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2-3

创建日期:2022-11-07

  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2-3

  二、中间圣者宣讲窍诀时切莫堕入懒惰忘失中断除前后一切之增益寂静山中独自安住时发心回向若未作摄持勤修有漏善法无大义

  【中间圣者宣讲窍诀时,切莫堕入懒惰忘失中

  中间在上师面前听闻窍诀法的时候,切不要堕入懒惰忘失当中。为了不懒惰、不忘失一切正念,我们时时都在宣讲共同前行的重要性,目的就在此上。今天就问问自己,虽然教言如是讲解,但是自己在实际修的过程中,是否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在修行,能否如同上师的示现一般精进修行,还是仍旧处于懒惰和忘失正念当中?

  有时候我也问一些信众每天修行的时间有多少?细致看看,每天的修行时间真不算多。我可能不会长时间待在这里,因为我在这里主要是为了看病,一旦身体有所好转,也不会待在这边。你们就更不用说了,只要家里稍微有点空闲,都应该想办法静下心好好修一点法。如果还是这么懒惰,可就不太好了。

  现在你们将世间事业暂时放在一边过来听法,但是对于出世间又这么懒惰,真没有任何意义。不过相信很多修行人还是挺精进的。平常讲解如何断除懒惰及忘失正念之一系列对治法都要铭记心中,尤其共同前行要运用恰当。

  【断除前后一切之增益

  一切增益要断除。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带着很多疑虑是修行当中最大的障碍。疑虑,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无知的缘故造成的,因此我们平常要多去阅读一下这方面的教言。因此座间的时候要多看看从前行开始的各种方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座间对前行的教言没有去好好认识,想要凭借一两句话就想对调伏内心有很大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座间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将这一系列作为自己调伏内心之善缘非常重要。

  如果带着疑虑去修行,修行过程当中无论是对导师,法产生的疑虑,或者是由于对修行本身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产生一些疑惑,都是修行最大的障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修行永远不能掺杂于疑惑。这个该如何解决?平常如果长时间依止在导师身边,就要到导师面前去解惑,这也是依止导师的真正的目的。如果身边有很多金刚道友,与金刚道友之间做一些探讨,对于解除自己的疑惑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在修行中永远不要带着疑惑。

  因此,平常就问问自己,修行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如果导师为你宣讲窍诀的时候,你对法还是有些不懂,就可以多请教身边懂的道友。向身边的道友请教一些修行方便,没有什么不对的。

  为了让大家在修行过程当中修行更加圆满,我们前面还翻译过一本《胜乘狮吼妙音》,就是圆满讲解窍诀法的教义。所以,我们平常在讲解叫成熟口诀法或窍诀法,都是配同着《胜乘狮吼妙音》在宣讲。比如我们现前在讲“决断心之根本”,你就把“决断心之根本”这一段好好看看,并且配同着这两天所讲解的法去观照。到了“寻觅心之过患”的时候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下面的法暂时先不去看。原因在于何处?

  即便是你理论上有所通达,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的缘故,最终还是称之为“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总之,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达到圆满的境界,配同着个人的经验、见解去阅读相应的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除一切疑惑。对于还是有些不清楚的地方,尤其在修窍诀法的过程当中,与旁边道友之间做一些讨论没有什么过失。

  有些可能会问:如是讨论是否会违反密法所说的“非器非熟庸俗前,若传密法违第七条”?密法指的是什么呢?密法指的是你所咨询的对方完全不懂你今天所修的法,在这样人面前你讲很多内容就称之为不共同。如果同时能做得到就称之为共同,但是做不到的事情在他面前咨询,就会犯第七条根本誓言。也就是说,你所咨询的对方,曾经修过,或者正在修这个法,所以这部分密法对于完全不知道的人而言是不共同的,但是对你俩来说就是共同的,所以不会触犯第七条根本誓言。

