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6课1-9

创建日期:2022-08-14

  行为学-教言宝藏56课1-9

  第五十六课:佛教巍峨之雪山

  一、修行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我们昨天主要从实修的角度讲了一些修行的要点。无论平常是闻思还是实修,都必须时时铭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但由于我们的心看不见也摸不着,想让它清净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有时因为多方面的因缘,内心感觉稍微有些清净也无法天天护持。常常由于烦恼炽盛的缘故而觉得内心难以调伏,此时懂得调伏内心的方式方法就非常重要。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平常多多少少都在修行禅定,但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如果只知道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却不知道成办解脱之一系列理趣,即使最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只是得到了世间禅定而已,仍旧没有从六道轮回中超越,而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如果最终由于方式方法的错谬而令自己堕入世间范围当中,真是一件非常不值得事情,所以平常修行过程当中,这方面应该要谨慎一些。

  尤其在我们平常在修行过程中,即便是以禅定作为重点,共同前行等一系列方便法也必须作为首要。因为初次进入佛门时,倘若没有诸多方便法的辅助,决定难以达到禅定的预期结果。因此,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前行之前行二个步骤、入座前行三个步骤、共同外前行四个步骤,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同时要具备认识智慧、通达方便和善巧运用,以及后面回向等几个步骤,目的就是为了圆满心性。

  要记住,仅仅将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并不叫做心性,虽然内心期盼的是解脱,但内心不知不觉中将解脱认定为“只要心能静下来就可能是解脱”,就是在和解脱背道而驰。因为令心安静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如今很多烦恼炽盛的人会选择逛街、酒吧买醉、四处旅行等方式,甚至还会沾染吸毒等不健康的方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一切烦恼。但即便这些方式有令内心暂时平静的作用,但能长时间断除烦恼么?不会的。当条件成熟时,烦恼依旧会起现。

  这些是从小的方面讲解,从大的方面而言,很多人也会选择修行世间禅定。因为色界一禅中可以入定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天一禅中可以入定八千个大劫,在这样漫长的时间中,内心不会有丝毫粗大之烦恼起现。但即便暂时做到这点,最终还是会堕入三恶趣之中,原因在何处?因为不具备出世间所有功德。

  我们复次讲解,平常修行过程中要具备多方面特点,因为我们就是按照心性本具有的特点,以意念造作的方式传讲,这就叫做以戏论创造无戏论之见解。当然,这与心性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以这样的方便来创造智慧,是没办法的办法。虽然我们都希望能如同禅宗惠能大师般,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瞬间开悟,但也需要了解一下惠能大师是何等的根机!我们这两天都在讲解,成办解脱要具备内外缘起法,只有内外缘起合一,才能成办解脱。否则即便外在缘起有多么圆满,如果内在缘起不具备,也很难如是获得境界。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法与根机不相应,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如果你的根机过于低劣,而所修之法又过于高深,那么你的修学可能仅仅只是一种模仿而已。

  可能很多会觉得不服气:“我们初次按照次第修学,不也是一种模仿么?”要记住,模仿有一种叫如理如法,还有一种叫完全不知去向。若是前者,即便当时还不具备很了义之见解,但仅凭前面的方便,未来可以达到后面更高的境界则决定无疑;倘若是后面不知所云的模仿,就是一种不知道自己境界在何处,修学也是完全没有目标的一种模仿,最终只能得到一个糟糕结果。

  所以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修学要依止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而所谓“经验丰富”就意味着,这位导师在修学过程中有非常圆满的经验,并且他也是如是修学而成办解脱的。这样一来,导师就会在修学过程中,根据弟子的根机教授相应的修法。比如次第根机者初次修学选择什么修法、逐渐过度修学什么法;根机稍高者初次进入佛门期间可以直接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后续如何修学等等。导师都会根据你的根机而传讲相应的法,这就叫如理如法,也是导师将解脱的经验赐予给你。只要弟子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修学,成办解脱也近在眼前。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导师要讲解这么多内容?以前自己修行过程中想打坐就打坐,不想打坐就散乱,现前导师讲解修行还要具备这么多相关的条件,有必要么?当然有必要。因为如今你所追求的是解脱,而不仅仅是压制烦恼。如果修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止息自己的起心动念,那么不需要依靠禅定,依靠一些药物以及其他的一些外在方式也可以做得到。可这不是我们修行者的真正目的,所以修行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

  二、调伏内心先要懂得它的规律

  我们每次讲法都会提到共同前行,如今也有很多弟子都在修行相关的内容,比如共同前行的百日修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等。百日修行以后还需要修共同前行么?当然得修。修到什么时候?直到菩提间为止!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可以暂时搁置一旁,而是时时都应执受,直到证悟菩提!

