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6课10-19
十、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一)
【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
此处是一种比喻。佛教如同雄伟的雪山,而信心则如太阳的光芒,当信心的光芒融化了雪山的雪,慈悲方便的甘露就会逐渐融化流下,最终消尽众生饥渴之病而令获得清凉。
诸佛菩萨本具有的功德无量无边,现前我们能否将佛菩萨的功德纳入心相续中,就要看自己的信心如何。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信心平等周遍,无论是天天诽谤者还是天天供养者,在佛的眼中都没有丝毫之区别。如同在一位慈祥母亲的眼中,天天瞪着眼顶嘴的孩子和乖巧听话的孩子都是一样的,甚至父母更疼惜的是不听话的那个。同样,无论众生对佛是否有信心,在佛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佛都会以无缘慈悲,平等关注所有众生。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有些能得到佛的加持,有些不能?假如自己身体不舒服,请导师打卦念经,自己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佛是否会更照顾自己一些?就好比今天雇人干活,因为会给工资,所以这个人就会专门照顾护持他,这岂不是理所当然?如果你内心是这样的认知,就充分地说明恐怕对佛法的认识还非常不够。我们说过,无论你对佛是诽谤攻击还是亲近供养,在佛眼中都是平等的众生,都是一样需要度化的众生,彼此没有任何区别。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恭敬佛陀?因为恭敬,是将佛的功德纳入心相续的一种方便。
比如有十个人,佛在每个人面前都放一个苹果,但至于你是否能得到这个苹果就取决于你是否会去拿这个苹果。同样,佛对每个众生都平等无别,但最终能否得到加持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如何。如果没有信心,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加持。好比将心门关上的人,无论佛的功德光芒有多么明亮,也无法透入到你黑暗的内心当中,无法成办光明,因为你自己关上了门。可是只要你敞开心门,外面所有光都会透入到你的心中,内心顷刻间就会明亮。所以,外缘很重要,但内缘信心更为重要。
很多修行人会在某些地方打卦念经,祈请清净自己的业障。要记住,最终能清净业障的不是其他而是你自己的信心!有些人觉得打卦念经就如同自己家养了一条狗,每天给他早晚饭吃,他就必须看护家园一般,自己有所付出,佛就必须要守护他。若是如此,你所依止供养的还能叫佛么?恐怕就成为外道教的一种神明——今天供养得多,神明就会令你升天;供养得不够,神明不开心,就会让你堕入地狱。如果供养的结果像赌博一般不可预知还能叫佛么?所以,唯有内外缘起法合二为一,才能成就佛果,这个道理必须清楚。
十一、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二)
信心如同太阳,导师、佛本具有的慈悲功德则如同雪山上的雪,当太阳照耀融化了雪山,雪水就会如同甘露般缓缓流下,消除山底自他一切众生的疾病,而这一切所凭借的就是信心,所以信心非常重要,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信心只要有一点点的染污,就会成为解脱的障碍。因为对某件事情的信任度有多高,成办解脱的路就有多便捷;信心要是掺杂一些污点,就必定会成为解脱的阻碍,所以清净的信心非常重要!
