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20
十一、获得上师教诲相生起普遍之信心法与自心融合相(二)
以上就是从总体角度中讲解,当法与自心融合时,就会呈现普遍之信心的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但想要让法融入自己的内心,还需要有次第道。
我们在初次修学过程中,会先创造一个法,令自心与法强行融合。如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与上师成为无别;或修学本尊时,观想本尊发光融入自己,自己与本尊形成无二等等。由于初时我们的二执太重的缘故,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强行让自己成为一如。但随着个人见解增上,就要逐渐要认清,修行时时都不能离开法。法有很多次第道,比如我们平常在观察修过程中,会有观想、念诵以及一些列方式类别,但只要能时时不离这样的正法,心里时时想着它,就叫与法相融。
但这样的“想着”要分为两种:一种叫改造意念之正念;一种叫无造法性之正念。何谓改造意念之正念?比如我们在出定时,需要时时提起正念,有提起正念的心,知道自己想什么做什么。平常导师布置一些念诵功课等等,也是帮助令心不散乱,这就称之为法与自心融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强制内心去观想,提起正念之外,有时有意无意当中,还会因外面的改变而树立不同的法。比如,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眼前呈现一切相都在改变,自己口中所说的词也在改变,心里想的一切更是时时都在改变。这时开始修无常、讲空性,也叫法与自心融入一体。总之,根据当时的状态来树立不同的法,都叫做法与自心融合。想要圆满做到,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时时努力往这方面发展。
我们常常会觉得,无论是佛制戒,还是自然戒,有意无意中,都很容易犯戒,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忘失正念的原因。若能时时能提起精神,尤其是将自己所理解的一切道理都融入到平时的言行之中,类似这种现象,就永远不会起现在我们的身边。
犯戒一方面是因为忘失正念,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对法的认识还不够。我们也常常在说,很多人对于法的态度是“有也可,无也罢”。比如当自己心情平和时,觉得自己今天状态很好,修个法也挺好的;可是当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认为今天修不了法,就觉得“算了,没有就没有”。
我们去谒见导师,如果非常顺利地见到导师,内心就觉得很高兴;可如果需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比如需要去很远的地方,甚至还会像历代高僧大德在依止导师过程中经历一些坎坷的话,可能有些就起退心。这就叫“无也罢”,没有就算了的思想。产生这些现象的首要原因,就是对法的理解不足。
我也会问一些居士,现前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如果他的回答是满意,我就会接着问:“你在工作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一些坎坷?”他决定会说“遇到过”。“当你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止步不前还是勇往直前?”都会回答说:“当然不会停止,因为我知道我需要这份工作,并且我也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我都会勇往直前。”
细致想想,是什么原因令你做到这一点?前行过程有很多烦恼,我们并不是感觉不到烦恼,但不像其他人那么烦恼,正是由于这件事情的认可,因此烦恼的力量在你面前并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以阻碍自己前行的真实的烦恼。
相反,如果你对这件事情不是很满意,甚至也知道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前途的话,遇到坎坷时,内心首先想到的就“算了,我不做了。”因为你对它的希望已经不大了,甚至完全不知道这样做下去有着什么样的利益,所以才会在遇到坎坷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要退转。
从这个比喻中就能得知到,对事情的认识有多么重要。我们现前修学也同样一个道理:仅凭宿世的因缘而在今生对佛法生起信心是远远不够的,这个力量还是太过薄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法有圆满的认识,直到具有即便出现烦恼,自己也不会退转的精神。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真需要多去了解一些。
十二、获得上师教诲相生起普遍之信心法与自心融合相(三)
我们以上提到,要护持正念,就必须要对法有所了解。因此也有很多人问我,现前将实修先搁置一旁,只是去闻思是否可以?
