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1课10-18
十、若无岂能得佛果(一)
【若无岂能得佛果?】
能否成办佛果,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菩提心。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平常自己在修上师瑜伽时也会有安住修,并且安住修时,也是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导师平常讲解的是寂止,因此修学就会偏重于空,明分就相对较少,此时观想菩提心会有点困难,该怎么办?
要记住,我们讲解的是两个要点,安住修和观察修,而观察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起明分。想在一瞬间中做到修行圆满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树立了不同的方便道,目的就是令这一座修法变得圆满,这就是解脱之因。虽然现前还无法做到最圆满,但只要运用这些方便,就会往圆满的方向发展,因此修行必须具备安住修和观察修两个条件,即止观交修非常重要。
我们复次讲解,如果只有安住修没有观察修,就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所言:“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堕入小乘灭尽地矣。”只注重禅定安住,不注重方便观察修,则无法成就佛果。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却没有一切解脱之理趣菩提心,即便实现了自己想要平静的愿望,最终也只能达到世间禅定。要记住,我们是为了解脱而行持这样的善行,所以必须时时要具备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修加行时,菩提心的重点并不在于诵四句谒,而在于发心。我们修加行菩提心时,念诵菩提心四句谒几万遍即可;但发菩提心运用的时间比念诵十一万遍四句谒要长得多,因为真正的发心来自于内心,而不是来自于口诵。记住这一点,意义非常广大。
我们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是否在修菩提心?当然没有离开过菩提心。尤其我们一座中修菩提心,不仅仅是只有某个阶段修一次,而是常常交替进行。
比如从通达方便的角度来说,前行之前行两个要点;入座前行三个要点即身要七支座法,语要排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中,就已经发过菩提心了。但后面在认识智慧,树立禅定同时,又会做善巧运用,即运用观察修,即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自己的定力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而方便法就是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等四共前行;或者是运用发菩提心、祈祷三宝等,随后继续禅定等修行。所以发菩提心,时时都在修行。一座期间,不仅仅是前面某个阶段自己发过一次菩提心就万事大吉了,中途正行中也同样没有离开过菩提心。
从禅定本身的角度来说,一旦真正赤裸禅定(此处并不是指寂止而是指胜观)具备有胜观之见解,即具备禅宗所讲解的体用一如。“体”指的是本体,“用”就是指方便。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说,“用”指的是慈悲,“体”指的是智慧。一旦达到双运,这就是愿菩提心,因为时时都在其中;如如不动安住,就是“做”,即行菩提心,因此体用双运就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但今天是否具有,就要看看自己的见解如何。如果还没有达到,就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总之,我们时时处处都没有离开过菩提心,这一点务必铭记于心。
十一、若无岂能得佛果(二)
我常常问很多修行人:“你们禅修的真正目的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没有提到菩提心,也没有提到其他与解脱相关的因素,只是强调自己是如何止息妄念,甚至用《心经》“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或“无眼耳鼻舌身意”等教证回答,全都讲了“无”,几乎没有人提到过“有”菩提心。
可能有些会问:“这样回答有什么不对么?《心经》不就是讲解心的本性么?”但请问你是否知道《心经》是针对什么样的根机做的讲解?《二观察续部》中讲解的可是“诸有情皆佛”,并没有说是“无”。那么请问《二观察续部》讲的是真理还是《般若心经》讲的是真理?都是真理。既然如此,我们到底该依止谁?依据你的根机而定。
