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7课9-18

创建日期:2022-08-24

  行为学-教言宝藏67课9-18

  九、基道果之究竟愿精通

  【基道果之究竟愿精通

  上师希望弟子能从九乘教法的角度理解基道果,即“原本”是如何讲解的,行道中如何去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成熟果实。能从总体的角度中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是非常好的。

  正是因为九乘之间每一乘法对基道果的认识不同,从而形成了九乘次第,而这也是九乘之间最大的差异。比如为什么下乘派成就的时间会稍微长一些,而上乘派成就的时间会短一些。想要知道其中的区别,首先就是对“基”有圆满的认识。无上窍诀大圆满首先就是讲解原始本基。已经有不少导师翻译了相关的教言,比如七宝藏中的《法界宝藏论》、《句义宝藏论》以及《三大修行》等很多教言都提到了“基”方面的内容。我们以前讲过的《普贤智慧界续》中的第一品和第二品,其中也是在讲解原始基位。果实隐藏时就称之为基,如果对原本“基”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会对自己以后的修行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对原本蓝色天空有很好的认识,行为中遵照原本方式去做,成就果实就会来得更快一些。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虽然阴天时看不见原来湛蓝的天空,但是原本蓝色的天空所具有的一系列功德无增无减,这是本来具有的,就称之为“基”。

  何谓行道?由于蓝色天空被乌云所遮止,现前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消尽乌云,这就称之为行道。如是行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令蓝色的天空再次呈现出来。因此,当乌云消尽,蓝色的天空呈现时,就称之为果。所谓基道果,并不是说前面的基与后面的果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是指,原本的基就具有相应的功德,何时圆满呈现就称之为果。

  九乘之间对基道果的认识不同,在成熟果实上就有着很大差距。从密法本身的角度来说,只要具上等根机,则上座时是凡夫,起座时就是佛。为什么成就的速度如此之快?因为它所讲解的是六别法,尤其是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时,就是指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在行为当中如理造行,就会迅速成就,所以功德呈现会非常快。

  可能很多人会很疑惑:“既然如此,也不需要讲解其他内容,导师直接讲解第三个刹那差异,我们在分别的瞬间认识到心的本性就能成办解脱,这样成就的速度不是更快么?”要记住,此处还要讲解自性根机。也就是说,从一基现二道直到现在,因时间长短而产生两种不同的根机。到现在的时间越长,业及烦恼就越沉重,好像遮盖蓝色天空的乌云会更厚重一般,想要消尽日益厚重的乌云,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就会更长一点,方便也必须更特别一些,否则无法消尽浓厚的乌云。

  但说白了,就是由于对“基”的认识不同,因此行为能否如理造行,就决定我们最终实现果实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从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角度来说,能圆满认识如来藏中的基,行为上也遵照如来藏本具功德而行持,成就便会来得更快一些。因此,九乘法中说密法最快,并不仅仅是一种词句描述,而是有其深刻的道理。

  这里上师告诫我们,从九乘次第的角度中认识“基道果究竟愿精通”,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教言对于原本基位讲解得并不多。比如《二观察部》中说过:“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以及其他教言也讲解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三身无二之佛性等内容,但至于如何具有,以及要具有哪些条件等内容的细致讲解并不多。所以,有机会阅读《智慧界续》一类的教言也是挺好的。

  如果从理论上有了很好的认识,无论是按照次第修学还是顿时圆满,修行过程中就不会和以前一样急躁。因为你已经知道,虽然自己从理论上已经通达,但由于现实中自己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还是必须要次第修行。这样一来,修行就不会急躁,而这个“不急躁”会为迅速成就创造很好的条件。

  十、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 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一)

  【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

  将以上所讲解的九乘次第摄于终究一乘中,这一乘就称之为无上窍诀大圆满。这也意味着,密法并非是单独一个独特的教法,而是九乘之精华。也就是说,它既是小乘又是大乘,也是密法本具有的见解,乃三乘教法之精华。因此,如果在修行过程中,以自己进入密宗为由,将小乘和大乘搁置一旁,是非常要不得的。

