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8课1-9
第十八课:三宝总集上师尊
(一)忆念无常而精进修法
我看见很多弟子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都在努力从事各种善法。比如有些在修加行,有些在修正行如上师瑜伽导修等。平常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非常好,也应该如此。无论我到什么地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无论你现前的年龄是大是小,身体是好是坏,都要时时铭记这句话,因为一切都是无常。
说到无常,我们内心最为烦恼的无常是死亡。今天我们都在世上,但死亡何时降临,谁都不知道,可是死亡降临到身边却是特定的事。从小我们就已经知道,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的道理,也都心知肚明,但直到今天,我们对死亡的关注还是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方面的道理。
无论是看见自己身边的亲人去世,还是看到电视里其他人的死亡,我们总觉得那是其他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与自己无关,也从未身临其境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我有一天也决定会面临这样的时刻,那时我该怎么办?”因此,对于这些无常的显现,我们总是显得非常淡漠。这都是业及烦恼沉重所致。何谓业及烦恼沉重?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称之为业及烦恼沉重。比如虽然我们知道无常的道理,但总觉得它离自己还很遥远,甚至会为此寻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认为自己现前还很年轻,因此绝不会无常;或者认为自己现前身体健康,死亡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等等。但这两个理由真的成立吗?一点都不能成立。
细致想想,身旁比你更年轻的人也已经走了,你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会因为年轻而不会现前就死亡?同样,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所以离死亡还很遥远的理由也不成立。每天因为车祸而死亡,或者食物中毒而去世的人比比皆是,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只要身体健康,就一定不会死亡?这些都是自我欺骗的言语而已。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无常降临到身边是特定的事,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自己距离无常并不遥远。
最近我遇到一些居士,虽然他们刚开始入门,但年龄都已经不小了。当时我并没有讲解很多道理,而是直接切入他们目前的状况,为他们讲解无常:“你们不妨自己掐着手指细致算算,余下还有多长时间?”我想,这些都是心知肚明的事,不需要谁来做提示。但有时即便有导师给出各种明示暗示,我们的内心还是非常轻视。这也充分说明无常等前行的道理,还没有真正纳入到你的心相续之中,因此要时时忆念无常。
(二) 法与根机相应最重要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轻视前行教言而把前行搁置一旁,仅仅为了正行而一味求学很高的法。能修学高深的法当然很好,因为它能令我们迅速成办解脱。但又要记住的是,如果自己的根机与法不相应,即便法有多么殊胜,它离你仍旧很遥远。比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能明心见性。过程确实非常简单,但你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是否能做得到?当不具备相应的根机,一切都是一种虚幻。因此,无论求学深奥之法的心有多么迫切,都必须要面对现实。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信众都在寻求最深、最高的法。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老师圆满具备各种条件,拥有丰富的经验,还希望这位老师能为他传讲甚深法要。如果来自这位导师的教法,除了他自己,世上没有其他人得到过,就会觉得更加高兴,因为这是他们一生最向往的事。但细致问问自己,这样殊胜甚深的法,是否符合自己的根机?法与根机若不相应,即便法有多么殊胜,对你也起不了丝毫之作用。汉传佛教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公案。由于法与根机不相应,即便法和导师的功德有多么圆满,对弟子来说,最终不能起到丝毫作用。
这个时代有很多弟子,求学佛法已经成为一种教条。他们完全不观待自己的根机,只是听说历代传承祖师是如何奇迹般地成办解脱,于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位祖师一样——追随一位能为自己直指心性的导师、听闻一个能令自己当下明心见性的法,令自己迅速成办解脱。虽然这样的愿望是好的,但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你的根机不够的原因,可能无法重复历代传承祖师的圣迹而成办解脱。
正是基于此,我们不断传讲共同法的重要性。因为针对我们现前的根机来说,共同前行就是最殊胜的法。虽然我们把它立为前行,但对于我们来说,它就是正行中最正行的法。
(三) 功德增上之标准
相信在座弟子,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修行了不少时间。随着修行时间的增长,功德也应该越来越增上。
但有时我们会把感觉当作是一种功德。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有感觉是见解逐步增长之过程,但如果对它过分执著,这个悉地就可能会变成障碍。因此,不能把感觉当作真正的功德来对待。
