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13

创建日期:2022-09-19

  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13

  第八十二课:依止上师教言时

  一、前行之前行(一)

  想要圆满我们平常所传讲的这一系列教言,就必须要做到依教奉行。无论是修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从前行之前行直到回向之间一切方便法,都不能缺少。

  总的来说,相对于座下,座上需要运用的方便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座下在意识改造的前提下,提起正念就能具备一系列条件,但是在座上修学过程中,想要令一切修法得以圆满,平常所讲解的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等内容缺一不可。

  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平常都在追随着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步步地修行。比如每天早上根据个人的条件,都会修一座法,还有其他充裕的时间就会修两座、三座等等,并且修行过程中,也是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从前行之前行开始做起。如是修学,短时间来看,可能没有多大的作用,但实际上,这些都会对成办解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前行之前行中,我们首先会讲解寻找清静之处。因为寻找清静的地方,不仅仅是修上师瑜伽,也是修行成熟口诀法需要具备的条件。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初次修法要具备三清净,第一条就是地处清静。当你处于喧哗的市区,由于我们的心平常就比较散乱的缘故,此时更是难以平静,因此初次修行时,必须要寻找一个清静之处。

  历代传承祖师为何会寻找幽静山林处修行,无论是茅棚还是在山洞,或者是深山古刹,到这些没有人喧哗的清净地处修行,就是为了给成办内心解脱创造辅助。

  今天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地处清静对初次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我们就要找到这样一个清静之处。当然,我们应该通过修行,令自己的心逐渐去适应外境,最终令心清净来达到外境清净,但最初我们还是需要依靠清净的外境影响自己的心,让内心清净,这是缘起法,我们必须要懂。因此,初次修行时寻找一个清净之处,这一点应该尽量做到圆满。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不能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非常不如法的。当我们后面条件稍微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做到不需要再起心动念,也就是说,内心不再被随意搅乱。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前面的一系列步骤都必须做到圆满,否则修行期间,看上去是在打坐,实际上却在散乱,这是非常不如法的行为。修行过程中可能有很多这样的显现,但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一种习气。比如你一边修行,一边又想站起来喝水,甚至跑到外面去走动,这些都是不如法的。

  虽然,这一系列内容看起来也非常简单,但是其中却包含了能否迅速成办解脱的要点。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绝不能轻视这样的共同法,如果轻视这些共同法,可能会对我们以后的修学成办解脱带来很大的障碍。

  总的来说,修行过程中,要尽可能寻找到一个清静之处。在寻找到清静地处之后,还需要创造更多的其他条件,令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比如以前在某段时间习惯要做这样那样的事,现在就应该在上座之前,将所有牵挂的事情做好,避免中途又起来去做这些事。因此,历代传承祖师以及众多续部教言中说,在修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不去搅乱自己的心,令自己能在无造无作中如如安住。

  二、前行之前行(二)

  寻找到清静处上座修法后,紧接着就要立下两种誓言。因为我们在修行期间会有很多障碍,有些障碍来自于外缘,有些障碍来自于内缘。

  何谓外缘障碍?修行过程中,产生一些令我们将修法搁置一旁的缘,称之为外缘障碍。所谓内缘障碍是指在修行期间,身体感觉不舒适,甚至内心起了不好的念等等,我们因此而将修行搁置一旁的缘都称之为内缘障碍。无论是外缘还是内缘,想要消尽这一系列魔障,就需要依靠立下两种立誓言来消尽。

  相信在座的很多弟子有很多在修生起次第,我们在修生起次第时,需要将自己的地处观想为清净之刹土,并且同时还要观想宫殿外有一个金刚杵的院子,如是观想就是为了遣除一切魔障,令违缘不会融入自己的修行中而需具有的护持。我们现前修学过程中,依靠什么护持令自己的修行一帆风顺?就要靠这两种立誓,因此这两种誓言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修行期间会有种种因缘令修行无法继续?我想,主要还是由于少了这两个环节的原因所致。当然,有时即便具备,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但总的来说,立下誓言之后,违缘的呈现,相对之间,还是会越来越少。当我们的修行如是增上,违缘就会逐渐消尽。

  因此这些前行之前行,绝对不能轻视,并且在修行过程中,尽量不要掺杂私心,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尤其稍微修学高深一些的法或禅定者,有时会非常执著高深的见解,认为共同法对他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自己想怎么修就怎么修。

  我想,当你觉得自己的修学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不如先问问自己,虽然现前修学的是高深的法,但你的内心当下能否与高深的法契合?如果做不到,就意味着你的心和法完全是独立的存在,心是心、法是法,两者无法相融。想要令法融入心相续之中,就必须依靠不同的方式去创造,尤其次第方法更是不能少。

