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2-21

创建日期:2022-10-09

  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2-21

  十二、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一)

  【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

  不观察就依止上师,具有如饮毒一般的过失,会障碍解脱功德的显现。世间人在寻求世间伴侣时尚且谨慎观待,知道这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如今我们依止导师是为了生生世世获得快乐,更是应该仔细观察,否则就会成为成办解脱的极大障碍。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平时要多多重视一些。

  如今在汉地,由于很多导师们的恩德,越来越多的信众开始认识到,作为一个修行者,依止一位具德上师有多么重要。往昔不懂的时候,真的犹如老狗寻食般,见到谁都去做依止,过段时间又开始诽谤这位导师,将依止导师当成一种儿戏。这对我们今生成就、消尽烦恼、功德增上非但起不了丝毫作用,还会成为一种极大的过失、罪业。所以,依止导师必须要细致观察导师。

  一个真正的导师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如果导师仅仅具德,却与你不具缘的话,难以令你生起信心。比如我们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很有信心,甚至对因果也有信心,可是对他们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也想不到相关的一些事情。因此,只是具德而不具缘,可能就不会选择依止,也很难对具这样功德的导师心生敬信。可如果只具缘却不具德,彼此可以成为朋友,却无法视为自己的导师。因此,真正的导师必须要同时具备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

  我们以上讲解不观察上师指的是,不观察这位导师是否具德、具缘,只要碰到就依止,是如同弟子饮毒一般,具有一种很大的过失,也会令解脱路上产生极大的障碍。

  何谓老狗寻食?汉地也能看到很多流浪狗,它们在街上走动时,总是低着头,无论看到前面有什么东西,都会往口里放一下,能吃的就咽下去,不能吃的就吐出来。老狗寻食这个比喻也是指,平常无论见到谁都会去依止一下,感觉好的时候就依止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感觉不好的时候又开始对导师心生诽谤等等,这就叫做老狗寻食。

  诽谤导师本身就是一个过失,当你与这位导师结上法缘后,再对这位导师心生很多不好的念,无论是疑惑还是诽谤,过失都非常大。所以,我们依止也绝不能如同老狗寻食般,见谁就依止,然后过两天又开始诽谤。

  十三、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二)

  我相信在座所有人,由于个人因缘不同,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依止过不少导师。无论前面所依止过的导师是不做观察而依止,还是做过观察后依止,只要对导师心生诽谤或生起疑惑,都是一种过失。要记住,一旦与导师结上法缘,就绝不能心生疑惑和诽谤,尤其是不能诽谤导师。

  有些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虽然结过法缘,但这位导师确实不是一位具德上师,也不能说么?”要记住,密法的定义就是净观。我们说导师为阿弥陀佛,眷属为男女菩萨,所以要把身边所有眷属都观为本尊,如果对本尊心生诽谤,你说过失有多大?既然自诩为密宗弟子,就必须要做到净观!因此,一旦你诽谤导师,就已经触犯了密宗的戒律。

  其次,这位导师已经与你结上法缘,更加不能诽谤。法王如意宝曾在《直指心性》中讲解过六种导师。其中一般上师、酬忏上师和皈依上师属于共同上师;为你宣讲续部教言、为你灌顶和为你宣讲解脱窍诀法的导师为不共同上师。

  无论后期你观察这位导师好坏与否,只要是你的共同上师,彼此就已经结下了法缘。汉地有句话叫“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既然能与你结下法缘,就充分地说明,他曾在你无明的时候给过一些引导,无论带来的光芒有多大,终归是给你指了一条路,对你的内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无论怎么说,他至少也是你的一般上师。

  如果你曾在这位导师面前受过皈依,他就是你的皈依上师;在他面前忏悔过自己的罪业,他就是你的酬忏上师。虽然称之为共同上师,但身份已经比一般人重很多了,而诽谤本身就是过失,再加上与之结过法缘的原因,就更加不能诽谤。

