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8课1金刚萨埵

创建日期:2022-01-20

  前行备忘录28课1金刚萨埵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八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两种,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今天传讲的是不共同内前行,现前已讲到金刚萨埵修法。《前行备忘录》当中所传讲的一切,都必须要聚集在我等现前所修学的法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教诫:能否称之为一位善知识和具智慧者,完全取决于在听闻教法的时候可以散着理解,但在实修的过程当中,一法当中能圆满一切法义,这就是善知识的一种标准。我们时时要记住以上所传讲的一切教义,必须要汇聚在现前所修学的法之中。

  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是上师瑜伽导修和成熟口诀法,那么这两天所传讲的皈依发心乃至今天所传讲的金刚萨埵,是否也聚集在其中呢?当然聚集。

  一、修上师瑜伽具足四力对治法

  在讲解金刚萨埵的时候已经说过,能否遣除一切罪堕完全取决于能否具备四力对治法。那么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是否也如是具备四力对治法呢?当然具足。四力对治法即为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和现行对治力。

  1.所依对治力

  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所依止的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在依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即为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也就是说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时时要站在信心的立场之中修学一切法义,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其中已经含摄了四力当中的第一力——所依对治力。修学金刚萨埵时也同样一个道理,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也已经含摄了金刚萨埵。

  很多修行者认为,要成办解脱必须站在不同的方便道当中方能成就——获得加持要依止上师,赐予共与不共同悉地要依止本尊,遣除违缘要依止护法,消除业障要依止金刚萨埵,即依不同的法才能达到相似的功德。那我们只能说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乃至一切乘法之顶点的无上窍诀大圆满中,已经含摄了虚假的地方。当然不是这样的。要记住: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当我们现前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若具有普遍之信心,与修学金刚萨埵没有丝毫之区别,因为四力当中的所依对治力已经在其中圆满。当然,不具备信心者永远不能获得加持,因为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若不具有信心者,即便做出了依止的一种形象,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光在表面上做一个修法之形象,若不具备信心者,当然不能圆满具备四力当中所依对治力。在修学过程当中,这些我们都要铭记心中,非常重要。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法,必须先要通达教理,并如是实地行持教言,要不光走个过程,光站在文字上面去了解是远远不够。

  现前很多修行者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个疑问,当依止第一位导师的时候让他修学这样的法门;在依止第二位导师时,第二位上师传讲的法是按照另一种方便道而传讲;在依止第三位导师的时候,又按照另一种方便道修学。依止的导师越多,手中修学的法越多。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若能多做一些善法也多多益善,但多多益善并不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即便你当时行持不同传承、不同的善法,但若不能认识到一切法之精华而行持,“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也就是说即便行持多少个传承,但由于你没有站在最根本的立场之中行持的缘故,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可就不大了。

  有时候我们在讲解一个理证的时候,会树立很多教证作为依据说明其合理性,符合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所以必须如是遵照行持为妙。要不很多弟子虽然具有信心,但对依止导师已经产生恐惧感,这些都是对法不理解的缘故所致。当我们初次开始行持一个善法乃至修学一个传承的同时,在具有信心的前提之下,即便依止多少位导师,听闻多少部教法乃至修学的方便,这些都可以成为现前所修学之法的辅助,永远不会有冲突,还会迅速增长功德,能起到切实之作用。要不讲皈依时就只修皈依,讲发心修发心、讲金刚萨埵时就修金刚萨埵,全都分开行持就说明并没有掌握到修法之精华。所以无垢光尊者说:即便你能通达多少理论,行持多少个方便道,但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大,因为没有在根本上用功。

  那我们应该怎么行持呢?在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应该把所有学习过的法,不仅仅是亚青所传讲的,你所听到的一切教义都归纳到一个法当中修学为妙。这样一来,我们所修学的法既简单又广阔,应该做到这一点。