  以上讲解的内容称之为前行之前行,我们绝不能轻视。

  三、入座前行与共同前行

  第二是入座前行,即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出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等三部分内容。

  我们在讲解密宗时说过显密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四个方面。而此处讲解入座前行之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出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就具备了修行方便多和行为无辛劳两个特点。若无法将这两者融入到入座前行之中,即便你自称是在修行密法,实际上也已经没有密法的味道了。

  首先讲解身要七支坐法,它分为方便七支坐法与解脱七支坐法两种。彼此的不同之处在于何处?总的来说,前者偏重于紧张,后者是一种自然状态。因此同样是讲解身要七支坐法,操作方式就有了很大的差距。前者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而后者短时间内就能成熟见解,原因就在于后者更注重于自然。所以,仅仅从身要七支坐法上而言,两者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告诉我们,平常修行期间,即便只是身要七支坐法即身的一种姿势,也应该要做到如理如法,而不能自说自话。细致观待自己的修法,在这方面是否还有不足之处?

  第二是语要排出九节佛风。可以说这是纯粹密法的一个特点。相信每一位修行者,在修上师瑜伽以及成熟口诀法期间,都会遵照语要排出九节佛风的要求如理如法去做,实际上也必须这样去做。由于当时还配同观想的缘故,在如此操作的当下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

  我们在讲排九节佛风的时候说过,如是行持能清净自己的内心,令自己成为修学正行的法器,利益可见一斑。详细的功德,在《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中讲得非常细致。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并追随着这些要点而修。

  有些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导师前几节课都在讲解理论,因为有许多需要学习和理解的内容,而今天又一直在讲解操作方式,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在于何处?今天我们所传讲的这一系列内容,就是为了圆满前面所讲解的一切见解,因此现前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如理如法去做。

  以上讲解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出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等等,接下去就是观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至于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我们天天都在宣讲。有时候我也会遇见一些对佛法有所了解却并不是圆满,甚至喜欢高攀见解的人,他们张口闭口都在讲解“般若、智慧、空性”等名词。可如果真正了解共同外前行,他口中的智慧、般若、空性见解也会在共同外前行中相似具有。

  比如我们在修无常时,不仅仅会讲解有情无常即生命无常,还会讲解器世界的无常。因为从宇宙形成直到地球毁灭,都是在讲解无常的道理。如是理解,就会对外在执著大大减退。因为我们平常修行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断除执著,想要断除执著就要先从断除实执开始,直到断除境执,而通常从见解的角度理解,也可以称之为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前者断除的是实执,后者断除的是境执。

  我们平常修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断除这两种执著么?一旦真正对无常有深刻的认识,长时间的串习能圆满断除境执,而要断除前面的实执,仅仅依靠对无常的认识就可以断除一切实执!也就是说,我们通常看见一切山河大地以及外在一切形相的时候,不再会如以前那么执著,因为你已经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

  相信在座很多人对梦境并不会太过执著,因为都已经知道梦是虚幻的。在没有入睡之前,梦不存在,它也没有一个可来之处。虽然梦中感到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在自己面前呈现得栩栩如生,可是一旦醒来的时候,一切梦境都消失了,这就说明梦是虚幻的。正是由于知道梦是虚幻的,充满变化性的,因此对梦并不会执著。

  现前我们对万法都有无常的认识,即靠无常观去认识一切万法,如是修行,执著就会大大减少,内心也会越来越快乐。因为你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再斤斤计较,情绪飘动也会越来越少,性格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粗暴,而是变得非常调柔,这些都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因此我们作为初次修行者,可能还是与共同前行更为相应,平常还是要尽可能按照以上讲解去行持。

  四、依文明观与对治烦恼

  接下去就是念诵仪轨。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平常我们在翻译期间,也尽可能做到让大家在念诵的同时知道具体是在说什么。因为我们做不到念诵一句就观想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念诵第二句。这样的念诵很啰嗦也很复杂。我们平常念诵的习惯是,在念诵的同时,明观其中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依文明观。

  在调伏烦恼上,我们讲解了认识智慧,通达方便等。调伏烦恼的方便主要有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至于运用方式,则是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而立。

  我们以前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妄念炽盛就表示自己的内心很不清净,甚至觉得自己的修行很不到位;可是一旦内心稍微清净一些,没有那么多起心动念时,又觉得自己的修行可能有一些进展,这一座修行还不错等等。实际上,这还是顺着自己妄念的一种想法,实际并不自在。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自在,因此绝不能顺着有分别和无分别而飘动。要知道,无论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都属于意识范围当中,而今天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从一切意识即有分别和无分别中超越。因此,有念、无念,对修行者来说都是一如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平常要认为无念状态,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好事呢?

