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7课1-2

创建日期:2022-10-31

  行为学-教言宝藏107课1-2

  第一百零七课:呈现自然之智慧

  一、调伏内心成办解脱

  前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以共同前行为基础进行宣讲。可能很多修行人会疑惑,为什么导师不讲解一些更高深的法,这样讲解是否会对逐渐增上自己的见解起到更大的作用?但这些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当中如是理解,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

  我平常也告诫大家,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两种传承的原因,不是大圆满需要有两种法,而是针对两种不同的根机而宣讲两种不同的传承——“方便”和“真实”。今天我们在传讲过程中着重讲解方便的原因就在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太过沉重。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位置提得很高,认为虽然导师这么讲,但自己不一定就是次第根机,应该更高一些才对。尤其听到历代传承祖师在依止导师不长的时间里便证得“本来之见解”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情,就更加有这种感觉。但细致想想就能知道,恐怕你多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很成熟。

  比如单纯从信心的角度来讲解,从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就能知道,传承祖师们的信心有多么坚定。无论考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他们都能经受得起。反观我们自己的信心,虽然具有,但又好像时有时无。就好比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有时觉得自己的修行还不错,道心也还坚定,但是过一段时间又觉得自己的道心好像在退转。可这也不是固定的,过两天有感觉自己多方面的条件又逐渐开始增上。这些就说明,我们的意识本来就是变化性的,也就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我们在宣讲过程中着重讲解方便教授的原因也正在此上。所以平常应该尽可能从共同前行开始着手,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前很多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人,在一开始步入这个法的时候就会去想:执著都是漂泊轮回之根源,因此修行期间要放弃一切执著。要记住,能否放弃一切执著,或者是以执著来成办无执著之见解,一切取决于你自己。所以修行的时候不要太高攀,做不了的事情还是尽可能别去做。

  修行和在世间做事是一样的。你在世间要成办一件事情,是一步一步走还是跨越着走,都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比如一个人要去学校读书,是读中学还是直接读大学,取决于这个人的基础。若这个人的基础不好,仅凭借个人的意愿“我想在很多人面前出人头地,一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就要选择最好、最大、最高等级的学校”,当你进入这样的高等学府,也许刚开始大家都会赞叹你不需要经历前面的过程就能读大学,但实际上你在这个学校里什么都学不了,因为没有基础。

  如果我们现前修学过程当中仅仅凭借一颗虚荣心,想让更多人赞叹自己,实际上个人的心相续仍旧和凡夫无异,烦恼也依旧沉重如往昔,多方面条件都不成熟,见解更不用谈了,这样的条件下,解脱从何说起?虽然有时候可以用文字般若来树立一些见解,但文字终究是文字,即便现前可以称之为“见解”,实际上仍旧充满变数。当你想的时候可能有一些见解,不想的时候,见解压根就不在你的身边。长期如是修炼,见解很难增上,原因就在于太过高攀。

  如果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知识的人直接去学大学,无论他在大学里多么努力,恐怕也学不会多少知识。因为没有基础的缘故,你压根就听不懂老师的讲解。所以我们平常的修学要符合自己的根机条件,先从共同前行开始着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不要把佛教仅仅当作是一种学问或学术,也不要从修行的角度把佛法当成是一种形式,要记住,一切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更高的见解,这才是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全部。我们修出来的见解高低,会在临终之时于不同的阶段中令我们获得解脱。如果你的见解与修持已经如同无死莲花生大师般圆满证得“昼夜一如”,当然也就没有什么隐没次第,因为莲师的整个传记当中没有明说莲师是何时涅槃等一系列过程,所以称之为无死莲花生大师。

  如果今天我们所悟证的见解在座上的时候有,座下有时还会有一些散乱,那么在第一本净的时候可以获得解脱。若我们当前所证悟到的见解还不能算是真实,但是相对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称之为“觉受”,若真正有这样的见解,在第二本净期间可以获得解脱。也就是昨天所讲解的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五根断除为外隐没次第,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呈现后就会闷厥过去,直至三天至五天的时间,多数在三天后从酣睡中醒来,那时候会呈现一种很强大的光明,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就叫“第二本净解脱”。具备觉受条件的人,就在这个时候执受见解获得解脱。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今天你所执受的见解如何。

  平常也有很多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期盼着今天有没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要不时时期盼着我今天能不能看见一些什么,尤其当你看见什么的一瞬间,就会如同猫在捉老鼠一般,等待着老鼠的出现。也就是说,你的修行一直等待着外面出现一个与我平常看见不同的一个景色出来。这样的景色产生的第一时间,你就会瞬间就抓住它。这样修行的最大过失在于何处?

