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8课1-8
第六十八课:值遇与佛无别之上师
一、法与根机相应(一)
前几次课中,我们已经大体上讲述了进入佛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在具体修学过程中,我们平常也会提示一些相关的内容。总的来说,如今我们所选择的修法是三乘教法中的密法,也称之为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
我们曾经说过,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所依止的法是一切法之顶点,已经没有较之更殊胜的法可讲。这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如是宣说,历代传承祖师的授记也是如是宣讲。
曾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当中,哪一个教言最为殊胜?”我们平常也经常在课上以这个教证作为重要的法来宣讲,因为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疑问。
有很多人,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选择过很多传承,依止过很多导师。如是依止的目的不是由于他信心具足才会依止那么多的传承与导师,而是时时都在选择,想得到一个最殊胜的法。可是由于对“什么是最殊胜的法”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总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与方式去寻求所谓“最殊胜的法”,最终还是无法找到心目中最殊胜的法。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观点,何谓“最殊胜的法”?
正如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这位修行者:“从法的角度而言,密法最为殊胜,可是从自己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如是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告诫大家:当你的根机与法不相应时,无论这个法有多么殊胜,你都无法接受。而所谓“接受不了”就意味着,无法用这样的法调伏自己的内心。
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人来听天竺喇嘛的教言。当时达摩祖师一上座就以禅宗明心见性,即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由于当时导师所传讲的法与弟子根机不相应的缘故,底下没有一个人获得其中的真理。这就意味着,如果法与根机不相应,即便法有多么殊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达摩祖师所传的法有多殊胜,无需多言。他是以三传承中最殊胜的“心印传承”来讲法,而且讲解的法是禅宗最高的境界即明心见性,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直指心性。可是由于弟子根机不足的原因,无法接受这样的见解,因为法与根机不相应。
我常常听到身边有这样的问答:“你们是修那一个门派的?”
“我们是修密法的。”
“你修密法的话,是否在导师面前得到过直指心性的教授?”
有些说:“好像没有,我的导师在平常比较着重于讲解方便法。”
“这样是不对的,密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应该是直指心性。这也是密法可以即世成就的缘故。如果你没有得到直指心性,就意味着你还是没有得到密法”。
这样的说法正确么?可能有些不懂的人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自己已经修了好长一段时间,见解没有很好地增上,也没有证悟到很高的见解,可能就是由于导师没有传授直指心性的缘故,并且还忽悠我说这就叫密法。
要记住,所谓直指心性并不是说导师直指心性后,弟子都能接受。如今末法时代,无论什么导师,三种传承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口耳传承。原因不在于导师不会心印传承,也不是不会表示传承,而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不具备接受这两种传承的根机,即不堪为这样的法器。所以即便导师如是传讲,弟子也得不到什么利益。既然得不到解脱利益,导师宣讲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法与根机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二、法与根机相应(二)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不是我们这个传承没有直指心性,而是根据你的根机,我们以现在教授的,对你来说是最客观、最现实的,也是与你的根机最相应的法。
有些可能会不服气地想:“导师,你会不会看错呀?也许你觉得我是次第根机,实际上我是上等根机。因此你能否给我直指一下心性?也许我就开悟了。就算不是所有人都能开悟,这么多次第根机中,总有一两个人能开悟吧?”
