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0

创建日期:2022-09-14

  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0

  第七十九课:广建所依及法会

  一、共同前行是修行之基础

  上节课我们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的教言,主要是从如是因成办如是果而做印证。虽然从文字上看,这些内容比较新颖,往昔没有提到过,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离开我们平常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

  比如,我们讲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共同前行,甚至可以说是天天都在宣讲,因为共同前行实在是太重要了。也就是说,平常修行过程中,能否如理如法修行,能否迅速成办解脱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基础是否扎实,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共同外前行是否扎实。如果修行的基础都不扎实,怎么可能得到后面的果呢?因此,共同前行对我们初行者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系列道理绝不能搁置一旁。只有具备了这一系列的因,后期所传讲的一系列功德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你的面前。

  除此之外,我们也一直都在讲解调伏内心的一系列功德。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中讲解。往昔我们也已经从烦恼逆缘方面讲解如何消尽贪嗔痴烦恼;从功德顺缘方面讲解如何令出离心、菩提心与信心增上等等。总之,虽然讲法的角度不同,实际上就是在讲解如何调伏内心烦恼。

  尤其我们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共同前行,更是不能将其搁置一旁。如果我们某一天的修行没有与共同前行相伴,那么这一天的修行就基本上处于散乱之中,甚至还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每天都会修学多长时间的法”。实际上,由于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这种修法仅仅是为了任务而完成任务,并不是真正如理如法在修学。这都是由于缺乏共同前行而导致的过失。

  二、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一)

  【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

  有些可能会想,“广建所依”是否是指要建很多寺院塔庙以及各种佛像等等?是的,这些都是广建所依的内容,但此处我们讲解的是,在广建所依时,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历代传承祖师曰:“当内心掺杂贪嗔痴烦恼时,无论你从事的善行表面上看有多么贤善,最终都会变成堕入三恶趣之因。”阿底峡尊者也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也就是说,无论你平常是建造所依,还是闻思理论,念诵不同的咒语、乃至在寂静处打坐等等,如果内心已被贪嗔痴烦恼染污,这些表面上的行善都会成为堕入三恶趣的因。因此,是功德还是恶趣之因,取决于行持过程中是否掺杂烦恼。所以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在内心不清净的前提下,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并不会带来解脱果实。我们行持任何善行,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但由于自己发心不正,以及在从事善行过程中掺杂了很多贪嗔痴烦恼的缘故,虽然从世间角度来看做得很好,世人都会赞叹你修寺建塔,修桥铺路……,但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对于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此处上师讲解,广建所依是宿世积累的一种福报。从总的角度来说,今天我们能有这样的解脱条件,也正是来自于宿世的因缘福报,因此在行善过程中,要时时铭记这些道理。

  不同的宗派都会讲解行善,但善的适用范围很广。如今我们作为佛教徒,就必须要站在佛法的立场之中去行善。佛教对于行善的观点,来自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行善,要从意乐发心的角度而言。一旦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无论你说你做过多少件善行,是营建外在所依,还是平常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以及在清净地方长时间静心修法等等,都无法成为成办解脱之因。铭记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我有时会和别人说,从某些方面而言,可能因为个人非常懒惰以及时时感到自己在从事这些善法过程中,内心掺杂不少烦恼的原因,我对于一些事情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否都应这么做?不一定,还是要观待自己的内心而定。如今也有不少导师带领很多信众从事这样的善行,如果他们的内心没有掺杂烦恼,如是行持乃是功德无量。

  我们每日早晨起床后都会先修一座上师瑜伽,其余的时间则根据个人条件,尽量行持各式各样的善行;或者一周之中,抽出一、两个小时讲法,并且在这短短的时间中,内心没有掺杂烦恼,则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成办解脱之因,是非常好的解脱善根。

  相反,如果在成办解脱善根时,内心掺杂众多烦恼,那么这件事情你做与不做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从世间角度来说,可以得到世人的赞叹,但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对于解脱已经没有丝毫利益了。所以,平常在行持善事过程中,要细致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

  三、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二)

  我相信,在没有进入佛门前,在座的每一个人也都不是冷血动物,我们也都曾根据个人的条件,力所能及地去行善。但以前做一些善行,可能是来自于自己的良心,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这么去做。毕竟无论是否具有信仰,内心的善良还是存在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老人也反复教育我们,要做个好人。因此,站在道德与良心的基础中,我们也都曾做过一些善事。但从我们进入佛门开始,这样的观念就逐渐在改变。同样是要积极行善,现前我们想得最多的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行善。