不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不能将闻思修三种智慧的任何一项搁置一旁。如果只是闻思,将实修搁置一旁或者仅仅实修,将闻思弃之不顾,三种智慧都不会很圆满。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都是依闻思修三种智慧而圆满成熟,因此今天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圆满三种智慧。
可能有些人有这样想法,自己闻思一段时间后再做实修,是否可以?要记住我们每天都在讲解的内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你如何确定当你闻思结束后准备实修时,你还可以留在世上?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把握。
往昔有一位高僧大德,他常年住在幽静山林中修行。有一天过来一位信众对他说:“我想依止你为导师,但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必须先观察你三年的时间才能依止你。”这位导师说:“可以,你可以观察我三年的时间。”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这位导师一直在房间里闭关,而这位信众也在这三年时间中发现,这位导师不仅从来没有出过闭关房,而且在一日三餐不缺的前提下,三年里从未出来上过厕所。于是他就想:这一点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虽然世上有些人得了某些病以后,可能也有这样的显现,但都是短时间中会出现,长达三年的时间不上厕所,谁都做不到。所以他想,这决定是一种功德。
于是到了第三年,他就对这位导师说:“我已经观察您三年了,三年中您能做到的这一点,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现在可以依止你、成为你的弟子。”但这时导师说:“你已经观察我三年,接下来我也要观察你三年,才能决定是否收你做弟子。”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位弟子就去世了。
我们讲解这个公案的真正目在于告诫大家,时时要记住无常的存在。它紧紧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命何时到达终点,谁都没有把握,所以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搁置一旁。也就是说,从先闻思的角度来说,闻思一段时间后,再把前面所了解的道理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非常好,但我们绝不能忽略无常。所以,闻思修三种智慧要并肩行持,即在闻思的同时实修;实修的同时,根据个人的时间做一些闻思,必不可缺少。
总的来说,我们要时时观待着自己的内心。做任何事,都要看看自己内心功德有多少增上来判定自己见解的大小,而不在于平常感觉的好坏。以上就是讲解,生起普遍之信心,是法与自心融合的一种象征。
十三、汝诸弟子之行为所言所行渐稀少
【汝诸弟子之行为,所言所行渐稀少】
随着修行增上,话不会像以前那样多了。这并不是说你不说话了,而是指世间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绮语,没有必要的话,说得越来越少了。以前由于我们内心太急躁、太空虚的缘故,会依靠说不同的话来打发时间。但现前我们内心有了真正的追求目标,往昔那些完全没有意义的言语,就越来越少了。
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可能由于我们出家人生活环境清净原因,每次到外面,我都会听到很多奇怪的对话。比如路上两个人见面,就开始探讨今天早饭吃了什么。一个人说他喝了一杯牛奶、吃了两个馒头,另一个人就说:“你才吃两个,我吃了三个馒头呢。”这也是值得交流探讨的话题么?世间人也实在是太懒了吧!
我也常常对身边的藏族弟子们说,现在你们身边都有了电话,要记得每次打电话说事情要说一些重点,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废话上面。比如吃饭了没有,吃了什么,是炒的、炖的还是煮的等等。虽然世间环境比较无聊,但这样的聊天也太无聊了吧。
所以这里讲解,随着修行的增上,与法无关的一切事情就会关注得越来越少,因为你已经懂得要时时提起正念,也知道这样无聊的言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很多人内心产生众多烦恼,可能就是由于他废话太多的原因。如果你没有乱说话,就不会产生种种烦恼。比如有些人可能有时说了一句话,就让别人感到很不开心,而这个不高兴可能会成为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内心烦恼的事。这不仅会暂时令人产生烦恼,更会成为成办解脱的障碍。所以,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已经越来越知道它的过失,无意义的语言就会越来越稀少。
当然,随着见解增上甚至达到很高地步时,可能会短短一段时间内出现类似这样的觉受,即言谈越来越稀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言谈、交流。那时候不是自己装作不说话,而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交流。这个过程,可能只有几十天,最长就是五六个月,并不会长期具有。
