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9-18

创建日期:2022-08-17

  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9-18

  九、如何理解以见解遣除违缘

  初次修禅定时,不要给自己的禅定附会很多的想法,尽可能去安住即可。对于真正的禅定而言,就更不需要了。

  我们在讲解本来解脱时说过:“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无论有多少小偷进入空房子,无论他们如何地翻来覆去,都永远不会对空房子造成任何影响,因为房间里本来就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当你执受本体时,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无论有多少迁变,都永远不会束缚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已经赤裸,只要执受空性,一切妙力都成为了空性的庄严,因此称之为如空室入盗。当然,当真正执受这份见解时,这么去做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前,就尽量做到不要搅乱破坏,做到自然放松。

  如果是仅仅依靠词句描述见解者,无论说得有多好,都不是真正的见解,因为他的见解来自于戏论。用禅定的语言描述就是伺察意之见解,只是心里造作出“它是空性的”想法而已。就如同很多人学习理论,知道如何用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或用缘起性空的方式推理出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空性,然后在知道空性的当下稍微安住一下,但他前面的分析以及后面的安住都是一种作意,是自己的内心在附会这个想法而已。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见解完全起不了什么作用,但也要记住往昔的教诫。我们说过,要断除一切执著是指要断除实执与境执两种执著。何谓断除实执?就好比我手中的这个玻璃杯,你现前已经知道它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实体的本性,因此即便这个杯子碎掉了,也不会有如以前没有见解时的那种感受。也就是说,在还没有真正知道这个道理前,同样是面对破碎的玻璃杯,你可能会有很大的触动,觉得这个杯子破掉太可惜了;而在真正知道这个道理后,虽然不是一种无所谓的感受,但相对而言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实执了,因为你已经知道它本来就是生灭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断除实执是起到一些作用,但境执仍旧存在。而我们刚刚所说心的自性,不仅仅是要断除实执,还要断除境执。所以,修行过程中,应该要善加运用,不要再去做很多不必要的推测,觉得这是空性,那个不是空性等等,这样的分别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座很多弟子,虽然说是在修禅定,但在修禅定的同时还会附加很多“空性”和“明空不二”等名词,或者“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消融于法界之中”等描述,但这些都只是自己的一种作意,你是否知道什么叫消融于法界?比如《心经》本身的含义就是用空性断除人我和法我,因为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我和法我。只要执受空性,则人我和法我就无处可住,自心可以直接得以清净。但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前,就要随学历代传承祖师以及帝释王当时遣除一切魔王般去遣除魔障。外在的一切魔王及魔王眷属,都是人我和法我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违缘,而魔的力量再大,也无法给空性制造违缘。因为空性本来就没有实体,又如何制造违缘?

  历代传承祖师正是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可以遣除一切魔王,所以我们现前就要随学历代传承祖师的见解以及他们用空性的法性与法 的谛实力来遣除一切魔,而这实际上也还是在讲解见解。也就是说,我们平常依靠口诵来遣除一切魔障和平常执受见解遣除一切魔障,从本质来说是一样的,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从实质的角度来说,后者的见解更为殊胜,前面仅仅是一种随顺。

  以前历代传承祖师是如何护持而最终证悟圆满境界的次第道,我们不仅要知道,而且必须要如理如法地一步步遵循着去做,即便有时做得不是很圆满,也要尽量去做。

  总的来说,上节课提到的心的本性的道理,应该这样去理解。

  十、辞句言说皆戏论 心之所想乃分别 超思离言之自性

  【辞句言说皆戏论,心之所想乃分别,超思离言之自性

  即便断除了实质性的概念,但境执必须在无分别、无戏论的状态中才能断除。因此,我们说心的本性超越一切思维,远离一切言论,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我们平常会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来形容什么叫缘起性空。因为藏传佛教印证见解时就是这么树立的。以前上师在印证见解时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会进入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种境界。但什么叫无法用言语表达?即不属于思维的范畴,超越了一切时空的范围,就称之为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与汉传佛教所讲解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是同一个道理。但有些对此完全不理解者以为,这句话是指能执受见解者就不会说话。当然不能这样理解。我们所谓的“超思离言之自性”是指见解本身超越一切思想,而不是说实证见解者就不会说话了。