要记住,文字只能称之为诠释而非真谛。举个例子。现在门口有一箱东西需要拿到房间里,而在场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左手不方便,另一个人右手不大方便,还有一个左右手都不方便,但背很好。当老师要求大家用右手提进来的时候,右手不方便的人就无法操作,所以老师就会对第二个人说“你用左手提进来”,而对第三个左右手都不方便的人,就会对他说,可以把东西背进来。
如果三个中有些智慧不圆满的人,就无法真正懂得老师的密意,并且内心产生矛盾:“老师为什么叫我用左手,让他用右手,还有一个用背的?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让我背进来?”如果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知道是由于自己某些条件不具足才会用不同的方法,也不会明白老师恰恰是针对了你的条件而教你用最恰当的方式去完成这件事。我们平常在修行过程中反复强调止观交修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以上宣讲的是菩提心,大概都有所了解,想更广地去学习了解,平常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教言也非常重要。
我们天天都会传讲前行的道理在于何处?佛法当然有很多传承法门,比如小乘声闻缘觉,大乘唯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等等,即便密宗外三部和内三部也多如繁星。但有时由于个人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过于深奥的法,恐怕我们无法理解。
比如我们天天都会念诵《心经》,认为其中讲解的都是无无无,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真谛,理解上还是属于一种“有”,而这就说明法与根机不相应。现前我们要寻找与自己最相应的法,就是《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共同法,因为它们才最符合我们的条件。
如果讲法不符合自己的根机,即便导师天天为你讲解“原始本具”有什么条件,众生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普贤王如来是如何成就的,成佛以后的境界如何,对你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在你看来,全都是一种概念的理解“如果这样做,就会这样;那样做,就会那样”。比如一个乞丐天天在想:“我要去做生意,一旦一切顺利,我就会成为富翁。”但这些都只是存在于乞丐脑子里的想法,没有实际行动,能改变一切么?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修行必须要现实一点。
十二、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一)
【总之二障未清净,积资净障须精勤】
前面讲了菩提心,紧接着就要讲解金刚萨埵修法即清净自己的罪业。在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二障没有清净前,精勤地积资净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时多做一些积累资粮、清净业障的善法非常有必要。
我们在讲解忏悔业障时说过,念诵金刚萨埵时,如果能具四力,则无论罪业有多么沉重,都能得以清净。首先是依止力,即依止金刚萨埵;第二、对治力,对治的方式就是通过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观修方式予以对治;第三是忏悔力,即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无论自己是否能回忆起来,都要在金刚萨埵面前发露忏悔,如是忏悔,则无论罪业有多么沉重,都能得以清净。
尤其作为密宗弟子,虽然已经得到成熟灌顶、解脱窍诀法等内容,但对于密宗共道十四条根本誓言以及很多支分誓言,仍旧会有意无意间触犯。为了清净一切罪业,平常念诵金刚萨埵必不可少。因此,每天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是必须完成的功课。密宗弟子可以迅速成办解脱,但如果不能守持自己的誓言,则罪过也非常严重,因此时时都要清净自己的业障。
以上从金刚萨埵的角度宣讲,可能也有人会问:“念诵阿弥陀佛是否也能清净自己的业障?”当然可以。念阿弥陀佛时忏悔业障与念诵金刚萨埵忏悔业障的修法完全一如。依止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即在阿弥陀佛面前发露忏悔并且以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心咒等方式来遣除一切罪业,也一样能令业障得以清净。