  由于执著的缘故,第一本净根本就不用谈了,但是第二本净解脱以及后面顿超四大解脱地处,也都如同流星般一瞬间闪过。也就是说,无论你以前是否修行过,都具有解脱的时机,但由于不能执受见解者,解脱的机会呈现在面前时,只能是像流星划过夜空般转瞬即逝。很多人都说自己读过《西藏生死书》等关于中阴方面的一些教言,书里说到多少天会呈现这样那样的光,似乎会呈现很长的时间。要记住,对凡夫来说,呈现的时间犹如流星一般短暂,就是由于你执著于的缘故。

  也就是说,当这个显现呈现时,对真正能执受见解者而言,就是一个成就的机会。如果能在这样的见解中执受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七个禅定夜,最长二十一个禅定夜后就能解脱。但对于凡夫来说,由于对外境产生执著的缘故,时间就只有流星般的刹那。当你想到“这是什么”的时候,解脱的时机瞬间就消失了。随后只能进入后面的环节,但后面的环节可能出现另一种显现,你一样会对它产生执著,执著的当下,这个解脱的时机也过去了。所以我们现前的修行就是在修中阴,中阴有没有成就的机会,取决于当前所执受的见解上。比如平常在执受见解时,无论身上有什么样的感觉,眼前呈现什么样的景色,是否都时时执受着见解而做修行。

  我们讲解过境心能否分开?前面是以观照来回答这个问题,从实修的角度出发,有些可能有很深的经验,有些可能仅仅是一种感觉,但我们前面在讲解成熟口诀法的过程中都已经说过境心是不能分开的。从理论上完全已经可以这么断定,这就是心性的特点,但是在修行过程中,是否也稍稍有境心是一如的感觉?如果境心是一如,何必对外境那么在乎,对各式各样的感觉那么在乎?这种“在乎”就意味着你现前在赌中阴成就的机会,而不是去启开在那时候成办解脱的门。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在修中阴。因此平常在修行过程当中,执受见解、不顺着一切飘动是最根本的。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要记住这一点。无论有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显现,都要时时都护持着自己的见解。

  我们在修的过程中好像时时都能护持着自己的见解,但实际上即便能执受一些见解,时间也是非常短的,中途还会有昏沉和掉举侵犯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观察修就非常重要。至于该如何观察修,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并且如是修行者众多。对密法的书看得稍微多一些的人可能会想,不是一观照就会起心动念么,而起心动念不就是给自己的本性添加了一个污点,甚至可以说是成办解脱的一种障碍,这样一来,见解就无法赤裸了。是否如此?当然不是。

  站在见解本身的角度当中,一切方便都是它的妙用。所以当然不需要再树立一个方便,但是没有执受见解之前,方便必须是成办智慧之辅助与条件。华智仁波切为什么说“若能善巧运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原因也正在此上。

  我们现前修行的目的,一开始也不是一直为了止息一切妄念,而是要更好地把这些妄想与杂念转为善用。修行就叫“修心”,凡夫心的特点是就是妄想或昏沉,现前我们就要把它运用到善妙道中,也称之为叫“逆缘转为善用”。将妄想转为善用,就是我们当前修行的根本。这个转化是否还需要起心动念?当然需要起心动念。不要一开始进入佛门就把起心动念当成是一个多么肮脏的东西而搁置一旁,而要懂得如何运用妄念。

