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5课1-9
第五十五课:清净戒律之大地
一、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每次我们上课前都会念诵一句“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为听闻无上密法《教言宝藏》而发心”,如是念诵发心语句的原因在于何处?这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在一种无记状态中行善。
如若在无记状态中行善,则如华智仁波切所言:“倘若在无记状态中行善则无丝毫之功德。”因为无记状态是一种既没有善念也没有恶念的状态,因此我们平常行持任何善法,无论是听法前还是诵经前,都需要先念诵以上发心文,目的就是为了提起发心的正念。也就是说,我们上课前会噼里啪啦念诵一遍发心文,是因为每个弟子在行持善法前都必须发起广大菩提心。倘若没有菩提心,无论你行持的善法显现上有多么广大,都只能是“无功德”,因此前面发心的过程非常重要。但要记住一点:发心并不仅仅是走个过程,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在讲解发菩提心时说过,欲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就是要发菩提心。如今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修行一段时间后仍对佛法不是很了解的人都觉得修行非常辛劳。是的,修行可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虽然我们第一次进入佛门时,凭借着对佛法的兴趣与激情,可能修行比较用功,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都不觉得修行是一件很难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真正认清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反观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想要让它按照自己想法清净下来非常困难。它很不听话,即便想要用世间四大方法去摧毁它,可由于它不具有实体的原因,根本无法使得上力。因此,调伏内心的方式方法就很重要。
从某种角度而言,由于无始以来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会觉得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非常渺小,因为自己业力太过沉重了。暂且不论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有多么庞大,单凭今生所做乃至进入佛门后每天所造善恶相较而言,所取的善恐怕远远不如有意无意中所造的恶。这种情况下,自己通过修行能成就么?有这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要记住,从修行时间的比例上而言,我们的修行时间可能是短了一些,但由于修行过程陪伴着很多殊胜方便的缘故,所以即便短短时间的修法也会成就无量之功德,原因就是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的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广大菩提心。
要记住,念诵发心内容“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口中的念诵,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自己必须要这么去做。《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一系列教法中讲了很多关于发心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等相关道理。懂得这些道理后,发心就会非常流畅自然。
发菩提心意义非常广大。虽然我们每天修行的时间短暂,但由于有了菩提心摄持的缘故,即便短短时间行善也能转变为无量之功德,依靠无量之功德来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恶,所需要的时间就不会太长。因为菩提心就是对治烦恼的殊胜方便。也就是说,我们每次上课前如是念诵,并不是因为这是讲法前的一种规矩形式,才不得不走这么一个过程,而是因为菩提心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行持什么善法,是诵经打坐还是听闻佛法,都需要有菩提心。只要具有菩提心,闻法的功德可不仅仅只是在导师座下听闻一些道理而已,而是通过一个多小时的闻法可以遣除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诸多罪业,功德非常非常大。
往昔历代高僧大德在讲解这方面众多功德期间时说过,听见聚集僧众开法会时敲锣打鼓的声音,就能断除三恶趣。既然听闻这些声音就可以断除三恶趣,而我们现前是带着清净心听法,意义就更为广大。综上所述,平常无论行持善法,绝不能将菩提心搁置一旁,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二、莫以文字见解掩盖实修见解
我们前一段时间在讲解教言时说过,有时会站在很深的道理中讲解原始本基具有的一些条件以及什么叫做见解等一系列道理,但从某种角度来说,都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是一种理论。虽然懂得一些这方面的道理非常重要,因为这会为自己以后的修行提供正确的方向,但不能将这些自认为已经懂得的道理去掩盖自己的实修。也就是说,无论见解是否达到这样的境界,用这些理论掩盖实修状态的心态去修行,就是一种自创型的修法,只是自己创造的一种见解而已。
我们都知道次第根机者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初次修行必须要有观照的过程。这是由于我们当下还不能明心见性,还不能悟证见解的缘故。但有些弟子往往会将甚深的道理直接掩盖自己的修学并认为:“若是需要观照,我现前就把我所懂到的理论代替自己的修法不也是一种观照,难道不行吗?”不是不行,而是因为见解太高的原因,并且你对方式方法不够了解,对于修学的次第与方向也并不明朗清晰,虽然看上去是在观照,实际上是在意识范围中去创造超越意识之见解。说白了,你的见解还是属于一种意识造作。
