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20

创建日期:2022-10-25

  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20

  十一、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六)

  导师的身为僧宝,僧宝的含义是不离。即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为僧宝。前面讲解的法称之为无欺,只有行于法才能证悟到释迦牟尼佛的密意。而在行于法的过程中,与不离者——僧为伴侣,会为成办解脱创造良好的条件。

  比如你身边道友是个很好的修行者,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如果你身边的道友修行得不是太精进,你对修法也会越来越懈怠。很多人都觉得一到了高原的修行圣地,比如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或者到汉地的终南山等修行地方,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修行的状态之中。即便以前不是修行人,到了修行的道场,自己也会想要变成修行人。可是一旦回到城市之中,看见的都是你争我斗,内心就会感到非常烦恼。

  在雪域高地,有时一天之中可能就会出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而一天的时间里,也会呈现出凡夫与圣者之间的差异。在清净的圣地时,自己仿佛就成为了一个圣者,内心非常平静,也没有很多烦恼,可是一旦进入城市之中,烦恼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变得炽盛。这一系列的变化往往就是来自于身边的缘。

  一个真正的僧人,他必定是如理如法的修行者,而导师的身体代表僧众,说明真正的导师必定是清规戒律者,不能清净持戒者无法称之为僧宝。我们平常一再强调所有弟子对于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宗等一切誓言都应该如护持自己的眼珠一般护持三昧耶戒。同样,我们在选择导师过程中,也应该如是观照。

  佛法僧三者圆满者为导师,我们也可以从三宝的角度中观察真正的导师是怎么样的。一旦观察好了这位导师是真正的佛,是可以依止的具德上师,是否可以直接依止?我们还需要观察第二个条件:是否与这位导师具缘,即是否能对这位导师生起信心。

  了解和信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比如有十位具备功德者,但是从我们自己的感觉而言,可能会觉得与其中有些导师有缘,但对于另一些导师,虽然知道他是成就者,还是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好比你有十个朋友,其中有几位是闺蜜,是知己,另外几位只能算是普通朋友,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亲疏有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分别的显现?就是由于彼此的缘分不同。

  同样,具缘就是指与这位导师很有缘分,而这里的缘分就是指能对这位导师生起信心。如果不能生起信心,无论导师为你宣讲多少对治烦恼的方便,你也无法做到依教奉行,将一切教言纳入内心。所以我们依止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

  十二、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七)

  所谓得到具相上师的摄受,是指一位具德且具缘的导师圆满摄受你。何谓摄受?是指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很好,常常去看望导师,给导师带礼物,或者导师来汉地时都能住在自己的家里,这样就能称之为得到导师的摄受么?并非如此。

  所谓得到导师的圆满摄受是指导师已经开许赐予你从因地直到菩提间一切对治烦恼的方便,并且在传授过程中,这就叫圆满摄受。不妨问问自己,往昔你依止过很多导师,从因地直至菩提间整个圆满的过程,导师是否已经开许传授给你并且在传授之中?这样的导师又有几个?我们说过,暇满人身之一就是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而不是讲解与上师成为朋友即可。

  如今很多刚入门者,只是觉得佛教很好,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认为只要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导师,自己什么都不用改变,还是依照往昔的习气生活,待到自己临终时导师会像扔石头一样把我们扔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记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从未在任何教言中说过这样的话。导师作为佛的化身,佛都做不到的事情,导师能做得到么?

  当佛陀去地狱度化众生时,善星比丘曾抓住佛的双足苦苦哀求:“我无法再忍受地狱的痛苦,现在已经对你所讲解的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你能否令我获得解脱?”佛陀回答他说:“我为你讲解解脱的方便,但最终能否获得解脱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这才是我们依止导师真正的目的,即为了获得上师的密意。至于导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你传递,是以口耳传承、表示传承还是心印传承,则需要根据你的根机条件来定夺。

  导师是一个圆满者是特定的,我们现前就是要遵照导师的教言,依教奉行,方能证悟上师密意功德。所以大家的内心不要太幼稚,要知道时时观待内心是必不可少的,能否成办解脱还是在于个人能否如理如法奉行。这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八)

  现前很多弟子都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善行事业,有些承侍着上师的事业,有些独自一人在家精进修法,有些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念诵,有些计数器从不离身,每天都要念诵一定数量的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的心咒等等。现前也有很多导师会给大家布置一些功课与一些相关的要求。比如你要请几瓶甘露丸,就要念诵十万遍、一百万遍或一千万遍的金刚萨埵心咒,导师会根据完成数量的多少赐予你小包、中包或大包的甘露丸。