  可能有些会想,既然如此,往昔遇到过的这些导师该怎么办?如果你无法心生净信,可以暂时显现上远离这位导师,这并没有过失。因为我们所说的是内心不对导师生诽谤,而不是说长期不在导师的身边叫诽谤。否则,我们天天都在诽谤阿弥陀佛、诽谤释迦牟尼佛、诽谤观世音菩萨……因为我们没有去过西方极乐世界,就无法待在阿弥陀佛身边,也不能陪伴在观世音菩萨左右。但这叫诽谤么?当然不是。不在导师的身边不代表诽谤这位导师,诽谤是指内心的邪念。

  汉地有一句叫做:“眼不见为净。”也就是说,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暂时远离令自己心生烦恼的境是一件好事,也是很理智的行为。为了不触犯更多的戒律,也应该要这样。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虽然现前修法过程中,懂得很多修法之方便,乃至对于不共同心性方面的见解也有一些觉受,但总觉得自己距离证悟还很遥远。似乎费了很大的劲也无法了悟,这是什么原因?

  我想,这时候还是要先问问自己,戒律是否清净。有时候不仅仅需要见解和修行,持戒也非常重要。尤其前面所提到的,从初次依止导师直到现在,内心是否仍旧有疑惑和诽谤?若有,就说明这决定会成为你解脱路上的最大障碍。无论你对理论有多精通,修行有多精进,解脱路上仍旧障碍重重,这一点没得说的。

  该怎么办?就要做到净观。由于往昔已经结过法缘的原因,必须要做到净观。修行密法,首先就必须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地处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是阿弥陀佛、眷属是男女菩萨、时间是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法为密法。如果没有净观为五种圆满,罪过是非常大的。

  我身边的有些弟子,有时也会说:“我在依止导师过程中,有时有意无意中也会对导师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如果是有意当中产生的话,只能说你的业及烦恼太沉重了。因为“有意”就意味着你本身就没有信心。而“无意”,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自己无明的缘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一瞬间产生这样的恶念当然不好,但只要我们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不再随着它而发展,就是修行。这个也必须要做到。

  十四、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三)

  我们不能只想着座上是“上师瑜伽、成熟口诀法”;座下就是念诵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布置的一百零八边遍观音心咒、一百零八遍强制往生法等功课。座下改造意念之正念即护持正念也非常重要,时时持戒更为重要。

  有时我看见很多人的修学都太过感性,不够理性。也就是说,他完全是跟着自己的想法走。比如自己对某某导师印象不好,内心会有一些怀疑甚至诽谤的心念,但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就觉得自己可以离开这位导师,再去选择依止另外一位导师。你是否记得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末法时代,我会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一个导师在你面前成为了错误的对境,即便你另外依止一个,感觉不错的时候,见解也是错误的。因为一切都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幻化,都是佛。如同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但大地上的水器会呈现出不同的月亮。当你说月亮不好的时候,无论是针对哪个地方的月亮,实际上就是在诽谤一切月亮,因为所有的月亮都是天空中月亮的影子!

  这些道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成办解脱,确实需要懂得不共的一些法义,但更需要知道的是做人的道理。很多时候,只要人做好,相信你的修行方面也基本是圆满的;如果连人都做得不好,到处是缺陷,是漏洞,距离解脱更加遥遥无期。以上讲解的一系列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我相信很多人初次进入佛门时,总是急于修这个法、修那个法,依止这位导师、依止那位导师。但在依止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只是凭借一种个人感觉而感性地依止导师。这样的依止,后面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也是正常不过的。在座很多人往昔都有这样的现象,但幸运是,现前已经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就可以改变错误的思想,这就是功德。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能依教奉行,恐怕后面还会产生以上讲解的种种矛盾。

  总之,我们不要时时站在感性上理解,因为感性,决定会出现很多不好的结果。感性,是完全顺着个人的意愿而走,而我们的意愿主要是以我执为主。我执在面对不同的外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今天感觉好,第二天感觉可能就不好,这样一来,难免会对外境产生很多想法。

