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7课1-8

创建日期:2022-08-24

  行为学-教言宝藏67课1-8

  第六十七课:基道果之究竟愿精通

  一、调伏内心 方为解脱

  讲法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修的角度,我们都会强调一个真理,即调伏内心,成办解脱。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调伏内心成办解脱的方便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法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同的传承。如我等导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佛菩萨宣讲了不同的法门。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往昔修行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各式各样的传承和宣讲不同教法的导师。比如有些接触的是汉传佛教的法师,有些接触的是藏传佛教的导师等等。同样是遇到汉传佛教,有些可能接触的是净土宗传承,有些接触的是禅宗传承等不同的法脉传承;而在高原遇到藏传佛教,接触的也有红教、黄教等不同传承。虽然不同的教法传承在讲法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最终讲解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即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

  因此,我们平常无论是从理论讲解还是实修的角度,都是在讲解调伏内心。如是讲解的原因在于何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四谛时,首先讲解的就是苦谛。由于轮回太过痛苦,我们都会希求永恒不变的快乐。而想要成办快乐,就需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因为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一切都是心在感受。当自己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时,烦恼及痛苦就会如同雨水般降临到自己身上;而当自己内心清净时,无论身处何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调伏内心的重要性。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调伏自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虽然看上去不同的导师在用不同的方式宣讲不同的方便,但目的都一样,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同样,我们在宣讲这部教言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是在讲解调伏内心的方便,也就是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

  从这个角度也能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有进展。我们说过,修行功德是否增上就是观察自己内心烦恼有多少清净,而不在于自己平常善法做得有多么广大繁多。《普贤上师言教》之《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讲的就是这一点。功德不在于平常口中念诵多少。比如有些人说,自己进入佛门后,已经念诵过多少遍的《地藏经》、《楞严经》等经文、还念诵了多少遍的阿弥陀佛心咒或圣号,甚至每天还会磕多少个头,乃至平时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上供下施做了有多少等等等等。要记住,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否凭借这些善行断定未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谁都不敢下定论。原因在于何处?

  如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消尽贪嗔痴烦恼的作用,则即便形象上做了多少善行,对解脱而言,都没有丝毫之利益。

  阿底峡尊者也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形式的善行不一定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唯一因。因此,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我们应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内心调伏得如何。如果内心没有调伏,看上去从事的善法再多,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二、调伏内心 功德增上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做过一些善行是肯定的,可能有些做得多一些,有些做得少一些。至于做得多和少,是根据个人条件来定夺。比如有些由于世间方面压力大的缘故,无法抽出很多时间修学,因此平常从事的善相对就少一些;有些由于世间方面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可用于修行的时间还算多,因此条件稍微成熟的人,平常行善可能就会多一些。

  但这些是否意味着做了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呢?当然,从做得正确的前提来说,确实如此。但如果行善过程中,并没有如理如法去做,那么仅凭圆满数字是无法达到圆满的结果的。正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所告诫般:“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去做很多善行,先要知道自己为何进入佛门,以及应该如何去行持善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凭借宿世的因缘而进入佛门,但是信心仍旧不够成熟。这也意味着,我们的信心可能并不是很坚定,在遇到违缘时很容易退转,甚至消失。因此为了令自己的信心增上,今生还需要学习许多佛教理论。

  从总体角度来说,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都认为自己今生进入佛门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获得佛果。但所谓的“佛”与“西方极乐世界”“解脱”到底在何处?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看到许多经书上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非常庄严美好:那里的环境优美、宫殿环绕、各种摆设精巧无双等等。

  如果你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理解极乐世界,我相信有一天你的信心就会不再稳固。因为你的疑问会开始增多,开始怀疑西方世界到底在哪里?若真正存在于某个据点,我们一出生就应该朝那个方向前进。就好比你想去往某个地方,但光凭心里想,是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的,必须要亲自走过去才行。因此,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具体的据点,我们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们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

