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0课9-16

创建日期:2022-08-16

  行为学-教言宝藏60课9-16

  九、观修无常精进修法

  平常我不仅给弟子们讲解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自己也天天观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但我们在聚众或在散乱的地方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时,感觉并不会很深刻。虽然这样的观修可能会对未来的思维修起到一种辅助,但实际过程中能令自己心相续有多少改变,可就不知道了。因为当我们聚众或散乱时,即便听到一些深奥的法也很难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不会很强烈。什么时候感觉最强烈?夜深人静时,尤其临睡前观修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会觉得身心非常敏锐,仿佛被囚于幽闭狭小的空间之中,内心的感受也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真实。

  我也告诉很多人,每天晚上我都会观想一遍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尤其无常方面会想得更多一些。可能有些会问:“上师,你这样去观想,不会烦恼么?”从某种角度来说,烦恼不一定就是烦恼,有时烦恼可能是创造快乐唯一的因,因为我们如是观想的真正目的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虽然身做礼拜、口诵咒语、内心起现不同的善念乃至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等一系列善行都做过很多,但认为只是自己做了这些善事就能万事大吉,这样的理解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运用这些工具方便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今天就必须要观察自己的内心,解脱的果实成熟了多少?如果果实还是没有成熟,这些方便就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比如你是从某个城市坐火车来到成都,但如果你坐了几年的时间都没有到,虽然坐火车是非常重要的方便工具,但此时你就要观察一下路线是否正确。如果方向不正确,坐再长的时间也永远达不到终点站,这样的坐车可就没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无论前面从事过多少善行,内心如果没有多少改变,那么死亡呈现在面前,又要靠什么能力去面对它?

  如果晚上独自一人睡觉时想到无常,内心还是非常恐惧,并且越来越紧张,辗转反侧甚至越来越清醒,就意味着你的修行可能还是有点糟糕。而我们观想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越来越认识自己,并且渐渐清楚自己接下去该怎么做。

  有时我们的修行,一方面可能还是修得太少;另一方面,虽然看上去是在行善,但是可能还没有在根本上用功等一系列原因,显得还是非常不够,此时就需要及时有所改变,因为无常真的永远不会为任何人等待停留。当无常真正降临身边时才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太迟了。要记住,在无常面前,没有一个真正坚强的人,平常看上去多么强大的人,在无常面前都非常脆弱。但你是否会自欺欺人,就不得而知了。很多人都觉得,死亡无常是大自然的规律,因此坦然面对即可。但当你到达临终这一时刻,内心深处真的能做到坦然面对么?我想,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因此,平常还是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多去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

  十、调伏内心才是佛教宗旨

  虽然文字上的内容我们讲解得不多,甚至听上去可能就是翻来覆去几段话,只是描述词句的方式不同而已,具体所讲解的内容也只有一样——调心。难道佛教只是讲了这一个道理么?是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教所有内容的精华。可能从文字上理解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如何调心,但实际上都是针对一个内容,即调心。

  以前上师在亚青寺讲解不同教法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嫉妒诽谤者,他们说阿秋法王只会讲解调心,不会讲解其他的很多道理。上师听到以后说:“他们可能觉得这么说能蔑视我,但实际上就是在讲解我的功德。因为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说过,他宣讲的佛教就是‘自净其意’。因此他们说我只懂得讲解自净其意,讲解调心,恰恰说明我的讲法继承了佛陀的教法。”也就是说,无论用多少文字,用什么方式讲解佛法,根本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无论我们从事任何善法,都是为了创造这样的条件,成办这样的果实。

  所以我看到别人讲解时就会想,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能做得到么,有时也会扪心自问,当自己在讲解一些道理时,自己能做得到么?如果做不到,只是口中会说,内心却没有相应的功德,就如同鹦鹉学舌一般。因为受过训练的鹦鹉口中也能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我们都知道鹦鹉吃的是虫,所以它只是说说而已,并不具备相应的见解。而现前我们不仅要会说,还必须要有这样的见解才能成办解脱,因此时时观照自己内心的为妙。

  十一、希有堪布之行为吉祥龙树之见解方便智慧成双运勿作分离珍爱子(一)