  2.厌患对治力

  在修学金刚萨埵时,若站在真实教授之上不需要分为四力的次第,因为四力对治法同时圆满在心的本性之中,这没得说。但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在行持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的弟子是遵照次第的方式在成办,那么在次第修法当中,又怎么圆融一切法义?是站在次第的立场之中传讲。第一个叫所依对治力,第二是厌患对治力。在念诵七支供的时候,无始时来至今所造过的一切堕罪,包括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障都在我们忏悔的对境之中。无始时来至今能忆念、不能忆念的四障,当前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乃至金刚萨埵面前,要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总集的密意面前,在执受见解当中做忏悔,应该有这个忏悔心,这在七支供当中是具有的。如是行持者,即具备了四力当中的第二力——厌患对治力。为什么说我们平常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当中已经包含了金刚萨埵所有的一切修学,原因就在此上。不要仅仅能从大体当中说出这个法怎么好,还要从细节当中讲出这个法怎么圆融到金刚萨埵法里。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前行之前行的时候,当时已经传授过,不仅仅是藏传佛教五大门派,即便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和禅宗中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都在上师瑜伽导修之中一一传讲,一切法都已经含摄在上师瑜伽导修之上。但由于我们所理解的道理有些粗糙的缘故,信心很难迅速增长,所以必须得细致一些。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也要记住这一点。

  3.返回对治力

  第三、返回对治力。就是说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乃至金刚萨埵面前发戒后心,就是立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犯如是般的罪业。我们在做七支供的时候,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面前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并立誓从此以后即便遇到命难也不犯这样的罪堕,在七支供时已经做到了这个返回对治力,在修学金刚萨埵时也要如实具备。在执受见解当中,见解本身就是一个立誓,依靠这种行持密义的力量遣除一切堕罪,并且以永恒不变的见解立誓再也不造这样的罪过。我们说禅定本身是无为法,已经从时间和空间当中超越,再去寻找烦恼也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从密义的角度当中更不用所言;即便站在观想的立场之上,上师瑜伽导修之中也如实具有。

  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有忏悔心,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立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犯。我们平常应该如实具备才对。

  4.现行对治力

  第四、现行对治力。指对正法产生希求心。当我们在修上师瑜伽、金刚萨埵乃至等持的时候,对正法产生希求心、力求心。前提是基于对法的理解和具足信心之上,以及在修学的过程当中烦恼逐渐减少的缘故,对法的力求心越来越增上,这是在修学过程当中本具有的一种功德,我们把它称之为现行对治力。这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切善法当中,都具有。为什么说修上师瑜伽导修已经含摄了金刚萨埵的所有修学方式,原因就在此上。历代高僧大德曰:若具备四力对治法,一切罪业都能获得清净。

  还需要了解的是,光在口头上面念忏悔文乃至金刚萨埵心咒等,显现上依止了一位导师乃至金刚萨埵,但内心当中若不具备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是远远不够的。不具备四力的缘故,遣除一切烦恼是不可得的。内心具备四力之下,可以遣除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去理解法义,一方面要知道罪业的过患,这个可以提醒我们时时谨慎身语意,还要知道忏悔的功德,若依止金刚萨埵四力,即便多么大的罪业也都能清净。这些道理都必须要了解一些,这样一来,对法的信心也就会日益增上。

  金刚萨埵修法与上师瑜伽导修结合一起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把金刚萨埵与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结合到一起讲解呢?基于密宗的修学方式而提供。为什么这样讲解呢?因为很多弟子在修学过程当中修法太散乱的缘故,导致成不仅放下了自己当前的修法,乃至把所有一切修法都会放弃,因为内心很烦恼的缘故。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是为了消尽烦恼,但是很多进入佛门之后又形成一种新的烦恼,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他对法的理解并不圆满。修行从一个角度来说是一门苦行,但对于知道如何修学的人来说,法是一种非常简单、非常善巧的修学方式,并不是一种负担。但是在很轻松的状态当中又包含有深奥的见地,这就是当前我们所传讲的教言。可不要形成见什么法就修什么法。当然,你有时间的时候也多多益善,我们有时候也讲解一些这方面的功德,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有两本这么厚的功课,每天都得做,这个你们也看得到。当然,你们平常若有时间,乃至这种修法没有给自己造成烦恼,也能把这种修法与我们现前所传讲的修法完全结合到一起而修行的时候,那多多益善;但若导致内心烦恼的时候,那必须要集中,不能太散。过散的时候就尽量往起收集,能做到多少算多少。像我们现前手中的这本念诵集文字并不是很多,难道亚青寺平常念诵的功课这么少吗?当然不是,这些是针对在家的居士而翻译。在家的居士由于有自己的生活乃至事业的缘故,让他修很多法也不现实,为了让他们更方便一些,从整个念诵仪轨当中摘取了一部分让我们修学。但作为出家人,光凭这一点够吗?当然不够,太少了。这一点在座的人都知道。