要记住,意识造作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我们在讲成熟口诀法时说过,前面的意识造作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而意识转为道用也不仅仅是一种方便而已。比如从上师瑜伽导修的角度来说,我们先讲解了剖析调伏妄念,再讲解直视调伏妄念,其中直视调伏妄念还要根据见解的不同,分为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这些都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并且具有相应的次第道。从成熟口诀法的角度来说,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都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范围。若是不懂这一系列次第,不知道这次第过程中的方便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见解就无从谈起。因为这一系列方便都是根据见解而树立的,什么样的见解便用什么样的方便,方便如果太高,对见解并不会有很大的利益。
平常修学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既然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源,自己若能时时护持着见解,当妄念生起时知道是妄念,然后又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妄念自地消失,自己仍然可以继续执受禅定。”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确实,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要止息一切妄念,因为妄念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但至于止息妄念的方法,仅凭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正如我们前面所言,认识到妄念再把心安住下来,如果安住下来的这个见解还没有达到出世间禅定,那么它就仅仅是一种妄念之规律。也就是说,除了你当时坐着与平常不坐有所区别,没有丝毫之差异。
难道这样的见解有这么糟糕么?是的。即便我们平常不做修行,前念也会随着后一念的产生而消失,这种后一念生起前一念消失就叫做妄念之规律。也就是说,前一念的消失并不是因为后一念的能力;不是因为前念为所障而后念为能障;也不是因为后念是对前念障碍的对治力,而是因为妄念的规律本就如此,妄念本身就是生灭性的。
关于平静状态,我们前一段时间已经说了很多了。平静状态的适用范围很广,我相信你对平静状态的理解可能来自于书上面的一些教理也可能来自于某一位导师在传讲心性过程中的一些用词方法,在你听闻这些词句后,便将“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的描述铭记于心。
要记住,平静状态说白了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安住在无分别状态之中,而止息一切妄念,安住在无分别状态中的适用范围太广了。即便是单纯在意识范围中也会有这样的状态,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禅定么?前五根识和八识阿赖耶识也有类似的状态,难道也称之为出世间禅定吗?如果不是出世间状态,它仍旧属于意识范围,而我们在讲解八识时说过,无论是有念还是无念,都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也就是说,当前念已经消尽,后念无念已经诞生的时候,虽然感觉上有前面有一念,后面是无念,实际上仍旧属于意识范围当中,不能将它称之为解脱的原因也就在此上。
再举个例子。有些人会带着对闻思的认识去掩盖自己的实修,口中说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体用一如、便智双运、明空不二等等,给自己创造一种境界。当我问他,这样的状态中是否很清明?他说:“非常清明,因为一切都了了分明,我知道一切,但是又没有起心动念在飘动,所以这应该叫空性。这二者如如不动时,就是我的出世间禅定之见解。”是否如此?当然不是。我们前几天说过,在八识、前五根识以及第八识阿赖耶识时也会具有这样的感受。
所以修行必须要如理如法,按照次第去行持。虽然最初的打坐过程中,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不要紧,因为前面的修学是创造后续见解的平台,一旦达到后面的平台就能继续创造更高的见解平台,这个过程非常清晰。无论当时的修行有多么粗糙,相信最清净的见解就在你的后一念之中。但如果对这些修行次第理解得非常混乱,直接拿着某个东西掩盖着一切,就会出现由于方式方法混乱的缘故,令见解增长缓慢甚至无法增上等一系列显现,要记住这一点。
三、修行前先要知道如何修法
我们讲解实修的重要性并非是否认理论的重要程度。相反,理论非常重要。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初次进入佛门不要急于做什么,而是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何处,如何去做以及做到以后会有怎样的功德等,这一系列道理都必须要通达。”也就是说,唯有如此,你才能将身心完全投入到解脱事业之中。
比如居士平常在从事自己事业时,不会遇到什么工作就不假思索投入其中。若是这样去做,可能过两天就会产生很多烦恼。可能你会疑惑:自己现前没有神通,第一次找工作时又怎么能确定这份工作是否可以做呢?是的,可能你没有天眼,没有这方面的神通,但主要还是因为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没有圆满的认识,甚至还掺杂了很多迷惑的成份,而这就是后面会产生很多不愉快的最大因素。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周围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前面对于操作过程并没有细致的认识,即便当时把身心投入其中,时间也决定不会很长。因此,我们无论现前面对什么事情,首先必须要对它有圆满的认识,这一点非常关键。