  从共同前行的角度来说,当自己时时都在精进,昼夜一如,没有丝毫懈怠之时,说明共同前行已经成熟,已经是佛的境界了。只要还有一点点的懈怠,就说明共同前行仍旧有不足之处。所以,我们永远不具有将共同前行抛弃或搁置一旁的时候,而这完全符合我们当前的修行。

  无论修学的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都要懂得善巧运用即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道。比如今天内心太过散乱,始终无法静心修行,此时就应该着重于观察修,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或者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等等。如是修学即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

  为什么要这么去修?因为根据妄念的规律,一心只能一用。当你在起一个念的同时,想要同时在生起其他的念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心本身的规律。现前我们就将本应生起贪嗔痴烦恼的念转变成一种善念。这样一来,当你执受着善念时候,贪嗔痴烦恼等念头就会消失,这就是妄念本身的规律。而我们就依靠这样规律来创造更多的福报,清净自己的业障。

  所以修行,首先必须要知道如何调伏内心的窍门,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连心本身的一些规律都不懂就想去对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心看不见也摸不到,你想要它烧掉或埋葬,却找不到它可烧可埋的实体。正如密勒日巴在道歌中所说:即便用铁桶把它捆在里面,它还会从无缝的铁桶里出来。所以,无论是火烧、土埋、水淹等等方式,都无法对治它。只有懂得了它的规律后,才能如理如法去对治。也就是说,虽然心看起来很难调伏,但只要我们懂得它的规律以及调伏方法,对治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道了。

  以上讲解的一系列道理都非常重要。

  三、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一)

  我想在座每一个人,都已经从理论上对共同前行有所认识。只要一说到四厌离法,都知道是在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这四共前行。但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具备,恐怕很多人只能摸摸自己的脑袋回答说有时有,有时候没有。而这也意味着平常的正念提得并不圆满。要记住,当忘失正念时就要提起精神,这就叫做执受正念。

  正念可以分为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改造意念之正念还是在起心动念范围之中,需要时时提起精神,不令自己的心偏向于恶念或烦恼之中。

  何谓无造法性之正念,相信长时间修学禅定的弟子们都有所了解。当内心已经从粗大烦恼中超越时,即便当时见解还并不了义,但相对之间已经能感受到此时有一个了了分明者,而这种分明并没有掺杂能所对立,是一种智慧,它就称之为无造法性之正念,通常也称之为觉性。当你执受禅定,并且见解趋向于出世间时就能具有。但我们现在讲解的重点不是它,而是要先讲解改造意念之正念。也就是说,我们时时要提起精神,关注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内心飘向于何方。

  当下我们的心不是过于太散乱就是太过昏沉,此时恰恰说明共同外前行不可缺少。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一个萨迦派导师的公案。这位导师说,当他每天早上起床有所昏沉时,无需观三恶趣的痛苦,只要一想到三善道的痛苦,昏沉就如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地自动消失,即便想去寻找昏沉也无处可得。但反观我们自己,别说是三善道的痛苦,有时去观地狱的痛苦都会想着想着就进入昏睡之中。这也恰恰说明,您的修行可能偏重于走个过场。虽然口中说着地狱有多么痛苦,实际却如同老人给小孩子讲故事一般没有入心,观想过程中也从不曾将自己代入其中。

  比如平常看电视看电影时,无论结局有多么糟糕,内心稍微坚硬一点的人都不会有什么感觉,觉得戏中人的痛苦与自己无关。很多人平常观想共同外前行也是这般抽离,当观想轮回过患、三恶趣痛苦时,虽然也会想到地狱众生正在痛苦,但还是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因为自己尚在人间。

