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5-6)
哲学-般若摄颂4品26笔记
1、辰四、以老者之比喻说明:一百廿岁老苦人,虽立独自不能行,若左右人作依附,无跌倒怖顺利行。如是菩萨智力微,彼已趋入复退失,以胜方便慧摄持,不退证得佛菩提。
这里也以比喻说明智慧和信心非常重要。比喻是怎么讲的呢?比如说,世间当中有人的寿命已经达到120岁高龄,一般来讲人老之后身心会非常衰弱、痛苦,那这样的老人从自己卧室的坐垫上站起来可能会有能力,但真的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行动,或者要到别的地方去,恐怕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左右两边有身强力壮的人扶着他,就能顺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同样,任何一位希求佛果的菩萨,如果他的智慧力量极其薄弱,虽然他已趋入菩提妙道,也很容易从大乘道中退失,信心和智慧就像鸟的双翼一样不可缺少。如果以对三宝、因果、佛道生起不退转信心等殊胜方便,和与一切名言真理不相违背的名言智慧,以及以净见量所见的胜义和对显现空性进行分别所得出来的通达空性的智慧摄持,就不会从正道中退失,而会无有困难地获得佛菩萨的果位。
2、子一(需依具相善知识之理)丑一、真实宣说:住初学位之菩萨,胜意乐入大菩提,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
所谓“住初学位之菩萨”,指刚发菩提心、刚趋入大乘佛法的初学者。他们怀着利益众生和希求菩提的殊胜意乐,追求并趋入最殊胜、最美妙、最高贵的菩提道果。对这样的贤善弟子来讲,一定要以身口意最大的恭敬,依止具有善妙见行且能宣说大乘佛法密意的诸位智者上师。因为这样的善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生世世,而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解脱根本不可能。所以一切经典和论典,包括续部和上师的窍诀中一再强调:首先要依止一位贤善的上师。若能如法依止,这就是成就的最大因缘。
3、丑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
这个颂词被广泛引用在很多窍诀书中。
有些人问:入了大乘佛法后,为什么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因为大乘佛法中,基道果的功德所包括的智慧、悲心、菩提心等的来源就是善知识。要获得如大海般的无量无边佛法功德,必须依靠善知识,这是具殊胜功德的大慈大悲佛陀的金刚语。正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大家对佛的教言就要坚信不疑。
4、丑一、如何宣说教授: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慧回向大菩提,菩提莫执蕴见取,初学者前示此理。
作为上师,一定要将真正的法传给弟子;作为弟子,也要从上师那里获得佛法。作为大乘上师,对弟子肯定要关心,也即会传授佛法。但传授的内容千万不能脱离智慧和方便,以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胜义谛的法和世俗谛的法都要传。
弟子必须了解怎样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以六波罗蜜多的本体、分类、功德、修法等内容要一字不漏地传。而且上师还应告诉弟子:大乘六度万行的一切法要,都要在加行、正行、结行三殊胜摄持下行持,也即首先要发菩提心,中间应如理如法行持,最后要将一切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而作回向。作为上师,这样的法理一定要给弟子宣讲,而这就是方便世俗谛方面的教授。
然后还要讲智慧胜义谛方面的法要。比如:这样的六波罗蜜多也不可执著,因为一切皆了不可得;《中观根本慧论》里面也讲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不能执著。本颂则讲:对菩提也不要执著,而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摄的法全部都是空性,所以也不能执著;如果执著,则是见取见。
可见,在上师面前方便和智慧的法都要获得。
5、丑二、如是宣说之赞叹:此行善海说法月,众生皈处友军所,依慧洲导欲利者,日灯说胜法不乱。