  我们今天要严肃地讲解这些话题的原因,就是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虽然今天我们都已获得了十八种珍宝人身,但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再过五十年,在座的所有人都会变成骨灰,这是特定的事。尤其汉地都要进行火葬,也就是说五十年后你就只剩一堆骨灰留在世上;如果在农村,可能就是躺在土包下面的一堆骨架,这是特定的事,无论你有多么不愿意,它都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因此,想要未来不再像凡夫般遭受巨大的痛苦,今天就必须如理如法去修学。

  十五、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四)

  “随遇皆依无实义”,就是指如老狗寻食般依止导师,对于解脱没有任何实义。

  很多人见到谁就依止谁,多数还是落于感性之上。比如很多初行者进入佛门后,对于某位导师的信任处于一种很高的情绪状态,可能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外缘,他就会生起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这时候让他做任何事,他都能做得出来。

  有一次我到汉地,有很多居士过来见我。有些居士一过来就在我面前放点什么东西,然后很快就走了。每天来来往往的居士很多,我也没有很注意谁在我面前放了什么。有一次我准备休息的时候,发现身边有一个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有汽车钥匙、身份证、银行卡等等。这个包裹外面还写了几个字“供养你”。我想,这个可能应该是谁遗失的吧,仔细看看里面还留着电话号码,于是我就打电话给他,告诉他遗落了这个包裹。接电话的居士说:“不是遗失的,就是供养你的。”我说,我可不要你这些东西,赶快来拿回去。我想,他决定是一个初行者,因为很多初次进入佛门者,都会做出这些非常感性的事情。有时候为了表达一种情绪,边上人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做,但我们进入佛门,供养上师,不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

  历代传承祖师在寻求导师、依止解脱法的时候,虽然做过很多供养,但我们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条件与信心而定,不要仅仅随着自己的情绪飘动。因为感性本来就是非常容易生灭的,第一瞬间可能是这种情绪,第二瞬间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绪了。

  所以当时我就和这位居士说:“进入佛门不一定要这样去做,当你对轮回产生厌离,愿意将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中再做这些供养时,我们可以再探讨,但现在还不是这么做的时候,明天你全都拿回去吧。”后来我还特别嘱咐他,进入佛门后,还是应该要理性一点。

  什么叫理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明明白白,不要因为自己当时一瞬间的心念和旁人的一两句话就产生一种冲动,这些都是一种很感性的行为。平常依止导师也是如此。当感到这位导师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行为上,都透着对自己特别关爱时,内心难免会产生这个导师非常了不起的想法。可每一位导师对弟子都会很慈悲,但这是我们依止的标准么?慈悲心可以作为标准,但这不是一瞬间的标准,只有长期、普遍性的慈悲心才是真正符合慈悲的标准。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理性一点。

  有些可能会问,《普贤上师言教》中,老太婆把狗牙当佛牙做祈祷,最终不是也获得解脱了么?因此见到谁就依止谁,不是也有解脱的可能么?

  细致问问自己的内心,老太太将狗牙当佛牙祈祷,当中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疑惑,你能做得到么?可能当时我们心里会想,这个牙齿不像人牙啊?佛的牙齿怎么这么黄呢等等。如果老太太当时也像我们这样产生那么多的想法就决定不会解脱。正是因为她从他第一次得到狗牙直到成就之间,没有产生过一丝毫之怀疑,一直当成真正的佛牙在祈祷,最终才能获得解脱。

  现在问问自己,我们从遇到导师,依止导师直到临终之前,不产生丝毫疑惑,能做得到的么?面对一个清净的对境尚且做不到,更何况面对心中带着疑惑的对境?所以前面讲解这么多的内容,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让自己的内心产生很多疑惑。

  十六、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五)