  在你刚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就是这个“想要进入佛门”的妄念让你进入佛门;之后要了解一切佛教的道理,是否也是妄念陪伴着你?包括你想修行等一切,都是妄念在陪伴着你。我们讲解正念是对治一切烦恼之根源,而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前者仍旧属于意念造作之中,既然如此,为什么你一定说意念就是污点呢?所以,妄念是解脱还是污点,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如何运用。如果运用得不好,就另当别论了。就像我们以前所说的,毒品运用得不好,就会毒害你的身体;可是如果你运用得很好,懂得与其他的妙药善妙结合,它可能就会变成治病健身的良药。所以我们现前要把这个妄想转变成什么样的状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很多弟子都说自己不会打坐。当然,一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不会打坐很正常,所以我们前面讲解了如何打坐。有些以前对打坐不太了解,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认为打坐就必须要止息一切妄念,一旦不能止息妄念,就觉得自己这一座打得不好。

  我想,你还是要先问问自己,现前如是打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还是仅仅只为了创造色界和无色界天等世间禅定?如果不是为了创造世间的禅定,而是为了成办解脱的话,那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是“修心”而不是“止心”。修心指的是什么?就要把逆转变成善,这就叫修。如果仅仅为了压制心,这样的行为可不叫修。所以修行时时不能忘记修心,这样一来,相信没有谁是不会打坐的。

  打坐中有昏沉和掉举,我们就要更好地运用逆缘转为善用这个方便法,当感觉到心稍微平静一些的时候,再开始以安住修去对治一切烦恼。这样一来,一座中无论是昏沉掉举多还是心很清净,时时都要在调伏之中。最可怕的就是忘失正念或不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若能依教奉行,还有谁不会打坐的么?

  有些人觉得自己由于平常昏沉掉举太多的缘故,安住的时间相对很少,不知道该怎么办。要记住,刚开始入门期间这样是非常正常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方便和智慧在心性中是平等的,但是现前作为次第修行者,可以现将方便立为成办智慧之辅助,因此修行中方便运用得多一些,智慧运用得少一些,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冲突矛盾。比如修行过程中,可以多观想皈依境,念诵上师的心咒,或者是祈祷上师,或者是观共同外前行等,都是在成办智慧。

  在成熟口诀法中,我们把窍诀法分为两个阶段: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意识转为道用不就是要作意吗?无论是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还是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都需要作意。既然如此,就不妨把这些都运用到方便法中。人就是这样的,对某一件事情能长时间如是训练,但还是有疲劳的时候,这时就可以把心静下来,也不要太过作意,尽可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修止。安住的时间长短虽然重要,但从另个角度而言,也不是太重要,因为我们有两种方法在对治烦恼。也就是说,无论安住时间是长是短,我们都有方便法去对治烦恼。

  我们一再强调心性本身的特点:方便和智慧,没有高低之分。今天你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无论以什么样的方法去对治烦恼,都没有什么高低。当两者达成一如的时候,就是心性的特点。所以平常运用方法必须要到位,这样一来,还有什么会与不会之说呢?没有了。我们平常所谓的不会,不就是由于昏沉妄念太多的缘故,才一再按照自己的欲望想止息一切妄念么?不达到这个目的,就觉得自己的修行不好。这完全就是你个人的理解而已。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传讲的是:“无论昏沉散乱,还是清净,都要以不同的方法去对治一切,这就叫修法。”这里并没有讲解,修行仅仅为了止息一切妄念。

  无垢光尊者说:“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即便你实现了没有妄念的愿望,最终可能也只是得到世间禅定而已,也就是说,只能得到色界和无色界天。但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为了成办解脱。因此,我们行持的一切都要以解脱为准则,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消尽以后,光明的境界就会呈现,但是这一切取决于今天的修行。如果今天还是顺着一切外境而飘动,就算是临终,你也还是会顺着外境而飘。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衡量这一段时间的修行好与坏,就问问自己的内心调整多少,而不在于你平常做了多少。我们平常衡量今年收成的多少,不会去问今年你下地多少次,干了多少活,而是会问你下地干活的结果,收成有多好。

  现前也同样一个道理,过程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凭借修行这个过程来创造解脱,但更重要还是要观待结果。如果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最终却一无所获,只能说你一切都是白干。阿底峡尊者也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坠入三恶趣之因。”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只是做了一些过程,却没有结下善果,这种做法还是不够圆满。

  因此,我们需要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内心调整多少。我也常常告诫所有修行者,修行不要光说自己已经修过多少年,平时做过多少善行,甚至在某些地方打座打过多少年等等。这些善行当然也非常了不起,但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寻求解脱,现在就要看看行持这些善法后,与解脱相关的功德呈现了多少?说白一些,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善?脾气还是那么大吗?烦恼还是那么重吗?