  昨天已经讲过,若能每天不间断地一次性念诵21遍百字明和108遍金刚萨埵心咒的话,在念诵的过程中不掺杂庸俗的话语,那么往昔所造的一切罪堕都会被清净,这是金刚萨埵赐予后一代弟子的遗嘱。那么我们现前就要遵照金刚萨埵的教言,每天不间断地念诵21遍百字明和108遍金刚萨埵心咒,即便你犯了多么沉重的根本戒和支分戒,其异熟果报永远不会增长,因为它可以加持一切罪堕不会令其增长。若要是念得更多的话,还可以根除。我们在座的弟子,一人至少要念诵十万遍百字明,这个都应该已经念诵过,因为很多人都修过五加行。没有念过的的必须要念诵,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本日讲法正文

  在对之上内容了解之后,我们继续往下讲解。就像刚才所传讲般,不仅仅是修上师瑜伽,乃至修学一切法当中都要把一切法义都要归纳到一个法当中。如不共同内加行中的皈依、发心、金刚萨埵、供曼扎,下面还有断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所有的一切法都要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去行持。即便前面传讲的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一切法当中必须如实具备。并且把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一切见地,都要圆融到当前我们所修学的一个法当中去理解。如是理解者,对我们以后迅速成办解脱能起到切实之作用。

  之前我们在讲解般若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当中传讲,先从总说的立场之中传讲了世俗谛和胜义谛,若要是认识到二谛无别的基础当中行持的话,那么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一切宗派,都已经含摄在二谛之中。当然,对二谛的理解乃至树立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在总说二谛的基础当中去理解的话,所有的一切二谛都聚集在此上。

  一、净化之方便法

  【初学者,主要净化业障,能净化的方法就是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金刚萨埵佛(念修法),

  初学者,主要净化业障,能净化的方式就是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金刚萨埵念修法。初始进入佛门乃至现前所修持一切善法,目的就是为了赤裸心的本性。那么能否赤裸这个本性,消尽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完全取决于敬修金刚萨埵之上。《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即佛,然为客尘障。”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不管是净障还是积资,一切都取决在消尽这个客尘之上。当然消尽客尘的方法有很多方便道,但是我们现前是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中讲解四种对治力法,所以这个法的功德应该要记住。

  【有关别解脱还净他胜僧残等在各个的章节中有解说。菩萨乘的《三聚经》,包括顶礼聚、忏罪聚、随喜或回向聚,由此就叫《三聚经》。还有《大解脱方广忏悔仪轨》等等。

  有关别解脱还净他胜(指的是根本罪)十三僧残罪等在各各章节中有解说。菩萨乘的《三聚经》,在五明佛学院的念诵集当中有,包括顶礼聚、忏悔聚和随喜或回向聚,称之为《三聚经》。平常念诵一些也非常好,比如说超度亡者乃至遣除自己的罪业时念诵《三聚经》非常好。还有《大解脱方广忏悔仪轨》等等。

  【简单一句话,奉行善业是忏悔罪业的唯一方便法。

  简单一句话,奉行善业是忏悔罪业的唯一方便。米拉日巴说过:“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能不能遣除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障,若要是依止善法、亲近善法就可以消尽一切罪业。所以此中所讲解,奉行善法是忏悔罪业的唯一方便。那么我们平常该如何奉行善法呢?奉行善法有八万四千个方便道,我们应该站在最根本的立场之中奉行为妙。什么为根本呢?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调伏自己的内心就是根本的修法。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从这些教言当中即能了知,能不能在最根本的立场之中奉行善法,完全取决能否在调心之中行持。像无上窍诀大圆满法的修学方式,既不着重于口里念诵,也不着重身做礼拜等等,在直接调伏内心当中成办诸法之根源,是从这个角度当中树立的。但现前各地对大圆满的认识是什么呢?自己依止一位导师,这位导师传授自己殊胜的大圆满法。怎么做的呢?口里念诵一个咒语,说这个咒语只有上师才知道,再有知道的话,那必定是普贤王如来。说自己在修大圆满法。怎么修持的呢?念颂一个仪轨。口里念诵一个仪轨和一些心咒就叫大圆满吗?当然不是。口里念诵和身做礼拜都是意识支配,那么不在意识上面下功夫,仅仅是口里念诵和身做礼拜,能称之为根本吗?我们修成熟口诀法时,在进入胜观的第一部法当中就讲解三门当中哪个最重要,目的就是让修行者要知道从根本上用功。

