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2课11-18

创建日期:2022-08-02

  行为学-教言宝藏52课11-18

  (十一)三界轮回之有情

  【三界轮回之有情

  无论实证什么样的见解,首先都必须具有出离心。倘若没有出离心,无论从事什么善法,最多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我们常常讲解,如果对轮回过患等方面学得不够,对出离心方面没有很深体会的话,即便进入了佛门后修学的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乃至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能获得的也只是你当时所欲求的某个境界,与解脱无关。

  比如一个生意人,他现在的事业非常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自己需要好好修行,而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令事业兴旺。在这样的发心下,无论行持什么善法,最多只能满足你的这个愿望,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利益。因为你当时的发心与出离心无关,只是希望自己心想事成,不遭受这样的痛苦而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使用哪种方便法,除了能仅仅令你实现这个愿望外,与解脱决定没有一丁点关系。

  因此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初次宣讲佛法时就宣讲了四谛中的苦谛即轮回过患。倘若对轮回生不起出离心,无论行持什么样的善行,均只能成为世间福报,非解脱之因。我们每次讲法之前要讲解出离心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道教在汉地是一种原生的宗教,我们站在宗教外交立场上,也会说到“道释不分家”,因为大家都是在以慈悲心为怀的基础中行善。但实际上两者在具体操作中是否有区别?当然有区别,因为出离心不同。我们所追求的是佛果,道家追求的是天界,发心决定一切。由于出离心不同的缘故,彼此追求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善法,最终只能得到所欲证的果位,原因也正在此上。

  有时我也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位居士生前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信众,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去烧香拜佛,但去世后,某某导师说他现在还没有往生。因此他们内心会生起强烈的情绪,认为这位导师的说法绝对不正确。但是当你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居士时,你能看见他的发心么?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许多老人知道自己年龄偏大,行动越来越不利索,已经无法再用自己的身体帮助儿女们做些什么了。这时他们进入佛门,却由于对佛法的理论还不是很通达,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偏向于自己的儿女,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他在烧香拜佛的时候,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心想事成。但即使当时的发心有多么虔诚,都是 一种偏邪,与解脱无关。因此去世以后被高僧大德认定为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理所当然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以前我在亚青寺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常常有居士过来问上师,他们那里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去世了,现在他的灵魂在何处?上师常常回答说仍旧在中阴界漂泊或者已经落入三恶趣之中。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居士生前看上去都非常虔诚。是的,虽然他看上去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但我们只能看见他的形象是一位常常手里拿着念珠或者背着黄色的烧香包,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去寺院烧香拜佛的人。请问你知道他烧香拜佛时,心中想的是什么;当他拿着念珠念佛时,内心想的又是什么么?无论是念佛还是烧香拜佛,都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已,最终能获得怎样的结果,取决于自己的心。

  历代高僧大德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一切都取决于发心,发心支配一切。但很多时候,世间人的发心可能更偏重于世间情感,因此感性成分更强一些。比如自己的儿女工作不顺利时,就会祈请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能帮助他们的儿女,令工作顺利。尤其这个时代,父母最担心的事就是儿女不成家,而父母也没有什么力气说服他们,于是他们就会祈请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早日实现他们的愿望,子女早日成家,有孙辈承欢膝下就更好了。有些已经有了孙子孙女,又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大好而整天忧心忡忡,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不得不去某个培训机构补习,花费也不少,因此希望观世音菩萨能稍微关照一下,让小孩子的成绩提高一点,家里能少交一份钱……诸如此类的发愿,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不知不觉偏向的一个方面。

  我们今天这么讲解并不是说谁做得不对,而是告诫大家要反省自己在修学过程中,是否有这方面的心态?若是有,就必须要及时改变,因为你的修行已经偏邪了。释迦牟尼佛不仅说过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更强调的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调伏内心才是真正的佛教。修行偏邪就说明你的调心做得还不够圆满。

  可能有些人听到这里觉得有点不高兴,难道作为一个修行者,就不能有这方面的情感了吗?当然要有情感,而且必须得有很大的情感,这种真正广大的情感不但不会令修行偏斜,反而会令我们修行的功德增上。

  举个例子。今天你只是为了自己的三四个小孩烧香拜佛,就只能具有三四分功德;为了十个亲人发心烧香拜佛,就会有十个功德;当你为了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办解脱而烧一根香,就会成就无量功德。此时解救你儿女一切不顺心的事情,功德不就更大了么?