  总的来说,见解本来就不在于作意当中,因此平常在修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自现续部》中云:“无改无造心之自性”,就是讲解改造自己的内心要自然。比如水缸里的水清澈静止,水面就能清晰地映照出你的形象;但你拿着木棍去搅动,水就会变得混浊,也就无法看清自己的面相了;可如果当水面稍微清净一点时去作意,就更会搅乱自己的内心,离自性也越来越遥远。因此,我们也要学会越来越自然。这就是讲解“超思离言之自性”。

  十一、金刚持之精要义 无数成就者耳传(一)

  【金刚持之精要义

  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心的本性。

  【无数成就者耳传

  不立文字的传法就是耳传法,是指高僧大德将自己的修行经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赐予弟子,而不立下什么文字。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他就是以耳传法的教授方式求取成熟口诀法,但由于成熟口诀法过于深奥的缘故,只在导师面前听一次,很难字字句句记在心中,因此祈请昌根阿瑞仁波切,能否开许他做个笔记?昌根阿瑞说:“你想听成熟口诀法,我非常支持,我也会毫不覆藏并完整地赐予你。但我们今天所传讲的成熟口诀法乃无数成就者的道验,并且都是以耳传形式传承到今天,如今你想将这些教言立为文字,还不如不要修了。”这就充分地说明,成熟口诀法讲的是经验,而不是一种戏论法。所以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尽可能不要自己添加很多很多名词、附会很多文字描述,否则你的见解会越来越沦为一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就越来越遥远。

  比如修禅定时,心里如果带着这样的想法:“一切都是明空不二的,眼前呈现的一切,由于本体是空性的缘故,都如同晚上的梦境一般虚幻不实”,最终很难增上见解。因为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是在讲解缘起性空、遍智双运、或者体用一如的真理,但实际上仍旧是一种内心的作意,并不是真正的实相,与真正的禅定之间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实际上禅定的一系列功德并没有增上,一切都只是你在用词句描述这个见解而已。此时该怎么办?就必须要去实证,尽可能不要自己添加很多戏论。要记住,理论可以作为我们前行的方向,作为一种参考,但实际修行过程中,还是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掺杂太多的造作,否则见解非常不圆满。

  比如关于修觅心法的资料,无论是从中观的角度还是平常从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方面讲解,如今都非常齐全,并且过程和最终的答案大家也都已经非常明确了。如果在修行过程中,将这些理论见解添加在自己当前所修的法之上,就会成为一种作意,觉得自己的见解“是空性,是明空不二”,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种明空不二”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名称代替,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实相见解,因为一切都来自于你的作意。

  这时候该怎么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该观察修的时候还是要观察修。即便当时的观察修,无法与文字上的见解合一,也尽量去做到。暂时可能没有什么收获,但只要依教奉行,一段时间后,见解就会越来越广大,直到最终圆满。也就是说,安住的时候,不要用词句掩盖见解,否则永远都只能停顿在伺察意见解中,观的时候似乎没有烦恼; 可是一旦不再观修,烦恼仍旧存在。

  十二、金刚持之精要义 无数成就者耳传(二)

  很多弟子都在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并且已经修了很长时间,但我还是要求大家继续修,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太重要了。

  总的来说,从文字上观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并不是很难的修法,尤其是对往昔学过中观的修行人来说,这些过程在中观的教言中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了。如是讲解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令修行者见解堕入一边,而是能达到非空非明,即明空不二、缘起性空的见解。只要不堕入常边和断边,就是缘起性空的见解。虽然这里可以用“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等名词代替见解内容,但实际上对你来说,还是一种理论,实践经验可能还是个零。所以理论和实践相比,虽然讲解的是同一个道理,但从感受上来说,却完全是两个概念。理论可以作为方向,但实证见解必须脚踏实地,次第修行。唯有如是修学,才能真正证得属于自己的见解。