  现前反观我们自己的行为,平常也在奉行各式各样的善法,是否只是站在身语及外境之上?若是这样的话,完全没有进入到根本之中,那么即便自认为是多么殊胜的法,最终还是一种支分调整。这些都要铭记心中,非常重要。奉行善法是忏悔罪业的唯一方便。

  三乘分别忏悔的方法

  【别解脱中的真正忏悔能使自地的所有堕罪得以清净,从堕罪之因和堕罪果报中脱离出来,

  别解脱中的真正忏悔能使自地的所有堕罪得以清净,从堕罪之因和堕罪果报中脱离出来。比如说你已经受了别解脱戒,只要是犯了根本戒的话,就如同一个器皿完全破掉了再也恢复不过来。其外从十三僧残罪以下的一切堕罪,诵戒的时候若做忏悔的话,十五天之中所犯的一切别解脱堕罪均能清净,并且还能酬补,所以说可以从一切堕罪之因和堕罪果报中脱离出来。

  【菩萨的所有堕罪依靠别解脱的忏悔不能清净,凭借菩萨乘和密宗的忏悔,不仅能从自地的堕罪因与堕罪果脱离出来,而且也能从下面所有堕罪异熟果报中脱离出来。

  菩萨堕罪依靠小乘的忏悔方式清净不了,就是说菩萨的罪堕因和果报依靠小乘的忏悔方式不能消尽,依靠菩萨乘的忏悔方式不能消尽密乘的堕罪,就是下面不能消尽上面,上面可以消尽下面。按照菩萨戒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忏悔菩萨的一切罪堕,还可以把小乘所犯的一切罪堕均忏悔清净。但还需要了解的是,破了小乘的戒,必须按照小乘的方式酬补,大乘的忏悔方式可以遣除下面堕罪的因和果报,但是酬补要按照本传承的方法。凭借菩萨乘和密宗的忏悔,不仅能从破菩萨戒和密宗戒的一切堕罪之因和果中脱离出来,也能从下面所有堕罪的异熟果报当中脱离出来。

  现前我们依靠四对治力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的时候,所犯的密乘戒、菩萨戒、别解脱戒的堕罪因和果均可以清净。所以平常告诫我们在座的弟子们,要认认真真地具备四种对治力念诵金刚萨埵心咒,这样一来,密宗誓言、菩萨学处和别解脱戒中所犯的一切戒律都可以清净。

  现前我们在座的弟子行持的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法,在得受灌顶和解脱窍诀法的时候,同时得到了小乘别解脱戒和大乘菩萨戒。当然,我们平常也站在单独的角度当中受过菩萨戒和别解脱戒,那么戒律持守得如何呢?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完全不犯戒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必须要清净堕罪的因和果报。

  应该依靠什么呢?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像在高原和汉地的一些地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十五天去诵一次戒。菩萨戒的忏悔方式上面已经讲过,昼夜六时当中要时时受戒、时时忏悔;还要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中进行忏悔,观修金刚萨埵乃至修学上师瑜伽导修,和奉行一切善法当中作忏悔,这样的话可以遣除一切。即便有些条件并不是很成熟,那么我们当前必须要修学具有四种对治力的忏悔法,这样三戒当中所犯的一切戒律都会得以清净。

  以前我们仅仅是站在顺缘的立场之中,觉得求法功德大,并没有想到求法后还要守持戒律,不守持戒律会有过失,谁都没有去想。现前很多汉族弟子四处寻求灌顶,因为灌顶的功德大,是的很大,但是仅仅站在顺缘的立场之中树立功德,根本不去想受戒以后要守持相应誓言和戒律,若犯了有很大的过失,很多人都没有去想过。现前我们可不能像往昔一般漂着。想到功德,可以让我们的相绪心趋向于对法的信心之中,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若不谨慎地护持戒律,罪过也是非常大的。

  小乘的戒律是树立在身语之上,大乘的学处树立在心相续之中,密宗的誓言树立在智慧之上。但细致观待,不要说智慧与内心,仅仅身语上的戒律可能也已经犯了很多。但这个相对来说还可以用改造的方式去修学,也就是说,连可以改造取舍的戒律都守持不好,那么摸不着、看不见的誓言能守持得了吗?所以忏悔非常重要。