  很多人由于不懂得这些相关的道理,很多时候就会偏重于一种感性。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太过强大,认为只有自己身边的人才叫亲人,除了与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外,都不是自己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对佛法理论的通达还不是很圆满。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多学习一些理论,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心态的不同,即便是做同一件事,最终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一种是有局限性的功德,而另一种具有无量的功德。比如同样是念诵一句佛号,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而念,就只有一个功德;为了天下一切众生念诵一句佛号,就具有无量之功德。用无量功德来改变自己儿女不顺心的境遇,力量当然更强大了。懂得这些道理以后,修行就会顺着它而走;不懂这些道理,修行就只能沦为一种世俗感性的情感。我们并不是说出世间没有情感、不需要情感,而是指出世间的情感已经远远超越世间的情感。

  以上就是讲解“三界轮回之有情”。三界指的是色界、无色界和欲界天。

  (十二)三苦周遍一切处

  【三苦周遍一切处。

  三苦指的是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没有消尽,第二个痛苦已经接踵而至。不止是三恶趣具有这样的痛苦,人道也有这样的苦。比如前面父亲去世的痛苦还没有消尽,母亲又去世了,这种第二个灾难降临时前一个灾难的痛苦还没有消尽,就叫做苦苦。

  第二是指变坏苦。前一刻还感到非常高兴,但高兴的时刻还没过完,痛苦就降临到了身边。这样的显现时时都具有。比如今天和朋友在外面一起吃饭,吃到了山珍海味,内心感到非常享受非常快乐,但其中一个人因为吃了这顿饭食物中毒而死,则前面的快乐瞬间变成痛苦。又比如很多人自驾出游,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高速路上遭遇车祸,则出游的快乐就立刻转变成一种痛苦,这就叫做变坏苦。

  第三种是行苦。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快乐,实际上都是在造作恶业,只不过是现前还没有产生痛苦的显现,一旦因缘和合,痛苦就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比如不信因果,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会肆意点杀海鲜家禽等鲜活生命。看上去享受了饕餮盛宴,实际已经造下了极大的罪业。当这些罪业的因缘和合时,就会有无量倍的痛苦在等待着你,这就叫行苦者。

  无论哪一界都没有超过三苦的范畴。如是观想的目的,就是要令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生起厌离心。要记住,我们要厌离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很多人会觉得厌离世间就是厌离了世间快乐。但细致想想,并非如此。因为轮回本就是一种痛苦,而我们所追求的是永恒不变的解脱快乐,所以我们需要厌离的是轮回的痛苦。

  任何经典都没有讲解要厌离快乐,出离快乐。但有时由于我们看得不够长远的缘故,似乎觉得眼前的享受就是快乐,但没有看到它的本质实际就是一种痛苦。比如我们都知道吸毒会有极大的痛苦,因此不会有人愿意沾染,但很多吸毒的人在吸毒的当下会觉得很快乐,就是因为他只能感受到眼前的快乐,看不到未来无尽的痛苦。因此,三界轮回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痛苦,我们要厌离的就是这份轮回中的痛苦,而不是厌离真正的快乐。

  (十三)从中欲脱之信念此为广大出离心(一)

  【从中欲脱之信念,此为广大出离心

  内心对轮回痛苦生起厌离,就叫出离心。出离心可以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

  何谓下士道出离心?六道中的地狱道、饿鬼道和旁生道称之为三恶趣,是充满痛苦之处。比如地狱中的众生,无论白天黑夜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痛苦;饿鬼道的众生也是不分昼夜地遭受饥渴等痛苦;旁生道同样是时时在感受各种痛苦。当我们看见这种痛苦的情形后,内心会对它生起厌离之心,并对没有去过的天界生起追求之心。听说天堂非常好,因此现前所做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投生人道或天道,这就叫做下士道出离心。以这样的发心行持任何善法,都只能得到人天果位。也就是说,无论修学的法门是显宗念阿弥陀佛、禅宗、还是念诵密宗念仪轨、修行大圆满乃至参加种种法会、接受各种殊胜灌顶,由于只具有下士道出离心的原因,最终都只能得到人天福报,而非解脱之因。