  从一个方面来说,可能就是由于我们平常太烦躁的缘故,才会认为无念的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可能是我们从文字上得出的一种结论。很多书上都会讲解“妄念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因此无论是讲解等持、静虑还是禅定等等,都会讲解要让心清净下来。但由于对如何清净的方式不是很了解,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只要没有起心动念,可能就叫做等持、三昧、静虑,只要以此作为标准,就会形成刚刚所说的这种现象。

  今天我们不会再顺着这样的见解而去,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都在意识范围当中。也就是说,无论是有分别的状态还是无分别的状态,都是需要去对治的,因为它们都是漂泊轮回的根源。

  第八识和前五根识称之为无分别,第六识和第七识称之为有分别,也就是所谓的分别心。但无论是无分别还是有分别,一切都属于意识范围当中,即漂泊轮回的根源。因此今天我们在修行期间,无论是有还是无,都要按照正常调整的方式去对治。

  五、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善巧运用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即便你在修行过程中,对方便、智慧都有所通达,如果做不到善巧运用,还是无法赤裸心的本性。

  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平时都会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心咒以及在修上师瑜伽时,会观上师的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等等。对于这些方便我们都有所了知,也知道当没有起心动念时,就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从有相定即所缘的对境开始入手,从寂止的修法开始修禅定。但由于我们妄念起现的程度不一样,如果运用得不够善巧,则妄念难以对治。

  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即便妄念很炽盛,无论坐得住还是坐不住,都如如安住,可是一旦安住不下去时,情绪就会开始飘动,并且会有很大的起伏;可如果今天的妄念不是很多,一座能安住不少的时间,就会觉得很高兴。

  但要记住一点,妄念起伏不定本就是心的特点。有时没有很多起心动念,有时妄想又非常炽盛,这是思维本来就有的规律。细致想想,从小直到现在,我们有多少时候心是清净的,多少时候心是散乱的?可能今天散乱,明天就并不一定那么散乱;今天清净,明天就不一定清净;前一瞬间清净,后一瞬间就变得不清净了……也就是说,妄念本就在不停地变化,以是否炽盛作为标准,则我们的情绪永远不会有停止的时候。

  这时候就要懂得善巧运用,即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对见解的认识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用成熟口诀法的话来说即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懂得根据当时的见地,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就是善巧运用。

  如果见解并没有赤裸多少,仍旧停留在以前的状态,而今天的妄念又特别粗糙,该怎么办?这时就要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按照成熟口诀法的一些要点,此时可以去修共同外前行,也可以观照一些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等。总之运用哪种方便,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

  如果今天感觉内心较往昔稍微清净一些,因此无论是迷惑还是清明的状态,认为只要是没有起心动念就可以如如安住,这样的想法还是有些不圆满。我们有时会在课上稍微提示一些辨别:什么叫做第八识?什么叫前五根识?这不仅仅是我们后期需要做辨别的一个对境,前期能从理论上有所认识,也会对后面的修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不想自己仅仅停顿在某一个状态中,就要学会善巧运用。

  若能真正懂得善巧运用,无论今天这一座是散乱还是清净都在调伏之中。比如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感觉自己的内心很散乱,但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心只能一用是心的规律,就懂得如何调伏。也就是说,当内心想着一件事情的时候,再把心专注在另一件事情时,前念就会自然消失,这不需要靠谁对治,而是它自己就会消失,这是心的规律。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即便想着后面的事,前面的印象仍旧存在。这就充分地说明,你后面的心还不够专一。若能真正做到专一,前念会自地消失,这是心本身的特点。

  现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规律,无论今天内心有多么炽盛,只要将前念转变成后念,前念就会自然消失。所以我们在妄念炽盛时,就可以运用观皈依境、念莲花生大师心咒,或者观共同外前行等等方便予以对治,妄念就会自地消失。这样的修法需要修行多长的时间,需要根据见解来定夺。我们通常说的是,直到心稍微清净为止,当心开始清净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开始安住。

  这段时间,我们也一直都在讲解止观交修,但至于观多长时间、止多长时间,则需要根据妄念炽盛的程度和当时安住清净的状态来决定时间的长短。若能如是修持,则一座修法中,无论心清净还是不清净,时时都在调伏之中。若是做不到这一点,恐怕我们的修行就会非常非常劳累。好比看一个病人的脸色,脸色突然变难看了,说明病情开始恶化了;如果脸色变得稍微好一点,说明病情有所缓解,心情也会随之放松。但内心随着脸色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心始终没有一个立足之地,无法具有清净的时刻。此时必须要懂得这一系列方便法。

  从妄念自身起现而不能让我们自在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自在。但若能懂得一系列善巧方便,相对之间,我们就是在驾驭一切妄念。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我们是自在的。因为妄念无论有多么炽盛,或者心有多么平静,我们时时都在调伏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说,相对而言,内心还是自在的。而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自在,因此内心不能顺着妄念而飘动,而是要主动驾驭一切妄念。以上就是讲解善巧运用的重要性。