  举个例子。无论乞丐说富贵家有多少财富,甚至他想自己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富翁,都只是指未来的一个结果,与当下就已经成为拥有财富的富翁是两个概念。因为前者只是一种理论,知道富贵家有很多的财富,但这家人的财富再多与乞丐也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些财产并不属于乞丐,乞丐在当下仍旧一无所有。同样,理论学得再好,也只能说明你可能具有相关的智慧,但从心相续的角度来说,由于还没有实证的缘故,内心仍旧非常贫乏,缺乏实证的智慧,因为已经圆满实证见解,完全是另一种形相,也只有真正的实证智慧才能积累解脱资粮。

  所以平常修行过程中必须要记住这一点,尽可能不要掺杂于过多的自我判断,认为自己这个修不好、那个修不好。比如,在观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想:“在观察过程中,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但请问心怎么会没有来住去?我们的心时时都在生灭,时而产生时而消失,如果没有来住去,这些生灭又从何而来?如果你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将它放在一边的话,那么这就充分地说明,你之前得出的“心没有来住去”这个结论,最多只是一种非常粗糙的观照,配同着文字解释而来,并非是你系统观察而得出的结果。

  《大圆胜慧》分为前行和正行,前行在讲觅心法时,把寻找心的来住去印证为三身之境界,若能真正理解到这个道理,即在观察观察心的“来”时,就可以印证为法身之见解。这样的印证从深度而言,已经没有较此更深了。但我们现前无论是观照还是安住,修行时间都太过短暂,对于解脱的了解太过浅薄,所以这些道理真要多细致了解一下,长时间依教奉行为妙。

  十三、未染妄想及造作 即为自显之本体

  【未染妄想及造作,即为自显之本体

  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的耳传法要,没有染污一切妄想及造作。历代传承祖师将完整的教言赐予弟子,其中没有掺杂任何自己的思维,而作为弟子,也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

  我们说过很多次,世间法讲解创新,因此能否在世间范围中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是否能有自己的创新,但佛教却恰恰相反。佛法一直讲解历代传承祖师如何说,后一代弟子就要如何去做。因为,传承祖师是指真正完全实证心的本性者,而不仅仅讲解某个人,也正是由于他已经实证的缘故,他的见解永远不会再有任何生灭变化。所以我们要追随的是能成办解脱的方方框框,而不是哪一个人说过的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就顺从某个人的话语去做。

  要记住,追随教言去做的前提是,他已经圆满实证心的本性。因为心的本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完全超越了一切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已经不属于时空的范围之中,而实证这样境界者,口中说出来的都是在描述心的本性,因此我们将它当成实相,而这种见解,也不会有任何生灭变化。

  因此,没有染污妄想及造作指的实证见解者,是最清净,最值得信赖的,世间与出世间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也正在此上,因为两者所讲解的道理完全不是在一个层次和范围之中。

  十四、迷乱増益不净轮回法 从中超越显现清净相

  【是故文殊怙主麦彭仁波切曰:迷乱増益不净轮回法,从中超越显现清净相,一切分别假立戏论法,愿能证得无戏之法界。

  【迷乱増益不净轮回法,从中超越显现清净相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赤裸出心的本性。对于刚入门者,尤其是对密宗弟子来说,平时无论是通达方便、认识智慧还是善巧运用,都是从实修的角度中创造见解,但与此同时,出定期间的净观五种圆满也必不可少。