  我们通常也在说,不共同密法并不是有一个见不得的人的话才要保密,而是你压根儿就无法体会这个道理。就好像一个小学生直接去读初中的课本,他完全不懂在说什么,对他来说就叫不共同。只是世间人并不是用这样的名词去代替,但实际上意思完全一如。父母也不会让他直接去读初中,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条件,他的知识储备也完全不懂在讲什么,对它来说意义不大。即便进入了初中的门槛,对他来说,也还是什么都不懂。我们把密法称之为不共同,就是因为你和这个法完全没有达成一如,所以叫不共同。但是你刚开始修行时去找相关的道友去咨询,没有什么不好的。

  还有很多人问:“这样两者之间是否会变成一种师徒关系?”你把他当作是师父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把为我们答疑解惑的人视为师父,还要把天下一切众生当成师父,更显出密宗弟子的特点。我们在修密宗的时候不是讲解“净观五种圆满”吗?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本尊的话,是多好的一件事情,这样我们也永远不会依这样的缘而产生烦恼。如果因为怕产生这样的事情而钻牛角尖,产生烦恼,也是不值得的。

  所以金刚道友之间就正常探讨,不需要再加上“这是我的上师、导师”等标签。最怕的就是两者之间产生矛盾,但矛盾有什么意义啊?别矛盾。修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不要产生烦恼?所以不要去增加这方面不必要的矛盾,一点意义都没有。

  【寂静山中独自安住时,发心回向若未作摄持,勤修有漏善法无大义。

  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以独自一人修行为根本,没有谁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修行而解脱的。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法会等聚众的时候,但从实修本身的角度来说,都是独自一人修行。因此当你在幽静的地方独自一人修法时,无论从事什么善行,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法摄持一切善根的话,无论你的善行看上去有多大,对于成办解脱都没有任何意义。

  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就是三殊胜法,即便你今天的善行只是念诵了一遍佛号,但是如果是以菩提心摄持,仅仅念诵一句“阿弥陀佛”,也有无量之功德。

  平常有一些年龄偏上,或者思想相对复杂一些的人常常在说:“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很沉重,今生也做了不少的罪业,虽然现前知道修行很重要,但由于个人懒惰、烦恼、习气沉重的缘故,真修不了很多法。用这么可怜的一点修行,怎么能消除无始以来以及今生所造的那么大的罪业吗?”

  单凭借你今生所行持的善法,可能确实很难。因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你真正修行的时间可能只有一两个小时,其外的时间还是在作恶。即便不是很大的恶,由于忘失正念的缘故,内心仍旧不处于正法当中,所以也是在造作一些恶行。这样来看,善恶的比例确实比较悬殊。但是如果你现前有了三殊胜法的摄持,无论今天的善行看上去有多小,都能变成无量之功德。以无量功德来消尽无始以来和今生所造的一切罪业,可以说是非常轻松的。因此,平时我们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要记住,做善事当然很重要,菩提心更为重要,发菩提心永远不能忘失。

  你念一遍“阿弥陀佛”,心里可能想着是为家里的五个人发心念诵,因为你能出门听法、修法,是因为背后有五个人默默支持着你,为了回报他们的这个恩德,每次修法,行善的时候都不忘失这五个人,这样的话,你修一个法就有五个功德。

  如果你来自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里的人都如同大家庭一般,对你到外面去修法非常支持,并且全村的人都因为你出去修行的缘故而帮助你照顾家里,让你没有后顾之忧。因此,修行期间你为了报答这份恩德,每次修法都会想到这些村里的头的人,如果村里有一千个人,每当你念诵一句佛号,就有一千个功德。

  如果这个发心更广大一些,想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那么从今天开始起,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是为了令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修行,这样一来,你修的每个法都能成就无量之功德,也就是前面所讲解的“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即清净之发心。这就是无漏善法。这里是讲解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叫清净之发心。

  第二、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当你在修行过程中,时时不忘正念,即便临时产生一些恶念,也能在瞬间要把它收回来,不跟着它走。不然一念嗔恨心,就会令四十劫中的有漏善法灭尽。我们平常也会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讲解恶念会消尽一切善根。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尽可能做到不忘失正念。说白了,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从我们第一次修行直到修行圆满之时,时时都要知道我在修行,哪怕中途有一些昏沉掉举侵犯,也要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重要的是要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光走一个形式。