  要记住,凭借这样的观想是无法对治昏沉的。虽然今天自己没有感受这样的恶果,并不表示未来不会感受。正如经中曰:“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问问自己今生做了多少业,就能知道未来会投生到何处。即便未来你不会投生到饿趣,但如今在地狱遭受痛苦的众生都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无论自己的内心有多糟糕也应该生起慈悲心才对。如果我们看见自己的父母在路上乞讨,你会觉得可怜还是羞耻?看到父母在地狱中的遭遇比这还要痛苦,内心还生不起一种悲悯心,真是最可耻的人了。一旦内心深处生起这样的悲悯心,昏沉就会消失。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生不起这样的感受?恐怕多数还是由于修行只是走个过程而已。所以,这些道理要时时铭记心中,以后的修学可不能敷衍行事,因为共同前行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四、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二)

  四共前行非常重要,尤其是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如今,如珍宝般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了,可以说我们就是这世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因为我们不仅遇到了难值难遇的如佛般的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这样的高僧大德,更是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学这些导师们的传承之中,而这才是真正的与导师结缘。

  记得当法王如意宝示现涅槃时,正好是亚青寺百日闭关之时。当时有很多信众想去谒见法王如意宝的法体。喇嘛仁波切对大家说:“今天我完全不会阻拦任何人去,但是我觉得法王如意宝,无论住世还是示现涅槃,最大的愿望都是希望弟子们精进修法成办解脱、救度众生。今天你们在百日闭关期间不需要起坐,只要如理如法遵照导师的传承要求,并在时时与导师一如中修学,就是在完成法王如意宝最大的心愿。”最终,亚青寺并没有出现一车一车地人去拜见的现象,因为大家听完上师的教导才真正知道什么才是导师们最大的心愿。

  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前也告诫所有弟子:“要多行持善法,每天不少于念诵 108 遍观音心咒,108 遍强制往生法,并且平常要清规戒律、多行善法,若能如是行持善法者,未来我们必定相会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导师们即便示现涅槃也是为了救度众生,而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他们并不像世间人一般,希望临终时有人过来看望一下。成就者们没有这方面的执著,因为度化众生才是导师们的使命。

  如今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高僧大德,并且真正继承这些导师们的传承,这才是真正与导师们结上缘。否则只是见一面,恐怕意义也不是很大。如今科技发达,无论在家里整多大一张导师的法相都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继承导师们的传承。

  现前我们不仅遇到了如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这样的高僧大德,并且已经听闻到这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更难得的是,自己已经将身心投入这样的传承教法中。虽然由于个人福报的不同,有些业障清净,福报大的人修学得多一些,有些由于多方面的条件不成熟的原因,修学的时间相对少一点,但无论多还是少,都已经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因此,今天你我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倘若此时不加以精进修法,而无常在自己内心没有成熟自在前就已经降临,恐怕我们就会如同庸俗般无法坦然面对。虽然平时行持一些善行也不是没有功德,但想凭借这些资粮在今生成办解脱,还是非常困难的。

  五、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三)

  有很多弟子问我,现前他该如何修行?我想,这主要还是要问问你自己。正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言,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该如何做决定,需要自己去判断。

  如果刚进入佛门,对佛法教理等多方面道理都还不精通,此时闻思对你而言,就是最重要的。因为倘若连修行的方式方法和前行的方向都不清楚,后面的修学之路就会产生很多疑惑,难以迅速取得进步。如果对相关的道理都已经有所了解,那就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自在?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常,若无常此刻真正降临到自己身边,内心是否能够感到自在?不能,就说明内心还是不够成熟,此时实修则更为重要。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晚上独自一人时可以多想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并不是在本身已有的烦恼基础上再添加一个烦恼,而是观察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所修学的法对内心自在是否有所助益。因为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教的宗旨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无论你奉行的是何种善行,目的都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想要知道自己内心是否自在,就看看是否能坦然面对无常。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甚至可能就在今天!如果今天就要真正面对死亡,你的内心能拥有多少自在?如果没有,就意味自己的修学还需更加精进,要更清楚未来应该如何去修。也就是说,不要仅仅观察自己修法已经达到什么境界,还要知道未来该如何努力,并且每天都要观修无常。

  为什么这里要强调晚上独自一人观修死亡无常?因为白天外界喧哗,即便观修无常,体会也非常浅薄。如果将自己的心分为上层、下层和中间,白天由于环境的原因,无论你如何观修,感受也无法深入最底层,内心相对之间还是处于散乱之中,所以体会和感觉并不会很强烈,而晚上独自一人观修,感觉就会非常强烈。

  白天的观修就好比在广阔的世界中观察一个不起眼的物体,觉得物体的渺小和宇宙的广大相比不值一提,不会有很明显的感觉。但晚上独自一人观修,就如同自己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被一种巨大的物体所包裹一般,感觉满涨而强烈。在这样的状态下问问自己:无常即便不是当下降临到自己的身边,但总有一天,自己把头放在枕头上就再也无法起来,此时内心感受会如何?