  当前汉地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偏邪,认为密法是个独特的教法,可以既不着重小乘的戒律也不看重大乘思想,只要具有很好的见解,就能圆满一切。这样的想法,有很大的缺陷。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这样的认知有缺陷,是否意味着密法的见解不具备小乘与大乘?”不是的。圆满见解中具备一切见解,但还要先问问自己,初次进入佛门时能否做到圆满见解?若能圆满见解,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还会和现在一样炽盛么?不会的,除非自己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嗔痴烦恼沉重如往昔的心,另一颗是已经圆满见解的心。但这是不可能的,除非自己可以变成两个人。也就是说,圆满见解就意味着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已经得以消尽。如果贪嗔痴烦恼还是非常炽盛,就说明所谓的“圆满见解”只不过是理论而已,并不是现实。

  我们现前讲解的是,密法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是一个独特的教法,因为它讲解的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说,从密乘本意上而言,密法真正的见解既圆满了小乘,也圆满了大乘与密宗的见解,是三乘教法能同时圆满的传承教派。懂得这些道理,就不会产生很多偏见。

  现前我不仅听到很多居士有这种说法,也听到很多出家人也在这么说:“密法不着重于小乘的戒律与大乘的思想。”恰恰相反,密法非常着重。因为密法是九乘次第之精华,将九乘次第精华同时圆融到一法中才称之为密法,因此密法是三乘教法精华,而三乘教法也必须同时圆融到密法。

  举个例子。莲华生大师是瑜伽士,但我们也称之为胜义比丘,因为莲师见解已圆满,贪嗔痴烦恼也早已清净,此时还有什么可受持的戒律么?没有了,他就是一个清净戒律者,所以称之为胜义比丘。但现前很多人不懂得其中的内容,只是模仿莲师的一些行为,是否真正具有这样的见解,不得而知。也就是说,只是从表面上行持密宗,是远远不够的。

  密法既然可以称之为三乘教法的精要,就意味着小乘的戒律与大乘的思想,能同时圆满在自己当前所修密法之中。扪心自问,平时是否真的了解这些道理。如果了解得还不够圆满,就说明你的思想可能还是有些偏邪。

  可能这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吧,这些显现还是挺多的。有些出家人非常着重瑜伽士的行为,认为贪嗔痴烦恼不消尽的前提之下,还有一个可以树立密宗成就的“好事”。真有这样的可能性么?没有的。要记住,佛教的宗旨就是调伏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而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所以,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不能超越这个范围,一旦超出,就说明你已经不是佛教徒了。

  十一、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 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二)

  真正的密宗,既要具备小乘的戒律清净,又要具备大乘的清净思想。扪心自问,自己的戒律是否清净;内心是否是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着想;平常行为中,无论善恶多么微小,是否都能做到如理如法取舍?如果不是,却张口闭口都在讲解空性,讲解“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等等,恐怕对你来说,绝对有老死,也有老死尽,并且死亡降临时,还会有巨大的痛苦。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从今天所讲解的教言中懂得了相关的道理,再也不会对密法有如往昔般的偏见。以前不圆满的认知是由于自己不懂,甚至可以说是一些不负责任导师的传讲而导致的。

  当然,真正的导师决定会负责任地为你讲解。但有些导师,自称来自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某个刹土,是某位本尊的化身。如果他真的是佛的化身,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他也决定会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因为这是他的使命。但如今有很多人打着这样的旗号,却做出许多不如法的行为。为了掩盖自己恶劣的行为,他们不得不说密法就是这样讲的,否则身边的信众就会离他而去,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密法的真正内涵,既要有小乘清净戒律,还要有大乘的清净思想,但可能有些还会问:“不是有很多历代高僧大德都是瑜伽士么?他们不也都来自于密法么?”要记住,虽然这些高僧大德在行为中是瑜伽士,但由于内心已经清净的缘故,一切戒律都在守持当中。如今很多自称为导师者与高僧大德相比,思想上决定有很大的差距。内心如果被贪嗔痴束缚,无论是谁,即便打着密法的旗号也无济于事,最终堕入金刚地狱是特定的,没得说的。因为密法从未承许“贪嗔痴烦恼即为智慧”。