修学佛法也同样,首先必须要懂得一系列相关的道理。正如前面所言,对于自己为何要修法,修法有什么意义,会增上怎样的修法功德等一系列道理,都得通达。尤其在修学禅定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从理论上知道禅定的重要性;如何修学等持才符合自己的条件以及自己应该先从怎样的禅定开始入手等等。
很多人都期盼自己的禅修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很高的境界,就像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能开悟一般;或者像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请问达摩祖师如何安心,当听到达摩祖师回复“将心来,与汝安”时当下就能证悟一般,迅速获得成就。要记住,由于根机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在次第成办解脱过程中,对于先从哪一样禅定开始入手,如何修学才符合自己的条件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治自己的烦恼等相关的理论都要知道,否则修学难以增上。这些都非常重要的。
四、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
我见到很多修行者,他们会将历代高僧大德成就时那句偈子、成就时所依照的表示或是当时所依靠的心印传承,作为自己成办解脱的一种方便。无论对自己是否有用,都照此模仿,希望自己也能因此获得解脱。现前也有很多世间谣言,认为修无上窍诀大圆满者,就必须要接受直指心性,因为历代众多高僧大德都如是而成办解脱,所以现前也应如是成办。虽然历代有以直指心性而当下成办解脱者,但我们还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具备解脱相应的内外缘起法。
所谓外在缘起是指这位导师以及他所传讲的法,而内在缘起是指接受这个法的弟子之根机。从这些方面仔细考虑就能知道,虽然汉藏有许多高僧大德是依以上的显现而获得成就,但这并不表示今天的我们也决定可以这样而成就。相反,我们甚至很难从中获得解脱利益。
比如有很多成就者在某些表示形相下开悟,所以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能依止导师的表示传承而获得解脱。但细致想想就能知道,当时接受表示传承而成办解脱的祖师是具备怎样的条件,而自己现前在成办过程中又是怎样的根机?也就是说,在这些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必须要修学符合自己根机的法才能成办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曾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以及传承之中,哪一个传承及教言最为殊胜?”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答案。天天都有弟子祈请导师能否为他讲解一个最殊胜的见解。当然,导师并不会将解脱见解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而吝啬赐予他人,但即便导师赐予你相关的教言,你也要反观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条件。也就是说,能否受持导师的见解,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条件。当条件不成熟时,即便你觉得这位导师非常慈悲,能将最深奥的法都赐予给你,但扪心自问,你的内心能得到多少利益?如果得不到解脱利益,只是走个过程,这样的求法对解脱有什么意义?所以,修行过程中,必须要懂得这一系列次第道的道理。
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有一些非常自私的念头,觉得修行应该是非常顺心的一件事情,因此自己想安住就能安住,想做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可是一旦做不到时又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是否是业力太过沉重的缘故才无法继续修下去;业力沉重是否是因为自己前面没有行持很多善行,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些没有必要的妄想。如果真是如此,历代传承祖师为何需要经历几年几十年的苦行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前面的修行能顺利完成,并且在修学正行期间,也能如同天上掉馅饼般,一帆风顺地修行后就能明心见性。理想很美好,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却非常困难。平常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就能知道,他们与这些复杂的心态斗争了多长时间?也就是说,成就者的修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居于妄念的上风,有时会被想法所打败。
往昔噶举派的很多修行者会根据导师的嘱托,每天观察自己的行善过程,并用黑色和白色的石子做一些记录。比如今天打坐状态好一些,就放个白色的石子;若是妄念太多、修行不大好,就放个黑色的石子做表示。第一次基本看不到什么白色的石子,几乎全都是黑色的,但只要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步步去调伏,就会慢慢慢慢地在黑色石头中发现一些白色的东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一半白一半黑;直到后面变成几乎都是白色的石子。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不能认为往昔所有修行者的修学过程都是一帆风顺的,什么困难都不会经历,最后突然就能开悟。开悟恐怕没那么很简单。当然,你能带着这样心情也挺好,说明你对法很有信心,有一种认可。可是也要记住,虽然法本身具备这样的功能,但反观自己是否具有接受甚深法要的根机?要记住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于《精要明镜》之中所传讲:“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
以上就讲解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
五、修行不能高攀
