。

  “初若未得善知识摄受,犹如山中之兽有何益。”初次进入佛门后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就盲目闭关修行,与山中的野兽一般,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历代传承祖师确实都是靠闭关而成办解脱,倘若只要待在山上就能获得解脱利益,山上的各种动物早就成佛了。它们生长在山林之中,平时为了躲避风雨的侵害就常常宿在山洞之中,应该比人类更快成佛才对。但事实可并非如此。

  由此可知,去往某处闭关修行虽然不可或缺,但前提必须是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得到善知识的全部教言后如理如法修行,并且还能圆满一些环境条件,则前去幽静山林去修法非常善妙。否则盲目去修行,如同山中野兽一般,与解脱并无意义。

  我们要常常忆念上师的嘱托:“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去做什么,而是先要知道该怎么修。”倘若一听到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依止幽静山林修行而成就,便自己也跑到山上去修,这样简单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效仿传承祖师,就要知道他们初次进入佛门精进修法之前是怎么做的?想要得到如传承祖师一般成就的结果,前面的因非常非常重要。因此,得到一位善知识的摄受,知道如何如理如法地修行教言后再去闭关修行,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盲目去修学的结果,最终可能并不会令人满意。

  (十九)结语

  将导师所宣讲的一系列教言铭记心中,非常重要。我们在讲法期间也会对大家共同的疑惑做一个解答。很多时候,信众见到导师,不知道要问什么。即便有些想问的问题,由于时间不充裕等多方面缘故无法真正问成。我们现前就通过讲课的方式讲解一些相关的道理,相信对大家的修行有益。

  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讲解前面的道理,只是看见二祖慧可大师在达摩祖师前断臂求取安心之法,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于汝安”时,慧可大师反观自心而开悟,就会觉得成办解脱似乎并不是很难。所以现前有很多人模仿禅宗祖师的修学方式,也如是去参,结果并不如人意。

  在这样参禅前还是先问问自己,历代传承祖师的这些教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有哪些?如果我们都如同这些祖师一般,轻轻松松就能瞬间成办解脱,修行就太简单了。当法与根机相契合,就能呈现解脱果位,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仅仅模仿祖师的行为还有些不够,还需要知道其中的一系列道理。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多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此时既需要知道座上的修学方式,也需要解除座下的一些疑惑。这样一来,我们的修行就会变得越来越清净。因为带着疑问的修行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障碍,所以,要将导师上课时讲解的这些道理铭记心中。

  有时候,世人心中的最大疑惑就是:“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我们在解释这些道理的同时也树立了很多历代传承祖师的公案与教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修学的法非常真实,只要依教奉行,获得解脱决定无疑。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8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