  我们时时都在贪恋世间一切,如果自己不得不被迫与之分开,内心会是怎样的不舍。从小直到现在所拥有的不仅是积聚的财富,还有无法割舍的亲朋好友等等,倘若自己在临终时刻被迫与之分离,内心依然充满痛苦、烦躁、孤独等一系列显现,就意味着自己一生的修法恐怕真的还很不到位。所以,修行还是需要现实一点。

  这些都是很客观的事情,我们迟早都要面对。再过五十年,在座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世上了,是特定的事。五十年离我们有多远?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365 天过去了,但在我们记忆中的感觉有多长?后面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眨几次眼,弹指一挥间而已。时间转瞬即逝,也意味着我们离死亡越来越近。一旦真正到了这个时候才想到修行的重要性,真的就太迟啦,阎王爷绝对不会多给我们一分一秒的时间,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

  如是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推向修行的平台,毕竟今天的你我,无论烦恼有多大都能熬得过去。比如有时因为烦恼实在沉重时,也会呼朋唤友去逛街休闲,去各地旅游散心。虽然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四季不同的风景能够暂时打发烦恼,但我们能生生世世去旅行逛街么?不可能的。凡夫对任何事情迟早都会有一种厌烦的心态。

  比如我第一次到成都时觉得非常新鲜。虽然当时住的地方只是一个最便宜的小小的招待所,但对我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条件,从高原地方来的小和尚而言,已经非常满足了。离开的时候,内心还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但如今一到成都,有很多居士好吃好穿地供养,内心却已经没有当初的感受了。为什么会如此?这就是人的本性。世间人称之为物以稀为贵,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少就是最好;无论什么地方,去得少感觉就强,多了就没有感觉了。

  总之,平时应时时观想无常。当你如是观想,即便觉得今天的自己烦恼沉重,但在无常面前,你仍然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快乐的一位。我们常常说:“修行是前苦后乐;而世间人是前乐后苦。”所以,修行过程中,时时要给自己添加无常的烦恼,因为这种烦恼情绪的目的是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更加投入到修法中。所以,我们现前也必须要这么面对现实。

  六、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四)

  世间与出世间不同之处在于何处?世间人目光短浅,认为只要将眼前的事情做好,就是世上最快乐的人;出世间者目光长远,他们所图的是生生世世之快乐。

  正如我们平常所言,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因此,对于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说,今生表面上的快乐并不能称之为快乐之本,快乐来自于内心。从外在来看,历代传承祖师并没有拥有多少凡夫人所谓的财富,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世间最富有的。

  当然,我们平常主要还是从临终的角度讲解得更多。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今生时时带着烦恼的情绪,就无法成办出世间修法,临终及未来的事业也永远无法成办,因为耽著今生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诚如历代传承祖师所示现般,在我们看来,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修法,不仅衣不裹体、食不果腹,连居处也斑驳漏风,该是怎样的一种糟糕。但他们的内心见解如果和我们一样的话,就决定无法成办出世间见解。因为他们对于快乐的定义与我们凡夫不同,他们精神世界也远远比有些拥有富可敌国般财富者更加富有。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自在?因为他们对于解脱大乐的认识更加透彻。

  我也常常告诫众多弟子,修行的同时务必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一旦对这些事情有所认识,在做的过程中身心就会完全投入其中,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内心充满享受的愉悦,而不是当成一件任务来完成。而这就是我们对修行认识与不认识之间的差异。一旦认识,修行就是一种乐趣;不认识,修行就成为一个任务。

  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有些人觉得为了上师的情面,自己还是要修一修法。平常也有很多弟子和我说,因为第一次是在我面前得到了传承,每当想到我这个上师的时候,就会修一下上师瑜伽。这些就称之为感性。正是由于对事情的认识度不够,才会在想到上师的时候才修修法,否则就会感到很惭愧,怕过两天无颜面对上师。好比在某人面前做了一个承诺,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就会被人说成是骗子一般,所以修法也成为一种护持情面的事情,是为了上师才去修法。这样的修法,相信时间决定不会长久。相反,如果对法有真正深刻的认识,就会知道这是自己今生必做的事,无论是有上师还是没有上师,时时都会在修行当中。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觉得非常好。有一个人问一位出家人:“平常看你们和尚天天都在吃素,请问你们是否在别人看得见时吃素,看不见时也会偷偷吃一点肉呢?”这位出家人回答说:“你开车的时候系安全带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还是为了逃避警察的责罚?”