这里讲解的是,在烦恼障和所知障没有清净之前,仍旧需要精进地积累资粮、清净自己业障,不能以善法看似微小而弃之,也不能以为恶事微小而行之。无论善恶有多微小,都要甚深取舍,精进行善,如是长时间积累,方可达到圆满境界。
当然,我们也要将金刚萨埵归纳到自己所修的上师瑜伽中。我们的依止力上师乃金刚萨埵之总集,在上师面前做祈祷,与祈祷金刚萨埵没有丝毫之差异,因此依止力就是上师。在上师面前发露忏悔,是我们天天都在做的。也许我们会在别人面前覆藏自己的罪业,但是在导师与佛菩萨面前,永远不会有所隐瞒,会将自己一切罪业,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的,都一一发露忏悔,以此来清净自己的罪业。
有些人可能会想:“为什么要把罪业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意味着你对这份罪业已经真正心生厌离,知道罪业决定有过失、不如法。只要有了这样的羞愧忏悔心,就可以令这种罪业消尽,并发誓以后也绝不会再触犯这样的罪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它有一种如同饮毒般的忏悔心,而这样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十三、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二)
前面讲解了金刚萨埵前忏悔要具足依止力、对治力以及忏悔力,现在讲解第四立誓力。也就是说,在金刚萨埵前立下誓言“从此以后,纵遇命难亦不再犯这样的戒律。”这样的立誓绝对不能缺少,最终能否清净一切罪业,完全在于立誓之上。
举个例子。当然这个小小的公案虽然讲过很多遍,但是它能教会我们很多佛教的道理。以前亚青正月会授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后上师会给所有弟子灌观世音菩萨顶。灌完顶后,上师亲自拿着观音菩萨的像放在每人头上加持,要求你立下誓言。这也是亚青一直以来的规矩。
我初次来到亚青参加这个法会时,就坐在几个老和尚身边。我当时心里想:“我可不能自不量力,平常光是念诵的仪轨就那么厚,再立下一些完不成的誓言可怎么办呢?还是先看看这些老和尚们怎么立誓,如果不是太难,我也立一个差不多的誓言吧。”当上师走到老和尚身边时,我听见老和尚立的誓言是再也不杀天上的龙。我当时想:“这是一个什么誓言?这个老和尚也太狂了吧?别说龙只是一种传说,就算让他去杀龙他也追不上吧?别说是龙了,让他去追一条蛇都不一定能追得上。这个老和尚的立誓太不靠谱了,我可不能这么去做。我还是听听另一个老和尚怎么说吧。”
结果另一个老和尚更不靠谱,他立誓说从今天开始,再也不杀雪山上的狮子。有多少人能爬上雪山?就算是登山运动员爬上雪山,也没有人说他看见过雪山上有狮子。别说雪狮也是一种传说中的存在,况且老和尚年纪这么大了,爬山都累还想去爬雪山,去杀雪狮,这也实在是太不靠谱了。我想,我不能跟着他们立下这么不靠谱的誓言,然后我就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但那几天我也在想,为什么这些老和尚要立下不杀龙,不杀雪山狮子这么奇怪的誓言,就算叫他们杀,他们也杀不动啊!更别说都没有什么人见到过,要去哪里杀呢?这个疑问在我心里盘桓很久,直到后来上师讲解金刚萨埵时讲解了立誓的功德,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确实,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谁有能力杀天上的龙呢?大家都没见过,这一辈子你想杀也杀不了。但对我们来说,虽然这是事实,可是除了没有杀龙的过失之外,却没有不杀的功德,因为没有立下这样的誓言,也不会去守持这样的戒律。也就是说,我们杀不了龙,只能说没有这方面的过失,虽然一辈子都杀不了龙,但也没有不杀的功德。可如果今天我们立下不杀龙的誓言,同样是杀不了龙,这一生不杀龙的行为都称之为行善。所以,我们可以在无意中创造很多善行,积功累德。
经过上师的开示,我才知道往昔是自己不懂,而不是老和尚不靠谱。确实,我杀不了龙,也杀不了雪山上的狮子,但我杀不了,只能说我没有这方面的过失,不杀的行为却不能算是善行,因为我没有立下誓言,就没有这方面的戒律,也没有这方面的功德!可是这些老和尚由于已经立誓的缘故,从此以后一切不杀龙、不杀雪山狮子的行为,都称之为行善,都是功德。这就是立誓以后有戒律和没有戒律之间的差异。
我平常也听很多人说,他不喝酒也不抽烟,是个善良的人。当然,你不抽烟不喝酒,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过失,但由于前面没有立誓的缘故,不喝酒、不抽烟等一系列行为都不能叫做善。如果你在诸佛菩萨面前立下誓言,则从此以后不抽烟、不饮酒这一系列行为都可以称为行善,功德就非常广大了。
立誓的功德与意义也正在上。在座弟子在受皈依戒时就已经立下不杀生的誓言,从此不杀生的行为,包括晚上睡觉也是在从事善法,因为你没有杀生。每分每秒,甚至更细微的时间,也是在积累这方面善行的功德。这就是立誓的功德,也是一种守持戒律。
十四、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三)