  最后一步就是回向。回向令自己的善根越来越增上。我们常常认为,今天无论做多少,功德都很有限。但若能配同着回向,则今天的善根就会在明天变成更多的善根,并且直到菩提间为止,功德都会越来越增上。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回向的重要性。

  想要圆满实现以上所讲解的功德,座上就应该如理如法去去做。当然,我们不仅讲解座上该如何用功,也会告诫大家座下该如何有意识地去对治它。因为无意识地改变往往是来自于座上的功夫,即座上的智慧妙力之见解会影响到座下,令座下也能在无意当中具备如是般的禅定。但多数座下后得还是要依靠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念中的改造意念之正念,即时时刻刻提起精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六、依止上师教言时舍弃散乱与愦闹(一)

  【依止上师教言时舍弃散乱与愦闹

  依止上师教言时,应该要舍弃散乱与喧闹之处。也就是说,如今我们在学上师的教言,应尽可能去寻求清静之处。因为喧哗之地会令自己的内心散乱。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曾经说过,他在他的上师身边求成熟口诀法时,若一心专注于某个地方精进修法,则这段时间都会感觉非常好好,可中途若被要求去别的地方成办一件事情,即便只是去小商店里买一两盒火柴,可能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我也常常听到很多弟子说,当他比较精进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令自己感觉很快乐、很舒服的状态。可是如果这段时间工作太忙,又有各式各样的一些缘,无法继续精进修法,加上散乱的时间增多,一座当中很难进入原来的理想状态。想回到那个状态,就需要长时间去培养。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中途有一些外缘令你内心散乱,无法进入到更深的状态之中。

  我们从这些教言中就能得知,在修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去创造一个清静之处。尤其在修学顿超时,导师会讲解背舍九法。背舍九法从外在的角度而言,就是讲解不能走出自己所居住的这个小小范围;从内和密的角度,还会讲解得更细致。当然,从语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止语;从内心来说,不能再有妄想。因为这些都会成为令内心无法清净的恶缘。因此,上师在这部教言中说,依止上师教言时,应尽可能远离喧哗之处,不令自己内心散乱。

  虽然教言中是如是讲解,但有时由于个人福报、智慧等一系列条件不成熟的原因,想要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独自一人到幽静山林,在某一位导师座下如是修学,可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平常只能在具缘的时候,急急忙忙求个法,否则连求法的机会都没有。但求法的地处却难以做到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要求般——在于寂静之处,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在修行期间,尽可能寻找清静地。

  比如每天早上,当所有人都还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独自起来开始修法,这也是在寻求一个清静。因为这时由于没有他人干扰的缘故,相对之间还是清静的。总之,我们要尽可能为自己寻求一些清静,要记住这一点。

  七、依止上师教言时舍弃散乱与愦闹(二)

  此处并非讲解,依止上师教言时,必须要在幽静山林当中。当然,条件允许,应该要这么做;但条件不允许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与法无缘。否则就会与这两天所讲解的一切法变成相违。

  《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障碍消尽时,就会呈现真正的佛性。我们本具佛性,这与所有高僧大德以及历代传承祖师所具有的佛性是一如的,只是临时条件不成熟,才暂时无法呈现,因此不能认为无法去清净处修行,就是与法无缘的一种显现。当然,既然一切众生都和法有缘,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去寻找清静之处。因为想要圆满证悟诸佛菩萨的密意,就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因此,今天我们就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尽可能去成办这份清净。

  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每天都有自己的事业需要去成办。无论是从事脑力工作还是体力工作,一天下来都非常辛苦。因此每天坚持修行,确实非常不容易。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需要去精进修法。尤其当晨光初曦,他人还在睡梦中时,我们就要独自一人开始修法,为的就是这一份清静。虽然如是行持,会觉得非常疲惫,但由于我们配同着共同前行的缘故,相信当时的疲累感受也会转变成一种喜悦,这就是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原因。

  喇嘛仁波切一位萨迦派的上师曾经说过,如果他起床修法时太过昏沉,就会观想前行,尤其是一想到三善道的痛苦,所有的昏沉就会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想去寻找也了不可得,因此可以清醒地继续修法。但为何我们即便观想三恶趣的痛苦,内心的感受也不过如此?