  发心分为三种发心:恶念发心、无记之发心和善念发心。其中恶念发心分为: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善愿之发心讲的就是行善时掺杂世间八法,因此它不是正法,而是一种非法。也就是说,当内心被非法所束缚时,表面做出的善行对于成办解脱并没有任何利益。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深得周围人的敬仰。有一天,他的弟子告诉他,明天会有一批施主过来拜见。于是第二天早上,这位修行人就开始积极的洒扫庭院,打扫卫生,并将佛台打扫得一尘不染,就这样忙碌了一两个小时。

  当他做完这些事情后,坐在自己的座垫之上想:“我平常并不是那么勤快,为什么今天早上会这么积极地去做这些事情?是什么原因?”仔细回想一下,是因为听到他的侍者说,第二天早上会有信众过来拜见。当他想到自己早上所做的一系列行为,目的是为了能在人前有个好的形象,而不是为了积累福报,清净自己的业障时,就反问自己:“我长期在幽静山林修法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今天的行为已掺杂世间八法,这样做有何意义?”当下对自己产生一种悲心,于是从地上抓住一把土,往佛像以及供品上撒去。

  后来阿底峡尊者进藏时听到这个公案,忍不住赞叹道:“我在雪域高地见到很多积累资粮者,但没有比这位高僧大德的一把土更殊胜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很疑惑,这一把土撒在了佛像和供品上,应该是一种不敬才对,怎么会是殊胜呢?确实,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可实际上他所撒的是我执烦恼,这是一种对治。因此阿底峡尊者才会赞叹,这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对治法。

  以上也是在告诫我们,行善过程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掺杂于烦恼,是否掺杂一种非法?当掺杂于非法时,无论自我感觉有多么殊胜,从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没有起到丝毫之作用。

  以前我在亚青寺时,有一次某个地方的居士过来请上师为他们当地的一个同修居士打卦。在他们虔诚的眼光下,上师最终告诉他们,亡者还在中阴道中没有投生,甚至会趋向三恶趣之中。这些居士非常诧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并不难理解。因为从表面上看,每一个人都像个修行人,可反观自己的内心,掺杂了多少烦恼只有自己知道。汉地有句话就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内心的烦恼你可以在别人面前掩饰,但永远欺骗不了自己。自己决定知道内心掺杂了什么样的念。所以,我们平常行善过程中,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而不在于外面做了多少件善行。

  记得有一次我在汉地的某个寺院看到有一间千佛殿,里面摆放了很多精致的佛像,并且下面还写了供奉者的名字。周围的不少居士都说,其中有多少多少佛像是他建的等等。当然,我口中还是会非常随喜赞叹。但是也要记住一点,如果写上自己名字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加持,也不是不可以,可如果是为了宣扬“这个佛像是我做”的话,那么你所宣扬的其实就是名和利,其中已经掺杂了世间八法。表面上建再多的佛像,从成办解脱本义来说,已经没有一点点功德了。

  所以,我们平常在寻求解脱,从事善法过程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我们此处所讲解的“广建所依是宿世积累福报的一种征相”,是要讲解在广建所依过程中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这一点必须要清楚。

  四、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三)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上供下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对境清净、意乐清净和供品清净。

  如果对境不清净,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会有丝毫之利益。也就是说,如果供养的对境不清净,无论做多少供养,也积累不了福报。布施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布施乞丐一个馒头,乞丐对你会非常感恩。如果你把馒头给了一个福报比你更大,条件比你更优越的人,他可能会觉得你在轻视他。这样一来,不仅不会积累福报,反而会成为烦恼之因。因此对境必须要清净。

  可能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平常在具体行持过程中,必须要长时间观待后才能去从事善法么?”虽然我们讲解供养的对境要清净,但是否必须长时间观照也不一定,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来说,对境必须要清净。

  第二、意乐要清净。今天你所做的这件善行应该完全与正法相融。如果当时掺杂了一些非法的思想,即便从事的善行看上去非常广大,是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由于意乐不清净的缘故,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不会有丝毫之利益。

  我们讲过,在发心意愿当中,恶念发心是需要断除的;无记之念比恶念发心要清净一些,但也是需要改变的,只是不需要将这个念完全断除后树立新的念,而是将当前的无记之念转成善念。这里讲解掺杂世间八法的恶念必须要断除,然后树立善念,可见恶念的过失有多大。

  所以我们平常从事一系列善行期间,真需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次进入佛门时,不用先急于修法行善,而是先要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才如法。”