在无上窍诀大圆满中,把感觉分为几种类型。比如邪魔加持之感觉、业风飘动之感觉和觉性妙力之感觉。因此仅有感觉,并不代表就是功德。如邪魔加持之相及感觉,就和功德一点都不沾边。而业风飘动之相及感觉,只是气脉运转过程中的感受,和功德也没有沾边之处。所以,我们通常讲解功德时,不会将你看见的显现或身上的感觉树立为真正的功德。
要确认自己修行的功德是否越来越增上,就要观察三大功德(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增上。这三个功德若有增上,即便你修行的时间多么短暂,甚至除了这三种功德之外的感觉多么不丰富,也充分说明你以上的一切修法,都称之为正法,并且功德在日益增长。如果不用这些佛教专有名词来描述,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观察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性格是否有很大的改善。
尤其是作为在家居士,观察自己的功德是否增上,尤应以性格是否改善作为衡量标准。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获得解脱。这是我们修行的全部,而现在就要从今生快乐开始做起。今生快乐主要讲解自己在面对家庭和事业时,内心越来越快乐。要记住,在内心没有获得自在之前,谈不上真正的快乐,而所谓自在,则来自于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所以,要成办今生快乐,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以低调谦虚的态度为人处世,至关重要。
平常我也经常告诫很多全家信仰佛教的修行者们,观察自己的修行是否增上,就看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是否有矛盾。当然,与家人完全没有任何矛盾,是不可能的,因为时时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会产生一点磕磕碰碰的事情。但我们进入佛门之后与往昔最大的区别在于:与往昔对比,遇到烦心事的次数有所减少;即便产生烦恼,烦恼的时间也缩短很多。如果修法的功德在这些方面没有体现,仅仅口中赞叹自己平常修行有多么好,可以念诵多少遍心咒、经文,每天抽出多长时间在打坐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性格。
我们现前所做的一切都称之为方便,而观待方便是否到位,就取决于果位是否呈现。如果没有呈现相应的结果,无论你前面花了多大的功夫,也只能说是白费劲。比如农民一年都在田里干活,但秋天时没有收获任何庄稼,这个辛勤劳作的过程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方便是否到位,必须要有结果作为旁证,观察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就是结果,而这要从身边开始做起。
现前很多人把这种修法称之为人间佛教。我想,人间佛教和未来佛教,本就一如。如果现前能把今生的一切做得很好,充分说明现在所做的一切正在圆满临终和未来,不再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创造今生的同时,也在创造临终与未来,就是我们修法的殊胜之处。
因此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必须要在这方面多用用功,而不要仅仅执著于现前能把心安住多长时间,或由于自己做了某些功德,身心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等等。虽然这也可以称之为好现象,但功德主要还是体现在三大功德增上以及性格改善之上。
从总的角度来说,无论面对生活的顺境还是逆境,面对亲朋的赞誉还是毁谤,无论在聚众处还是独处时,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我们说过,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西方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个据点之上,而在清净心之中。但由于我们业及烦恼太重的缘故遮止了本来面目,所以看不见近在眼前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也说明,当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所以要从这方面多去努力调伏自心。这样一来,我们的修行不仅会令今生快乐,临终也能了脱生死、未来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切功德之因,所以要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
要记住,无论往昔闻思修学的时间有多长,口中诠释见解的词句有多优美,都不能作为佛法领悟之深浅,功德增上之大小的标准。只有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三大功德是否增上,性格是否较往昔有所改善,才是判断功德是否增上的金标准。
(四) 修学佛法应遵循传承祖师之教言
记得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前也传讲过这部教言。上师说,这部教言很殊胜,并非源于这是他所著述,而是上师重读自己著述的这一系列教言后觉得,这部教言完全符合他成办解脱的整个过程。这也充分告诫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都是信仰佛教者,但在信仰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方可成办解脱。
但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疑惑:总是强调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否有点因循守旧,不够创新?因为现前这个时代,都在讲解只有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自己作为信仰佛教者,如果不能有所创新,是否意味着自己的智慧还很陈旧?