  如《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我们本身就有西方极乐世界,即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暂时不能呈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原因,是由于贪嗔痴烦恼沉重,遮止了本来面目。如同乌云遮止了蓝色的天空,虽然我们看见乌云密布,但这并不等于蓝色的天空消失不见了,湛蓝的天空仍旧完好地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看不见蓝色的天空,只不过是被乌云遮止了而已。

  同样,我们所说的清净心,是本来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的,由于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业太过沉重而被遮止。今天我们从事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如乌云般的污点罪业,令内心重新得以清净。一旦内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这样的清净心,每一个人都具有。

  如同前面所讲解般,今天我们从事一系列善行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功德增上的判断标准,即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从世间角度而言,性格有多少改善。若有改善,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正在调伏之中,功德也正在增上。

  三、修学佛法令今生快乐(一)

  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死后去往哪里,今生能够快乐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实生活中,健康的体魄、和睦的家庭、一帆风顺的事业,可能就是我们活在世上最大的追求。当然,我们也会有其他的愿望,但总的来说,都包括在这三大愿望之中。

  现在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觉得今生不快乐?也就是说自己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工作不顺利的原因在于何处?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自己的人生。

  从养护身体方面来说,很多方面我们都会去努力做到,虽然无法面面俱到,但总会尽可能往健康生活方面去努力。比如听说有些食品对身体有害处,就会敬而远之;有些食品对身体健康有益,就尽可能多去享用一些;知道受到污染的恶劣环境会不利于身体,我们就会尽可能远离这样的环境,转而寻求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令身体得到充分的呵护等等。

  我们一直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虽然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营养品,每天各种保健药物不断,最终却仍旧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是什么原因令自己不能控制事情的发展?就是宿世的因缘所致。

  经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都希望今生有好的结果,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原因就在于宿世的恶业所致。今天我们通过佛法从事善行,目的就是为了消尽恶缘,而健康的身体就是一个好的结果。所以,所谓“进入佛门就能身体健康”的原因也就在此上。

  四、修学佛法令今生快乐(二)

  第二、家庭和睦。家庭不和睦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自我感太强。自我感强烈是体现自己价值(我执)的一种标志,认为自己说一,就绝不允许别人说二,面对家人也是一样。这样一来,心胸就会很狭隘。因为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护持自己,认为这样的自己才有价值。比如自己说一,大家都认为这个说法正确,自己就有一种能驾驭一切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样的认知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产生许多不和谐矛盾的主要原因。

  以家庭为例。由于平常自我感太强的缘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特权意识太强,不由自主就形成了“我说了算”的想法,而对方也觉得应该是自己说了算。由于双方都没有佛教的信仰,所以不会想到正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自己才会有这么强大的自我感觉。

  如果只有信仰,也不一定会这么去想,但进入佛门后就会去思维其中的原因。细致想想就能知道,一切的根源就是我执,而漂泊轮回的根源也正是我执。

  我们常常说,贪嗔痴烦恼就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但为什么会有贪嗔痴烦恼?就是因为我执太强。因为有了一个“我”,所以“我”就会时时保护“我”,当自己按照我执的感觉而漂泊时,就自然会相对产生一个“他”。如果“他”对“我”好,我就会产生贪心;对“我”不好,我会生嗔恨心;“他”对“我”不好也不坏,“我”就会生痴心,因此贪嗔痴烦恼究竟来说,就是来自于我执,而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断除一切痛苦烦恼之根源——我执。

  但是世间人并不会这么认为。相反,他觉得自我感越强大才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烦恼,令小至家庭,大至与大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

  我也常常讲解,许多如理如法的修行者的家庭,关系都非常和谐。但这并不是说,只要自己进入佛门,就会不知不觉地令各种关系变得和谐,因为和谐需要自己去创造,它不会从天而降。而想要创造这样的和谐,就要知道自己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们今生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断除一切业及烦恼,希求解脱,而令自己一直在轮回中漂泊的真正根源就是我执,因此,我们必须有意或无意中去对治我执。这样一来,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与大自然的关系,都会变成一种和谐。