本颂用大量比喻赞叹前面所讲那样的,世俗法和胜义法都会讲的,对弟子相续真的有一些帮助的善知识。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如意宝藏论》中,也大量引用《华严经》等经典中的教证来赞叹上师。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上师无比难得、珍贵的缘故。
首先是“海”,指上师的智慧、悲心像大海那样深广无边。
其次是“说法月”,就像清凉的月光能遣除世间炽热的痛苦一样,上师通过说法能遣除弟子相续中的黑暗,从而获得光明。
再次是“众生皈处”,指上师是遣除痛苦,带来暂时、究竟利益的真正依处;除此之外,其他世间的军队、大船、老师等都不是真正的皈依处。
下面是“友军”,指依靠上师的教言能获得真正涅槃的大快乐,所以叫友军。
再下是“所”,指上师是遣除苦因、苦本的处所。
所谓“依”,则指趋向菩提的所依。
所谓“慧”,指依靠上师能辨别利害关系,所以是智慧者。
下面是“洲”,指上师是漫漫苦海无边众生的解脱洲,就像大海中的洲岛一样。
“导欲利者”,指上师就像商主一样,能引导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
然后是“日”,遣除人我执而成为日轮。
“灯”,遣除法我执而成为正法明灯。
“说胜法不乱”,指依四无碍解能一心不乱地为众生宣说无比殊胜的空性法。
当然,就像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中所说那样,有些比喻也可从其他角度来解释。但不管怎么样,通过以上比喻的学习,我们就能了知,在世间中上师最伟大。
哲学-般若摄颂4品25笔记
1、辰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巳一、比喻:犹入海者船破毁,何人未持尸草木,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这里用很形象的比喻说明,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失去信心和智慧,如果失去,获得解脱就相当困难。
比喻是这样的:比如说,在世间中有些商人或富人入于大海取宝(按照古代的传统会有这样的事情),若在海中遇到冰山、鲸鱼或大的风浪等违缘,致使船只毁坏,此时何人若未抓住尸体、草堆或木头等,那他必定会葬身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不可能安全、顺利地到达彼岸。相反,若在此时有人能抓住木材等物品,依靠它就能逐渐到达岸边。人在水中遇难时,如果没有依靠处,就不会有希望。
2、巳二、意义:如是具信得净心,不随般若非证觉,生老死忧波涛汹,轮回海中恒流转。若以殊胜慧摄持,通法自性说胜义,方便功德以慧摄,速证最妙佛菩提。
与前面所讲的比喻相同,具有追求圆满菩提的信心,和已获得希求圆满正等觉的欢喜心或清净心的某位行者,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信心来随行成为解脱或菩提之道的般若波罗蜜多,就不会获得善逝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样一来,他必将永远沉溺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生老死病和忧伤哀号的轮回苦海中,也即始终会接连不断、没头没尾地流转,而不能得到解脱。若能以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就很容易了达万法的本体是无我空性的道理,同时自己所领悟到的境界也可给有缘弟众宣讲。所以,只要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能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无缘智慧摄持,这种智悲双运的行者,在很快的时间中必定会获得佛菩提的殊胜果位。
3、辰二、以新罐之比喻说明:如人新罐盛装水,知不牢固故速毁,窑烧瓶中盛装水,途无坏惧安返家。如是菩萨信虽足,然失智慧疾退堕,若信心以慧摄持,越二地获大菩提。
首先讲比喻:如果有人向没有入窑焙烧过的新土罐里加水,水肯定不会留存下来,甚至罐子也会毁坏。其原因,它并没有放在火里进行化学反应而成为坚硬的东西。就像我们打水泥路时,有些出家人因为不懂马上踩在上面,结果效果也不太好。可见,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形成和稳固的过程。没有牢固的原因,很快就会毁坏。
如果将土罐放在窑中经过长期炼制或焙烧,那不管是装水还是装其他汁液,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把水装在这样的瓶中,在途中就不会有担心破坏的恐惧与忧虑,而安全返回家中。