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释迦牟尼佛身边时,除了信心之外的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但最终还是堕入三恶趣之中。六祖在依止五祖过程中,除了信心之外,什么条件都不具备,最终却成办了解脱。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时,并没有如同其他修行人一般,听导师的吩咐去打坐修行,而是经历了二十四个苦行,最终如理如法得到导师的一切密意,凭借的就是信心。那若巴尊者和惠能大师为什么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还能成办解脱?靠的就是信心!所以此处上师也一再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信心很重要很重要。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现前无论面对什么导师,什么样的法,内心都不会有很大的分别心。没有分别心的缘故,不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有多么清净,而是越来越知道信心重要性,知道漂泊轮回根源就是分别心。因此当认清到它是一种过失的时候,就会逐渐有所改变。
比如在座弟子没有一个是吸毒者,不去吸毒并不是因为大家不需要依靠人间烟火就能生存才不去吸毒。相反我们都要喝水、吃饭,有时还需要去有所娱乐等等。虽然我们仍旧离不开人间的烟火,但我们已经知道毒品不是个好东西,知道它会带来怎样的恶果,所以绝对不会去沾染它。
同样,现前我们的内心没有那么多分别心,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才没有那么多分别心,而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分别心本身的过失。所以,此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导师、什么样的教法,内心都不会有很大的分别心。
十二、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三)
有些弟子可能有这样一种疑问:如果对不同传承的教法没有分别心,是否任何传承都必须要依止。不必,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的修学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没有分别心并不意味着要四处去跑道场。
有很多人会今天在这个省参加法会,明天又去另一个省谒见不同的导师等等。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跑来跑去也没什么过失,但也要记住一句话:历代传承祖师没有一个走破鞋子而成办解脱的,都是坐破垫子而成就的。
也就是说,对于下等根机者而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点点滴滴积累福报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但对于真正知晓佛教道理者而言,同样的祈祷,却能积累广大无边的资粮。比如同样祈祷阿弥陀佛,如果已经知道了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那么他在祈祷阿弥陀佛的同时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这样的信心就称之为普遍之信心。
可能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一定要观想阿弥陀佛的形象?”当然,从我的情感角度来说,觉得阿弥陀佛更亲近一些;但你可能会觉得文殊菩萨更亲切,这就是你的缘分。好比同样面对家乡的亲朋好友,有些看起来好像不怎么顺眼,有些看起来特别顺眼,而自己都愿意与自己最和眼缘的人做朋友。同样一个道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诸佛菩萨呈现不同的形象度化我们,但本质上都是一如的。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内心就不会再产生丝毫之分别,此时修行就会非常轻松。若不懂得这些道理,内心就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当你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觉得很对不起观世音菩萨;当你念诵“嗡玛尼呗美吽”时,又感觉无颜面对莲花生大师;念诵“嗡啊吽!班扎儿格热班玛色德吽”时觉得冷落了药师佛等等,天天都会在烦恼之中,而这些都是由于对法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
十三、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四)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已经知道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虽然上师的形象和阿弥陀佛的形象有所不同,但本体是一如的。如今我们观想上师的原因,除此之外,从恩德与情感的角度中出发,就会觉得导师更加亲近。
有很多弟子问我,往昔他对五明佛学院的导师很有信心,但对自己现前依止的导师也很有信心,两者该如何抉择?我想,从情感的角度中,与哪位导师更亲切,就观想他的面相,内心也会更加清净一些,但要记住,所观想这位导师的本体与其他导师在功德方面,没有丝毫差异。也就是说,你在祈祷这位导师的同时,就是在祈祷一切导师。若还是带着很多分别心的话,恐怕你的修行就会非常累。
今天我们由于懂得了相关的道理,就不会觉得累,尤其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期间,也不会觉得除了导师之外还有一个可祈祷的对境。当然,这也不表示我们可以不再做祈祷,因为我们祈祷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而不是由于这个祈祷对境还有所不圆满才去修的另一个法。懂得了这些道理,修行就会非常轻松。
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很多人拿着一个咒语问我该怎么念,我说我不会。于是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你一个和尚不会念咒语,好像有点可笑啊。这可能是我的一种习惯,除了平常通用的一些心咒之外,很多心咒我真不如一个居士会念。虽然我不知道最终谁的功德大,但我相信我的功德不会小。因为我在念诵一个咒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是一切咒语之总集,我也永远不会认为不同的咒语之间有着多大的区别。所以,念诵咒语时我会感觉很轻松。
我想,你的智慧可能比我高一些,有些心咒我不会念而你会念,但我相信你决定会很累的,因为你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今天只学习了二十个咒语,但往后还有成百上千乃至成千上万的咒语,你何时能学完?当然,如果有时间,我们也提出要多多益善,但这些道理必须要有所了解。总之,我们所谓的修行轻松一些,就是从对法认识的角度而言。
十四、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五)
我们反复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因为真正的信心会为我们成办解脱带来很多方便。
每天早起后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排除九节佛风并祈祷上师而修持上师瑜伽时,会觉得非常轻松自在。不会因自己现前修这个法而无法修行别的法感到烦恼,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一切法都已经包含在了自己所修的法之中。具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与圆满坚固的认识非常重要,它会令我们的修学感到格外轻松,内心不会有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比如以前就总觉得修这个法是否会对不起另外一位导师?或者觉得念诵这个咒语是否就无法圆满另一套仪轨等等,这样的烦恼一天两天还能承受,时间一长决定会对自己的修学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所以,对于法的圆满认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具备真正圆满的信心是解脱的必备条件。
信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的条件。我们一切悉地的获得都来自于上师。尤其是金刚乘的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就更为重要。可能有些刚从显宗步入密宗的弟子会有这样的疑问:“虽然修行显宗时也同样恭敬法师,但并没有像金刚乘中这般,将导师视为如此重要。密宗如此重视导师的原因究竟在于何处?”