  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佛化家庭完全没有烦恼。因为家庭必然还是凡夫组成的集体,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但总的来说,与往昔相比,相对而言还是会少了很多烦恼口舌。因为他们已经知道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比如有两个人争辩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何处时,真正佛教修行者会反观自己的内心。此时即便对方争辩说极乐世界在某一个据地,这个说法也会逐渐不再成立。这样一来,这种树立纷争的争辩就会渐渐消失,双方的烦恼也会慢慢减轻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举例,目的就是告诫大家,从和谐的角度来说,需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就会越来越和谐,彼此也会越来越和睦。

  细致想想,形成家庭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么?但仅凭物质,并不一定能令家庭幸福快乐。因为物质可能暂时会给生活带来一种幸福感,但这种快乐并不会永远持续。我相信,这一点不需要我细致讲解,很多人都有亲身体会。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甚至与今天相比,可谓有天地之别。随着社会逐渐发展,今天的物质条件已经达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圆满的时刻,可是内心的烦恼随着物质条件丰富而消尽了么?并没有。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真正的和谐并不是来自于物质,而是来自于精神。因此,我们要做到的是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快乐幸福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

  我看见身边有很多修行者,由于进入佛门的缘故,往昔吵闹不休的事情越来越少,烦恼也逐渐开始减轻。这个时代中,很多媒体以及书本都在讲解要追求和谐,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想要取得所谓的和谐,可能就会非常艰难。当自己心情平和时,觉得什么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当自己面对这些烦恼时,由于自我感太强的缘故,就不一定会顺着这些道理去行持。但为什么我们这种讲解方式就很容易被接受?因为我们信任因果,知道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以及这样做的功德,就会主动接受。所以,我们进入佛门,能令为家庭和谐。

  由于宿世的因缘,今生你是一个在家居士,有了自己的家庭,就不必再为自己添加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能帮助你做到家庭和谐这一点的,就是你自己所学的理论以及平常所修的法。唯有它能改变内心,为和谐创造条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现实中也决定有这样的功德。如果你做不到,就意味着你的修法一直都是往外观;只要能做到内观者,就一定会有这样的功德。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从和谐的角度来说,修行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和谐的地方了。

  五、修学佛法令今生快乐(三)

  第三、事业有成。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论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有多么丰富,但在从事一些事情时,仿佛总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自己。这股力量就叫做福报,是宿世所造的业而在今天所产生的果,并非今天的自己可以控制得了的。

  举个例子。几个人同去某单位应聘,其中一个人多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最后却没有被聘用,原因是什么?就是被无形的力量所左右。很多人称之为运气。

  世间人无法讲解清楚什么是运气,只能认为是除了知识和经验外无法控制的力量叫做运气。从我们佛教的角度来解释,就是福报。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前世所造的业于今生所结的果,这种能量就叫运气,也叫福报。

  我们都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帆风顺,心想事成,而这份愿望能否实现,就取决于自己的福报。如今很多人对福报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他们的贪嗔痴烦恼还是与往昔一般沉重,却又希望能在成办事业过程中拥有这种无意识的推动力。

  要记住,佛教讲解的是断除贪嗔痴。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没有贪嗔痴,自己也就没有做事的动力了,就更不用说希求财富了吧?当然不是这样。我们讲解的是,作为修行者,也一样可以有理想和追求,但是理想和追求由于有了佛法的陪伴,就不会变成一种极端。极端,无论放在哪里,都不会有好结果。

  比如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由于对某件事情过于执著,就逐渐有了抑郁症。一段时间后,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变成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正是由于平时对某些事情过于极端,才导致成后面的身心不健康。因此,现前也是告诫大家,平时不要过于极端。

  如果你从事的事业能有佛教的陪伴,你永远都是赢家,绝不会沦为输家。因为佛教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圆满完成自己的事业。