  我们平常买东西,都会选择买得好一点,目的就是希能望用得久,不会很快被淘汰。如果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要换,就会觉得很麻烦,所以很多时候买东西前都会仔细挑选,尽量选择性价比高一点的,看上去精致一些的。无论是用的还是玩的,能多用几年,中途不用换来换去是最好的。否则碰到什么就买什么,回去又不想用不想穿,过段时间就会被淘汰,是很不值得的。

  由于我们思想太复杂的缘故,平常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所以在依止导师方面,有时也非常随意,不做观察,随随便便就依止。过两天觉得不合适就换一个。如今这个时代,导师一点都不少,一天依止一百个导师,恐怕一辈子也有很多导师可以换。我们最怕的不是换导师,而是当你寻找到新导师的同时,又对前面的导师心生疑惑或诽谤,这罪过可就大了。所以,观察导师的意义非常广大,平时依止导师应该要理性一点,要做到细致观察导师。

  类似的现象,我也碰到不少。记得我第一次到汉地时,对汉地并不熟悉。虽然小学上过几年学,也会说几句汉语,但是如果说要用汉语谈论佛教,可能就有点困难。以前在高原地方,我也没有接触过很多汉族弟子,即便当时下来看病,接触了一些居士,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当时亚青寺的影响力没有现在那么广大,汉族弟子也不多,因此很多汉地的居士对我并不了解。可是我遇到很多居士,第一次见到我就问我,能否做他的根本上师?

  我十二岁出家,十六岁离开家乡去依止导师,在上师身边至少待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未在高原地方一下子遇到这么多虔诚的弟子。虽然我有时也坐在上面为大家讲解,但是一到汉地就看到有这么多虔诚弟子围绕在身边,内心很疑惑:“汉族弟子的信心真的那么大么?”

  我相信很多导师都和我当时一样非常慈悯,见到信众,绝对不会给一个耳光,而是要什么给什么。有的说要甘露丸,我就把身边所有的甘露丸给了他们,甚至连我身上带着的几颗自己平常吃着的甘露丸,也给了当时祈请甘露丸的一些老人家。当时我对大家可是慈悲得不得了。这时候很多人过来说:“你这位导师太慈悲了,能否做我的根本上师?”

  我想,难道这些弟子的信心真这么大么?很多人连我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而且当时我的汉语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强,加上初次到汉地,也没有机会和大家细致探讨“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进入佛门的,后来是怎样给弟子上课以及自己来到汉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等内容,就纷纷祈请我做根本上师,难道真是这样么?当时我就想,下午我用另一种方式去摄受弟子,看看是否还是像早上一般?

  下午这批弟子又跑过来说:“今天下午要跟上师一起吃饭。”我说:“没时间。”;有些又问我要甘露丸,即便当时我身边有甘露丸,我也故意说,甘露丸已经答应给另一个居士,所以已经没有了等不符合他们心愿的话。然后神奇的事情出现了,有很多人过来说:“早上好像祈请你做我的根本上师,现在能不能收回这一句话,不做我的根本上师,可不可以?”

  这些显现就充分给我们示现了什么叫感性,不理性。我也常常在汉地听说一些居士被骗的例子。我想,多数还是由于太感性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有些打着导师的名号欺骗他人,确实是一种罪过;但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自己无知的原因造成。如今这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善知识不去依止,就喜欢相信一些歪门邪道,哗众取宠的言辞,认为这些导师太殊胜了,能怪谁呢?总之,这些都是依止导师不理智的行为,我们依止导师,务必要理智一些,这样才永远不会产生类似的矛盾。

  十七、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六)

  从依止导师的角度来说,只要依止的是一位清净的导师,就永远不会产生上述过失,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第二条等誓言,也永远不会违犯。因为一切相关过失的产生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太感性的缘故。

  很多弟子都非常稳重,依止导师前都会尽量多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甚至有些还会去找其他导师打卦。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当自己的选择到位的时候,后面的修行就会顺利很多。当然,我们不是圣人,内心难免也会产生一些与正法相违的思想,这时该怎么办?就要第一时间要把心收回来,提起正念,想到这都是由于自己眼根不净、业力沉重的缘故所致。