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也是在修金刚萨埵。我们首先在上师面前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的罪业,并且以念诵上师心咒、莲花生大士心咒以及修禅定的方式清净一切业障;同时还要在导师面前立誓:“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造恶业。”这样一来,无论以前做过多大的恶行,都能得以清净,而这也同样是在修金刚萨埵忏悔法。
在清净见解中,金刚萨埵修法要分为:显现金刚萨埵,禅定智慧金刚萨埵。
显现金刚萨埵即我们通常观想金刚萨埵从梵穴而入,逐渐从中脉降临到自己的心间,这个小小的金刚萨埵就称之为显现金刚萨埵。禅定金刚萨埵讲解的是金刚萨埵的真实密意。我们现前就是在修禅定金刚萨埵。倘若能真正赤裸心的本性,此外还有什么不能清净的罪业么?没有了。此时就是真正的金刚萨埵。现前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但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金刚萨埵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中同时圆满。
我们现前所讲解的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并不是用一个理论去掩盖现实,比如把炭说成金,把驴说成是马。并非如此,而是真正讲解其中的道理。因为从显现来说,金刚萨埵就是上师的化现。我们修金刚萨埵时,金刚萨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也是上师的总集;现前祈祷上师时,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就是金刚萨埵的本体。也就是说,除了显现的形象有所不同以外,金刚萨埵和上师之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从依止力的角度而言,两者完全一如。
至于忏悔力,就更是如此了。无始来至今所造的罪业,无论修金刚萨埵还是修上师瑜伽,我们都是在一同修行忏悔。
在对治力中,观诵金刚萨埵法与上师瑜伽导修中修学四精要法的方式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消尽罪业。无论念诵心咒和观想等等和金刚萨埵修法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任何区别。
立誓也是一样。在上师和金刚萨埵面前立誓,都是在一法当中圆满。这并不是一种掩盖性的说法,而是上师瑜伽导修真实圆满一切前行的道理。
十五、总之二障未清净 积资净障须精勤(四)
现前有很多弟子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我已经在修正行,但还是想再修个加行。”当然,如果我看到他本人多方面条件不成熟,我会要求他着重进行观察修,将配同安住修的正行暂时搁置一旁,单纯修加行即可。这就表示,他对于相关的道理在文字上的理解还有所不足,实践方面就更谈不上了。如果已经懂得一些道理的修行人,还会产生这样分别心,我们也只能说,他可能今生真的没有成办解脱的缘分,因为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密宗。
现在汉地很多人对密宗的理解是修金刚萨埵的是密宗的弟子;修莲花生大师的是密宗的弟子,但他们又凭什么认为修阿弥陀佛一定是显宗的,修地藏王菩萨一定是显宗的呢?难道是密宗没有这两个本尊和心咒么?不是的。而是他们一直以来就是以这种片面的想法来评论显宗和密宗之间的差距,这些都不够全面,不够如法。我们已经讲解过密宗的真正的特点在于何处,这些内容都必须要懂得一些,非常重要。
可能有些会问:“为什么导师要一直强调密宗的重要性?”我们说过,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而密法一生当中就可以成办解脱,也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也就是说,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由于多方面方便不同的缘故,成就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别。而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已经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痛苦,希望自己可以早点成就,因此我们现在就是要寻求最殊胜的解脱之法。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也时时都在寻求最殊胜、最深奥的法,这一点非常正常。但什么法才是最殊胜、最深奥的法?