  虽然密法讲解觉性力认证,但也是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才印证贪嗔痴烦恼即为妙力。《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此处的“妄念”指的是“贪嗔痴烦恼越粗大”,但前提是“能执受本体”,这一点绝不能颠倒。比如小偷钻进了空房间,他们就会成为房间的装饰;或者平常没人的房间涌进了很多人,虽然这些人什么都得不到,但对空房间来说,这种热闹就是一种装饰,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必须执受本体。而执受本体就意味着后面显现的贪嗔痴烦恼已经不是前面的贪嗔痴烦恼了。在《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说:“其意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之中,”就是在讲解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意念就如毛不换,色不变,也就是所谓的“烦恼即为菩提”。但理论上如是讲解,实际行持过程中不能执受本体,则烦恼还是烦恼,要记住这一点。

  总的来说,如今我们有了这么好的缘分与无上窍诀大圆满这样殊胜的法结上缘,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事。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宿世的我们曾造过很多很多善业,否则今生绝不会成熟这样的善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真的是非常具缘的信众,并且应该为此感到无比快乐。既然现前我们已经具备这一系列条件,就需要再多去了解相关的道理,并如理如法去做,这一点更不能少。

  十二、吾以抛花抉择之本尊 希有阿底约噶大圆满

  【吾以抛花抉择之本尊,希有阿底约嘎大圆满

  有些灌顶中,会有一种投花选佛的方式,即往摆放五方佛的坛城中投掷鲜花,投到的哪一尊佛就将哪尊佛作为自己的本尊。

  无上窍诀大圆满是我们无始以来行善而选择的传承,他不是根据某种思想或者某种行为做出的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善因得到的结果。如果无始以来没有这样的善因,今生我们决定不会选择这样的传承。因此,从因果关系来说,这也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一件事。也就是说,现前坛城上的本尊如同无上窍诀大圆满,我们投掷的不是花,而是无始以来所行的一切善缘,唯有善因才能投到大圆满的果。由此可知,我们能与大圆满法有缘,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常常有人问,自己今生和哪个法最有缘?你最有信心的就是与你最有缘的法。比如我们今天选择的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就意味着我们和这个传承非常有缘。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创造这样的善因。但也有很多人由于个人烦恼沉重的缘故,觉得与这个法没有缘,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的业障太过沉重,虽然具有一定的缘分,但由于业障相对更多,所以阻止你进一步深入,这就是一种违缘障碍。这时该怎么办?就要努力克服一切违缘障碍。

  虽然从善缘的角度来说,由于宿世因缘的缘故,今生具有与大圆满法结缘的殊胜因缘,但是从恶缘的角度而言,我们的修行路上,难免会有很多违缘障碍起现,这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今天我们所修学的这个法,与我们最为有缘,更应该如理如法去修。

  十三、若已具足极深窍诀时 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一)

  【若已受得极深窍诀时,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

  由于宿世因缘,今生能在一位具德上师座下受得甚深窍诀法,并遵照这样的窍诀修学,就能具足消尽自己一切业障令功德增上,甚至可以帮助更多的众生得到安乐的条件。

  现前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座所有弟子都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从传承上来说,由于宿世因缘,今生都已经和这样的法结上了缘。所谓结缘,不仅仅是指自己对这个法心生敬信,还包括在一位具德上师座下得到了这样的窍诀法,无论是成熟灌顶还是解脱窍诀法。尤其在座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导修,这就是解脱窍诀法。在得到这样的法时,内心能否展示出相应的一切功德,完全取决于是否遵照导师的教言在修。我想,虽然每个人都在修,但平时还是应该多阅读关于上师瑜伽的内容。