我们前面讲到,不要用理论去掩盖自己的实修。很多人在初次打坐时就拿着一些很深奥的心性方面的见解去掩盖自己的实修,然后观察自己当前是否是在某种状态中?当内心稍微安静一点时,就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实现了目标,可一旦妄念太多,又开始胡思乱想。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见解没有丝毫自在可言,因为一切都已被妄念牵着行走。妄念多就会烦恼,妄念少就很开心,一切都被妄念所左右,而不是自己在左右修行。
打坐过程中,清晰了解这些修学的次第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常常告诫身边很多弟子,前面的基础必须要扎实,不要急于修学很高的法。高深的法当然很深奥,但也要先问问自己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去接受甚深的法要?若没有,就充分地说明了前面的基础并没有扎实。
我平常也遇到很多来在于其他诸多高僧大德座下的弟子,他们都说自己已经求完了成熟口诀法,但现前不知道该怎么去修?我们说过,成熟口诀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从调顺烦恼的角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而智慧转为道用就如同我们以上所传讲的内容。既然导师已经将四大解脱赐予给你,从心性角度而言,恐怕再也没有更高的法可为你宣讲了。也就是说,你所得到的法已经是最深最高的法了,如今还要去求其他的法门干嘛呢?难道你现前还不会修学么?
“可我现前就是不会修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当你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为你传法的导师可能有点过于急躁,把传授窍诀法当成任务来办理:“反正我是度化众生的导师,现前将这些法赐予弟子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我的使命,所以无论时间长短,都要将这些法全赐予弟子。”
与此同时,弟子心中也很急躁:“由于我不能长时间依止导师的缘故,所以短时间内求完该求的法,以后独自一人在某一个地方修行,可能就会修出成绩。”实际上能圆满这样的愿望么?我想真正尝试过这样修法的人才会知道,并非如此,修法并不是这样简单。但没有尝试过的人,可能难以置信:“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吧?”
其实我自己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等我将法全都求完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无论是独自在家还是在在寂静山林中,总之自己一个人好好修法,不也一模一样?当然不一样。因为到时候会由于已经求完全部法要的缘故,而内心不知不觉去高攀见解。
我们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在听法过程中,认为智慧转为道用远远高于意识转为道用,因此在自己的实修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高攀见解,但事实上由于自己条件不成熟以及往昔基础不扎实的缘故,这样的修行很难持续,后期就会觉得实在修不下去。
有些人喜欢在他人面前打着这样的一个旗号,“我来自于某某圣地,来自于某某导师足下,求了多么多么深奥的法……”但扪心自问却发现什么都不会。这就如我们通常所讲解般,导师走马观花讲个法,弟子也走马观花地求个法,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复次强调要扎实前面的基础,原因也正是如此。
六、止观交修与修行次第道(一)
从理论上知道空性当然很重要,但空性没有实体,你是否知道该如何去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对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概念,想要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这样的境界,需要了解其中的诸多层次。如果只是心中带着一种“一切都是空性”的观照,在观的过程中可能是空性,可不观的时候,它对你而言,还是一个实体。如何将它变成“无论观与不观都在空性中”的见解?首先要从符合自己条件的空性开始做起。
比如从认识智慧的角度,我们可以先从寂止开始做起。因为此时暂且不讲解理论,仅就对空性的认识以及感受来说,我们对空性的认识可能还不是很深,因为它掺杂着很多意识成分,所以实体的感觉会很强烈。这只是修行的初步阶段,但我们不能仅仅停顿在这样的状态中,无论行还是不行,见解就只有这么点。相反,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基本条件,逐渐开始更深入地靠近于真正的空性。只有当真正感悟到空性时,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性。在此之前的理解都只是一个概念,将它赋予了一个名称而已。即便名称与内涵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名称就只是名称,我们可不能顺着它而走。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修行要时时铭记次第修行的重要性,绝不能轻视。
我们平常无论是讲解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都会讲解止观交修。但有些不遵循导师教言者会怎么做?他们会偏重于安住修而不会重视观察修。因为他认为安住修可能才更接近于心性,而观察修还是在起心动念的范围当中,因此选择安住修。但我们现前需要了解的是,安住修不是我们想安住就能安住得了的,安住修需要长时间地培养。而前面观察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进入安住修。
安住修的禅定分为多个层次,想要将前面掺杂很多意识成分浑浊的禅定逐渐变成纯净的禅定,观察修必不可缺。因为我们通常修禅定时,虽然知道要了了分明,但实际还是会偏重于空性,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起心动念不叫禅定,但这种对禅定的认识,可能认为禅定是一种在止息妄念的无分别状态中的“定”,而这样的“定”更偏重于空性。因此,前面观察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平衡,即达到一种明与空平衡的作用。