举个例子。你们从学校毕业后踏入社会,首先就要开始找工作。但世上可以挣钱的工作比比皆是,你会寻找什么样的工作?你不会去尝试所有的工作后再决定,因为没有这么多时间。即便一份工作你只工作两分钟,一天可以打很多份工,也做不完,而且这么做也得不偿失。虽然时间一样会过去,但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我们找工作,首先要看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自己能否胜任;其次还要考量一下这份工作的薪水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虽然我们工作的目的可以说是为社会服务、为公司服务,但实际上就是为自己服务,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服务,所以薪水必须要符合自己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工作的强度也要适度,如果天天在公司加班,可能自己也受不了。所以,一般来说大家都会寻找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工作,一旦找到这样的工作,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
我们修法也同样一个道理。佛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因此,我们寻求的法首先要能满足以最快的速度成办解脱的要求。如是抉择,并非是因为我们太过急躁,而是由于知道轮回过患,内心对于想要成办解脱的愿望非常强烈。
第二、是自己能做得到的法。自己能够修行运用这样的法,就会对解脱法生起信心,相对之间也会感到轻松一些。如果要求我们人人都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一般,苦行六年,并且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解脱真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眼前,但现在有谁能做得到?或者像历代传承祖师一般,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精进勇猛地修法,解脱也同样近在咫尺,但我们也做不到。所以根据个人的条件选择相对轻松一些的法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法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往昔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传承中,哪个教言传承最为殊胜?”我想这位修行人也是问出了我们的心声。这位导师回答说:“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从法的角度来说,密法最为殊胜。”如今我们已经寻求了密法,尤其密法分为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其中方便教授适合次第根机,我们现前修学的正是与自己根机相应方便法。只要有信心,就没有不能得到救度者,除非你对法没有信心。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对接下去的修学产生很多疑惑,这是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原因,对这件事情理解还是没有完全参透。但从总的角度来说,如今我们已经找到了非常圆满的法,但自己能否做到并呈现圆满的结果,就要问问自己了。所以,平常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尽可能在这方面多努力一些非常重要。
以上讲解的是金刚萨埵的修法,也同样没有离开过我们当前所修的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修金刚萨埵。
十六、亲眷受用妙欲等 恒时拥有无自主(一)
【亲眷受用妙欲等,恒时拥有无自主】
讲完忏悔接下去就是讲供曼茶。清净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二种无明,令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二种资粮增上,是供曼茶的真正用意。从共同的角度来说,以福德资粮成办智慧资粮,最终达到二身之境界。
具体来讲,就是“亲眷受用妙欲等,恒时拥有无自主”。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人,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钱财、地位、妙欲等一切受用都不可能长时间拥有。比如希望亲人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财富也一直为自己所有,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
如是讲解的目的,并非是说,作为修行者,就要变成无情无义之人,而是要知道它的真理。真理并不是指我们需要变得无情无义,而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当你懂得这个道理,在变化的这一瞬间,内心起伏就不会那么大了。
比如小孩子喜欢在沙滩上玩家家,往沙子里加一些水,堆成墙的形状,再放上几根树枝,就可以变成小小的房子,然后他们就会高兴地说:“这是我家。”可是很快沙子里的水就会干掉,或者海浪一冲,房子就垮掉了。这时小孩子们又会开始哭:“我的房子没了,怎么办?我没地方住啦。”
但是大人看见小房子坍塌后会一起哭么?不会的。因为大人知道水和沙子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堆成一堵墙,可是当这个条件不具备,沙子中的水分干掉的时候,沙子开始下漏,房子自然就倒了。由于很清楚其中的道理,所以大人不会哭。可是小孩子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只要能堆成房子,就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后面看到不如意的结果,情绪就会产生很大的起伏。
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告诫大家,懂得这些道理后,再面对迁变过程,就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再有那么大的起伏。禅宗有一句话叫“顺其自然”。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词句,但这样的境界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因为它必须具有很高的见解。对我们来说,心情平和时可能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但是当真正的迁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内心起伏恐怕不是“顺其自然”这四个字可以解决得了的。因为其中的这些道理,我们并没有完全学会。即便有些了解,内心也并不愿意承认接受无常。