  在决断心之根本这个阶段的时候,都会说一切都是心在支配,心就是万恶的祸根,现前你已经知道心是万恶的祸根,是否时时都在调心?当产生一切烦恼的时候,能否在第一时间能认清是因为自己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如果不能,所谓的决断心之根本,对你来说没有起到一点点作用。寻觅心之过患,是指我们将压根不存在的一个东西执著于“我”,因此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源。如今在产生烦恼的时候,你说“我”是不存在的,那么又何来的烦恼,不就是过于太执著于“我”么?要记住,不是说修过成熟口诀法可以了,修过的意义在于何处?我们修的目地是修心,如果你并没有运用这些方便,修出见解,“我执”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并且仍旧非常坚硬,就充分地说明决断心之根本还是没有做到。

  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是指观察一切万法的根源,从“觅境”和“觅心”两方面知道,一切都是空性,甚至在安住中已经知道缘起性空之见解,这就更不用谈了。但现前你能运用多少?所以,短期内圆满听授窍诀法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尤其现前条件越来越好,密法各式各样的教言与书籍也很容易请到,只要多下一些功夫,从文字般若上解答一些问题,我想对很多人都不在话下,但最怕的是没有经验,没有见解,一切都只是口中说说而已。

  这一段时间也有很多人过来回复说,自己的性格有了多少的改善,但这里所谓的性格改善可不仅仅是指心情平和的时候而已啊!我相信,如果没有遇到他人干扰,没有令自己起烦恼之缘时,大家都能做的如同菩萨一般,没有烦恼,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性格改善。我们所谓的性格改善,是指无论什么时候,尤其是烦恼起现时,能在第一时间认清自己的过患,这才叫修行者。平常没人干扰的时候,谁不像一个菩萨呢?很多野兽在吃饱了不需要猎食的时候也像菩萨一般,睡睡觉,看看周围,它也完全不会去伤害其他生命。就算是野兽,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猎食和伤害其他生命的。

  因此,修行者应该无论何时何地,在产生烦恼的第一时间,就能认清自己烦恼的过患,并且可以令烦恼消尽。若不如是行持,无论你念诵多少遍阿弥陀佛都不会成就。如果只靠单纯念“阿弥陀佛”却不调心就能成就的话,MP3 或者复读机早已经成佛了!这样一来,可能西方极乐世界最多的就是复读机了,也许还会说:“自从人间有电开始,我一直都在念诵的缘故,所以现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能么?不可能的。要记住,我们念诵的目地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心,消尽自己的烦恼。因此,修行是否有成果就要从消尽烦恼的角度或者是功德增长的方面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以前认为,只要肯做,尤其善行做得越广大,可能功德就越大。因此,往昔我们也走过很多地方,为此付出不少代价。但现前已经越来越知道,真正需要解脱的不是身体,也不是语,而是心。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一切只能说是白做。

  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则无实义可谈”,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所做的这一切善行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无论形式上面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对于解脱也起不了丝毫之作用。现前我们已经越来越知道,为什么在修行,如何去修行,就要依教奉行,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我们需要解脱的是心,无心的身体就是一具尸体,它既不能从善,也不能作恶,什么感觉都没有。因此人们也知道,无论那个时候土葬、天葬或者是火葬,由于人本身已经没有了知觉的缘故,怎么处理都行。也就是,身体不是需要往生的,而语是身和心合为一体当中而表达出来的声音,没有什么独立性,所以唯有自己的心才是要成办解脱的。因此,今天我们就要反观自心,通过修行,烦恼减轻多少。因为我们的修行过程中,无论做什么,目的都是为了调伏内心,这才是关键。