因为偏重于“空性”的“明”还是属于在意识范围中,即我们所说的前五根识、阿赖耶识,而偏重于“明”的“空性”叫有念第六识和第七识。我们现前必须要寻找到一种明和空的平衡状态、一种没有高低的平等状态,当达到一如时,就称之为出世间禅定。而这样的禅定境界就需要用止观交修来平衡。因此偏重于空性时,我们会做观察修,目的就是提起明分;而偏重于明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安住修,目的就将明分压入空性之中。我们的修学需要这样一个平衡的过程。
但如今很多人修学等持都会偏向于安住分,认为自己只要打坐时如如不动,止息一切妄念,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是一种“定”,认为自己已经“入定”了。我们说过,“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定”,以为只要一进入这样的状态就达到了自己的理想,恐怕这样的理解还非常不圆满。要记住,我们打坐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仅仅是为了短短时间中止息一切妄念;也不仅仅为了达到世间的境界,因为三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尤其三界中欲界本身的妄念我们就存在,而色界和无色界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唯有解脱才是我们的追求。因此,如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和解脱有着一定的关联才是,倘若与解脱没有关联,即便实现了自己止息妄念的愿望,也很难达成解脱。以上传讲的内容,也是我作为导师,时时刻刻需要给大家敲一下警钟的原因。
七、止观交修与修行次第道(二)
我相信在座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在打坐,有些可能会在打坐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感受,此时听闻导师讲解一些相关的道理,就会为平衡自己的修学起到切实之作用。毕竟我在上师身边依止了将近二十八年的时间,对于修学过程也有一定的经验,知道修行有时不知不觉中偏向于某一个方面也非常正常,但这种偏离可能自己感觉不到。因为我们很容易在修行过程中随着自己的心愿而行,对于修学太过感性,只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去树立一种见解。
我们平常一直都在讲解,止观交修中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没有功德大小的区别,不存在安住修功德大、观察修功德小的说法,两者都是平等的,都是对治烦恼的方便。但很多人会在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偏向于安住修,这只能说明你个人的业障比较重。
我们常常讲解修行要懂得善巧运用,要灵活一些。因为我们每天修行过程中妄念呈现都不一样。可能今天妄念多、明天妄念少,或者一座中前半座清净、后半座散乱等等,这样的情况下,懂得方式方法就非常重要,这就叫善巧运用,修行要灵活。要记住,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这样一来,心在散乱期间在调伏,安住时内心清净也是在调伏。
从总的角度来说,观察修目的是为了断除实执,而安住修的目的是为了断除境执。实执和境执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在我们感觉中,所有一切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叫做实执;当依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理论而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时,虽然此时淡淡的显现依然存在,但显现已经没有如同前面实执般坚固,就称之为境执。境执需要依靠安住修来断除。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是粗大的对境,后面是细微的对境,如果安住修断除境执时,前面粗大的实执不是跟着同时会消失么?”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能做得到么?很难做得到。所以有时候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从理论上理解,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现实却截然相反,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实修和理论之间有着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的原因。理论是需要通达,但实修更需要通达。理论所讲解的一系列功德需要通过实修来完成。否则就如同乞丐常常用一些非常了不起的词语来形容富人家有多少多少财富,却不会说自己有多少财富一般。我们现前要明确的是,自己作为乞丐想要达到变成富人这个目标,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样的方向与次第需要依靠理论来完成。但后面想要真正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也就是说,只是口中赞叹着别人家有多少财富,自己却不去努力承担,你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现前的修学也同样一个道理。懂得很多理论却不去实修,内心永远与庸俗同道,还是往昔的凡夫。可能你已经知道了一些理论,并且在观修过程中观想一切都是虚幻的。但实际上是真虚幻还是假虚幻,看看自己遇到烦恼时内心如何就能知道。人在心情平和时,总觉得自己像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甚至没什么烦恼,只有遇到烦恼时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修行者的功德。因为修行者的功德,往往是在逆境中呈现。
八、基础扎实才能求学甚深法要
我们以上讲解的是次第法的重要性以及落实到实践中必须依靠实修。因此,平常修行过程中,按照次第方式去实修创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前面的基础必须要扎实。