我们都知道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也是世间的规律。无论是否进入佛门,所有人都承许这样的观点。可是为什么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内心会有巨大的情绪起伏呢?因为道理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内心却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这样去想,而是将这个真理抛诸脑后,等到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才开始尝试去理解、去面对。无常对你来说,仿佛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实际上大家都早已经知道,只是不愿意面对。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能把这个真理,一直灌输在自己的思想当中,也决定不是一件坏事。我也常常和弟子说,我奶妈在我五六岁时去世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观想无常,想到终有一天,我的父母也会去世,那时我该怎么办?我现前能给父母做什么事?轮到我去世的时候,我又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等等。长时间如是观想,死亡无常就会如同印在自己心底的烙印,时时提醒自己务必更加精进。若不能这样时时熏习,即便知道道理如此,但由于自己内心不愿接受、不想接受的缘故,真正面对时,就好像无常是个新鲜事物般,内心没有准备,情绪起伏也会非常大。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居士和我说,他一个亲戚前两天刚去世了。从他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已经是晚期癌症,直到最后去世,只有八天的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当然,如今全世界对于癌症都没有特效药,但要说这个病厉害到七八天就能致人于死地也不至于。根据癌症一般的发展规律,短时间就取走他的性命,可能性不是很大,多半还是因为当他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以后,内心掺杂恐惧惊吓一类的情绪,生命时间才会变得特别短暂。
为什么他那时会有这样的情绪,难道他以前不懂得这些道理么。我相信不会的,有生必有死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他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真理,所以内心一直很排斥。当这件事情降临到他身边时,对他来说是非常新鲜的现象,并且从未对此做过准备,所以内心起伏就会特别大。如是讲解,并不是嘲讽他人,而是希望在座信众能时时思维无常,做好准备。
无常是一个真理,谁也无法改变它。无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它;承认还是不承认,它都一样在你面前生效,既然如此,为何不今天就去面对它,以免未来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内心产生很大的起伏。
可能有些会问:“如果时时这样思维,是否就是自己给自己添加一种烦恼?”如果这是一种自寻烦恼,那么这个烦恼就是消尽贪嗔痴烦恼的最佳方便法。比如我们现在都知道抽烟对肺不好,只有当抽烟的人真正知道抽烟对肺不好,他才能戒得了烟;若是不知道它的过患,他永远都是一个烟鬼。长时间吸烟,最终对身心都不会有很好的利益,这就是过失。如果他时时思维“吸烟不好,我有烟瘾,我必须要戒烟……”,看起来是给自己增加思想负担,实际上不用很长的时间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烟瘾的人。同样,时时思维无常,意义非常广大。
十七、亲眷受用妙欲等 恒时拥有无自主(二)
无论是身边的亲人还是自己的受用、乃至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善和今天所拥有的一系列享用,都不能过于贪执,因为它不会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因此要尽可能做到没有吝啬地供养。
可能有些会疑惑:“这样天天内心想出来的供养也叫供养么?这样去做,不是很虚伪么?”要记住,修供曼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吝啬贪欲,而眼前呈现的一切相,无论是亲眷还是受用妙欲,都与自己的本体一如,因此如是供养就是最殊胜的曼茶。从共同法角度而言,为了尽量消除自己的吝啬和对贪欲的执著,心里发愿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十分重要。如是行持的目的也是为了以福德资粮来成办智慧资粮,最终达到成办法身和色身二身境界的缘起法,所以平常要尽可能如是去做供曼茶。
以前我在汉地,某天下午有居士带着许多新鲜水果过来看我。当时我刚到汉地不久,没有见过那么多水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想着如果上师在身边就好了,我现在可以让上师尝一尝。可是当下汉藏两地路途遥远,这是不现实的。恰好这位居士家中有一个很大的佛堂,我就让他们先把水果放在佛堂先供一下。
很快有老居士过来阻止说:“上师,不能供。”我很疑惑地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说:“因为诸佛菩萨都是过午不食,如果现在上供,诸佛菩萨一般是不会吃的,否则他们就会犯戒了。”我说:“你们家的佛菩萨也太糟糕了吧?都说诸佛菩萨是很自在的,你们家的佛菩萨难道连自己的口都守不住,会偷偷吃你供品么?”然后我继续问他:“你家的佛堂什么时候开始摆设的?”他回答说近两年而已。我说:“往昔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你家的佛菩萨在你供奉以前也是自然灾害,什么都没有被供养过,岂不是早就饿死了?再细致回忆一下平时的供养,如果早上供了三个苹果,你下午拿下来时是否还是三个苹果?诸佛菩萨有偷偷吃掉一个么?没有。这也说明,佛菩萨并没有吃你掉你的供品,那么为什么你又对过午不食如此执著呢?”