  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即便是在佛陀身边,也只觉得佛陀是个骗子,更说不上是圣者,甚至在他们眼里,连一个正直的人都算不上。但最终的结果表明,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错了,佛陀是清净无比的。正是由于他们眼根不净、业力沉重的缘故,才只能看见不清净的相。

  因此,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内心一旦有一些不好的念,就要第一时间要把心收回来,不再随顺这个烦恼而走。当然有时候不够理智的人,还是会选择跟着烦恼而去,因为他觉得自己丢不起这个脸,甚至认为只要自己觉得好就是好,认为对方不好就是对方不好。但这对密宗弟子来说,诽谤这样的对境,就已经触犯了密乘根本戒,同时由于已经与对境结过法缘的原因,过失更大。

  我们说过,忏悔有隔座、隔日、隔一年、隔两年、三年,当三年以后,即便你做了大忏悔,金刚萨埵也不摄受,堕入一次金刚地狱是特定的事。这些都是很大的过失,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明智一些,理智一些。

  以上这些道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两年由于五明佛学院很多导师以及亚青寺乃至其他诸多圣地导师们的功德,许多真正的导师都来到汉地,度化很多众生。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懂得细致观察,不要如同老狗寻食般依止导师,见到谁就依止谁,这会为自己以后成办解脱带来很多障碍。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所以我们要明智一点,不要时时顺着感性而飘动。

  可能是时代的缘故,如今也有一些明智的父母会站在子女的身后,帮助观察:“你觉得很好的这个人,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父母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怕子女于太感性、不理智,完全顺着自己的感觉而飘动,过两天会吃亏。如今很多人依止导师,第一眼特别有感觉,觉得和这位导师应该特别有缘等等。但这些可能是一种缘分,也可能只是巧合。想要凭借感性就能成办解脱的几率太小了,所以平时做任何事情都要理性一点。

  十八、灌顶解脱已结缘彼现任何功过时皆应恭敬观净相违此堕入金刚狱(一)

  【灌顶解脱已结缘,彼现任何功过时,皆应恭敬观净相,违此堕入金刚狱。

  细致观察好导师后,在这位导师座下得到了成熟灌顶与解脱解脱窍诀法,此后无论你见到这位导师的功德有多大、过失有多大,都必须做到净观。当然,导师功德大,自然会做净观,因为导师在你面前显现的是清净之相,但如果你感到这位导师不清净,并且看到导师很多过失的时候,就需要净观。要记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的公案,正是由于个人眼根不净,业障沉重的缘故,眼前才会起现不清净之相。实际上,一切都是清净的,因此应该要观净相。如果不能观净相,只是随着自己的眼光与感觉而飘动,就会堕入金刚地狱。

  金刚地狱的概念是什么?比如说,你从生下来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杀生,每天杀一万条生命,而你在世上活了一百岁,这一百年中的每一天都杀一万条生,也没有受过任何戒律,一百年后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堕入金刚地狱,因为你没有触犯密宗誓言。当众生福报消尽的时候,地球就会毁灭。这时依靠四大火的力量,地狱都能被毁灭,可即便如此,金刚地狱也不会被毁坏。金刚地狱中所感受痛苦之深刻与时间之漫长,是我们常说的十八地狱所无法比拟的。

  金刚地狱中的众生都是触犯密宗誓言者。一般的罪过无论有多沉重,都不会下到金刚地狱,最多也就是触犯五无间罪而进入无间地狱。但金刚地狱,无论是从时间还是所感受的痛苦等多方面与其他地狱相比,都可谓是无量倍!末劫火能毁灭整个地狱,都无法烧毁金刚地狱,可见其中的痛苦与业障有那么巨大。

  堕入金刚地狱者往往是触犯密宗誓言者,即触犯我们通常所言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诽谤金刚上师;第二条、违背上师的教言与第三条、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如今在座很多弟子都在同一个导师座下于同一时刻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找不到更亲近的金刚道友了。但由于我们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难免彼此会产生矛盾。尤其是夫妻时时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又是一个导师、一个坛城下得到灌顶的金刚道友,就更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而不要沿用世间的观念来相处。

