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4-26

创建日期:2022-09-19

  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4-26

  十四、自利获得究竟时悲悯无依众有情此是成办他利相(三)

  随着自己的见解增上,对众生的悲悯也会越来越增长。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信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体会。

  以前我们可能完全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但现前多多少少都能照顾到别人的心情,并在有意无意中生起悲悯心,甚至在做一些事情时,不再是单纯的嘴上功夫,也不会像以前一般冷血,而是在相续中会更有温情。这些都充分地说明见解在迅速增长。

  只是口头说自己当前的慈悲心有多大,是不够的。因为这个“大”字,有时真没法安立。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还会有情绪飘动的时候?情绪飘动的对境又是谁?是无情还是有情?只要有对境,即使当下是无情,结果可能就是有情,这也充分说明你还是缺乏慈悯心。若真正具有慈悯心,还会对某一个境产生反感、产生嗔心么?不会的。所以,当下我们圆满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但相对之间,也还是有所增长。因此,这也是一件好事。

  虽然我们平常会讲解寂止、禅定方面的要点,但每当在讲解禅定是否为真实时,会以什么作为定义?就以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三种功德是否增长来判断自己的见解是否增长,是否真实。因为三者都是本性具有的功德,随着见解增上,逐渐呈现是非常自然的。就如同能看见多少阳光,取决于乌云消尽多少。乌云越稀薄,阳光就越猛烈。因此,功德与见解是同时呈现的,慈悲心增上就是见解增上的一个标志。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口中讲解这些道理,真不是太难,难就难在要在生活中如是做到。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犹豫,觉得即便现前能做得到可能也还是不去做为妙,因为这个时代太坏了!如果强行在这个时代这么去做的话,自己最终的结果可能会非常糟糕吧。

  我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就是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因为你是在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做不到的。”但要知道,真正做到这些见解,并不会如你想象这般,产生糟糕的见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不好的显现,是因为那里的男女菩萨中,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遭到一些冤枉等等。所以,当你觉得“可能会这样,可能会那样”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还是无法做到我们以上所提到的要求。

  当然,尽管凡夫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尽可能往好的方面去努力。

  十五、恒时依止上师时三门奉献于上师速证修行果位相

  【恒时依止上师时,三门奉献于上师,速证修行果位相;

  迅速可以成办解脱是三门奉献于上师的原因。无论你口中是否说出“我三门供养上师”,只要已经依止上师,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将三门托付供养给了这位导师。

  如何理解此处所谓的“供养”三门?以前我们对身口意三门非常实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现前要奉献给上师,就不能再随着自己的习气而飘动。虽然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三门还是会随着自己的心意飘动,但由于已经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奉献给上师的缘故,就必须第一时间要把心收回来,遵循上师的三金刚去做,令自己做到身行于善,语行于善,心行于善。因为,与善相违的一切行为,都是我执造成的,如果随顺我执而去,就违背了供奉三门的誓言。我们供养三门的真正目的也正在此上。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前面没说过要供奉三门,自己是否已经供奉了三门?要记住,在依止导师过程中,无论是否按照成熟灌顶的仪式,在我们依止导师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三门奉献给了导师。因为我们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就是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变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三金刚,而这也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去守持的誓言,需要去护持的戒律。

  总的来说,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反观自己今天身体所做的一切是否如法,如果发现自己行为不够如法,就要及时把心收回来;如果发现自己今天所说的一切话有不如法的显现,与十不善业掺杂在一起,就要及时断除它,因为我们已经将自己的语奉献给了上师;如果内心生起贪嗔痴烦恼,要及时要把心收回来,因为我们已经将心供奉给了上师的意金刚的,这是我们需要守持的誓言,所以我们现前不能再随着自己的习气随意飘动。如是供奉三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身口意三门之业障。因此,要时时护持正念。

  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了知并不困难,难在行为当中要这么去做。所以我也常常告诫弟子,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虽然我讲解修行应该寻找幽静之处,但也要懂得当自己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时该怎么去修法。因为修行应该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得到时时调伏内心烦恼。

  尤其刚刚所讲解的,要在生活当中改变自己的内心,不需要去寻找什么样的环境。有时我们会因为座上修行时间很短而困扰,但实际上座下能时时关注自己的三门,也就叫做修行。因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包括三门在内的一切业及烦恼,平常若能如是护持自己的内心,不就是在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而速证佛果么?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因此感觉非常累,这是因为你对某一件事情过于关注,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累。此时若能时时与共同外前行相伴,就不会那么累了。如是修学,就是迅速可以证悟到佛果的一种证相