同样,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他不具备希求圆满菩提的信心,或者虽然具足信心,但一点智慧也没有,也即不具足智慧波罗蜜多,那他就会从大乘道中退失而堕入劣道等(指小乘和外道等邪道)中。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智慧更重要,因为没有智慧,学什么法都不能成功。反之,如果希求菩提的大乘行者对上师三宝和般若法门有不共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还具足《解义慧剑》所讲到的,通达业因果、前世后世等世俗真理的世俗智慧,和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或心的本性为光明的胜义智慧,那他就能超越声闻缘觉两地,而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大菩提的殊胜佛果。
4、辰三、以造船之比喻说明:如未精造船入海,财宝商人俱毁坏,彼船精心而细造,无损载宝达岸边。如是菩萨纵熏信,若无智速退菩提,若具殊胜智慧度,不染失证佛菩提。
比如,若将在材料、结构、标准、工艺等方面都不太符合质量要求的船只放入大海,那连带商人、财宝全部都会在大海里毁掉。如果彼船通过精心细作,造得非常圆满、合格,那里面的人和财宝全部都会完好无损地到达彼岸。
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萨,纵然刚开始的时候对无上菩提有着强烈的信心,但此信心并未被智慧波罗蜜多摄持,那很快就会从大乘殊胜道中退失,而堕入劣道或邪道当中。如果有智慧,哪怕对苦海无边的三界轮回有强烈的出离心,他对世间的感情、名利等就不会有兴趣,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毁坏自己的戒体等。没有智慧就会退失信心,如果在信心的基础上有智慧,也即信心和智慧两者双全,就不会染上小乘等道的过失,也不会从大乘菩提道中退转,而且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获得佛菩提的胜妙果位。
5、记得在《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和《雪狮的蓝绿色鬃毛》中,都有这个故事:当时华智仁波切在那琼玛这个地方经常观托嘎,也即常修“天空瑜伽”(现在很多人都这样翻译)。有一次他问四大弟子之一的纽西龙多:你开悟没有?纽西龙多说:没有开悟。华智仁波切笑着说:不要着急,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经常观修,总有一天会认识心的本性。纽西龙多经常做一个特殊的梦:梦中华智仁波切解开一个很大的线团后,里面就现出一尊金刚萨埵的像。又一次黄昏的时候,华智仁波切叫纽西龙多观修,此时刚好听到佐钦寺附近的狗叫声。华智仁波切问:你有没有听到狗叫声?他说:听到了。上师又问:你看见星星没有?他说:看见了。华智仁波切说:这就是心性的一种标志。那时纽西龙多一观内心,马上就恍然大悟,也即以所见所闻的一种表示法,心的觉性当即通彻无碍。
哲学-般若摄颂4品24笔记
1、丑一(道之本体)寅一、意义:诸色及受不可见,想无所见行不见,识心及意无所见,此名见法如来言。
因为世间万法没有本体,所以无所得或无所见。比如我们所见的色法,以智慧详细观察时,其本体微尘许也得不到,因此色法无所见。同样的道理,快乐、痛苦等感受也无所见,种种的想也无所见,行也无所见,识、心、意三者也无所见。如是一切万法无所见,就见到了诸法的本来空性,这是如来宣说的。很明显,所谓的见性或见到空性,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万事万物如梦幻泡影,其本体一无所得。
另外,颂词中的识、心、意三者有不同解释方法。有些论师说:取过去的对境是心,取未来的对境为识,取现在的对境为意。有些论师认为:识心意三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是同一个本体,就像一个人有三个名字一样。印度的智慧论师说: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染污意识,识指六转识;也就是说,识心意三者指的是八识聚。记得这三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三品轮回痛苦》中有详细解释,希望大家在方便时参阅。
其实,如来在这里宣说的一切不可见,就是最殊胜的见。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敢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佛陀的见解至高无上,在这个世界上佛教无与伦比!
