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3品中说道智18笔记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乙一、经名句义(2)+乙二、译礼(3)+乙三、论义+乙四、末义
乙三、论义=丙一、承接缘起句(5)+丙二、真正论义。
丙二、真正论义=丁一、劝勉听法+丁二、所说法之自性+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戊一、真实劝听(8)+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9)。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戊一、所修之道+戊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己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庚一、略说(1品遍智)+庚二、中说(2+3品道智)+庚三、广说。
第二品道智
庚二、中说=辛一、宣说修学之理+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辛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壬一、后得所为+壬二、入定修法
壬二、入定修法=癸一、清净智之本体(143)+癸二、彼之作用+癸三、入定智之行境+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150)
第三品
癸二、彼之作用=子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145)+子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146)
癸三、入定智之行境=子一、宣说不行之行境(148)+子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149)
14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二(彼之作用)分二:
14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二子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第18课)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
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
14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二子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第18课)
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
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
14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三(入定智之行境)分二:
14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三子一、宣说不行之行境;(第18课)
行清净者不行色,不行识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断诸贪,行解脱贪诸佛智。
14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三子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第18课)
明智菩萨如是行,断贪趋向无贪执,
如离罗睺日昭住,失火焚烧草木林。
15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第18课)
诸法自性净普净,菩萨慧观般若时,
不缘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胜般若。
哲学-般若摄颂3品18笔记
1、第三品
2、子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
这里讲,行持或安住般若有两个大的作用:第一个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住于寂灭的边,第二个不会像世间凡夫那样堕入轮回的边。也即虽然在轮回中示现种种身形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
首先讲不住寂灭的边。对般若有所领悟的勇士菩萨依靠自己的境界,其所作所为都能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尽管他们已经超离了三界轮回中的一切烦恼和障碍,但并不会希求自身的寂灭而入于灭尽定中;虽然他们已经全部遣除了不由自主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但依往昔发愿的力量和善巧方便的智慧,还会示现投生在轮回中;尽管他们从根本上已经断除了老病死,但对众生有极大悲心的缘故,仍然会在轮回中示现生病、衰老和死亡,而利益或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可见,只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就会对三界可怜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悯心,还会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们,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的确,在世间中,谁真的通达了空性,或谁真的对般若法门或不二法门有所感悟,他就不会放弃帮助或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会欣然接受、勇于承担。世间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虽然他们已经领悟了空性的意义,但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的身体、寿命等就根本不会在乎,日日夜夜都会努力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当然这就是大菩萨的行为。圣者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真实痛苦。
3、子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
这里讲不住三有的边,也即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智者不会住于三有当中。但凡夫人因为不具备证悟万法无自性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整天都被业力和烦恼转来转去,非常可怜。
这些众生身陷在名色等五蕴的淤泥中难以自拔,漂泊在能推动日月运行的圆形风轮数数旋转般的生死轮回中,而不能获得解脱与自在。相关大乘经论也讲,依靠业和烦恼能让众生像旋火轮旋转般不断流转在轮回中,当然这就是十二缘起的顺式流转。所以大家皆应了知这些众生特别迷茫,就像野兽入于网罟一样,一直束缚在网中,没办法获得解脱;而对般若空性有所证悟的智者,就像飞禽周游虚空一样,自由自在、无有阻碍。
这里以对比的方式阐述:首先众生很可怜,因为他们被烦恼和业障束缚,没办法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极为痛苦。而菩萨完全不相同,
4、子一、宣说不行之行境:行清净者不行色,不行识想受及行,如是而行断诸贪,行解脱贪诸佛智。
这里让我们真正安住于诸佛菩萨的入定境界,在这样的智慧境界前,以五蕴为主的一切万法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单空也化为乌有。
所谓“行清净者”,就是安住于智慧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不会以耽著的方式行持色法的本体及无常等差别法。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不但不行于色法,而且对识法、想法、受法、行法的本体和差别法也不会执著。如是一无所行而行,则能断除对一切万法的贪执,而这也是在行持解脱所有贪执的诸佛智慧的境界,也可以说诸佛智慧的行境就是这样得到的。可是我们现在很难得到,因为对五蕴为主的一切万法都有执著。虽然如此,但它们并不是我,也非存在之法。
5、子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明智菩萨如是行,断贪趋向无贪执,如离罗睺日昭住,失火焚烧草木林。
入定时安住于五蕴皆空的境界;如是而行的明智菩萨,他对一切万法的贪执全部断除,越来越趋向无有贪执的最高、最微妙的境界,或者说因为没有贪执的缘故,将很快获得最究竟的解脱。其实,这种智慧或境界就像离开了罗睺的太阳一样。此时太阳发出的光极其强烈,它能驱除所有黑暗,或者引起草木林园失火而将之焚烧无余。同样的道理,以这样的智慧火就能将所有障碍、执著的密林全部焚烧。
6、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为无缘:诸法自性净普净,菩萨慧观般若时,不缘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胜般若。
染污和清净所摄的一切法,从自本体的角度来讲,烦恼或染污全部得以清净,从所缘法的角度来讲一切普皆清净,也就是说自心清净、自心所缘的对境山河大地等也清净。菩萨通过长期观察万法,通达一切万法无有任何体相的清净道理,且安住于这样的般若境界时,一切能缘所缘皆不存在。也就是说,不缘能修般若者或能修之心,也不缘所观的一切法。其实,这种能境、所境,清净、不清净的法皆不存在的境界,就是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