如是讲解,并不是我们要在背后说别人的过失,而是希望大家能真正认清其中的道理。我们供奉的原因就是为了断除自己的吝啬和贪执,并依此成办解脱,而不是因为佛菩萨太饿的原因才需要我们去供养。
我想,西方极乐世界水果的品种数量多得不得了,我们完全可以放一千个心。虽然我们都没有品尝过极乐世界的水果美食,但我相信应该比人间的水果好吃多了。经文中不是说过,天界边地长出来的花,人间再厉害的能工巧匠也打造不出它的美丽。由此可知,我们的水果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水果,恐怕真是无法对比的,佛菩萨也不会对我们的水果有那么大贪欲。
我们为什么要供曼茶,为什么要做供养?这么做的目的不是因为供养的对境需要得到这些,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堪布昂琼的一位弟子叫喇嘛门色也称之为堪布门色,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堪布门色有一次在讲法期间对大众说到:“如今这个时代,有很多人无论是否拥有活佛、堪布等头衔,都会拿着这些名号四处招摇撞骗。他们常常自称来自于西方极乐世界、铜色吉祥山等诸佛刹土,可是他们一到人间,口中除了钱之外,就没有第二句话可讲。难道是西方极乐世界和莲花生大师刹土这两年有什么地震、干旱等天灾或者是因为粮食欠收,房屋垮塌等需要救助,所以派他们从净土来人间化缘么?细致想想,如果他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其他佛菩萨或者自己的清净刹土着想,那么就只能说明这两年西方极乐世界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才需要这么多活佛一个一个地来到人间化缘,希望大家接济西方极乐世界贫困的男女菩萨。”堪布门色常常这样讽刺这些贪图供养的人。
要记住,我们所讲解的“供养”,指的是为了断除吝啬和贪欲而做的供养。平常供养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做相应的供养。比如乞丐供养一块石头和富翁供养一两黄金,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不一样。对于乞丐来说,很好的石头已经是他全部的财产;但是一两黄金对富翁来说未必是他的全部。所以供养不在于供养内容的多少,而是要看看自己的吝啬和贪欲断除了多少,以此来树立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现前,我们也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供曼茶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以前昌根阿瑞在我的家乡闭关过十年,那时他也修过一遍加行。有一次他到外面乞讨后供了两百斤的粮食。上师说过:“现在积累资粮期间,如果实在没有什么资粮可以供养的话,凡夫有多少就算多少;但条件如果稍微允许一点,就多做一些供养,这样行持的意义非常广大。”
总之要记住,我们行持供养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吝啬和贪欲。因此,不仅仅要供养自己的妙欲,还包括自己所有的享用以及亲眷等等都要做供养,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自己对他人的贪执。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虽然我们觉得亲人可以永远待在自己身旁,但实际上一切都是无常的。因为“恒时拥有无自主。”懂得了其中的意义,一旦变化起现,内心的起伏也不会很强。因此自己具有资粮时,更要多做一些供养,意义非常广大。
十八、莫过眷恋及贪执 否则不成未来利
【莫过眷恋及贪执,否则不成未来利。】
我们作为刚入门者,说完全没有眷恋以及贪执,恐怕是不现实的,但要尽量做到不要过分执著。如果过分执著贪恋,就会一直贪图世间而无法成就未来解脱利益。我们前面讲发心时说过,如果是为了名和利,无论从事什么事情,最终都只能得到人天福报,非为解脱之因,指的就是这点。
以上就是讲解供曼茶。我们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也一样是在供曼茶。比如观察修叫做积累福德资粮;而禅定安住修则称为积累智慧资粮;两者合为一座中称之为福慧双运,最终能得到成办二身之缘起,这就是供曼茶。从禅定本身的角度来说,在显现和本体一如中如如安住,就是在做福慧一如,也是断除吝啬和贪执唯一对治法。此外还有什么其他供曼茶么?没有了。现前我们将所拥有的一系列善行以及妙欲都做上供下施,曼茶会有多大,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从未离开过供曼茶的本意。
作为修行人,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些道理。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更需要将这部教言背诵下来,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我们当前所修的法从未离开过加行。这并不仅仅是用文字游戏,而是真正的解脱真理。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
当然,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应该与佛法相融,但我们毕竟还是世间凡夫,有时候也需要依靠一些轻松的活动来缓解自己的疲劳。如果过于频繁地做一件事情,很多人由于现前心力等多方面不够成熟的缘故,难免会对修学佛法产生一些厌倦的心态。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我们每天讲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希望大家下课以后能好好思维一下课上讲解的内容,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修行之中,尽量圆满自己的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