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83课1-11
第八十三课:恒时三门具恭敬
一、厌离轮回才能成办解脱
我们最近都在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教言,并且一再强调,最初趋入佛门时就应该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不再贪恋轮回。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初转法轮时首先讲解的就是苦谛。如果对轮回过患没有很好的认识,无论修学什么善行,都很难成为解脱之因。所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行迹,在宣讲佛法过程中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期间,首先必须要将对轮回生起的贪执心予以断除。想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要从共同前行开始入手。
但仅仅在心中生起“对轮回不能有贪执”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对轮回生起贪执。首先我们要知道轮回的过患。就好比我们平常生活当中,也会面临很多自己不喜爱的对境,但为什么会不喜欢它呢?因为从某一方面而言,我们知道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害处,因此,当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无论做什么,都尽量不与它搅和到一起。也就是说,不会再对它起贪恋。
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也是同样一个道理,首先看看自己对轮回的贪欲是否很强,以及对轮回是否具有贪欲。如果具有的话,无论我们行持什么善行,是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调伏内心等一系列善行,用佛教的话来说,无论是修学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都会由于前面基础不扎实的缘故,令一切行为都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想要令自己的一切都成为解脱之因,靠的是什么?就是要观待自己是否斩断了对轮回的贪执之念。欲令自己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就要从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开始做起。因此,座上座下,时时不能忘失四厌离法。
二、共同前行是成办解脱之基础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尤其在观察修时,从未放弃过共同外前行。有些人即便已经修行了很长的时间,如今还是在修共同外前行,因为共同外前行对我们修行的意义实在是太广大了。
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先从前行开始做起,对正行方面也应该有多方面的了知认识。比如认识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一切现象皆为虚幻等等。但与此同时还要记住的是,没有前面共同前行的基础,无论对空性的道理有多么好的认识,实际修行当中也很难做到如理如法。所以,前面的共同外前行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平常不仅仅讲解座上多多观修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也讲解座下应该要多去阅读如《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相关的教言。甚至《屠夫真言》和《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等等,也都对共同外前行讲得非常细致。通过这些方面多去了解一些共同前行,能对以后的修学提供很好的帮助。
有些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自己已经修学了一段时间了,难道还需要从共同前行做起么?要记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方便为次要,智慧为重要者,已堕入小乘灭尽地矣。”也就是说,自不量力者,才会将一切方便法即共同法搁置一旁,一味追求甚深的禅定,而不去分析自己是否能做得到。这样的前提下,即便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也只能达到世间禅定。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所以绝不能随着这样的行为去做,此处就是在讲解方便法的重要性。
我们这两天也在讲解共同法,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相关的文字稀少,但是其中所宣讲的内容却非常深广,因为这些都是历代传承祖师修证的果。也就是说,众多经文中所讲解的广义,就是我们这两天所学的这些道理。
我们都非常愿意去学习广博的经典,但由于个人智慧薄弱,无法纳入众多要义的缘故,有时不得不从简略的角度中去了解这些道理。如果今天你将这些内容都搁置一旁,或者删除导师的讲法,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是永远达不到圆满境界的。
记得堪布昂琼曾对一位弟子说:“我们当今所传讲的法,是历代传承祖师道验传承,今天如理如法赐予大家。比这更深广的法,由于我们智慧薄弱之故,内心无法纳受。如果讲法过于简单,又无法圆满这一系列要点,所以今天为大家所传讲的法,是不广不略的完整教授。”同样,今天我们所传讲的法也是如此,大家绝不能再在这个上面打折,而是要将这两天导师所传讲的共同教言,时时铭记心中。