  如果是为了逃避责罚,那么被交警看到才系,交警看不见就不系了。但如果是为了自己安全的话,相信无论有没有警察,你都会系上安全带。同样,只要我们对修行有了圆满的认识,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保持正念,会将修行作为重点。

  七、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五)

  常常有弟子问,现前不够精进,该怎么去做?我想,一方面要对法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有共同前行时时陪伴。若具有这两个条件,相信你就能时时具备精进。

  共同前行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曾经有人问密勒日巴:“您本来就是金刚持的化身,进入佛门后又时时精进,所以后面才连死都不怕了吧?”也曾有一位国王问国师,藏地谁的智慧最大、谁的福报最大、谁的胆子最大等等?这位国师回答说,胆子最大的可能是密勒日巴,因为他不怕死。

  可能有很多人会不服气:“不怕死算很大的功德么?如今不怕死的人不是也非常多么,因为自尽的人也挺多的。”自尽看上去可以叫不怕死,但实际也叫怕死。往昔我在上师身边时,有次上完课出来,看见远处有个人从很高的地方一直冲到河流之中,那时候水可大得可不得了。当时岸边有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救他,但我离得远,就只能在远处看着他随着河水浮浮沉沉。听当时周围这些营救的人说,这位跳河者看上去毫不犹豫地冲进河水之中,但是跳进河以后口中却不停地喊“救命”。是的,一瞬间可能不怕死,但当真正面对死亡时,就会知道死亡是真的不好玩,这时又会有强烈的求生欲,可汹涌的河水可不会随顺你的心愿,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河水冲走。

  世间人即便看上去有多么勇敢,但是如果自尽者在第一瞬间没有断气,第二瞬间就决定会后悔这么去做,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密勒日巴的不怕死,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不怕死。

  所以当很多人问密勒日巴为什么不怕死时,密勒日巴回答说:“我不是不怕死,我以前也非常怕死。正是因为怕死才进入佛门,因为怕死才依止导师,即便是在依止马尔巴尊者期间,也是由于怕死的缘故,才昼夜一如地追随导师的教言修行。后期离开导师在幽静山林打坐期间,也因为时时怕死,才不分白天晚上地精进修法。当最终怕死的念融入法界时,我才是真的不怕死。”因为法界本来就没有生又哪来的死,这就是尊者当时已经悟到的境界。

  我相信在座的弟子,无论是从小乘无分微尘还是大乘缘起性空的角度,理论上都懂得一些“一切本来即为空”或者“既无生又何来死”的相关理论,但现实当中是否具备相应的见解,可能就不一定了。所以还是需要长时间去观修,尤其当自己缺乏这方面的修行见解时,更应该着重观修前行。

  八、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六)

  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说过,要懂得止观交修即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至于何时用观察修,何时用安住修则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

  首先是剖析调伏妄念阶段,其次在方便运用以及见解等多方面都有所进展时,可以运用更高的方便法即直视调伏妄念。根据对万物认识不同,直视调伏妄念分为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现前基本上都在粗直视调伏妄念的阶段当中。何时可以运用粗直视调伏妄念?当具有缘起性空见的见解时就可以。

  但这里所谓的缘起性空并不是按照《般若心经》中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名词上的缘起性空,而是真正在心性中具有了缘起性空的见解。这需要依靠实修去体悟,光去想是永远创造不了的。比如问你色和空是一如还是分开?如果分开,就不能说“色即是空”;如果是一如,为什么还有“空”和“明”要加在一起,两个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怎么会是一如呢?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见解都是依修而得,而不是依靠思维造作而得。

  粗直视调伏妄念,用成熟口诀法的话来说,就叫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很多人都在学中观,也懂得了一系列中观的分析方法,但你的内心深处是否有这方面的感受?我们如是寻找内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现前它对于你在现实生活以及修学过程中,是否真的起了作用了?