  很多人都会纠结是要选择哪个修法才好。要记住,没有一个法不好,但最好的法就是调伏好自己的内心。如果没有调伏好自己的内心,无论站在显现中说法有多么殊胜,多高尚,对你来说恐怕都没有什么用,可能也还是最低的。所以,我们修行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为妙。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凭借我们今天所修的法,在临终的时候怎样才能成办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一次我在汉地某个地方看病,平常有几个居士天天都护持着我,他们平常不需要去工作,家庭条件也不错,所以每天早上都会从家里炖一些汤带给手术后的我。有一天一位居士没过来。第二天来的时候,他说前一天他朋友家的一个亲人去世了,所以他就拿着《西藏生死书》在他面前读,告诉死者在什么样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光,不能执著于这个光,因此要怎么怎么做,就这样在他面前做了很长时间的印证,然后问我这样做是否有什么功德。

  我们不妨先这样想,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你拿着这本书在他面前念一遍,他会怎么想?他说:“那可能他听都不听的,因为他是基督教徒。”既然他活着的时候都听不进去,死了以后还能听得进去么?也幸亏是死了以后你才在他面前念诵,不然若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你要受一个耳光,幸运的是他无法再起来给你一耳光,说不定他的内心也很烦恼:“能不能让我好好安息,好好睡睡觉,别在那边说什么白光黑光的”。

  我们说过,在讲解隐没次第过程时会呈现不同的光时,如同我们今天修学期间会呈现不同的形象一般。而我们也一再强调,所有的修行人都不要去太执著于形象,但实际上大家平常还会不知不觉执著于形象。喇嘛仁波切说过,以前有个汉族和尚在亚青修顿超,有一天他终于见到释迦牟尼佛佛。上师说:“你可不能太执著于佛像。”他说:“你说什么?一直期盼着能见到一尊佛像,今天幸运的见到了,可不是说不执著就能不执著的啊!”

  确实如此,有时候我们难免会太过执著,但这也是对法不理解的缘故所致。很多人心目中认为佛的形象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雕塑佛像一般无异,但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指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今天我们就是要执受这样的佛,这才是真正的佛,其外一切都是佛的一种形象。佛有各式各样的形象,他可以称之为一束光,一棵树、一根草,只要能执受见解,无论什么显现都可以是佛的形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谁敢说宫殿不是阿弥陀佛,一草一木不是那里的菩萨呢?我们在讲解五道十地的时候说过,真正圆满大资粮道者,一草一木都可以为他讲经说法,所以说谁又敢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一草一木不是佛菩萨呢?所以佛菩萨不光是一种形象,而是执受见解,所以平常修的过程当中尽可能要知道这一点。

  二、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我们这两天既在印证见解,还在讲解与见解相关的一些调心方法。解析去继续讲解。

  【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

  自然之智慧的自然指的是什么?刚开始入门期间,既不能过于太紧也不能过于太松;既不能过于太外散,也不能过于太内收,但凡是有二法的一切都已经断除,在一个平衡的角度当中就叫做自然。

  这里的自然也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前面所有的一切二法都是心在作意。比如紧张,是心在紧张;松缓,也是心往这方面在作意。所以凡是一切二法,都掺杂着很强大的心念。也就是说,平衡就是要放下一切心念,这就叫做自然。

  所以我们通常在讲解禅定的时候,要求把心安住在自然平静状态之中,指的是什么?就是指不要过分用意识去创造一个见解:我把心安住在“空性”当中,我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当中。或者由于前一段时间的修行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现前也把心安住在这个舒适的感觉当中,只要有作意,都不叫做自然,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瞬间能做到自然,它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前面为何先讲解有相定,再逐渐开始讲解无相定,再讲解心性,都是一个过程。可能我们每一座期间,第一次都先要从一个稍稍有一些作意即有相定开始入手。但是无论是怎么样,最终都应该要趋向于自然。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更不用说了,不在时间与空间当中叫自然,那当然不是一种作意。

  所以自然之智慧是自身原本具有的。这个不需要依靠什么因和缘去创造。本来具有的的就叫自然之智慧,现前要凭借什么去挖掘它?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按照它的规则,不要过于太紧张,也不要过于太松缓。

  我们平常安住期间,也一再强调这个要点。可能有些人会问:“那有相定的时候不是还是需要一种作意的吗?为什么一瞬间不讲解自然了呢?”对刚开始步入禅定的人而言,由于往昔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直接给他讲解一个很高的见解是做不了的。哪怕一瞬间当中有这么一个禅定,但时间一长,还是会垮掉。所以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是,先把这个东西支撑起来,也就是说,支撑柱很关键。

