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01课1-8
第101 课:值遇具传承上师
一、修行不能止步于文字般若
前几节课我们稍微讲解了一些关于共同前行方面的开示。我相信,对于刚入佛门者而言,无论他听到什么教言,都不会有太多的分别心,每一词、每一句都会用于调伏自己的内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的内心开始会有一种高攀的心态,不知不觉将共同前行搁置一旁,认为自己对这些道理已经没有什么不懂了的。要记住,文字上理解道理和心中生起定解,完全是两个概念。
从文字上了解道理,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困难,只要你能多看几本书,并且将其中提到的教证、理证都背诵下来,就算让你来讲,你也会讲得非常精彩。可是要令内心能生起同样的定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得到的。我等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如是修行,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这样的定解。
同样,我们在修行期间也要时时记住:不能把“文字般若”误认为“观照般若”,两者之间的距离可谓是天差地别,在对治烦恼,改变自己的心相续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平时修行过程中,觉得文字般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运用时,又觉得自己和法之间还是有着一种阻隔,我是我,法是法。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通过修行,将文字上所讲解的道理变成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凭借修行,将文字上的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令其成为自己的经验,也称之为觉受,这才是我们现在修行的目的。
二、前行伴随修行始终
很多人最开始修行时,能将听闻的教言用于调伏内心,并能起到切实之作用,但是后期调心的效果往往不如最初,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你会在后面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以个人的私心为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导师讲解这么做,但是你觉得要跟着自己的感觉那么做,结果往往是转了一大圈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点上。这也恰恰说明,如果不能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次第修法来调伏心相续,始终无法调伏烦恼怨敌,与最初的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众多教言也是在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必须要遵照修行的次第,一一奉行为妙。
比如我们上节课讲解,修行之初,共同前行非常重要,并且要将前行的修法伴随修行的整个过程。最近有位弟子问我,他现前正在百日闭关修共同前行,这样去修好不好?非常好!按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的教授,也应该如是修学。但从另个角度而言,我们修行共同前行,不仅仅要百日闭关修,而是从今天直至菩提间都要去修。也就是说,直到烦恼消尽前,共同前行都不能被搁置一旁,我们更需要的是千日修行,万日闭关修行前行。这也是在讲解善巧运用。
我们也一再讲解,修法最初可能需要死记硬背,比如把导师的教言背诵下来,并且尽量运用到修行过程之中。但是修到后面,对于修行的一系列道理都应该通达,并且在修行过程中,懂得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知道要用哪一种方便来调伏。这就是我们修行应该做到的地方,即将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融入到修行之中。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如果只是将自己固定在某个位置上,无论面对什么烦恼,自己行不行,都用一种方式去调伏烦恼,即便后面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得到禅定,也只是世间禅定而已。这就是由于不会善巧运用的原因所致。
所以,懂得善巧运用非常重要。比如今天早上起床时,感觉对修行没有多大的兴趣,甚至开始为自己寻找不少借口,试图懈怠修行,出现这种暂时与修行脱轨的显现时,就要及时运用共同前行予以调伏。即以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来对治烦恼。
我们现前要精进修法,是因为今天能得到暇满人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现在已经拥有,但是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到了那个时候再想去修行,就太迟了,阎王爷绝对不会给我们多余的时间。因此,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人身,精进修法,绝不能再顺着个人的习气飘动。
如果今天感觉信心方面有一些瑕疵,不太清净的时候,就要着重观上师为佛。《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一系列教言当中,对此都有很清晰的传讲。我们现前就要将这一系列教言运用到自己当前所做的观察修当中。
如果今天对于众生的慈悲心不太够,想度化众生成佛的心愿不是太强,就要着重修菩提心,即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等等,或从菩提心生长慈悲的“因果五法”及“七法”开始着手。
这些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就称之为善巧运用。懂得善巧运用的意义非常广大。也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今天所修的共同外前行,不光是百日修行,而是千日修行、万日修行、一辈子的修行,甚至可以说,从今天直至菩提间都需要做修行,永远不能搁置一旁。
三、保持修行的喜悦需要做到依教奉行