以前我们在禅院期间,不仅仅我有这方面的感觉,其他人也是如此。当时禅院只有十五个和尚,可以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甚至彼此犹如亲人一般亲密,遇见后互相说说话是很正常的事。但后期好像谁都不会说话一般,大家在路上遇到,就擦肩而过,不做交流。好像你们在汉地的单元楼道里遇见邻居一样,彼此连眼神都没有什么交汇。当然,邻里之间不打招呼,彼此视而不见不是什么觉受,但当时我们在禅院会有类似的显现。这里并不说我们的见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地步,而是彼此都知道闲谈不是正确的行为,是一种过失。因此,这里讲解言语变少,就是内在开始改变的一种功德。
以前,我们对自己完全没有约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现前对佛法逐渐有所认识以后,就知道言多必失,以及不正确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恶果。因此,类似为所欲为,胡言乱语的行为逐渐稀少,这也是正念提起的一种功德。
虽然,我们现在是站在佛法的角度如是宣讲,实际上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的确,人与人之间要讲解一种情感,因此交流是培养感情的一种因,但我们还要知道,该如何去正确交流。如今我们作为凡夫人,内心智慧并不高尚,当我口中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并不真正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因此,现前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平时与正法相违的一系列言语,要尽量少一些。
如是行持,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会对见解增长起到一定的辅助;从出世间而言,会成为不起烦恼的善因。这样一来,无论面对谁,都会觉得很和谐。因为烦恼是不和谐最大的障碍。所以不要等待着过两天有烦恼的时候再这么做,那时一切都晚了。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可能就会在我们面前呈现极大的烦恼,现在就要提起正念,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十四、二种菩提勤修相
【二种菩提勤修相】
随着修行的增上,世间言语越来越少,这就是勤修二种菩提的功德。所谓二种菩提,是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刚入门者也可以理解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以上这些道理,平时真需要多去了解一些。我们不仅仅是在讲解出世间的见解,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若能依教奉行,无论是面对身边的亲人,还是与同事相处,乃至面对更多的人,内心都不会有很大的烦恼。这就是勤修二种菩提的功德。
这二种菩提,我们也天天都在修行。比如单纯从世俗菩提心的角度来说,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是菩提心的本体,也是菩萨戒的根本学处。也就是说,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是菩萨戒的两条根本誓言。无论是从修行角度还是从行为戒律方面来说,我们都应该遵照这样的条件去做。如是行持,意义非常广大。
我们在讲解发心时说过,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就是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首先就要以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来树立。无论是上师瑜伽、还是《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等,对于如何修菩提心都讲得非常细致。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说过如何观察修,也包含了修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因此更应该如是去修。总的来说,在剖析调伏妄念期间,共同前行方面的一切要点都可以做观察修,二菩提心也不例外,所以平常应该如是修学,则都会呈现出言行逐渐稀少的功德。
十五、赞叹他人之功德三门烦恼断除相(一)
【赞叹他人之功德,三门烦恼断除相】
当你的内心不清净时,无论眼前有多么清净,在你眼里也永远是不清净的;当你内心清净时,眼前呈现的一切都是清净和谐,因为清净与否,在于内心。也就是说,当你在赞叹他人功德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你的内心非常清净。因为内心不清净者,永远看不见清净,就好比像盲人永远看不见外面的色相一般,一旦盲人能看见外面的形象,就说明它眼睛是好的。