我们先不讨论能否开悟,首先你是否知道根机指的是什么?根机就是指信心。它并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也不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某样来自身外的东西,所以无法感觉到它的大小轻重等等。它就是你的信心。扪心自问,你的信心是否很可靠、稳定,是否能经得起考验?细致想想,我们的信心真经不起什么考验。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根机还是没有到达历代传承祖师当下开悟的条件,不堪为利根法器。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依靠以方便来创造这样的条件。
作为密法的弟子,我们讲解六别法时提到过:基跃、自现,和差异分别等。差异分别的这一瞬间,就是可以成办解脱的刹那。平常我们无论是修学什么法,是成熟灌顶还是修解脱窍诀法等,目的都是为了能在这一刹那中认识到本基、差异分别。如果解脱这么简单,为什么导师们不直接讲解差异分别,而是要在前面讲解那么多的方便?有什么意义?就是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差异分别刹那,不是一瞬间就能开悟得了的,它需要用很多很多方法去成办,从而令自己的见解能达到当下开悟的境界上,这时再印证什么是差异分别,你才能真正获得证悟。由此可知,法与根机相应有多么重要。
所以高僧大德在回复这位修行人的问题时说:“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从法的角度而论,密法最为殊胜。”而当前我们所依止的法以及所修的法,完全符合以上所讲解的两个条件。
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前所依止的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这是没得说的。从根机而论,修的也是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因为无上窍诀大圆满分为两种教授: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方便教授针对的是次第根机,真实教授针对的是利根者。
如今很多地方的导师都会宣讲密法的重要性、殊胜性,但同时又会说,由于末法时代众生根机不足的原因,即便是依止密宗,可能当下也无法成就。这样的说法可能就是很多人当前最大的误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位导师可能并没真正认清,什么是密宗,不知道密宗还有一种方便教授,就是专门针对次第根机而讲解的。
举个例子。在座所有弟子,由于宿世的因以及后天对密法有所了解的缘,因此因缘和合而选择了密法,进入密法的传承。其中有根机稍微高一点的,也有些根机稍低一点的,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有些人信心大一点,有些人信心小一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由于信心太小的缘故,即便对密法有信心,也不属于密法摄受的范围。”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要记住的是,无论是密法还是其他传承教派,永远都没有无缘者。只要有信心,都是有缘人。
既然如此,次第根机者该怎么办?针对这样根器的修行人导师就会为他们做方便教授,即以讲解次第道的方式进行教授。以上师瑜伽导修为例,通达方便就是把方便分为很多个次第道;而认识智慧,就是分为多个次第道讲解禅定;善巧运用,是在调顺烦恼的阶段当中,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定力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这就叫次第道。成熟口诀法也是一样,虽然两者名称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
三、法与根机相应(三)
在传讲解脱法时,对于时间充足的弟子,导师会为他讲解成熟口诀法,对于时间不是很充足的人,导师会为他讲解上师瑜伽。虽然两者名字听起来不一样,实际上讲解的道理完全一如。
比如讲解成熟口诀法时,在讲解前行破除心房时会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等等,这些都是在讲解次第道。但是这些方法能否运用于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当然可以。比如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与上述的用法完全一如。也就是说,这些都是针对次第根机而宣讲的法。
如果导师讲法不符合你的根机,要求你去修学很高的法,即便临时你的自我感觉非常殊胜,但修了一段时间后,见解还是没有提高增上,一直在原地踏步,就意味着法与根机不相应。
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凡夫人的虚荣心都很强。无论根机高低都喜欢高攀,修一些与自己根机完全不相符的甚深法要,甚至口中还会到处宣讲,自己修的是能直指心性的法。虽然甚深法要具有这样的功德,但是还是要先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做到?做不到的时候,该怎么办?