  如果你们问我:“上师,你今天讲得很好,看不出来有一点点漏洞,你以前也是这样的么?”不是的。我最初修学的时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修一个法太单调的原因,每天晚上一开始修行,眼睛就闭上了,但是衣服裹得挺好的。看上去是在打坐,实际上就是在睡觉。过会再看下,到晚上了,可以睡觉了,然后就躺下睡觉了。这就叫忘失正念,虽然看上去是在修行。不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本来是在念莲师心咒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念着念着就念成了阿弥陀佛,文殊菩萨等等。

  以前有个居士说,她往昔十年的时间里都一直念阿弥陀佛,后来有不少道友介绍她要多念念密宗的心咒。她觉得,自己今生对阿弥陀佛有这么大的缘分,为什么还要改来改去,还是一心念诵阿弥陀佛。但有一天他在念诵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念成了莲花生大师心咒,于是她就想,这可能是和莲师有很大的缘分吧?从那天开始,她就改变了修法,不再念阿弥陀佛了。但实际上,可能就是由于你当时太昏沉的原因才会念成莲师心咒。如果当时你的嗔恨心很重,口中开始骂人了,难道你会觉得自己和骂人有很大的缘分,从此以后就开始数骂人骂了几次么?这些都是迷惑中的念诵。

  现前在汉地,我也听说过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事业不顺的时候,就会去问一些神志不清的人,说白了,就是精神失控的人,或者喝酒已经醉得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认为他们有神通。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能说出正确的话呢?更何况是神通?

  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雪域高地像有些瑜伽士平常不喝酒,正常的时候也不说神通,但是一喝醉以后,说出来的满嘴都是神通,会有这样的现象吗?一个正常人都做不好的事情,不正常的时候能做好么?我们先不说他是否是神通。没喝醉之前,拿着一把非常利刃的刀去切菜,我相信他决定不会切到自己的手指头,但是你让他醉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去切菜,可能他不会切菜而是会切肉。难道连自己切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能说出一些神通吗?

  有些可能不服气:以前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修行的时候迷迷糊糊时做出来的事情,可能就是一种善缘?善缘恐怕不是这种时候出来的吧?我们一直都讲解要有清明状态,如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中呈现的都不正确,糊里糊涂的时候所呈现的也决定永远不会正确。以上就是讲解绝不要忘失正念,也就是三殊胜中的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

  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每次行持完善行以后都要及时回向。为什么我们一天的修行要分为几座?因为每一座如果不及时做回向,由于凡夫烦恼本身就很重的缘故,中途若是产生消尽一切善业的烦恼,今天所从事的一切善根都会焚毁。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所以要及时做回向。回向完以后,即便产生一个嗔恨心,除了嗔恨心本身的过失之外,已经回向过的善根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甚至这个回向的善根还会越来越增长。

  比如今天我们回向的功德为十,明天就会变成一百、一千、一万个功德。一个小小的功德,由于被三殊胜法摄持,就会越来越增长。就像你现前把所有的钱存在银行里面,不需要天天去想着利息,它仍然每天会增长。无论利息是大是小,总之它就在长。这就叫令善根越来越增长为清净之回向。

  因此,这里“发心回向若未作摄持,勤修有漏善法无大义”就是讲解有漏善法是前面没有发心、中间没有正行、后面没有回向,只是在表面当中从事一切善行,就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只能得到人天福报。

  比如我们平常看到有些人投生到一些大家族中,做事业都很顺利,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又会开始遭受极大的痛苦。当然,我们只能看得到他这一生,看不见他这一生以后会遭受更大的痛苦,这样的有情众生比比皆是,只是我们暂时看不见。