当然,我们都是初学者,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眼前难免会呈现出很多与清净相违的念头及相,这时就应该要做净观。尤其作为密宗行者,我们初次讲法时就讲到要净观五种圆满,即观所依止的导师是阿弥陀佛,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眷属道友都是男女菩萨,时间为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平等时,法为密法等。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之中闻法修法,才能称为是密宗的弟子。因此,平常行持一切善法过程中,内心都应生起敬信,并以清净心做净观,才会具有以上所提到的一系列功德。
此处讲解,赞叹他人的功德,就是断除三门烦恼的一种。如果内心的烦恼没有断除,眼前就不会有清净之相。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由于内在烦恼沉重的缘故,就觉得连佛陀都不清净,不堪成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甚至是欺骗众生者。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堕入地狱之中。也就是说,他们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佛陀必然是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
尤其作为密宗弟子,更是要在信心当中成办光明。此处所讲解的赞叹他人的功德,也不例外。这些都是上师在讲解弟子们的功德。正如前面所讲解“如你等一切弟子的行为都是如此”,就是在赞叹他人的功德。
以前上师也经常在这方面赞叹他人的功德。因为人多的地方,难免会不清净者。不清净者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等等,而上师非常反感这种事情。我在上师身边待了很多年,每当出现这种现象时,上师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说,今天来了这样的一个人,口中说着非常不好的话语,因此他当时很不高兴等等。
要记住,上师如是示现,就是告诫所有弟子,必须要生起净信,并在清净心中观待一切,而不是说修行人是要在原有烦恼中观待一切,去指责他人、责骂他人等等。这些都不是清净修行人的行为,尤其不是密宗行者该有的行为。希望在座的弟子们,平常都要懂得这些道理,努力往正确的方面发展学习。
现在,很多人都表现得非常好。我们聚会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对别人评头论足的现象。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都有自己的业及烦恼,有时对于眼前看见的一些不如理的形象,往往会选择将它深深埋藏在自己的心中,决定不从自己的口中说出去。这也是一门功德,要知道,当我们真正成为圣者时,内心永远不会有这种现象。但现前我们的修学好坏,还是要看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装”得如何?实际上,有些地方也真的需要去装!很多人说,在汉地,只要是信佛者都会吃素。难道自他进入佛门那一刻开始,他就对肉没有一点点兴趣了么?不会的,这就是装的。在座很多弟子,相你们平常也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气,难道进入佛门后,就真的全部断除,一点都不去想了么?不会的,这还是装的。所以,有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装”得越好,说明修行对你的影响越大。但总的来说,还是需要从内心提起正念,从清净自己的内心开始,才是最重要的。
十六、赞叹他人之功德三门烦恼断除相(二)
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内心决定有很多看不顺眼的地方。比如我面前的这盆花,有些人就会暗暗烦恼:“为什么不摆在那边要摆在这边”。这都是很正常的想法,可一旦从口中说出来,烦恼就更大。
六度波罗蜜中有忍辱度,其中就包含有求法苦行之安忍。虽然在求学佛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觉得非常累,但还是要忍。而所谓“忍”,就意味着内心中会有另一种感觉,但我们不能顺着它而走,必须要忍。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外表装也要装一下。
但总的来说,在具体运用上,还是要随着个人条件来定夺。现前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进入佛门后,烦恼还是那么沉重?这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我们进入了佛门,但并不是说当下都能圆满了妙法,获得了成就。因此刚进入佛门时,内心有很多烦恼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别人都说你看上去就烦恼很沉重,只能说明你装都装得不是很像。如果你在别人面前装得好一点,别人就会觉得这个人进入佛门后,经常一动不动地坐在那边,好像佛一样。如果看到另一个人进入佛门后,并没有像你表现得那么好,就会认为这个人为什么进入佛门后还是和以前一样?这就说明,他装得不是很好。所以,该装的时候,我们也是要装一下。