  现前很多弟子说:自己的见解从理论方面不仅仅是显宗的禅定乃至密宗的禅定也有所了解,但是实际修法之中连显宗的禅定都不具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可能是修行时间太短的缘故,另一方面 可能就是戒律守持不谨慎的缘故所致。那现前该怎么办呢?当然要时时忏悔自己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必须时时做忏悔。那么,一天当中依止金刚萨埵或者是上师修学一座忏悔必不可缺少。要知道,不仅仅要增长功德,还要消尽无始时来的一切障碍。若不能消尽无始时来至今所犯的一切罪堕,现前的功德也无法增上。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奉行一切善法时,都是为了积资和净障,两者同时在行持。

  当然,按照《前行备忘录》和《前行引导文》中的引导,净障和积资两者是分开的,净障是修学金刚萨埵,集资是积累二资粮,两者分开行持。但两者合为一体即是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不仅仅是净障和积资,乃至所有一切法都归纳到一法当中修学。要记住,不论多忙,每天都要念诵21遍百字明和108遍金刚萨埵心咒,要不修一座上师瑜伽导修。可能有些人心目当中会有一个疑问,我们亚青寺这么着重讲解上师瑜伽导修,五明佛学院平常告诫弟子着重修的法是金刚萨埵,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丝毫之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所依止的对境上师与金刚萨埵本身就是一体的,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上师就是金刚萨埵的事业和本体,金刚萨埵的显现就是上师,所以依止上师和依止金刚萨埵没有丝毫之区别。在依止这样的本尊当下,具备的四种对治力也没有丝毫之区别,修上师瑜伽导修和金刚萨埵当中都必须要具备四种对治力,没有丝毫之区别。当然,在修法的一些方便道上会有所不同,具体教义完全一致,就是为了积资和净障而成办二身之境界,这一点之上二者完全没有区别。就看你对哪个法有信心,比如修学金刚萨埵的时候,要把金刚萨埵的本体与上师观为一体,就如同在修上师瑜伽导修般,没有丝毫之区别。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因为我们在座的弟子时时都在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足下听闻佛法,所以信心应该是圆满的,就觉得上师之外没有第二个佛。像有些长时间没有接触过上师、没有听授到上师教言的人,对上师的信心可能生不起来,虽然心里会觉得上师可能了不起,但是由于个人因缘的原因,修的过程中总觉得不是那么亲切。这时候你若对金刚萨埵有信心的话,就把面相观想成金刚萨埵,本体上与上师无别,若对观音菩萨有信心的话,面相就为观音菩萨,本体为自己的上师。可能有人会问,修金刚萨埵法的时候能观想观音菩萨吗?观音菩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即为金刚萨埵,两者之间能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现前也有些弟子问:在修金刚萨埵乃至其他本尊的时候,当下是否可以直接观想成上师?当你的信心圆满的时候完全可以,不需要改变上师的颜面。往昔惹琼巴离开米拉日巴到印度打坐的时候,米拉日巴授记过惹琼巴说:“当你悟证见道的时候,对我老人家也会生起与金刚持无二的信心”,这时候不是刻意改造,而是内心当中已经有这样的定解。若有这种信心者,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样的法,不改变上师的颜面完全可以。

  在我们念诵的仪轨当中是说自显金刚萨埵,自显莲花生大士,什么叫自显呢?本具有的本尊,只是呈现不同的形象,本来之中即为一如,两者没有区别。这些也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但修的过程当中要铭记这些道理。

  【显宗密宗的忏罪方便有许许多多,其中念修上师金刚萨埵最为殊胜,金刚萨埵在往昔学道位时,曾经发愿“未来时,凡持受我名者,一切堕罪得以清净,若不清净,我不成佛。”并且,他积累了无量福慧资粮,发下大愿,结果所有发愿都得以实现,上师金刚萨埵成就了佛果。

  显宗和密宗的忏悔方便有许许多多,其中念修上师金刚萨埵最为殊胜。金刚萨埵在往昔学道位时,曾经发愿“未来时,凡持受我名者一切堕罪得以清净”,就是凡执受金刚萨埵名字乃至修学百字明者,一切罪障都得以清净,“若不清净,我不成佛”。他积累了无量福德资粮,发下大愿,结果所有发愿都得以实现,上师金刚萨埵已经成就了佛果。因此我们现前修学金刚萨埵,能够迅速遣除一切罪业。