比如外面有一百斤重的重物,导师本身就是大力士,他能背得动,因此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能一次背走这袋重物。虽然导师也讲解了一次性背走的好处,比如这样做既方便,所花费的时间也短等等,但是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拿不拿得动。如果拿不动,即便你一直在那边努力,它也只能纹丝不动地待在原地。
此时,若有懂得方便者,知道根据个人的力气不同,并告诉大家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搬动,结果就不一样了。比如有些人一次性可以拿五十斤,他就可以分为两次搬走;有些人一次性拿二十斤,就可以分为五份搬走;有些力气小一些,一次性只能拿十斤的话,就可以分为十份。虽然所需的时间会稍微长一些,但最终可以把这个东西移动到目的地。前面自不量力者,无论在重物边上待多长时间,最终也只能一动不动。这就叫法与根机需要相应,即重量要和你的力气相应,否则修法难以前进。所以,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有时也会讲解一些真实教授,但讲得最多的还是方便教授,因为这符合我们自己的条件!如今在座很多弟子,由于懂得了方便教授的重要性,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无论有多大的昏沉掉举,时时都在调伏之中,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该做的事。如果没有认清到这一点,修行就会像往昔一般不圆满。
比如当心清净时,感觉没有什么起心动念,就觉得自己的修行很不错;如果今天内心很散乱,或者昏沉很严重,就会觉得今天的修行有了退转,感觉很不满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生灭性的,有时好、有时坏,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不懂得善巧方便,就会时时依据妄念起现而树立见解,觉得修学永远好坏不定,今天好一点、明天坏一点;明天好一点、后天坏一点……这些都是不懂得善巧运用,修学不够圆满的原因所致。也就是说,次第法做得不圆满,法与根机还是不能相应。
四、妄念是功德还是过失(一)
我们如今已经掌握了修行的一系列方便,平常无论内心是妄念炽盛还是清净,时时都在调伏之中。从总体角度而言,我们将对治烦恼的修法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于初次修行禅定者而言,需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入手。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起发点,因此从寂止开始入手是最合适的。虽然当时的方便法相对来说还是有些粗糙,禅定也不是很了义,但这非常符合你的条件,因此最初就从先这个见解开始入手,随后逐渐增上。
虽然前面的见解,可能寂止的成份更重一些,但只要长时间如是调伏,胜观也会越来越增上,这是特定的。但如果没有掌握一系列方便,天天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搞一套,无论自己的感觉有多么殊胜,最终可能都只是落入一种循环的状态:好、不好;好、不好……但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修法过程中,并不会觉得自己因为今天妄念太多,而感觉无法继续修下去;或者觉得今天内心很清净,就觉得自己修行非常好。这种今天妄念少,就情绪高一点;今天妄念多,情绪就会低落一些,心情随着妄念的转变而起起落落,相信在座弟子都不会有。因为我们都已经知道,修行最初要用观察修来调伏妄念烦恼。
我们说过,一心只能一用是妄念本身的规律。因此,妄念起现时,不随着妄念飘散,而是将妄念用另一种方式即转为善念的方法运用到修行当中,前念会自然消失,这是妄念本身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无论妄念有多么炽盛,时时都在调伏之中。
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当时的清净度不同,我们可以树立不同的禅定。至于先从寂止开始入手还是先从胜观开始入手,根据个人的定力来定夺。但随着见解日益增上,懂得止观交修就非常非常重要。
但有时也要注意,修行不可操之过急,认为“观察修无论怎么说都多多少少还是一种起心动念,因此我现在必须安住修”。这样的想法并不圆满,因为起心动念不一定是一种过失。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云,“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始轮回性尤要。”指的就是禅修过程中要认识妄念的重要性。
《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把妄念转为道用,则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教证并没有讲解“妄念是一种过失”。但这一系列的要点就在于善巧运用。无垢光尊者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尤如禅天定。”也是告诫我们:不要将妄念一棍子打死,认为妄念决定是漂泊轮回之根源。要记住,如果你懂得善巧运用,它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道。
举个例子,我们通常讲解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中色界和无色界众生的烦恼没有欲界众生烦恼强烈,并且相对而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定中。但无论他们的定力有多强多深,最终还是会堕入到三恶趣,原因就在于他们光有定而没有慧,所以无法成办解脱,而这就是寂止不足的地方。也就是说,仅仅是无念而不具备智慧,就会产生这样的过失。
没有哪一个传承教派讲解“色界和无色界,能单纯地成办解脱”,这就意味着,无念不能成办解脱。而欲界众生指的是有起心动念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起心动念很强大,才称之为欲界众生,而欲界众生能够成办解脱。从这个角度中也可以知道,若能善加运用,则妄念就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方便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妄
念是一种过失。
五、妄念是功德还是过失(二)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多书本上都讲解妄念是一种过失,为什么导师要在这里说妄念具有功德呢?”