  初学者由于前面没有定力的缘故,先从有相定开始着手,当然是需要作意的,但是凭借它能达到更高的一种禅定。当然我们并没有把有相定称之为是最了义,或是最深的智慧,我们并没有这么印证。所以,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清楚,修行过程当中也应该要记住这一点。

  即便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比如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对面,先从皈依境开始着手,或者是以五方佛的标志,观某一种标志开始着手都可以,这根据个人的定力而定。但要记住的是,不要变成一种习惯:只是站在一个名词上去形成一个习惯——自然。实际上你对于自然、平等或清明的见解并没有赤裸,完全是顺着词句而走的。即便临时感觉与自然相同,实际可能偏向于紧张,或者是偏向于一种松缓,更多地是偏向于一种松缓。

  很多人都说,我平常打坐期间,眼睛睁开觉得心很容易散乱,眼睛一闭上,一段时间里心就很清净,这又是什么原因?就像我们平常睡觉的时候,没一个人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因为已经形成一个习惯,只要把眼睛一闭上,五根就逐渐开始内收,即便一瞬间不能进入睡眠当中,但是前面这个过程越来越清净,这个清净还让我们能感受得到。进入睡眠之后,就不知道我是怎么进入睡眠的,但是还完全没有进入睡眠之前会越来越清净。为什么很多人说我今天太累了,一坐在沙发上就喜欢把眼睛闭上说“我眯一下。”眯一下不一定是完全进入睡眠,由于眼睛一眯上,五根就开始内收,还没有完全进入睡眠之前,他能感受到这种空、轻松的感觉。这是禅定吗?当然不是!

  你们平常自己也可以感觉一下,眼睛睁开和眼睛闭上,十分钟的时间里,看看自身的感觉。眼睛闭上的感觉决定会更轻松,因为他已经形成习惯了;眼睛一睁开的时候,我们想把五根内收,由于眼睛顺着外面的相在飘动的缘故,很难内收,仍旧会往外散,但眼睛一闭上不知不觉五根都开始往里内收,所以就感觉到很轻松。所以多数认为这就叫做禅定,这当然不叫禅定。

  不叫禅定的最大不足是清明度不够,这个清明度临时感觉到有一些轻松,但实际越来越往暗的方向在发展,越来越没有清明度。真正的见解是清明度越来越增上的,两者之间不同的区别就在于此上。这个你们自己可以平常多去感受一下,自己体会就知道了。所以别把这个当成禅定。眼睛一旦一张开就很难做到眼睛闭上的这个效果,就充分地说明了你更需要把眼睛睁开。眼睛睁开的时候感觉到很外散,那么就要从这种状态当中去寻找平衡。

  修行是面对现实,而不是一种逃避。当然从某一种角度来说,也是由于你对迅速成办见解过于太急躁的缘故:我想快点成办见解,但现前把眼睛一睁开,心很散乱,甚至也感觉到身体没有像眼睛闭上般那么轻松,所以我还是把眼睛闭上吧。

  你总不能在外隐没次第、内隐没次第,也是如此把。那时候眼睛已经闭上了,但还有一个叫做意根,意根如同有眼睛般的能看见一切万物。你总不能说那个也得要闭上,什么都看不见当中我开始再修行,看看有没有一些见解?不能逃避,不能逃避。

  刚刚所说的“呈现自然之智慧”指的就是这个。圆满执受这个见解当中是没得说的,那么今天我们着重讲解的是创造自然智慧之一种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在讲修行——一个叫观察修,一个叫安住修。观察修和安住修,根据昏沉掉举或者是清净度而树立两种方便。也就是说,若要是很好地运用起来,无论这一座时间中昏沉有多么重、心有多么散乱,或者是感觉到有多么轻松,一切都在调伏内心当中,这就叫做修行。因为一瞬间都没有离开过“修”这个字。