尤其现前天气逐渐开始好转,无论是风景还是其他条件都比以前更舒适,此时若没有共同前行相伴,内心很容易随着习气而趋入懈怠散漫,无法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上。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果实,共同前行时时都不能离开自己的身边,这也是我们最近着重讲解共同法的原因。
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大家在平常修学过程中,对共同前行能更多重视一些,而绝不能搁置一旁。出定座下时,能多去阅读一些各式各样的教言,座上观察修期间要尽可能多去做一些共同外前行的观修。至于如是长时间修学,是否会流于走个过场,就要看看你自己的修学方法如何。
比如当我们有起心动念的时候,仅仅口中说“人身很难得,生命很无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时候的感觉并不深刻。我们要将这一系列体会变成很深刻的感受,必须按照历代传承祖师传讲方式,尤其是要按照《圣者言教》、《前行备忘录》的方式去修学。唯有如此,才能将共同前行完全纳入到修行的境界中,而这可能也是更适宜于我们的修法。如是修学,意义非常广大。
三、提起正念精进修行
接下去我们要开始讲解一些见解,即什么样的因会达到什么样的果。而此处所提到的因,主要还是指座上或座下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
从座上的角度而言,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平常都在修上师瑜伽。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说自己正在修窍诀法,但所谓的窍诀法,广义上可以称为成熟口诀法,简称叫窍诀法,实际上就是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相信大家平常都在根据个人条件精进修行。有些可能每天修法的次数多一些,一天可以修两座、三座、四座;有些可能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原因,仍旧需要忙碌工作,因此每天修行的次数可能不多,但一天修一座是至少的。
座下的时候,也都在阅读一些不同教言,学习各式各样的一些理论,或者念诵各式各样的功课。比如我们身边有《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这样的念诵功课集,至于能念诵其中的多少内容,则是根据个人条件来选择。有些可能选择性的念诵一些,比如念诵一些祈祷文,遣除业障金刚萨埵修法,或者祈请赐予一切共与不共同之悉地的本尊修法,乃至后面忏悔一切罪业的忏悔文以及护法仪轨等等。总之,念诵的内容,根据个人的条件而定,没有特殊的要求。如果你的条件允许,每天念诵一遍《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也非常好,应该尽可能这么去做。
我们平常业及烦恼沉重时,每当说到修行,就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寻找懈怠的理由与借口。比如“我本来是很喜欢念诵的,但由于今天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念诵不了了”等等。说白了,你就是想偷懒。如果让我们去懈怠,可能不需要任何借口,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放松懈怠的状态,但一说到与修法相关的事情,就会开始为自己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这些都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因此,如果做得到的话,还是尽可能多做一些念诵是最好的。
离开了座上,座下应该要时时护持自己的正念。平常有很多导师都会告诫弟子:“这一段时间内要念诵多少遍心咒,完成多少念诵功课”等等,如是要求,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提起正念。因为我们在念诵过程中,多多少少还是能够提起正念,不会像平常那样散乱。如果没有这些功课,可能座间,我们基本上都会忘失正念,与往昔没进入佛门时没有丝毫之差异。
当然从总的角度当中,相信我们都有一定的正念,比如佛制定之戒律规定不杀生等等,无论你当时是否提念,都会知道杀生是绝不能去做,这就是一种正念。但从能感觉到的正念来说,这样的念头与庸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导师们就是为了令我们不进入这种忘失正念的状态,才会为弟子们布置各式各样的功课。比如念诵阿弥陀佛圣号多少遍,阿弥陀佛心咒多少遍,金刚萨埵心咒多少遍以及这样那样的经文,仪轨等等。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一再告诫所有弟子:每天要念诵一百零八遍观音心咒,一百零八遍的制往生法。如是要求念诵的真正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念诵过程中,能时时提起正念,令自己的内心在短短的念诵时间中,不再随着贪嗔痴烦恼而飘泊。如果念诵的遍数能更多一些,意义当然就更加广大。因此,座下应该如是去用功。
若能如是修学,则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功德以及接下要讲解的一系列见解都能具有。因为我们如是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内心,令内心往清净的方向发展。用世间话来说,性格也会逐渐改善。往昔觉得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前可以感觉到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
