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5课10-18
十、如何确保临终时获得解脱(二)
我常常和很多弟子说,今天的我是世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因为一生中不仅遇到了如佛般的导师——喇嘛仁波切,还在如佛般的导师座下听闻了很多教言,并且在修行过程中时时追随导师的教言,得到导师修法上的指点与肯定。若能天天如是修学,世上还有其他较之更快乐之事么?
在座所有弟子也同样一个道理。大家在自己的一生中不仅遇到了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这样稀有难遇的高僧大德,继承了他们的传承,并且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如理如法地取舍修学,这就是真正与导师结缘。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在座弟子无论有多么糟糕,我相信了知阶段每一个人都能具有。这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否把逆缘转为善用?这就需要靠自己了。我们天天都在讲,修行是否有进展,就看看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因为性格改善就意味着急躁的脾气已经不存在了,当烦恼产生的当下,内心不会再顺着烦恼而飘动,这就是功德体现的一面。所以,从这个角度就可以明确地说明,在平常遇到逆缘时,能尽量往善的方向发展,就符合了第二个条件——逆缘时转为善用。当然,有时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可能做得也不是那么恰当,甚至后面还会再次忏悔等等,但能这样去做已经很好了。因为当你知道自己的过错时就说明在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条件是持戒。尤其是从别解脱戒而言,无论当时受的是居士戒、沙弥戒还是比丘戒,都必须要如同护持眼珠般护持。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时,阿难及一切信众请问释迦牟尼佛:“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佛陀曰:“以戒为师。”因此,我们必须将戒律如同导师般依止、守护。
从大乘菩萨戒的角度而言,菩萨戒主要在于慈悲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这也是菩萨戒的两条根本,其余一切大乘戒律都以此展开。这两条根本,务必不能忘失。密宗讲解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前三条尤其重要。
若能守持这些戒律,今天你就可以安享自在,无论睡觉还是生活都可以高枕无忧,清净刹土正在等待着你,因为你已经将这一系列基础巩固得非常扎实了。我们今天讲解这么多,也是希望大家懂得这些道理以后,能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十一、如何确保临终时获得解脱(三)
以上讲解了如何具备往生之因。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如今都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其中认识智慧先要讲解寂止,而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修学是先修有相定再进入无相定,无相定又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只要你对清明无相定有一种认识,即便只是稍微有一些感受,都可以称之为了知阶段,我相信在座每一个弟子都具有。第二个条件是逆缘转为善用,第三个条件是持戒。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你已经具备无疑。
显宗讲解的往生四因首先是发菩提心,第二是明观资粮田,第三是积资净障,第四是清净之回向。倘若不具备这四个条件,只是口中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否能往生,恐怕你还得先问问自己。
有些可能会很不服气地问:“这也许只是上师你的一面之辞,书本上可是讲解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是的,这样的讲法确实很多。比如藏传佛教很多教言中都说过,若能认识藏文“阿”字就可以断除三恶趣;有殊胜的咒语称之为“过解脱咒”,释迦牟尼佛在《白莲花经》中授记过,若从咒语下面经过一次,就能清净千劫的一切罪业。请问如果解脱如此简单,还用得着大家去修行么?“阿”字有谁不认识么?每个人把过解脱咒放在门楣上或者挂满进出的大门,自己再在门下面装个秋千,晃过来晃过去不就能消尽罪业了么?如今科技发达,再借用一些工具,清净罪业就更方便了。这样一来,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种法门简直就是多余的,每个人都在门楣下面摇几下就可以了。但这样去做,会成办解脱么?当然,我们不是说行持这些善法没有功德,只是其中的很多密意需要去了解一些。比如我们都看到书上会讲解:“只要念诵一遍佛号,就播下了成佛的种子。”念佛有功德是决定的,但还要知道该如何理解功德。