  我们讲解过显密之间不同的特点在于何处。比如从闻法角度而言,显宗是在戏论中闻法,因为显宗本意讲解的是缘起性空,而密法是以净观作为听法标准,而想要远离一切轮回,成就清净之相,净观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显宗在树立见解时,首先分析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在空性中讲解显现,说显现和空性是一如的。也就是说,显宗讲解空性,需要先将我们所看得见的一切显现全部灭掉以后,再树立空性的见解;而密法的观点是,眼前呈现的一切相本来就是清净之相,只是由于我们内心不清净的缘故,才会呈现出不清净之相。比如,同样是看见山河大地,内心清净时看见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形象,看见的是宫殿楼宇,但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仅此而已,因为当你内心不够清净的时候,即便看见了宫殿楼宇,也是不清净的。因此,密宗首先就要树立的是净观,观一切都是清净之相。

  当然,现前我们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比如觅心法讲解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其中正行直指觉性时,可以印证觉性力,即印证如今贪嗔痴等一系列念的本来就是觉性妙力,当然如是印证的前提是执受本体。诚如《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若能执受本性,贪嗔痴即成为本体之庄严;若不能执受本体,随着烦恼而飘动就是轮回的根源。两者的差异就在此处。

  《大圆满直视本性论》说:“其意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之中”,指的就是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一切都是心的本性,无需再去刻意转换,而这就是密法的观点。如同禅宗讲解明心见性时会说“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本身就是菩提的妙力。但如果不能执受烦恼之本体,“烦恼即菩提”恐怕无法树立,因为那时对你而言,就如同水只是水,无法变成酒一般,痛苦可能就只是痛苦,而不会是快乐。

  我们在讲解见解时,有时会讲解得低一点,有时候会说得高一些。因为有些弟子具有能接受高一点教言的根机,虽然目前还不能实证这样的见解,但是先听闻一些相关的道理,一旦真正实证这个见解时,无论当时产生什么念,看见什么相,都是觉性之妙力,修行时也不再遮止外面的相与念,能做到顺其自然。虽然今天传讲的内容有些可能觉得听不懂,但我们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信心,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不要强行遮止,否则会成为修行路上的阻力障碍。

  十五、一切分别假立戏论法 愿能证得无戏之法界

  【一切分别假立戏论法,愿能证得无戏之法界。

  分别心树立的一切都称之为假立,不是真的。我们通常讲解,平时要尽量多去学习一些理论,但也一再告诫大家,修行不能仅仅停顿在理论上,还需要去实践。若不去实践,真正的解脱见解永远不会属于你。也就是说,无论你的口中会说多少道理,实际上都还是一种漂泊不定,因为这并不是真正属于你的。

  欲令书上的文字成为自己的见解,就需要去实际操作、行持。如果见解只是处于分别心之中,假立的一切就叫做戏论法。因此,想要证得无戏之法,首先必须要去学习,其次必须要去实修,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们一直讲解的内容。

  十六、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 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一)

  【或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

  从见解本质的角度来说,无论你口中说得有多么好听,仍旧属于分别网的范围中,不能算是实相。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当见解真正赤裸之时,一切妄想均变成心的本性,彼时不需要再有什么分别网的说辞;但在见解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修行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不要用很多词句和理解的道理掩盖自己真正的见解,认为自己的见解已经如何,否则你的见解只能永远停顿在这个阶段。

  如同我们前面所讲解般,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是一种造作,但前期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说过,修行需要有个护持的对境,而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就是我们前期需要护持的对境。但不能因此而时时都执著于这种平静,甚至为了平静而平静,这样的修学会令自己的执著越来越强,此时还是要学会放松一些。也就是说,前面是一种用词句改造出来的平静之状态,后面真正能感受到什么叫平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有些喜欢讲“一切都是空性”,但要记住的是,这时的“空性”是一种为了不让自己随着烦恼而飘动的对治法,是一种开始时需要提起的正念,如果后期还只是想到“一切都是虚幻”,就说明你的见解还是不够成熟,仍旧是在用理论掩盖见解。此时该怎么办?就要学会放松。真正的放松才能称之为“空性”,它并不会顺着贪嗔痴烦恼而飘动。何谓空性?没有实执一切外境,不对任何一个相产生执著,也没有随任何妄念飘动,这样的状态,相对来说,就可以称之为空性。