  十六、昼夜无懈而修持如今已证自现刹即生圆满佛果相(一)

  【昼夜无懈而修持,如今已证自现刹,即生圆满佛果相;】

  由于不分白天晚上精进不怠地修行,今天已经能呈现自现清净刹土。何谓“自现清净刹土”?从直断的角度来说是指明空不二。此处的名空不二,是指真实的明空不二,不是造作出来明空不二,因此能自现清净刹土,即成就佛果,而这圆满的果实就来自于昼夜不歇地精进修法。

  所以,修行过程中,精进决定不能缺少。不要总想到,如果这样去精进,是不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比如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怎么睡都睡不够。但所谓的“不够”,还是根据个人的要求而定。有些人说必须要睡足八个小时,否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等等。但细致想想:世上所有人都能睡到八个小时么?有些工作很忙碌的人,决定不可能会有这么长的睡眠。

  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以前在禅院时,每天睡觉最多睡四个小时就完全够了。当然不睡觉是做不到的,毕竟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还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一定的保养。尤其是在修行不足的时候,缺乏睡眠可能会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如果你的睡眠太长,恐怕对身体也没有多大的好处。

  以前我们在禅院时,晚上十点钟左右才会下座,然后紧接着又要开始念诵一些护法、功课等等,转眼就到了十二点左右。但第二天我们四点钟就都要起床,有些三点半左右就起来了。因为四点钟开始吹螺,我们必须要在吹螺之前的几十分钟起床,否则前面的很多仪轨可能就来不及念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伏藏师色拉阳智,他有很多伏藏品,是我们每天都要念诵圆满的。我在禅院的三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每天都会诵这个心咒。尤其念诵的时候还要配合法器的敲敲打打,如果早上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恐怕别人都念完了,你还一个人在那边敲打,这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必须要早点起床。因此那个时候,我们一天的睡眠基本上也就四个小时左右。

  但是在这三年的时间当中,我并没有觉得睡四个小时有多么不足。也有可能是那个时候还年轻的原因吧,有时候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一个晚上就这么聊聊天,四个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紧接着又要开始新的一天的修学了。虽然通宵没有睡觉,但是第二天还是能继续打坐。但长时间这样,可就受不了了。

  那个时候,我们每天白天都要看顿超。我有个金刚道友,那时他就在禅院的某个地方挖了两个洞,在那里修顿超,我当时在另一个地方修。有一天我看他眼睛睁着,一动不动,我就想:天哪!他今天入定真了不起,眼睛一点都没动。但后面吹起下座的螺声时,他还是一动不动。等我把身边的事情都做好,他还是在那边打坐。我想,这真的就是入定吗?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就叫了他一下,这时他才大梦初醒一般,问我是不是要走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三天没睡觉了,今天特别困,已经困到可以睁着眼睛睡觉了。

  所以,完全不睡觉当然不行,但睡觉时间如果太长,也不一定就是养身。所以这些都是个人习气太重的缘故。细致问问:如今这个时代,有些人的工作非常忙,往往天还没有亮就要开始工作的人,难道他们不需要养身?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身体好,而且也如今很多生病的人,也不全都是早起的人啊?恐怕天天过度睡觉的人,生病的还更多。因此,睡眠不一定是对身体造成影响的一件事情。不休息当然不行,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做到精进一些。

  十七、昼夜无懈而修持如今已证自现刹即生圆满佛果相(二)

  有时候因为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可能理论上知道不能懈怠要精进,但现实当中却做不到。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魔障。

  记得我们第一次到亚青寺时,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说过,所谓的魔障,大至业际颠倒,小至贪图睡眠,都是一种魔障。因为魔永远不会呈现出某种形象站在你的面前说:“我就是你的魔”,而是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言行、思想,就叫做魔障,所以小至嗜睡昏沉都是魔障。

  我们能否驾驭一切魔障取决于自己,是否会被魔所束缚,也取决于自己,所以这时应尽可能提起正念,不能随着它而飘动。比如当自己想要多睡一点的时候,就要知道这是自己的一种习气,要提起正念予以对治。

  有时候我们今天睡了十个小时,明天又觉得十一个小时也不够睡。要记住,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每天休息的时间可能比较早,常常晚上九十点就休息了,但是却比大多数人都起得早,往往凌晨十二点多或一点多就起来了。