举个例子。夫妻之间常常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如果双方都能把这些矛盾埋在心底,装个好人的话,忍一下就过去了。最可怕的就是一方装不下去,无法埋藏这个烦恼,口里一下子就说出来了,这样一来,两个人非得打个你死我活不可。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不是没有烦恼,但是如果我们能忍一下,装一装,不愉快很快就过去了,毕竟也不是什么过不去的烦恼。不就是鞋子放左边还是放右边这么点事?忍一忍就过去,可以一旦说出来以后,就会成为双方的烦恼。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行过程中,要懂得赞叹他人的功德。有时即便内心烦得不得了,口中也还是要说:“天哪!你太好了!”因为很多时候,是需要彼此言语行为表达出来,才能成为和谐的气氛。有了这样的语言,就会感觉这个地方真和谐。如果口中说的全都是不好听的话,就觉得这个地方真是如同战场一般,处处充满争斗。
十七、赞叹他人之功德三门烦恼断除相(三)
以上讲解赞叹他人之功德,即三门烦恼断除之相,而这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
比如作为父母,虽然小孩是自己的心头肉,掌中宝,但有时候也难免会给大人带来一些烦恼,这是非常正常的。即便父母当时内心有多么嗔恨,还是会哄着小孩说:“没关系,你先吃颗糖,我等下给你买一件衣服”等等。这些是发自内心的么?其实内心已经烦恼得快要炸了,恨不得把他们扔到河里,可还是要这样装模作样地对小孩说这些话。教育小孩,天天打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小孩子温柔赞叹,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慢慢培养长大。
平常我们要面对各种身份的人,小到自己的家庭,大到众人聚会之处,只要言谈到他人的功德,就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会给小家庭乃至聚众之处,都带来和谐的成分,减少种种烦恼。毕竟有烦恼是最讨厌的事,烦恼大一些,内心起伏强一点;烦恼小一点,内心起伏小一点,但也还是起伏;只有让自己没有起伏,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才是最舒服的,因此平常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最近也有很多人问我,“上师,我是家里唯一信仰佛教者,家里很多人都不相信,都等着我回去的时候收拾我。”也有些人说:“上师,你看我们每天过来听课,但是回去要遭受多大的痛苦,你可能不知道吧。”我相信我还是知道一些,但你现前最大的心愿是让全家进入佛门,能依靠什么方式?仅凭现前念诵四皈依一百万遍、莲师心咒一个亿等等,效果也不是很大。这个时候还是要改变一下自己。
如果你回到家以后,天天赞叹家人,他们一看见你,就觉得你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以前一回家就把包一扔,说要出去玩,家人当然非常不满意。但如果现前你回家就懂得赞叹别人,还会主动承担家务,让家人感到很开心,家庭氛围就会轻松很多。这主要还是来自于赞叹他人,这些都是巧妙的方便。当你们做得很好的时候,相信你就会跑到我面前说:“上师,你太好了!我的家人已经改变很多了!”
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功德增长的一种表现。以前上师对这方面也非常非常重视。有些人彼此一见面,就开始说他人的坏话,这样的行为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今天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么?现在却时时都在探讨他人,即便只是一种言语,也同样意味着你的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非常不清净,眼前才会呈现出别人不清净的形象。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当然,内心一下子就做到清净,谁都做不到,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努力。
比如我们打坐期间会有很多昏沉,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并不是进入佛门,一开始修行打坐,昏沉就会自地消失,这一点谁都做不到。这时候该怎么办?就要用各种方便予以对治。比如早上先用冷水洗洗脸,让自己更精神一些;或者天气不是太冷,衣服就少穿一点;下面的垫子不要太软等等,这些都是对治昏沉的一种方便。因为现阶段,我们不得不依靠这些方便来对治昏沉。
以上就是讲解,当我们内心烦恼很沉重时,还是要依靠这样的言行来对治内心的不清净,让自己的内心逐渐清净起来,这些都是一种方便,要记住这一点。上师也在这里讲解,赞叹他人之功德是三门烦恼断除相。