这里讲解了真正成办解脱的四因即:发菩提心、明观资粮田、积资净障和清净之回向,而这与我们在传讲密宗解脱的条件是完全一样的。倘若具备了更高层次的见解,尤其对清明无相定的见解,不仅能从了知阶段中所认识,并且在修行过程中也有很好的经验即觉受,与此同时具备另外两个条件,则第二本净解脱近在眼前。
所谓第二本净解脱,即在死亡后三天内就能成就佛果。要记住,不是往生而是成佛。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是因为往生后还要修行五百年,而第二本净解脱就叫成佛!并且在成就的瞬间带走中阴界有缘的三千名众生以及身上十万他相续众生同时成佛。也就是说,在你成佛的这一瞬间,有十万三千个众生与你一起成佛,功德就这么广大。
十二、修行不能过于感性
稍微懂一些修行相关的道理,对自己当前所修法的信心可能就会更大一些。如果只是口中说着要如何去做,实际却不知道相关的道理,修法就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一种任务,但不修又好像对不起这位导师。我们也常常讲解,感性太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挺好,因为感性可以触动理性,但单从感性角度来说,它存在的时间不会长久,所以还是要理性一些。比如修法时内心有一种不得不完成修法的任务,否则无颜见导师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如果能成为触动理性的因,当然很好,但如果只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去修行的话,恐怕你的修法不会长久,过两天就会退转道心。所以,修法要理性一点,首先要知道:我为什么要修法。
当前有很多信仰佛教者对于佛教好坏的认定并不圆满。比如有些觉得内心烦躁,但从事了一些诵经持咒等善法后,感觉非常好,似乎烦恼都消失了,所以觉得行持这些佛法非常好;有些因为前段时间工作事业屡屡受挫后行持了一些善法,情况好像有所改变,所以,觉得修行佛法的加持力非常大。
我想,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感性的原因而信仰佛教,你的道心决定不会很长,终有一天会退转。如果有一天,由于你业障沉重的缘故,当时行善的功德没到位,不足以扭转颓势,可能就会觉得这些没有什么加持力。比如往昔为你做一些善法的出家人是这个,但后面换了一个出家人,恰好你前后的感觉不同,可能你就会觉得前面的和尚更有加持力;如果是同样的出家人做了第二次,你又会想,也许上一次是骗人的,这一次才是真实的等等,这样一来,由于太过感性的原因,道心非常容易退转。所以,我们的修学要理性一点。
为什么要进入佛门,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解决当前的某个困境么?如果仅仅如此,又何必信仰佛教?虽然我们说,信仰佛教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今生快乐,但今生一切感受都来自于宿世的因。正如经中云:“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无论是身患疾病,工作遭遇挫折、家庭不和谐乃至各式各样烦躁的事情,都来自于宿世的因。如果今天我们修学的目的只是解决眼前这些困境,我相信这样的修行决定长不了,但现在汉地这样的修行人太多了。
有时我也会很钦佩一些导师,面对这样的场面还能心情平和地与大家打交道,他们的功德真非常了不起。我可能是烦恼最重的人,而且意志力也不是很强,常常会被这样的场面影响情绪。
总的来说,因为感性太强而最终退失道心的人太多了,如今我们作为真正信仰佛教者,应该要理性一点,要知道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讲解的就是轮回过患即苦谛,如今我们信仰佛教也要从这里做起。如果你今天头疼却不去吃头疼片而是去念阿弥陀佛;或者今天拉肚子不吃止泻药而是去念阿弥陀佛,病痛若因此而治愈,你就会觉得修法的功德很大,但如果治不好,恐怕你的修行决定长久不了,甚至三四天后就会退转。只有真正知道什么是痛苦,修行才会长远,才会更精进、更努力。所以修行就从这里开始做起。
以上是讲解一些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无论平常我们讲解什么理论,都会归纳到修法之中,这一点很重要。这段时间有很多弟子问我,他应该是专心去学理论好还是专心去修行好?我想,这个我说不准,还是要问你自己。