当你有这样的疑问,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说妄念是一种过失?我们说过,任何讲法都应具有五种圆满,你是否知道你所阅读的这本书,是如何具备五种圆满的。比如这本书是在哪里讲的;是哪一位导师以什么样的身份讲解的;尤其是他针对的是什么样的根机而讲解的,以何缘起而讲,你是否清楚?你阅读的法本讲解“妄念是漂泊轮回的根源”,而《椎击三要》中讲解:“若能对妄念善加运用,则妄念越粗大,越能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两种讲法分别是针对什么样的根机而讲解,你是否懂得?如果不懂,就只能成为一种局部的了知,而不能广泛理解。
比如十个盲人去摸同一头大象,会有十种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看不到全貌,都只接触到了一部分,以为大象就是那个样子的。对于摸到大象肚子的盲人来说,他可能会认为大象像一个鼓;若是有人摸到大象的脚就会觉得大象好像一根柱子。实际上大象像一根柱子或者像一面鼓么?当然不是,这些片面的理解,只是因为这些盲人只能了解局部,不能全面了解,才会有这样的理解。
我们说过,文字称之为诠释,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宣讲不同的法。但我们在学习了解阶段,更应该全方位去认识,才不容易走错路。比如说你现前偏重于左边,但你仍旧顺着文字而走,就无法弥补自己偏颇的过失,因为你现前缺乏的是右边。我们有时讲解“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源”,有时又会讲“若能善加运用,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方便法”,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举个例子。有时我们会说心的本性是有的,因为《二观察续》中云:“诸有情皆佛”,就是讲解有心有自性,否则如何安立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三身无二之佛性?但有时我们又会说心的本性是没有的,《心经》言:“无智亦无得”,本来就没有智慧,也没有可得的法,因此本性是一种无自性。那么自性到底是“有”还有“无”。
如果只从文字中看,理解都有一点偏颇,因此文字只能称之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中的诠释。针对这样根机者宣讲这样的法;针对那样根机者,宣讲那样的法。因此,我们在了解时,必须要知道是针对什么样的根机而立。
所以,书本上讲解“妄念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就是指我们对于初次进入共同法者而言,贪嗔痴烦恼是轮回的根源,因此必需尽可能去息灭、断除它。
但现前已经越来越清楚,心的自性不单纯是一种智慧,还有方便,是一种便智双运。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如何去运用就非常重要。应该怎么去用?我们说过,九乘次第外三部中的声闻、缘觉并没有讲解如来藏,所以它在对基道果认识方面,与上乘讲解如来藏的法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下乘法由于对基道果的认识程度与用法不同的缘故,成就的时间以及多方面功德与上乘法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们现前是站在密法的立场之中讲解密法如何运用,这个要点必须得清楚,否则全部混杂在一起理解,无论见解还是修法都会变得很混乱。这些道理一定要懂。
六、修行要有次第道不可轻视止观交修(一)
“妄念是漂泊轮回的根源”,这句话正确么?正确,但是它是针对刚入门者而言。现前我们讲解“妄念若能善加运用,则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方便法”这句话正确么?也正确,它是针对在座弟子而讲解。我们现在已经懂得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的法,如果只站在某一个角度中片面理解,就只能说明你还是不懂得修行的次第道。
如今汉地很多虔诚的弟子,虽然平常修法马马虎虎,常常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乃至信心等多方面条件也不够成熟,平常能从事一些善法,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们仍旧称为“虔诚的弟子”。因为他们对轮回有一定的厌离心,对成办解脱的渴求心也很强烈,心中有自己今生必须要成办解脱的意愿。可最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懂得修行的次第,不懂得该如何次第修行。
对一些虔诚的弟子来说,由于缺乏次第道的引导,真的是非常可怜。因为他们多方面条件已经成熟,但因为不懂这些道理的缘故,虽然平常也在从事着不同的法,但终究还是不能站到更高的乘法中,也不懂得用更殊胜的方便法去治烦恼。我们常常讲解止观交修的用意也正在此上。
何时需要观察修,何时需要安住修,无需在这上面掺杂不必要的虚荣心。安住修和观察修两者,哪个更殊胜?两者都一样殊胜!因为他们都能对治烦恼,所以都称之为最殊胜。既然如此,为何导师还是要说修行到后面,还是要用安住修来赤裸便智双运?要记住,这既然是后期的事情,就暂时不用高攀,运用针对你当前根机的方便即可,因为两者都一样殊胜。修行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条件,懂得了这个道理,修行过程中的虚荣心也不会那么强了。
当一切修法都逐渐变成极端的行为、思想时,见解就难以增上。比如今天无论自己能否做得到,一味地为了安住而安住。天天如此,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安住出心脏病了;或者一开始修行期间,就觉得“观察修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种起心动念的成分,而起心动念可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还是搁置一旁,直接安住吧”,以这样的想法去修法,见解也不会有很好地增上。