  【希有堪布之行为,吉祥龙树之见解,方便智慧成双运,勿作分离珍爱子。

  这里的堪布是指堪钦莫得萨德。行为和见解不需要分开,而是应做到双运,即达到一如。也就是说将行为视为方便,见解当成智慧,要做到便智双运。

  该怎么去做呢?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它本身就是明空不二,便智双运。比如当我们执受本体,把心安住平静状态中执受空性就叫做智慧。这时,安住并不单纯是一种空性,同时还能明了一切。而这种明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无论起现什么样的形象、无论形象有多么改变,均没有离开过本体。我们在讲解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时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甚至有很大的迁变,也均变成本体之庄严和游舞,这就叫行为。所以应该要时时做到一如,这就是便智双运,明空不二。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能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有所认识,但有时可能会过于偏重空性、明了等等,修行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此时该如何去寻找相应的平衡度呢?就要用止观交修,即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不要一贯为了安住而安住,否则明分就绝不会提得很好。可是心里只想着明分的话,又只是一种第六识。要记住,见解是修出来的,无论书上的文字还是导师口中的讲解,都只是一种诠释方式而已。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修行时,见解无论高低,都不要在这上面再刻意加什么念,可能是最好的。

  如果安住时有昏沉或掉举,却不做调整,无论坐得住还是坐不住,都一味强行安住,这样的修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得力的。那该怎么办?此时该运用观察修时还是需要运用观察修。至于观察修,我们讲解过剖析调伏妄念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或者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等。除此之外,运用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粗直视调伏妄念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总之,对治的方便法是绝不能缺少的,否则就永远无法达到一种平衡。如果明分很高而空分越来越低,或空分很多而明分很低,就无法达到平衡。所以,想要达到平衡就需要止观交修。至于一座修法间应该如何运用,则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

  我们说过,刚入门者修行时起心动念或者昏沉太重时,要以剖析调伏妄念予以对治。因此,我们先讲解的是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为什么要如此看重共同外前行即四厌离法呢?因为我们都是初学者,当前对见解的认识和经验也很不够,所以此时能否调伏自己的内心,不在于对法理解有多少而在于共同前行做得如何。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推动之力,迅速成办解脱、精进修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还需要翻来覆去地运用剖析调伏妄念,修共同外前行。有时昏沉掉举并不是很重时就运用持风;当见解逐渐增上时,运用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方便也可以。当然,这些内容在书本上都有记载,就看你去不去阅读学习。如果不去看,就这样盲目度日,相信永远无法成为善知识,要记住这一点。

  总之,如是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在《心经》中讲解色空双运,即明空不二,便智双运时说过“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处的色空双运所达到的平衡度靠的是什么?就是依靠前面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即止观交修来做。但这需要长时间去如是修学串习。如果不去串习,只是今天做一下、明天再做一下,行就行,不行就算,这样的修行永远达不到以上所讲解的平衡度,很难赤裸见解。

  十二、希有堪布之行为吉祥龙树之见解方便智慧成双运勿作分离珍爱子(二)

  虽然座上止观交修非常重要,但在自己见解还没有圆满赤裸前,在座下出定时,行为上护持戒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犯戒?当然,很多人都会用一句话做掩饰:“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但这一点还需要说么?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业及烦恼沉重是我们的本性,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会令我们时不时地破坏一些戒律?一方面是因为对法的认识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平常正念提得太弱了,时时都会忘失正念。

  比如有些人虽然座上对法有所了解,但在出定时,已经完全忘失了法意;或者有时会想到提一下念,但很多时候都将护持正念抛诸脑后。这些都是很要不得的行为。要记住,无论是独处还是聚众,都要时时提起正念。

  可能很多人会想,平常的生活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起心动念,可是进入佛门后却要时时提起正念,是否太辛苦了?要记住,修行本身就是一门苦行。当然,这里所谓的“苦”,是在对佛法不了解的前提之下而立,对真正理解佛法者而言,这个“苦”已经不是苦了。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别人问你是否吸毒,你当然会回复不吸毒。为什么别人都在吸毒你不去吸毒?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吸毒的过失,因此在不吸毒的整个过程中,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可劳累的,甚至还会觉得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你不懂得相关的道理,看周围人都在吸毒,甚至还有人嘲笑你不吸毒是因为家庭条件拮据,或者生活太单调等等,可能还会心生烦恼。但现前你已经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不会被其他人的感觉所影响,安然地享受着不吸毒带来的比他们更大的快乐。