  夫妻在现实生活中,可谓是彼此最亲近的人,但有时候难免会在生活当中产生矛盾,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世间人认为即便矛盾,时间也不会很长,很快就会和好如初。但现前我们要做到的是,彼此连矛盾都不能产生。因为彼此是金刚道友,一旦触犯戒律,过失的严重程度就要根据时间来定夺。如果没有隔座,两个小时之内都意识到了错误并且做了大忏悔,并辅之以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以及《无垢忏悔续》等方便,罪业就能得以清净,前提是两个人都必须要放下颜面。

  如果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有点重,彼此就好像马上要打架的狮子和豹子一般互相虎视眈眈,谁也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低头认错,甚至这样一直拖到第二天。世间人认为“时间会淡薄一切”,无论今天的烦恼有多么沉重,第二天烦恼都会淡薄很多,那时候彼此再静下心来,好好沟通就可以了。可是对于修行人来说,即便第二天能放下自己的颜面,但这时候仅仅依靠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无垢忏悔续》等各式各样的续咒忏悔已经无法清净罪过了,必须通过做会供的方式忏悔罪业。也就是说,如果能在会供的时候做大忏悔,罪过就能消尽。可如果罪过一直没有消尽,当烦恼持续到超过自己岁数的时候,金刚萨埵也不会摄受你了,堕入金刚地狱一次是特定的事。至于要在下面待多久,就根据自己后面亡羊补牢,所做的忏悔来定夺,但去一趟金刚地狱是避免不了的了。

  所以,我们这里也是在讲解为人处世方面和做人的道理。世间人组成家庭的目的就是为了图个幸福,但往昔由于我们对自己没有什么约束的缘故,一切都随着个人的思维想法而飘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就会给自她带来很多烦恼。

  十九、灌顶解脱已结缘彼现任何功过时皆应恭敬观净相违此堕入金刚狱(二)

  以上虽然是讲解佛教的道理,其实也是在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都希望今生能获得幸福快乐,但如果做人做事都为所欲为,只顾自己,就会给自他带来很多烦恼。如今我们进入佛门,虽然习气仍旧非常严重,但由于导师时时叮嘱我们:“你不能这样做,如果触犯戒律,罪过会非常大。”我们就会提起正念,尽量不随着习气烦恼而飘动。说白了,虽然是在讲解佛教的道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

  如果懂得了这些内容,相信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无论从哪方面观察,都没有什么缺点,每个人见到你都非常欢喜。这样一来,你不但没有了烦恼的对境,反而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对境。

  不是很多人都会说自己羡慕某某人等等么?我们平常所谓的“羡慕”,都是指在自己心目中,对方要比自己高一层,因此才会羡慕他。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我们也已经看到有些人确实远在自己之上,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可以称呼对方为“圣人”。对这样的对境心生敬信,是再正常不过的。世间不就是如此么?所以,我们讲解佛法不就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么?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弟子要记住,我们不要只记得要修行,还要懂得如何做人。无论哪一个教派传承,都会讲解见修行果,没有一个正法会不提行为,本传承更是如此,因为行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平时为人处世方面都能做得很好的话,我相信这就是很多人最大的心愿。

  尤其作为在家居士,如果时时都能面对令自己心生欢喜的对境,这样一来,无论是世间生活还是出世间的修法,都不会再有更多的烦恼,而这不就是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么?否则,无论平常事业有多么广大,或者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自己的表现有多么突出,如果家庭生活一塌糊涂,天天都住在烦恼窝里,可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真正目。

  我们平常也看见很多世间人,有时候就逐渐开始不再顾家了,因为他在家里见不到令自己欢喜的事情,感受不到快乐,就想换个地方追求,结果烦恼越来越多。而我们前面所讲解的道理就是,只要时时关注并改变自己的内心,无论处于何地,都是令自己快乐的地处,还需要去其他地方寻找真正的快乐么?这些都是需要理解的地方。