  相信我们初入佛门就在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当有人问我们,如是行持善法的目的在于何处?我们都会回答说是为了寻求解脱,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请问,此时自己的意乐是否清净?恐怕就不敢轻易断言自己的内心没有掺杂一丝世间八法了。世间八法主要还是在于名和利中,细致观待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欲望?如果有,就说明当时你所做的一切,虽然世间法中能赢得很多赞叹,但从出世间角度来说,恐怕没有丝毫功德。

  同样,平时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条件,行持很多布施、放生等善法。扪心自问,行持得是否如法?第一、对境是否清净?恐怕对境不清净,谁都不会去做。也就是说,没有人会跑到一个条件比自己优越人面前说:“我把这个布施给你”。这样当然不是布施。布施的对境应该是对方正在遭受痛苦,需要得到这方面的资粮。其次、意乐是否清净?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掺杂世间八法。只要在布施过程中掺杂一丝毫烦恼,都是不如法的。

  所以我们在讲解六度波罗蜜之第一财布施时,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观点,细致讲解了布施应该如何从言语、身体以及内心中做到布施。布施不能像平常喂狗一般,把东西扔到对境面前。这种能否称之为为布施,可很难说言。

  五、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四)

  以上所讲解的内容,听起来只是共同法,没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圆满融入自己平常的行为中,就会对自己以后的修学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所依”。

  “所依”并不一定是指依外在之物。我们平常所做的一切,如通过身做礼拜、口里念诵咒语以及调心等一系列善行调伏自己的内心,目的就是在创造身坛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后期也是以身坛城来印证见解。但即便是在见到坛城的过程中也要记住:意乐必须要清净,不能掺杂烦恼。

  我们平常也经常参加法会或自己组织法会等等,这些都是宿世积累福报的一种征相,但在参加过程中,也一样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将大家聚集一起参加法会视为一种娱乐,或者是一种放松散心。我们刚开始入门时,导师都会告诉大家,修行人应该独自一人在寂静处修行,如是修学的功德远超胜多人一起共修的功德。但我相信,刚开始谁都做不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从本质上来说,法会非常殊胜,但我们此处暂且不讲解它的功德,而是从护持正知正念的角度来说,独自一人修学的功德还是大大高于聚众共修的功德。可独自一人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时时都能做得到的。毕竟我们还是凡夫,内心难免有时会有散乱,当配同着散乱参加法会时,内心还是会有一种“我要去玩一下,我要去看看风景,我看看当时的场面……”等等娱乐的成分。

  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正常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将修法形成一种极端,不管行不行,都必须按照一种方式去做。毕竟我们现前的状态中,仍旧需要按照世间法来度日:口渴的时候要喝水,饿的时候要吃饭,天气冷的时候要穿厚衣服,天气热的时候想要寻找凉爽的地方等等。因为,我们仍旧处于世间范围当中,就必须按照世间的缘起法来做。所以,有些情况不是说完全不允许,还是要视情况而定,但无论如何,每当树立一切善行,还是需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

  六、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累积福德相(五)

  有些对佛法不了解的人,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进入佛门好像跳进了一个坑,不是这个不能做就是那个不能做,时时都充满了束缚。但我们首先要知道,不去做的真正意义在于何处?如果你能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

  比如我问在座所有弟子:“你吸毒么?”我们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不吸毒。”“为什么不吸毒?听说吸毒的人都觉得吸毒后的感觉挺好的。”“不,不仅感觉是暂时的,而且这种感觉还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当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别说是去吸毒,就是与他相关的事情都会主动远离。因此,今天不吸毒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不仅不难受,还感到非常自然,快乐。可如果是天天吸毒的人,看到我们不吸毒的人就会觉得:“这些人真可怜,他们体会不到吸毒有多好!”但我们并不会因此生起丝毫羡慕。

  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平常行持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各式各样的约束,其中有佛制戒,也有自然戒律。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对修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我们懂得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并不会将修行视为一种苦行。

  以前,每当我们听说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或者看到一些修行人清苦的生活,甚至是看到有些在家居士抛弃自己优越的生活,独自一人跑到高原,住进简陋的土房子,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就觉得他们真的很苦。可事实上,这些人恐怕一点也不会像你以为般,觉得有多么辛苦。如果真的感觉太苦,相信他们也决定坚持不下去,毕竟他们也是凡夫人。