  当然,导师们如是宣讲并赐予加持品目的是希望弟子们精进修法,而不是这位导师做买卖,给我们甘露丸加持品,我们要为他念诵多少遍心咒回向。并非如此。如是规定就是为了调伏弟子们的心相续。

  有些可能会问,为什么在我这里没有要求弟子念诵金刚萨埵心咒,而是只要祈请就能得到甘露丸,有时候还会得到两包?因为我是站在另个角度为大家讲解。如果你只是问我要一些世间礼品,比如一个喝茶的茶杯,我不需要你拿钱来买,可能只是让你念诵一些心咒,这是合理的,因为礼品不能帮助你解脱。但是甘露丸本身就是圣物,只要与它接触,你就可以成办解脱,因此只要你吃下去就是对上师的回报。

  平时我出门的时候,基本不会带什么好的念珠,因为换来换去最终吃亏的是我,我拿出去的是好好的念珠,回家的时候,基本都已经没什么好的了。但没办法,因为很多信众都是带着一份信心过来,说导师的念珠有加持,于是常常被换来换去。至于是否有加持,有多少加持,凭借个人的信心而定,但是最终能不能回到我手里就不好说了。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亏本的买卖。但毕竟只是个念珠,拿走就拿走了。如上面所讲,我送给你念珠,就当给了一个礼品,会要求你念诵多少遍心咒,因为礼品本身不能令你成办解脱。但今天我给你的甘露丸,是圣物,它本来就具有令你清净烦恼,成办解脱的功德,因此不会要求你再做念诵,只要你能服用就是对上师的回报,因为你服用甘露丸,就是在清净自己的业障,增上自己的功德。

  我们修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回报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么?站在这个角度理解,拿到甘露丸的人只要能把甘露丸吃下去,他就是在修行,而不需要在这个修行上面再添加一个其他的修行。平时不修行的人,你让他修行,他会觉得这是个负担。因此平时导师赐予加持品时,他就会估算一下,如果为了得到这小小的加持品要念诵那么多,可能做不到就不要了。

  确实,立誓不难,但是守持誓言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等过两天要你实践誓言,完成念诵的时候,可能你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了。常常有居士过来问我:“上师,我以前在很多导师面前立下不少誓言,得到了很多功课,现在觉得有点做不下去了,但是我现在对你的上师瑜伽很有兴趣也很有信心,其他暂时先不去做,是否可以?”这样的问题完全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如果真的对上师瑜伽感兴趣,就会对所有的法都感兴趣,但他在我的面前表示对上师瑜伽感兴趣,是为了得到我的开许:修了这个殊胜的法,其他的法是不是可以不用修了?我可不会跟着他一起造恶业啊。如今很多人自己堕落不够,还总想找个垫背的:这个决定是去找导师,如果能把导师也拉下去该多好?我可不上这样的当。

  总之,如是讲解也是告诫大家要多懂得一些相关的道理,知道导师平常是如何做人处事的。我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对导师生起敬信方面,也能起到一些善缘的作用吧。这就是在讲解圆满摄受。

  十四、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九)

  圆满摄受并不是仅仅跟随在导师身边就可以了。我看到很多导师会带着一批条件还不错的居士四处奔走。当然,导师是慈悲的,但如果你的条件不是太好,可能导师也不会太慈悲,因为这可能会成为他的一种负担。毕竟导师的一切都是下面的弟子买单,不仅你的经济条件要好,要买得起机票,还要给导师住得起五星级宾馆。这样一来,导师可能今天带着你去柬埔寨或尼迫尔,明天就带你去朝拜鸡足山和普陀山。导师这样带着弟子四处走来走去也不是不好,但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你行持善法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今天进入佛门,行持善法,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是没有谁是希望自己进入佛门以后五十劫后再成办解脱的,因为我们都不想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如果只是几世以后成办解脱,时间也太漫长了,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即生成办解脱。时间能更短一些,几十年或几年的时间能成办解脱就更好了。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做当下的事。如何去做?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榜样。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是走破鞋子成就的。当然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不仅鞋子质量好,就连交通工具也更高级,可以做飞机,坐火车,坐私家车等等,甚至脚都不用着地,就能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以前没有这种条件的时候,大家都是靠脚走,但是也没有一个成就者是凭借破掉的鞋底而成就的,都是依靠坐破下面的垫子而解脱的。也就是说,解脱靠的是坐着修法,而不是靠走来走去成就的。当然,有时为了令自己的内心轻松一些,稍微走动一下也是需要的,但是太过了,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我也常常告诫身边的弟子,要时时铭记自己的身份,不要一激动就好像吃了麻油一般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后面做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才开始后悔,起烦恼,这时又去找上师打卦,该怎么办?为什么你前面不会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有一次,很多弟子到亚青来谒见导师,也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有不少人当时选择了出家。有几个居士看到这些人出家了,非常高兴,说自己也要出家。但是一回去就想起来:“不对啊,我还有老公,有小孩,现在头发都剃了,该怎么办?”然后又跑到导师面前问,自己该怎么办?今天你想起来这些了,但是那天你也是有老公的,当时怎么就搞忘了呢?当你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清楚自己的身份。我也不知道她的老公在她心中份量有多重?平时没事情的时候电话不断,遇到事情就不记得还有这么个人存在。当然,这么讲解并不是嘲笑别人,而是告诉大家,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认认真真。