  释迦牟尼佛的表弟难陀,出家前不仅拥有荣华富贵,而且还有美丽绝伦的妻子为伴,并且夫妻恩爱,因此难陀觉得人间是最美最快乐的地方。虽然当时也会偶尔行持一些善法,但他非常满足于当时的状态,从未想过任何改变,觉得没有比人间更好的地方了。

  我想,类似这种想法的人还是挺多的。以前我在其他城市时,有个年轻的女孩子问我,她自小家庭和睦,父母对她呵护有加,在她成长过程中并未经历过多少痛苦,因此她觉得人间非常好,为什么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样的想法非常正常。不仅今天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往昔难陀也是这样想的。

  有一天,佛陀为了度化难陀就问他,“我要去忉利天,你是否愿意一起去?”难陀想了一下,听说天界非常好,但应该不会比人间的我更舒适吧,不过还是去看一下吧。于是佛陀以神通的方式带他去往忉利天。去往途中,佛陀先带难陀停留在一座山上,指着路边的野猴问:“你的妻子和这个母猴比,谁更漂亮?”难陀看着身上的毛发已经稀稀落落的母猴说:“这还用比么?这山上最好的母猴也无法与人相比,更何况是我的妻子呢?”佛陀但笑不语。等他们到了忉利天,佛陀又对难陀说,你可以去看一下天界的境况,我在这里等你。

  难陀一到天界,就被美丽的环境深深吸引,完全将之前“人间的生活才最美”的想法抛之脑后。巍峨的宫殿,精美绝伦的建筑,绝色的仙女,无不吸引着他驻足不前。尤其当他看到每个宫殿的主人都在享受着无与伦比的生活以及众人的侍奉,内心充满了羡慕之情。随后他不知不觉走入一座宫殿,这座宫殿与其他宫殿一样奢华精美,但法座上却没有主人。于是他就问边上侍奉的仙女,这位宫殿的主人在何处?仙人回答说,主人还在人间,他是释迦牟尼佛的表弟,当他修行后往生天界就会来到此处,法座正是为他而留。难陀听说自己未来可以来到这里享受,高兴得不得了,也不继续乱逛了,马上回到释迦牟尼佛身边说:“为了未来能来到这里,我要好好修行。人间与这里简直无法相提并论。”佛陀问他,天界的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难陀回答说:“我的妻子与仙子相比,就如同你在路上所指的母猴一般,和美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且他还向佛陀保证:“回到人间后,我肯定好好修行,决定不再贪恋世间财富。因为人生短暂,而且人间的快乐根本不值一提。”难陀回到人间后就出家精进修行,一心希望能往生天道。因为他已经看见宫殿主人的法座正在等待着他。

  但此时释迦牟尼佛却告诉其他所有弟子:“虽然难陀修行精进,但他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天界,而你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发心完全不同。为了不沾染难陀的世间习气,你们以后不能与他有任何来往联系,否则会不利于自己的修行。”从那时开始,难陀就变成孤单一个人,虽然他有时也会感觉内心很孤单,但只要一想到天界的法座正在等待着他这个主人,马上又心生欢喜,继续精进修行。

  又有一天,释迦牟尼佛问他:“我现在去地狱,你是否要去?”难陀想到自己已经修了很长时间,去地狱也可以。于是佛陀又示现神通,带难陀去往地狱。当地狱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时,难陀感到非常震惊。他看到地狱里有一口大锅正在蒸煮无数众生,被烹煮的罪人凄惨嚎叫,只要他们一出头,就会被狱卒用刀箭直刺入身体,重新被压到滚烫的铁水之中。但是他看到有一口锅里并没有一位众生,只有狱卒正在烧火。于是难陀就问这个狱卒:“为什么其他的锅里众生堆满如山,而这里却空空如也,一个众生也没有?”狱卒回答说:“释迦牟尼佛的表弟难陀正在为投生天界而修法,当他天界福报享尽之后,就会堕到地狱此处,这里是为他做的准备。”