现前你是初行者,对佛法并不是很了解,信心等多方面条件也不成熟,我想此时多去闻思可能最适合你。倘若这些条件稍微具备一些,但反观自心还是没有丝毫之自在,我想就要问问自己实修是否到位?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常,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内心还是如同凡夫一般慌乱无措,我想你可能还是更需要实修。因为这一时刻,即便你口中能说出“无常是空性的”,但死亡在你面前一点都空不了,该起现的一切痛苦仍旧实实在在在你面前呈现。所以,实修非常重要。至于是单纯实修还是单纯闻思,亦或是两者并肩行持,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
我们平常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闻思非常重要,但更需要精进去修法,因为我们亚青寺的传承是以实修为主的传承,所以实修应该成为我们修行的主旨。
十三、密法要依传承教言次第修学
我们讲解教言进度的快慢,从某种角度来说既重要也不是太重要。因为我们传讲这些教义的目的不是为了从书面上走个形式,也不需追赶什么进度。
以前我看到小区里很多工人,每天都会打扫落叶。于是我就对一个工人出主意说“叶子天天都在没完没了地落,不如你拿一根木棍,往树上多敲几下,让这些快掉下来的叶子尽快掉下来。这样你就不用天天扫来扫去了,道路也很干净。”路边有个人说,这是他们的工作,你不能因为自己性子太急就出这么奇怪的注意吧。
但我们有时就会把这些急性子表现在闻思修之上。比如很多人希望导师“噼里啪啦”赶紧念诵一遍,这样自己就能得到传承了。我想,这样的传承,在座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多,而理解其中所讲解的教义,才是我们修学这部教言的真正目的。所以,进度慢一点,总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由于个人工作乃至多方面原因,只能断断续续听法,这是否是断传承的现象?能圆满听完所有传承当然是最好的,但我们每天讲解的内容都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教言,即便只是讲解几句颂词,在解释颂词过程中,也已经将因地直到果位间完整的修学方式讲解了一遍。所以,虽然有时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听完所有,但能认真听完每一堂课也非常好。
上一堂课讲到,每个人都本具有功德,接下去上师会讲解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形象上自称为导师、伏藏师者众多,而欺骗众生的行为和言语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们就应该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准则去判断谁真谁假,因为这决定了我们接下去寻求解脱的过程是否能顺利。若是前者已产生一些障碍,后面的解脱之路就会遇到很多阻拦,这也是我们前面一直都宣讲这方面道理的原因。
在接下去成办解脱过程中,应该将三乘教法并肩修行,而不是认为自己作为密乘弟子,就可以将小乘和大乘教法搁置一旁。有些人觉得,只要修学密宗即可,因为密宗已经包含一切。要记住,所谓“密宗包容一切”是说明你现前修学密宗时,显宗小乘和大乘的一切教法都已经在你修行中圆满,而不是指现前不需要去面对它。也就是说,你在专门修这个法的同时,前面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才叫包容,而不是将其他条件搁置一旁,认为单纯一个密法就全部具备。这样的理解只能说明你用一个名称来代替,现实却并非如此。很多人心目中的密宗,可能仅仅是一些类似上师行为等认知,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密宗。如今很多导师都会赞叹亚青寺是密宗的修学圣地,而我们的导师喇嘛仁波切也是本传承的传承祖师,他老人家就曾告诉我们,密宗就是三乘合一的教派。懂得这些道理,相关的很多谣言都会不攻自破。
十四、清净戒律之大地长养菩提心花朵
【清净戒律之大地,长养菩提心花朵】
一个真正修行者应该戒律清净如同大地并长期养护菩提心花朵。密宗最终呈现果实所依靠的就是清净的戒律与菩提心,没有这两者的因缘,就无法呈现佛果。
有很多人说,其他传承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要记住,不同的传承各有各的特点,但我们现前是追随释迦牟尼佛教言,尤其是继承我们上师的传承者,就必须要以本传承为准则。本传承的要求就是清净戒律,时时护持长养菩提心,唯有如此才能结出密宗果实。因此这两者绝不能搁置一旁。
每当有出家人在我面前忏悔他的戒律有多么不清净,我都非常难过。虽然他在忏悔,但我听着就好像是割我的肉一般。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不应该是这样的,尤其我们作为本传承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继承者,更不应该如此。面对破坏戒律的人,上师曾经说过,这是在喝他的血,吃他的肉,是真正这个传承的败类。所以打着本传承旗号的破坏戒律者,是没有资格成为本传承的继承者的。