金刚乘更接近自性,它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讲解的内容也非常客观。比如从现有的条件来说,阿弥陀佛、文殊菩萨都非常殊胜,但你见过么?没见过。阿弥陀佛和诸佛菩萨只是一种概念性的存在。如今与我们最亲近的佛是谁?当然是上师。除上师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尊佛。所以,从客观上就必须这么去树立。
可能有些很不习惯,如果上师是佛,为什么他们的长相如此平凡,甚至有些似乎还不如自己?我想,我们现前并不是在选美,而是在选功德与经验。导师以这样的形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在于何处?因为导师如果以佛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由于我们眼根不净、业力沉重的缘故,无法现见佛的形象;如果以另一道众生的形象呈现,由于我们彼此不同类的缘故也无法看见。所以,导师只能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我们才能看得见,也才能理解导师以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口耳传承等不同方式宣讲的佛法教言。也就是说,为了更广大地度化众生,导师只能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种形象就叫善巧,它本身就是一种表示、一种化身、一种幻化。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再纠结导师为什么会如此显现等现象。
从与自己最近的角度来说,除了导师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尊佛;从功德和恩德方面而言,导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完全相同,但恩德却更胜一筹。导师在度化众生过程中,由于我们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如果仅凭心印传承度化,可能我们无法了悟。
如果用表示传承,由于根机不够的缘故,我们也很难了悟。比如我们从历史进程可以推断,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时人寿百岁,而智悲光尊者和无垢光尊者之间相隔三四百年的时间,即便寿命再长,也就是一百岁左右,而三四百年的时间中,他们之间的弟子与导师关系并不是像我们能现见导师并且听闻佛法般而如是依止,但为何他们两位之间可以形成传承关系呢?这就叫表示传承。但表示传承的根机非常高,需要具有如菩萨般的根机。
我们现前的这个条件并不成熟,导师无法用这样的表示方法赐予我们教言,令我们了悟见解,只能依靠口耳传承的方式,以对下等根机者的教授方式,即用言语表达的方法度化众生。如同法王如意宝与喇嘛仁波切这般,一句一词地教导我们。
所以,有时想到上师的这些恩德,真的是非常非常感恩。如果碰到一些不懂的地方,上师不厌其烦几十遍地讲解,甚至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一句一词为弟子讲解。上师如是教导弟子,就是因为我们的根机太过低劣,只能依靠这样的方式令自己的智慧增上。所以从恩德角度而言,虽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恩德非常大,但就自己而言,除上师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大的具恩德者了。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行过程中,从情感角度中见到上师一面,内心会突然产生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种喜悦,而我们之所以要观想上师的形象,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初次依止导师期间,内心难免掺杂很多分别念,信心并不是很大,这时改变上师的形象为阿弥陀佛、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师等等形象完全可以。
以上就是从各个角度讲解信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信心,这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十五、故成众生之福祉大宝三藏大法鼓愿妙法满足有情
【故成众生之福祉】
欲令自己业障清净、福报圆满,就要依靠信心。唯有信心才是一系列功德之源。
【大宝三藏大法鼓】
一切三藏教法之法鼓,都需依靠闻思修来敲响。因此,平时听闻、思考以及实修等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并肩而行,没有任何一方是可以被弃之不用的。