  当然,有些由于平常对佛教的道理了解得还不够的缘故,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可以继续按照以前贪嗔痴烦恼炽盛时的状态去做事,但是由于如今我信仰佛教,做了一件善事的缘故,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像赌博永远是赢家一般,处处取得成功。”

  这样的想法中是否有佛教的味道,我可不敢说。因为佛教提倡的是断除贪嗔痴,而不是说佛教徒在贪嗔痴炽盛的前提下,还能圆满一切。就像我们从未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的圣者或十方三世的诸佛菩萨,虽然取得了佛果,但内心烦恼依旧沉重。这可不符合现前我们所讲解的道理。

  六、修学佛法令今生快乐(四)

  总的来说,修学佛法会令我们今生快乐,而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无论你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内心想要圆满的就是身体健康、家庭和谐与事业顺利这三件事情,平常所有的努力,也是为了圆满这三件事。

  比如我们都会要求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开始读书,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学到一定的才能,未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找一份工作就意味能提高自己的物质条件,创造和谐的条件,改变并提高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的条件优秀,就不需要等待着被别人选择,自己可以选择别人,而这些结果世人都认为是因为物质条件优越而造成的,所以我们前面所讲解的一切,不就是世人所希望得到的幸福么?

  对于幸福的追求,世间和出世间只是名称以及在做的过程中,对根本条件认识与否有所区别,其余实际上都是一致的。世间人贪图幸福快乐,出世间人也是追求幸福快乐,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一个是往外观、一个是往内观,正是由于方向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相同。

  曾经有个信众和我说,他平常并不会贪图外面的物质,因为他现前所做的一切,目的不是为了贪图财富,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但他所追求的是精神方面的快乐,一样是在追求快乐。比如他作为大学教授,工资不是很高,无法依靠这份工资让自己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天天出国旅游、锦衣玉食、住豪华别墅不太现实,但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名声,在带领学生时,会觉得自己的精神方面很满足,因此内心感到非常快乐。说白了,只不过追求的快乐不在于物质,而是一种精神,所以还是在寻求一种快乐。佛教与此没有丝毫区别,追求快乐本身都是一如的,但是对于快乐指向,与对真正快乐的认识,与世间人有着一定的差距。

  我们以上讲解的是,若要创造今生的这些快乐,信仰佛教、修学佛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刚入佛门的凡夫而已,想要现在就完全抛弃对世间的所有执著,一心成办出世间法,恐怕谁都无法做到。虽然平常通过对文字理论的学习与认识,有利于培养渴望解脱,具有追求出世间事业的想法,但并不表示就能完全不参杂世间法。

  对于刚入门的人来说,前面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但对于一个真正修行者来说,前面这些内容既重要也不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些追求可以令我们今生快乐,解决我们吃穿用度,毕竟我们是凡夫,还是需要生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也并不是很重要。莲花生大士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再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修行者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对今生不要太过贪图。

  历代高僧大德因为精进修法,对世间不是很执著,最终真正进入了出世间的修法。当然,我们现前可以将历代传承祖师视为自己的榜样,但能做到多少,就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做。总之,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现前可能我们在从事世间事业的同时,也在趋向于出世间,但其中大小比例,就要根据个人对出世间的认识以及个人的业障是否清净来定夺。但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开始朝着出世间方面努力。

  七、修学佛法令临终自在 未来解脱

  除了令今生快乐之外,修学佛法也是为了临终自在。在座所有人今天都活在世上,并且享受着世间的一切福报。比如现在是春天并且即将进入夏季,我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甜美的果实。不仅如此,地球上还有许多美食可以让我们享用,这些都令我们感到幸福快乐。但这种所谓的幸福时间有多长,谁都不知道。因为与之相伴的还有无常。即便我们希望自己能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可是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仍旧非常遥远,我们终归都会离开这个世界,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真实——无常。