要记住,世间与出世间在这一点之上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并不在同一个范围中。世间法需要创新,是因为凡夫人的思想本身就没有尽头。比如今天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但一百年以后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今天的科技是最落后的。因为思维本就没有尽头,所以世间法讲解创新才会有大发展。但是出世间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因为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来自于智慧的裸露,而智慧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也不在思维范畴之中。因此,它不是思维推理出的境界,与世间见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讲解在成办出世间解脱时,必须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原因就在此上。
前两天有些老年人来见我,手中拿着一本书说,这是第二佛度化众生的教言。我看到书的封面是一张四五十岁男子的照片。这几位老年人希望我能看一下这本书是否是真实的教言,如果是,这位第二佛会比第一佛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更为广大,而他们作为有信心的信众,想发心多印刷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结上缘。
当时我心中很不高兴,原因是我觉得这些老年人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不努力成办解脱,却去信这些没有什么根据的事情。当时我回答说没有时间,不看了,但她还是不断地请求我多看一些。我郑重地告诉这位老居士:“你不要再求我了,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不看。如果我真的觉得这么做有意义,别说是为你看,就是为了自己,我也会翻阅几页,看看里面讲的是什么。但当你说这这些话的时候,我就知道最终会是什么结果。因此,如果你是真正信仰佛教者,应该信真正的佛。”
如今自称第二佛、第三佛、第四佛的人比比皆是,但到底是否如此,我想还是多留个心眼为妙,不要什么话都轻易地相信。我们要成办解脱,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今无论是哪位大德,在传讲佛法的过程中都会告诫弟子,无论是信仰还是平常的思想行为,都要先反省自己的所做所行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不离大乐梵顶住 吾等一切诸有情 祈请大悲哀摄受一
【三宝总集上师尊,不离大乐梵顶住,吾等一切诸有情,祈请大悲哀摄受。】
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因此上师是三宝之总集。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因为书面上就是这样讲解的。但仅仅这样的了解还有所不够,只有真正知道上师乃三宝总集,才会选择依止上师。
初次选择上师的过程中,必须细致观察所欲依止的导师是否真的是三宝总集,是一位具德上师。要记住,只有具德上师才堪为三宝总集,仅仅有一个“上师”的称呼,还很难认定他是否是三宝的总集。
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是为了无始以来业障沉重的自己,能够依止这位具德上师的教言而消除一切罪业。因此,首先必须要选择好自己所依止的导师。如今这个时代,自认为是导师者比比皆是。很多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都会手拿一份简介,称自己是第二佛,甚至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佛的化身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化身。但仅凭他手中的简介,就认定这位导师是三宝总集,恐怕还不成立。
无论何时何地,我在讲解初次如何依止导师时,都会对所有修行者说:“初次依止导师时,这位导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因为只有导师具德,才意味着他是真正的佛。只有导师具缘,自己才会把身心托付给这位导师,并且将导师为自己传讲的一系列教法不折不扣地铭记心中,依教奉行。因此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非常重要。
(六)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不离大乐梵顶住 吾等一切诸有情 祈请大悲哀摄受二
上师乃三宝之总集,从这个角度而言,上师本就是具德上师。很多经论、教言都传讲了一位具德上师应具备的条件,但由于我们刚入佛门,对很多教理尚未通达,所以常常迷惑:该如何判断一位导师是否具备这一系列功德,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们以上多次讲过,平常修行的功德是否增上,就看看自己的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有没有增上。因此一位具德上师的标准就是圆满具足这三种功德——出离心圆满,慈悲心圆满,信心圆满。
首先要细致观察这位导师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对于度化的对境是否有选择性。比如有些众生是他愿意救度的,而有些是他不愿意救度的。若导师对于所度化的众生具有选择性,就充分说明这位导师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
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内心可能会有一些很幼稚的想法。比如现前有许多老年人认为,只要自己烧香拜佛,诸佛菩萨就会保佑自己;若不去烧香拜佛,诸佛菩萨就不会保佑自己。这样理解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清香是诸佛菩萨的食品,烧香就是给诸佛菩萨做供养,因此自己烧香拜佛,诸佛菩萨高兴了,就会帮助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要多做一些供养,目的是为了让佛菩萨内心欢喜,这样就会得到无穷的加持。
为什么我们说这样的想法很幼稚?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只能说明佛菩萨并不具德,因为他还有选择性,只要有选择性,就充分说明他还有喜怒哀乐。你对他好,他就高兴;对他不好,他就会起嗔恨心。如此强大的我执,说明他尚深陷轮回的泥沼之中,怎么能成为我们依止的对境呢?尤其作为出世间修行者,他们更不是我们所依止的对境。