我们天天都在讲,便智双运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令空性和明分达到一种平衡。前面修学过程中不了义的见解,就是因为两者没有达到平衡。要不空分多一些,明分少一些;要不明分多一些,空分少一些。这种不平衡的见解,虽然也称之为定,但还是要加“不了义”三个字。而我们止观交修的真正用意,就是为了达到空与明的平衡。比如空分比重太大时,就提高一下明分;明分过重就提升一下空分,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明空双运的平衡。
如同经验丰富的中医给患者用药,会特别注重阴阳平衡,哪一方弱就多补充一些。当身体阴阳平衡,疾病也就自己痊愈了。如同这个比喻般,欲令空分与明分达到平衡,就需要依靠止观交修,即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修行,而两者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对于初行者而言,尤其如此。
要记住,安住修时如果偏重于空分,由于缺乏方便观察修的缘故,明分就难以提升,永远处于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当中。无论你有多强的感受,说到底还是一种世间寂止。即便临时可以压制粗大烦恼,最终仍旧无法离开轮回,还是落于轮回的范围当中。而现前我们如是修学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所以必须要寻找到明与空的平衡,而不要只想到“禅定主要,观察修次要”。
七、修行要有次第道 不可轻视止观交修(二)
有时候,观察修更为重要。我身边有很多弟子都在修成熟口诀法,但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他们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我都会要求他们长时间观察修。因为形成定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是口中说自己有定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说过,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当你对于空的感受能在内心真正烙下深刻的印记时,无论遇到怎样的烦恼对境,都无需再去寻找对治法,因为见到当下,你就可以对治。比如晚上做梦时,梦境呈现的瞬间,你就会知道这一切皆为虚幻,因为梦本来就是虚幻的。可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有多少?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平常的修学挺不错的,但我们只能说,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只能说平常做了不少的善事,并不代表见解已经很高。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一切万法的本性,平时无论是身做礼拜、口中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调伏内心,都只是一种方便工具。
现前我们正在讲解这方面最直接的法,因此还是应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很多人都说,自己修行就是为了从轮回中超越。但是如果你对轮回的显现、本质没有很好的认识,又如何能超越轮回?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超越轮回,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比如有些会说:“我分析自己的见解觉得,当时好像是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但你所谓的“虚幻”,恐怕只是你强加给自己内心和万法的一个名称,实际上对于空的感受,距离你的心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也就是说,你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叫做空。
当然,有时我们也会在大众面前讲解关于“空”的一些次第与分类。即便我们只有空的感受,也是很深奥的一个见解。其中还有很多可讲之处,今天暂时不做讲解,还是希望大家的修学能够再细致一些。
八、修行要有次第道 不可轻视止观交修(三)
止观交修非常重要。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无论是修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每天都会修一座法。至于一座修法中是观察修多一些还是安住修多一些,就要根据自己今天的状态来定夺,这就叫善巧运用。
有些说,自己昨天好像安住修得比较多,但今天烦恼沉重,所以观察修多了一些,这是否意味着修行有所退转?当然不是。问问自己,明分和空分哪个多一些算见解高一点呢?恐怕连你自己都说不出来。因为书本上讲解,明空不二才是了义的见解。既然不能少明也不能少空,那么单独比较明与空,哪个更好?很难讲。所以真正明空不二的见解,不是这么树立的。也就是说,观察修和安住修的运用,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运用哪种方便,而不是仅仅为了安住而安住。
有很多弟子问我,现前他该如何修学,是先从加行开始做起,还是先从上师瑜伽导修做起?以前我会观察他的信心,如果他具备信心这个条件,即便其他条件暂不具备,我也会让给他修上师瑜伽。但后来遇到同样的疑问,我都会回答先把加行修完。前后答案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何处?