  很多人会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或不想做的事寻找种种借口。比如认为这是因为喇嘛仁波切是圣者的缘故,才可以不需要休息,可以起那么早。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是在给自己寻找偷懒的借口。细致想想,历代高僧大德尚且这么精进地修法,对我们凡夫来说,难道不需要更精进去修法么?。

  当然,这也离不开我们的意志力。否则说得再多,没有意志力也难以坚持。无论你对佛法的了解有多少,如果意志力非常薄弱,可能最终只能一事无成。但对一个意志很坚强的人来说,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会直往向前。

  有时候我们会说,男性的意志力比女性更强一些,但也不乏有很多意志薄弱的男性;从女众的角度来说,也有不少意志力非常强大的女性。虽然我们说,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圆满,意志力就会越来越强大,但想要等待着那个时候才开始坚持,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哪日。所以,从当下就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力,让精进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我必须要这样。

  以前昌根阿瑞的上师堪布昂琼,看到昌根阿瑞平常做任何事情都有头有尾,就觉得他是一个意志力很坚定的人,修行方面应该也做得很好。有一天堪布昂琼把其他弟子叫到身边问他们,昌根阿瑞修行方面的意志力很坚定,做任何事都善始善终,平常他对于世间方面是否也如同修法一般?很多道友说,确实如此。昌根阿瑞一生中除非不去做,他要做的事,没有一件事不会坚持到底,从来没有出现过虎头蛇尾的事情,是意志力非常坚定的修行人。当时堪布昂琼就授记昌根阿瑞决定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因为平常的习惯会左右他的修行。

  所以我们平常做任何事情,也应如此。有些时候我们看上去做什么事,但实际上又好像做得不是很到位,这些习惯都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令修行也变成似是而非,不够踏实。所以要让自己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八、昼夜无懈而修持如今已证自现刹即生圆满佛果相(三)

  以上我们是在讲解教言,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要记住,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后期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逐渐改变而呈现出来的果实,至于最终的果实能做到十全十美中的几分,虽然与宿世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来自于后天的努力。所以,想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变得坚强,需要自己后天去努力。要告诉自己必须要这么做,意志必须要坚定一些。

  比如在高原,往昔有不少人曾在高僧大德面前立誓不再抽烟。可往往是今天戒掉了,过两天又开始抽了,这些都是意志不坚定的结果。而对于真正意志坚定的人来说,他并不是今天戒掉,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想抽烟的想法,而是用坚强的意志坚持自己的誓言。即便他的烟龄有很多年,可当他在导师座下立誓“从此再也不抽烟”时,一方面说明他已经知道抽烟的过失,另一方面由于在导师面前立誓的原因,从此以后无论如何,他都会坚定地守持誓言。可这并不表示,他第二天就不会有想抽烟的想法。由于抽烟已经上瘾的缘故,一开始还是会时不时就想去抽烟。所以今天立誓,明天就一点没有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还是意志力如何。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由于知道抽烟的过失以及在导师面前立誓的原因,即便内心生起“想吸烟”这个念头,最终也会屈服于意志力,所以他不会再去抽烟。

  我们平常做任何事都是如此,不是口中说要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有时甚至后期这样的习气还会更严重。能否真正做出改变,完全在于意志力上。所以我们如是讲解就是告诫所有弟子:意志力应该要坚定一些,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应该尽可能做到精进修法。

  但意志力坚定,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修行要变成一种极端的行为。要记住,极端行为产生的结果是很不好的。我们确实需要精勤,但精勤的同时还要做到自然放松,这一点永远不能忘记。如今很多人对佛法很有信心,并且修行也变得越来越精进。但在精进的过程中,如果过于紧张、极端,最终就会变成了走火入魔,而这些多数还是来自于极端修行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各种方式方法,学会自然。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过程,别说我们后一代弟子非常敬佩,就连当时佛陀身边的苦行者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愿意追随佛陀修学。但六年以后,释迦牟尼佛悟出一个道理,想要证悟到心性,就必须做到自然放松。当然,放松,也是有一定的约束与法规的。我们不能认为,一说到放松,就是指可以把鞋脱了,穿着很宽松的衣服,不拘礼仪地开始吃饭喝水等等。真正的放松并非如此,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法规。只有进入真正自然放松的状态,才能迅速成办解脱,修行过程中,必须铭记这一点。