  难陀听到这里又看了看眼前的情景不禁思维起来:“就算我依靠现在的修行能投生天界,但最终还要堕入此处,这可怎么办呢?”于是他回到释迦牟尼佛身边请求:“请您如实教我,我必当依教奉行。”此时,佛陀便为他宣讲解脱之法,而难陀也如理如法修行,并最终成办解脱。因为他具有了真正的出离心。

  由此可知,无论从事什么善行,内心具有怎样的厌离程度,欲证怎样的果位,最终所得的都是相应的结果,结果与发心相应,不会有任何偏差。因此不能认为自己修的是显宗中的禅宗、净土宗,或是密宗的宁玛传承萨迦传承等等,就一定是大乘教法。要记住,是否真正是在修解脱法,关键看看自己的发心如何。

  (十四)从中欲脱之信念此为广大出离心(二)

  进入佛门是否能成办解脱,关键在于发心,因此时时观察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观察自己行持善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口中说要成办解脱,实际上觉得人间非常舒服,能够得到人天福报也不错,就会与难陀前面的修学一样,无论行持任何善法,都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平时多学习一些轮回过患,多阅读一些《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和《圣者言教》等共同前行法的原因也在此上。

  现前也有很多弟子问我:“上师,我在修上师瑜伽。但您所说的,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我还从未达到过,请问是什么原因?”要记住,只有在如理如法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倘若没有依教奉行,是决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当你无法达到导师所提到的见解时,先问问自己的出离心如何?

  我们前面所讲解的是下士道出离心,但想要成办解脱成就佛果就需要具备上士道出离心,即远离六道轮回和寂静涅槃而追求佛果的发心。扪心自问,内心是否如口上所言一般具有坚定的真正的出离心,还是仍旧觉得人天福报也挺好的?我想,口是心非的发心,恐怕是无法成办解脱的。

  真正的发心,是自己心中的一份感受,而不在于口中说了什么。平常发菩提心时,仅仅口中念诵“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果位而发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口中念诵发心的目的就是为给自己敲一个警钟,行持任何善法都不能有偏斜的发心。当你口中的念诵不仅仅是一种口诵,而是内心的感受,就是真正的发心。

  有时候真要问问自己的心,而不要天天只讲解自己的心能清净多少。仅仅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内心,多吃几片安眠药也能做得到。实在不行,让别人在你脑袋上打一棍,你晕过去的这段时间,内心也会非常清净。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现前很多人都追求一种清净心,我想太清净了又不是太好。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妄想烦恼,他也很清净,但是很多人都害怕自己会患上这种病,因为得病以后,虽然没有妄想,但也没有了认知与记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妄想可能还更好一点。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人,我们口中的“知”,有“已知”、“无知”,还有“遍知”,我们最终要成办的当然是“遍知”,但在“无知”和“已知”之中,我们还是要选择“已知”,因为“已知”是一种思维。也就是说,如果要在“妄想”与“无知”之间选择,我们还是要选择“妄想”,因为“无知”就是一种无明的状态。正如《三句精要》中所言:“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所以说,“有知”比“无知”更好。但具体讲解就会涉及到见解,更深的内容我们以后再讲解。

  总的来说,我们现前讲解的是出离心的重要性。要记住,修学不能马马虎虎,修学过程中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具备这一系列条件,而不是光探讨一些见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出离心也是一门见解,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如果不具备多方面的见解,修学仅仅是为了令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就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十五)从中欲脱之信念此为广大出离心(三)

  何谓中士道出离心?已经知道六道轮回中无论三恶趣还是三善道都时时处于痛苦之中,因此对整个六道轮回心生厌离,追求独自一人寂静涅槃的发心为中士道出离心。寂静涅槃具有什么功德?当真正获得寂静涅槃,就不会再堕落轮回。但由于还不具备佛的功德,仍旧不能从事佛的事业,所以中士道出离心的发心还是不够圆满。所谓上士道出离心,是指对六道轮回及寂静涅槃都心生厌离,为追求佛果而发心。

  现前问问自己,平常自己的出离心属于哪一种?如果前面的发心条件有缺陷,即便接下去的条件有多么成熟,结果也不会很圆满,因为后面的修学内容都是一种方便、一种手段,前面的发心才是决定后面结果的根本。