  我们先说我们看得见的。比如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一开始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但是后面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一直在走下坡路,再也无法挽回自己的颓势。这是什么原因?说明前面所得一切顺利的果报,决定是从善而得到的结果,不然不会有这样的福报。这份福报就来自于“有漏善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没有以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善行就叫有漏善法。

  有漏善法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无论有漏善法做得有多大都绝不会成为解脱之因。虽然暂时可以得到一些人天福报,但是一旦消尽的时候,就要开始遭受极大的痛苦。因为你前面创造的善法是有漏的。

  好比创造了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可以存放十口水,现前已经拥有这一杯水的缘故,可以在没有完全喝完这杯水时享受快乐。因为当我渴的时候喝一口,我就没有了渴的感觉,可以继续享受快乐;第二次再渴的时候,再喝一口。可是,有漏善法是喝一口少一口,等你喝到第九口的时候,还剩下一口;最后一口再喝完,你享受了十口水的快乐,但是后面没水了,当你第十一次再开始渴的时候,就要开始遭受极大的痛苦,这叫有漏善法。

  我们平常一再强调:“从事善法必须时时用三殊胜法去摄持。”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就叫无漏功德。也就好比像你喝了一口水,杯子又自动续满一杯,再喝一口,又变满了,这杯水永远喝不完。我们要追求的是无漏功德,而无漏就必须是以三殊胜法摄持的善法才能成就无漏功德。如果没有被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只能称之为有漏。

  因此,今天在从事善法期间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在行持善法期间,善法是否被三殊胜法摄持。没有的话,就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的功德,一旦享尽以后,就要遭受极大的痛苦,这样的事情在人间当中屡见不鲜。

  有些人最初从事自己的事业时,无论怎么做都是一帆风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当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再想挽回一切就完全不可能了,他有可能就会变成整个村庄、城市最糟糕的一位。因为前面所拥有的一切来自于有漏功德,享尽完以后就只能感受痛苦。

  我们平常也提倡所有的从事世间事业的人,在从事世间事业、享受一切福报的同时,还需要知道积累福报。当你喝了一口水以后,就要往杯中加水,杯中又是满满一杯水,即便现在不怎么样,也要时时想到强行往里面去加水,要养成这个习惯。等到水喝完就太晚了,所以中途要学会加水。

  好比我们出远门的时候,路上可能要休息很多次,有些休息的地方可以加水,有些人很懒惰,看到杯子里还有很多水,想想,算了,不加了。等到下一站水喝完了,如果还没有续上水,后面你就要开始受苦了。有些非常有经验的人,就会想到下一站可能没有水,所以这一站还有水的话就要把他加满,这样一来,即便后面的路上没有加水的点,他也不会感受口渴的痛苦。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要学会到这一点,积累福报永远不能搁置一旁。没有福报的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从事什么事业,都不会有成功的一刻。想想全世界哪个人不在努力?但并不是一定越努力就越成功的,这个背后还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尤其现在从事事业的人,这方面更迷信,他什么事情都要去尝试一遍,因为他已经感觉到有一个力量在左右着自己。

  今天我去从事一番事业,最终能否成功,不是凭我今天所拥有的条件和我的努力就能完全成办的,还有一种自己无法左右的因素,可以说是上天安排的命运,用我们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福报。

  比如三个人走在路上,上面掉下来一块砖,可能前面刚过去的人和后面走上来的人都没有被打倒,就打到了第二个人的头上。我们会说另外两个人的运气太好了,如果前后差一秒钟,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以前有一次跟随着上师一起到一个县城。那天早上一辆客车从县城开出一两百米后就掉到金沙江里了,死了好多人。据说那天早上有一个和尚,平常抠门得很,一分钱也不会赐予给你。那天早上他已经买了票要去德格县,但早上一起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就说不去了。另外一个人上了车后说他有个东西丢了,也不去了,平常他是非常谨慎的一个人,但是他不得不回来去寻找丢失的东西。这样一来,这两个人都没有赶上车。如果都上了车,也会掉到金沙江里。有时候,这个无形的力量就是命运。