有次和阿松活佛聊天时说到,如今打着亚青寺旗号的传承者众多,他们说当时上师已经认证开悟了,但上师八十岁以后都是按照直指心性的方式印证见解,所以上师认定的开悟者,没有其他弟子敢否认说没有开悟。可细致观待,他现前所从事的事业是否符合亚青寺的条件,就先问问他自己的戒律是否清净,是否时时守护菩提心之花?唯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呈现最终的密宗果实。即三乘教法同时行持,才能得到佛果,如果行持过程中“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就不能称之为密宗。所以,这些道理都要知道一些。
我们都知道,想要结出丰硕的果实,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壤。如果在石头上播一个种子,无论种子有多么好,都决定长不出芽,更别说开花结果了。这样的因果关系,人人都知道。清净护持戒律就是同样一个道理。很多人会说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状态有多么清明,但真正的清明见解恰恰来就是自于前面的因缘,倘若将前面的因缘搁置一旁,后面会出现这些好的结果么?不会的。
可能有些会有疑问:历代高僧大德不是也有很多在行为上有各种示现么?要记住,历代高僧大德的见解称之为胜义,他们的内心没有被贪嗔痴烦恼束缚。只要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无论平常口中说得有多好,实际还是凡夫之中最凡夫的人,无法与历代传承祖师的行为对比。比如,莲花生大师时代有十三万瑜伽士,都能具有天上飞和水上走等各种自在的示现,但如今这样的人又有几个?所以,不能以显现做比较,因为内在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前还是先问问自己,见解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前面小乘和大乘教法做得如何,就先看看从小乘的角度而言,自己的持戒是否清净?
以上讲解的是“清净戒律之大地,长养菩提心花朵。”具有清净持戒与菩提心,是成办解脱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缘。我们前面也讲解了很多关于菩提心方面的一些要点,所以修行期间,都要时时记住菩提心的重要性。
十五、成熟如海解脱果
【成熟如海解脱果】
若能依照以上所讲解的教言修学,则能成熟如海般广大的解脱果实。
现在有很多人一听说对方是来自高原地方的出家人,修学的是密宗,就对他们的行为有很多质疑。要记住,如果是真正来自于清净的高原道场,我相信这个修行人无论是身体行为还是内心见解,都会非常清净。正如我们上师所讲解般,高原地方所传讲的法本就是非常纯净的法。
真正的密法已经包含了小乘教法与大乘教法,即密法执受见解的同时已经具备了前两者。我相信长时间依止本传承的弟子,内心已经没有这样的疑问,但一些刚开始入门以及对密法还不是很了解的人,还是需要去学习一些相关的道理,不能随顺自己的想法而自以为是。如今这样想当然的人太多了。问他们是否自己真的亲身经历过,他们回答说,没有,只是听别人这么说。但这些人是否真正具有圆满的传承,是否知道真正修学的人行为是怎样的?所以以上讲解的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对本传承者而言,更是如此!要记住,务必要记住!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如果修学掺杂很多世间成分,我想可能真没有多大的意义。世间和出世间如同水火般不相容。因为水太多了,火就会熄灭;火要是大了,水就会干枯,它们同时存在一个器皿里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修行人会在修法中掺杂一些贪嗔痴烦恼,但这一点都不叫修行。我们今天要修,就必须修一个最纯正法,不要掺杂很多贪嗔痴。因为将贪嗔痴掺杂于修行中,就不能叫修行,它就叫贪嗔痴。
本传承的修法,就是将三乘教法同时圆满。为什么我们说密法是一个独特的教法,因为他在方式方法上有它的独特性,也可以说是三乘教法的精要。因为在修学密法的同时,三乘教法能同时圆融。很多历代高僧大德都可以称之为胜义比丘,比如莲花生大师就称之为胜义比丘。很多人觉得莲花生大师是瑜伽士的形象,为什么可以叫胜义比丘?比丘不应该是在小乘别解脱戒方面特别清净么?莲师的瑜伽身份怎么能叫比丘呢?因为,小乘一切戒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治烦恼,莲师内心中早已断除烦恼,呈现了菩提果实,他还会有如同世间般的贪嗔痴么?没有了,因此我们可以将他称胜义比丘。但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去模仿莲师,认为莲师可以这么做,他也可以这么做才对,自己要随学莲师。当你遇到这样的人时不妨问问他,莲师可以在天空中飞翔,请他也飞一下看看。