  常常有居士问我,他已经学习了很多理论,接下去该怎么做?要记住,现前修行过程中,学习各式各样的理论当然很好,但由于我们智慧并不圆满的原因,很难将平常所阅读的很多教言集中在一个点中理解。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书面的文字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解不同的道理,很少将一切法都集中在一个点中讲解。像华智仁波切所著述的《呼唤上师本论》和无垢光尊者著述的《直断要诀》等将一切见解都归纳到一法之上的讲解是非常稀少的。仅凭自己现前的智慧,想要将所学的一切理论都归纳到一个点中,是非常困难的。这时该怎么办?就要先把自己当前所修的搞明白。我们现前所修的法是上师瑜伽,因此平常就要将《上师瑜伽导修文》这本书多看几遍,方方面面都要学习到,才能将自己所修的法,修到最圆满。

  修行路上对结果有强大的心力是非常好的,但决定不能将这种心力变成一种极端的思想。如果行为伴随着这种急躁的心态,是非常不理智的。比如今天修了一座法,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已经成就,发现还没成就,就会开始着急:“为什么我今天还不成就?不是说一两个小时就能成就的吗?”当具有这些想法,就说明你在理论方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叫次第根机。要知道,虽然法本身具备这样的功德,不仅一两个小时可以成就,甚至一瞬间就可以成就,但由于你的业及烦恼还非常沉重,多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现前是做不到的,此时就需要按照次第方式慢慢去创造。

  我常常告诫弟子,现前不要只想着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当然,具有这方面的心力非常好。我们曾经讲过,心力分为下等心力、中等心力和上等心力三种不同的心力。如果自己今天从事一切善行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未来某一时刻成熟果实,就称之为下等心力;希望能在临终呈现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是中等心力;由于深信无上窍诀大圆满当下成就的功德,即坚信精进修法,坐下去时是凡夫,起座后就必须成佛,叫上等心力。

  也就是说,对解脱具有这样强大的心力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不能用于极端,成为一种极端的行为,似乎除了它就没什么其他可想一般。觉得自己修一座之后,与往昔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内心就开始烦躁,这样的修行,永远不会有进展。此时该怎么办?最主要的就是要反省自己修行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

  要记住,从总体角度而言,确实需要具有这样上等的心力,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还要尽量学会自然。因为上等根机之心力解脱,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境界,修的过程中,不能将这样的思想形成极端而掺杂于行为当中,这会是很痛苦的过程。这时最应该去做的就是将方式方法做好。

  比如一辆汽车,根据它的设计,从某地出发到达目的地需要十分钟的时间,但由于你换掉了其中的零件,实际行驶中,十分钟内并不一定能到达。虽然还是同一辆汽车,但由于被修改的原因,它的功能也会有所改变,速度也相应变慢了。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即生成办解脱的前提是如理如法地修行。因此,我们修行时最应该思考的就是自己当前的修法做得是否圆满?如果不圆满,仅仅脑海中想着结果而结果,功德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十四、若已具足极深窍诀时 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二)

  我们在讲上师瑜伽时说过,前行之前行有两个要点,入座之前行有三个要点,共同外前行是四个要点,念诵仪轨时要做到依文明观,尤其中间还讲到了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其中认识智慧即禅定分为两个要点。而善巧运用要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三种。按照成熟口诀法来讲解,可以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要点,其中前行破除心房还可以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等内容。这些方面的善巧运用做得如何?最后的回向要分为两个要点,是否做得圆满?

  如果这一系列修行的要点做得不够圆满,修行只是走一个过程,就好比以上所讲解的例子一般,一辆原装车只需花十分钟就能到达终点,甚至更短。但是改装以后却迟迟驶不到终点。原因就是因为你换掉了其中的零件,虽然外形看起来还是同一辆车,但速度却大打折扣。

  很多人问我,同样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瑜伽导修,为什么他迟迟不能达到导师所提到的预期效果?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你换掉了其中的零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虽然你打着修密法的旗号,修的法是上师瑜伽或者修大圆满,但修出来结果与预期相差得很远,就好像导师交给你的是一辆十分钟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车,由于你改动了内部零件,外形看起来没有变化,最后实际到达目的地却需要十个小时、甚至一百个小时、一千个小时。也就是说,想要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般,短时间内到达终点站,就决定不能改变其中的零件,有意无意都不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学习相关的道理。