不仅仅是一种有意的改变,当内心与往昔不好的习惯产生对立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提起正念,为打破习气带来强大的对治力,还能在无意当中感觉到以前不好的毛病即便有所呈现,力量也不再如往昔那般强大。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座上和座下长时间修行改变内心的一种结果。相信这些改变,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多多少少都具有一些,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但我们现前也不能仅因此少许功德而心生满足,还应该往深更广的方向去发展。
四、恒时三门具恭敬(一)
【恒时三门具恭敬】
何谓身口意三门恭敬?我们知道,身体五体投地,双手合掌都是一种敬行。当身体做出这样恭敬顶礼的姿势时,内心随着身体的姿势而趋向于清净状态,也是一种顶礼。比如我们平常在念诵仪轨时,有意无意中会合掌,这种姿势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心,令内心趋向清净状态之中,这就是做到依文明观。此处讲解“恒时三门具恭敬”也是一样的道理。
五体投地以及双手合掌等一系列行为显现都称之为身恭敬;口中念诵一些祈祷文、各式各样的心咒等等称之为语恭敬;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对导师及法生起虔诚之信心,称为意恭敬。因此在平常修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无论座上还是座下,都应该要做到三门恭敬。
如是长时间造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护持正念必不可少。当忘失正念时,即便你懂得身应该要做到礼拜恭敬,口应该念诵不同的仪轨、心咒,内心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善念,但由于忘失正念的缘故,可能就做不到了。因此,我们要时时提起正念。
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正念距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并不遥远,只要你能时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佛门的缘故,多多少少都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佛法,也知道了因果的取舍之道,知道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用什么方式去对治烦恼;当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时,应该如何护持、回向众生等等,能时时提起精神,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正念就称之为改造意念之正念,这样的正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五、恒时三门具恭敬(二)
有不少人问:“如今修学过程中,虽然座上有一些见解,但座下却无法像座上一般,时时具有清净的见解,因此座下不得不依靠意念造作,这种意念造作能否称为一种修法?”当然可以称之为修法,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将这种意念造作称之为了义之见解也没有什么过错。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这样相对而言的原因。
我们说过,在修行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文字描述都可以,因为这是针对根机而立。以前上师为我印证三身之见解时,另一位老修行人却指着书本上的教证说,“真正三身之印证,应该是在修觅心法期间,依靠意念造作之三身之境界来断除三种无明,而不是完全超越意识之三身。”当时我的内心感到非常矛盾,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根据我自己所理解的方式认可,就与他手里的法本相违;如果按照他的方式理解,又会产生其他一系列矛盾。于是我就直接跑去问上师。
上师说:“一切密法都来自于《十七部续》,而《十七部续》中有一部续叫《金刚萨埵续》,其中记载了针对二十一种不同根机而印证的二十一种不同的见解。”也就是说,对于下等根机来说,把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称之为见解是可以的。虽然乐明无念三种只是一种觉受,属于见解增长之过程,实际上还是掺杂了很多意识成分,此时将它称之为见解,也可以称之为印证,但这是一种有密意的印证。所以,针对不同根机而印证不同的见解是一种密意,我们用词句描述时,就称为一种相对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拿着某些文字的特点,就认为应该如何如何,而是要知道,理论和现实之间决定有着一定的距离。
龙树菩萨在讲解《大中观》的时候说过,在回遮他人见解而树立自宗派见解之时,应站在无戏论自在大中观的见解而言,但在自己修行过程中,还是需要依靠改造意念树立无改造之见解。所以前面配同着意识成分是必不可缺少的步骤,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现实。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
六、分别烦恼已舍弃(一)
【分别烦恼已舍弃】
内心若能时时提起正念,就不会具有分别烦恼,而是趋向于佛法。
比如我们平常在外面走动,即便只是步行,口中念诵着咒语,而内心想的是与佛法相关的事,则此时分别烦恼决定不会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因为一心只能一用是心的规律,如果内心能时时趋向于正法,则在正念的状态中,时时都在行持善法。
当然,初次修学过程中,内心可能会对这样的生活、修行产生一种孤独、单调感,虽然不能称之为厌倦,但也无法完全接纳,此时就难免在修行时产生很多妄想。比如虽然看上去是在修行,内心却早已随着妄念而动。无论这个妄念是来自世间还是与佛法相关,只要自己内心随妄念而动,就已经掺杂了烦恼,你所修的法已经不能称之为正法,只能叫做非法。