  这就充分地说明,我们的观想可能只是走了一个过程而已。若能真正有所体会,别说是三恶趣,就是三善道的痛苦也会令我们的昏沉当场消尽。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能否消尽昏沉掉举,能否将修行变成喜悦,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能否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若是,则接下去的修学,无论遇到多大的坎坷,都会成为喜悦。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见解。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当然是一门苦行,因为别人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去做我们的事情。

  很多人心目中感到最累人的就是约束。比如很多小孩子都会说自己的父母不好,因为家里的规矩太多了。但无论是谁,如果被约束太多,都会感觉非常紧张,浑身都被束缚,内心非常疲惫。我们进入佛门之后,也会受很多戒律的约束,因此如果没有共同前行陪伴,修行相对而言,也决定是一门苦行,会感觉非常辛劳。也就是说,面对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吃等种种约束,如果内心能与共同前行相伴,就不再会感到辛劳,而是觉得非常幸运,因为已经知道这样做的真正用意。

  世间也一样有这样的约束。比如在座的弟子们都不会去吸毒,因为大家都对吸毒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不吸毒的整个过程对吸毒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必须遵守法律的约束。但这样的约束对我们而言,会发自内心地去遵守,而不是因为任何的要求。因此,当我们对这件事情有了很好认识以后,别说是一些欲求,甚至是不去做一系列非法行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痛苦。同样,当我们身边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无论修行当中有多么辛劳,一切都会变成喜悦。

  当然,想要达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有共同前行的陪伴,另一方面要对法有很深刻地认识。这样一来,相信你以后的修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会是一种痛苦,而是充满快乐。

  八、依止上师教言时舍弃散乱与愦闹(三)

  如果我们的修行没有共同前行相伴,想要做到早起精进修法,就会感觉非常辛苦,因为每天都累得不得了。可如果有了前行的陪伴,即便早上修法在别人眼中有多么辛劳,我们也不会以为是苦。

  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佛陀六年苦行过程中,一年只尝一粒米,喝一滴水,可能是世界上最苦人的人。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样长时间没有营养,如何能坚持?虽然佛陀当时也是瘦骨嶙峋,但他并不会觉得自己很苦很累,否则决定坚持不了六年。

  现在很多人,稍微胖一点就说要减肥。减肥就是要多运动,但是这些减肥的人都会为此寻找很多借口,比如由于自己时间太紧张的缘故,没有时间运动。因此医生就会建议你,那么你就必须少吃一点,因为吃太多会堆积脂肪,造成肥胖。但是你还是做不到,每天到了下午,就会觉得自己胃痛得不得了,不吃两口就受不了。这就是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减肥的重要性。

  如果真正知道减肥的重要性,就一定会坚持。比如我知道自己的血管堵得很厉害,就会想到,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的生命可能就不会很长了。这种紧张就会逼迫你去好好减肥。所以,我们做任何事,还是基于一种认识。一旦对事情有了清楚的认识,做事过程中,相对还是挺快乐的。

  我们讲解那么多道理,就是在讲解要寻求一个清静之处。有时我们也难免会对修行产生一些厌倦的心态,感觉修行很辛劳,这时就要多一些共同前行的陪伴。有了它的陪伴,就不会再觉得修行有多辛苦了。

  身边有很多人会说,你们修行者真累!一进入佛门之后,世上的美食基本上都吃不了了。即便现前有些人根据自己身体的一些需求,需要吃些肉,也绝不会按照现代的思想,认为吃活着的动物,营养才更高。对一个信仰佛教者而言,这是决定不能去做的。虽然世间人认为,修行人吃不到世上的美食,太可怜了。但是我们却认为,我们当前吃的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

  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快乐?就是由于对法的理解以及与共同前行相伴的原因。要是没有它的陪伴,仅仅站在世间角度理解,决定会非常辛劳。别说是长时间这么做,就是单单今天听法的这段时间里,需要坐在地下一动不动坐两个小时,恐怕很多人也不能适应。

  如今很多汉族人不喜欢盘腿坐在地上,他们喜欢坐在沙发上或者板凳上,这样盘腿在地上坐个两小时,并不是谁都做得到的。我相信,此刻很多人觉得腿已经很痛了,但还是坚持坐在那里。但即便是在坚持,他也并没有觉得有多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对法还是有所认识,也懂得要与共同前行相伴,否则做不到这一点。

  现前,我们就要把这样的见解运用到实际修行当中,令内心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这样一来,即便有一些懈怠的想法,也不会随着它而飘动。以上我们就是在讲解,修学佛法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去寻找清静的地处。

  九、专一精进而修行获得暇满精要相(一)

  【专一精进而修行,获得暇满精要相

  此处所讲解的“专一”,就是指对某件事情要专一去做,不要有二心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能同时又想到另一件事,相当于要做到显宗所讲解的一心不乱。

  无论是持名念佛、有像念佛还是有想念佛,都讲解一心不乱,其中还要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但无论属于哪一种,都是在讲解专一。我们称之为一境一缘,即心要做到专一,不能随着自己的妄念而飘泊。