  因此我们刚刚所讲解的主要是有漏善法与无漏善法之间的差异。要记住,每当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要多去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是否是以三殊胜法在摄持。没有三殊胜法摄持,一切修法都不是我们一个真正修行者,或是成办解脱者该做的事。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进入佛门的时间也已经不短了,再加上平常也都在时时学习这些道理,平时也懂得在修行过程中,要尽可能在往这方面发展。

  可能有些人在第一次做的过程当中都会想“天哪!做一个善事还需要具备这么多条件?太辛苦了吧?”前面可能觉得有些辛劳,但习惯以后就会做得很自然。比如我们想到要喝水,需要把手放到杯前,把杯提起来,还要送到嘴边,后面还要张开嘴喝下去,咽下去,喝完以后还要把杯子放回去。多累啊!想想这么复杂的过程,连水都不想喝了!但是真正渴的时候你已经习惯,就觉得什么事都不是,喝水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三殊胜法摄持也同样一个道理。第一次还没有运用过之前,觉得“令善根转变成无量清净之发心,令善根不为外缘摧毁清净之正行,令善根越来越增上清净之回向”太麻烦了,连念一句“阿弥陀佛”也要具备那么复杂的一个程序,太累了!但是当你真正懂了以后就不觉得累了。

  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长时间如是运用的缘故,现前在念阿弥陀佛的当下不需要再走三个念:我是“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念诵”;想完以后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想的过程当中要提起正念,自己不能起嗔恨心等一系列恶念;念完一遍后要发愿回向:“以此善根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最终都能成办解脱,因此,阿弥陀佛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念的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前面想的和后面想的又是一大堆,觉得很累。但是你前面如是去做,当有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念诵“阿弥陀佛”的同时就是发心,又是正行,又是回向,不需要再走三个过程了。

  比如我们在叫母亲的时候,第一次我们不知道谁叫母亲,那时候有人告诉你谁是母亲,但是已经熟悉以后再叫母亲的同时,还要去想“这个母亲是生我养我,并且是怎么生,怎么养”的么?不需要这些过程了,当你说母亲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她是生我养我的那个人,不需要再想很多。所以,这都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当然,真正有了见解摄持的时候,就更不需要了,见解本身就是三殊胜法。

  这里讲解若要是没有被三殊胜摄持,则有漏善法无有大义,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三恶趣痛苦当中,这是没有大义的缘故。它不是讲解暂时没有意义,暂时可以令你创造一些快乐,但是不能令你长时间获得究竟的快乐,这个“大”字指的就是这个。

  三、佛陀以及一切殊胜子,均依清净大宝菩提心,是故相续精勤而发心。因法相乘须历数数劫,方可圆满如海圆熟净。果乘之法即生得佛果,其外纵使下等之根机,生死中阴皆可证佛果,极钝根机亦于十六世,证得佛果密续共承许,是故依止具四耳传师。

  【佛陀以及一切殊胜子,均依清净大宝菩提心,是故相续精勤而发心。】

  历代高僧大德以及诸佛菩萨因地时都是以清净发心即发菩提心而成办解脱的,作为传承的继承人,也应该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以菩提心为根本。现前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时时宣讲菩提心功德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比如我们在讲解修上师瑜伽止观交修时也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行菩提心是指三门从事善法。因此在知道什么为菩提心以后,就要让菩提心在自己内心深处圆满生长,时时以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等多种方便去培养菩提心。

  如果觉得对这些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就可以多去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以及《圣者言教》等,其中讲解得非常细致,我们要尽可能将这一系列修法运用到实修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历代传承祖师就是这样成办解脱的,我们今天的修行也不例外,修学菩提心是必不可缺少的。

  【因法相乘须历数数劫,方可圆满如海圆熟净。

  要圆满因法相乘的一切需要无数个劫,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普贤行愿品》中也讲解,要在无数个佛前,在无量劫当中,以无量的供养才能圆满福慧资粮,达到二身之境界,时间非常漫长。“如海圆熟净”,就是圆满成熟清净因法相乘所有的一切。