  上师瑜伽导修中,剖析调伏妄念的重要性也正在此上。虽然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学过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等四厌离法,但无论你修学过多长时间,即便已经做过了百日修行,可是由于我们内心太过复杂的原因,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内心是不现实的,需要长时间串习。修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调伏妄念的方便,此时剖析调伏妄念就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仅仅走一个程序,内心的感觉必定很浅。而修行需要的就是真正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口中说得有多好听。

  理论当然很重要,但很多人却只将理论用来装饰自己的嘴上功夫,用于提高自己的书面成绩,当然这些也是积累福报的一种因,但想凭借它成办今生解脱,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因此,平常修学过程中,应该多重视一些这方面的道理,绝不能轻视!

  很多人天天为了大圆满而修大圆满。但大圆满不单纯是一种感觉,而是要在圆满的见解中圆满一切,而不是有见解就圆满了一切。单纯的不了义见解,我相信很多人都具有。比如仅仅是止息一切妄念,安住于无分别状态,这样的见解世间的色界和无色界天都能做得到,而且凭借他们的禅定功夫,安住时间能长达六千乃至八千个大劫。但由于不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三种功德的缘故,习气还会一点一滴地积累,当习气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又会堕入三恶趣之中。这从前面讲解的公案当中就能得知。因此,总的来说,仅仅能止息妄念并不代表能成办解脱,它必须同时配同着三大功德,即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现前就问问自己,平常修学过程是如何具备这些条件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必须要清清楚楚,修行也必须这样修。

  虽然我们对佛法心生净信,也都期盼着自己能精进修行,但往往事与愿违。当然,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真正的修法尚不清楚,再加上没有共同前行的时时陪伴。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己的修行总是有一些欠缺。

  有些人觉得,散着修行也可以积累很多福报吧。要记住,所谓积累福报,不是在自己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个内容叫福报,若是如此,福报该何时呈现呢?作为修行者要扪心自问,现前自己所修的一切是否在对治自己的内心,并将此作为一种见解,而不是将福报想象得过于神秘。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尤其在面对死亡时,自己的内心有把握做到几分自在?如果你对阎王爷说:“我虽然调心没有什么感觉,但我也曾经做过很多善行,决定有不少功德。你看看除了我的内心感觉之外,簿子还有什么相关记载,应该也记录一些功德才对”。我想,这个时候阎王爷不给你一记耳光就谢天谢地啦。难道我们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是为了身语意三门之外的什么内容吗?三门之外的功过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身口意三门之罪业。如果这三个方面没有感受,恐怕你的修学真没有什么可说的。

  现在有很多人评论别人时会说:“这个人修行非常了不起,因为他平常阅读过多少经典、念诵过多少心咒,可是现前烦恼好像还是非常沉重,平常脾气也不是很好的样子……”我想,这样的修行恐怕我们真看不出来他修了点什么。如果仅仅念诵就叫修行的话,那就太简单啦。尤其从世间角度来说,从小到大,我们口中说出来的话可一点都不少,难道这些语言能帮助我们成办解脱么?即便我们不是每一句都在念诵阿弥陀佛,但“阿”字决定说过几千几万遍,其他的几个字说得也不会少,但为什么我们至今还没有改变内心?因为真正的修行,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还是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如是讲解并不是在诽谤因果,而是在讲解,善法再小也可以成办解脱,因此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会有功德,但要想今生成办解脱,仅凭这些还是不够的。

  以上就是在讲解出离心。出离心非常非常重要,平常应该多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

  (十六)六趣父母诸有情 以大慈悲做救护 此乃大宝菩提心(一)

  【六趣父母诸有情,以大慈悲做救护,此乃大宝菩提心

  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首先都要想到这么做是为了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办解脱。

  可能刚入佛门者觉得不可思议,凭什么要为别人做善事?的确,在世人心目中,彼此有血缘关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亲戚关系,即便没有血统,也还有一种朋友之间的情感等等,因此为了这些亲朋好友做一些事情,也是说得通的。但要给不认识的陌生人做一些事业,为他们离苦得乐而成办解脱就想不通了。这也是很多初入门者内心最大的一个疑问。