从某个角度来说,无论是谁,只要他行持善法,我们都不能说他这么做不对,而是要赞叹他这么做非常好。但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懂得善巧,有些善行可能就不会很圆满。
我们去行持某件善法,往往第一次做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新鲜感。比如你第一次身做礼拜、第一次去朝拜神山、第一次去拜见导师等等,内心都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甚至会让你到了某个新的环境后,产生一种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清净心。
比如你只是看到一张名片或者是听到别人的推荐,就怀着一颗清净心去拜见某位导师。我相信,当下的第一感受,必然是非常亲切的。同样,当你第一次去依止一位导师,或者在接受成熟灌顶、闻思理论,以及参加法会时,内心也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因此内心就会觉得,这样做挺好的,我要将一生都用于修行之中。要记住,凭借个人当时的感觉,可能觉得很不错,但时间一长,未必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
人心最复杂的地方是,最初的新鲜感经不起时间的的检验,久而久之,新鲜感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是一种惯性而已。以现实生活为例。当我们生活条件有限的时候,内心会对某件物品充满渴望。一旦得到自己期盼已久的物件,几天几夜里,内心都是喜气洋洋,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可是时间一长,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淡薄,到达一定的时候,再看见这样的东西,别说是一种喜悦,甚至还会有一种反感。为什么最初的喜悦快乐,最终会变成一种反感?我们的思想就是如此,任何情绪都有一个过程,一旦前面的过程消失,后面的感觉与前者相比,完全不同。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很多人会完全随着自己的想法修行,觉得自己今天这种感觉不错,明天感觉也不错,……每次这么端着,到了一定的时候,感觉就会越来越小,慢慢变成一种惯性,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最终就变得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出现这种显现的原因在于何处?
首先,你并没有按照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是顺着个人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以为只要自己去做的是与善法相关的一切事情,就叫修行。但结果就是有一天你会厌倦一切,这是最可怕的。
最初行持的一件善法、两件善法、三件善法,一段时间内你都会有一种新鲜感,但是后面面对其他善法,你不会有第一次的新鲜感了,而是逐渐成为所谓的“教油子”。就是指对某件事情越来越认识以后,内心不再新鲜敏感,而是变得逐渐坚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感觉。这一点,不需要有意去创造,无形之中也能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已经很难再有喜悦的心情。
最初是为了喜悦去寻找不同的法,但是到最后没有了喜悦,就会放弃一切修法,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初次修法期间,必须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步一步去调伏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顺着个人的习气而飘动。
不要认为,只要自己去做善事,就一定能称之为善。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而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就是告诉我们,形象上的善法,不一定是正法,还要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掺杂世间八法等一系列与正法相违的思想。
四、修行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只是凭借个人的喜好从事一系列善行,却无法形成对治烦恼的作用,最终什么见解都没有,只能说明前面所行持的一切没有任何意义。有些可能会想,这位导师这么讲解是不是在诽谤因果?这并非诽谤因果,而是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若所修学的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无论形式上修学了多少善行,最终也没有丝毫之利益。这不是我说的,我只是重复一遍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但历代传承祖师永远不会欺骗后一代信众。也就是说,这是一句话是“谛语”。既然教言真实不虚,我们就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是调伏内心才最重要,而不能只顺着个人的感觉而行。
记得我第一次到成都是因为喇嘛仁波切身体不好,当时很多人都跟随着上师一起到成都去看病。最初由于内心紧张,并没有感觉到成都有多好,但是当上师的身体慢慢好转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逐渐融入了成都这个环境,觉得这个城市真好!高原地方决定看不到这么多高楼大厦,也看不到那么多的商店,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不知不觉就完全融入其中。
后面上师的病情好转稳定时,一起下山的人就分批回到山上。我是第一批要回去的,当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觉得内心有点失落,虽然说不上是完全丢了魂,但就觉得好像丢了什么东西。在回亚青的路上,我也一直在想,是否是自己忘记了什么?一方面当然是担心上师的病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想可能还是对成都这个城市的留恋。因为在成都的时候,可谓日子一天好过一天,即便无法进入商场购物,也不能去很好的饭店吃大餐,但是只要走在街上就会觉得,自己可真幸福。