  十五、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十)

  所谓圆满摄受,从他缘的角度而言,是指导师将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一切教言都赐予你并在赐予之中;从自缘的角度来说,若能如是依教奉行,功德就会逐渐增上,日臻圆满。内外缘圆满,称之为圆满摄受。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今有很多修行人,并不懂得相关的道理,虽然目的是希望即生成办解脱,但常常跑到这里祈请上师摩顶摄受,一会又跑到另一个上师座下,祈请上师摸摸他的脑袋,能令他获得解脱。要记住,像这种结缘般的祈请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办解脱就必须要有系统的修法。但是所谓系统的修法,不是自己觉得系统就是系统的,首先需要得到能系统圆满宣讲的导师为你讲解。也就是说,想要即生成办解脱,获得导师的圆满摄受是非常重要的。以上就是讲解外相获得导师的圆满摄受。

  其次是五根圆满。如果五根有一些缺陷,也会成为修法的障碍。比如眼睛看不见,即便你对修行感兴趣,很多修法你就做不了;耳朵听不见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如今我们主要是依靠语言来传递佛法,如果你听不见或听不懂,就不懂该如何去行持善法。因此五根齐全就称之为内向圆满。

  相信在坐的所有弟子都已经圆满了前面两个条件,即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五根没有残缺,内向圆满也已经具足。

  十六、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十一)

  圆满摄受之密相圆满指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出离心总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

  下士道出离心是指想要从六道中的地狱道、饿鬼道和旁生道等三恶道中出离。虽然三恶道中的旁生道相对好一些,但我相信,今天我们作为一个人类,没有人愿意来生去当旁生,更不用说是饿鬼道和地狱道了。因此很多人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三善道,即追求人间和天界的果位而发心,这就称之为下士道出离心。

  在座的各位信众也都在行持善法,但扪心自问,你平时放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想厌离的对境是什么?比如今天我们去医院看病,目的就是通过打针吃药,消尽病痛,得到完全没有痛感的快乐。同样,我们今天身语意三门修学,目的就是追求一种快乐。但反观自心,当自己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无论是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乃至平时磕头礼拜,烧香拜佛,口中念诵咒语,目的是为了什么?此时的发心是属于下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还是上士道发心?

  如果仅仅是对三恶趣心生厌离,对于人间天界心生向往,就属于下士道发心。可能在很多人觉得,虽然天界不错,但是人间更现实,因为现前自己正在享受这份快乐。如果你以此为目标,无论你行持是显宗远道法相乘还是近道金刚乘以及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都只能成为世间福报而无法成为出世间的解脱之因。

  现前很多人为了消除世间的一些灾难,常常会去一些导师座下询问,该如何去做。可能导师也会教你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看上去就是佛教的一些善行,比如让你去诵经,去做一些善行等等,但由于你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当下的灾难,因此无论你为此出付出多大的代价,由于发心只是为了消除眼前的灾难,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不会成为解脱之因,也与解脱没有丝毫关系。

  这些道理非常非常重要。当我们在行持善法时,不要只看到自己做了些什么,还要知道由于发心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十七、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十二)

  站在各宗派和谐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善的范围定义得非常广泛,但是如果具体讲解,彼此的差异可谓天差地别。即便同样是讲解出离心,不同的出离心对应的结果也会不同。比如有些修行人,虽然看上去每天也在修行、念诵,也在行善,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人间,无论行持哪一种善法,最终只能得到人间的果位。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结果,就看看自己现在对人间有多么羡慕执著。

  我们也一再告诫大家,平时要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以及《圣者言教》等等,目的就是让你多多了解轮回过患。尤其如今烦恼沉重者,更应如此。但是人的思想非常复杂,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也会把烦恼当成快乐。