  若要是不这么去做,行不行都安住,安得住就安住,今天幸运一点,中间产生过一些昏沉和掉举,但是当知道它是掉举后,仍旧继续把心安住下来,好像又能静下来。今天好像感觉不错,但由于没长时间如是像前者般调伏的缘故,明天不一定是这样,你就无法安住。如果不懂得调伏,总有一天你就感觉无法调整。

  比如说昏沉太重的缘故,当自然安住又开始昏沉,要不妄念太多的时候,认识到妄念又自然安住,妄念还是跟着起,所以怎么也对治不了妄念,会产生这么一个时刻。所以我们的思想是很复杂的,别光想到一瞬间当中能调伏好,能时时心想事成,不可能的。

  这一段时间可能感觉到这样好,那一段时间感觉到那样好,包括以前我们在修行期间,比如白天的时候不需要什么灯光,外面什么都能看得见,修行就感觉到心很轻松,容易入定;但过一段时间,你可能要做一点世间事情,第二次在修行的时候,前面的这种感觉就改变了,现前又感觉到晚上修行更清净些,只要眼前看着各式各样的相就怎么都没法心静下来。现前在座的弟子当中也有,有些说眼睛睁开好一点,有些人觉得眼睛闭上好一点,要不白天修行感觉好,晚上修行感觉好,这些都称之为感觉。

  因此我们现前该做的是,不能顺着这种感觉。比如晚上好,一直等待着晚上我才开始修行,白天就开始睡觉;要不感觉到白天好,那么仅仅等待着白天,只要天一黑我就不做修行等等。当然不能这样,这些都是一种感觉。

  成办自然之智慧的方便我们平常都在讲解,现前就要做得更圆满一些。刚开始修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们,我们前面都立一种规矩,要求大家先把《上师瑜伽导修文》背诵下来。我们说过,背诵当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为了修行的过程更为圆满。

  因为平常我也听到很多修行者,在修的过程当中,由于方式方法没有到位的缘故,哪怕后期所讲解的法多么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呈现见解。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以及创造一个圆满修行之条件,前面必须都得这样。

  这两天陆续也看到有些年龄偏上的修行者们也在背诵。年龄偏上意味着四大衰弱,记性等多方面已经开始在衰退,但是这一段时间在修行过程当中,无论从观察修或者是安住修,不能说见解有达到多高的,但是这个过程说得非常清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可能和我们平常背诵上师瑜伽导修文以及平常阅读这些教言、再加上如理如法修行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方式方法到位的缘故,后面我们在讲解更深的、更高的一些法,由于前面基础扎实的缘故,整体修法就会变得圆满,不会再有什么漏洞。如果前面已形成漏洞,后面即便多么专注,整体修法就不会太圆满。

  因此,哪怕在后期付出多大的代价还是很难让见解增上。所以说,前面需要站在哪一个角度当中了解这一阶段当中的法非常非常重要,一点都不能轻视。真的需要记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我们现前所讲解的这些道理并不是在讲解一个公案,也不是像老年人跟小孩子们讲故事一般,仅仅是为了打发以及让小孩子不闹为根本。我们今天如是宣讲的目的是在传递一个真理——人身是难得的,寿命是无常的。这个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不久的将来,它会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有时候我在想,若要是能把共同前行修得好一些,观待的圆满一些,那平常真还有那么多的烦恼吗?平常很多烦恼不就是因为对世间这些事情太较劲的缘故吗,因为较劲,所以还是认为自己可以长时间居留在世上,因此什么事情都要去较劲,一旦对寿命无常有了认识,世间的较劲可能就不值一提了。我们不能说这些较劲完全无益,但很多时候真是不值得这么去较劲的。

  现前很多人,大至很大的事情、小至一个家庭,甚至两人之间的一些矛盾等等,都是由于认为自己可以长期居留在这个世上,彼此较劲而产生的极大烦恼。一旦想到寿命是无常,对有些小小的事情真的不会太较劲。总有一天,别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算我们的身体也只是留在世上的尸体,最终变成一把骨灰,还想再恢复到这个地球上是不可能的。在讲解外隐没次第的时候说过,一切都在我们面前消失,再想恢复到这些状态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到这些,何必还要对很多很多事情那么计较呢?起那么多的烦恼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弟子由于长期如是听闻的缘故,已经越来越觉醒,认识到往昔自己做的很多地方是不如法的,甚至越来越理解到,这样做真的没有多大的意义。前两天,有些患有绝症的人到我身边让我赐予加持,当时看见这些即将要从人间消失的人,我心想,将心比心,今天这个人如果是我,我会想一些什么?我会做一些什么呢?

