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12(97-114)笔记

创建日期:2021-10-28

  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12(97-114)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庚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庚二、究竟修行所为+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

  庚二、究竟修行所为=辛一、本体+辛二、分类(99)

  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

  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壬一、本体+壬二、分类(103)

  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壬一、本体+壬二、分类

  壬二、分类=癸一、趋入因之道+癸二、趋入所得果(113)+癸三、摄义(114)

  癸一、趋入因之道=子一、趋入共同世间道(108)+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

  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丑一、趋入总出世道(110)+丑二、趋入分别出世道(11)+丑三、趋入特殊出世道(112)

  9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二辛二、分类。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10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一壬二、分类。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10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一、趋入共同世间道;

  静虑无色定。

  11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一、趋入总出世道;

  施等…

  11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二、趋入分别出世道;

  …道…

  11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三、趋入特殊出世道。

  …慈等,成就无所得,三轮善清净。

  11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二、趋入所得果;

  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

  11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三、摄义。

  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2、庚二(究竟修行所为)辛一、本体:

  所为的本体即是究竟修行的不共所修法。

  前面讲的所缘是指所修的对境,这个修行所为是讲修行的目标,即修行最终要现前的果——佛的不共境界。

  3、讲五部大论还是应该按照传统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讲义对字面内容进行分析,除特殊情况以外,不会添加比较简单的公案和比喻。

  4、不共修行所为的三种分类,辛二、分类: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大乘修行最后一定要现前其目标——修行所为的“三大”——大心、大断、大智。

  4、1大心

  所谓大心就是指大悲心。大悲心和悲心之间有很多差别。此处承许,大悲心就是佛所证的超胜一切有情的方便大悲心。这里所谓的“有情”,实际上已经把世间凡夫人、资粮道、加行道以及一到十地之间的菩萨都包括在内了。为什么说佛的大悲心超胜凡夫到十地菩萨之间的所有有情的心态呢?因为佛陀没有丝毫的自私心,完全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

  4、2大断

  大断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佛地真正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完全断掉烦恼障和所知障及二障习气(最细微的所知障习气在金刚喻定时断除),这就是所谓的大断。到佛地时身语意都清净了、所有障碍都断完了。佛经里经常讲佛陀断证圆满,可见断的部分也是一种功德,断除究竟而现前灭谛,我们将此安立为本性身。

  4、3大智

  从能断的层面来讲,成佛时完全现前证悟一切万法为空性的如所有智和无误照见一切广大世俗法的尽所有智,这两大智慧圆满无缺地具足就叫做大智。

  这三大所为,究竟来讲是自然圆满正等觉佛陀的功德,在有学道则以无缘的方式而修持,是每一个因地菩萨应该希求的。因此,我们每天忙着学习、考试、发心,暂时的目的可能每个人都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要现前具足三大功德的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

  大乘佛教的修行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获得佛果;第二,成佛也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快乐,而是为了解救轮回苦海中的广大众生。

  5、虽然真正的三大唯独佛地才有,但相似的三大,凡夫地也可以逐渐具足。比如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悲心、也有不同程度的智慧,因而也就遮止了与智慧、悲心相违的少许愚痴、自私心,这也可以叫做断。

  6、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分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

  在分别宣说之前,我先总的介绍一下这四种修行的差别,这是《现观庄严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一披甲修行是从意乐方面安立的。好比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人,他一定要先有一颗非常勇猛的心。同样,菩萨修行也要先在心里披上誓愿的铠甲,下决心一定要修持六波罗蜜多,圆满证悟一切法门而成佛,并利益无量众生。

  第二趋入修行,是从加行上安立的。仅仅是心里面想上战场还不够的,一定要选择好武器、铠甲,亲自到战场上去。同样,菩萨发了修行六度的心之后,还要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入于修行,精进修持世出世间之道,这叫做趋入修行。

  第三是资粮修行。真正进入战场之后,战士就要运用他无畏的势力,英勇地与敌方交战。同样,在趋入修行之后,就要依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所摄的十七种法来真实地与烦恼作战,摧毁修行的违品。

  最后是定生修行。战士经过艰苦奋战,终于获得胜利凯旋归来。同样,菩萨依靠智慧战胜烦恼,最后获得究竟清净的果位,这叫做定生修行。

  7、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壬一、本体:

  披甲修行的本体就是以智慧悲心双运的意乐修持六波罗蜜多。

  8、壬二、分类: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为空性,犹如虚空一般,世俗中万法显现不灭、如幻如梦,这两者无二无别的体性即是每一个菩萨所追求的万法本质。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菩萨需要在智慧方便双运的意乐涵摄下修持六波罗蜜多,因此,披甲修行初步可分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广分则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可以分为六种,比如布施分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安忍、布施的精进、布施的禅定、布施的智慧六种,其他五度以此类推。这样总共就有六六三十六种分类。下面以布施度为例来介绍一度含摄六度之理。

  8、1布施的布施:比如做法布施,无有吝啬心而纯粹以饶益心为别人念经、传法等,这就叫做布施的布施。

  8、2布施的持戒:在传法的过程中,遣除一切与法布施相违的染污分别念等违品,这叫做布施的持戒。

  8、3布施的安忍:在法布施的过程中,不畏劳累、酷热或饥饿,什么样的违缘都可以抵抗,这叫做布施的安忍。

  8、4布施的精进:在法布施过程中,始终对传讲善法具有极大的欢喜心,这叫做布施的精进。

  8、5布施的静虑:在法布施时心不向外散乱。

  8、6布施的智慧:传讲法义时如理如法,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应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不为智慧的违品所染污。

  由此可知,单单行持布施就可以圆满六度,其他的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也是同样。这样以一度含摄六度的披甲修行之理,佛陀在经中也早已作了宣说。

  总之,我们一定要先对善法有一种意乐心,一方面想要圆满自己的功德,一方面想要饶益一切有情,在这样的意乐驱使下修行六波罗蜜多,就是所谓的披甲修行了,其界限是从资粮道至十地末尾之间。

  9、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壬一、本体:

  趋入修行的本体即是趋入所入对境圆满道果的大乘。我们修行所要趋入的有两个:一个是圣道——资粮道、加行道直至见道、修道,一个是果地。因此以这两者来定义趋入修行。

  10、壬二(分类)子一、趋入共同世间道:静虑无色定

  第1趋入:趋入世间四禅四无色定的寂止。如果一点世间道都不通达,修行还是很困难的,那么佛教一切地道功德的现前都需要以四禅和四无色定为基础。

  11、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丑一、趋入总出世道:施等

  第2趋入:趋入总的出世间道布施等波罗蜜多。

  12、丑二、趋入分别出世道:…道…

  第3趋入:趋入分别出世道的本体见道和修道。也就是说,总的出世间道就是六波罗蜜多,分别来讲,六波罗蜜多所摄的就是从见道到修道,这十地全部都要修学。

  13、丑三、趋入特殊出世道:…慈等,成就无所得,三轮善清净。

  第4趋入:趋入特殊的慈心等四无量心之方便。要趋入出世间道,首先一定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否则是没办法真正入大乘道的。

  第5趋入:趋入入定无有戏论所缘的无现等持。什么是无现等持?若得到这样的智慧三摩地,就能安住于万法皆是空性的境界,远离有无是非等四边八戏,所以叫做无现等持。如果不能趋入无现等持,就无法获得出世间非常甚深的境界。

  第6趋入:趋入后得三轮清净的有现等持。在菩萨的后得境界中,布施者、所施物、布施此三轮全都如梦如幻,无有任何本质,这就是三轮清净的有现等持。

  菩萨所趋入的世出世间之道总共有以上六种。

  14、癸二、趋入所得果: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

  第7趋入:趋入总体修行所得的果——三大所为。

  第8趋入:趋入分别大证悟共同力——六通功德。

  第9趋入:趋入不共功德——佛陀遍智所摄的十八不共法等。

  15、癸三、摄义: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以上所述的九个法中,前六法为所趋入的世出世间之道,后三法为所修的果,依靠此九种定数的趋入修行之正行,我们就可以真正登上大乘佛道。

  趋入修行的界限:一般来讲,是从见道直至十地末尾之间;若从间接趋入的角度来讲,安立为从资粮道至十地末尾之间也是合理的

  现观庄严科判

  9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二(究竟修行所为)分二:

  9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二辛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9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二辛二、分类。(第12课)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

  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10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分四:

  10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分二:

  10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一壬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10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一壬二、分类。(第12课)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

  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10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分二:

  10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10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分类)分三:

  10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趋入因之道)分二:

  10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一、趋入共同世间道;(第12课)

  静虑无色定。

  10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分三:

  11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一、趋入总出世道;(第12课)

  施等…

  11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二、趋入分别出世道;(第12课)

  …道…

  11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三、趋入特殊出世道。(第12课)

  …慈等,成就无所得,

  三轮善清净。

  11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二、趋入所得果;(第12课)

  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

  11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已三庚三辛二壬二癸三、摄义。(第12课)

  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11(76-96)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13(115-13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