当我们真正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表示烦恼已经消尽了,但现前刚开始入门者,是真的需要以上所讲解的方便。这些内容听起来好像是在开玩笑,但实际上就是在创造相应的条件。比如昏沉本身不是来自于一盆冷水,但一盆冷水可以让自己精神起来,对自己在短时间内不再昏沉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昏沉本身是内心迷惑的一种表现,与冷水没有关系,但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一盆冷水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就像我们前面所讲解般,当自己内心烦恼很沉重的时候,即便赞叹他人是装出来的,看上去好像没有多大的功德,但实际上我们就是在依靠这样的方便,直接或间接地逐渐改变自己的内心,要记得这一点。
十八、于诸众前能谦下熄灭我慢烦恼相
【于诸众前能谦下熄灭我慢烦恼相】
当我们的功德越来越增上就会越来越谦卑,傲慢心也会越来越消退。因为傲慢心增上就是五毒增上的标志,他会障碍自性,并不是什么好事。
上师此处讲解,无论在谁面前都很谦虚,是我慢烦恼消尽的一种象征。当然,当我们真正具备解脱果实时,这一点是没得说的,但我们现前正在修行路上,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还是很不清净,我慢等种种烦恼随时都可能都产生。这时我们就要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去对治,并且时时都应在这样立场之中去修行.这就叫做正法。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这一点都做得不错,不会因为对法有所了解以及修行过程中有一点点进展,就生起一种我慢烦恼。甚至有时修行越来越进展,见解越来越细致时,傲慢还会越来越少,觉得自己所懂得的道验非常不足,这些都是功德增长的表现。
所谓的我慢烦恼,最容易在刚开始入门时产生。比起什么都不懂又稍微懂一点的时候,很容易生起傲慢烦恼,这时就应该要懂得对治我慢烦恼。我们前面一直在讲解,修行要对治内心,而我们的心可以分为很多心所,比如意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念,有些叫傲慢,有些叫嗔恨心等等,当我们起现这种种妄念时,就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对治。
此处就是讲解,当越来越越谦虚时,就是我慢烦恼熄灭的一种征相。因此,平常应尽可能往这方面去修行。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
十九、课后嘱咐——荟供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常常有信众问我,是否有一个本传承完整的荟供仪轨?我想,能有一个这样的荟供仪轨确实非常有必要。
我们在讲上师瑜伽时说过,作为密宗弟子,当触犯誓言以后,隔一座、一日、一年、两年、三年等做忏悔,都有不同的要求。一旦隔了三年才做忏悔,金刚萨埵都不摄受,必将堕入金刚地狱一次。至于堕入时间长短,则由生前亡羊补牢,所做的忏悔来定。
如果你今天触犯了十四条根本誓言,隔日直到一年之间做忏悔,除了念诵金刚萨埵之外,还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做忏悔,比如将一切财富都用来上供下施才能清净自己的业障。也就是说,连你身上所穿的衣服都必须做布施,否则无法清净你违犯誓言的过患。因此,我们必须要用荟供来忏悔。
比如你今天触犯了十四条根本誓言的某一条,无论是诽谤金刚上师、违背上师的教言还是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在没有隔座之前,念诵金刚萨埵心咒,以及一些忏悔文就会得以清净。隔一座即两个小时左右能及时忏悔,也能清净。但隔了一日以后,即今天违犯了誓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想起来要清净昨天的业障,由于隔夜的原因,对治力也必须要加倍,只能依靠荟供得以清净。所以,荟供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积累资粮,也是清净业障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能有一个荟供仪轨也是非常好的。
以前我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位老和尚。每到初十、二十五,他都会独自一人在家做一些荟供。我非常期盼这一天能去见他。因为他做的食子不是很大,但是糅合了很多糌粑、酥油以及白糖等等,就好像汉地的巧克力一样好吃。因此,每到初十、二十五,我就去见这位导师。
刚开始的时候,我常常和我父亲说:“今天初十,我们能不能去看看这位老和尚?”但我一开始总是去得太早了,他是晚上才做荟供,我第二天才能吃得到。后期我就摸到规律,他初十做荟供,我就等到十一去见他,但时间上必须赶早,否则会被别人分光了。因此我就凑好时间,十一一早去见他,这样就能分到一点点。但当时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加持,也是为了好吃的。
如今汉地也有一些这样的小道场,各地的居士们也都有这方面的心愿,因此我们能做一些荟供也挺好的。虽然亚青寺和其他地方都有荟供仪轨,但亚青寺的荟供仪轨都是大型的仪轨,一次就需要五六个小时,可能不是很方便。尤其荟供还需要做食子,摆坛城,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要是天气再热一点,恐怕这些食子也不太做得好。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觉得非常麻烦,做起来也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就翻译了一个简短一些的仪轨。