  因此,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对事情的认识度已经达到合格乃至圆满,那么后期所做的一切事,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之处。所以,时时犯戒的行为主要还是源于对法的认识度不够。其次、可能是忘失共同外前行陪伴的原因。若能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犯戒这种显现就不会出现在你的身上。即便有时候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偶尔会呈现在你身边,你也能在第一时间让它滚蛋。可若是忘失正念,就有可能时时触犯戒律。所以,要记住这一点,并且平常多学习一些道理,以及时时不忘共同前行的陪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总之,在持戒方面,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要细致守持。戒律有佛制戒,即这些戒律是由佛所制定,当你进入佛门并且受了戒之后,就自然要受到这些戒律的约束。还有一些自性戒,也是佛教徒需要守持的,因为只要触犯这些戒律就会造作罪业,产生相应的恶果。所以平常都要守持这些戒律,舍弃种种罪业,时时提起正念为妙,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已经受过戒的人来说,必须要认清自己该守持什么样的戒律,并且纵欲命难,也不舍弃戒律。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如教言所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正是由于我们宿世行持善法的缘故,今天方能得到暇满人身的果报,这是非常值得喜悦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更加去积累福报而要去触犯戒律,造下罪业呢?

  所以,平常在行为方面,可以站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中去护持戒律,也应该要这么去做。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上师这里讲解“方便智慧成双运,勿作分离珍爱子。”无论座上座下,见解和修行都应在时时一如的状态中去行持为妙。比如在座上时,我们要护持着便智双运,座下也要尽可能在这样的见解中去行持,如是造行,意义非常广大,因为两者本就一如。但这些是针对见解较高者而言,对于还不具有这种见解者来说,出定时就要别别树立,无论是修行、行为还是见解,都要别别执受。总之,无论哪种,都应该尽量做到圆满。

  十三、所知究竟之要义若欲圆满认识彼应依寂静悦意处(一)

  【所知究竟之要义

  我们一再讲解心的本性,那么究竟之要义,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就是以上所讲解的,当明和空达到平衡时就是心的本性。因为这样的平衡已经完全超越了世间的时空限制,这样的见解没有什么可增也没有什么可减,因此世间所树立的一切在它的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是从理论上讲解心的本性。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明空不二的见解中护持,就是心的本性。

  【若欲圆满认识彼,应依寂静悦意处

  想要圆满证得心的本性,就应依止寂静并令自己感到悦意之处。因为历代传承祖师都不是在喧哗处成就,所以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应如此造行。

  当然,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天天独自一人在无人干扰的小木屋里打坐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每天早点起床,在寂静的清晨打坐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一样是在寂静处修行。要记住,无论每天的工作有多么忙,都不能少于一座修法。能在没有人打扰的清晨修行,不仅地处幽静,即便家人有多么不支持,也不会打扰你修法。因为家人不支持你的修学,是担心你的行为会干扰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但如果每天早点起床修行,就既不会打断修行,也不会影响到家人的生活。相信此时家人也不会指责你做得不对。当然,有时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家人完全不理解的现象也是有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因此,只要早上早点起床修法,也会给自己提供很好的修法方便。另一方面,对自身来说,早上幽静的地方也是令自己喜悦欢喜的一个外缘。

  总之,每日早上的一座修法决定不能缺少!如果不能把握早上这座修法,一天的其他时间段,很难再找到能够用于修行的时间。比如早上等大家都起床以后就要开始一起吃早饭,然后很多人都要出门上班。上班过程中有多么不方便,就不用多说了,不仅环境条件不能满足,工作忙碌的节奏也不可能有时间让你修法。忙碌一个上午以后开始午饭,午饭后又是一个下午的工作。因此,想要在一天的其他时间中再去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恐怕很难圆满。

  所以,早上的时间段是最合适的时间。尤其从佛教本身的角度来说,早上也称之为光明时间,贤劫千佛都是在黎明成就的,因此我们现前也应该把这段时间当成自己成就的时间,因为它具有很大的加持力。总之,想要证悟心的本性,就应该要去依止这样寂静处修行。