  空性也分很多种,有一种空性叫单空,即认为什么都不存在,自己也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起心动念;而有一种空性,既可以知道一切,也没有一种能所对立的执著。我们刚刚所说的空性是指后者,当内心逐渐静下来时,即便当时你的了了分明还不是很明显,相对而言,空分的成分要多一些,虽然还不够究竟,但已经开始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空性,不会再如像往昔一般,用个空性的名称掩盖自己的见解。

  但此时所谓的空性也可能是将“空性”作为所缘的对境,相对所缘来说还有一个能缘者,这种“空性”与我们前面所讲解的禅定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时,懂得正确的修行方法就非常重要。只要如是长时间修行,见解就会越来越赤裸,最终真正感受到词句上所描述的一切道理。要记住,词句上的描述只是修行的一种方便,真正的感受还是需要靠自己去修行,才能感受得到。

  十七、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 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二)

  为什么说三种传承方式中,心印传承是最高根机的一种?因为真正的见解,仅靠文字是无法描述的。若是文字可以描述心的本性,就不需要有表示传承等传承方式了,也不需要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见解称之为无戏论之见解”或用“超思离言”等词句描述了,这些都是一些多余的事,只要直接用“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明空不二”等词句表示即可。可实际修行过程中,很多人即便口中说得有多好,空性的体会却仍旧非常粗糙。

  我们先不讲解出世间的空性体会,只是单纯讲解世间空分强一些的感受,可能你就体会不到了。因为当你内心想到“一切都是空性”时,“空性”就变成了你所缘的对境,这与你缘在一朵花上是一样的,只是所缘的对境有所不同而已,实际上能感受者和所缘的对境仍旧是对立存在的,所以“空”对你来说,只是一种概念而已。但真正的空性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感受,我们要寻求的就是这种感受,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慢慢地来,才能体会得到出世间的空性。

  世间和出世间见解的不同,细致来讲有两个地方:空分和明分。世间禅定,通常称之为寂止,特点是空分和明分并没有达到平衡、两者并不协调,不是空分太多明分太少,就是明分太多空分过少,也可以称之为有念和无念。无念状态,就是空分太多,明分太少,称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根识;而明分过多,空分又太少,属于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识;当两者平衡或者逐渐开始平衡并超越前面的状态时,就称之为出世间禅定,此时明分与空分达到一如,就是真正的见解。但是这样的空性感受需要靠自己通过修行去体会,仅凭词句掩盖,是永远体会不了的。

  我们通常说,真正的见解是能所双亡,但什么是“能”,什么是“所”,又如何“双亡”?比如,当我们知道一朵花的时候,是否看见的花叫“所取”,知道是花就叫“能取”?什么是“能所双亡”?是花明明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但自己却看不见,也不知道就是“能所双亡”的见解么?若是这样理解,智慧与遍知又该如何树立?密宗讲解遍智双运,禅宗讲解体用一如,他们都没有承许可以光讲解“体”而不用讲解“用”,相反,都认为体用一如才是真正在讲解智慧!

  无论是讲解觉性,树立智慧乃至印证三身或四身见解期间,都需要印证本体空性、自性明了,树立大悲周遍,但此时又该如何树立“妙力”以及能所双亡等见解?要记住,词句描述的见解与实证之间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如今讲缘起性空的导师比比皆是,口中用大乘的观点讲解:“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并不是很难,但是真正能感受到缘起性空者又有几个?真正的“缘起性空”可不是仅仅凭借戏论,凭借观照就能得到相应的见解的。