  哪怕这个人拥有非常优越的条件,今天对他来说,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烦恼了,因为他已经无法继续住在世上,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数了。对他来说,很多事情就看淡了。现实已经降临到他的身边,他不看淡也不行。我们现前就在讲解这么一个真理: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如同他一般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特定的事情,所以很多没必要较劲的事情,还是尽可能必要去较劲了。

  对共同前行认识也是一门见解,凭借这个见解,也可以减轻很多烦恼。我们修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条件么!说是为了西方极乐世界,但成办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从当前的这个过程去感受。因为现前无法感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些功德,你怎么又知道凭借这个准备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呢?那完全是一个未知数啊!

  西方极乐世界它不是在某一个地方,也不是一个据点,而是在清净心当中,凭借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一切善法,让自己的烦恼逐渐减轻,达到圆满、没有烦恼、清净的时候,就叫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今天开始去感受!

  很多人都说我要修窍诀法,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解脱可不是求了法就能解脱的。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释迦牟尼佛也不需要讲解八万四千种法门,只讲解一个最高的法不就好了吗?不,一切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

  如今的佛教逐渐已变成学术,看看这些信仰者,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度有多高、多深?凭借这个口才说你的修行好与坏,并没有切切实实去观待自己的内心,也没有真正认清到这一系列教理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宣讲。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切教言的目的,但最重要的是还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我们时时不能忘记这四句偈,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个修行者时时提起正念的公案。以前他的手不太干净,有一天到一个牧场去化缘,这家人把他带在家里,这位成就者因为有以前的习气,平常自己在山上修行期间没有茶,看见他们家的茶袋,无意当中因为前面的习气把手伸进茶袋里面的时候,他就用另一只手抓住这只手,就大声地喊:“快进来!你们的茶被谁在偷!”这家人一进来,他自己抓住自己的手,“你看看这个人在偷你们家的茶!”修行就要这么提起正念。时时自己要提起正念,看看自己在做什么。由于长时间的一种习气,有些习气一瞬间改变恐怕也不现实。只要能提起正念,我相信没一个对治不了的烦恼。

  修行修行,说白了就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哪怕我们把《三藏》都能背诵下来,也不过如此,善星比丘就是先例。若要是能把《大藏经》天天念诵一遍,复读机天天都在念诵大藏经。而我们需要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为了更好地调伏我们的内心,那么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无论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或者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法”,一切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今天就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若要是能在这一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能多观待这一方面,那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减轻很多烦恼的缘故,你就是最快乐的人。即便无常降临到你身边的时候,由于提前做好准备,已经了脱生死,知道什么叫生死的缘故,达到了脱、自在的缘故,对生死就没有极大的恐惧感。

  就像前两天我给你们讲的例子一般。一位青海过来的堪布说,他在外面搞了一个道场,就遵照亚青喇嘛仁波切的传承,为大家稍稍讲解一些窍诀法。有一天,有个居士,是年龄偏上的一个老头子,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的家人就请这位堪布去为这位老人家做一个加持。这位堪布到他身边的时候,就跟他聊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见解。这个老人家非常好,说从心性本身的角度,以及凭借这一段时间的修行,心性本来就没有什么生和死,也完全已经不在这个时空的范围当中,因此生和死对他来说只是如同晚上做梦一般,决定不会对它过分执著。所以,是今天去、明天去,或者是下个月去,对他来说真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今天有人问你,你今天希望能做到什么?我们会说,祈请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痛苦!但对一个真正已经认清到心性、长时间如是修行者而言,即便是面临临终,内心也是一种快乐,未来就更不用谈了,这就是当今我们修行的目的。

  不讲解长远,就从现实生活当中来说,也是为了更好调伏自己的内心,为人处事方面会做得更好。原因是什么?时时观待自己内心的缘故。所以说,我们也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6课7-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7课3-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