  比如当你在修阿弥陀佛的时候,口中念诵的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心咒,内心却跟随着自己的思想飘泊,这样的修法就不能称之为专一。尤其当思想随着自己的业及烦恼而飘泊的时候,难免会掺杂贪嗔痴烦恼,这时候的念佛,就只能称之为非法,对于解脱并没有什么功德利益。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专一,至于一座修行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自己的定力来定夺。但即便修行的时间非常短暂,也要尽可能做到专一,不要被贪嗔痴所束缚。

  我们说过,过去的妄念不要追随,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这并不是这么说一下,就表示自己当下就能做得到。当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一些事情时,要提起正念,及时把自己心收回来,而不是继续跟随着这个妄念而走。所谓未来的妄念不要去迎接,就是指对还没有产生的事,不要总是去打妄想,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也要及时把心收回来。

  当然,平常很多人的工作都属于脑力劳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每次一打坐,大脑就开始不知不觉去想这些事情。看上去是在打坐,实际上就是一直在脑子里处理工作的事情。当一座结束,工作的事情也基本搞清楚了。所以,看上去是在打坐,实际上可能就是在上班。这种修行,可称不上是在修法。因为,修行,必须要专注。

  要记住,无论平常的烦恼有多么沉重,内心有多么急躁,修行期间,就要尽可能将一切琐事搁置一旁,这需要依靠自己的一种意志力。因此刚开始修行,就必须要给自己立下誓言,无论一座中遭遇多大的事情,都不能打断自己的修学,即便做不到,也要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

  要记住阿底峡尊者说过的话:“法未依正法而修行,法反成为堕落三恶趣之因。”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而不是为了走个过程。即便别人看见你今天已经在座上修了两个小时,但如果你的修法并没有如理如法,无法起到成办解脱之功德,这种修法有什么用呢?如果把这两个小时运用到你自己成办的世间法上,至少还能多多少少完成一些工作。但现前虽然用于修法之中,却由于没有如理如法修持的缘故,反而变成没有丝毫利益之行为,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过星期天,也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在修行,更不是以此作为娱乐放松的方式,而是要依靠这样的修学来成办解脱。所以,我们必须要记住刚才所说的一系列内容,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十、专一精进而修行获得暇满精要相(二)

  所谓“专一”,就是指心不散乱,但“专一”的适用范围也非常广大。从初次进入佛门时开始讲解专一;修行过程当中,也是在讲解专一;直到圆满专一为止才算是成办解脱,因此整个过程都在讲解专一。六度波罗蜜中的等持,也叫禅定或静虑,一样是在讲解专一。因此,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必须具有这样的等持见解。

  举个例子。我们念诵佛号的时候,可以把心专注在念诵的佛号上,也可以专注在阿弥陀佛的形象之中,但无论专注于哪个方面,都要做到专一。又比如修加行的时候,先观皈依境,从头至尾,都应该一心专注皈依境,依教奉行;如果是修行金刚萨埵,就要将金刚萨埵观想在自己的梵穴顶上,而这一系列观想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令内心专一。

  修学过程中的专一,大致而言,是指同一时间内不能做两件事情的意思。我等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当你在做某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去想另外一件事情,这就叫违缘。因为前面的前面都没有做好,后面的后面就更加做不好了,所以将不专一称之为一种违缘。因为,我们的心在一瞬间不能做到二用,这是心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以前上师曾告诫我们,如今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但这并不是表示,亚青寺就不看众闻思。那时候有不少信众,实修的同时又去寻找闻思,这样一来,闻思没有做好,修行也做不好,两边都不能圆满,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这段时间,我也碰到很多精进闻思的年轻人。我告诫他们:闻思当然非常重要,但无论你平常对理论有多么通达,如果不能落于实处,就如同乞丐对富贵家的财富如数家珍,最终还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想要拥有自己的功德财富,就必须努力创造。但创造不是从结尾开始,而是从头最初的零点零零零一,从最小的地方开始做起。无论你能做到多少,所得到的一切都属于自己。

  有些可能会问,那是否意味着前面所闻思的一切都没有功德?当然不是,历代传承祖师说过:“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闻思具有功德是决定无疑的,但想要即生成办解脱,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见解。有了见面,后面才会继续前行。

  比如我想去往某地,这个地方是我第一次去,因此首先我要去请教别人,该怎么走。当我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就表示我已经到达终点了么?并不是。如果你实际没有前行,就还是停留在原地。但这是一种功德么?也是一种功德,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不会走错路,所以这就是你的功德。但对你自己来说,由于没有真正前行,所以见解还是无法增上。

  比如你知道自己开车开多少公里以后有加油站,再走多少多少公里,又有个加油站;你也知道路上哪个地方有饭店,哪个地方有住宿等等。但即便对路上的一切要点都清清楚楚,实际却没有前行半步,还是停留在原地,就永远无法到达终点。所以,平常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做到专一。