有些可能会问,如今我们的这个仪轨,比如莲师的仪轨,是否是独特的仪轨?不叫独特,在高原地方,凡是红教,都有莲师荟供的本尊仪轨,均是出自麦彭仁波切之著述。前两天我们在翻译期间,见到很多版本,有些地方读诵起来非常绕口,甚至还不太容易懂得在说什么,难以做到依文明观。因为我们平常依止文字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说的是什么,所以我们的仪轨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可能有些又会问:“上师,你以前所做一切,也都能做到这一点么?”以前未必,但现前由于长时间接触相关内容的缘故,可能会好一点。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念诵仪轨的同时,应该要知道它在说什么,才能顺着它去做观想。
但我们在念诵时,不能念诵一秒钟,观想十秒钟;念第二句又是念一秒钟,再观想十秒钟……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必须同步进行,即念诵的同时要做到观想,一句一词都必须要念到通顺,并且清楚地知道它在说什么。因此,这次翻译仪轨,我们也尽量整理得通顺一些,并配同着本传承的一些要点。比如在酬谢和忏悔方面,各传承有各自的特点。我们通常将酬谢和忏悔加在一起,称之为酬忏,我等大恩上师如意宝,就做过不少这样的酬忏文。因此,我们就按照自宗派的传承,做了这样的仪轨。也就是说,有些念法与其他念法有所不同,但它与本传承有着一定的关联。大致就是如此,相关的文字我们也已经基本完成了,以后有合适的条件,我们一起做一些荟供,也是非常好的。
二十、课后嘱咐——灌顶
最近我正在整理的《白莲花论》,是一部关于成熟灌顶方面的教言。
现前在汉地,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去受灌顶,但对于如何接受灌顶却一知半解。我们不仅要知道灌顶的功德很大,还要知道得受灌顶需要守持怎样的戒律;怎样的导师才具有做灌顶的资格;应该在怎样的场所进行灌顶才是如法的;什么样的弟子才能接受灌顶;灌顶说了什么内容以及得到灌顶后应该守持怎样的戒律等内容。
每一个灌顶都要分为三种三昧耶戒:饮食三昧耶戒,、执受三昧耶戒和护持三昧耶戒。比如当你得到宝瓶灌顶后,就要知道自己平时要吃些什么,这就是在守持饮食三昧耶戒;知道身上要佩戴什么,即便这誓言物不在自己的身上,也应该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就叫做执受三昧耶戒。护持三昧耶戒可以分为座上和座下,比如当我们得到宝瓶灌顶后,就要知道座上应该护持什么样的见解,座下应该如何观照等。
不仅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也是同样一个道理,饮食三昧耶戒,执受三昧耶戒和护持三昧耶戒三方面的内容都必须非常清楚。有很多信众喜欢在自己的身边放一些铃杵。当然,你得到秘密灌顶,执受三昧耶戒时,身边必须要有这样的法器。但有些人只是看见别人有,就觉得自己也要有一个,这就说明,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接受灌顶要需要具备的誓言。
外三部与内三部的灌顶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秘密灌顶,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灌顶,是一种无戏论灌顶,它用觉性力灌顶,也称之为句义灌顶。与之相对应的三种三昧耶戒应该如何护持,你是否知道?其中护持三昧耶戒同样分为座上座下。座上讲解见解,而座下的观照,就要懂得十四条根本誓言以及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等。这些内容我们都讲得非常细致。如果对此非常清楚,则灌顶功德无量;但如果你对此不清不楚,一知半解,则破戒的过失也非常大。
灌顶可以成办解脱。在雪域高地,一些老和尚知道自己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会去祈请这个灌顶,因为他知道他余生无多,可能还来不及破戒就会死了。但如今我们还活在世上,不能因此就不去灌顶,而是要懂得如何守持相关的戒律。
比如我们在守皈依戒的时候,就要知道自己成为三宝弟子后,应该守持怎样的戒律,知道三所断、三所修、三同分及五种支分戒条等内容,否则你就不能自称为合格的三宝弟子。灌顶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对于相关需要护持的内容必须要非常清楚。
这也是我们最近翻译《白莲花论》的一个原因。也有很多修行人问我:“上师,你说的这些资料,我们是否都可以看?”当然可以,我们现前著述的内容,也是为天下所有一切具缘者著述。如果你与这些法没有什么缘分,也没有相应的见地,即便是让你阅读不共同法,对你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七条即“非器非熟庸俗前,若传密法违第七条”,所以不去看与你见解不符合的内容,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如果你具备相应的条件,则无论修学什么传承,结果都是一如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