我们也常常讲解,修行不论时间长短,首先要有质量。无论修行时间有多么短暂,平常烦恼有多么沉重,也尽量不要把这些烦恼带到修行中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然,有时难免无意中会在短短的修行时间中掺杂烦恼,但还是要尽量做到有意提起正念,不要将烦恼纳入到清净的修行中。所以此处讲解,提起正念就会舍弃烦恼,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时时铭记心中。
由于各人的因缘不同,初次进入佛门时接触的传承也不同。比如有些传承导师会告诫弟子要念诵多少遍心咒。最初由于对法心生敬信的缘故,会非常愿意在导师面前立誓念诵。但很多人在接触另一个修法的时候就会对前面的立誓产生很多想法:“我到底是否该这样去念诵?”这时就要记住我们前面所讲解的“一后面就一定是二”的道理,只要你能做得到,就应该尽可能去做,因为传承导师如是告诫,就是为了令你对治烦恼。
因为有时细致观待,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我们真没的完全没有时间,而是由于懈怠懒惰,才会想要寻找理由将这一切修法搁置一旁。若能真正把平常懈怠的时间运用到念诵咒语之上,我相信这些咒语的念诵任务永远不会拖欠,甚至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念诵完成。做不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个人业及烦恼沉重而懈怠偷懒,所以还是应该尽可能去做到为好。
但即便前面没立过这些誓言,自己也要尽量多去创造条件行持这些善法。比如我们要求大家立誓:一天不少于念诵一千遍观音心咒、一百零八遍强制往生法。我相信这一点每一个人都能做,也必须要这么去做。因为如今我们的内心太容易散乱了,今天早上修法的状态很不错,可是一下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融入纯粹的世间范围当中,与修法一点都没有关联。为了避免产生这种显现,平常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去念诵一些心咒。
七、分别烦恼已舍弃(二)
当具有真正见解时,自然就没有烦恼,但现前我们还是要从意念造作的角度入手。平常打坐修行时会有一种境心分不开的状态,我们在讲解前行破除心房,后面智慧转为道用时也说过关于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第一种辨别、第二种辨别时的一系列见解。虽然当时并没有讲解得非常细致,但只要你能扎实前面的一系列基础,后面的见解会自然跟随在你的身边。所以平常要在这上面多下一些功夫。
今天不会细致讲解这些见解的原因在于何处?因为当你的见解还没有圆满赤裸时,虽然座上会有一些相同的正念,但想要在座下时时做到,还是挺困难的。最近我正在翻译《白莲花论》,其中在讲解解脱法的过程中,对于资粮道到无学道期间该如何修行,如何断除一系列逆缘、增长顺缘功德等内容,都讲解得非常细致。
可是仅仅文字上的细致讲解,对你成办解脱有多少帮助呢?无论你从文字上对这些道理的理解有多么透彻,对这样的法有多么精通,仍旧属于文字般若。如同惠能大师所言,“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只懂得口中说一些非常美妙的词句,诸如“心的本性是空性,显现是虚幻”等等,甚至用“禅宗体用一如”等一系列见解来描述心之本性,无论说得有多动听,对你来说,还是个零,什么都做不到。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必须要将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方便法做到圆满。只是口中说出自己是密宗行人,更看重的是直指心性的见解,对于一系列过程不需要重视等等言语,就充分地说明对于法的理解还很不圆满。
八、法与自心融合相(一)
【法与自心融合相】
若法与自心不融合,则法还是法,心还是往昔的内心,没有任何改变。在座很多人都学习过各式各样的教理,但在说到自己是否如法行持时,可能还是有点心虚。
我们在讲解前行破除心房时首先讲解的是决断心之根本。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轮涅的根本就是心,是心在支配万法。无论今天你身做什么,口诵什么,心想什么都是由心在支配。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心才是诸法的根源。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这样的道理,可扪心自问,平时行为是否做得很圆满?
比如从断除逆缘的角度来说,平常断除烦恼是否以调心为根本,还是实际上是以调身为根本或以调语为根本?是从内心根本上寻找功德还是从身上或从语中寻找功德?我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应该如何安立功德,但在了知期间和实际运用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将知道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才是最关键的。这样一来,后面所讲解的一系列见解,即便今天还不会运用,但是从开头做起,将它运用到自己是实际行为中,并且努力做到圆满,就是一个圆满修行者的全部。若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将见解流于口中,则一切均变成无垢光尊者所讲解般“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口中说得再好听,也只是嘴上功夫而已。
如今这个时代,能从语和身上找到具有这样功夫者,比比皆是。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表面上做到最好,他可能就是成功人士。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并不这么认为。