我们在受皈依时曾立誓“皈依佛,不敬信世间鬼神”,因为佛没有喜怒哀乐,已经从一切烦恼中超越,对于众生的慈悲加持普遍平等,刹那不离利乐有情;而世间鬼神还有喜怒哀乐,即便临时可以帮助你消灾免难,但不会时时刻刻都做到,他也有烦心的时候。当他内心烦恼时,给你带来的就是灾难,而不是快乐。所以我们信仰、依赖的应该是最圆满、最清净的对境。
很多人在不懂的前提下会认为,自己供养佛菩萨多一点,佛菩萨赐予自己的加持和快乐也会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要了解的是,我们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创造善缘。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没有任何选择,无论你对他是好是坏,他度化众生都不会有任何增减,都平等一如。无论你是天天给诸佛菩萨脸上贴金还是天天拿着木棍去打他,诸佛菩萨都一样会度化你。
但为什么给佛菩萨脸上贴金才能感受到加持,而拿着灰尘往佛菩萨脸上撒的时候,就没觉得有加持?原因在于你自己。由于前者的行为是在清净业障,因此具备得到加持之缘。而后者的行为,则将加持拒之门外,虽然诸佛菩萨的加持没有丝毫减少,但加持无法融入他的心房,他就感觉不到加持。
信心是得到诸佛菩萨加持之门。若能敞开信心之门,诸佛菩萨加持的阳光就会洒进你的心房。但如果你关上了这扇信心之门,即便外面诸佛菩萨的加持如阳光一般灿烂,你的内心仍旧是一片黑暗。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做的一切善行,不是为了得到诸佛菩萨的欢喜,而是为了圆满自己的信心。因为无论你做得好不好,诸佛菩萨时时都在加持你,他的慈悲心本就圆满周遍。自己的信心有多大,积累的福报就有多大,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就有多大;若是没有信心者,虽然诸佛菩萨的加持周遍法界,但你永远得不到加持,因为你的信心之门一直紧闭,加持的阳光无法进入你的心房。
因此,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没有任何选择,而是平等度化一切众生。作为一个具德上师,度化众生的时候也不会对众生有所选择。若有,就充分说明这位导师不是一位具德上师。即便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可能非常殊胜,但他还是不具备具德上师这个称呼,因为功德并不圆满。
(七)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不离大乐梵顶住 吾等一切诸有情 祈请大悲哀摄受三
一位真正的导师,由于信心圆满的缘故,见到谁都是佛菩萨。往昔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吉珍江华加措也曾经说过:“无论我到何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遇到谁都是我的本尊。”这并不是他刻意观想出来的境界,而是呈现的相本就如此,不用再做任何改变。
但就我们凡夫而言,心情平和时可能感觉一切清净;可是一旦内心烦躁,清净的感觉就荡然无存。原因在于何处?就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因此,我也时时告诫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有所进展,先观察自己与家庭成员相处得如何。如果彼此之间仍旧矛盾重重,说明你的业及烦恼仍旧非常沉重。
如果不信仰佛教者听到这个理由,可能无法认同。他们认为对方也有不对的地方,为什么要自己吃亏,先低头承认错误?而有信仰者却截然相反,觉得这样去做能令自己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因此永远不会觉得自己丢脸。这种发自内心的清净心让自己愿意为了众生的利益去做任何难行之善,这正是世间和出世间不同的区别所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听闻这个道理以后,都会非常喜悦地予以接受,因为这正是自己应该做的。虽然现在看上去先认错好像是低人一等,但在阎王爷面前却已经高人一头。正是由于我们有了这样的修行,才能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及未来解脱。这也是修行与否的差异所在。
我们说过,作为一个修行者,随着功德日益增上,信心也会随之相应增长。但对一位具德上师来说,他的信心则是圆满无缺的。因此,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有分别之心,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如果一位导师张口闭口都在分别谁好谁坏,就说明他绝不是一位具德上师。如今这个时代,这种显现比比皆是,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智慧。这当然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讲解的是平等的慈悲心和普遍的信心,并在平等的同时,准确辨析一切,而不是站在某个立场中,妄作分别。即便有些许智慧,也远远说不上圆满。
因此我们在选择导师时,首先要观察这位导师的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圆满,若这三者都圆满,就充分说明这位导师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
(八)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不离大乐梵顶住 吾等一切诸有情 祈请大悲哀摄受四
经过观察,确认一位导师是具德上师,是否就可以选择依止?还是有些不够。因为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只有与导师具缘,才意味着对导师有信心。如果导师具有功德,但自己与导师不具缘,就无法对导师生起很大的信心,也难以做到依教奉行。
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由于生前对佛无法生起信心的原因,无法做到依教奉行,最终堕入三恶趣。当释迦牟尼佛亲自去地狱度化众生时,善星比丘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恳求:“我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祈请让我获得解脱。”释迦牟尼佛回答曰:“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也就是说,现前对我有信心非常好,从今天开始就可以为你讲解解脱法要,但是否能依教奉行去成办解脱,则取决于你自己。
因此,依止导师的第二个条件——具缘,非常重要。若对导师生不起信心,无论导师为你传讲什么法要,你不但难以圆满无缺地造行,还会时时打折扣。比如导师讲解的是十个数字,你可能只接受了一半——五个数字,甚至更少,因此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就是导师虽然具德,但你与导师不具缘。
现前就要看看自己与这位导师是否有缘,对这位导师的信心如何。但还要知道的是,爱与信心之间的差异。爱,是指一种情感。仅仅有一种情感,觉得上师很亲切,是否就能把身心托付给这位导师?