这些内容都需要多了解一些。我们如今修学佛法,就要修一个纯正的佛教。因为我们今天进入佛门并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凑个热闹。我们付出这么多的代价进入佛门,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但首先必须要懂得什么叫解脱,成办解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因和缘。
以上我们讲解的这一系列内容,都可以称之为内外缘起法中的外缘起法,只有外缘起法和内缘起法结合才能创造佛果,所以这些内容都不能缺少。就像我们平常种花种草,虽然根是最重要的,但浇水施肥也不能缺少,一旦缺少这些外部条件,植物也会枯萎。
十六、即能灭息徒疾病(一)
【即能灭息徒疾病】
此处是指能消除贪嗔痴烦恼等疾病。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也称之为二种无明之疾病,即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何谓俱生无明?就是指原本具有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形成众生也没有形成佛时,就称之为原始。在这种原始状态中,从功德方面而言称之为如来藏;从过失方面称之为阿赖耶。为什么阿赖耶称之为过失?因为此时如来藏所有功德已经具有,若当时能真正认识原本具有的功德就称之为是果实,而不是称之为基。因此,在原本具有的一系列功德还没有被认清前的无明状态,就称之为俱生无明。如同我们眼前放置一个物品,当你拿一块布盖住的时候,能看得见吗?看不见。但他存在么?当然存在。所以,从功德本具有的角度中称之为如来藏,而从过失方面而言就称之为俱生无明。但更深层的内容,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暂时不再往下讲了。
总的来说,此时还没有真正赤裸三身之境界,因此没有认清无明的时候,就叫做“基”,即为俱生无明。要记住:此时还没有认清本具有的三身,所以不能叫佛;没有行成二元对立、能所二执,因此也没有行成遍计无明,这就叫原本状态。
接下去就会产生了一基现二道。基是本具有的,它会形成两个道,即轮回道与涅槃道。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轮回道。它先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开始,而阿赖耶识通常可以用闷绝和酣睡状态做比喻。也就是说,从我们感觉的角度而言,就好像人晕过去一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但即便是晕过去,也会很细微的能所二取,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储存一切习气的仓库。但在俱生无明期间而遍计无明还没有形成之前,却连习气都无处可存。所以此时既不能叫众生,也不能叫做佛。在一基现二道以后就是开始形成能所对立之时,是一种非常非常细微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但从那时候开始,就叫遍计无明。也就是说,从第八识、前五根识、第六识和第七识,是烦恼逐渐变得粗大的过程,所以无论有念还是无念,都称之为遍计无明。要记住,只要说到遍计无明,就必须是二元对立,是一种能所。这就叫遍计无明。
十七、即能灭息徒疾病(二)
所谓能消尽一切疾病,就是指能消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何时消尽,何时就能呈现本具有的佛果。
我们以前说过,普贤王如来六个刹那获得成就,而在原本状态中,我们和普贤王如来是一如的,但在一基现二道时我们沦落为轮回道众生,而普贤王如来成就佛果。我们现前要成佛,也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这就叫差异分别。我们需要通过认识这些分别来消尽一切烦恼获得解脱,而将烦恼从粗到细地断除,只有密法才能讲得细致。其他法门讲得最多的就是有念和无念,说的是当习气一断除就是成佛,而密法在讲解过程当中,还会讲解俱生无明。当然,当见解达到最圆满时,俱生无明会在一瞬间中消尽。
密法必须在执受空性的前提之下理解。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则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这就是密法的一个特点。如果不能执受本体,将见解视为实有而去听闻,是无法体现出密法的特点的。所以,我们常常说针对传讲密法的弟子,必须是见解达到一定层次者。
这样一来,就能知道,我们所说的“疾病”指的就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但有时也可以安立为三种无明。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疑惑:天哪,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个名词,不是讲解只有两个无明么,怎么又冒出三个无明?