  有些弟子可能会想,导师一方面怕我们不精进,一方面又怕我们过于精进而走火入魔,两者是否有些矛盾?不矛盾,只要你能做到如理如法。我们说过,无论讲解什么道理都要知道我们是站在佛法的背景下讲解,因此我们修行过程中也要知道,精进的前提必须是自然而不是极端。若能如是修学,无论你有多么精进,也永远不会有走火入魔的时候,因为你不会走极端,“走火入魔”已经不可能存在你的身上。

  十九、传承加持力未衰(一)

  【传承加持力未衰

  何为传承加持未衰?我们依止某个传承时,首先要观察这个传承是否清净?比如自己所依止的这位导师,他在依止他的导师过程中是如何依止的?是仅仅走马观花般依止他的上师就自称为传承祖师的,还是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般,长时间依止并得到上师认可后才成为传承祖师的?

  也就是说,依止某个传承前必须先细致观察这个传承与这位导师,他是如何依止传承,依止导师的;导师与弟子之间是否有犯戒的现象;以及导师的导师与他的导师之间是否有犯戒现象?他们彼此之间的誓言一旦有一点点的染污,就意味着这个传承并不清净,中间已经有间断了。我们遵照这样的法去修,是得不到传承加持力的。

  我们的修行的确需要凭自己后天精勤努力去修学才能得到相应的功德,但同时具有历代传承祖师以及传承的加持力也必不可少。所以,依止之前,必须要把观察好自己所依止的传承。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所依止的传承非常清净,因为他所念诵的咒语来自于某一尊佛;所念诵的仪轨来自于某位佛菩萨的著作等等。但还要知道的是,我们在念诵过程当中,是否能做到如同这位佛菩萨一般念诵?

  惠能大师曾经说过:“迷人口诵,圣者心行。”即便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念诵,也要分很多次第道,请问你现前懂得其中的密意么?若是不懂,就意味着你当前念诵的传承可能不够清净,因为你并没有做到历代传承祖师所要求的念诵方式。

  不仅是念诵,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如今这个时代,自称为修行人者,比比皆是,但由于传承法脉不清净,依止导师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得不够次第的原因,很多人的修学往往都只停顿在共同法之上。即便导师可能讲解了一些不共同的见解,但由于讲得没头没尾的缘故,对有些人来说可能符合条件,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根本不符合自己的条件,所以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见解还是无法增上。这就意味着,我们修行前的观察做得还是不够圆满。

  无论是传承还是导师,两方面都要观察得清楚一些,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这件善行是关系到自己生生世世的幸福。世间人在选择一生伴侣时,尚且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对方的性格、经济能力、家庭背景等各个方面,因为这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幸福,所以会尽量做到圆满。今天我们进入佛门,更是应该要去做细致观察才是,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一生一世的快乐,而是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与快乐。所以无论是观察传承还是导师,都必须要谨慎再谨慎,决定不能有任何马虎。

  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我现前依止着某位导师,但佛教有一种说法叫“依法不依人”,能做到这点不就可以了么?要记住,法来自于谁?来自于为你宣讲佛法的这个人。当人与法分开时,你怎么能知道他讲的法是否纯净?讲法的人一旦不清净,他口中说出来的语言还清净么?要知道,从没有一位历代高僧大德说过,他是依止一个凡夫而成办解脱的。因为凡夫不具备圣者的皈依功德,即便他口中能讲出佛法的道理也不纯净。所以法和人永远分不开。

  《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说过,依止导师时,如果将自己视为一个猎人,把导师观成獐子,把法当成想要获取的麝香,只有射死獐子才能取到獐子身上的麝香。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最终得到的麝香也是不如法的,因为获取过程中伤及到了獐子,而獐子与麝香本就是一如的。所以,不依人(圣者)而依止法的说法完全不如法。而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依止之前必须要去细致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十、传承加持力未衰(二)

  以上就是讲解,传承法脉加持是否已经消尽完全取决于这个传承是否清净。

  如今自称为传承清净者比比皆是。尤其在这个时代,想当学生的人越来越少,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多。包括佛教在内,很多人无论对佛法了解多少,都想在短时间内成为佛教的老师,因此往往对于自己内心的成就搁置一旁,反而非常努力地想培养自己的口才,认为只要自己口中能讲得出来,就说明自己是最好的善知识。但要知道的是,真正的善知识,不是要有口才,而是内心当中要有这样的智慧!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系列内容,凭的是口中的词句是否优美么?不是的,是凭借内心智慧是否成熟。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传承法脉是否清净,就要看这位导师得到的见解是否圆满,而不是说这位导师在某个导师身边学过多少,就能证明他的传承法脉是清净的。这些都是形象传承。