  二十、灌顶解脱已结缘彼现任何功过时皆应恭敬观净相违此堕入金刚狱(三)

  今天讲解的就是如何依止导师以及如果依止导师前不谨慎观察有怎样的过失;观察好导师以后,依止期间应该如何净观;不做净观又有怎样的过失等等,

  至于忏悔方面,每天念诵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与二十一遍百字明,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已经将其列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因为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有意无意中我们都在触犯。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开始讲解《白莲花论》,那时候会特别讲解成熟灌顶与解脱窍诀法,可能就会更清楚为什么说我们会触犯誓言。

  有些密宗的法本,可能在座很多弟子都能得到,但是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之下,还是尽量不要广传。但无论如何都要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触犯戒律,因此每天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与一百零八遍的金刚萨埵心咒忏悔业障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在做。

  前段时间,我们还因此翻译了一个会供的仪轨。雪域高地虽然会供仪轨众多,但由于在家居士的种种限制,实际能用的并不是很多。毕竟大家还需要成办自己的家庭,如果把双休日的时间都用在这些修法上,完全不顾及家庭的话,可能也会让家人产生很多烦恼。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居士,修行当然很重要,但有时也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如果你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可能不需要太顾及家人,甚至像出家人一样云游四方也完全可以。但如果你身上还肩负着家庭,就说明你至少要负担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责任。这时虽然修行必不可缺,但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行为令家人产生烦恼,最终导致自己修行产生很大的违缘障碍。因此,修行时也必须要顾及家人。

  虽然我们现在周六周日也有讲法,但只有两节课的时间,大家还是要咬牙坚持一下。这时再不咬牙,可就真的没有什么时间可讲了。但是只要听法一结束就及时回家,短短一两个小时还是可以的,家人也不至于这样时时刻刻追着你。我也在想,如果为弟子们翻译一些时间也不会太长的会供仪轨的话,可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前段时间我们就翻译了一个虽然简单但又比较圆满的会供仪轨。一套仪轨下来,可能需要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样一来,如果大家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初十莲师节日等时刻做一些会供,也挺好的,而且也是很必要的。原因就是以上所提到的,有些戒律真的需要我们靠会供来忏悔。

  会供,一方面当然是能积累资粮。我们都希望自己做任何事都能顺顺利利,而我们佛教所讲解的资粮,指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内心的圆满。内心成熟的这一时刻,财富就在你身边。如同禅宗所讲解般:“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想让它变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历代高僧大德对这方面还会对此执著么?不会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一切都是财富,不需要再为此执著了。

  比如某一个星球没有石头,因此石头就是他们的宝石,所以当地人最执著的就是石头。但在我们的星球上,到处都是石头,这可是一点都没有什么可执著之处。同样,在历代传承祖师面前,一切显现都是财富,还需要再执著财富么?不需要了。

  再举个例子。地球人觉得金银珠宝是非常稀有的东西,但是在另一个星球上,我们视为稀有的宝石,那里到处都是,就好像我们到处能看到石头一样。历代传承祖师就如同到了这样的星球般,还会着重于这些东西么?不会了。所以我们所讲解的福报,主要还是讲解心性,讲解消除贪嗔痴烦恼。贪嗔痴烦恼若没有消尽,拥有再多的财富,你也会觉得自己非常贫穷。

  因此,会供一方面是为了积累福报,至于何谓福报,相信大家也已经逐渐认清什么叫做福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清净个人的业障。因为作为密宗弟子,很容易触犯誓言。我们总是想到去求灌顶、求法,却很少想到要守持誓言。当现前逐渐认清誓言有那么重要时,才知道忏悔一切罪业的重要性。往昔对这方面不够重视的话,今天就要更重视一些。否则,接受甚深的法要虽然功德无量,触犯誓言的过失也会非常大。