要求先修加行,并不是因为上师瑜伽导修不具备加行的功德。要知道,观察修就是在修加行。但很多人还是心存疑虑,并且听信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法,认为自己现前还是应该好好安住修。因为他们听说,汉地大乘教法道场的修行就是打坐,比如禅宗道场,听说只有这样去修禅定才能达到体用一如之见解,而不是依靠起心动念去成办见解。这些言辞听得多了以后,很多弟子不做观察,就逐渐将观察修搁置一旁,而仅仅在安住修中安住。如是修行了几年的时间,见解也没有丝毫之进展。结果几年过去了,加行没有圆满,正行也没有增上,修行一筹莫展。
此时该怎么办?只能让他先专门修一段时间的观察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加行。虽然加行后面的阶段也会讲解一些禅定,无论是观上师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师一如也好、还是与皈依境成为无二中安住,其中都有可能是智慧分,但安住时间比较短,大部分都属于观照即观察修。但这样去修,可能会好一点。
当然,也有一些修行者非常遵守导师教言,但在善巧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圆满。若能善巧运用,对方便运用得更圆满一些,就不会局限于观察修差、安住修高;或者安住修低、观察修高的说辞。他已经懂得根据自己的状态运用种种方便,懂得自己现前需要什么就去创造什么样的方便去修行。这样一来,不但加行在圆满,正行也在增上。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我相信很多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缺点。往往一说到观察修就嗤之以鼻,只是为了回答过两天导师的提问“观察修做得如何”而不得不装模作样做一些,实际上还是偏重于安住修。这样修行一段时间,即便你的见解有所成熟,也会如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也就是说,光知道把心安住平静状态之中,而不知道观察修等方便法,即便能实现自己的禅定愿望,最终也只能达到世间禅定。而这也就是告诫我们:明与空两者必须要达到平衡,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你就要去创造什么。
比如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少不了喝水和吃饭,但今天到底是饿还是渴,只有自己知道。这时你就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树立这两者。如果感到口渴,但你不停地吃饭,甚至是吃一些干渣一类的食品,最终不仅不会解渴,还会越来越会渴;而当自己感到饥饿的时候拼命喝水,喝再多的水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局。所以,我们该做的就是渴的时候喝水,饿的时候吃饭。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圆满了义的见解,就必须令明分与空分达到一种平衡,成就明空不二的见解,现前缺哪一方面就要补哪一方面。我想,从道理上而言,没有什么可不通达的,但现实过程中做得如何,就得问自己了。
还要记住一点:我们讲解的修行方便不仅仅是讲解一种方便法,还要讲解次第道。以成熟口诀法为例,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和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这五种辨别都称之为次第法。用上师瑜伽导修来说,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就是我们修行的次第法。尤其我们还根据成熟口诀法的要点,把直视调伏妄念分为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成熟口诀法。但虽然这些理论很多人都懂,实际做得圆满与否,就要问问你自己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