小时候,父母及亲朋好友都会再三嘱咐我们,与人相处,“防人之心不可无”,因为有些时候社会并不像我们眼前所见一般。因此当你说出“要把身心托付给导师”这句话时,也要想到,如今欺骗众生的行为也比比皆是。无论是我身旁的居士亲口对我说的,还是微信、微博以及新闻的相关报道,各种欺骗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当你想把身心托付给某位导师时,先要知道这位导师是否真的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具德上师。
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师永远不会欺骗众生,因为这是他的使命。纵观整个佛教历史,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没有在一部教言中记载过,有哪位高僧大德欺骗过信众,也永远不会有。但为什么如今这个时代,经常能听到很多弟子在某位导师前受到欺骗?这就充分说明,这位导师除了具有“导师”的称呼之外,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正导师的资格。也就是说,只是你给你自己的师父起了个“导师”的名称,实际上他并不具备做导师的资格。因为具德这个条件,他并不圆满。
如果第一个条件(具德)不圆满,在第二个具缘的条件之上,就很容易遭受欺骗。因为导师不具德,就说明他本身还有喜怒哀乐。他高兴的时候,可能面带笑容,令人感觉可靠;但当他情绪飘动的时候,就可能用另一种方式做事。这就是不具德所致。
我们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在座所有弟子,修行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事。初次进入佛门时,多方面条件必须成熟。不要等到出现不好的结果时怨天尤人,这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依止的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如果依止的导师具德却不具缘,恐怕很难成办解脱。因为你对导师生不起信心,导师为你传讲的一切法,你不会铭记于心,实际行持时,就会时时处处打折扣。
如果只是与导师具缘,而导师却不具德,彼此可以成为朋友,但作为解脱导师是远远不够的。通常第一眼看到对方,觉得彼此很投缘,互相成为朋友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对方不具德,作为自己的导师,还是有所欠缺。
由此可知,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依止导师非常重要。对修行者而言,首先要知道如何寻找自己的导师,导师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常常在微信上看见,某人被什么样的导师所欺骗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导师”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永远不会欺骗众生,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榜样。遵循真正的具德上师所讲解的教言行持,也永远不会走入偏道。这就是具德上师的功德。
(九)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不离大乐梵顶住 吾等一切诸有情 祈请大悲哀摄受五
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乃三宝之总集: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一位具德上师,平常的行为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依教奉行者,故导师的身为僧。无论这位导师口中讲解什么话语,都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故导师的语为法。我们也常常说,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无论口中说的是世间与出世间哪一方面,都值得信赖,因为导师口中所讲解的都是法。真正具德上师的内心已经证得佛的圆满功德,故导师的心为佛。因此,导师是三宝的总集。
在讲解这个道理的同时,我们也讲解一些与皈依相关的事。汉传佛教讲解三皈依,而藏传佛教有四皈依的说法,三皈依和四皈依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所谓四皈依是在三宝之上加上师宝,而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因此皈依上师,实际还是皈依三宝。无论我们往昔是按照汉传佛教仪轨、南传佛教仪轨还是藏传佛教仪轨得受的皈依,只要受过一次皈依,凡是具三宝功德的一切尊者都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这一点上,应该学得圆满一些。
平常我也见到很多信众,由于无知的缘故,进入佛门之后,还是在睁着眼睛做恶事。什么叫“睁着眼睛”,就是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由于当时导师没有细致传讲的缘故,因此一直在犯戒。比如,很多人初次进入佛门时,由于个人条件、信心不同的缘故,依止着不同的导师。这本身当然没有不对的地方,但要记住的是,无论你依止什么导师或传承,都不要肆意诽谤其他的传承与导师。尤其作为受过皈依戒的弟子,如果这么去做,就已经犯了皈依戒,这是一个很大的罪过。
【不离大乐梵顶住】
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是真正的佛,所以我们平常在祈祷上师的时候,时时把上师观想在头顶梵穴之上祈祷。
【吾等一切诸有情,祈请大悲哀摄受。】
祈请大宝上师时时加持、摄受我等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一个愿望,也是对导师的一种信心。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