  因此,平时要多多观察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做圆满,是否符合导师的教言,是否做到了《上师瑜伽导修文》中的要求,今天的修学过程中各个要点是否做到了圆满?这一点非常重要。往昔就是由于我们在平常修行过程中,打了很多折扣,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很多方法,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十五、若已具足极深窍诀时 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三)

  以前我曾在汉地某个城市,为长时间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开示以及讲解后续如何用功的一些方法。交流过程中我也问了几个问题,但是听到的回答都很不理想。当时我很疑惑:如果这些弟子真的如同他们自己所说,已经修了很长时间,这些问题不应该回答不出来,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回答这些问题比登天还难?我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当时也有不少人在修亚青寺传承的同时,也在跟随五明佛学院或其他佛学院课程学习,因此很多弟子的理论基础也还不错。于是讲法结束后,我就让当地修行时间较长,修行稍微好一点,以及自认为对理论有些了解的人留下来,单独询问原因。大概有六七个人左右,我让他们一个个地讲解一下自己整个修行过程。听完他们的回答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他们回答不出我课上的提问。

  就如同我们以上所讲解般,很多人已经在修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改变了零件——修行的方法。有些人可能是由于个人性格以及信心等多方面不足的缘故,明明知道要怎么做却偏偏不按照方法做,这就叫做有意。但有些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修行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就是一种无意。因此,很多修行人会在有意无意中改变修行原本的方法,其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现象。

  第一种是功课型上师瑜伽。我想在座很多弟子,可能也有这方面的缺点。比如修上师瑜伽时,虽然看上去天天都在修,甚至还会一天两座三座等等,但是他们的修行只是从头至尾念诵一遍,夹杂一些简单的观想就结束了,就如同我们平常做功课一般。我们都有功课本,每天也都有念诵的内容,并且念诵期间还要配同着一些观想。而他们的修法也是如同念诵功课一般,从头到尾念诵一遍,就认为自己的功课做完了,修法也修完了。

  显宗的修行人也有显宗的修行功课。比如早课需要念诵楞严咒、大悲咒等等,晚课要念诵《弥陀经》、有些还会念诵《地藏经》等等。从头到尾念完,就算是做完了一天的功课了。如果遇到念诵的经文相对较长,如《楞严经》,它分为很多卷,一天念不完,就会按照一定的量,每天念完相应的定课,就算完成了自己当天的功课。

  很多人修上师瑜伽导修时,也是如此。从头到尾念诵一遍,并配同着一些观想就认为自己修完了上师瑜伽。这样的修法很难具备密法的要点。我们在讲解显密差异时说过,密法与显宗不同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试问你平常修行的功课型的上师瑜伽,该如何体现密宗的这四个要点?

  你认为自己修行的是密宗,但请问当时见解不迷惑,是如何树立的?包括善巧运用在内的修行方便多,又是如何做到的?密法针对下乘法而言,修行更轻松自然,那么行为无辛劳又该怎么去做到?上下不同的特点在于何处,你是否清楚?如果只是一种功课型的修法,是无法创造即生成就这个功德的。

  第二种称之为自创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将修行过程中的诸多方式方法都做了改变,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称之为自创型的上师瑜伽。虽然总的来说,是在修上师瑜伽,但具体操作方式已经漏洞百出,这就叫自创。也就是说,在大体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自己创造了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这样的修行方式,即便修很多年,实际上也不会有很好的进展。

  我们说过,如理如法修行可以迅速成办解脱,但前提是如理如法而不是功课型的修法,也不是自创型的修法。因此,平常修行过程中,不要急于宣传自己今天念诵了多少,而是要问问自己,当你独自面对阎王爷时,内心有多少把握。阎王爷是绝不会问你一生中念诵过多少遍心咒、经文的,只会问你的内心有多么清净。

  我们平常所说的阎王爷,并不会以一种人形象出现在你的面前,他是你贪嗔痴烦恼沉重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成就者圆寂时会呈现观世音菩萨等佛菩萨的形象?因为他们的内心清净,阎王爷恐惧的形象已经转变成观世音菩萨温柔的形象了,这就是清净心的一种显现。我们之所以会说凡夫面对的是阎王爷,圣者呈现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就是源于内心是否清净。