  在密法中,对整个对缘起性空的见解,根据认识程度分为三个阶段:了知、觉受和证悟。了知阶段是永远无法感受到实证见解的,因为它仅仅来自于自己的思维分析和导师的教理言传,虽然相对之间懂得一些缘起的真理,但与真正的感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很多口中会讲解缘起性空的人都会说,缘起性空要断离能所,但请问,当你看见这朵花的当下,在真正的缘起性空见解中,是有花还是没有花?有些可能会说:“根据大乘的观点,必须排除一切戏论,所以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说看见也不能说看不见,因为能用言语表达一切都是错误的。”这种回答怕的是什么,怕的是答案中会有一个承认。

  平常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只要一有关于大乘教法观点的辩论,就会在一种什么都不承认的范围回答。虽然龙树菩萨曾经说过:“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但很多人会以此为依据,认为这种什么都不承认就叫缘起性空。真正的见解恐怕不是这样理解的,否则如何表达遍知?历代传承祖师,我们都会用全知、遍知等敬语来尊称,如果祖师连这种言语表达都不敢承认,还能叫做导师吗?所以,不知道如何回答,实际上还是见解不够成熟的原因所致。

  十八、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 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三)

  “空性”的名词含有不同的内容,彼此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自己去细致体会,才能感受其中的不同。

  曾经有位汉地的禅师过来见我,说他已经明心见性了。我说:“虽然禅宗明心见性我不懂,但今天我们也可以先探讨一些逆缘。因为只有超越逆缘才能圆满顺缘。倘若连逆缘都没有超越,又怎么能说自己圆满了顺缘呢?”于是他向我讲解了他的禅定见解,然后问我,这是一种什么禅定,他认为就是见性的见解。我觉得非常惊讶,因为他的见解还是属于意识范围之中,只是较平常稍微细了一些而已,远远称不上是见性的见解。

  在修的过程中,很多人一谈到实修,就开始挠头,因为实修太细致了,需要长时间去感受,而不是像平常学理论般,粗糙一点也能应对。有些修行有所进展的弟子与擅长说理论者相比,看上去似乎处于下风,因为后者无论开始口才好坏,只要多下一点功夫练习,都能说得很好。

  雪域高地有许多传承教派,但无论其他教派的口才有多么好,都辩不过黄教,因为黄教修行者,从小开始学习辩论。据说如果他们实在找不到谁辩论对手,就会去找一块石头,一堵墙,天天对着它们练习辩论。只要依照他们的教授去努力,时间一长,自然口才都很了得,这是没得说的。但修行与闻思辩论相比,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实修太细致太细致了,大家平时还是要在这方面要多下一些功夫。

  我也常常告诫大家,平常修行过程中,不要过于粗糙,要细致一点、再细致一点,真正从内心去感受什么叫做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我们口中说“安住在平静状态”,只是一种词句描述,但真正安住在平静状态时,此时的平静应该是怎样一种境界?只有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才能真正得到属于你自己的见解。如果只是强调自己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认为这就是见解,此时“平静”可能就只是你一个所缘的对境而已,与你说自己现在把心安住在花上面、安住在墙上面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种概念而已。

  其中的差异,需要自己长时间修行才能体会,才懂得去辨别。这也恰恰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特点,也是修行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无论你学习多少理论都体会不到的地方。世间能讲解缘起性空、无分微尘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感受者有几人?寥寥可数。因为这不是光光知道就能体会到的见解,没有真正的修学,是体会不到其中深奥的理趣的。

  我平常会告诫身边的弟子:“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你们都知道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知道一切都是虚幻,请问,你晚上做梦面对梦中所呈现的一切之相时,是否也知道是虚幻的?”如果不知道,就说明你所谓的“虚幻”,只是一种配同着自己的观想或是观想的同时配同着一些书面上面的解释得出来的结论,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境界。当你真正具有这样的境界时,决定不会是这么粗糙的。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能运用,才是你真正的见解。

  今天就讲解这么多。以上讲解的内容,都是根据我以前修行的经验而来,相信多多少少会对在座的弟子越来越精进地修行,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增上见解有一些帮助。总之,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平常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2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