  十一、专一精进而修行获得暇满精要相(三)

  “专一”就是指在修法的同时,不要再去想很多其他的事情。尤其在修行过程中,也尽可能不要用理论去掩盖自己的实修。说得不敬一些,不要打奇怪的妄想。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月称的公案。有一个乞丐,有一天他讨来一袋米,于是他就把米挂在梁上,开始胡思乱想。想到自己会变得很有钱,还会有一个名叫月称的孩子……当他还在打着各种妄想时,拴着袋子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于是这一袋米掉了下来,砸死了这个乞丐。同样,修行也不是只靠打妄想就可以的,需要自己依教奉行,并且一步步去成办。

  我们常常讲解,平常修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自然一些”。什么叫做“自然”?就是你当下具有多少条件,就根据这些条件如理如法去做,而不要用各种借口掩盖它。如果无论自己是否具有,都认为是自己就是如此,恐怕你的见解很难落于实处。

  从闻思和实修本身的角度来说,实修可能更现实一点。比如我们面前有一堆杂物,但你不想看见它,就用一块布把它盖住了。虽然临时我们看不见这些东西,但不等于它们真的消失了,只是被掩盖起来了。一旦因缘和合,比如一阵大风把这块布吹掉,或者有人不知不觉把他拿掉,下面的物品仍旧存在。所以,这种行为就叫做掩盖。

  想要令它完全消尽,就要把它们全部移开。如果做不到一次搬空,就可以一样样拿走。这次搬走一样,下次再搬走一样……,久而久之,就会被全部移走,再也不会因为大风或其他原因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它们已经不存在了。

  实修与闻思之间的差异,就应该如是理解。但也不能因此认为闻思没有功德,实修有功德。要记住,两者都有功德,但必须要知道该如何运用。当你不懂得运用的时候,一切都是过失。

  如前所言,对于不会运用者而言,无论他对闻思有多么通达,如果没有实践,就如同乞丐对于富贵家的财富如数家珍,自己却仍旧一贫如洗一般,自己仍旧没有丝毫财产;如果是没有闻思的实修,就如同瞎子寻道一般,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甚至可能还有性命之忧。所以,无论偏颇哪一方都是过失,而这些都是因为不懂得运用的原因所致。两者本来都有功德,只是因为你不会运用,才会导致这种种过失。

  以上就是在讲解“专一精进”。我们所谓的“专一”,也是指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不同而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即做到善巧运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无论自己坐得住还是坐不住,都只用一种状态衡量,一种方便对治,可能有时候就不是很适应。比如,有时候你会有某种感觉,但是很难长时间做到,这时就必须要懂得善巧方便,懂得根据妄念起现不同的程度而树立不同的方便法。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则时时都在专一之中。因为专一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贪嗔痴烦恼,所以此处讲解“专一精进而修行”。

  此处上师讲解“获得暇满精要相”,其中暇满的真正精要在于何处?在于精进修法,并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做。想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长时间去观人身难得,尤其是观十八种珍宝人身究竟有多难得。

  如果单纯从十八个角度去观待,可能有些会觉得数字有点多,有时候记得清,有时记不清。此时就可以用密宗方便教授来理解:十八种珍宝人身统摄于内外密三相圆满之身,即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者。同时,还要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方面去观待人身有多么难得。一旦真正知道暇满的精要,就自然会具备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要点。暇满人身的重要性也正在此上。

  十二、自利获得究竟时悲悯无依众有情此是成办他利相(一)

  【自利获得究竟时,悲悯无依众有情,此是成办他利相

  如何理解“自利获得究竟”?我们通常把心的本性分为两种智慧: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此处“自利获得圆满究竟”指的就是如所有智。也就是说,当贪嗔痴一切烦恼都消尽于法界时,就叫做如所有智,即我们通常所印证的一身、二身、三身、四身、五身以及六身等等。

  如是印证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从自显的角度来说,印证如所有智,是印证如所有智圆满期间,它不仅仅是单纯具有某一方面的智慧,还会具有尽所有智。而尽所有智,就是指后面“悲悯无依众有情”,即对众生生起慈悲心。因为如所有智原本具有见解的功德就是尽所有智。

  心的本性称之为乐空无二,而空性为自显,大悲就称之为他显;空性称之为如所有智,大悲就叫做尽所有智。两者从见解来说,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是一如的。我们现前在修行过程中,既要了解一切法是空性,同时还要生起这样的明了,比如大悲和信心等,目的就是要依靠造作的方式来树立方便和智慧圆满。因此,我们平常无论是修学共同法还是不共同法,时时要具备这两个有点。心的本性具备空分和明分。其中明分讲解的是所有一切功德。也就是说,现前以共同方法去创造这两方面时,必须要具备这两方面道理,至于当时能否执受本体,则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但两方面都得具备。