  往昔达摩祖师将衣钵传给禅宗二祖,并且依次往下传,但是到了六祖的时候,惠能大师就不再往下传授了。因为以前如此传授的真正目的是让他人知道,这是有传承的一位祖师,能令信众心生敬信,因此树立这样的传递方式,但真正的继承者是指完全继承传承祖师密意者,而不在于以是否得到衣钵为准。况且,后面还因为衣钵的传承而发生过不少的争斗。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这套衣钵就表示自己是传承继承人,却不懂得这只是一种传承的形式而已。

  以前我见到一位临济宗四十八代传人,他说他能得到导师的衣钵,只是因为他服侍导师很不错,令导师很满意。如果导师觉得某位弟子不错,便让人到外面买一套衣钵传给弟子,也算是传授衣钵,这样想传多少人都可以,但他们是真正的传承继承人么?真正的传承继承人必须要证得本传承的密意,才是真正继承传承。因此我们必须要细致观察导师功德是否圆满,传承法脉是否清净。

  传承法脉清净就意味着导师的功德圆满;而导师功德圆满就意味着传承法脉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必须先从导师的功德去观察传承法脉是否清净。

  二十一、内心暖相渐增长

  【内心暖相渐增长

  传承法脉清净没有衰败,内心的暖相就会逐渐增上。暖相就是指道验,比如修行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和密相瑜伽整个过程当中的经验,就是道验,也叫做验相或暖相。

  此处是一种比喻,是指历代传承祖师证悟到这个暖暖的感受,在它还没有变冷之前就赐予给弟子,并且后一代会在它仍旧温暖时赐予他人,所以此处是指这样的暖相一直没有冷过,清净的传承法脉从没有停止过暖相的传承,一直清净无染。直到我们这一代,暖度还没有消失,说明它仍旧非常清净。

  平常很多人会说:“快点吃,刚出锅,是热的”,就表示食物是热的还非常新鲜。如果他不再温热,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冷的,也不知道中途被热过多少次,新鲜度已经大打折扣了。由此可知,传承法脉清净非常非常重要。

  有些人可能会想,只要我见解增上即可,其他应该不需要那么看重吧?要记住,自己的见解是否增上,是要靠其外的很多因缘成熟是否和合,否则见解难以增上。

  汉地有一句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功”,当你在磨刀的时候,看上去没有砍到柴,但是刀磨得快慢,对于能否顺利砍柴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你的刀不够快,可能一个小时只能砍一棵树;但如果你的刀磨得很快的话,可能一个小时就可以砍十棵树,所以磨刀的时候虽然没有砍柴,但是它绝对不会耽误你后面的砍柴。同样,我们内心能否证悟一切密意,都来自于前面所观察的一系列加持,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内心暖相逐渐增长,从见解本身的角度中讲解是指寂止与胜观的见解。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而无相定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两者之间的差异要非常清晰,即便是清明,还要分为不了义和了义等一系列区别,这些也都称之为暖相。

  我们还可以从功德的角度中讲解三种功德,前面是指有缘的见解,当后面完全赤裸心的本性后,这时的见解就称之为无缘之见解,是永恒的见解,完全超越了世间的范围,所以称之为无缘。毕竟我们现在无论是慈悲心还是信心,都必须要缘一个境才能生起这样的念,但后期当见解圆满赤裸时,在没有所缘境时,慈悲心和信心也时时存在,这就称之为无缘。

  总的来说,此处所讲解的暖相,可以站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中理解,也可以树立于梦境。梦有下品善梦,中品认识梦境,上品为梦光明之境界也称之为暖相。也就是说,当我们见解增上时,可以先问问自己,晚上做梦的时候,梦境如何?如果时时都能做一些善梦,就说明我们的见解是在增长,但仍旧属于下品的功德范围当中。当然,仅仅无梦还不能真正立为中品,因为有些人天生就不怎么做梦,可能是因为气脉明点的关系,即便他想做梦,也做不了什么梦。所以中品不是指无梦,而是指能在梦中认识到梦。想要做到后面的转变梦境,首先就必须在梦中认识到梦,所以这也称之为中品之境界。后面的梦就叫做梦光明之境界,也可以称之为暖相,

  总之,随着自己的见解增上,不变密意相三种功德也会随着见解的增上而次第增长,这也可以称之为暖相。

  二十二、此乃敬信上师相(一)