很多人常常有这样的行为显现:将闻思搁置一旁,仅仅为了实修而实修;或者将实修搁置一旁,只是因为闻思而闻思。从某些角度而言,这样偏颇的修学方式有许多不圆满的成分。我们以喝水为例。如果仅仅闻思而不做实修,就如同口渴时知道水可以解渴,却从未真正去品尝过一口水,即便你将水可以解渴的道理说得有多么精彩,实际还是无法解除自己的口渴。相反,没有闻思的实修,就如同口渴时完全不了解面前的液体是否可以解渴,是咸还是淡,就直接往口中倒。如果水很咸,不但不能解渴,甚至还会更渴,所以闻思也是必不可缺少的。这也是在告诫我们,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堕入一边。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指的就是仅有闻思而没有实修,即便现前通达多少法意,死亡面前仍旧无法达到即生解脱。
此处当然不是说闻思没有功德,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闻思当然有功德,但如果无法真正落实于修行之中,则即生成佛遥遥无期。反之,只有实修却没有闻思,就是在完全没有目标的前提下去修行,这样的盲修瞎练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么?不可能的。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同时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传法,辩论等诸多功德。
【愿妙法满足有情】
唯有依靠前面的因果关系,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凭借前面的诸多因缘,才能最终敲响法鼓之音。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平常要多方面去闻思修。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在如是造行。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导师是否会天天讲法?我也曾经说过,我来到汉地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所以天天讲法可能我的身体也不是很吃得消,但只要能讲,我就会尽量为大家多讲解一些。我平时都在为大家强调修行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而为弟子们解答问题,或者在自身条件成熟的前提之下,为大家讲一些法,我也会视为自己的上师瑜伽。
因为上师示现涅槃前曾将我唤到跟前嘱咐:“我现前年龄偏大,并且最近都在病痛之中,如是长时间居住世上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但我已经将一切法要都赐予给你,这是今生最无悔之事,内心也倍感欣慰。此后为汉藏弟子讲法乃是你事业的重中之重。”上师叮嘱完不久就示现了涅槃。这是上师的遗教,平时我也如是依教奉行,不敢忘失。
从另一方面而言,汉地很多信众都想好好修法,但苦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之故,倘若天天求法,可能就会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禅修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只要有时间就会为大家讲解一些佛法,相信这么做能为很多修行人遣除诸多修行疑惑,为接下去的修法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为此中也已经具备了闻思修三种智慧功德。
十六、如今我已年老迈大恩无比上师尊为具福缘之弟子宣说无染八乘见
【如今我已年老迈】
上师说,他的年龄也已经越来越大了。
【大恩无比上师尊,为具福缘之弟子,宣说无染八乘见,】
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曾嘱咐上师:“若有具缘弟子,则必须将没有染杂八乘的见解即无上窍诀大圆满赐予弟子。”
上师在初次修建亚青寺时,诸多条件都很不成熟,尤其物质方面之匮乏程度更是无法与现在相比,但上师仍旧追随导师的教言,完成了亚青寺的建设工作。而后上师对昌根阿瑞祈请:“我能否像您一般前往无人认识之处,独自一人实修?”昌根阿瑞说:“不行,现前你必须要护持这个道场,将没有染杂八乘见解的无上窍诀大圆满赐予给有缘的弟子。”
我们亚青寺主要的传承为宁提派和龙萨派,上师在讲解龙萨派时也常告诫我们:“我的上师示现涅槃前曾叮嘱我,只要有具缘弟子,龙萨的传承就绝不能间断,因为根据莲花生大师以及龙萨娘波的授记,未来依止本传承而修学者中会呈现众多虹光身成就者。所以,现前是最好的缘起,你们也绝不能放弃这个传承。”
这样的缘分非常殊胜,平常我们也会从龙萨派以及宁体派的角度中宣讲本传承广大的意义。
十七、且授诸佛绍圣记(一)
【且授诸佛绍圣记】