  临终时,不会有人面对面地问你做过多少善法,而是看你内心清净了多少。也就是说,到时候是阎王爷问你话还是观世音菩萨问你,取决于内心有多么清净。内心如果没有清净,可能就会呈现出很多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一些显现。

  十六、若已具足极深窍诀时 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四)

  我们常说,修行应该实在一些。不要总是将自己做了多少善事挂在嘴边,而是要问问自己,今天自己做的每一件善法是否做得圆满。常有人问我,某部经能否念诵,某个法怎么修,手印要怎么结等等。要记住,我们一切行为的前提是必须以调心为根本。调伏内心这个最根本、最主要的法不做好,其余的善事做得再多,意义也不是特别大。

  想要知道自己的修法修得如何,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比如晚上你独自一人睡觉前观想无常时,内心如果还是会感到恐惧,就意味着无论你前面修学的是什么法,可能还是没有修到位。也许是修行时间太短,也许是方式方法之上有一些偏差,总之你的修法还不够圆满。所以修行真的还是要现实一点。我们当今所做的每一件善行,目的都不是为了走个过程。无论别人对你有多么赞叹,只要你自己的内心不够清净,用汉地一种不太文明的词描述,就是都在“扯淡”。

  举个例子。如今的我们内心并不清净,并且充满痛苦。但某个地方的信众把你的照片供起来,并且摆上许鲜花食品供养,甚至还有许多人对你恭恭敬敬顶礼,此时你的痛苦会有所减少么?不会的,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痛苦。只有在自己功德圆满的前提下去度化众生,才有真正的意义。如果自己内心还不够清净,时时被痛苦煎熬,无论别人有多么赞叹你,你内心的痛苦也不会因此减少丝毫,对解脱更没有什么利益。

  我们也常常讲解,做任何事都要做到二利自成,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也要圆满他人的利益。否则,自己内心还没有清净的前提下,有些行为恐怕真没有多大的利益。总的来说只要遵循导师的教言,自己的业及烦恼就会逐渐清净,并且还能救度更多的众生。当然,这可能仅仅是我们的一种愿望,但平常也要尽量往这个方向努力。

  我相信很多人内心都会想:“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虽然现在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心愿,但随着内心越来越清净,就会在真实修行中逐渐做到利益众生。平常有很多修行不错的人,身边也逐渐出现一些真正敬佩、恭敬他的人。因为他平常的言行,也会带动一部分人进入佛门,而这也是我们菩提心的一种事业。尤其很多出家人,第一次发心进入佛门时,内心仅仅是一个这样的愿望,但后面多多少少都可以度化一些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功能。所以,我们根据个人的条件,慢慢去度化着众生是非常合适的。但想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如理如法修行这个前提绝不能忘失。

  十七、若已具足极深窍诀时 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五)

  这几节课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修行过程中要做到依教奉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人都会自豪地说,自己的导师是某位导师,但你是否真正继承这位导师的传承,恐怕还是要问问自己。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无论你的导师有多么殊胜,不追随导师的传承教言,内心就永远无法达到清净圆满。因此,仅仅口中说着自己的导师有多么殊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人人都知道佛陀有多殊胜。可是当善星比丘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恳请:“我已经无法忍受痛苦,现在也真正对你生起了坚定之信心,你能否解除我的痛苦,让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陀回复他:“吾为汝示解脱道,当之解脱随自转。”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凡要成办解脱者,都必须清净自己的内心,而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修行。扪心自问,如今自己是如何选择导师、依止导师的?如果仅仅是与这位导师见一面,遣除一些自己的疑惑,是否算是真正继承了导师的传承?若没有,只是讲解导师的功德,对你而言,恐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不是说这么做没有功德,功德当然具有,但是仅凭这些就想改变自己的内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继承上师的传承,这一点很重要。