  往昔格萨尔王在降伏魔众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去世了。由于他自己在战争过程当中杀害无数个生命,也没有让这些亡者得到很好的安置,这个果报就由他的母亲来背,堕入了地狱。格萨尔王用他的神变去地狱救度母亲以及很多众生,但是在回归的过程中,很多众生由于业及烦恼还没有消尽,即便能把他们带出来,他们也不愿意走,害怕后面还会更痛苦。

  我们现前的心态也是如此。由于还没有真正打开自己心态的缘故,对于真正的快乐并没有很好的认识,觉得眼前的状态也挺不错,烦恼一点也无所谓。就是由于我们智慧还没有完全敞开的缘故,才会决定继续沉溺于烦恼的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多去学习一些相关的道理,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才会知道自己的目标应该在哪里。

  举个例子。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出门的时候觉得自己挣十块钱就可以了,因为在家里只能挣一块钱,后来慢慢发现,通过努力可以挣一百块一天,他也会为此努力工作,提升自己,这就是眼光越来越广大的原因。我们所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也是同样的表现。今天的我们觉得将自己局限在小小的范围也很不错,但是只要你能提高见解,将目光看得长远就会知道比现在更快乐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你不为此去努力呢?

  所以轮回过患方面的教言,平时真应该多去阅读一些。尤其我等导师迦牟尼佛讲解四谛的时候,首先就是讲解苦谛。如果没有对轮回生起一种发自内心的厌离,无论以下从事什么善行,都不会成为解脱之因。关于轮回的痛苦,平常应该多去学习一些。

  十八、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十三)

  很多人说,现前无法做到将修行融入生活之中。我想,平常只要多多观待自己的内心,对于厌离轮回方面多做观察,实际就是在修法之中。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这么去做,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消极?不会的。因为这是两个心所,而且了解和真的有经验体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做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心生厌离,不仅不会有这样的烦恼,还会进入更高的境界。好比一个人担心如果没有田地,自己该如何生活下去,但是城市里的人也没有田地,他们也一样活得很好。

  现在所谓的可能会有消极的心态,在你真正生起厌离心后也是不存在的。消极是没有目标的一种心态,比如不想做这件事情,但是不做又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永远沉溺于一种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这才叫消极。我们现前是需要做到认清这是一种过患,并且还有一个需要追求的目标,这种不是消极,而是一种信心,一种智慧。以上就是讲解下士道出离心。

  中士道出离心,是指不仅仅对三恶趣和三善道心生厌离,对轮回也心生厌离,追求独自获得涅槃之果位。小乘所追求的结果,虽然可以从六道轮回这个过患中超越,但是当下还不能证得佛果,也不能为众生而当下从事事业,因此中士道出离心仍旧有许多过患。

  上士道出离心是指不仅厌离六道轮回,也厌离独自一人获得涅槃果位,追求圆满的佛果,这就是上士道出离心。

  想要具有圆满的出离心,必须多多学习相关的教言,尤其是轮回过患方面的教言,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具有上士道出离心。

  以上是从出离心的角度讲解,其次还要从信心的角度理解暇满人身。我们平常也一再强调,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你的信心有多大,就会得到多大的加持与结果。比如我们对于现前所从事的事业信心越大,身心也会为此投入更多。如果你的信心不坚定,身心的投入也不会很多,最终得到的回报也会很低。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信心。

  修行过程中也同样一个道理,成办解脱能做到几分,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个法以及修行过程的信心。信心越坚定,所从事的一切事业也更圆满。所以是否能做到圆满,就看看自己的信心如何。因此,信心圆满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复次讲解信心重要的原因。

  十九、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十四)

  以上讲解,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菩提心圆满者,称之为暇满人身。其中已经包含八闲暇和十圆满。这个外内密三相圆满之暇满人身可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想要获得这样的人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宿世必须要持戒;其次要行持六度波罗蜜;第三要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今生我们能具备暇满人身,说明宿世的我们决定是持戒者,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还是密宗的誓言,都在清净守持之中;其次,在修行过程中,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六度波罗蜜都在行持中,否则今生不会感得这样的结果;第三;时时发愿获得这样的人身。正是有了前面的因,才会有今生的果。

  汉地有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永远不会颠倒呈现。你种下白菜的种子想着能长出一个瓜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前面做了一个恶业,后面想得到善果,是不现实的。只有前面行持善法,才会在后面感得善果。今生我们能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的善果,就是我们宿世有持戒、行持六度波罗蜜和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善因。由此可知,暇满人身有多么难得。