  虽然今天我们还活在世上,但死亡何时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可能是下个月,也可能是明年。非要说个准确的时间,再过五十年,在座的所有人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是特定的事。无论你有多么不愿意,这一天也终将到来。世上有很多人都在追求世间财富,但即便他的执著有多强,五十年后,一切都结束了,这是特定的事。这不需要去问谁,也不需要打卦,更不需要念经,彼时我们都会成为一堆骨灰随风飘散是决定无疑的。

  但五十年又有多长?从某种角度来说,五十年似乎还很遥远,但细致想想,并非如此。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365 天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多长的感觉?弹指一挥间!若未来的时间还有几十年,恐怕在我们面前,就如同去年到今年一般,几个眨眼的时间就过去了,接下来等待着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自己的身边,一切都结束了。可是无常何时会出现,谁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都会死亡,这是特定的事,但何时死亡,谁都不知道。

  死于何处,我们也不知道。如今是和平时代,可能很多人都不觉得有什么可恐惧的。世上还有很多国家天天都在打仗,炮火轰鸣,他们今天还活在世上,明天可能就被从天而降的炮弹击中而死亡,内心时时都怀有这样的恐惧。但我们现前是和平时代,似乎不需要这样的担心。但细致想想,却并非如此,因为周围各式各样的死缘非常多。

  比如因车祸造成死亡的情景时时见诸报端;贪图美食最终因食物中毒造成死亡的事情也常有听闻;甚至有些人好端端走在路上,却因为天上掉下的不是馅饼是砖头而当场死亡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因此,死缘众多,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是以怎样的方式死亡,最终死于何处。

  一旦无常真正降临身边,谁都无法拯救我们。我们都曾经有过亲友离世的经历。但当亲人要离开这个世界,彼时即便你就站在他的身边,也做不了什么。最多就是当他痛苦不堪的时候,给予一点安慰;他觉得衣服太厚,就给他盖得薄一些;他感觉腿酸,就帮他揉一下等等。但这样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除了这些,周围的人什么也做不了。

  试想,当你弥留之际,周围有众多亲朋好友围绕,他们都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许会在你的面前掉下几滴伤心的眼泪,但不能赐予快乐,不能给予任何帮助,甚至还会令你的内心更加痛苦。此时唯一能拯救你灵魂的,就只有自己生前所修的法。想要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自由自在地驾驭一切生死,只有依靠修法,也就是自己今天所从事的这些善行。

  要记住,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试想今天这一天,我们所在的城市中又有多少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虽然今天没有轮到自己,但哪一天轮到,谁都不知道。因此,我们真需要面对现实,平常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一切都结束了。

  我平常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自己当前工作太忙,要忙着赚钱,忙着寻找财富等等。但即便你所谓的这些目标都能一一实现,可是最终面临死亡时,你又能做什么?可能你会认为,要将自己的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子孙孙。但这只是因为你已经知道,除了留给别人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如果可以带走,相信你连一根针都不会放在世上。因为我们对这些都太过执著。可是谁都知道,真正到了无常降临时,什么都带不走。既然如此,以上所追求的一切,又有什么用?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当条件稍微具备即不冷不饿的时候,想得最多的就应该是修法。如果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停留千千万万年,现前多追求一些财富,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人的寿命非常短暂,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不配同着修法,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该如何面对这个可怕的事。所以,平常真需要多修修、多修修法。因为临终能否自在,靠的就是自己生前所修的法。

  以上提到的今生快乐与临终自在,是否需要两个法?比如为了临终时了脱生死而修的法,与为了今生创造一切快乐而修的法是否是不同的法?不是的,调伏自己的内心,就已经具备今生快乐、临终自在的一系列功德。我们不需要修学两个法,但在理论上必须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

  由于我们对这件事的认识越来越圆满,信心就会越来越增上。随着信心的增上,平常修法的时间也会更多一些。这样一来,即便有时沉重的业及烦恼呈现在自己的面前,我相信你也能克服一切困难,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圆满这些功德,都是因为对法的认识日渐圆满。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论是今生快乐、临终自在,还是未来成办解脱,都取决于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教言以及自己所修的法。所以平常真需要多做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并且多修修法。