为什么包括五蕴在内的万法一无所见,就见到了万法的本来空性呢?其实,这就像无损害的眼根没有见到飘浮的毛发,就见到了毛发的真相一样。因为,对有眼翳者来讲,他会见到飘浮的毛发;但对无眼翳者来讲,见到飘浮的毛发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所见就是邪见,无所见就是正见。
2、寅二、比喻: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
这个偈颂,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经常引用在中观和大圆满的教言中,可见非常重要!记得我刚来学院时,最开始背的一部分教证中就有这个教证。
有些人问:无见之见的比喻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世间,所有知言解义的人口里都会这样说,心里面也会这样想,即“我见到了虚空”。如果有人问:“你见到虚空没有?”很多人都会乐观地回答:“我已见到虚空,它是蓝色的。”很多人都认为已经见到了虚空。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虚空的本体并不存在,那就不要说颜色、形状了,所以虚空根本不可能见到。
所谓的虚空分为庄严虚空和空(又作“孔”)隙虚空两类。位于我们上方的碧蓝天空通称为庄严虚空,它是阳光照射大海或须弥山反射的色彩,因此并非真正的虚空。但人们在看到以后,就认为蓝色的虚空存在。而空隙虚空则指不存在色法的空空荡荡的地方,但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虚空存在。《量理宝藏论》云:“呈现蓝色乃显色,孔隙即未见色故,庄严孔隙之虚空,非为虚空之能立。”
既然虚空的本体不存在,那我们怎能见到它呢?就像石女儿不存在,就不可能见到他的庄严相貌一样。或者,就像兔角不存在,就不可能说“兔角特别尖,它已穿破我的肚子,好痛啊!快用线把伤口缝上”一样。也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起任何作用,因此,说见到虚空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虽然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也在有关经典中说,通过不同方式能见到一切万法的真如,但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世间中真正要见到,对境和有境必须存在,也即法界的本体必须存在,佛陀或菩萨的智慧也要存在,就像镜子和大山一样,两种物体必须实实在在存在,否则就不可能见到。但实际上,见到真如并不是这样。
以前法王常讲:意科喇嘛有一位弟子跟上师说:我今天见到了本性。上师问:见到本性是什么样的?弟子说:明明亮亮,特别好看。其实,真如的本体并不一定特别好看,也不一定特别难看,因为它以语言无法描述,超离一切分别、思维。
同样,虽然禅宗口口声声说明心见性,但所见的本性也超离一切相。记得《六祖坛经》里面有智常禅师的公案:智常禅师幼年出家,非常好学,特别希求明心见性。后来他到洪州白峰山亲近大通禅师,当时禅师法务繁忙,一直没有给他讲直指法。三个月后,因他求法心切,一天晚上独入丈室,要求禅师给他讲一个明心见性的法要。禅师问:你见到虚空没有?他说:见到虚空。禅师继续问:你所见虚空的相貌是什么样的?他说:虚空无形,有何相貌。禅师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但他并未得到利益,于是便往曹溪参礼六祖。
六祖问了整个经过后说:大通禅师给你做的开示,也有相的执著。于是六祖为他做了无所见的直指:“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当下他就获得了开悟。可见,如果我们认为无有的本性存在,并一直这样修持,也不可能得到解脱。
虚空只不过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心的本体并不能完全以虚空来代替。《六中阴引导文•直指觉性自解脱》中说:“诠表法性虽立虚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明觉空性心性知一切,虚空无觉空性无情法,故心本义虚空无法诠。”诸如此类的意义,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很多密法教言中都有。所以,每个人皆应深入了解上师的窍诀。
在学般若的过程中大家就要了知,在很多显宗、密宗的窍诀里面,虚空是对心性最好的一种直指方法。特别是密宗,很多修法都依靠虚空来了解,比如一些观任运自成的明点修法,以及无垢光尊者的三层虚空教言,通过这样的窍诀,很多人都通达了心如虚空般的觉性。
3、卯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谁如是见见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佛行声闻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不见任何所缘相,那他就依靠智慧眼见到了一切万法无所可见的本体。诸法的本体没有什么可见的,就像见到虚空一样。若谁依靠般若的窍诀或上师的指点,已经通达了万法无所见的般若境界,那弘法利生等一切有意义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展开。就像世间的国王,虽然他舒舒服服地住在皇宫里,但以他的感召力,或者说依靠他的威力和发心力,诸位大臣日日夜夜都会行持他的事业,最终国王的事业铺天盖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已经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么佛菩萨的功德和所行的事业,以及声闻的事业和功德法,皆可自然而然得到。为什么呢?其实这就像火燃起来时,火光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样;如果拥有无我空性的功德,其他功德就会出现。