  【此乃敬信上师相

  暖相见解增上,是敬信上师的一种征相。

  敬信上师,首先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当你真正知道自己的导师是一位具德且具缘的导师后,就不会对导师产生一丝毫分别以及邪见么?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凡夫,内心决定还会有这样的显现。

  我身边无论是刚入门还是依止导师有一些时间的弟子,他们都会说,自己曾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对某某导师有过心生诽谤,甚至起过这样那样不好的念等等。从某种角度来说,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非常正常。如果你现在已经是圣者,还会有这样的邪念,当然不正常。但你现前还是凡夫,初次可能没有细致观察而生起一些想法,但即便当时做了观察,后期还会产生一瞬间的邪念疑惑,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凡夫。可一旦内心出现这样的想法,就不能再顺着这样的念头而飘动,而是要在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提起正念。

  如果前面不做观照,有意无意对导师生起敬信,但由于对所缘对境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后期会产生各种想法,此时虽然感到难以接受,但要知道这是由于你没有细致观察所致;可前面已经细致做了观察,知道这位导师是真正具德且具缘的导师,后面还是产生一系列想法,也仍然要将一系列过失归于自己,知道正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才会有这种看谁都不顺眼的想法。所以,当我们内心生起这些妄念时,不能再随着妄念而飘动,而是必须要提起正念,生起敬信。

  虽然我们说,作为凡夫,对导师生起不敬之念,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但同时也要记住,如果已经与导师结上法缘后,还是生起这样的念,过失也是非常大的。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位导师的恩德,对这样的境心生怀疑,过失非常大。因此,每当内心有了这样的念时,就必须要把心收回来,不再顺着这样的念头飘动,并且时时净观,这一点也必须要做到。

  要记住,我们不能随着着自己的性格,遇到对境起烦恼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想怎么就怎么做。如果只是随顺习气而走,一旦痛苦真正降临到你身上时,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才知道自己当时不该这样,一切都迟了。所以,我们平常既要去学法,还需要知道怎么样去守持誓言。

  二十三、此乃敬信上师相(二)

  现前在汉地,只要听说有灌顶,没一个人会不感兴趣,但灌完顶以后,能懂得守持誓言者又有多少?无论你当时得到的灌顶是外三部灌顶还是内三部灌顶,都必须要守持相应的誓言即三种三昧耶戒:饮食三昧耶戒、执受三昧耶戒和护持三昧耶戒,现前你对此懂得多少?若是不懂,虽然灌顶具有功德,但触犯誓言的过失也非常大。也就是说,虽然你已经结上殊胜的法缘,但由于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不做观察,过失也是非常大的。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对导师生起信心没有什么难度,甚至有不少人都以《普贤上师言教》中老婆婆以狗牙当佛牙为例,认为只要自己也具有这样的信心,即便对导师不做观察,也一样能成办解脱。是的,理论上当然很简单,但实际上你能做得到吗?对一个真正的导师尚且生不起敬信,对一个内心带着疑惑的对境,你能生起敬信么?

  可能你会不服气地觉得,既然这个老婆婆能做到,为什么自己会做不到?要记住,这个老婆婆是个特例,也就是说,历史上只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办到。如果你也能做到,他也能做到,人人都能频繁做到,就不是特例,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了。正因为没有人能做得到,才能称之为特例。

  因此,理论上树立并不困难,但是现实当中很难做得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少想一些为妙。历史上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更具备条件者多得是,可还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婆婆这样的信心。我们也常常讲解,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相差得太远了,不要混在一起理解。

  举个例子。如今这个时代,转基因的食品非常多,因此理论上我们头上因此而长个角并不奇怪,但现实当中有谁因为吃转基因食品而头上长角的么?并没有。所以,有时候理论上可能是存在的,但是现实当中未必存在,我们还是应该现实一点。如果只是讲解理论,有时候就会觉得非常不切实际,好像在讲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一般,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以上就是讲解,前面不做观想,后面很难生起敬信。虽然有些特殊的公案,但都只是一种特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实际一点。为了自己的修学能有更好的发展,对境必须要先观清楚,然后再做敬信,这样一来,内心情绪起伏相对就会少一点。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敬信上师的功德。

  二十四、此乃敬信上师相(三)

  以上就是讲解,内心暖相逐渐增上就是敬信上师的功德。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不能仅仅凭借这小小的功德就心满意足,对于解脱的欲应该更强烈一些。与直至菩提间相比,目前短短的功德虽然非常好,但还是有些不够。不过,只要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无论是从见解的角度还是功德呈现的角度来说,我们都会先讲解高一点的法,但是相对而言,世间为人处世方面,也会讲解一些。我们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但与他人相比,相对而言,还是会有意无意改变内心,这是别人无法与我们对比的。