  有些人认为:“修行并不在于座上或座下,也不需要在某个地方静下心来禅修,平常在外面走动期间不是也可以修行么?”当然,这样的修法也不是不可以,可是与座上对比,我们平常在外面走来走去的修行过程中,内心相对还是很散乱的。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不服气:“不会吧,当时的我并没有感觉到很散乱啊。”是的,你没有感觉到散乱,是因为你当时的正念提得并不是很好。比如我们平常在外面逛街的整个过程中会生起多少念头,恐怕自己完全不知道,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很清净。实际上是否如此?当然不是。正是因为由于忘失正念的缘故,对于自己内心生起过多少念,完全不知道。好比你是看守大门的岗哨,但有多少人进来你不知道;多少人出去你也不清楚;有谁在进进出出,你完全没有印象。这就是忘失正念的一种显现,因此,最佳的方便还是要分为座上和座下修。

  十四、所知究竟之要义若欲圆满认识彼应依寂静悦意处(二)

  我们说过,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每天都必须得有一座修法。到了周末,时间稍微宽裕一些,可以在一座之余加修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当然,这根据个人的时间来定夺。

  平常要多阅读一些佛教书籍,多听听导师们的教言,并且多多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样一来,无论你为修行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内心也不会觉得委屈,甚至充满喜悦。想想历代传承祖师为什么能不计代价,精进不懈地修行,就是由于内心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的原因。而我们现前所理解的共同前行,只是停顿在书面上,或者偶尔提起正念时才想得起来,传承祖师却是时时刻刻不离前行。因此,我们也必须要如是做到。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修行真的不是很累的一件事。

  有很多人问:“上师,您平常确实是这么讲解的,但在您的人生经历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有过。我十二岁出家,但当时真的不懂什么叫出家,只是听到边上很多和尚说出家有多好,我就出了家。当我十六岁时离开家乡,第一次到亚青寺前,我还真的不知道什么叫佛教。以前我认为只要会念经,或者在开法会时,知道要去念诵什么并且自己也会念诵,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当时的我,还并不了解修行需要懂那么多道理。所以刚到亚青,就一直不断不断地学习,有时甚至还会忍不住问自己,将一生的精力用在这件事上,是否真的值得?

  我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因为当时的我对出家修行产生了后悔心,实际上在我的人生当中,从未对出家产生过一丝毫的悔心。《普遍胜利》画册中有一个故事名叫《一根圆木》,讲的是我以前十三四岁时的事。有一次家乡的柯日寺正在修建。当时寺院的条件非常糟糕,修建寺庙全靠那里的出家人自力更生,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去背石头背木头,总之所有的活,无论有多辛苦,都要出家人自己去干。白天干活的时候,我都是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虽然还是有点累,但我也会尽力去扛。

  有一天下午四五点左右,寺院管家说那天可以提早收工,但很多木料还在寺院边上的森林里,既然今天收工早,大家都去森林里把木材背回来吧。说完以后,很多和尚都开始往森林里跑,可是我当时年纪还很小,跑不过别人,当我赶到的时候,稍微细一点,好背一点的木头都被其他人扛走,剩下的全都是最粗的,沉甸甸的圆木。虽然我选来选去找了根相对细一点的木头,但还是非常沉。尤其对当时的我来说,背这根木头就好像是扛上千斤重的东西一般吃力。我背着它走几步就被他压倒,然后爬起来把木头扶起来,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它又把我压在下面。那根木头实在是太重了,当我又一次被压倒时,忍不住哭了出来,心里想,当和尚可是真累啊。

  但直到今天,这是我唯一一次有过这样的情绪,除此之外,我从未想过这些。从我十六岁离开家乡到上师身边后,我也时时反问自己,将一生的精力用于修行,是否值得?后来由于上师的加持以及自己长时间修学的缘故,最终得出结论:“这是我人生中必办的事。我可以缺乏一切,但修行绝对不能搁置一旁。”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经历怎样的苦行,我也没有过任何的抱怨。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普遍胜利》画册,其中有一篇故事叫《与狗争食》。即便是在别人看起来那样艰苦的行为,我自己也没有觉得有多苦,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选择好佛教,也选择好了自己的路。我身边的众多道友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修行成办解脱的这件事有深刻和圆满的认识。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多去学习了解一些这些道理。

  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是一两天乃至一瞬间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一辈子的时间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一些坎坷,这时能否克服一切困难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尤其是时时陪伴着共同外前行,更是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不能天天都想着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懈怠就会时时侵犯我们的修行。因此,这些道理都要懂得,这也是我们讲解座上如是修学,座下时时提起正念的原因。