  比如要求你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赐予身边的亲人,可能你会觉得没什么舍不得的,但让你把自己的心爱之物赐予陌生人,内心就会不认可:凭什么要给他们?他们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需要为他们担负起任何责任,更没有什么必要将自己的物品赠与这些不认识的人。

  这里就要提到佛教讲解的因果关系。我们今生有父母,前世也有父母,前世的前世也有父母,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众生的?无始以来。也就是说,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我们的父母,并且还当过很多次父母。除了时间长短之外,与我们今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大的。因此,我们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从事善法,是因为他们都曾是我们的父母。

  如果今生的父母已经过世了,那么他们的灵魂现在何处?我们不知道。可能我们眼前看得见的一只昆虫就是今生父母的转世。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在外面化缘时,看到一个女子一只手抱着一个小孩,一只手在吃鱼,她旁边有个很瘦的狗在找骨头吃,却被她时不时用石头打走。这位高僧大德用神通观察后,觉得人间的众生真的很可笑。因为前世杀她的人就是她今生手里抱着的孩子,怨敌成了她手里的宝;她手里拿着的鱼是她前世的母亲;旁边乞食的狗是他前世父亲的转世。父母转成旁生,成为了怨敌,却将前世的仇人搂在怀中,这就是世间人。我们不清楚自己的父母身在何处,但面前的一个小小的昆虫,无始以来做过自己的父母是特定的事。

  我们今天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报所有一切父母。往昔我们在做儿女时,父母也如同今生的父母一般,呕心沥血,将最好的一切赐予儿女,为了养育自己的儿女,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造作多大的罪业,也觉得心甘情愿。但因此造下的罪业,最终只有父母自己承担,所以直到现在还在轮回之中漂泊。

  我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以前他也曾经说过,只要他在外面遇到什么好吃的,一放到嘴边就会想到要带回去给自己的儿女尝尝看,然后会悄悄地收回到自己的包中,回家的时候带给儿女吃。我相信每个父母对儿女都是一样的。有句话就叫“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自己的儿女在其他人面前有多坏,但在作父母的眼中,永远是宝贝,是爱子,也永远不会说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多么坏。有时在电视上看见那些做子女实在坏得令人发指,连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已经气得快要爆炸了,而他的父母还是会说:“我的儿女有多好!”。这就是真正当父母的人。

  也正是由于父母对我们如此宠爱,不惜在养育我们过程当中造下极大的罪业,导致如今还在轮回当中漂泊,现前该轮到我们回报的时候了。所以平常无论行持什么样的善法,都要想到“为天下所有一切父母离苦得乐”。这样一来,你的心胸就会更广大,而不会仅仅将自己的发心限于某个局部当中。

  (十七)六趣父母诸有情 以大慈悲做救护 此乃大宝菩提心(二)

  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理应承担起令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因为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作为他们的儿女,责无旁贷。我们将释迦牟尼佛的行为视为一种大孝,就是因为他扛起了这份责任,而这就是真正的孝行。

  我们都知道,父母心中所想的当然是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但仅凭他们自己的智慧和福报是无法创造的,现在就由我们来成办这份快乐作为回报。因此内心应时时想到,自己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天下一切父母获得解脱。

  从某个角度来说,如今城市里的很多人对父母的孝道还是挺不错的,没有像郊区那么糟糕。可现在汉地很多农村地区,赡养父母已经成为儿女的恐惧。他们似乎从未想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如果将他们搁置一旁,这些做儿女的早已经不在世上,早就饿死冻死了。父母并没有将子女弃之不顾,但子女长大以后却不待见他们。

  我相信从行为而言,如今不论是否信仰佛教,至少城市里的人都受过一定的教育,相对而言,看上去表现还是挺好的。但是要记住一点,修行就是在修心,就是要从菩提心开始做起,而修菩提心要先从身边的父母开始做起。光在口中说着“为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离苦得乐而修学”,实际在赡养父母上做得不过尔尔,恐怕你的修学也不过如此。

  综上所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并在养育我们过程中造下了极大的罪业,现前他们正在承担这个后果,所以一直在六道中轮回漂泊。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关的道理,具有了相应的福报与救度的能力,就应该为生生世世的父母能离苦得乐而负起这个责任。哪怕修学的善行再微小,只是念诵一遍心咒或者从事一个简单的善行,都应该要想到这么做的目的是为天下一切父母离苦得乐,成办解脱而行持。