布玛莫札允诺:虽然我的本体安住在五台山,但每隔一百年就会出现一个化身来藏地弘扬佛法,其原因无垢光尊者在传记中说:以后佛法会被众多人的分别寻思所染污,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开悟的人来进行弘扬,佛法就没办法真正弘扬起来。
4、卯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如王不往城国邑,居自宫摄诸财物,菩萨法性无所去,摄集佛地诸功德。
一般来讲,古代是这样的:国王不能离开宝座或皇宫。因为,如果去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就会不恭敬、不尊重。《君规教言论》云:“君主当住自室中,如同隐蔽之宝珠,诚如世间俗话说:国王不应离自座。深居简出皆恭敬,多被见闻同凡人,君主私事及国事,切莫让人熟知也。”当然,在地震、海啸等灾难出现时,国王还是要出去看一看。同样,一些大的上师、法王也最好安住在自己的“王宫”里,如果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逐渐逐渐人们就会不尊重。
本颂以比喻说明:比如,虽然国王不用去各个大城市或国家的其余城邑做种种事业,而只居住在皇宫中,但因他的福德力感召,或者他的威力所致,各个地方该交的赋税全部都会交上来,自然他的财产就会如云而聚。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他对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已经通达,完全了解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对于万法实相,显宗常讲远离一切戏论,密宗常讲觉空双运或明空双运),也即豁然大悟,那他只需居住在一个地方如是安住,根本不用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师、后天去发心,但依靠法尔的威力,自然就会摄集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
如果一个人依靠一位上师的窍诀,完全已经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他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如须弥山一样安住,于此同时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就会聚集。
就像国王不离皇宫,所有财富自然聚集一样,真正通达般若空性或心性的人,并不需要依止外在形象上的法,佛地的功德自然就会获得。
5、寅二(远离歧途之理)卯一、略说:于佛菩萨有坚信,意乐行持胜般若,尽越声闻独觉地,速得无遮佛菩提。
本颂讲,在懂得般若空性后,可以远离一切违缘或歧途。也就是说,任何一位行持大乘道的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三世诸佛菩萨有欢喜心和欲乐信,逐渐逐渐也产生了不退转的坚定信心,当然这是从方便方面来讲的。由于他了知获得佛果的唯一途径是般若波罗蜜多,进而对般若波罗蜜多产生了特别大的希求心,并以加行精进修行,当然这是从智慧方面来讲的。也即他既具足信心的方便,又具足无我般若空性的智慧,充分实现了智慧和方便的双运。因为这两者是大乘道中不可或缺的成佛正因,这样的行者就能超越希求自我寂灭的声闻乘和独觉乘二地的歧途,并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无有遮障的佛菩提。
智慧分两种:一是抉择空性的智慧,一是抉择善恶取舍的智慧,那信心就不会退失。
哲学-般若摄颂4品23笔记
1、癸一、生自子之作用:过去十方及未来,世间怙主由此生。
般若相当于母亲,就像世间的母亲可以生儿子那样,般若空性能产生诸佛。在《现观庄严论释》和其他论典中,佛陀叫自子,其意是说,佛陀是佛母空性的儿子。
为什么它是诸佛之母?或者说,为什么它有佛母这一名称?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在世间当中,母亲生下孩子并让其成家立业,这是母亲的责任。所以,只要一个女人做这些事情,人们就会称她是某某人的母亲。同样的道理,不管是过去无数劫中的佛陀,还是现在正在十方刹土中转妙F轮的如来,或者是未来将在各个世界转F轮的正等觉,他们全都出生于般若,所以般若堪为三世诸佛之母。《大品般若经》亦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因为三世一切如来皆依般若空性而来,所以,若没有般若空性,或者说不可能证得这样的境界,那诸佛也绝对不会有。我们之所以讲般若法本乃至般若空性的意义极为殊胜,其原因也在这里。
2、丑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间二谛:示世诸佛能生母,示余有情之心行。世间罗汉之真如,缘觉佛子之真如,离实非他一真如,如来彻知智慧度。
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能了知二谛。怎么了知呢?比如一位世间的母亲,她生了四个孩子,对孩子的生活、学问及工作她都很关心,所以所有情况都了如指掌,虽然他们在学问、年龄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既然如来是般若佛母之子,那他依靠般若空性就能了知基道果或蕴界处所摄的世间一切万法;而没有依靠这样的般若,就不可能了知。这是从智慧的角度来讲的。从大悲的角度来讲则是:尽管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佛陀依靠智慧波罗蜜多,每一众生的心理状况,即烦恼和智慧所摄的无量无边的法全都能清晰了知;如果这些众生依靠佛的指示或般若波罗蜜多而修行,他们也能完全通达。也就是说,佛依靠般若能完全通达所知对境的众生与万法,当然这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的。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佛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对世间远离一切贪欲及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通达人无我和少部分法无我的独觉、通达大部分法无我的佛子菩萨所证悟的真如空性全部能了解。还有,世间一切万法远离一体他体,这样的真如也能了知。而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佛依般若智慧,所有四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所证悟的空性完全能了知,而这就是真正胜义的境界。