  【果乘之法即生得佛果,其外纵使下等之根机,生死中阴皆可证佛果

  果乘之法指的是密法。密乘一生可以成办解脱。这也是与因法相乘之间最大的差异。我们讲解显密差异的时候,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四个角度讲解过。单单从根机的角度当中来说,因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信心更足一些,对这个传承以及导师的信心更大、更坚定,业及烦恼更清净一些,并且修学过程当中的修行意志力也更坚定一些,这都是密宗的条件。修密宗不光是说进入了密宗的门槛就是密乘的弟子了,还要具备很多条件。

  这里主要是从成办解脱的时间上来说,因法相乘显宗需要经历无数个劫才能成办解脱,但密宗一生可以成办解脱。比如无死莲花生大师,所有的传记当中并没有记载莲师何时圆寂的,就叫无死莲花生大师。因为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这些死亡的症,莲师直至今天都没有这样的显现,所以就叫无死莲花生大师,就是即生解脱的象征。

  除此之外,第一本净解脱是指外隐没次第即四大分解、五根断除呈现以后能成办解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也叫临终解脱,都属于即生解脱的范围。也就是说,对于上等根机而言,修行修得好一些,就能如同莲花生大师一般,获得无死莲花生大师的境界,完全不会呈现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等死亡的一些征兆;即便呈现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五根断除,但是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没呈现之前称为第一本净解脱,也属于即生解脱的范围当中,这时候就能成办解脱。

  如今我们只能从理论上看见一些,但像往昔很多修行者,圆寂的一瞬间或者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红白菩提就直接下来了,这是左右脉融入中脉的一种表现,就是成就的一种象征,这就是一瞬间的事。

  往昔喇嘛仁波切说,昌根阿瑞身边有个叫阿嘎尼玛的侍者,当时阿嘎尼玛的见解非常殊胜,昌根阿瑞说:“阿嘎尼玛圆寂的时候,决定也很殊胜。”那时候阿嘎尼玛年龄也已经很大了,身体也一直不好,于是他就开始护持昌根阿瑞的一些家务事情。当时他们有两个帐篷,他和阿嘎尼玛住在一个大一点的帐篷里面,昌根阿瑞住在一个小的帐篷里,两边可能有十多米的距离。阿嘎尼玛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有一天早上正好在下雪,开始阿嘎尼玛还是像前两天一样觉得不太舒服,但当时上师在昌根阿瑞身边处理一些事情,就耽误了一点时间。一回去的时候,阿嘎尼玛已经圆寂了,当时红白菩提就已经出来了,也就是说在短短的时间当中示现涅槃和红白菩提同时呈现,就是即生解脱的表现。

  哪怕前面已经呈现外隐没次第,但是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没呈现之前,为第一本净解脱,它没有那么多的禅定夜,一瞬间就得以解脱。密宗上等根机就要具备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在座的很多修行者,从当前的见解来说,真的已经非常殊胜了。

  若要从今以后都能如同今天般时时护持这个见解,并且护持着自己的戒律,也就是说,无论你现前身份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守持好自己的戒律,包括很多自然戒、十不善业等等,当然也要把这些逆缘转为善用,这也是修行者必做的,这就叫持戒。若能如是护持,则在座弟子中无论在第一本净或者是第二本净解脱的决定不会少。

  当然,要护持现前的一些见解,如果丢失的话,就很难说了。虽然资粮道有烦恼和堕落,加行道有烦恼没有堕落,但如果不护持的话,也一样会堕落,因为见解并不稳定。总之,若能如是做到,相信呈现成就者决定不会少。但是最可怕的是,一段时间里修行不错,后面开始放逸,什么都搁置一旁,不再按照前面的方法去做,这样一来,后面能否有善果就很难说言了。除非你已经达到既没有烦恼又没有堕落的很高的见解。

  相信在座弟子具有很好的觉受者比比皆是,虽然现前站在觉受的角度当中说“没有堕落”,但如果放弃这样的修行,由于它不是见道的缘故,还不能称之为最稳定的见解,仍旧不能放逸。