后来,每次下山,我就心心念念要去成都,内心也是充满欢喜,甚至还猜测,是不是下山的人都像我一样,想到能去成都就喜洋洋的?回来的人是否也像我以前回来一样,是带着苦闷的心情回家?当然,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当中理解。后来,由于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的缘故,到成都看病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而所谓的习惯,就是我们很不好的一面,当慢慢习惯这一切以后,原来喜气洋洋的心情已经没有了,每次过来,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内心也不再有什么波澜了。再后来,去的城市多了,看到每个城市的高楼大厦,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就是一种习惯,也是我们最不足的地方。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随顺着自己的习惯而飘荡,最终只能得到痛苦,因此,我们现前修法更不能随着习惯的形式去走。
我们也一再强调,刚入门时,先要去观共同前行,并且寻找、依止导师等一系列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执行,看看自己是否每个环节都做到位了,有没有哪一个环节中有漏洞,而不要光想着自己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是否有很好的感觉。可能临时觉得还是顺着自己的个人做法去做,感觉更强烈一些,但最终的结果恐怕并不会很圆满。因为对我们来说,贪嗔痴烦恼是最自然的,但它就是对治烦恼的力量吗?当然不是!
如果今天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也是非常正常,只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修法,修行就会越来越顺畅。因为每当我们在听闻众多教言的时候,文字上都会有“苦行”这个词,所谓的苦行就是指修行会与自己的习气相背,因此修行过程中可能无法瞬间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依教奉行,相信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好。
五、教言入心才是修行的要义
我第一次到亚青寺的几年后,就开始帮助上师为他人宣讲一些法,首先是从共同法开始讲起。讲解的内容也无外乎就是我们常常讲解的“四厌离法”。当时无论是从教证、理证还是其他方面,自觉都讲得不错。但是直到后面,我才真正感受到,最开始所谓的讲解,不过是在他人面前背诵法本。书上怎么讲,我就把他背诵下来,然后在其他人面前复读一遍。期间可能会掺杂一些自己的修行体验,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他人复述一遍,所以自己的感觉其实并不深刻。
如今也有很多复读机,让他复读关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方面的内容也很方便,但是复读机自己有感觉么?没有,因为它是无情物。但我们作为有情众生,如果也只是如复读机一般,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多看几遍,然后复述出来给别人听,并且说:“教证就是这么说的,理证就是这样讲解的”,即便别人听起来觉得有多厉害,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些都是背出来的,而想要背诵这些教理并不难,这样的书可太多了。
汉传佛教很多历代高僧大德,会将自己一生的修证整理成文字留给后一代信众,只要你能背诵出来,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如同惠能大师所述的《六祖坛经》,只要禅宗修行人,没有几个不会背几句其中的偈颂的。但是你背诵得再流畅,也不是你自己的见解,只是复述了惠能大师根据自己的修证而做的文字诠释而已,实际你有多高的修持,我并不清楚。要记住,背诵文字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个人的修行体验。
虽然当时我也为他人宣讲一些共同法,但是直到后面才感受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共同前行。无论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是轮回过患、业之因果,都能真正感受到所谓的前行见解应该是怎么样的。自己之前的一系列与真正的体会相比,不过是在做戏而已,除了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复读给他人听之外,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这里也是告诫大家,平时还是要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这样的平台,来消尽自己的烦恼、达到这样的见解,将教理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令自己的内心变成这样的教言。这才是我们阅读的原因。
如果仅仅停顿在文字之上,就如惠能大师所讲解般“迷人口诵,圣者心行”,只是将祖师的教言再背诵一遍或复读一遍给他人,这仍旧是迷人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你真正的见解。只有凭借这些教言来改变自己的心相续,令内心真正产生见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说过:“吾为汝示解脱道”就是用“文字”、“表示”或“心印”的方式为我们做开示,这些都是传承,但是我们得到传授后,只有内心有所得,这种“心得”才是属于自己的功德。
“当知解脱随自转”,虽然导师赐予了包括文字在内的一系列开示,但是这些都是改变内心之缘,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将文字所述的道理转为自己的见解才是所得,否则历代传承祖师的境界与你并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应该如是去观照为妙,即将一系列讲解用于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六、修行要踏实不要高攀
依据教言观修时,虽然第一次观修,经验并不会很丰富,但是只要不断地观修,感受就会越来越强烈,最终变成一种自然的反应,无需强行对治,也能有所收获。
比如在座很多弟子们都在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但为何我们不继续讲解“智慧转为道用”,而是一直停留在“意识转为道用”的范围中?