这两天有很多弟子问我:“上师,成熟口诀法我已经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据很多人说,下面还有更深的法可讲,比如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等,是否如此?”要记住,虽然修法有很多内容可讲,但是否能运用到自己的实修之中,就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定夺。
比如前面我们讲过意识转为道用,也讲过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及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等智慧转为道用的内容,紧接着还有真正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三个要点: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所以,我们接下去讲的法一点可都不少,但为何不开始继续深传?因为后面的法虽然很重要,但如果将这些甚深的法要变成一种理论,对解脱可能没有多大的利益。
以前我在讲解《十六种辨别》时说过,由于我们平常很多见解只是站在思维造作中树立,即当成理论听闻而已,这不仅会对自己见解增上造成一定的障碍,还会缩短密法住世的时间,所以是一种罪过。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中的第七条就非常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过患。因此,在自己以后的实修过程中,时时要铭记这一点:前面的基础若不扎实,则后面的见解无法赤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弟子的见解没有很好增上前,我不会继续讲解下面的法。
以前的我不是这样谨慎,或者可能是因为“信心”很足的原因,也会将法要全都赐予弟子,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如人意。因为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即便后面为你印证见解,对解脱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规定,如果不在他身边依止三年的时间,他就不会传授成熟口诀法。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上师身边需要人才立下这个规矩,而是因为真正希望学习这个法要的弟子,也必须要有这样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也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导师该做的事。所以,平常我们在讲解成熟口诀法期间也是如此,倘若弟子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后面的法就会很少为之传讲,甚至会让他修学更长时间。
九、如何确保临终时获得解脱(一)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上师天天都在讲解寿命无常,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时间居留在世上。且不论自己对世间是否留恋,单就修行角度而言,若能有多一点时间,成办解脱的机会不就更大一些?但寿命无常不会随顺我们的心愿,我也是如是思维体会的,可是如果无常降临时,见解状态不过尔尔,是否还有成就的机会?”
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注疏宝藏库》中说,即便是下等根机者,今生若在具德上师前得到过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并且追随导师的窍诀法,如理如法修行,能将恶缘转为善用并清净守持密宗誓言,纵然只具有了知之见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即便由于个人根机不够,见解只能达到了知阶段即从理论上知道相关的道理,修行过程中有一点点的经验,平常无论出现什么逆境都能转为善用,而不是随顺烦恼而去,并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清净戒律,即便无常当下降临,解脱也近在眼前。
清净持戒尤其要守持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第一、不诽谤金刚上师。金刚上师乃赐予一切悉地之根源,若诽谤金刚上师,则相当于断头之过,无药可救,即完全断了赐予悉地的根源,成办解脱绝无可能;第二条、不违背上师的教言;第三条、金刚道友之间不产生矛盾。平常若能清净守持这样的戒律,即便无常今天降临在你的身边,你也大可放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咫尺。
这并非我个人的说法,而是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的授记。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身边也有类似的显现。其中往生只是初步阶段,第二本净解脱者可比比皆是。
比如我们现前所传讲的上师瑜伽,修行第一年或一年半左右,可能修的是共同外前行;如法修行一年或一年半以后开始进入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修法修到这里而最终实现涅槃者众多。无论当时他的身份是在家还是出家,是出家一两年还是自幼出家者,在这样的修法过程中,对见解有所认识并有一些很好的觉受,则临终第二本净解脱者非常多。这种成就的象征是什么?就是在示现涅槃三天的时间中会出现红白菩提。用生圆次第的话来说,左脉和右脉进入中脉(胜义脉)为获得成就的象征。这样的显现非常多,我们完全可以放下心。
当然,前提我们还是应该具有相应的见解,内心不会时时被妄念所牵引。如果平时不如理如法修行,期待临终时见解能像突然具有神通神变般展现,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我们与现前所修学的有很深的因缘,只要能依教奉行,临终时成办解脱也不会很遥远。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