  如果他们能按照你说的方式去生活,虽不至于人人都功成名就,但每个人都决定会有自己的一番作为。乞丐,可以算是最糟糕的身份,但乞丐也有自己的天地,虽然他的天地不大,只是破碗里的一点饭而已,但这也是他的生活!所以,世上的人只要想,就都能活得下去,但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去生活?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快乐与喜悦;因为他们已经真正知道轮回的过患、涅槃的功德。正是由于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才会在成办这一果实的过程中充满了喜悦。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好坏。

  比如,很多人见到过和尚的生活,就觉得出家生活太孤单,太单调,有太多的约束。可出家人却觉得世间人已经有了这么多烦恼,还要去做这样那样令烦恼更沉重的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因此,我们不能以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还需要懂得做这件事是否值得。只有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而如是去做,才算是最圆满的。

  所以,平常在从事一系列善法过程中,时时要反观着自己的内心。我们常常说,如今能真正去这样听课,去修行者,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可能会想:如今烧香拜佛的信佛者越来越多,怎么说越来越少呢?是的,由于宿世的因缘,今生能具备相应条件者是不少,但细致观待,实际当中能做到认真闻法、如理如法修行者,则极其稀有,原因就在于并非人人都能圆满具足这一系列条件。

  比如有些人,虽然对佛法有所了解,但并不圆满,因此即便他对轮回心生厌离,这份出离心并不强烈;即便他对涅槃有些渴求,这份希求心也不强烈,因此在实际行持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各种懈怠、拖延等不圆满的显现。但相对来说,我们在座很多人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也可以说明是我们宿世的因缘,以及后天认识正法之功德。否则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

  常常有各地的居士们打电话过来,说他自己得了什么病,医生说余下的时间也不会很长了等等。虽然现在是呈现在他的面前,但终有一天会呈现在自己的身边。等到了那个时刻,才想到上师此时讲解的是真理,恐怕就太晚了。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不到这些道理?因为侥幸心理太重。

  从小直到现在,我们一直觉得自己距离死亡还非常遥远。可细致想想,阎王爷前面没有带走我们,但余下的时间什么时候来带走我们,可真说不准。别说明天在不在世上,就是今天下午,今天晚上还能不能在世上,谁都没有把握。所以,还是要面对现实。

  总的来说,以上所讲解的这一系列道理必须时时铭记心中。这样一来,无论平常是上供还是下施,所做一切事均成正法,具有解脱功德。以上就是讲解“广建所依及法会,宿世积累福德相”。

  七、于诸宗派无偏袒获得上师教诲相(一)

  【于诸宗派无偏袒获得上师教诲相

  对一切宗派都没有偏袒之心,是真正获得上师教诲的征相。也就是说,当真正理解到导师的教言,就不会对任何宗派有偏袒之心,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或者对这个传承心生敬信的同时诽谤其他传承等等。为什么这么说?

  上师的教导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是一致的,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调伏自己的内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也是所有导师的教诲。无论我们内心产生是善念还是恶念,都是我们不清净的内心在作意,因此它所产生的心也自然是一种偏袒之心,总是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达到很高的境界,取得真正的净观与平衡之见解,但由于已经懂得这些道理的原因,偏袒之心基本不会在我们身边产生。因为,当我们具有正念与智慧以后,偏袒的信念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我也听见很多人说,某人修行非常好,就是偏袒心有点严重。这叫修行好么?偏袒心意味着他的内心烦恼极为沉重,所谓的修行好又体现在何处?除非他有两颗心:一颗修行好的心,另一颗烦恼极重的心。若是如此,修行好的心永远都是涅槃,根本不用去修了,而烦恼沉重的心也无法改变,仍旧流浪在轮回中。请问即能涅槃又在轮回,这样的见解有存在的意义么?

  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心,只有一颗心,也就是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所以,平常所从事一切善行,都要观待自己的心改变了多少,而不是说“虽然修行不错,但贪嗔痴烦恼有点严重。”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成立的。

  我们以上讲解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今在座很多弟子,由于越来越了解上师的教诲,因此对各式各样的宗派也越来越没有偏袒心,这就是功德增长的标志。

  很多人认为,自己平常修行期间,眼前看不见什么景象,身上也没有什么感觉,功德好像没有在增长。其实,我们平时什么都看得见,只是你没有注意。比如晚上,我们看见的是黑暗;早上,我们看见的是光,是万物,所以我们什么都看得见。有些人说,但自己看不见什么光。其实我们也看得见,比如太阳出来的时候看见的是阳光,看灯泡能看见红光,霓虹灯能看见蓝色的光,绿色的光等等。但这些光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么?看见与否重要么?并不重要啊。