我们平常在修学正行过程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治烦恼: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暂且不说安住修得到的“四空双运”之见解可以达到多高的境界,只是先从观察修的角度来说,即便你已经认识到万法的本性是空性,但由于感受时间很短,对于这种空性的认识往往只是贴了个标签而已。当你想起来的时候,就给自己贴个标签——万物是空性;一旦离开这个标签,万物又不空了。比如你看到前面是一座山,前面还称之为“山”,后面贴个标签,就指着山说“空”。对你而言,两者除了名称不同外,内心是否真正达到空的感觉,恐怕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你所谓的空,是分析到一定的时候没法继续往下分析,于是就直接贴个“空”的标签,还是内心深处真的已经感觉到什么叫做空,才说出来的“空”?这就要问你自己了。
如果仅仅是贴个标签或者是用名称来掩盖和压制,空性的感觉就绝不会强烈。也就是说,当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实际还是被烦恼所转,只有烦恼过去以后,才知道烦恼是空性,但是该造的罪业你已经造了。因此,我们现前需要做到的是,在烦恼产生的瞬间,就知道这是空性。但由于我们前行观察分析的时间并不长,得到这个结论并用于修行的 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对于空性的体会并不强烈。因此,白天通过修行消尽烦恼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晚上梦中知道一切皆为虚幻的机会就更没有了,最终我们仍旧如同凡夫一般,被梦境牵着走,遇到美梦就开心,做了噩梦就哭泣,一切都是梦境说了算,自己没有丝毫自在。
有些可能会问:“不是说已经认识到一切都是空性了么,既然已经认识了,应该得到一些自在才对呀?”是的,但是由于目前我们修行的时间太过短暂的缘故,对于见解的认识其实并不深刻。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观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这个阶段,修了六年的时间,就是为了告诫后一代弟子,如是修行的重要性。
当然,现前也有很多弟子,由于如是长期修炼的缘故,当下的认识与最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正是由于长时间修行正法,对法逐渐熟悉,才能在熟悉的基础上配合时间的积累,而较以前取得较大的进步,这也是修行的功德。但现前有很多非常着急的人会说,自己以前学过中观,因此从文字分析的角度对空性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一切万物的本性,只是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分离就会呈现出空性。但这种“空性”的感觉,真的如你自己所以为般强烈么?恐怕并非如此,“空性”对你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比如我们以前看到山就称之为山,今天看到山就称之为空;以前看到水称之为水,现在看到水就称之为空,……,两者对你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试问,这样的见解对解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还是要脚踏实地多去修行一些。
七、修心才是修行的根本
有些可能会问:“我以前在上师身边求窍诀时,已经说过一切都是空性,难道说得不对么?”当然不对!举个例子。对于“决断心之根本”这句话,相信在坐每个人都知道,也知道万法的根源就是心。也就是说,无论是从教证还是理证方面去观照,我们都知道心是根本,是心在支配万法,甚至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及华智仁波切:“心乃诸法缘,调心佛善说。”等教言烂熟于心,但扪心自问,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是否就真的是站在心的角度用功?还是将这些道理搁置一旁,仍旧按照自己的习惯,以身为根本或语为根本的方式去修行呢?