  我们先不说你在平常提起正念的时候能知道一切万物都是虚幻的,先问问自己这种见解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座下的时时刻刻?尤其不变密意相之梦境如何?若是见解稳固、清净,梦境也决定会有所改变。问问自己在做梦的时候,能否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若要是不知道的话,恐怕平常你所谓的见解只是一些表面词句。

  正如惠能大师所所言:“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尤如说食不饱。”只是口中将般若空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就好像是能报出一桌子菜名,但自己一口都没有吃到一样,肚子还是会感到饥饿。无垢光尊者曰:“内心未起现证悟,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即便你能言善辩,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见解,我相信你永远辩不过阎王爷,这是特定的事。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无论是对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而言,能言善辩当然是修行人的一种庄严,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内心自在。如果没有这份自在,烦恼就会时时会侵犯我们。因此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时时都能在清净状态当中,共同外前行就绝不能搁置一旁,必须如影随形,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用强调自己往昔修过多长时间前行,也不用特别说明自己由于阅读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一系列教言的原因,今天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要记住,懂还是不懂,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调伏多少。

  这些都称之为叫方便,也就是我们通常做一件事情的工具。至于这些工具要运用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可以放下,就要看看这件事情什么时候做完。这件事情做完时,工具自然也就不需要了,但在事情没有做完之前,工具就必须时时带在身边。我们以上讲解的共同法就如同这个道理般,必须要时时将它陪伴在自己身边,直到菩提间都不能搁置一旁,这一点非常重要。

  九、修行不能轻视方便

  前几次课我们讲解了禅定和智慧方面的一些内容,但在修学过程中,配同以上所讲解的方便法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的禅修完全只是顺着自己想法而来。比如会将止息一切妄念,心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作为禅修的准则,只要实现这个愿望就觉得自己已经入定了。但这叫入定么?要记住,没有丝毫起心动念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有一个医生拿着注射针头问你:“现在我给你注射以后,你就会变成一个无念的人。但如果不打针你就会和现在一模一样,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我们决定不会选择打针,成为一个如同老年痴呆症一般傻傻无念的人。此时连正常的人都称不上,未来还何以成佛?因此,我们不会选择一心无用,而是会选择是一心一用好一点。虽然它不能多用全知,但起码不会成为一种无情。因此,在座每一位弟子都要记住一点:我们修禅定真正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无念。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则妄念越粗大,越能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而不是讲解越没有妄念就越能成为解脱自性功能。也就是说,修行人不要反感妄念,而是要懂得善加运用,即将妄念转为道用。

  现在很多对心性方面的道理有所了知的人都会说:“当前所呈现的一切都是一种体用。”若真的知道它是“用”,你又何必天天如此排斥?“可是如果不排斥而是天天跟随它而走,不是又要漂泊轮回了么?”要记住,我们现前执受“体”的同时并不诽谤“用”,是因为两者本就是一如的,所以从本质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这样去思考,在当前修行过程中,就更是不用谈了。

  我们复次讲解,妄念多,并不是一种过失,而恰恰意味着,今生有解脱的机会。色界和无色界天在一禅中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及八千个大劫,在如此漫长的间中没有起丝毫之妄念,但他们最终还是会堕入到三恶趣当中。欲界的众生正是因为有了妄念,并且能将妄念转为道用,才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

  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所云:“妄念是需要断绝的,但是最初没有认识到妄念,很难成办妄念之自性,因此初始认识到妄念乃至关重要。”从这些角度中都能知道,我们不能将妄念当成一个坏东西,天天只是为了安静而静。

  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在于何处呢?出世间的人具有伟大远见,他们看到的是生生世世的解脱;世间人目光短浅,只希望顾好眼前之事,就好像上班事情做完就可以等下班回家一样。如今我们是一个具有远见思想者,也就意味着世间所做的事情与我们的见解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把世间一切当成出世间法来对待,否则修学会非常不得力。

  以上所传讲这一系列道理,都应运用到我们平常的修学过程中,而不是天天口中说要这样那样。如果不从实际操作方面去宣讲,可能修学就会成为惠能大师所讲解般“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口中说得再好也是凡夫,只有真正去实践才是圣者行为。当然,前面凡夫的行为不能缺少,毕竟这也是圣者的基础,但我们不能站在凡夫角度中认为自己已经具有了最了义的见解,这样对修行来说,是非常不得力的。所以,为了真正实现圣者的见解,在如理如法的前提下,要多去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5课10-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6课10-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