  我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弟子说,自己的家庭有多么不和谐,家人的烦恼有多么沉重,对于他学佛有多么阻碍等等。每当听到这些内容,我都觉得非常惊讶,因为修行不应该是这样。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当你的亲人对你心生反感,相信他绝不是故意站在你的反对面希望你不好,甚至往往他就是站在一个盼望你能变得更好的立场中在为你着想。尤其身边的亲人,更是如此。

  比如很多人都说,家人不希望自己信仰佛教,希望自己去从事他们要求的事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但另一方面而言,由于他们往昔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佛法,所以对佛法并不是很了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曲折,因此如今很多人对于佛教知之甚少。别说是实践,就连理论上通达者都极为罕见。很多人的内心也因此从小就对佛教有了很不好的印象,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尤其平时相关的一些好事听进去的人很少,可是稍微有一些不好的显现,可谓人尽皆知。比如张三家的某某因为信仰什么宗教而疯了,造成家庭破碎等等。他们常常听到的是这样的事情,内心当中对于佛教心生疑惑,也是没办法的。

  此时你就应该体现出佛教的优越性,让别人能亲自感受到进入佛门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而不是仅仅流于口中的宣讲。如今这个时代,虽然理论很重要,但现实更为重要,因为很多人都只看重现实,不会去思考理论,认为理论是虚无缥缈的,还是直接为他呈现进入佛门有什么好处更令人信服。

  有些时候,由于进入佛门的原因,难免会有与家人形成对立的一些事。比如今天你要去听课,家人会觉得很不开心。不过,我们也尽量为大家创造一些条件,令大家在其他地方也能听课,而不是必须要到现场。这样一来,当你条件不具足的时候,比如家人不愿意你天天往外跑,你就可以在家里听。

  但如果你平时天天往外跑,今天跟一位导师去拉萨朝拜神山玩了十多天;过两天又到国外玩个半个月;或者听说泰国是南传佛教小乘教法的圣地,那边会有一个特别殊胜的法事,因此又离家二十多天;刚回家就听说五台山有一个供斋,于是又出门大半个月……这样每天不着家,家人觉得不开心也是非常正常的。

  要记住,我们行持以上一系列善法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家里调伏自己的内心呢?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坐破垫子而成就,没有一个走破鞋子而成就者。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现前应该要多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好好地坐在家里,修行就从你座垫开始。这样一来,你的家人就不会因为你常常不在家而觉得烦恼。

  所以,在与修行不违背的前提之下,很多佛教的内容就是很现实的。有时候我们也会说,世间和出世间是不能同时在一个容器当中具有。可是你能做得好,出世间也时时可以成为世间的后盾,能否做到这点,完全取决于你的智慧。若能妥善处理两者,相信不仅仅你自己以后的修行会越来越顺利,还会带动身边所有的人。因为人人都想上进,当他们看见你有了巨大的进步,也都会想要向你学习。

  为什么现前很多家长喜欢把小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因为那里的人都有上进心,最终能出人头地的人也很多,所以很多家长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把小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去学习。

  现前我们站在这样的立场中去做,相信很多人看到你的进步也都会赞叹你,认为应该如此,这样一来,他们也会主动向你学习。所以,修行需要从这方面做起。

  二十五、此乃敬信上师相(四)

  我常常听说一些弟子每天都在外面跑来跑去,结果自己的家庭与工作搞得一塌糊涂,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佛教。释迦牟尼佛可从没有说过修行需要跑来跑去,而且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没有天天到处跑,历代高僧大德就更不例外,他们一辈子都在幽静山林中修学,没有谁是天天往外跑的。

  可能你依止的导师希望你这么做,是有着什么我也不太懂的密意,如今我们就从最客观的立场,最现实的角度中来讲解一下。如果今天我们没有烦恼,怎么做都可以,可是一旦有了烦恼,内心就会生起疑惑,甚至会感到心虚,觉得前面不该这么做,可那时一切都已经错过了,只有自己去面对这个结果。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