  密法殊胜就在于此上。现前修学密宗已经得到成熟口诀法、受过灌顶,并且已经受过成熟口诀法、窍诀法者,若以后能尽可能护持自己的见解,平常持戒方面做得最清净的话,即便无常降临到身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定的事情,一点都不需要疑惑,这就是密法的殊胜。

  但是,这并不是说,进入密法以后就不需要对治烦恼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显宗所讲解的“带业往生”,这个“业”字也不是天天跟阿弥陀佛打仗,天天对阿弥陀佛起嗔恨心,就可以到阿弥陀佛的足下,没有那么简单吧?所谓的“业”字,可能还是讲解所知障很细微,因为它虽然只是讲解带业往生,但是这个“业”字的标准并没有讲得很细致。总之,现前作为密宗的弟子,只要能做到以上讲解的这一系列,成办解脱指日可待,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且不计其数。

  即便你是下等根机,也就是说在修行见解方面,由于时间太短以及懒惰的缘故,所修出来的见解还只是一种了知阶段,我们称之为下等根机。即便是去从事一些善行也做得不是太圆满。但是要记住,只要不犯根本戒,对于下等根机而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在生死中阴的时候往生、成办解脱,也是可以的。比如在第二本净解脱,甚至顿超有四种解脱之处,以及后面是有生中阴、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也有解脱的机会,但这些得有一定的条件。

  【极钝根机亦于十六世,证得佛果密续共承许

  即便根机差得不得了,但由于已经进入密宗的缘故,十六世中可以证到佛果。这是密续共同承许的,可不是某一个人这么说说而已。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修学密宗有多么殊胜、有多么重要。但是,当然必须要遵照一系列教言。

  【是故依止具四耳传师

  要依止为你文字诠释心性的导师。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内容。总之,还是希望大家好好修、好好修。

  可能有些人会问:“像我们传讲这个成熟口诀法,修行者从某种角度来说,真的也有很多不错的人,但为什么你不像其他导师般去做印证呢?”因为末法时代,众生本身烦恼沉重,尤其我们现前所拥有的见解,虽然功德很不错,但现在去印证可能会令他产生一种傲慢心。我们说过加行道有烦恼,就说明还具有五毒,若要是临时协调不好的话,会成为未来生长烦恼的因。所以,是否印证还要观待他对法的认识以及他本身的性格。正是由于多方面的缘故,暂时我们并不讲解谁有多么多么厉害,就是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

  因为修行成办解脱,是我们每一个人进入佛门精进修行的目的,但如果因为这么一个授记而导致成结果完全颠倒,可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喇嘛仁波切以前在印证见解方面也非常谨慎。印证见解方面,首先当然要以他的见解为准则;但是另一方面还要看这个人的性格如何。可不能现前把他捧得很高,过两天他就完全顺着个人的烦恼而飘。

  以前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仁也会和身边的阿嘎尼玛开玩笑:“不是说很多高僧大德见道以后没有烦恼,但是我看有些成就者,生气的时候还是一样脸红,这不就说明他还是有嗔恨心么?”这是开玩笑的话,但是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见道没有烦恼但有脸红的话,后面资粮道当中脸红和烦恼是很正常不过的。谁也不知道后面还会有什么样的显现。所以,我们平常尽可能去培养见解即可。当然,为了佛教的事业,我觉得有一天真有必要性的时候,也会授记。

  从见解方面来说,很多很多都非常好。正如前面所说,哪怕你现前觉得自己刚开始入门,但密法方面很多教言都已经得到,只要追循着这个法走就能成就,无论你的根机有多么钝,十六世之后成办解脱是特定的,这是密续共同承许的。十六世好像太远了,我们如果不是这么钝的话,只要好好去修,也能在生死中阴的时候能获得解脱啊!所以好好去修,好好去修。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修行搁置一旁,他时时刻刻都是我们今生必做的事业。好好修,好好修。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5课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