为什么佛陀通通了知呢?其实,这就是有了般若空性的原因。如果没有般若空性,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境界。诸佛之所以能通达世俗胜义的一切万法,就是因为有般若。
3、丑二、由证悟真如而得名:遍知住世或涅槃,无过法性法空住,菩萨随证此真如,故于佛赐如来名。
为什么叫如来呢?这是因为佛陀已经证悟真如,所以才获得了这样的名称。
无论通达万法真如的诸佛安住在娑婆世界之类的世间当中宣说佛法,还是为了众生了达无常之理而在众生前示现涅槃,诸法本体的无垢空性,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它永远不会改变,而且谁也无法改变它;就像虚空的本体没有未来、现在、过去之分,而常恒不变地存在着一样。关于一切诸法的本体如如不动地存在着,一切诸法的法性是本来而安住。
有些人认为:佛陀没有出世之前,诸法的本体不是空性,只是在佛陀创造了这样的空性法门后,万法的本体才变成了空性。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佛陀只不过在无量无边愚痴众生根本不知道诸法的本体时,才把真理告诉了我们。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佛陀在这里对迷惑众生的开导。
而菩萨也以智慧随证一切诸法本来如是存在的真如空性,当完全通达万法本性,也即大彻大悟时,才对佛陀赐予如来的名称。为什么叫如来呢?因为诸法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如是空性,而佛陀已经通过精勤修行到达这种境界,所以称为如来。
在修法王的上师瑜伽或祈祷莲花生大士的后得,皆应把所有声音等显现当作上师的幻化与加持。而真正有一些修证或修行比较好的人,眼睛所看到的所有景象,皆会观为上师的幻变;心里产生的贪心、嗔心等烦恼,也会看作是上师智慧妙力的游舞;一切病痛也会当作是上师赐予的加持……若能如此观想,一切违缘都将消于法界。如果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那就无比善妙。
4、丑一、依于般若成办二利:依于般若欢喜园,十力导师此行境,尽除众苦三恶趣,彼等永无众生想。
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能让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比的欢喜,所以般若就像天上的乐园一样。无数天子天女依靠天上的乐园能生起欢喜之心;同样,依靠般若,无量无边众生也能得到欢喜。不要说佛陀、声闻阿罗汉等圣者能获得欢喜,凡夫人在听闻般若后,生活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也即可以享受天人般的快乐。
而安住于此,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人天导师佛陀的行境是什么样呢?可能很多人都把佛陀看作一般的世间高尚人,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佛陀的智慧,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依靠发心力和缘起力,一刹那间就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众生从苦海或恶趣中摆脱出来,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虽然如此,佛陀永远不会像凡夫人一样有众生之想。其原因,佛陀是以无缘大悲和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为有缘众生讲经说法等。
5、寅一、折服非道之理:如狮栖山无畏惧,震慑群兽发吼声,人中狮子依般若,慑众外道发吼声。
比喻是这样的:在世间,当狮子无所畏惧地安住在山林中时,包括豺狼等猛兽在内的群兽皆非常害怕,一旦听到狮吼声全都胆战心惊,更没任何一个动物敢向它进攻。同样的道理,具足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的人中狮子——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依靠具有甚深意义的般若波罗蜜多,能摄受世间所有外道;当他发出微妙的空性法音时,像群兽般愚昧无知的世间众生皆没办法反抗。
6、寅二、指示正道之理:譬如空中之阳光,晒干大地显色相,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干涸说诸法。
比如,当虚空中太阳升起来时,依靠它发射的光芒,能晒干大地上的所有潮气,而且晚上根本看不见的很多东西,也能明显照见。也即太阳的功能可从两方面来讲:一是晒干所有的潮气,二是依之能照见一切万法。同样的道理,世间日轮——佛陀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虚空界,能让三界轮回中的爱河,或所有生老病死的瀑流全部干涸无余,并为众生真实宣说一切所知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