  有时这么讲解也不是在指责别人,而是平常我也会在想,为什么每个修行人的性格脾气都不一样,有些会特别奇怪呢?有些弟子也会开玩笑地说,如果不是自己性格奇怪的话,怎么会是独自一人呢?但有些人又会说:“上师,你是不是说喜欢独自一人是性格脾气很坏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不能和很多人一起相处,说明性格决定是有点孤僻的,否则怎么会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呢?实际上,我们也真需要能适应一切外境,而不能等待着外境来适应自己,否则内心永远无法清净下来。要记住这一点。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场面,内心都能依靠佛法调伏一切烦恼。释迦牟尼佛是一切众生的怙主,佛法能为我们创造成办解脱的所有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每个方面都尽量做到圆满。如是行持,不仅能自利利他,还能令佛教更为兴盛。

  我们不能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传承。如果你完全顺着自己的性格而行,虽然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过一生,但后代的人看见你多方面条件不是很成熟,再加上末法时代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从此就没有人再选择信仰佛教,这是我们所期盼的事业么?当然不是。

  我们度化众生靠的不仅仅是口才好不好。如今很多人都会参加很多考试,目的就是看看自己的讲法口才好与不好。我想,传递佛法最好的方便就是你的表现,真正具有佛法背景的表现,决定能度化很多众生,光靠口中说是远远不够的。小偷也会说不要偷东西,但他自己天天偷东西,有谁会信他呢?所以无论是从佛法本身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世间角度而言,我们都需要尽量做得圆满一些。这样一来,三世功德: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也在圆满之中。

  如今很多国外的导师都会强调人间佛教,可能只是单纯讲解今生快乐,但要记住,高僧大德这样的讲解,可能是有着很大的密意。因为现前这个时代,如果讲解很多未来的事情,大众难以接受。他们会觉得自己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去信?但对于所有众生来说,今生是很现实的,所以他们就从今生的角度中讲解佛法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人愿意去听这样的一些教言。

  同样,我们现前在修学过程当中也不能忘失佛法对今生创造的一系列功德,而这方面也应该有着一定的改变。否则只是说自己天天在修法,实际上一切照旧,性格脾气没有任何改变,我们只能认为你并没有真正在调伏内心。

  有时候真要问问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功德,它到底在哪里?在内心没有改变的前提之下,身口意三门之外如果有个功德存在,它也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身外的佛,但是他已经成佛,我们依旧还在人间轮回,享受人间福报,地狱的众生也仍旧在遭受痛苦,我们都在承受各自的果实,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系列善法,应该都是为调伏身口意三门而做,如果身口意三门没有改变,则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一点点解脱利益可言。

  有些人可能会执著自己的身份是出家人,或者认为自己现前懂得很多理论,而认为自己应该有所不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记里有一篇是神通篇,其中就讲解了许多自称为堪布、出家人、修行人者,去世后一直在中阴界漂泊,甚至有不少已经堕入三恶趣之中。这些都是我们遍知的导师从光明境界中观察到的。由此可知,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不取决于你的身份,而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能关注自己的内心。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法。

  二十六、课后嘱咐

  最近有不少人在求成熟口诀法,而我最近也在翻译一些教言,其中有一本叫《白莲花论》。有些人可能以前也看过一些,它的前半部分讲的是成熟灌顶,后面是解脱窍诀法。

  其中解脱窍诀法部分的内容写得非常详尽,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中需要分为几个次第,每一个次第应如何修学,该有怎样的见解以及前后不同的见解之间存在哪些没有消尽的障碍等等,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这部教言翻译出来以后,相信对正在修上师瑜伽、修窍诀法的人,可能会有很好的帮助。如今我们已经能从大体中知道自己的修学过程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这本书所讲解的两者之间的异同,应该会对见解的辨别提供非常好的帮助。

  当然,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看身体能否吃得消,还有一些语言上的难度。比如智悲光尊者著述的一些教言,涉及很多方言口语,无法在佛教辞典中直接找到答案,要准确地翻译出来,还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

  无论如何,希望大家不要为自己的修行寻找任何可以懈怠的理由,必须要每天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精进不懈,唯有如此,才能令见解迅速增上。如果只是强调自己从理论上懂得多少道理,对于解脱真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相信从见解的角度来说,相关的道理我们已经讲得非常细致了,你的理论也必然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如同乞丐在说富贵家的财富一般,说得再清晰也与乞丐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些财富一分都不属于他。同样,无论我们现前能说出多少道理,在自己的见解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还是凡夫身份,没有任何改变,面对各式各样对境时,内心还是会随着外缘而飘动,无法驾驭一切。想要打破这一切,就必须如理如法去修,这样去做,才有真正广大的意义。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3课1-1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