我相信很多人从早到晚都忙于自己要口念诵完多少,身要做完多少,很少想到自己调心要调多少;晚上睡觉前都会回顾自己一天之中,修行的任务是否完成,却很少会观想今天的调心做了多少。是否如此?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
这也充分地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的修行都是口是心非,口中说一套,做的时候又是另一套。难道这就叫窍诀法么?虽然后面的“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是很高的法,但如果不能将一些基础要点运用到修行之中,这些甚深的见解不妨暂时搁置一旁,因为对你来说,可能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窍诀法可不是走马观花般走个过程就可以的,而是要凭借导师传授的窍诀来对治自己的内心。你是否能时时处于这样的法之中?很多人都会跑到导师座下祈请,能否传他窍诀法?当然,导师可以将修行最精华、最根本的法赐予给你,但与此同时也要记住佛陀的教诲:“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你能否成办解脱的愿望,取决于你能否遵照导师的教言,不折不扣地去修。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前段时间有位居士过来求法。他说由于平常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过来求法,但是他内心对解脱法非常渴望,因此难得有个假期就专门过来。但当时由于我身体不好的原因没有在高原,他就恰巧见了另一位导师。可能是和这个导师有缘分的缘故,他在这位导师座下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求完了所有的窍诀法。求完法之后,非常开心地回到汉地。临行前,这位导师嘱咐他,既然已经求得窍诀法,回去就应该好好去修。
回到汉地后,他也想好好修行,但是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去用功。这颗看不见、抓不着、时时胡思乱想的心,变得比往昔更难琢磨,烦恼也更炽盛。你不让它起,它反而在面前呈现;你让它起,它反而停止不动,完全不按照你的思路走。所以那一段时间,他可烦得不得了。于是就问这位导师,该怎么办?这位导师告诉他:“既然如此,就暂时先不要修学什么窍诀法了,还是先去念阿弥陀佛,后面有缘的时候再修窍诀法吧。”
我想,窍诀法恐怕不是走马观花般就可以修得好的。很多人去外面旅游回来都会留下几张照片,短时间内回味一路的风景,觉得很新奇,但是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淡薄,再过段时间,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最后除了几张照片,内心什么感觉都没有留下。同样,你求了七天的窍诀法,却不知道如何修行,对解脱起不了任何作用,可能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其中的味道,就结束了。
好比非常饥饿的人,直接将美味的饭菜囫囵吞下,却没有感受到其中的味道如何,再来第二口也还是如此。我们求法可不能这样,而是要细嚼慢咽,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品尝到个中滋味。我们现前修学窍诀法也同样一个道理,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法的真正含义,也才能真正凭借这样的对治法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并起到切实之作用。
八、依教奉行佛在心间
汉传佛教有句话:“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若不能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如是调伏内心,只是随着个人的习气飘荡,修行时间再久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细致观察,不少人学佛初期,佛真的在他的心间,无论白天晚上,内心时时不离诸佛菩萨的形象。但是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开始消失,变成必须要亲自去寺院,去大雄宝殿祈祷,才有信心,因为这个时候,他心中的佛已经住进了殿堂。再过一段时间,佛距离他就犹如到了天边一般遥远。
扪心自问,是否如此。第一次学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祈祷诸佛菩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就只能去寺院祈祷,因为佛已经远离你的内心,跑到了大雄宝殿之中。再过段时间,当你朝拜完周围的寺院也无法生起信心,就只有到更远的地方去朝拜祈祷。此时佛是否在你心中我们不知道,但是你家附近寺庙里的佛对你来说,已经无法起到佛的作用了,因为你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寻找佛,甚至有些人还跑到国外去寻找。如果国外也没有佛,你还要去哪里寻找?恐怕那时你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佛了,于是就开始说佛的各种不是了。
这些都是不懂得如法修行的过患。因此,我们还是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对治内心,而不能完全顺个人的业及烦恼习气飘荡,否则,最终结局可能是非常不圆满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