历代传承祖师之所以名为“成就者”,不是因为他们能说会道,而是因为他们是真正圆满做到佛法者。光会口中说佛法是不够的,还要能做到,这才是真正的成就者。同样,今天我们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行迹,不仅要从文字上学还要在实践中去做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光会口中说不叫善知识;真正会做才叫做善知识。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以做而成办解脱,没有一个是以说而成办解脱者。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说当成自己修行的辅助。因为口中能说,也充分地说明你对这件事情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认识作为修行的前行,并且把它运用到正行之中,否则这种光说不练的把式,就如乞丐说富贵家的财富一般,只是一种嘴上功夫而已,对于实际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应该要尽量做得好一些。
可能有些人会想,为什么导师要讲得得那么严肃,难道这个很重要么?当然重要,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总觉得自己距离死亡还很遥远,因此即便今天不具备,明天再开始慢慢学也可以。实际上如此是否可行?当然不可以。因为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
举个例子。如果无常今天真正降临到你的身边,你是怎样的心态?比如今天天气有点热,房间里的人也聚集得比较多,难免会产生一些昏沉,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但今天你真正知道无常即将要降临到自己的身边时,再热的天气,再拥挤的人群也无法让你安心昏沉睡眠。恐怕那时候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睡眠一般,内心早就被对无常的恐惧所填满。所以,平常应该在这方面有很深刻的认识与感受,这样一来,我们的修行才会更顺利、更成功。
九、法与自心融合相(二)
以上就是讲解三门时时恭敬才能对治分别烦恼,而这也是心与法相融的一种征相。
法与心如果没有相融,无论是磕头前行,历尽艰辛;还是日夜诵经持咒不断;或是在幽静处苦行,禅修多年……只要善行没有与自心契合,则无法对成办解脱起到一点点作用。
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相信在座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行持过一些善法,如将身上的财物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如今很多地方都会降临一些导师,其中有不少导师来到你身边,不光是为了度化众生,还要度化你身上的财物,比如今天让你供养这个,明天让你做那个等等。总的来说,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这种善行我们做过很多,不仅仅供养导师,还会按照这位导师的要求,去捐寺造塔,修建佛像等等。
至于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也非常符合很多汉人的习惯。比如常常有导师带头或者居士们自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带领着大家一起放生,放生当天也会购买许多飞禽水族,解救众多生命;或者听到某个地方需要扶贫帮助,无论帮助的对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还是小小的个个体,我们也都尽可能帮助他们,这些都是叫做下施。
从我们的身口意三门观察。从初次进入佛门期间直到今天,无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寺院、甚至是在众多僧众面前,我们都磕过不少的头。按照藏传佛教前行要求,需要十万、十一万礼拜,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完成了,平时看见佛像而合掌顶礼,也是我们非常习惯做的身恭敬。
从口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念诵过不少咒语。汉地很多信众最初进入佛门时,可能由朋友带领,或者遇见导师后听到导师亲自为自己传讲并且布置功课。因此,从进入佛门起直到现在,已经念诵过不少的经文,持诵过各式各样的心咒、仪轨等等。甚至也有很多人说,他每天要念诵多少遍《阿弥陀经》、《地藏经》或者《楞严经》《法华经》等等,念诵过的经文可一点也不少。
再加上通过学习过如何生起出离心、慈悲心、信心等一系列教理,内心也会尝试着这样去做。由此可知,自我们初次进入佛门后,身口意三门从事的善行一点都不少。
但细致观待,能否将这一系列善法纳入了心相续之中,法与根机是否契合?想要知道结果,就看看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如果只是强调自己入佛门后做了不少,但内心却没有改变,只能说你所做的一切只能称之为非法,并没有解脱之功德。但这样就太吃亏了。虽然你看上去做了很多,但是修法期间并没有遵循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初次进入佛门期间先不要急于做多少,而是要先理解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去做。”因此所有的行善最后是对解脱没有一点点利益。
当然,单纯站在世间形象上观待,相信旁人都会赞叹你是非常精进的人,还能带动许多人一起行善。可你反观内心,发现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时,就要记住:成佛不是在于数字,而在于内心清净多少。《普贤上师言教》之《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我们平常所谓的功德,不在于做了多少件善行,善法的规模有多大等等,而于你的内心改变多少。这才是树立功德大小的标准。这就也分地告诫我们,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否则,当你自称为修行者时,内心却没有什么改变?这还能称之为修行者么?