  十五、辩论教理难通达故应入定观自心

  【辩论教理难通达

  无论辩论得有多精彩,为他人讲法有多动人,仅仅依靠口才是无法通达心的自性的,唯有实修才能通达。这也是我们现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当然,学习精通相关的道理是必不可缺少的,它会成为我们的庄严,但最重要的是,要从修的角度去体会相应的见解、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个乞丐喜欢讲解其他富贵人家中究竟有多少财富,并以此作为他以后努力的方向是可以的,因为树立这样的目标,还会给他带来很多方便,但如果这个乞丐将它执为当下已经拥有,就有点不圆满了。作为乞丐,仅仅知道富贵人家有多少财富是无法改变他当下的生活状态的,他目前还是要通过乞讨谋生。

  【故应入定观自心

  因此,懂得“辩论教理难通达”这一系列道理后,还应该做到“故应入定观自心”。这里所谓的“入定”,指的就是座上修。我们不能将“入定”只是单一地理解为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虽然这也是其中一层意思,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此处的“入定”,指的就是座上要多下点功夫去调自己内心的意思。

  座上该如何调伏?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观察修和安住修,尤其是止观交修、善巧运用更是必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关于实修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方便,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道理,平常还是要尽可能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十六、课后嘱咐

  很多弟子都知道,我留在汉地是因为身体不好,时不时需要去医院看病。可能有些会想:“上师,既然你的身体不好,为什么不在家待着还要四处传法呢?”因为这是我的上师涅槃前赐予我的教言,也是上师的遗愿。

  上师示现涅槃的前一两天,把我叫到身边嘱咐说:“我已经把该传的法全部赐予给你,没有丝毫覆藏。后面为汉藏弟子多讲讲法,就是你事业的重中之重。”我时时不敢忘失上师的遗教,只要身体稍微允许,就会尽可能地为大家讲法。这么做一方面是忆念上师恩德;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创造积累资粮的条件。

  我们常常在说,要修上师瑜伽就要遵循上师的教言,除此之外找不到另一个更好修的上师瑜伽。所以只要身体稍微允许,我就会尽量为大家讲法,这也是我自己需要遵守的誓言。

  要记住: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今天的你我,即便内心多多少少有一些烦恼,但实际都称不上有多严重,当真正的烦恼——死亡降临时,烦恼可能才会一个接着一个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因此,想要让彼时烦恼消尽,现前就应该好好修法,平常绝不能将修法搁置一旁,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再去修行,或者说今天不行就明天再修等等,这些都是一种魔障。要记住,并不是有一个魔呈现在你的面前说:“我要给你制造违缘”才叫魔障,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称之为魔障。所以时时要提起正念,不能让自己的身心被魔束缚。

  总的来说,我还是希望大家平常多修修、多修修。现前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但仅凭我们这两天所提到的一些实修要点和具体操作方式就想修圆满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多去看看《上师瑜伽导修文》,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平常能圆圆满满地通达《上师瑜伽导修》,今天再听闻这些讲法,可能就会对你的修学起到很大的帮助。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一系列条件,别说是上师瑜伽,即使你在其他导师面前只是得到一个传承,或者其他导师为你大概讲解了如何修行等内容,你可能也只是觉得自己好像听懂很多道理,但具体操作方式还是不够清楚成熟。这时,你就需要仔细阅读《上师瑜伽导修》。也就是说,我们这么讲解的前提是在将《上师瑜伽导修》圆圆满满通达以后,再去听闻这两天的讲法,才会对自己的修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否则,意义可能不是很大。

  也有人问我:“上师,在您面前听过《胜乘狮吼妙音》或者类似的法,是好还是不好?”能听到解脱法,当然很好,因为闻思可以从总体的角度中给我们起到一个引导方向的作用,但如果对具体操作方式还没有圆满通达,你的修行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可能我也不太说得准。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说你听闻过一些法,恐怕对即生成办解脱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否则,历代传承祖师还需要依止导师么?堪布昂琼就说过:“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实修时还要亲近上师、借助上师的教言。”所以,无论你是已经修行了一段时间,还是刚开始修行,《上师瑜伽导修》都要多去看看,这一点非常重要。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0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