  二十一、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无论我是在高原还是在汉地,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尽量多讲一些法。因为大家都是初学者,既然是初学者,就意味着对法以及多方面的认识都不是很圆满,所以尽量多去听闻是非常重要的。

  我等历代传承导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本传承是依止导师时间越长越好,听闻教法时间越长越妙。因此,平常应该尽量多去听闻一些导师的讲法。可能今天听进几句话、下次再听懂几句话,这样逐渐累积在一起,就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个圆满的修学者。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将修行搁置一旁。

  前面我们提到的会供,可能一开始还做不了,但希望大家还是能尽量学会这个会供。尤其本传承的道场,能时时做一些这样的会供是非常好的。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修行越来越增上,为今后的修学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能清净个人业障。可能一个人在家里做有点不现实,平常如果能有几个道友一起做一些会供,也是挺好的。

  接下去我们就要进行回向。我们说过,回向的功德是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事、现在所成办的善根(即今天听法的善根)、以及未来所成办的一系列善根;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以及无始以来至今自己所有的身体及资具聚集一起,愿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愿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所有大德长久住世。要记住,我们回向不能是单为某一位导师或某一位法师,这样的回向还是很有局限性的,并且由于不具普遍的缘故,功德也不是很圆满。

  平常在汉地,我很少参加大型的法会,比如放生等等,但身边的弟子倒是经常组织参加,他们基本上也都是按照我们所传讲的方式行持,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有时我也听到各地的居士们发心放生,不仅是月月发心甚至有些周周放生。放生当然功德无量,但由于对有些道理不是很精通的缘故,心目中还是有一点偏袒的思想,即便是为了供养导师,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导师,而不是为了其他人的导师等等。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想法。

  我们现前无论从事什么善根,念诵怎样的仪轨,都没有任何可冲突矛盾的地方。比如我们按照本传承的念诵,可能念诵仪轨内容会多一些。尤其是我们的会供仪轨,总的来说是来自于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但有些细节是按照自宗传承而定,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著述的酬忏文、祈祷文等内容可能就会加得多一些。虽然其他传承的会供仪轨中也有一些他们传承祖师的酬忏文,但究竟而言,彼此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从具缘的角度树立这些细微的区别,内心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可分别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会供的时候,念诵仪轨从具缘的角度来说,本传承的内容会念诵多一些,但是我们内心的思想都是为了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所有的大德!不仅包含藏传佛教,还包括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一切高僧大德,内心不会对他们之间产生一点点分别。若掺杂了一丝毫之分别,就说明你的发愿和回向并不圆满。

  所以回向的时候要放弃自私自利。无论你平常自私自利的思想有多么强大,在做回向发愿的时候,都必须要放弃自私的念头。所以我们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愿所有大德长久住世。这样一来,由于我们内心清净的缘故,无论是发愿要得到什么都能得到,甚至功德还更为圆满。因此,内心决定不能有不必要的分别心,思想上永远不掺杂污点。

  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对境也是天下所有一切众生。即便身边有一些对自己不好、甚至令自己起烦恼的众生,更应该让这样的人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个时候心量也要尽可能广大一些,而不是抛弃这样的众生,否则我们的发愿回向也不够清净圆满。

  回向的时候,要将自己的爱憎搁置一旁,想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如今身边觉得不好的人,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是一如的,只是由于他内心烦恼沉重的原因,才会如此表现,而自己作为儿女,应该更可怜这位众生才对,不但不能起嗔恨心,还要认识到这是自己更应该起悲悯的对境。所以我们应该要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当然,心想事成也有很多种,我们希望的心想事成当然是如法的。现前也有很多进入佛门者,想要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保佑他做成一件恶事。我想,诸佛菩萨是不会帮着你一起去做恶事的。所以,我们现前发愿回向应该如理如法。如法的原理当然是以菩提心、慈悲心为主,而不是成为做恶事的后盾。

  最后,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外,还要发愿回向都能成办解脱。因此回向的方式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1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8课1-1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