  要记住,真正的功德增上不在于外表呈现什么,而是在于内心的改变之中。也就是说,没有偏袒之心,就是功德增长的标志,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如今在座弟子也要往这方面发展。虽然,现前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点偏袒之心,但与以前对比,相对来说,偏袒已经越来越小。即便有时无意中会产生偏袒的念,也很快就能提起正念予以改正,这就是功德增上的标志。

  八、于诸宗派无偏袒获得上师教诲相(二)

  无论是修学哪一种传承门派,尤其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者,更应具有无偏袒之信心。因为大圆满本身的特点就叫万法摄一,也叫百部归一名,永远没有排斥其他教法,认为某一个教法不是自己所修的法。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九乘次第,都应圆满于一法当中修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功课。因此,我们当然不会诽谤任何传承教法,甚至平常还会去求学其他的传承教法。可是当我们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做得最多的就是万法摄一。

  因为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懂得这个道理,才是万法摄一,也永远不诽谤其他的教派。尤其要记住,即便是外道,也不能去诽谤。因为只要是一个宗教,就必定有它好的一面的,这是特定的。比如无论什么宗教,首先都是以爱心为出发点,这一点我相信是一如的。至于爱心的范围的大小,则根据不同宗教的教义来定。有些可能爱心比较局部,对某些众生可以有爱心,但是对另外一些众生,可以不需要爱心等等。

  但与佛教对比,佛教所讲解的爱心应该是最普遍的,没有任何偏袒及选择性,对一切众生都应该充满爱心。但即便其他宗教从爱心本身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一些偏袒,但只要是以爱心为出发点,我们就应该尊重,不要去诽谤。如今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有时也会宣讲一些其他宗教好的一面。如今我们在行持过程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所反驳的不是它的好的一面,而是他不究竟的一面。

  所以,我们现前由于越来越懂得这一系列道理,内心的偏袒也就越来越不存在了,而和谐的思想、行为以及和谐的缘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内心清净的一种表现。

  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的你眼前,而在于你的内心!眼前永远呈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眼睛能看得见西方极乐世界,就说明它必定存在于某个据点或某个具体的方为,可实际上,他只存在于清净心之中。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令自己的心清净,才是我们今天行持一切善法的真正目的。

  九、于诸宗派无偏袒获得上师教诲相(三)

  现前由于众多高僧大德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对法心生敬信者,并且信心也越来越普遍,偏袒心越来越消尽。往昔很多人,偏袒已成家常便饭,如影随形。

  比如有些地方的修行人喜欢这里一帮,那里一组。当然,分组学习也非常正常。释迦牟尼佛曾经授记,他在后世呈现善知识的形象来救度一切众生,因此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意乐,而呈现不同的导师形象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彼此产生矛盾与争斗,可就不如法了。可这些彼此抱怨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有。

  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往昔我们感到烦恼沉重,希望进入佛门能成办解脱,但为何一进入佛门后,还会自己再去创造那么多的烦恼,甚至比进入佛门前的烦恼更多?以前烦恼可能只是世间方面,出世间的相关烦恼在没进入佛门前,是决定不会产生的。但进入佛门后,在以前的烦恼还没有消尽的前提之下,又新增了一个烦恼,这叫功德么?当然不叫功德,而是烦恼增上。这是修行者的行为么?当然不是。

  可能很多人会问,如今世上有各式各样的导师,难道所有的导师都得去依止一遍,都得去听法,才是具有普遍的信心么?不是这么理解。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他会以不同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一切众生。因此,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导师符合自己的条件,就去依止这位导师,听从这位导师的教言就是信心,而不是说“必须依止所有导师方可称为信心”。普遍的信心不是这么理解的。

  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偏袒心,我们已经越来越稀少。但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上师天天都在讲解要具有普遍之信心,今天这个城市来了一位导师,我是否必须去拜见,才能称之为普遍信心?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我们给绘画的阿弥陀佛献过哈达,给真正阿弥陀佛献过哈达么?你亲自谒见过阿弥陀佛么?没有谒见过。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和阿弥陀佛无缘,或者阿弥陀佛不在我们的信心范围当中?并不能这么去认为。因此,是否拜见导师,还是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如果对这位导师心生敬信,今天也有时间,就去拜见;如果今天没有时间,虽然也知道这位导师具有真正的功德,但内心总是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走不出,那不去也成,就这么简单。所以,这时就不需要掺杂很多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将它搞得非常复杂,就会构成很多烦恼的起因。

  以上就是讲解,不要有偏袒的心。有些人可能又会想,自己应该具有普遍的信心,而所有导师讲解的教言也都是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在行持过程中,自己把所有导师的各个教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这用一下,那个也用一下,是否可行?