法王如意宝、色拉阳智及众多高僧大德都曾授记上师乃末法时代继承宏传佛教之教主,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补处。由此可知,本传承教法非常清净。我们说过,初次进入佛门要懂得解脱的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要圆满、信心圆满,唯有具有此三个条件,方可达到圆满之见解,所以修法之初寻找清净的传承非常重要。
当然,如今自称为清净传承的导师比比皆是,但有时面对陌生的导师,大家还是需要多去了解一些。我们常常会说,无论是传承还是导师,都不能老狗寻食般依止。比如很多外面的野狗觅食期间,只要碰到一个东西都会往口中放一下,能吃就咽下去;不能吃就吐出来的。而我们无论依止什么传承、导师,都不能像老狗寻食这般依止:先接触一下,然后不好再把它吐出来。因为接触了传承法要后再去说他的是非好坏,是非常不如法的。
所以我们依止时必须要明智,无论是从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导师的方面来说,都应该要细致观察,这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凡夫人在从事世间方面,往往很有智慧,做任何事都非常谨慎,可是一遇到佛法,就不知道为什么迷糊了,依止传承导师都是糊里糊涂的。如同农民天天躺在家里,却口口声声期盼着秋天获得,可能么?不可能的。他什么都没种,不仅没有去翻地,甚至连种子都不曾播下,更别说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行为都没有做过,这样还能期盼秋天的丰收么?不可能的。
前面的这些缘看上去似乎和解脱有一点关系,又似乎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因缘都是有连贯性的,后面的结果取决于前面的外缘。所以,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对想要成办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十八、且授诸佛绍圣记(二)
成办解脱需要具备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以及信心三个要素,但有时人的思想非常复杂。比如有人以《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公案为借口,认为老太婆把狗牙当佛牙祈祷而获得都能成就,为什么自己在选择导师与传承时要如此慎重,难道狗牙有传承,有功德么?
我想,当你有这样的疑问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你与老太婆相比如何?这个老太婆在祈祷过程中,从未将它视为狗牙想,对于它是否是真正的佛牙更是没有生起过一丝一毫的怀疑。比如今天认为这个牙齿长得像狗牙,明天又觉得像牛牙,会不会是儿子在骗她等等。这个老太婆的信心就是如此坚定,从未产生过丝毫之怀疑,反问自己的信心如何?恐怕我们的信心与这个老太婆根本无法对比。所以,她可以是《普贤上师言教》中独一无二的公案,但我们做不到。无论你觉得她是聪明还是笨,这样的信心我们很难具有。
我们也可以经常问问自己,在依止导师过程中,虽然这位导师是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认可,并且多方面条件都很成熟,但有时内心是否还是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位导师是否真的如传说中一般殊胜?
往昔吐蕃王将莲花生大师从印度恭请到藏地来度化众生,当时大家都知道莲花生大师是虹光身,但吐蕃王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仍旧示现一种疑惑:“莲花生大师如果真的是虹光身,为何他还要喝水饮食,难道虹光身也需要吃饭么?”莲师知道吐蕃王心中的疑惑,就当面告诉他:“你可以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吐蕃王说:“这不行,您是我从天竺请来的导师,我不能把我的手放在您的头上。”莲师说:“有了我的允许,你不会有丝毫之罪业。”于是吐蕃王把手放在莲师的头上,连续三次都没有触摸到他的身体。此时,他才真正生起信心:我不能被自己的眼睛牵着走,莲师是真正的虹光身。
连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吐蕃王都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就更不用谈了。比如有些人在得到舍利子时,内心也会疑惑:“这是舍利子么?我以前有个舍利子挺圆的,怎么这个看上去有点扁呢?”得到甘露丸时又会有疑问,“这是甘露丸吗?甘露丸一般都是红的,为什么这颗甘露丸是黑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无法与这个老太婆相提并论。
所以想要获得解脱,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这两条外缘必须要圆满,但最后一条自己信心圆满也非常重要,如果前面两条不具备,只具备第三条信心圆满,即便将墙面当成导师做祈祷,也会和这个老太婆一样成办解脱。但你做得到么?做不到!