  【我们前往十方每一位佛陀前勤求忏悔方便法,不如观修金刚萨埵与一切坛城散摄的作者上师无二无别来作忏悔殊胜,

  我们前往十方每一位佛陀前勤求忏悔方便法,不如观修金刚萨埵与一切坛城散摄的作者与上师无二无别来作忏悔殊胜。就是说我们平常在忏悔的时候,在诸佛菩萨面前去做忏悔,不如在金刚萨埵与上师无别当中做忏悔更为殊胜。刚刚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与金刚萨埵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原因,这个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教证。

  【这里是总集宝珠的修法。

  这里是摄总集珠宝的修法。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如同摩尼宝一般,里面已经聚集了一切,所以我们现前在依止导师而修学金刚萨埵法当中,可以清净自己的一切罪障,包括别解脱戒、菩萨学处和密宗誓言,都能得以清净。以后在修的过程当中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平常可以在自己的功课当中加一个金刚萨埵的修法。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翻译过的金刚萨埵仪轨,往昔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也一直宣扬修学金刚萨埵的功德,那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平常在自己的功课当中修学一遍金刚萨埵仪轨,也是非常好的。即便你是一位居士,平常非常心忙,但十多分钟的时间也占用不了什么,晚上迟睡十分二十分钟对于我们的身心也不会导致成什么过失,可能会由于修学金刚萨埵的原故身心会更加健康,这样也非常好。

  即便修学不了那么多,按照我们本传承的传统修法,上师瑜伽导修一天一座绝不能间断。上师瑜伽导修的念诵仪轨有简有广,我们平常用的是广修的,这种每天一座不能间断,其外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安排,比如修一座金刚萨埵也非常好。在《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当中也有几种上师瑜伽导修的修法,按照这些仪轨进入禅定之中也非常好。总而言之,上师瑜伽导修一天一座绝不能间断,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为了清净障碍,积累福慧资粮,迅速成办法身和色身,这种修法是不可缺少。

  【所有忏悔都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诚如寂天菩萨说:“所净罪六门,能净四力治,净法三殊胜。”

  所有的忏悔都必需具备四种对治力。诚如寂天菩萨说:“所净罪六门”就是时间、动机、通过、本体、对境和作用称之为六门,“能净四力治”即所依、厌患、返回和现行四种,“净法三殊胜”即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为三殊胜法。也就是说依靠寂天菩萨所传讲的三种法,可以遣除一切罪障。那么反观我们平常的修学方式,第一、所清净的对境六门,认识得如何?第二、能对治之四种对治力——所依、厌患、返回和现行四力可否具备?第三、净法的方便,加行发、正行和回向三殊胜法是否圆满?这三个条件是怎么具有的,所净对境六门、能净的四种对治力、净法三殊胜法,你都要一一讲解出来。若连这些都不懂,天天只“嗡班扎萨埵吽”就可以吗?当然不可以,所以必须要知道一些。

  所依对治力

  【首先,忏悔的所依或对境是别解脱戒的亲教师、轨范师及僧众,或者菩萨乘的上师善知识,或者持梵净同行道友,

  首先,忏悔的所依或对境是别解脱戒的亲教师、轨范师及僧众,或者是菩萨乘的上师善知识。我们平常就是这样做的,我想汉传佛教也是这样吧。违犯了菩萨乘的戒律时,忏悔的对境是菩萨乘的上师善知识或者是持梵净行的道友,就是菩萨乘的根本乃至支分戒律清净的僧众或道友,可以作为忏悔罪过的对境。

  【或者《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所说的三十五佛、《大解脱经》中所说的十方佛陀等,或者是密宗的上师和坛城的圣众。

  或者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所说的三十五佛,或者按照《大解脱经》当中所说的十方佛陀,或者是像密宗犯的上师和坛城的圣众面前做忏悔。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所讲解的《直指心性》当中不是讲过六种上师吗,有一种叫做酬忏师,就是依止一位上师善知识作为忏悔的对境。

  【在这里,是上师金刚萨埵,这就是所依对治力,它包括外所依对治力和内所依对治力两种。外所依对治力就是指观修金刚萨埵。内所依对治力,是皈依、发殊胜菩提心,尤其是生起大悲心。所以此处调整发心相当重要。