  不能说不行,但还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比如有句话:“无论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好猫。”我们今天要寻找的是真正能抓老鼠的猫。如果外面随便抱来一只猫,它未必会去抓耗子,甚至可能和耗子变成好朋友,这样的猫可一点都不可靠;如果是一只病猫,也一样抓不住耗子。因为耗子也会随着基因而逐渐改变。以前的耗子都是小小的,只要是猫都能抓得到。但现在有些耗子可能比猫还大,如果你家的耗子很大,可能小一点的猫,一只耗子都抓不到,必须要大一点的猫才能抓得到。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只可靠的猫,一只真正能抓耗子的猫。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寻找到符合个人条件的传承。

  可能有些会觉得,这位导师讲法的比喻真可笑。传授密宗的时候,弟子要视师为佛,导师也要视弟子为佛,为什么这位导师讲法比喻自己是猫,弟子都变成耗子了呢?这当然是一种比喻,要为弟子讲清楚道理,比喻怎么举都可以。总的来说,要寻找到一位符合自己要求的导师,并且遵照传承如理如法修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才是我们要寻找,要运用的法。

  因此,有些人问我,他自己这样修一下、那样修一下,对不对?我们不能说不对,只要是能对治烦恼的法,就都是对的,没有不对者。但在具体运用上,还要细致一点,要遵循传承教言,如理如法去做,才是圆满的。

  总的来说,关于普遍信心这点,以前上师也讲得非常多。如今亚青寺的所有弟子,无论从导师的角度,还是从教法的角度来说,都不会有什么偏袒之心,这都是功德增长的标志,也是对导师教言完全理解的一种象征,非常好。

  十、获得上师教诲相生起普遍之信心法与自心融合相(一)

  【获得上师教诲相。】

  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所修的法已形成对治烦恼之力量,则面对任何导师与传承教法,内心永远不会产生偏袒之心,对任何对境都能生起普遍之信心。这就是修法与自心融合一起的象征,是真正得到上师教诲之相。

  【生起普遍之信心,法与自心融合相;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修的法,不能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则无论行为当中行持怎样的善法,实际都起不到一点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我们所从事的法成为对治内心的作用,功德就会呈现于信心之上,即信心越来越普遍,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偏袒。这些才是功德增长的标志。

  有人问我:“上师,你天天都在讲普遍信心,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导师座下,我都要去一趟,都去求一个法么?”要记住,普遍的信心来自于你对导师的尊敬心,而不是说到了导师身边亲近导师就是有信心。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最终由于没有信心的缘故而堕入三恶趣之中。由此可知,在导师身边并不等于有信心。信心还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当中的恭敬心、清净心。这份信心,不一定是在导师面前才有,没有听闻导师的教法就没有。信心不是这么树立的。所以,我们首先真正要从理论中知道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阿难及一切信众祈请佛陀说:“佛灭度后,末法时代众生应如何依止导师?”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代,我呈现不同的善知识形象,来救度你等众生。”由此可知,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化身。

  今天我们依止一位导师,是符合个人的条件而如是选择,但对于没有依止过,甚至没有听过的导师,只要是具备佛的功德,从信心的角度而言,我们的信心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己所依止的上师称为大恩根本上师?因为从恩德的角度当中,上师超胜一切佛菩萨,所以我们依止的上师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上师的功德比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大。也就是说,从对自己恩德方面来讲,导师比佛菩萨更重要。这样一来就能知道,并不是我们平常必须跑到每一个上师座下听法,才能说生起了普遍之信心。

  总之,能生起普遍之信心,都是由于法与自心融合一起的缘故,即烦恼逐渐减少,才能起现这样的功德。我也常常听到很多人说,自己修行一段时间后,信心逐渐在增长。不仅是本传承信心越来越坚定,对于其他传承,往昔的很多偏袒私心也逐渐已经消失了,这是否意味着功德在增长?当然是的。

  我们平常也一再讲解,见解是否增上,就看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在增长?如果三大功德都在增长,则意味着你的见解就在增长、烦恼就在减少。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对见解增上有一些体会,这就意味着内心与法,已经逐渐融合。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8课10-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9课11-2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