很多人说,自己天天都能看到墙面,可是有些人不仅能看到墙,还能看见其他的种种亮光等显现,因此会因为自己不知该怎么办而生起种种烦恼。试想,当你有这样的分别念,还会将墙面视为佛么?不可能的。即便真正有道光在你面前,可能前几天可以视为是佛光,时间一长,又会觉得丝毫不像佛光:怎么天天都是绿色,没有黄色的?怎么天天都是黄色,颜色也太单调了等等。我们的分别心就是如此沉重,所以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常常告诫弟子,我们要如理如法修学,而修行的根本在于信心、慈悲心和出离心是否增上,不能仅仅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有多清净而修学。想要令自己的心安静,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服用安眠药,虽然吃太多会有生命危险,但每天服用一定量,就能吃了睡,睡了吃,时时刻刻处于昏睡无念的状态。但这是我们的目标么?这种状态还需要去修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真正的出世间禅定必定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出世间功德。如果只单单具有一些禅定的见解,却没有其他的功德呈现,就不能称之为出世间见解,只能叫做世间禅定。
十九、课后嘱咐
在座很多弟子都知道,我每年下山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病。很多弟子都希望导师能到他们的城市去,但无论是去北方还是去南方,我去各个城市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虽然现前还没到七八十岁,但随着年龄的增上以及身体抱恙,我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四处去跑动,内心也非常羡慕其他可以四处走动的导师。
现前亚青寺主要是阿松活佛在主持,往昔上师住世时也曾叮嘱我应陪同阿松活佛一起。但由于我身体不给力的缘故,只能常常待在山下,但只要身体好一点,我就会及时上山。现前亚青寺中,无论是讲解闻思还是讲解实修的各种导师已经非常多了,我相信汉族弟子应该能找到相应的导师。
你们现在千山万水地过来见我,必定是带着一份信心,而我也必须要付起责任;我过去你的城市见你,目的也是希望将解脱的智慧与经验赐予给你。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否则只是彼此打个照面,这样跑来跑去对大家都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前我们通过网络讲法,就能圆满这个目的。虽然我不敢称自己每堂课,每句话都讲得非常好,但总有一两句会触动你的内心,解除你的一些疑惑,为你的修行带来一些利益。
包括五明佛学院在内的很多导师也认为我应该尽量为众生多讲一些法,多做一些翻译方面的事业。在这些导师们都认可的前提下,我也会尽量去多从事一些。与此同时也希望所有弟子都能好好听法,更重要的是好好修着法走。
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更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我们的时间本就紧张,更不必为此打发时间、浪费精力。尤其汉地并非全民族信仰佛教,你独自一人信仰佛教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众多指责,既然如此,你还指望要让谁看呢。凑热闹就更说不上了,如今大城市里不仅娱乐项目繁多,城市本身就很热闹了,还需要我们去凑一个多大的热闹?因此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这样一来,平常听课期间就认真听课,回去以后修行也不要间断。
对于在家居士而言,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一座上师瑜伽绝不能间断,这已经是打折中的打折,无法再打折啦!如今各地节日名目繁多,什么光棍节、这个节那个节等等,一到过节各个商场就开始打折。但我们现在的修学要求已经是折上折了,比商场节日打的折扣还要低,一天四座中只要求必须完成一座,已经不能更低了。
一天中发生天大的事都不要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当你开始为自己懈怠修行找借口时,就说明你的业及烦恼已经非常沉重了,此时就应该要时时陪伴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四共前行。因为我们必须要修行,绝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而飘动。从小直到现在,习气一直在蒙骗着我们,现前已经知道它的欺骗性还仍然听从他的命令就是错误的行为。若是继续下去,当无常降临时,内心仍旧如同凡夫人一般,该是多么糟糕的一生啊!
凡夫不得不痛苦离开,是因为他们没有福报听闻佛法,但现前我们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条件,却仍然与他们一般,就真说不过去了。经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我们前世做下了那么多善行才有了这样的福报,却在今生眼睁睁看着这份福报从自己手中溜走,真是太不值得了。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是最败家的败家子。往昔将祖辈的财富挥霍殆尽的人被称之为败家子,如今不珍惜福报,将累生累世,从事了千千万万善行而感得的福报白白消失,真是行善的败家子,是一件多么可耻、多么痛苦的事情。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