  八、调伏内心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说过,内道九乘次第的所有内容都是在讲解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因此我们时时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想要知道自己今天的修行是否有进展,就先问问自己:内心清净了多少。

  我们先不讲解其他方面的功德,以觉受为例。觉受有贤觉受和劣觉受,无论你觉得自己哪方面的觉受特别强烈,都算不上是见解增长的标准。因为有觉受并不表示见解圆满,所以我们不能把有觉受当成功德增上的标准。真正表示自己走在修行正道上而不偏邪的特征是什么?就是贪嗔痴烦恼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增上。用世间人的话来说,就是性格有所改善。

  我相信,当我们心情平和时,每一个人看上去都像一个大修行者,但在遭遇逆缘时,很多人的行为却与真正的修行者截然相反。真正的修行人在面对逆缘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运用各种方式调伏自己的内心。

  所谓的“无意”,是指由于长时间修行的缘故,修行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力量,遇到种种显现时自动就会开始调伏烦恼。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修行之后,自己的性格改善了很多,而这种改善并不只是自己一直在脑海中想“我要改性格,我要改性格”而已,是在平常在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改变了往昔不好的性格,令性格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叫无意。而这种“无意”来自于我们平常的修行。

  所谓有意,就是指当贪嗔痴烦恼生起来时,知道自己生起了烦恼,于是刻意运用种种方便去对治,就称之为“有意”。一个真正修行者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修行人必须时时提起正念。我们通常把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想要时时具备无造法性之正念,恐怕并不现实,但是改造意念之正知正念应该时时具备。也就是说,无论遇到什么情境,是顺缘还是逆缘,我们都能提起正念,不再随顺烦恼而飘动,这就叫做有意。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只要是真正地依教奉行,性格乃至各式各样的烦恼决定会减轻很多。所以,修行真的需要实实在在一些,不要一直想着不确定的内容。有些人觉得:只要自己今天从事一些善行,功德就决定具有,只不过没有在三门中呈现而已。他们认为,自己往昔所造一切善法的功德都被存储在三门之外的某个空间中,虽然身口意三门暂时没有呈现,但是满满的功德都已经存好了。

  请问功德与你的身口意三门是合而为一还是彼此独立?若是合为一体,为什么功德不能在身口意三门中体现?若是彼此独立,就说明功德与三门没有关系,那么诸佛菩萨与我们就没有差别,他们可以将功德挪到我们身上。可事实是,诸佛菩萨的功德圆满,现前已经在享受解脱大乐,而我们目前只能享受人间福报;同样,我们的身口意在人间享受福报,而恶趣众生正在昼夜不断地感受痛苦,没有丝毫间断。也就是说,功德并不存在于身口意三门之外的某个存储空间,也不是和自己没有丝毫关系。

  我们的见解不能如此幼稚,如同小孩子般地以为只要自己做善事,就决定是有功德,只是不知道在哪里。功德必须体现在身口意三门上。没有一个历代传承祖师,是将长时间行善的功德存放在其他地方,在涅槃之前都示现为一个恶人,等到呼吸一停止,就马上成为了世上最大的善人。没有,古今中外都没有这样的成就者。相反,历代传承祖师都会在修行路途上,逐渐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我们天天都说自己要时时祈祷佛菩萨,要随学历代传承祖师。尤其通过学习祖师们的传记,内心已经越来越清楚:他们的修行过程是多么清净,作为后一代弟子,要遵循他们的圣迹精进前行。可是如果只是学习他们当时的善行,并不学习他们当时的身口意三门,这样的学习,因果还是有些颠倒。

  我们以上讲解那么多内容,就是在讲解修行人应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而调伏。当然,行持善法可谓是多多益善,但在数量提升之前,必须懂得将自己所从事的善行趋入正法之中才是最好的。如果行善不在正道之中,无论数量有多么广大,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好好走好修行这条路。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6课11-2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7课9-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