三个无明是指遍计无明、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是原本角度中从显现和内心迷惑两个角度当中讲解。其中从显现角度中的迷惑不认识称之为俱生无名,而从自性角度中的不认识就称之为同性无明。但通常我们讲解两种:俱生无明(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遍计无明。更深刻细致的讲解会在密法《大圆胜慧》、《句义宝藏论》、《胜乘宝藏论》中宣讲。但总的来说,以后听到有三种无名的称呼要知道,实际上就是在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以上就是讲解,能否消除两种无明,完全取决于三乘教法的见解。虽然我们现前主要执守的是密宗,但前两者也必须同时存在。所以平常修行过程中,三乘教法要同时行持,即出离心为小乘教法、菩提心为大乘教法、见解为密宗。无论是座上修行上师瑜伽导修还是座下行持善法,都不能离开这三种功德。
总的来说,理论和现实操作的相关道理还是要稍微了解一些,在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尽量去行持,这样可以消除所有的一切无明障。
十八、课后嘱咐
虽然今天文字上讲解得不多,但从实修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讲得不少了。我很担心在讲解过程中,只是从字面做一些解释,实修的要点就可能会被忽略。相信每一位弟子都已经知道,要在修行中摄收一切理论。也就是说,平常无论站在什么角度学习理论,最终都必须落实到自己当前的实修中。这样一来,你在实修一瞬间就具有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说过,理论上可以散着讲解,所以解释文字有时会从这个角度讲解,有时会另一个角度讲解,实际上就是用各种表示方式来传递信息,文字表达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但在实修时,就要将所了解道理融合到一起。
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我建议大家要多用功修行,不要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修行。比如每天早上到点起床,然后开始修上师瑜伽,无论修行时间长与短,总之上师规定的时间和任务必须完成。
如果修学只是这样一个过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能现在的你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你就会知道往昔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可不能这样自我蒙骗,而应脚踏实地,如理如法地去修行。
也有很多信众问,是否能为他们讲解一些更高的法,比如单纯从见解角度当中讲解一些禅定中阴等等。要记住,禅定中阴就是在讲解禅定,如果你以为除了现在所传讲的法之外,还有一种叫禅定中阴的法,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当前就是在讲解禅定。当然,如果符合传讲禅定中阴这样深奥法要的条件,我们也会继续讲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解,我们都不能仅仅顺着文字而飘动,而是要将文字运用到自己的实修之中。
要记住,成办解脱要具备很多内外缘起法,当内外缘起法合一时,方可呈现纯净的结果。所以,上师的教言非常非常重要,以上讲解的内容都要知道一些。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疑惑:“天哪!难道修行成办解脱还需要了解那么多道理么?”是的,必须如此。因为我们现前所成办的是关系到生生世世快乐的庞大的事业,是为了令自己今生、临终和未来获得自在的事业。对世上人来说,今生最大的烦恼痛苦就是临终,因此令自心在临终获得自在,就是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所以修行绝不能走一个过程。我们本身修行的时间已经少得可怜,若再不如理如法,结果就更糟糕了。所以,在实修上还是要多下一些功夫,多去做一些。
修行人光会烧香拜佛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拜佛与成办解脱之间的关系在哪里等等相关道理,都需要去了解一些,否则修行就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我们可不能这样。要修,就要明明白白地修,就要老老实实地依教奉行。唯有如此,才能成就佛果。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