  比如积累资粮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两种,其中智慧资粮为空性,福德资粮为方便,就是在讲解明空不二;禅宗讲解体用一如,同样是在讲解方便与智慧;六度波罗蜜中,智慧讲解的是空性,其外五度均是讲解方便……。因此,任何讲法都没有离开过便智双运。即便只是单单讲解供奉一朵花,供奉的时候呈现为福德资粮;而认识到它的本体为虚幻,即为智慧资粮,也是没有离开过明空不二、便智双运。

  我们都会说,自己是在修智慧。而当前的智慧可能是先从不了义的一些空性,如寂止方面开始入手,但从寂止入手时,我们还是要创造很多的方便法,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双运。即便当时达不到双运,也应该并肩修学两个法,而不能完全堕入一边。

  外道和内道的之间区分也正在此上。外道的见解,基本上称之为断见和常见,都属于堕入一边,但佛教从出世间的角度,则是告诫大家要学到平衡,不能完全堕入一边。所以我们即便开始是以意念造作的方式成办,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要尽可能从这方面去圆满着走。

  十三、自利获得究竟时悲悯无依众有情此是成办他利相(二)

  从圆满角度来说,成办他利之心圆满时,慈悲救度他人的能量也同时具有。这就如同太阳出来以后,不需要由灯来发光,太阳本身就会自带光明和温暖。所以我们以上讲解的是要做到悲空双运。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疑问:当我修空性时,好像很难能同时生起无缘大悲,这是什么原因?这说明空性的纯度还不够。我们在修行培养空性的过程中,不能只执著于坐得住还是坐不住,还要树立善巧方便,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要记住,止观交修本就具有两方面的特点,才能称之为出世间的见解,而我们现前只能依靠这样的方式去成办见解,因此不能当下就做到悲空双运,是非常正常的。

  也有很多修行人说自己已经开悟了。要知道,靠临时压制一切妄念处于无分别状态中的见解,并不能称之为开悟。我们应该如何树立开悟?登地菩萨的见解才能称之为开悟,因为那时候具有初地的功德,称之为大觉入定第一之境界。此时,见解不会往下堕落,自然具有悲空双运的功德,即在执受空性当下就会具有无缘大悲。

  很多人觉得想要生起慈悲心就必须要起心动念,但执受空性的见解又必须放下起心动念,两者似乎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做不到在执守空性,放弃一切妄念的当下还能起心动念生起大悲心;也无法在生起大悲心的同时还能执守空性。

  比如高原很多地方的维那师,在念诵仪轨的同时,左右手还必须左右打鼓,上下敲铃。第一次做的时候,可能并不熟练,一旦专注于打鼓,可能敲铃就跟不上了。所以总觉得两者难以同时修持。

  我们现前的见解就如同这些维那师刚开始运用法器一般,感觉会顾此失彼,而这也意味着我们的修行还不够熟练。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空性还不够清净。因此,这时还是应该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继续如理如法去做。何时能成就?当不依靠起心动念而能悲空一如时,就能做到是悲,也是空。

  有时候我们看见对境而产生悲心,并以无分微尘去分析时,能得到没有一个实体之见解,就认为是空;或者以大乘缘起性空的方式,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成,因此会有悲,可一旦因缘分离,就无法产生悲,因此而知道是空性。但这样的见解并不是解脱的真谛,而是你起心动念造做的一个见解,与《心经》所讲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们在修行期间,觉得眼前好像能看见一切相,想到它的本体又是空性的,其中空性和显现是分不开的,这种以第三者的角度来描述前者而树立的这种明空不二之见解,是不能称之为了义的明空不二的,因为明空不二不是这么树立的。要记住,真正的见解是修证出来的,而不是在这些见解上添加自己的很多意念,这往往会成为我们见解不能时时增长的最大障碍。

  我们初次修学期间,常常有这方面的一些缺点。比如修行期间,首先知道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心;但紧接着,就开始印证自己的心是空性,因为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已经知道,过去、未来、现在的心是不可得的,所以它是空性的。但空性也不单单是一种空性,否则只是外道教的见解,它应该和明是无二的,因此就在这样理解的明空无二中安住。要记住,这是你自己造作的一种妄想,并不是真正的见解。

  很多人会觉得很熟悉,因为他自己就是如此树立见解的。可这只是言语表达而造作出来的见解,只能称之为侍察意之见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见解。我们现前可以从理论上如是理解,但在修行过程中,还是要一步步来。当前可能还无法到达后面高深的见解,此时就要在现前所拥有的禅定当中,长时间串习。这样一来,不久的将来,解脱的境界也近在眼前。

  因此,这三句颂词,就是在讲解两种智慧,应该要如是理解。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1课12-2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4-2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