十、法与自心融合相(三)
最近身边有不少弟子问我,为什么这两天导师对于为人处事方面讲得特别多。因为我们不能在修行过程中只盯着高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甚深见解,而无视自己脚下空空的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没有支撑,很容易掉下去。
如今有很多导师也会讲解世间做人的道理,显宗的法师们可能称之为人间佛教。以前吐蕃王松赞干布曾经为在家信众指定了十六条在家道德规范,内容和汉地《弟子规》讲解的道理完全一如。因为作为真正修学佛法的人,首先必须要把做人的道理做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我们平常行善,懂得调伏内心,也是在实践如何做一个好人。如果都能从这些方面理解,相信每个人都会觉得信仰佛教者是非常高尚、清净的。
现前很多导师以及信仰佛教者,不仅仅拿着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和理证来说明及以上讲解内容的真实度,甚至现代一些科学家做过的一些实验也能说明相关的道理。以前英国有些医学博士组织了一个测试,他们找来许多人,其中有些有信仰,有些没有信仰,实验的目的就是看看他们中间谁快乐脑细胞更多一些。实验结果显示,有信仰的人,快乐的细胞更多,内心比一般人更快乐。
但无论是教证理证还是科学实验,都只是一些理论而已,现实当中,我们还是要问问自己做得如何,内心是否充满快乐。如果你的内心时时充满烦恼,无论你口中把佛教说得有多么清净,由于你内心不清净的缘故,佛教在你心中也不纯净。要记住,只是指依靠公案来树立“佛教清净”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理论佛教只能作为外缘,最终实践的结果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在内心没有清净的前提下,是无法感受到真正清净的佛教的。
佛教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是来自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后面再去努力依靠什么教证和理证来证明,实际本来就是如此。现前我们要做的是将本来清净的教法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把不清净的自心变成清净。因此,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内心改变了多少。
以前我在汉地某个地方时,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说想要问我一些问题。虽然当时已经快十一点了,但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我还是决定先回答他们的问题。但是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在讲解一些《金刚经》的内容。我说:“你们今天过来是来问问题的,为什么听起来好像在我面前背诵《金刚经》呢?《金刚经》我也念诵过很多,也是我平常必须念诵和必须修的法,所以其中的内容不需要在我面前重复一遍,我今天想问是,你们凭借《金刚经》令内心改变了多少?能否讲解一下你自己的感受与境界。”我想,这才是应该问的问题。
以上就是讲解法应与自己的内心相融,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如是行持的意义非常广大。我们前两天说过,如果你希望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能变成如自己一般虔诚的佛教徒,仅仅凭借口说是不够的。现前这个时代,能讲理论者比比皆是,但懂得实践的人却非常稀少。所以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人,而不是只是口中能言善道者。如果你能真正做到将知行合一,说明你就是具有这方面见解的功德者,是大家非常希望见到的人,所以我们要先去成为这样的人。如果将做不到的事情说得很真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欺骗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际的经验,只是口中能说会道,这种言辞的可靠性并不是很大。
以上就是讲解法与自心要相融。
十一、获得极密无上法恒时精进作修持具足宿世善缘相(一)
【获得极密无上法恒时精进作修持具足宿世善缘相】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根本上师昌根阿瑞是我们历代传承祖师之一,他曾经说过,如今能进入密宗的弟子,前世也决定是修密宗者,否则今生绝不会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上师在这里讲解,“获得极密无上法,恒时精进作修持。”
如果宿世没有这样的善因,今生是决定不会有这种结果的。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今生我们能进入密宗,说明我们前世也是修密法的人。正是由于前世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今生我们可以获得再次进入密法之缘。在具备这样的条件下,更加精进修法,则成办解脱近在眼前。
“获得极密无上法”之“极密无上法”如何理解?从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角度来说,即获得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都得过成熟灌顶。成熟灌顶前面是基灌顶和道灌顶,后面还有果灌顶。但果灌顶没有什么可受,它是依靠前面所得的灌顶而实证见解方称为果灌顶。
所以,灌顶总分为基道果三种灌顶,我们主要是讲解得到基灌顶和行道灌顶。在座每一个人应该都已经得到过灌顶,尤其我们现前天天都在接受心性灌顶。心性灌顶能否变成行果灌顶,则根据自己对接受灌顶期间得到的见解来定。在座有很多弟子都在修成熟口诀法,要时时铭记接受灌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配同着灌顶时的净观,可以清净自己身口意三门及习气的业障,得到一系列净观,功德无量。
我们早上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时,是按照次第灌顶还是接受顿时灌顶,要根据你的见解来定,如果你的见解暂时还不是很稳定、赤裸,则接受灌顶必须要按照次第来。比如上师的皈依境三处显现白色的“嗡”(藏文)字,喉间红色的“阿”字(藏文),心间蓝色的“吽(藏文)”字,依次融入自己三处,消除身语意之障,然后三门同时呈现三字融入,如是获得四种灌顶。因此,见解若不稳定者,必须按照次第接受四种灌顶。
第二座开始,虽然念诵仪轨没有第一座那么多,可以按照比较短小的《上师瑜伽简短仪轨》发心和祈祷。前面发心完毕后,在“三世诸佛之本体大宝上师知”时,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对面而做祈祷;最后念诵完“愿获无余涅槃果位”时,开始接受四种灌顶,同样是次第接受四种灌顶,最后在自己和上师成为一如中稍微安住,直到妄念生起为止。
这些灌顶称之为心性灌顶。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灌顶。以前不懂的时候,总觉得需要在一个真正的导师座下得到灌顶才叫灌顶,仿佛这种灌顶与自己平常修行时所接受四种灌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有在导师座下得到的灌顶才更殊胜圆满。殊不知,这些灌顶实际都是一如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