  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正是前世的我们从事过这样的善因,今生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同样:“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后世能否获得这样的人身,就看看今天的自己在持戒、行持六度波罗蜜和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三个方面做得如何?没有做到,就可以肯定地说,下次想要再获得这样的人身,是绝对不可能的。若是舍弃这样宝贵的人身,真可谓是万劫不复!可见今天的我们有多么幸运。

  从人数的角度观察,六道之中,地狱的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饿鬼道和旁生道,然后是阿修罗道,人间和天界的数量,则如同善逝佛指甲下边的灰尘般,非常稀少。以地球上的人间数量而言,全世界的人数有多少,其中真正信仰佛教者又有多少?非常稀少。佛教的国家本就不多,虽然近几年由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导师们的影响,除了世界上极为偏僻的地方之外,许多国家地区的人多多少少开始了解一些佛教,但是相对来说,了解佛教,信仰佛教者,数量还是很少很少。其中能具备外内密三相圆满之身者,又有多少?可谓少之又少。细致观察,你所居住的城市中信仰佛教的人有多少?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者,又有多少?可以说是少得不能再少了。由此可知,今天的我们能具备这个条件,是万劫中最幸运的一次机会,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啊!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样的人身!

  二十、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十五)

  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将人身运用到正确的对境之上,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去精进修法。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人身,但是光有这个人身还不够,还要精进修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珍宝人身,想要再得到这样的机会谈何容易?观察自己今生的所作所为就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要时时观想暇满人身。只有真正理解它有多珍贵,才会越来越认识到精进修行的重要性。

  即便是世间人不究竟的说法,也会讲解人是有智慧的高级动物,我们现前更要把这样的高级智慧用于创造更好的条件之上,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烦恼。解决眼前的烦恼,动物都能做得到,更何况人类?有些人会说,人能发明很多东西,动物发明不了。但是有些动物能做的事情,我们也做不到。比如鸟可以在空中飞翔,你做得到么?可能你会觉得,人类有飞机,也一样能飞翔。但是你坐飞机要钱,鸟飞起来可不用钱,这是他自带的功能。而且飞机票也不便宜,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得起的。鸟类就不同了,无论贫富贵贱,有翅膀就能飞。所以光看眼前的分别,我们可能连鸟都不如。

  但是与动物相比,我们有了脱生死的智慧,今天就要把这个条件运用起来,把对于解脱的信心运用到自己的修行当中。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与未来成办解脱,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智慧,尤其是只有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者才具有。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条件,就应该将它他运用到正确的对境之中,令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

  想要真正将这些道理运用到修行之中,仅仅凭借今天讲解的内容还有些不现实,平时仍旧要尽量多去学习相关的道理。虽然我们每次讲解的文字不是很多,但是在讲解过程中,能对心相续起到最大利益者,才是真正的教言。否则,如果只是念诵一个传承,我们不需要花那么久的时间讲解。

  这部教言我们已经讲了将近两年了,直到今天也仍旧没有讲完。我想,即便我作为一个藏族人,只是念诵完这些教言也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但是仅仅念诵完并不是最重要的。上面的这些文字,相信每个人都认识,如今我们要做这样细致的讲解,就是希望能以此为缘,互相探讨一下佛法,能让大家把这些道理都尽量纳入心相续之中。

  我们每次上课的时间也不会太长,这样大家才会有一种喜悦感,如果听法的时间太长,可能后期很多人就会有一种反感。打坐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常常告诫很多弟子,本传承的修行方式是,初次修学时,时间要短,次数要多,目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对修行有反感,或产生一些烦恼。因此,每一座在高兴中结束,在高兴中开始是最好的。如果先高兴,再烦恼,可能结果就不会太圆满。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多去思维这些道理,并将他运用到自己的修行之中,如是行持,意义非常广大。要记住,只有这样的人身才能创造圆满的结果,但是这样的人身也并非永久不变,还有一个无常在等待着我们。也就是说,这样宝贵的人身,也随时可能会失去。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因此我们今天就要将他运用起来,而不是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

  如今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还很年轻,等到将来自己年龄偏上的时候再开始修行也可以。你不妨去问问已经年龄偏上者,他们现在的修行与年轻时相比如何?他们会告诉你,如今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腿痛背痛,根本坐不住,早知今天,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好好修行。也有些可能会想,虽然如此,但是等到自己年纪老了以后,没有那么多的压力,彼时再去修行,应该也更安心吧?要记住,老年人也有压力,因为压力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任何时候都有压力,还是从今天开始就好好修法是最现实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1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