  在座的弟子也是一样。从实修本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我们天天都在宣讲,乃至具体操作方法都已经讲得非常细致。甚至平常还会抽出一些时间,从大体总括的立场以及不同的角度分别做一些讲解,并将这些道理归纳到我们平常的修行当中。目的就是希望这样的讲法可以为大家的修学带来一些提示,如果修学过程中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能依靠导师的讲法来圆满修补。如果已经做得很圆满,当然就更好了。我们讲法的目的,就是要圆满修行。

  如果自己的修学方式已经很圆满的话,只要接下去能精进不辍,圆满果实就不在遥远的地方。相反,如果前面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丝偏邪、偏袒,无论后面有多么精进,也决定无法取得很好的结果。就好比我们很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起点开始走,每走一步,就距离终点近了一步,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如果你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方向,只是一味强调自己已经开始行走,甚至走得还挺快,可是一旦方向相反,不仅到不了终点,还会距离终点越来越远。所以,光知道走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前进的方向。因此,确定自己要走的方向,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这两天也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这些内容非常非常重要。修行若失去了共同前行的陪伴,即便你是对法有信心者,想要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恐怕也不是很大了。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干扰我们内心各式各样的恶缘太多了,多到影响你无法继续走下去。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共同前行陪伴的重要性,所以平常尽可能这样去做,是最好的。

  十八、回向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接下去就要开始回向。发愿是一种愿望,而回向是一种现实中去做,两者的本意是一如的,但做法有些不同。

  比如我们口渴的时候,都希望有杯水以及能得到这杯水,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解渴,但方法有些不同。前面只是一种渴望心,希望能得到一杯水,这是一种愿望,称之为发愿;而回向非常现实,是将这杯水赐予口渴者。

  回向时,要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善根赐予一切众生,令众生获得快乐,但该如何赐予众生?这就需要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两种。有毒回向就如同将好东西赐给你,但由于三轮实执的缘故,所得一切均变成世间福报。

  还有一种回向称之为无毒回向,分为真实和随顺回向两种。真实回向是圆满实证见解者的回向,现前我们还没有真正赤裸自性,所以还做不到,因此只能选择随顺回向。所谓随顺回向是指,已经圆满实证见解者如何将这杯水赐予口渴的众生,我就按照他的做法去做回向,这就叫随顺回向。

  见解圆满的佛菩萨回向时也是这么想的,而这个想法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叫想,一种叫行。前面随顺回向就是心里要这样去想,而等到我们真正证悟到三轮体空时,就可以做到三轮体空,如同诸佛菩萨般去回向。现前就只能这样随顺回向。

  回向时所提到的“以此善根……”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包括自己的身体以及所有的财富资具汇聚在一起,称之为今天所回向的善根。

  回向的内容是“以此善根,愿天下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希望今天依靠自己的回向能圆满一切众生的心愿。这也是我们将一个真正修行者称之为大孝的原因。因为他所尽孝的对境不仅仅是今生的父母,还有无始以来自己所依止过的所有父母。仅仅从世间孝道来说,我们给父母捶捶背,端茶倒水,平常给他们买一些好吃好穿的,就是一种对父母的孝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圆满他们的心愿,也是一种孝道。所以,我们心中要想到“所有一切众生暂时都能心想事成”。我们通常发这种愿时,内心可能会有一点狭隘,只想到自己的家人,最多也就是自己几个或几十个的亲朋好友,但现前我们的发心应该更加广大一些,因为具有这样愿望的众生非常多。比如你希望自己家的子子孙孙都能读书成绩优秀,但世上还有很多父母也为了自己孩子的学习忧愁不已。因此,我们回向时就要发愿,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又比如,自己今天头痛不已,此时就要想到有类似头痛的众生比比皆是,此时发愿回向时要想到“愿消尽一切众生的头痛疾病,都能获得幸福快乐”。这就叫做发心广大,而菩提心本就如此。

  接下去还要思维观想:以此善根,愿天下所有一切父母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即便他们暂时能心想事成,最终当无常降临身边时,还是会有很多不如意之处。我们的愿望是将一切众生安置到永远快乐的地方,即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回向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能证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在这样具足发心回向的前提下,观想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7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8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