  发心应该要广大一些。这样做具体有什么功德?首先,菩提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第二,功德会变成无量。我们在讲解三殊胜时说过,清净发心能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也就是说,无论是念诵一遍心咒还是行持一切善法,如果内心想到的是为了天下一切众生,则功德可以变成无量功德。

  如今也有很多人,对自己很不自信,觉得自己往昔造作的恶太过沉重,而每天修行的时间也很短暂,自己今生可能没有成就的机会。从修行时间上而言,可能确实没有很长的时间让你修行,但若修行能配同着殊胜的方便,即便借助于短短时间的修学,获得成就也不是不可能!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一旦具有菩提心,从事一遍善行的同时就会成就无量之功德,以无量功德来消尽无始以来的沉重罪业,就会容易得多。因此,修行人要自信一点。当然,前提是必须要具备菩提心。每当行持一切善法前,都应如是观想为要。

  总的来说,我们今天着重讲解的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平时要时时铭记心中。但想要将这些道理在自己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需要我们长时间去串习。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身边都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其中讲解菩提心的部分,平时应多去阅读一些。

  有很多人平常学不了很多理论,学习理论当然非常好,但要记住,理论是学不完的,现前能学的理论就在自己的身边,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去寻找一些不着边的理论?还不如将身边所需的道理先捡起来学习,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八万四千种法门的目的都是创造三种功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一旦这三者圆满,则一切法都在圆满之中。我们今天站在支分的立场之中先分别讲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但后期还是会把三者树立到一个见解当中。这样一来就能知道,无论成办什么样的见解、什么样的善行,目的都是成办这三个功德。今天先知道三种不同的功德,然后我们再讲解如何在一个善行当中具备三种不同的功德。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十八)课后嘱咐

  常常有各地的居士过来看我并且问我:“上师,你什么时候可以出去走走?”当然,一方面我去往各个地方是为了与那些没有条件千里迢迢过来听法的弟子创造一种相见的缘起,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如今很多导师都会去往各地与不同的弟子相见,不缺我一个。即便我去往不同的城市,但走得再多也走不完所有的城市,而且每个城市待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更没有多少时间讲法。这样光见一面,对当地信众能起到多大作用很难说言,意义也不是很大。

  以前在亚青寺,我们主要护持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事业。但如今无论从汉语还是藏语方面而言,亚青寺讲法的导师都非常多。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能多听听法是最好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修法,而是先要知道该如何修法。”修法之前要通达一系列相关的道理,而不是带着种种疑问迷迷糊糊地修法,因此,平时多听闻一些法很重要。

  作为在家居士,俗务缠身不可避免,我也常常告诫他们,做任何事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行。毕竟汉地并非全民族信仰佛教,一个家庭中可能有一半人信仰,一半人不信仰。如果你每天早出晚归,家里因此闹得天翻地覆,平添这一份烦恼是不值得的。我们做好出世间事的同时不要去产生更多的世间烦恼。

  前两天有一位居士说,平常如果知道哪里可以打禅七,她都一定会去参加,但她的家里人却对她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我告诉她:“修行很重要,但作为在家居士,后院绝不能起火,否则会影响到前院,会障碍你以后的修学。”毕竟我们现前不是圣人,带着烦恼的修行终究是烦恼,而我们的承受能力也还很弱,所以这时量力而行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修行必须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时时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对法的认识和时时陪伴共同前行是精进的支柱。有了这样精进的基石,相信接下去的修法就会越来越顺利。倘若不具备这两个要点,修法就会变成一种“有即可、无也罢”的心态。别人问你是不是佛教徒,回答应该是的,因为自己是某位导师的皈依弟子,参加过哪些法会等等。当然,这些都很不错,但想要今生成办解脱,恐怕还远远不够。

  我们作为上师的继承人,就必须要继承上师的传承,而上师的传承就是即生成办解脱,这也是我们的宗旨,所以必须要执受这样的法要,依教奉行,并且在修学上对自己更约束,更严厉一些,这样一来,成办解脱的果实才会来得更快。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2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