  在这里,就是金刚萨埵修,这就是所依对治力。忏悔的对境是上师金刚萨埵,即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包括外所依对治力和内所依对治力两种。外所依对治力是指观修金刚萨埵。内所依对治力,是皈依、发殊胜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们站在发菩提心和皈依三宝之上,此中已经含摄了所依对治力,所以有外和内两种。但总的来说,下面所传讲的四种对治力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都要一一具足。今天在讲在修成熟口诀法当中已经讲到,所依对治力不仅仅在外境之上,更在于内心之中,尤其是生起大悲心,因此在调整发心相当重要。即便已经具备四对治法,若发心不正的话,也无法遣除一切罪业,形成成办解脱之因。前两天说过:发心乃诸法之根源,能否成办解脱之方便,取决于发心之中。所以即便修学金刚萨埵,也必须站在皈依和发心的立场之中修学为妙。要记住,所传讲的内容要和我们平常修学全部融合到一起进行。

  外所依对治力

  【外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

  外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当我们在没有信心的前提之下,即便依止一个境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无垢光尊者曰:把导师当作一般的人,只能得到狗的悉地。就是说,即便在一位导师面前做忏悔,倘若没有信心也得不到加持,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悔心;

  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悔心,如同饮了毒一般。比如说一个人食用了有毒的物品后,他会怎么样呢?会很后悔,不该吃这个毒。无始时来至今,我们已经造下了极大的业及烦恼,如同饮了毒一般,应该要生忏悔心。

  【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

  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在金刚萨埵乃至导师面前立誓:“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舍弃这样的誓言。”

  【现行对治力的本体是对正法产生希求心。

  现行对治力的本体是对正法产生希求心。

  这四力非常重要。长时间在高原地方听闻各式各样教法的弟子,我们不仅仅在金刚萨埵法的时候要具足四对治力,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奉行一切善法当中都可以具备四种对治力。

  刚开始入门的弟子们都要铭记心中,修法不是像我们往昔所知道的一般,单单烧香拜佛乃至放些生就是佛教,我想不是这样的。在《普遍胜利》的后记当中我也写了一些,现前很多导师着重建筑佛像、佛塔、寺院等,把佛教仅仅树立在外在的建筑之上,若要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未来的时候信众可能会把建筑塔庙这一类当作是佛教的全部。是否是这样呢?我想在座的弟子内心当中可能也有一定的感受。像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你们是把佛法当作一门能够成办解脱的圆满智慧吗?可能都没有想到过。

  以前我在上海看病的时候,当时医院的一些医生和护士都聚集在我的房间里头说:他们也非常敬佩佛教行善的观念,但是他们不理解的是,像很多老年人平常到寺院当中去烧香拜佛,要不三步磕一个头从山脚磕到山顶等,这些行为到底与善法有什么关联呢?决定会有这样的现象。像这些人心目当中的善法是什么呢?就是济贫赈灾这样的一些事情。这就是佛教的全部吗?当然,佛教的目的就是时时以爱心为出发点,从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但这个利益是一个广义,我们把一杯水递给一个口渴的人,这个也叫做利益,但这种利益称之为下品。这些人对佛教提倡的善法只知道这么一点点。如同这样一般,当前很多行持善法者认为多从事一些烧香拜佛,要不在家里念诵一些功课,平常从事一些善法,这就是佛教的全部。实际上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刚来的弟子们都要铭记在心,修学金刚萨埵过程当中要具足四种对治力,乃至从事一切善法当中都应该做到。因为我们从事善法的目的只有两种:一是净障,第二是积累福慧资粮,奉行一切善法当中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好的,那反观我们自己的内心,平常所从事的善法当中业障清净的怎么样?先想想什么是业障?障,是一个广义,总分为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那四障各自怎么理解,怎么树立,乃至它的对治力是哪四种呢?依靠这种力量,能达到什么样的果位?对于积累福慧两种资粮,前面稍许已经讲过,我们平常奉行的一切善法当中,都含摄这两个观点。就是说不仅仅在供曼扎的时候要讲解二资粮,平常奉行的一切善法都在积累二种资粮。要记住啊!这些观念都非常重要,要不光是走一个过程,像一位老太婆天天在佛前烧香拜佛,功德可能具有,但功德是一个广义、全面性的,比如她的发心一旦不正,得到的可能就是世间方面的功德,正确的发心会得到出世间之功德。像这种求学解脱的方法,还是有不圆满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通达这些道理为妙。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7课3金刚萨埵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8课2金刚萨埵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